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十二章
其实我读初中的时候有很多有趣的事,趁我现在记忆还清晰,赶快写出来,否则等到年老体衰,头晕眼花的时候,想写也写不动了。与其带入棺材,不如写出来,大家雅俗共享一把。
既然上一章已经提到了“疯狂”的圣诞节,那么这里就来做个详细的介绍。
“圣诞节”这玩意本来是西方的玩意,传到中国,却比在西方还火,多少也得寄张贺卡表表心意,否则人家还以为你是老土呢。
教外语的人对此更是热衷,于是要搞一个盛大的圣诞节这样一个点子就是我们那位年轻的班主任提出来的,而我们那些精力旺盛的班委们则具体负责实施。
地点就在本班教室,而时间则是放学以后的六点。而且还规定每个人的入场券是一个自己亲手烧的菜,味道、数量不限,关键是看你有没有这份诚意。另外每人必须准备一份礼物,作为交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己从小就喜欢动手。烧饭、做菜都还能拿得出手。我们那个年代,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父母不仅白天要上班,晚上还有读电视大学进修,所以烧饭是必备的本领。
而放假的时候,由于经常受到电视里那些“大吃大喝”人的诱惑,自己也不能光对着白饭运气啊,所以多少也会烧几个菜,与其说是分担父母的家庭重担,不如说是解自己一时的口舌之痒更为确切一些。
圣诞节的前夜,我还真认认真真准备了一个菜——鱼香肉丝。看着老爸那本菜谱,一板一眼地操作,没想到味道还真过得去。想想只有一个菜,量少了点,就又补烧了一个炒青菜。
好在圣诞节是在冬天,如果我们在澳洲过圣诞的话,恐怕这些提前做好的小菜等到圣诞夜都要变味了。
圣诞节那天,每个人都带着自己亲手烹制的小菜来到学校。还别说,我们当时还真够自觉的,不想现在的那些小孩,嘴特馋,用我老爸教训我的话来说,那就是“叫化子不藏隔夜食”。
在圣诞晚会开始之前,我们一直忍住了食欲,虽然学校的午餐没多少可取之处,虽然整整一天教室里弥漫着各种食物的香味,但我们一直守护着各自宝贵的“入场券”,没有动一下。
小时候对于类似春、秋游这样的事件总是特别兴奋,往往前夜就得失眠,第二天天还没亮就穿好衣服,背上书包,坐在桌子边等着太阳升上来,那叫难熬。
所以对于晚上这么重要的一个活动,其诱惑力是非常之巨大的。至少我总觉得白天的课上了些什么都记不清了,满脑子都想着晚上的节日晚会。
既然是晚会,那就得有主持人,她是当仁不让的女主持之一,而其中的一位男主持则是班里“风云人物”——海。没想到这个人给我以后两年的生活带来的不小的阴影。
他是班上篮球队的主力,而且足球也踢得不错,当然那是相对而言。
我们班足球的情况怎一个“差”字了得。记得当初我们班在历次年级的足球比赛中稳坐“倒数第一”的位置,从没落过一次。我们班得篮球水平也好不到哪里去。不过,这个我是有责任的,谁让我那个时候还没发育呢。如果到了现在,相信我也可以无愧于“技术型主力选手”的称号啊。
初三的时候,看看凭我们的实力反正也不可能有对手“抢”去这一“宝座”,更为了不让别的班级因为和我们比赛而感到“过度兴奋”以至发生什么意外,我们就索性发扬了风格,放弃了比赛。
其实,这也不怪我们,我们都是业余水平,而其他班级多少都有几个在校篮球队训练的队员,水平自然是要高过我们一大截了。
不过,在我们一群水平较低的人里,海也算是“矮子里的将军”了。
与之相反是,本班的女子篮球队倒是异军突起,非常了得,反正每次年级比赛,冠军总是我们的。虽然那根本不能叫比赛,犯规、违例的动作多到裁判都觉得自己是个“门外汉”。
尽管全部比赛下来,总计得分也不超过30分,但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所以过程也就没多少在乎。
别看静长的小巧,当时可是我们班女子篮球的队的上场主力啊。每次比赛,她总是穿一身红色的运动衫,头上梳两个小路纯子的辫子,再扎两个红色的蝴蝶结。那种美啊,真叫青春。
每次比赛,我总是悄悄的去看,看她的长发甩呀甩,看她象火一样的冲到这里,蹦到那里。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是威慑力还是有一些的。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我们当初那个班存在严重的“阴盛阳衰”,其实这也是中国教育制度的一个弊端。看看从小学到高中,除了体育教师,还有几个男教师?
班主任、班委几乎清一色都是女的,也许是男同胞太调皮不受欢迎,或是男性的生理、心理成熟度晚于女性的缘故。
男同胞们长期受到压抑,得不到锻炼,生理和心理上都受到一定的影响,显得温柔有余而阳刚不足。这点在我们初中的班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说是典型也不为过。
无论在体育还是学习方面,男同胞都干不过班里那些女强人们。所以我们班那顶“阴盛阳衰”的帽子直到初三毕业,才随着班级的瓦解而不复存在。
不知不觉又说开去了。还是回到这场“空前疯狂”的圣诞节晚会上来。晚会开始显得还是非常有秩序的,男、女主持人也表现地非常出采。那些准备了节目的同学也按照节目单依次进行着表演。游戏项目也进行的非常的热烈。
一个女生谈到了班里的同学之间的人情、亲情和感情,说到动情之处竟然落下了眼泪。这一来就像放倒了多米诺骨牌,产生了连锁效应。不知为什么,到了后来气氛就有些压抑了,甚至连空气都凝结了。
很多女生都纷纷发言,崔老师和谢老师也不失时机地加入,谈了一些他们的感受。弄得现场都快成一个追悼会了,很多人的眼圈都红红地。
还好这并不是晚会的高潮,吃菜的那会儿才叫带劲。别人的菜是否很出色,我已忘记,反正我的“鱼香肉丝”非常受欢迎,谢老师还“贪婪”地吃了好几口,弄得我自己反倒一口没吃着。
相比之下,“炒青菜”就大受冷落,最后为了不带剩菜回家,我只好自行解决了这份冰凉的“炒青菜”。
大家带来的礼物都集中在一起,然后每个人抽签决定礼物的归属。我竟然和男主持海互换了礼物。这是不是又为将来事情的进展预示了什么呢?
整个晚会的高潮在结尾,大家大概都已经忘却了先前的不快,沉闷的气氛一扫而光。开始是不少人把一些水果残渣互相投掷,最后竟然演变成一场全班参与的混战。以至于班级教室的天花板上都留下了“战斗”的痕迹。
这“痕迹”知道我初三毕业还保留着,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哪天有空去南中,我一定要在去瞻仰一下当年的“古迹”。
第十三章
终于回来了,这回可以继续我的写作,是不是有很多朋友都“等得花儿也谢了”?先自我臭美一把。
俗话说“光阴似箭”(这个单词在我们当初写的学期小结中出现的频率最高),转眼初一的上半学年就过去了。经过严冬后,万物复苏,四月的上海,春意盎然。
现在每逢4月1日,我们中很多人要做的一件事恐怕就是“骗人”,因为这一天是西方的“愚人节”。
1991年的4月1日,西方这个“愚人节”传入中国还不久,对我这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毛头小子来说,“愚人节”这个词可谓是“它认识我,而我不认识它”。
凡事总有第一次,1991年的4月1日就是我和“愚人节”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那一次,我第一次结结实实地做了一回“愚人”。也是从那天开始了我的另一件人生大事——写日记。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每到放假,母亲总是强迫我写日记,认为这有利于写作文,可以积累一些素材。可基本上每次我都是“三天热度”,一过那劲就不写了。曾经以为人生就这样了,从此以后拒绝再写日记;斩了千次的日记却断不了,百转千折它将我围绕。。。。(一不小心又来了一把情歌,不好意思:)
但是也不知道是哪个神经搭错了(可能是那天受的刺激太大了),那天开始写日记并一直延续至今,以至于养成了一种习惯,觉得写日记和每天的吃喝拉撒一样,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一部分。
所以你们不要奇怪为什么我的记忆力“那么好”,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它帮助我回忆过去,记性不好也不行啊。^_^
情况是这样,还记得班上的那个她吧,读初中的时候,我觉得她是那么精力旺盛,仿佛头脑休息一下都会让她觉得憋闷一样。遇到“愚人节”这种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她当然更不会轻易“放过”。
上午的课间休息,我正和同桌聊天,忽然她从教室外一路小跑进来,煞有其事地向大家宣布:“学校有通知,明天教育局的一位老师要来给我们上一堂课,考察一下我们的语文水平。时间是明天的语文课,所以明天的语文课cancel了”。
说完,还在黑板的右下脚(那是专门用来写通知的地方)写了个通知。那个认真劲,真是不忍叫人不相信。
有句话叫“鬼迷心窍”,我当时就对此深信不疑,由于那天是“愚人节”,大凡知道的这一节日的同学都不说实话,甚至当我向班长再次确认的时候,得到的答复也是相同的。于是,我就这样“上钩”了。
这里有两件事需要说明一下。一是谈谈书包的问题,当初我们上学,还是在教育部没有提出“减负”的时候,如果把所有科目的书本都放到书包里,恐怕我真的是无法承受其重量。所以,当初很多人采用的方法就是按照第二天的课表,按需带书,凡是第二天课表上没有的课程,相应的教科书就不放在书包里了。
这样做法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使书包的重量最轻化,而最大的坏处就是一旦忘记整理书包,就有可能因没有课本而受到上课老师的责罚。好在我们一个年级有6个班级,所以一旦碰到这种情况,可以到别的班级寻求一下“援助”。
还有一件事就是语文课雷打不动的“练口”活动,1991年4月2日的语文课正好轮到本人。唉!往事不堪回首啊。
上面说到我被这小丫头骗子“骗进”,其实这并不是她的初衷,她本意是想骗骗谢老师,没想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谢老师这条大鱼没有被骗进,我这只癞蛤蟆倒自投罗网了。
也怪我大意,一听明天没语文课,自己就可以不练口了,那叫兴奋(本人比较讨厌练口,觉得没意思,所以不仅没有好好准备,而且基本上就在蒙混过关。三年里面自己的练口基本没有什么创意和特色,在这里要检讨一下,如果谢老师看到这里,会不会气得晕过去?)。
第二天不仅没有带语文书,而且练口的题目根本没有准备,把用来准备练口的时间全部花在看电视上了。
当第二天谢老师出现在语文课上的时候,我简直就认为自己还在梦里,在狠狠掐了自己一下后才发觉这是事实。结果就是我硬着头皮上台,把被骗的理由向所有同学澄清,那时候具体说了些什么已经无从回忆,反正胡乱说了一通就下台了。
虽然第一次做了“愚人”,但是收获颇丰:
1、 终于知道原来还有“愚人节”这样一个节日;
2、 从此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原本是打算用来记下这个屈辱的日子,好“后世不忘,前世之师”的,结果。。。现在才发现好处多多啊!);
3、 这次练口又“混“了过去,在下次轮到我“练口”之前,可以休息上一阵了。
第十四章
由于前几天没有更新,已经有很多朋友通过MSN来催我,居然我老婆也在催我,才写了1/4章,就要我传给她看,弄得我头都大了。所以今天一下就写了两章,让一些朋友过过瘾,否则本人实在无法承受了。
虽然文章的题目叫“恋曲十年”,但是本人觉得还是要把那时我的一些经历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因为我觉得它们值。所以,虽然老婆一直在身边叫嚣着要多写一些关于她的事情,而且一再威胁说如果不把她写得好一些就#%&*,但我依然冒着生命危险把我认为值得一写的东西写出来,希望有人喜欢。
前面已说过,南中是上海的市重点中学,所以教学比较有特色,一些科目在普通的中学里根本没有。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民防课。
首先来说说什么叫“民防课”,所谓“民防课”就是一堂普及公民自我防护意识的课,当时还发了薄薄的一本书,里面有自我救护,如何应对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还有如何在应对核弹等等。
本人认为这倒是一门颇有当年“深挖洞、广积粮”的影子。说实话,这门课还真是对我们有一些帮助的,不知道现在中学里还有没有这门课。
当然,我在这里不是为了提上课的内容,主要还是要说到这门课的任课老师——小卫生。
为什么叫他“小卫生”,因为他原来给我们上过“生理卫生”课,现在又来上“民防课”,后来还给我们带过一堂生物课。难怪他自嘲说自己市“百搭”,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救火队”,哪里有险情,就冲向哪里。
“小卫生”也是从大学毕业来南中教学不久,带着一副眼镜,倒有那么几分学者风度,高高的个子,端正的脸庞,虽不能说是“貌赛潘安”,但也勉强算个“帅哥”吧。
他上的课幽默、风趣。记得他最经典的一些讲话内容我铭记至今,可见其影响深远之程度,当老师能当成这样,不能不算是一种成功。以下摘录一些本人奉围经典的他的个人“语录”。
一、“自然晾干法”。
看这个故事前,先确认你不在吃东西,因为故事有点恶心,这里得事先声明,否则倒了你的胃口就不好。
这是他给我们讲他大学时代的一个故事,那是他们冬天由于没有热水洗脚(一个寝室好几个人,最后就剩一个热水瓶,也真够可以的,后来我读书的时候,每人两个热水瓶,别说洗脚,就是洗澡也勉强够了),就用冷水洗。
用冷水洗也罢了,洗完居然也不用毛巾擦干,而是把脚伸到床沿外,利用空气的对流带走残留在脚丫子上的水份,还起了个非常动听的名字叫“自然晾干法”,据说这样可以预防冻疮(大家可千万不要尝试,否则长了满脚的冻疮我可不负责,再说如果碰上脚上有些味道没洗干净,岂不是。。。。)?
二、“夹到我的头了!”。
大学时代的逸事真是很多,据说当年小卫生的一位室友为了看看外面是否下雨,竟然“以头试雨”,打开窗户将头探出,他能通过计算雨点落到脑门上的数量来测量外面雨量的大小。
这位仁兄的本事真是不小,但是不知为什么,这天大概是雨太大,把脑子浇湿了。之间他打开窗户将头伸出去以后,立即遭到无数雨滴无情的打击,吓得他大叫“下雨了!”,然后不顾仍在窗外探测雨量的大头,一边的手先带上了窗户。
于是乎“夹到我的头了!”这句话随后就由他本人最先喊了出来。专利所有,违者必究!
三、“什么都不要,就抱一棵大白菜”。
在核弹袭击的时候,我们首先会想到躲到地下室去,躲进去带什么吃的好呢?你会带些什么?巧克力?水?饼干?水果?要是我呀,我就“什么都不要,就抱一棵大白菜”。
这就是“小卫生”告诉我们的至理名言。这里不明白的朋友,我来好好解释一番,这样以后你们要躲到地下室的话也一定会和我一样,“什么都不要,就抱一棵大白菜”。
大白菜富含水份、维生素,而且经得起长久存放。北方人尤其有这种感受,冬天没什么蔬菜,大白菜就是最好的蔬菜。
一旦地表被核污染,十天半月不能出来,什么巧克力、饼干、水果的或早早吃完了或是变质了,而大白菜就不会这样。还有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大白菜能预防坏血病,这就是其中维生素的功效。
怎么样?明白了吧,以后有什么紧急的事要长久躲起来,就随身带几棵大白菜。你家是否也要常备几棵大白菜以防万一呢?
第十五章
我们那时候读书时提倡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前面四个大家都熟悉,我就来重点讲讲这最后一个“劳”。
进入初一、初二以后,我们便多了一门“劳技课”。顾名思义,就是劳动技能课。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预初学的劳技课是打字;初一我们的劳技课是电工基础;初二上的劳技课是教我们做一条平脚短裤。
为什么我现在的打字速度这么快,这得益于预初年级所学的打字课,我们那时学打字首先就是背键盘,打字机上的键盘和现在电脑的键盘排列是一摸一样的。
南中的教学非常严格,考试的时候是给你一篇文章,定时一分钟盲打,最后以每分钟所打的字母数正确率来定成绩。盲打就是眼睛只能看稿件,不能看键盘,而打错一个字母则扣50个字母数,有时候尽管打了很多字母,一不小心错了几个反而成绩不高,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强调速度和正确率的结合。
打字机的键盘按键远比现在电脑的键盘按键要沉得多,而小拇指要兼顾大写键、上档键等,力量往往不足,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就更需要多的练习。
所以这是非常考验人的一门课,为了我能掌握好打字这项技能,家里还特意为我买了一台打字机,在家里练习,当时一台“飞鱼”打字机要400多块,这对于90年代初的物价水平而言是非常地贵,但是父母还是义无反顾地买了下来。
“可怜天下父母心”,当时并没有如此深的体会,直到现在自己也快当爸爸了,才有了进一步的体会,不知道以后儿子会不会有良心。
虽然自己没有学过五笔输入法,用拼音输入法打字靠的是对发音的正确把握和对键盘的熟悉程度。虽然打字机再也不会使用了,但打字的基础在电脑的时代却永远也不会显得落伍。
初一学的电工基础课是我最喜欢的课,毫不夸张地讲,我是班上学得最好的学生(不是“最好的学生之一”哦),同时也深得教电工老师的喜爱。
也许是上天注定我要和电打一辈子交道。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我就特别喜爱动手,初中的时候我曾疯狂地爱上了做军事模型,现在家里还有数十个当年的模型。
不仅如此,那时我还收藏了很多1:72的玩具兵模型,周末的时候我常常拿出来摆“龙门阵”,自娱自乐一番。要不是考大学的时候视力差,可能现在的我已是身着国防绿的军官了。
“火柴盒”、“福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