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回光返照”!
这样的结论让他再也坐不住了——他决定出手拯救这些“统治者”。
如何拯救这些“统治者”?
陆昊其实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他认为要拯救这些意识,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将这些意识从那些躯壳中“掏”出来!
厚厚的躯壳将“统治者”的意识层层地包裹起来,让这些绝望的意识不用再受到任何的伤害;同时,这些厚厚的躯壳也成了陆昊拯救这些意识的阻碍——就连那些小东西也要花上一些功夫才能接触到意识的核心,想要拯救这些意识就显得更加困难了。
所以,陆昊觉得自己的首要任务就应该是将这些躲在“乌龟壳”里的意识给“掏”出来!
“拯救行动”的第一步就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陆昊并没有合适的工具可供驱使;他所能驱使的全部“工具”就是那些小东西!
小东西很听话,但是并不怎么好使——无论陆昊怎么努力,它们都无法将意识“抓紧”,更不用说将意识拖出来了。它们能做到的只是将意识的一部分“裹”住,然后将这些“零零碎碎”给带出来。
这样的效率让陆昊恨不得亲自动手。可是,他既没有“魔法”也没有“能力”去亲手“抓住”那些意识,就更不用说亲手将它们从“乌龟壳”里拖出来了。
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陆昊就不再奢望能够将意识“完整”地掏出来了——他觉得就这么“零零碎碎”地将意识掏出来也不错。说不定,这些零碎拼凑在一起就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意识呢!
他也不担心这样做会导致意识的死亡——反正这些意识都已经走在通往死亡的道路上了,就算陆昊什么都不做,它们可能也坚持不了多少时间了。
没有了心理包袱之后,陆昊的“拯救行动”的进展就快了很多;很快,他就遇到了第二个难题:
如何将那些零零碎碎的意识拼起来。
“我艹!掏核桃很简单……可是要想将核桃仁拼起来就很难啊!”
这是他在尝试了很多次而无所得之后的感叹:“要想吃核桃还是应该先砸核桃壳啊!要不然掏出来的核桃仁实在是太碎了!”
他悲哀地看着在自己的身边转得欢快的小东西:“问题是,老子就是想要砸核桃也找不到铁锤啊!”(。。)
。。。
第一百四十六章 梦醒已物是人非(二)()
“核桃仁”问题困扰了陆昊很长的时间。,
“吃核桃不砸核桃壳的都是傻哔”——他经常用这句话来骂自己,可见这些“核桃仁”给他带来了多大的伤害!
有一段时间里,他骂自己都快骂出幻觉了——他有时候骂着骂着就不自觉地将那些“核桃仁”当成是真的核桃仁,然后就想着是不是将这些“核桃仁”扔进自己的嘴巴里吧嗒吧嗒;然后他才会想起来现在的自己并没有嘴巴,也没有吧嗒吧嗒的能力;再然后,他才会想起现在自己的状况和面临的问题;最后,他才会想起来,原来此核桃仁并不是彼核桃仁——对他来说,此核桃仁要比彼核桃仁麻烦多了!
被“核桃仁”困扰了很久之后,他还是找到了解决的办法——这个办法依然是从“核桃仁”入手,依然是要将这些“核桃仁”吞下去。
只不过,“吞核桃仁”的人选并不是他自己——要吞“核桃仁”的是那些小东西;越是活跃的小东西被陆昊选中的可能性越高!
“真他喵的是睡久了脑子就变木头了?”
他在想到办法之后痛骂自己:“这些小东西已经在这些意识的身上七进七出了,可是我怎么就没有朝这个方向想呢?”
“意识的本质就是讯息集合体吧……我早就应该想到,这些‘核桃仁’与小东西应该是近亲啊!”
他觉得自己的脑子一定是在几百个世纪的时间里生锈了:“让这些小东西将‘核桃仁’吞下去,然后让‘核桃仁’在小东西的肚子里拼凑起来,变成一整颗完整的‘核桃仁’——这样是不是就能让意识‘碎而复活’了?”
……
被困在沙漠中就快要渴死的人。在看到一汪泉水的时候绝对不会去想“这汪泉水有没有毒”这样的问题——他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先喝个痛快再说!
陆昊其实就是这么一个快要“渴死”的人——对他来说,“核桃仁”就是一片无际无垠的沙漠。而他就快要被这个沙漠给困死了——所以,在想到了办法之后。他根本没有犹豫就照章执行了。
等到他选中的小东西将核桃仁吞下肚之后,他才想到几个被他忽视了的重要的问题。
“这些意识碎片被小东西吞下去之后,真的一定会拼凑在一起,变成一颗完整的‘核桃仁’吗?”他有些忧心地问自己:“小东西不会将这些意识碎片消化了吧……”
“呃……应该不会发生‘意识碎片变成大便’这样的糗事吧!”他很不确定地对自己说:“如果这样的事真的发生了,我就太对不起那些老家伙了……”
“与变成大便相比,在混乱与绝望中死去好像还要好一点点啊……”
他忧心忡忡地想了半天,然后突然间就释怀了:“我靠!我是不是想多了!”
他轻松愉快地对自己说:“这些老家伙一辈子都没有吃喝过,当然也不可能知道大便是什么玩意儿啊!”
“既然不知道,肯定就不会产生偏见——他们说不定还会觉得变成大便要好一些呢!”
他乐呵呵地放过了这个问题。然后立马就又变得纠结了:“如果发展顺利的话,这些意识碎片最终会拼凑成一个完整的意识吧?小东西啃零碎没有什么问题,它要怎么样才能将完整的‘大家伙’给吐出来?不会到时候还要给它做‘剖腹产’手术吧?”
“如果小东西无法将这个意识‘生’下来的话,这个意识会不会一直在它的肚子里成长?这个意识会不会一直成长到将小东西撑爆?”
他突然心痛起来:“小东西可是我身上的肉啊!”
他厉声厉色地质问自己:“我怎么就失心疯地让小东西去冒险了啊?”
这个问题将他自己给问住了——好半天,他才想起来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我靠!我这不是没有选择吗?”
“要不这样做,我整个人就要被‘核桃仁’给逼疯了!”
“我果然还是不该直接插手啊!”他有些后悔自己的立场不坚定了:“明明知道自己一插手,事情就会变得无法控制……”
“可是……我难道又能看着那些老家伙凄凉地死去?”
“算了!”立场不坚定的他在纠结了很久之后这样劝自己:“就当是自己不小心割了自己一刀吧……”
将这个问题抛到一边之后,他的注意力又转到另外的问题上去了:“我艹!”
“我该怎么把这些意识塞回去?”
他终于想到这个被他忽略了的最重要的问题了:“几乎将它们掏成了碎渣渣,才将它们从壳里掏出来……我总不可能在它们恢复完整之后。再将它们揉碎了塞回去吧?!”
他痛苦地哀嚎了起来:“啊——果然吃核桃之前要先砸核桃壳啊!”
“不砸核桃壳的果然都是纯正的傻哔!”
……
如何将完整的“核桃仁”塞回没有砸开的核桃壳——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困扰陆昊太长的时间。
并不是他脑洞大开,找到了“将完整的‘核桃仁’塞回没有砸开的核桃壳”的办法——他只是在看到了“吞了核桃仁的小东西”的变化之后,发现自己可能不需要为这个问题困扰了而已。
在最开始的时候,那些吞食了意识碎片的小东西只是显得要比身边的同类要“臃肿”一些。动作也要缓慢一些;除此之外,它们似乎并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它们只是从一根“极
细的白绳子”变成了一根“不那么细的白绳子”而已。
慢慢地,陆昊发现这些小东西在失去了灵活性之后。性格似乎也发生了改变——它们变得“温顺”、“慵懒”,不再像它们的同类那样好斗了;它们甚至脱离了同类的活动范围。就像是在刻意避开那些好斗的同类一样。
不知道过了多少时间,这些小东西的体型也慢慢地发生了变化——它们逐渐长出了一个“巨大”的“脑袋”。而原本的身体看起来就像是拖在这个脑袋后面的“尾巴”一样。
在深入地观察之后,陆昊发现,在这些畸形的“大脑袋”里,装着它们吞下去的意识碎片——小东西们并没有“消化”这些意识碎片;这些意识碎片也没有像陆昊想的那样拼凑到一起!
在陆昊的观察中,这些意识碎片在小东西的“头颅”里呈现出了一种奇异的“聚合”状态——它们紧密地凑成一团,但是却没有融合成一个完整的意识;碎片和碎片之间还保留着相对的**性,就好像它们只是被不明的“胶水”沾在一起而已;陆昊直觉这些碎片之间应该还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但是他无法证实这一点。
这些小东西在长出了巨大的“脑袋”之后,突然回到了它们的同类之中,并且变得比它们的同类更加凶狠、更加好斗!
它们就像是凶残的掠食者一样,肆意地捕杀其他的小东西;并且,这样的行为就像是它们主动做出的选择一样!
在陆昊的记忆中,小东西并不会“主动捕食”——它们只会在运动的过程中,在偶然地碰到自己的同类的时候,才会突然变得“好斗”;它们既不会“有意识”地靠近自己的同类,也不会在与同类擦肩而过的时候突然与同类撕咬起来。
这些长了“大脑袋”的小东西则不同——它们就像是另一个物种一样,有着和其他的小东西完全不同的习性!
它们会主动寻找其他的小东西,为此,它们甚至会主动改变自己的运动轨迹;它们会在接近选定的目标之后突然加速冲向目标,然后将目标撕成粉碎;它们捕杀同类的目的是“进食”——是的,它们会将猎物完全吞吃掉,连渣滓都不剩一点儿!
这些小东西会在段时间内捕食足够的“猎物”,然后,它们就会再次离开其他的小东西的活动范围——它们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以保证自己在“分裂”的时候的安全。
这是陆昊第一次看到小东西的“增殖方式”——那些“大脑袋”的小东西在吃饱喝足、攒够了分裂所需的营养之后,就会选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将自己分裂成若干个不同的“个体”。
这些“个体”有着和“母体”一样的生理特征——它们同样长着一个“大脑袋”;这些“个体”的“大脑袋”的核心就是“母体”的“大脑袋”里的“意识碎片”——那团“意识碎片聚合体”在小东西的分裂过程中分裂成了很多碎片,就好像将那些意识碎片沾在一起的“胶水”在这个时候失效,导致意识碎片散开了一样。
这样的增殖方式让陆昊惊叹不已——如果“母体”里的“意识碎片聚合体”融合成了一个完整的意识的话,这样的分裂可能就不会发生了;如果“意识碎片”被小东西消化了,这样的分裂同样不可能发生;只有当小东西吞下的意识碎片呈现出“意识碎片聚合体”这样的奇异状态的条件下,小东西才有可能分裂成一大堆的“个体”!(。。)
。。。
第一百四十七章 梦醒已物是人非(三)()
最开始的时候,陆昊以为这些“第二代大脑袋”和它们的“母体”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它们同样长着一个“巨大的脑袋”和一根“又细又长的尾巴”。⊥,
那个时候,他认为这些“第二代大脑袋”和它们的“母体”之间的唯一的区别就是它们的“核心”——作为“母体”的第一代大脑袋的“核心”是“意识碎片聚合体”,而“第二代大脑袋”的“核心”是“一小块意识碎片”。
然而,在观察了一段时间之后,陆昊才发现,“第二代大脑袋”和它们的“母体”可以说是完全不同——与它们的“母体”相比,这些“第二代大脑袋”根本就是另外的一种物种!
他首先注意到的是这些“第二代大脑袋”的行动模式——与它们的“母体”总是单独行动、单独捕猎不同,这些“第二代大脑袋”表现得更像是一种“社会性生物”:
在“移动”的时候,“同一母体分裂所形成的不同个体”会聚集在一起,统一行动——它们共同前进、共同后退,表现出了行动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就好像它们全部加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一般。
与“移动”时的统一行动不同,在“捕猎”的时候,这些“第二代大脑袋”更多地表现出了“分工合作”的特点:它们之中会有一部分个体承担起“哨兵”的责任——这些“哨兵”会主动脱离“集体”,不再保持和“集体”的行动的一致性,而是在更远的范围内“自主活动”;当这些“哨兵”找到猎物的时候。它们就会返回“集体”,重新成为“集体”的一员。并且引导着“集体”朝着猎物“移动”——在这个时候,它们的行动模式又会切换成“移动”模式;当它们接近猎物的时候。这个“集体”会再一次变化行动模式——它们会以极高的效率“各自行动”,从四面八方进发,将猎物团团包围起来!
这样的行动模式让陆昊想到了两种著名的“社会性生物”——蚂蚁和蜜蜂;在想到了蚂蚁和蜜蜂之后,他又想到了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第二代大脑袋”之中,有没有一个类似于“蚁后”或者“蜂后”这样的存在?
关于这个问题,在经过了更深入地观察之后,陆昊得出了否定的结论——在这个“集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很小,陆昊并没有发现就像是“蚁后”和“蜂后”这样的可以承担起“指挥整个集体”的责任的个体;这个“集体”只有在“具体行动”——也就是“捕猎”的时候才会出现具体的“分工”。其他的时候个体和个体之间基本没有什么不同。
这样的结论让陆昊感到有些奇怪:“没有一个‘王’的角色,这些小家伙又怎么会表现出超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包围猎物’的时候,个体和个体之间的行动的差异性是很大的——它们是怎么做到让每一个个体以‘恰到好处的速度’,从‘正确且唯一的方向’,同时朝着猎物行动,最后完美地包围猎物的?”
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陆昊设计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第一个实验被陆昊冠名为“小蝌蚪找妈妈”——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给这个实验取这样的一个名字——他只是觉得这个名字很“贴切”而已。
在这个实验中,陆昊先是随机选定了一个“集体”,然后从构成这个“集体”的个体中随机选定了一个个体作为实验对象——他希望用“完全随机的选择”来确保实验的普遍性、准确性。
在选定了实验对象之后。陆昊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这个实验对象的身上,让这个实验对象在“强制命令”下脱离它所在的“集体”——这是这个实验的第一步。
在这一实验步骤中,陆昊得到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结果:
在实验对象逐步脱离它所属的“集体”的过程中,它的行动还一直保持着和“集体”中的其他的个体的行动的一致——当“集体”变化方向的时候。这个实验对象也跟着变化方向;当“集体”加速行动的时候,这个实验对象也跟着加速;实验对象和“集体”的行动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哪怕它们之间已经隔了一段不小的距离。
这个实验对象表现得就好像它并没有“掉队”、还依然待在“集体”之中一样;另外。“集体”似乎也没有发现,它的“一部分”不见了。
在得到这个有趣的实验结果之后。陆昊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实验的第二个步骤——当实验对象和它的“集体”分开了一段时间和一段距离之后,他放开了对这个个体的控制。
在这一实验步骤里。陆昊又得到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结果:
当陆昊放弃了对实验对象的控制之后,这个“掉队”的小家伙突然改变了自己的行动模式——它不再保持和“集体”的行动的一致了!
在“集体”还在匀速行动的时候,这个“掉队”的小蝌蚪突然开始加速;它行动的方向也与“集体”稍有不同——它似乎是直奔“集体”而去的!
在陆昊的注视中,这个“掉队”了的小蝌蚪在努力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赶上”了自己的“集体”,然后融入到了“集体”之中。在这之后,这个小蝌蚪再一次改变了自己的行动模式——它的行动又变得和“集体”的行动一致了!
“个体和‘集体’之间肯定有联系!”
得到了实验结果的陆昊十分肯定地对自己说:“实验结果已经直观地证明了这一点……谁要敢说它们之间没有联系,我就敢上去给谁一个大耳刮子:这么明显的联系你都看不到,你是聋子啊!”
在说了一通莫名其妙的话之后。他突然对自己提出了问题:“奇怪的是……为什么实验对象在两个步骤中的表现截然不同?”
这是他怎么也想不明
白的地方:“为什么这个实验对象要在我放弃了控制之后,才‘发现’自己掉队了?”
“如果是我的意志造成的影响的话。为什么在第一个实验步骤里,小家伙还是能保持和‘集体’的一致?”
他开始怀疑这个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呃……会不会是实验步骤上出了问题?”
他有些犹豫地对自己说:“要不……我再做一次?”
……
有了第一次实验的经验。第二次实验很快就结束了——重新选择出来的实验对象与第一个实验对象的表现完全一样!
“嘶……这样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呢……”这样的实验结果让陆昊很是费解:“这说明了我的意志能够影响到个体与‘集体’之间的联系吗?”
“那么,为什么在实验的第一个步骤里,实验对象的行动还能保持和‘集体’的一致?”
两次随机选取实验对象的实验取得了同样的实验结果——陆昊相信,这样的实验结果一定没有问题。所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