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词鉴赏大辞典-第2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风入松
 
                 刘克庄
 
  归鞍尚欲小徘徊。
 
  逆境难排。
 
  人言酒是消忧物,奈病余孤负金罍。
 
  萧瑟扌寿衣时候,凄凉鼓缶情怀。
 
  远林摇落晚风哀,野店犹开。
 
  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
 
  逆旅主人相问,今回老似前回。
 
               刘克庄词作鉴赏
 
  刘克庄擅写豪放词,笔力直追苏辛。但他的词也有的写得深情绵缈,曲折动人,比如这首《风入松》。
 
  这是一首悼亡词。悼念亡妻林氏夫人。夫人名叫节,朝请大夫、直秘阁林瑑之女。为人坚贞俭慧,夫妻间情笃意深。他们共同生活十九年,朝夕相伴。夫人殁于戊子,即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之七月六日。此词大概作于次年自建阳县令任上罢职归莆田,道经福清之际。较之同调“橐泉梦断夜初长”一首,似更为深挚,更为空灵,更能摇荡人心。
 
  一般的唐宋词,通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此词则不然,它一开头即写词人骑马归来、甜言徬徨歧路的痛苦。曰“归鞍”,曰“徘徊”,曰“逆境难排”,初非出于悼亡,其中暗含政治上失意的悲愤。如单纯出于悼亡,词人会恨不得快马加鞭,赶回故里,到夫人坟上一洒伤心之泪。“逆境难排”一句正说明他因削职归来,仕途上陷于逆境,使他困扰,使他徬徨,这一无形的绳索缚住他的身心,使他难以挣脱。清人论词有“从有寄托入,无寄托出”之说,乃是从词史上总结出来的一条宝贵经验。这里词人把对亡妻的悼念之情与政治上的失落感糅合在一起,自然浑成,不着痕迹,可谓深得“寄托”说的真谛。
 
  “人言”二句,用事而能浑化。曹操《短歌行》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是消愁之物,然而有病之身不宜酒,纵忧愁深重,也难借酒消愁。有病,一可悲也;病而有忧,二可悲也;有忧而不能饮酒,三可悲也。语曲而婉,情深且挚。“孤负金罍”,金罍,酒器也。着以“孤负”二字,便显得感慨沉郁,而又婉曲深挚,这也是接近婉约风格的一个特点。
 
  如果说以上纯系抒情,那么至歇拍二句,则将情与景融而为一,逐渐点出悼亡的主题,并为下片作铺垫。“萧瑟扌寿衣时候”,是运典写景,兼点时令。古乐府有《扌寿衣篇》,皆托诸从军者之妻口吻。杜甫《扌寿衣》诗云:“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亦写思妇情怀。如今到了秋天,扌寿衣无人,砧声不闻。唯有萧瑟秋风,吹拂着道中的瘦马。词人怎能不凄然伤怀?
 
  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勾起对昔日生活的回忆,抒发深沉的掉念。如果仅用抽象的语言,就不会如此真切感人。“凄凉鼓缶情怀”,是蝉联前句,用典抒情。《庄子·至乐》云:“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鼓缶情怀,也就是哀悼妻子的情怀。
 
  秋风萧瑟,词人罢官归去,那位“远近必俱”的夫人却不能跟随他回来,他怎能抑制内心的悲痛呢?从归鞍徘徊写到此处,词旨渐趋显豁。这种手法有如剥茧抽丝,将读者渐渐引入词的意境。
 
  过片紧承上片继续写景。近人王国维云:“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此时的词人满怀丧妻之痛,因此在他看来,周围的景物也似蒙上悲哀的阴影。如果说上片是写他在道中踽踽行进的情景,那么下片则写词人投宿前后的况味。
 
  “野店犹开”四字,似乎带有某种的欣,使词情稍稍扬起,将前词所表现的悲哀稍稍冲淡了一些。但是这种扬正是为了抑。一扬一抑之中,感情愈转愈深。这从后面的描写可以看出:“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二句通过孤馆寒灯,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从语言上看,也似带有几分欣喜,然而骨子里却是更深沉的悲哀。词人身处孤馆,唯有一盏寒灯作为伴侣,一种孤寂之感,悼念之情,凄然流于言外。不直接写人亡,而以客观景物作为烘托,这也是一种婉曲的手法。
 
  结尾二句直率朴实,如出逆旅主人之口,才真正称得上“真质可喜”。“今回老似前回”,重在一个“老”字。前回投宿,词人已经老了;今回投宿,比前回更老。何以更老?当然是因为妻子故去,过份的悲哀促使他衰老。这一形貌上的变化,都是通过逆旅主人的眼光反映出来的。一句质朴的语言,含有深挚的情感,可谓似直而纡,似质而婉,同整个词的风格仍是十分协调的。
 
  这首词带有较浓的婉约情味,但与婉约派词人相比,却又不够缠绵凄婉。看来这样的风格是与词人的创作思想分不开的。
 
                ●满江红
 
  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
 
                 刘克庄
 
  金甲琱戈,记当日辕门初立。
 
  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
 
  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
 
  有谁怜、猿臂故将军,天无级?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
 
  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
 
  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
 
  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刘克庄词作鉴赏
 
  这首词,是南宋后期爱国词人刘克庄的代表作之一,在写作上,颇具特色。上片写过去,正面着笔,风格豪迈雄健;下片写今日,纯用反笔,风格掩抑沉郁。运用强制的对比手法,极富感染力。
 
  “金甲琱戈,记当日辕门初立。”两句是倒装句,按正常语序,应为“记当日金甲琱戈,初立辕门”。作者为的是突出“金甲琱戈”的雄姿。因此,词一开头就鲜明突兀地展现出自己初参军幕时的兴奋神情,以及种种激动人心的场面。辕门初开,铁甲琱戈,词人此时多么精神抖搂,气宇轩昂!“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在盾牌鼻纽上磨墨,则进一步显示出当时军情的紧急和他的才气纵横,起草军事文书运笔如飞,挥洒之间,千纸立就,而如龙蛇走势的字迹还没有干呢!
 
  “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天刚黎明,寒气侵人,披着铁甲的战马已嘶鸣起来,奔赴战场;黑夜里,狂风呼啸,怒涛奔腾,高大战船正在抢渡。这二句生动地描绘出金兵南犯和宋军抗御的惊心动魄场景。“有谁怜,独臂故将军,无功绩?”金兵退后,非但没有功赏反遭诽谤,被迫去职。“独臂故将军”,用汉将李广事。《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汉代李广猿臂善射,即臂长如猿,可以运转自如。他参加过七十多次抗击匈奴的战斗,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然而始终不得论功封侯。作者以李广自况,悲愤地质问:有谁对这种不平之事表示同情呢?激愤之气,溢于言表。
 
  下片用一系列反笔倾诉了报国无门、英雄坐老的郁闷情怀。“平戎策”指克敌的策略、计划。“从军什”指描写从军生涯的诗歌作品。现在既然人已被弃,留着这些东西又有何用?只好任它散失殆尽,而懒得收拾了。国难方殷,自己却无事可做,只得将《茶经》、《天香传》之类的读物,拿来“时时温习”,消磨岁月。词人为什么“生怕客谈榆塞事”呢?因为当时南宋边防形势越来越严重,而统治者仍然醉生梦死,爱国之士请缨无路,谈论及此,徒然空悲切。榆塞,指边防要地。《花间集》是后蜀人赵崇祚编选的一部词集,是剪红刻翠一类的作品。作为爱国词人,他“粗识国风《关睢》乱,羞学流莺百啭。总不涉闺情春怨”(《虞美人。席上闻歌有感》),现在却拿《花间集》词来教下一代。这表明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词人也似乎悲观到了极点。最后两句:“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借古人之言以说己心,更是满腹牢骚,一腔激愤。
 
  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对比极为鲜明。上片从“金甲琱戈”到“楼船夜渡风涛急”,回忆昔日军营生活,壮怀激烈,酣畅淋漓。从“有谁怜猿臂故将军”开始,突然一个大转折,写壮士凄凉,苦闷,抑郁。下片纯是牢骚语,以嬉笑写愤激,故作旷达,而不平之气,充溢字里行间。词人写自己抛开“武略”,课读《茶经》,与客不谈边事,教儿但诵《花间》,吟风赏月,似乎甘愿将生命的热力消磨殆尽,其实,从词序即可看出,风风雨雨,皆可触动心事,可见其内心痛苦之情。由此可知,下片所用口吻虽闲淡委婉,其实是更深刻地揭示了那一时代英雄报国无门的一腔悲愤。
 
  这首词意境开阔,风格雄浑,结构严密而变化莫测,脉络分明,错综交织,慷慨而不消沉,悲壮而不衰颓,充满积极的爱国之情,成为传世名词。
 
                ●清平乐
 
                 刘克庄
 
  顷在维扬,陈师文参议家舞姬绝妙,赋此宫腰束素,只怕能轻举。
 
  好筑避风台护取,莫遣惊鸿飞去。
 
  一团香玉温柔,笑颦俱有风流。
 
  贪与萧郎眉语,不知舞错《伊州》。
 
               刘克庄词作鉴赏
 
  作为辛派词人的代表之一,刘克庄的词一向以豪放见长。但词人也并非不会婉约,而是不欲而已。偶为婉约之词,情意款款,自然又是一首佳作。比如这首《清平乐》,置于婉约词中,几不可辨识,以为又是哪一位多情妙手的快意所为。
 
  南宋时期上流社会有蓄家姬的风气。这首词所描写的就是一个以歌舞佐酒的家姬。一开始一束素绢比舞姬的纤腰,抓住了作为舞姬最重要的因素。由此开始,上半阕四句,句句使用夸张。刘勰《文心雕龙·夸饰》说夸张“可以发蕴而飞滞,披瞽而骇聋”。夸张手法在突出事物的特点方面,刻画得更有力。此外,这四句中有三处典故:“宫腰束素”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腰如束素”,原句是描写一个据宋玉自己说是天底下最美丽的女子的。“好筑避风台护取”用赵飞燕的故事,据说赵飞燕体质轻盈,汉成帝恐其飘翥,为制七宝避风台。“惊鸿飞去”用曹植《洛神赋》里写洛神的句子“翩若惊鸿”。这三个成句全是写最美的女子的,用这些典故来写舞姬,自然上半阕的真正含义,就不只是写其的体态轻盈了。
 
  “一团香玉温柔,笑颦俱有风流”两句在继续作形态方面描绘的同时,开始着力烘托舞姬的精神风韵,上下两片之间在这里得到了自然地过渡。同时,这两句对舞女风韵正面、概括的描写,也给结尾两句作了最好的铺垫。“贪与萧郎眉语,不知舞错《伊州》”(萧郎,泛指为女子所爱恋的男子。《伊州》,舞曲名)两句,《词旨》推为“警句”,好在哪里?首先,“萧郎”在词中即指作者自己,亦或他人,彼此眉目传情,销魂荡魄之际,舞姬竟然舞错了《伊州》曲,其情其景,焕然生动,如在目前。其次,词的前面部分都是对舞姬的客观描写,到此作者才把自己融入其中。因为作者主观情感的融注,也就更加曼妙迷人了。
 
  刘克庄词多写人民疾苦和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多有慷慨大江东去的气概,很少剪红刻翠之辞。因此,不少评论家以为克庄词缺少含蓄微婉的力量。这阕词写粉黛,叙歌舞,读来虽不乏明快之感,但情绪缠绵,措词轻艳,结尾处尤有无穷余意,当可代表刘克庄词风的另一个侧面。
 
             ●虞美人·送陈真州子华
 
                 刘克庄
 
  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
 
  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
 
  今把作握蛇骑虎。
 
  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
 
  谈笑里,定齐鲁。
 
  两淮萧瑟惟狐兔。
 
  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
 
  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
 
  算事业须由人做。
 
  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
 
  空目送,塞鸿去。
 
               刘克庄词作鉴赏
 
  这首送陈子华的词,写法特别。“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突如其来地提出一个因北望中原而产生的问题,起势突兀,引人注目。
 
  “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接着才指出问题的具体内容:即是该怎样对待沦陷区的义军。问题从南、北宋之际说起,当时的爱国将领宗泽为抗击金军,招抚了义军首领王善、杨进等人,他敢于招抚被人视为“寇盗”的义军,有能力“驾驭”他们,依靠他们壮大抗金的力量,所以宗泽声威大震,军民都敬重他,喊他为宗爷爷。宗泽在政治上、军事上采取正确的立场和措施,在抗敌方面收到了巨大的效果。
 
  作者写这首词时,宗泽逝世已久,但在北方金人统治地区,仍有义军活动。其中红袄军力量最大,首领杨安儿被杀后,余众归附南宋,可惜朝廷不信任他们,把抗金民众武装看成是手上拿的蛇和跨下骑的虎,甩掉又不是,用又不敢用。作者送行的友人陈子华,他曾主张积极招抚中原地区的义军。他出知真州(治今江苏仪征),在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四月,当时李全还未叛降蒙古。宋朝如果能够正确团结、运用义军的力量,抗金是大有可为的。所以作者送陈子华赴江北前线的真州时,要他认真地考虑这个关系国家安危存亡的重大问题。这里前二句歌颂宗泽正确对待义军,声威极大;后一句用《魏书。彭城王勰传》的典故,批判昏聩无能的投降派。两种不同的形象,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笔力遒壮。“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拜真吾父。谈笑里,定齐鲁。”希望陈子华到真州要效法宗泽,使京东路(指今山东一带)的豪杰,欢欣鼓舞,做到谈笑之间,能够收复、安定齐鲁北方失地。既是勉友,更抒发自己延纳俊杰、收复河山的热切愿望,写得酣畅乐观,富于豪情壮志。
 
  下片情感波澜起伏,一会儿奇峰突兀,一会儿陡转直下,沉郁凝重。“两淮萧瑟惟狐兔。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面对当时现实:国土沦丧,人烟稀少,狐兔出入;父老长久盼望,然而看不到祖逖那样的志士。笔调跌宕,感情变为悲愤。“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说当时不但丧心麻木、公然卖国的投降派不想念中原,连以名流自命的士大夫们也没有意志去收复失地。笔调和前三句相同,用南宋统治区域的现实去补充前三句,进一步浓化前三句的感情。“算事业须由人做。”指出事在人为,不须颓丧,又转为充满信心的乐观,和上片的思想感情相呼应。单句回斡,陡然而来,戛然而止,这是词中表现豪迈之气的顶点。“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用《梁书。曹景宗传》的典故,嘲笑书生气短,言外之意,也是希望陈子华要振作豪气勇于作为,似自嘲而实是勉励陈子华。“空目送,塞鸿去。”
 
  以写送别作结。全词正面写送别,只有这两句话;又不直接写送人,却言写目送塞鸿并去,仍与北国河山联系在一起。既点题,又围绕全词的中心内容,有余味,有力量。
 
  历史上的反动统治者,都是敌视人民的力量,勇于对内,怯于对外。在这首词中,作者要陈子华正确对待义军,招抚义军,思想是进步的。他的词,发展了辛弃疾词的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雄放畅达,继承辛派的爱国主义词风,又有自己的风格。这首词气势磅礴,一气贯之,是名词的显著特色。立意高远,大处落墨,又曲折跌宕,不同于那些一味讲究直率的人。
 
              ●沁园春·梦孚若
 
                 刘克庄
 
  何处相逢?
 
  登宝钗楼,访铜雀台。
 
  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
 
  天下英雄,使君与操,馀子谁堪共酒杯?
 
  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
 
  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
 
  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
 
  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
 
               刘克庄词作鉴赏
 
  这首词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以梦境写思念的友人,将那种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
 
  方孚若名信孺,是作者的同乡,又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在韩侂胃伐金失败以后,曾奉命使金,谈判媾和条件,驳回金人的苛刻要求,“自春至秋,使金三往反,以口舌折强敌”(《宋史》本传)。金帅以囚或杀相威胁,他始终不屈,置生死于度外。此词应系悼念之作。
 
  词的上片写的是梦境。这是一场意气飞扬的美梦。
 
  作者梦见与方孚若相逢之后,一同游赏“宝钗楼”和“铜雀台”,吃的是用东海的大鱼切成薄片的“鲸脍”,乘的是产自西北地区的骏马“龙媒”。他们则象刘备、曹操一样,是英雄豪杰,在网罗天下四方的“剑客奇才”,数量之多须用上千辆车子装载。作者笔下展现的图景,正是封建社会中的志士仁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身居要职,事业上大展宏图,可谓志得意满。
 
  这是作者有意虚构的情境。将宝钗楼,铜雀台、长鲸天马等入词,但并非实物;作者和方孚若在政治上的作为,自然无法同刘备、曹操相提并论。但是,作者的这类描写还是有一定生活依据的。据《宋史》及作者所撰墓志铭记载,方孚若为人豪爽,视金帛如粪土,尤好交游名士,所至从者如云。闭户累年,家无担石,而食客充户。这段描写在虚构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