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第1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是十一月初五,离规定离京的日子还有十七八天,他们决定快刀斩乱麻,不给这些人机会,努力奋斗这几天,争取幸福到晚年。第一项措施就是控制言路,凡是反对的声音一定要压下去,同时要多宣传正面的――让广大人民知道皇子亲征是利国利民的好事,鼓励百姓上街游行,组织各行各业到王府慰问,坚决占领舆论阵地,让他们知道‘燕亲王不去西北,人民是不愿意的,百姓是不会答应的’!
  第二项措施就是让皇上忙起来,没事做也要给他找事做,千万不能让他闲着,可以多组织几场歌舞宴饮;利用春节将近的机会搞几次庆典,敬神拜佛、花车巡游等等形式都可考虑;再一个就是生米煮成熟饭之前,坚决杜绝皇上与皇后见面,这个任务就落到了王黼、蔡攸等人的肩上,小剧场要天天开,节目要翻新,实在顶不住可以采用翻墙头、钻狗洞等方法带皇上到瓦子中寻开心。
  第三项措施严禁燕亲王进宫,这个任务就交给了赵楷和梁师成,要求他利用一切手段阻止他进宫,确保他就是进了宫也见不到皇上,括弧:最好皇后也见不到,括弧。
  第四项措施便是对燕亲王征西之事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是以三省名义下诏,督促、检查,要求他坚决响应国家号召,不要辜负皇上的重托,早日离京赴任;二是告知各府各衙要对百年来第一位皇子出征的事情提升到关系到国家安危的高度上来,相关部门的领导不要怕麻烦,不要怕挨打,要受得了委屈,上门落实任务,现场办公;凡是他提出的要求都要答应,合理的要办,不合理的也要看着办。非常时期,因为哪个部门,哪个人出了问题,定要严惩,绝不姑息。
  四大死命令一下,全京城的官员都动员起来,把燕亲王出征当做了头等大事来抓,燕亲王送上来的报告,做到了小事当场拍板,大事绝不过夜。甚至有的衙门为方便工作,专门在燕亲王府前租了房子,设置了办事处,派正职上门办公,全力保障,一时间搞的‘王府房贵’!
  ......
  外边搞得火热,赵柽知道这时自己应越发冷静,现在最主要的是借组建制置司的方便条件,搭建起领导班子,将自己的部队合法化,让这些人从幕后走向前台,给他们争取到响应的职务。
  经略制置安抚使按照宋朝官制,只有一名属官,就是参议,其余皆是幕职官。既然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就要有军政两套幕僚班子,但也有十一人的最高限额。这个不需要讨论,何去非任参议;民政方面,许宏为判官,刘子安任掌书记,六曹属官由他们二人举荐安排;军事方面,王瑾为参军,申松岳为行军主簿,分管粮草、甲仗、募兵、训练等工作的吏员由他二人选任。
  自己能做主的属官很快确认了,但赵柽还要面临一关,那就是皇上派下来的一位重要属官还未到――走马承受。走马承受也称为廉访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就是皇帝派在军中的耳目,任务是‘承受公事,以监察守将不法为职’,他们的具体职能是:传递军令,查访敌情、奏报战果、监视军队,都由皇帝特旨除授的亲信担任,职卑而权重,皇帝对边事的处理,将士的赏罚等,也每每以走马承受的奏报为准。
  这个职位是特定时期的产物,经略安抚使制度代替都总管制度之后,宋朝的文官统兵体系日益完善,但是经略安抚使位高权重,主军政一方,皇帝对这种地方大员仍然时刻保持着警惕。如何对他们进行监督就成了统治者面临的棘手问题,皇上便派出与自己关系最为亲密的宦官来实施这一特殊的任务,而宦官往往以走马承受这样的身份来到军中,执行监督工作。
  走马承受虽然位卑,但由于他与皇帝的特殊关系,以致这些人气焰嚣张,制置使都畏惧他们三分,到了本朝的时候,已有了‘中贵人为走马着,怙力狭私,以官吏散军衣给钱非是,举一路帅臣监司守贰而下,劾罢之’的先例。除了监督职能以外,走马承受还可以具章奏事,反应情况,但是他们往往在奏事时参杂个人恩怨在其中,对与其不谐的大臣进行诬告的事情时常发生,一旦事情败露,又会抓别人顶罪。由于他们的无知和固执己见,导致战争失败,主将血染沙场这样事情也曾有过。
  赵柽琢磨着自己把杨戬、梁师成两位没**的大佬得罪的不轻,又把黄经臣想法提拔上去给他们添堵,以这两个小子睚眦必报的性格,非得煽动皇上爹给他弄个‘好人’来修理自己。虽然他不怕这些人,但是整天有只眼睛眨都不眨的盯着你,等着抓辫子打小报告,你还得看在皇上爹的面上不能把他宰喽,这事确实是够憋屈的,也让人烦!
  可赵柽是上辈子积了德的人,这辈子总能遇祸成祥,正当他猜测谁会来让自己收拾的时候,黄经臣找他报道来了。两人一唠才知道,宫中那些有品级的内侍们一听要挑人去给燕亲王当‘走马承受’都怕了,这个活儿不好干啊,去了可不是享福去啦,那是送死去了,便纷纷到皇上的面前说黄经臣的‘好’。梁师成也觉得他对自己是个威胁,留在宫中说不定哪天把自己的位给篡喽,正巧皇后也跟他打了个招呼,想让黄经臣出宫照顾儿子,他便做了个顺水人情,把这个六十的老头又送回赵柽的身边了。
  赵柽听完不禁好笑,这些人真是恨自己恨透了,为了自己的私利全然不把国家的利益放在心上。经略制置使外高权重,是维系一方安危,关系到国家安全的职务,按说这个官不是随便是个人就能当的。他必须有丰富的从政经验,并且习熟边事,才智过人,能够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坚决执行好中央的政策这些硬条件外,还要知人善任,威名远播,能够协调处理好内外方方面面的关系这些软条件。而赵柽自认为除了恶名远播这个条件外,自己哪个也不够格,可这些人就敢拿国家的利益开玩笑,让自己这个一无经验,二无资历的小屁孩去当主政一方的大员,也许他们真以为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趟过一条河,又遇一道江,赵柽改编亲卫队又遇到了麻烦。宋初为了防止武将造反,严禁武官征募亲兵,可是在后来的战斗中,主官因为无亲兵护卫,在战斗中频频阵亡,基于这种现实,欧阳修上奏皇上后,得到准许,武官可以配备一定数量的亲兵,但是制置使也只可征募一百五十人。
  到如今宽松了点,可制置使这级别也只允许有一个指挥的亲兵,就是当年李宪征西使想将自己的牙兵换成禁军都得不到准许,也难怪赵柽的亲军到现在还是只有编制没有军饷,国家只是局部的承认。
  赵柽的打算是最少也得有二千人的基干部队才能满足参加大兵团作战的要求,如果只有一个指挥不过五百人,也就能打打游击,敲敲边鼓,根本无法形成兵力上的优势,给敌人造成威胁,更不要说独立作战了。
  对于王爷的这个要求,别说派下来的兵部官员,就是王黼等人也不敢做主,只能开会研究可行性,蔡京一听冷笑着揶揄了他们一番,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还想篡老夫的权,做个加法不就解决了。
  燕亲王本来就有一个指挥的护卫,现在是西北诸路经略安抚制置副使了再加一个指挥的亲兵,他还兼着河东路的正使呢,还可以加一个指挥,差一个更好说,皇上不是有旨让他从四上军中选一个指挥的精锐为亲军吗,不正好四个指挥两千人吗!
  再说了,指挥也是有大有小的,三百人叫一个指挥,八百人还叫一个指挥,他两千人你上报一个指挥,稍加变通不就完了。姜还是老的辣,王黼等人一听,脸一下红到了脚后跟,自己跟人家一比还是嫩多了!
  几个人赶紧写了个情况汇报,送到了皇上面前,赵佶一瞅连夲儿都没打立刻就批了,还在二上边加了一横,自己儿子的安危是第一位的。王黼等人看了都是暗自庆幸,多亏燕亲王要的是两千人,要是一千人,皇上给他加上一竖,就成了一万人啦!
  *
  第八十一章紧锣密鼓
  第八十一章紧锣密鼓,到网址


 第八十二章 整军

  第八十二章整军
  澶渊之盟的订立之后,北宋统治者的政治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守内虚外的政策逐渐形成,统治者的政治目光注视着“内患”,国防策略由积极进攻一变而为消极防御,再变成屈辱求和。再加上北宋政权政治上的日益保守和**,导致了军政废弛。从此,禁兵的发展走上了一条冗兵冗弱的道路,最大的特征就是兵额急剧上升。
  大批新召募的士兵,既未经战争锻炼,又缺乏必要的训练,加之生活环境恶化,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素质低劣。应募人员之中,有一般农民,四方不逞之民,失职犷悍之徒,无赖奸滑之人,游手无籍之辈,素质低下。宋王朝为了防兵变,朝廷对待禁军士卒,采取的都是厚养和姑息政策,一旦应募成职业兵,则终生安佚而享丰腴,想尽办法减少对他们的刺激。正是由于这种养兵制养成了士兵骄惰的性格,使得兵营中骄情之气益发浓重,士气和军纪仅成为次要的东西。
  兵额确定下来了,虽然出乎赵柽的意料,但是白给的他不能不要,马上安排人手去禁军各营选兵,他的要求不高,达到入选禁军标准的,当兵两年以下,年纪不超过二十五岁,籍贯为川、陕、河北山区的最佳、能骑马、有特长、服从性好的,参加过大校阅的也可,军官是一个也不要。
  之所以做的这么极端,因为赵柽明白,以其让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还不如不要。那些入伍时间短的兵正处于被压迫期,生活在军营的最底层,每日战战兢兢地过日子,还没尝到老兵当家作主的‘滋味’,沾染的坏习气还少,而他们经过一定的军事训练,懂得些规矩,能忍受的了自己新军中那些严苛的纪律。要是老兵油子,有战斗经验的还好,可这帮人除了轮到到外地‘驻泊、就粮’外就没离开过京城附近的地面,更没上过战场,只有一身偷奸耍滑,欺下瞒上的毛病,收拾他们还得费事,还不如让他在这烂着吧!
  十一月初十,赵柽这边命人在禁军中选兵,那边就以募兵为名出了京城,直奔襄邑,这个才是重中之重。扩军早有预案,只是稍加调整便可,他考虑到自己庄子中虽然有了一万多户,人口六万有余,备选的青壮能达到二万来人,但是种田做工都需要人手,抽调过多,便会受到影响,所以才定的两千人。现在已有亲兵队五百人,接受过火器操作训练的也有千人,还有高宠亲训的五百社丁,人数基本已经够了,但赵柽依然设定了严格的条件,‘家中独子,或只有一个男丁的不要’、‘除特殊兵种外,年纪超过二十五岁的不要’、‘没有成亲的不要’、‘家中有人不同意参军的不要’、‘家中老人需要由其赡养的不要’...
  赵柽到达襄邑旧府,立刻召集会议,下达了动员令,这对赵柽来说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襄邑可以说是他的故乡,当年项羽带领三千家乡子弟反秦,最后全军覆没,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写下了千古绝唱,而自己带领他们也可能走上一条不归路,可现在已是箭在弦上,没有回头可走,只能放下这些儿女情长,一条道走到黑啦!
  多年的经营和赵柽的好人缘此时立刻显现出来,府中的人都认准一个道理,跟着王爷走没有错,他要做的事情肯定是为大家好,因为此前赵柽从未让他们失望过。没有鼓动,没有号召,动员令一下,仅仅三天,便完成了征召,选上的喜气洋洋,落选的不免丧气。
  征召结束,部队的编组随即展开,将人员编成五营和五个直属队,共计三千余人。赵仁任都指挥使,总领全军,下辖骠骑兵两营,龙骑兵两营,辎重一营。骠骑兵由受过骑射训练,技战法娴熟的士兵组成,他们主要乘马作战,执行正面突击、破阵任务,是部队的前锋精锐;龙骑兵是受过骑兵基础训练,熟练使用火器的士兵组成,他们主要是伴随骠骑兵出战,主要执行追击,掩护、守卫等作战任务,即可作为骑兵使用,也可作为步兵使用。他们使用的武器相同,只是执行任务的侧重点不同,训练的方式有所差异。
  每指挥编制五百人,下辖三都,每都辖三队十二伙,每伙十二人,加上都、队指挥勤杂人员,共计一百五十人,马六百匹。高宠任骠骑一营指挥使,都头――徐彪、郑平、刘胜;赵勇任骠骑二营指挥使,都头――窦俊、柳彪、张挺;赵忠任龙骑一营指挥使,都头――王衡、刘宝、周钧;萧瑀任龙骑二营指挥使――都头孙继、江威、吴涛。
  辎重营指挥使由赵智担任,这个指挥编制人员最多,其中卫生队一百人,又医士五十人,兽医五十人,他们负责全军的人马的医疗卫生工作;火军队一百二十人,负责全军的饮食,和卫生队一样平时分散到各营,根据需要可随时调度;另外还有匠作队一百人,工兵队二百人,运输队二百人,有各种大车百辆,托运物资的骡马五百余匹。他们也可称为特种部队,负责起全军的后勤工作,他们平时也要参加军事训练,战时除完成本职工作,还要担负起修路架桥、制造器械、筑城修堡、保卫运输线,押运粮草物资、守卫仓库等辅助工作工作,甚至在紧急情况下,要协同一线部队作战,因为他们行军时可乘坐车辆随行,具备快速机动的能力,所以不会拉大队的后腿。
  行营直属队由机炮队、斥候队、执法队和王爷的近卫队组成。赵孝任机炮队队正,辖臼炮、速射炮和重机枪三个分队,炮队每分队六十人,各配火炮十门,随行弹药车十辆,骡马五十匹;机枪分队辖五个机枪组,每组配手摇式重机枪一挺,随行轻便弹药车一辆,每组有射手、副射手、弹药手、驭手共五名,骡马两匹,共计三十人。执法队队正赵义,辖一百人,负责纠察本军违法、违纪人员,反特锄奸,执行军法等工作。斥候队队正蒋飞,辖一百五十人,配马二百二十匹。负责刺探军情,战场侦察,收集情报、截杀敌人派出的斥候、情报人员。
  近卫队队正兼王爷侍卫长赵信,副队正旺福,辖近卫一百三十人,包括内卫四十人,外勤九十人,比从前增加了人手,负责制置司的安全警卫、重要人物的保卫工作以及一些见不得光的秘密行动,这里可以说集中了全军的最精锐力量,看过他们训练的高宠曾说过,如果让我正面进攻他们占据有利地形防守的阵地,恐怕就是搭上全营人的性命恐怕也难以突破,如果是在黑暗中对决,自己的部队只有挨打的份儿...
  这次整编把亲卫队整个打散,分配到各营,担任从指挥使到伙长的各个层次的领导,他们将成为整个部队的中坚力量,现在部队还有缺额,但大部都是辅助兵种,将由从禁军中选拔的人充填。
  赵廉过去一直协助赵仁工作,这次赵柽将他留在了襄邑,他将和从亲卫队一队留守老兵与从社丁中抽调的一批精锐重新组建王府卫队,这些人将作为种子部队,担任起训练新兵和保护襄邑的重任。赵礼多谋谨慎,赵耻有勇有谋,都可以独当一面,但赵柽没有让他们领兵,而是将他们放到了赵仁身边作为参谋使用,从大局统筹方面进行锻炼,作为人才储备。
  ......
  宋朝在王安石变法后,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将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将下设“指挥”。每“将”自二千多人至1一万多人不等,通常为五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全国编为一百四十多将,北方以路为单位,其下以第一、第二序号编制;东南地区统一编为十三将,三千二百人以下的只设正将。由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兵士,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提高战斗力,每将在正、副将下设准备将、部将、队将、训练官、押队、使臣等。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除了系将禁军以外,没有编入将兵之内的禁军,称为不系将禁军或不隶将兵内禁军。
  赵柽整军完毕,马上将花名册飞马送到京城。因为他的部队是皇上点了头的,所以被列入不隶将兵内禁军,也就是说它不隶属三衙任何一支禁军,而是有独立番号的禁军部队。宋代实行“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帅)臣主兵柄,兵部管后勤,各有分守”的制度,现在大家都急着呢,特事特办,枢密院立刻准了,马上转到三衙,三衙批了,马上指示兵部发饷、发装备,五天之内连来带去全部办完了。
  *
  第八十二章整军
  第八十二章整军,到网址


 第八十三章 吃饱穿暖

  第八十三章吃饱穿暖
  宋军后勤供应。主要是粮食、兵器及战马。粮食实行定仓供应制度,统一实施;兵器以冷兵器为主,火药兵器为辅,由首都及重要州府设置地兵器工厂,按照军器监设计因式、规格、用料标准等统一制作,造好地兵器送交兵部各库;战马由各马场和马户中调选。
  兵部的命令一下,拱州府便派人将所需的粮草,服装被服全都送来了,兵器只是防身的兵器,剩下衣甲兵器的要到驻地的府库领取,很有点现代军事后勤管理的意思,美国打伊拉克,大兵们也都是空着手去,到了各个军事基地领取储备的武器吗!最大的问题是马,一下子找不来那么多的马,只能就地‘征用’王爷马场的马,又东拼西凑弄来点劣马充数,这些当战马是不行,当挽马和驮马还行,正好送给辎重营。
  发下的军装,步军冬衣有皂绸绵披袄、黄绢绵袄、白绢绵袜头裤、紫罗头巾、蓝黄搭膊、麻鞋。马军用绯绢勒帛取代蓝黄搭膊;冬衣增加白绢夹袜头裤。粮草只有三天的量,这明摆着催他们赶紧走,到别处吃去吧!
  对此赵柽倒是不大在意,因为他早就准备好了一切,吃得东西更不发愁,如果在襄邑不走,他储存的粮草也够一万军队吃上两年的,而且绝对比别人还得吃得好,不过他一直秉承‘不要白不要,不吃白不吃’的理念,这些东西虽然不如自己准备的好,但还是照单全收,服装被褥有用的留下,没用的正好作为储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