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第4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完颜亶的过程中,他基本上是和太宗一系结下了深仇大恨,双方水火不相容。年青的完颜亶发现了两位太师的矛盾,他决定利用这个矛盾来达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目的,宗翰和宗磐内斗,无论谁赢,最后得利的肯定是完颜亶自己。
  宗磐的能力要比他的父亲差了一个档次,在对外作战方面他无法同宗翰、宗望、宗辅、兀术等堂兄弟们相比。就是在金国内部的政治斗争方面的能力也相当的差劲。他丝毫没能查觉到完颜亶的完美计划,而是铁了心要和宗翰进行一番你死我活的斗争。
  不过宗翰也是不好对付的,想要抓到宗翰的把炳而一棒打倒宗翰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宗磐同志对打倒宗翰这项工作执行的非常认真,他采用了最笨的办法,就是每天派情报人员到处寻找和收集宗翰的弱点和错误,他就不信抓不住其的丁点错误…
  …………
  女真人取了巧将宗罄换了回去,在赵柽看来并不是好事,在战术上打了个漂亮仗,但其实在战略上已经输了。此时的金国没有独裁者。也没有权臣,而是群雄逐鹿,完颜亶不足以掌控全局,并不是改组的最好时机。但完颜亶为了一己之私能尽快掌权不顾金国的现状急于求成,将宗罄弄回过去以平衡各方利益,却是内乱的开始。而金国已经不是如日中天的时代了。禁不住他这番折腾了。
  虽然赵柽也知道世界上没有百战百胜的将军,更没有算无遗策的元帅。但是被被‘毛孩子’完颜亶摆了一道心中也难免气闷,可他是个擅于将坏事变成好事的人。于是大张旗鼓的宣传在与金国的谈判中,大宋不仅驳斥了金国使臣的无礼要求,且女真人不得不低头将答应将被虏的宗室、大臣礼送归国。
  这一下让举国上下无不欢欣鼓舞,想当年汴京城破时金使的耀武扬威还历历在目,如今却被皇帝逼的向大宋低头,这真是扬眉吐气了。虽然‘靖康皇帝’不在此次送回之列,但是谁都相信其归国的日子也不远了。当北归人的车队进入外城的南熏门时,路两边跪满了百姓,城中市民闻知消息随着车驾奔走相告。
  当‘前太子’赵谐的车驾和载着皇后的灵车经过时,哭声震天。伴在车旁的孙傅也是热泪滚滚而下,他还都没有忘记当年在那个寒冬太子和皇后被女真人押送出城时的场面,太子向赶来送行的百姓们哭喊道:“百姓救我!百姓救我!”的场面,那种耻辱已经深深的刻在他的心中,可那结果正是由于他的无能造成的,而高耸的汴京失陷纪念碑上镌刻的殉难的臣民的名字更让他心如刀割,惭愧的要死!
  车驾行至里城的朱雀门外,又有宫中内侍宣读了封敕诏书,因为新府尚未完工,让他们暂居宫中,而对于那些归国的大臣赦免前罪,赏了笔安家费,待日后再做任用,驸马都尉蔡絛回府居住夫妻团圆。次日皇帝在宫中设宴招待南归的众臣,孙傅上前泣诉,辽王在车驾启程之时,抱住车轮哭泣请圣上看在兄弟情分上将他赎回,归国后做太乙宫使足矣!
  赵柽听罢垂泪良久,声言必会竭尽全力迎回辽王,若和议不成将再调大军兵发辽东直捣黄龙。而他心中却在为宇文虚中担心,他本想在南归的人中加上其名索要,但是他言‘帝不归,其不回’,这使得他看着阶下的这些一个个口称圣明的人心中泛起阵厌恶…
  果然如赵柽的估计随着宗罄的回归,金国对和议的热情开始消退,变得不冷不热,以为天气炎热,雨水增多,不适于发动战争,便又开始了扯皮。赵柽不能丢了面子还掉了底子,他命令赵耻以金国破坏和谈为由向临潢府发起攻击,这一下女真人坐不住了,他们担心赵二故技重施再度向金国发起大规模进攻,急忙又重启和谈,请南朝罢兵。
  在平州的赵仁和赵忠两人也觉得十分窝囊,虽然过不再他们,可是皇帝交待的事情勉强算是做出了半件。于是也加大了力度,怪招迭出,一会儿请铁哥们赵勇帮忙在平州炫耀武力,一会儿又是和风细雨的请金国两位使臣参观平州城防。可转眼又变脸了,派兵封锁金国使团驻地,要仿照当年他们扣押大宋使团的例子将他们留在大宋。
  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习古乃这个老油子都被搞迷糊了,宗宪更是一日三惊,连睡觉都要枕着把刀。可两人又做不了主,只能将情况‘如实’向京师回报,以便早些脱身回国。此时掌握朝政的宗翰和宗干等人也意识到以金国现在的力量根本无法夺回所失之地,而大宋却可以随时向他们发动进攻,于是同意暂以实际控制线划界,双方不得擅自越线。
  宗翰也没有忘记老伙计完颜希尹,可是用一个皇帝去换他又觉得有些亏,于是提出以宋军让出大灵河以东潭州、利州和建州三州之地为代价换回赵桓。赵仁将结果报与皇帝,赵柽和朝中的几个宰执商议后以为,那三州之地孤悬河外,补给防守都十分困难,即能换回赵桓免除后患,又可以提高声望士气,妥协一下也是值得的。
  但是就在赵柽准备‘委曲求全’的时候,平州又传来消息,完颜亶否决了以赵桓交换完颜希尹的提议。连接被耍了两遭的赵柽大怒,下令终止两国和议,驱逐金国使团,命沿边各军严控边界,断绝与金国的一切官民联系,水军开到辽东沿海封锁海岸,不准金国片板下水。
  向高句丽、西夏、吐蕃及回纥各国遣使,警告这些国家不准与金国有任何贸易往来,如有违反,大宋将驱逐其商队,终止一切贸易,视其为敌国,不排除采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赵柽令尚书省向全国各州县发布通告,揭露女真人‘假和平,真备战’的阴谋,其亡我之心不死的野心,号召全**民提高警惕做好战争准备,反击金国的入侵,再次表明皇帝北伐女真,迎回辽王的决心。
  大宋一系列的措施开始实施,完成了对金国的军事和经济封锁,使其本已十分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战争潜力被再一次削弱。而赵柽并没有发动战争,而是像一只豹子一样潜伏在猎物旁边,静待完颜亶的改革实施,冷眼看着金国内乱再起,然后给予其致命一击。
  大宋在北边逐渐平静之时,南部却风云迭起。大理国东川郡的东川部、建昌府沙麻部和石城郡的弥磨部反对高氏专权和压迫,打起了清君侧的旗号,以东川郡为根据地联合周边各部发动起义,欲脱离大理国自治。因为这三地紧靠大宋边界,为了防止战火烧入大宋,皇帝命令成都路和潼川路驻军向边界靠拢,以防有变…(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章 都是钱闹的

  当年段思平立国之初借兵于东方黑爨、松爨三十七蛮部。三十七部除落恐、溪处、思陀、铁容等少部分为和蛮等民族外,其余均是滇东、滇东北、滇中、滇南及黔西的乌蛮。由于大理政权“其成功实赖东方诸蛮”,故于建国之初“皆颁赐宝贝,大行封赏”,减免徭役。这些被封的乌蛮贵族都是“世官世禄,管土管民”的大、小封建领主。
  后期由于大理国主的懦弱和边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进步,独立意识的增强,而统治阶层内部派系林立,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地方势力做大以至于左右王权,地方的离心力也就逐渐的增大了,这一切使得大理最高统治者实际控制的地盘比名义上的辖区要小得多。
  大理政权周边许多所属地区在政治、经济乃至军事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导致地方势力强大的部落拥兵自重常侵占邻近各族人民土地以扩张自己的领地和势力范围,及至自立为国。这些地方自治政权的纷纷兴起,必然严重动摇了大理国的统治根基,不稳定因素日益膨胀,一有风吹草动便会引发动乱…
  这次动乱真正的起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钱。大理国七分山三分田,农业收入有限,好在手工业比较发达,又曾经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靠着茶马古道能有些收入,但是这些钱大部分都落入了朝廷和大部族的手中。其他部落的收入主要是靠卖马,可马的买家通常只有一家,那就是临近的大宋。
  宋朝建国之初就接连失去了牧马之所。只能花高价从契丹和西夏买马,但是却因为彼此间经常发生战争而导致马路断绝。为了补充军马只能从大理收买‘广马’。所谓广马是指宋朝廷由广南西路所买之马,而马产于大理。大宋每年买马最多时有三千余匹。贸易额在二十万两白银左右。虽然这点钱对于宋来说没有多少,但是对于大理的一些部落来说却是十分丰厚,使他们将贩马作为主要的经济支柱,通过战马贸易使部落致富,以战马经济立国。
  在丰厚的利润刺激下,谁都想在其中分一勺羹,贩马过程中必然受到其他人的阻碍,一些部落在交通要冲上建造了无数的哨卡、战垒,沿途出动兵士护送。不惜以武力闯关、开路,可见大宋对他们经济的影响之深。但是这种流血的贸易随着赵柽的登基而渐渐衰落,他已经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已经控制了西北、陕西和漠南大片的草原,拥有了广袤的牧场,存栏马匹以百万计。同时商路的通达,也使得回纥、吐蕃、鞑靼等少数将优良的战马输入到大宋,缺马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
  由于广马矮小,擅于负重行走于山路,宋军的辎重部队和山地部队还有少量采购。可比之从前已是大大的畏缩了,各部之间的争斗也更为激烈和残酷,谁都想垄断战马贸易,赚得那不多的利润。而一场新的争端开始源于大宋皇帝的一纸诏令。
  宋与大理国之间的贸易区过去设在广西南路的邕州横山寨,皇帝以为广马多供应川陕地区,且买马虽也以金、银、丝锦等偿付。但更多的是以井盐给付。考虑到在横山寨交易后还有千里迢迢驱赶马匹至川陕,又要将盐转运于此太不方便。因此决定在靠近泸州的金沙江右岸选择水势平缓之处设立新的榷场筑城设市,以供两国交易互市。
  经过潼川路官员反复勘查。最终选址于泸州金沙江和牛栏江交汇处筑城设置马市,取睦邻和好之意称为‘睦邻城’,与大理国东川郡隔江相望,大宋欲建索桥两座方便往来,同时遣使与大理国商议建市、架桥之事。果然不出赵柽的意外此项建议被大理国拒绝了。
  过去大理国一直请求两国在滇东建立和市为何又拒绝呢?因为赵柽选得这个地方敏感!东川部与宋朝的潼川府路相接,有乌蛮七个部,由于大理国对他们七部管理和控制的松弛,所以乌蒙部、乌撒部、易娘部、茫布部、易溪部、阿头部便都有意投向宋朝。但宋朝因为一直与北方的契丹、女真和党项战争不断,战略重点在北方,无暇顾及他们的‘善意’,所以易溪等六部实际上是处于相对独立发展的状态之中,只有东川郡的閎畔部还在大理国的控制之下。
  大理国过去可以不管,但是要是建市却不能不出手了,因为大理国早出过这么档子事情,便是与其相邻的自杞国的雄起,他们正是通过战马贸易迅速致富而致强,独雄于诸蛮。并敢称强于横山,以部落结盟的方式扩大其势力范围,已超出罗殿之上,一跃而起成为西南地区仅次于大理国的最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不仅威胁到其的边界安全,还抢走了他们的诸多财富。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高氏以防止出现第二个自杞国为由拒绝在东川郡建市不过是托辞,真正担心的是诸蛮通过与大宋的通商而迅速崛起威胁到高氏对大理国的统治,使自己逐渐失去如今的地位,因此才一力的阻止。
  对于国相高顺贞的一味拒绝,阻止自己发财,东川诸部当然是恨得牙根痒痒,但是此时他们还没有失去理智,知道自己不是高氏的对手。可是这时听说大宋要在此建市,一些嗅觉灵敏的宋朝商贾已经急不可耐的赶来,眼见要政府间无法达成协议,其中有的‘不法商人’便想越过两国政府与找到当地最大乌蒙部首领私下交易。
  但是这些商人看中的不是大理的马,而是眼前一座座荒山,他们开出五百贯一顷的价格收买所有权。乌蒙部的首领罗继昌想不出在他们眼中除了挡路碍事,还可以长些猎物的荒山野岭还有何用,而这些钱足以让他在大理买下百亩好地了,如果将其所属的其中千顷荒山卖于这些大宋商人,一下子便可得钱五十万贯。
  罗继昌觉得这笔买卖十分合算,可以耕种好地留给自己,荒山变成了银子,而这笔钱足可以让自己三代吃喝不愁了,当下爽快的答应了。而更令他意外的是传说中奸诈狡猾的大宋商人做起买卖来却十分公平,连山上树木,修建的寨子,甚至山上的坝田都折合成银两一并算还给他,合计六十万贯钱。六十万两银子堆在一起像座小山,面对这笔从天而降的意外之财,罗继昌乐得差点没晕过去,乌蒙族上下更是无不欢欣鼓舞,大家的好日子到了!
  天下哪里有不透风的墙,乍富的他们穿金戴银,吃香喝辣的炫富,乌蒙部发了大财的事情很快传到了东川其它各部的耳朵里,他们纷纷上门讨教发财的秘诀。老罗碍于各位兄弟的面儿没能守住这个秘密,一五一十地说了。听闻一直被他们当做废物的荒山竟然卖了这么高的价钱,便希望乌蒙部做个介绍人与宋商接洽,问问能否把他们的山也买了。
  罗继昌想想同意了,有钱大家挣吗!可他跟宋商一说,他们却生气了,说他们乌蒙人不守信义,将事情说了出去,嚷嚷着让他们退钱——不买了。老罗这才想起双方谈判时确实曾经说过,这件事情两边各自知道就好,千万不要散播,免得引起官方的注意,如果有违反不但退钱,还要按照总价的一半赔款。他一下傻了,刚到手的钱退给人家不说,还要赔三十万贯,他们哪里有啊!
  到嘴的肥肉谁也不愿意吐出去,何况是那么一大笔财富。罗继昌连问几个为什么,不过他心中已经打定主意,无论想什么办法也要将这笔钱留下。宋商叹了几口气才说明原因,原来问题是出在了大理国的国相高顺贞身上,宋使在建市谈判失败后,提出想要在大理国东川郡租用矿场,他们这些商人提早探听到了消息所以收买矿场想从中赚点钱,所以要求他们保密,否则消息泄露岂不一无所获了。
  罗继昌一听大怒,不过他不是恨宋商狡诈,而是痛恨高素贞这东西,大宋要租用东川郡的土地而他们却对此一无所知,肯定是想将钱装到自己兜里,自己别说吃肉连汤都喝不上。于是立刻表态,这地是他说了算,即便两国谈判不成,也会按照协议将地交给他们使用,绝不会让其吃亏,可希望宋商能将其他各部的荒山也一并买下来。
  商人都是唯利是图,终于在东川六部各族首领祭了天神,发了血誓之后答应下来,但是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钱,只能现付一部分,余下部分可以以货物抵偿,最后宋商花费高达二百余万贯的价钱买下了东川郡的荒山,但是条件是各部必须无条件的保护他们和土地的安全,不能让大理国插手其中之事。看在钱的面子上,大家都同意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一章 师出大理

  纸里终包不住火,东川诸部卖地的事情还是传到了国相的耳朵中,对于这种出卖国家主权和利益的事情高顺贞当然不会坐视不理,当然要是没有那么多钱堆着他也不一定去管。面对朝中派来的的官员,以乌蒙族为首的各族断然拒绝了他们要将卖地款收为国有的命令。
  送走了来使,东川各部的老大知道高顺贞绝不会善罢甘休,必会出兵讨伐,因此他们也暗中开始准备,打造收买兵器、盔甲,联络相邻郡府的其他部落对抗朝廷的大军,最终说动了建昌府沙麻部和石城郡的弥磨部共同进退。而高顺贞此时也忙着调集兵将要讨伐这些叛逆,他明白如果无法压服东川诸部,不仅是丢了面子的事情,一旦任其做大这些人将手中的钱换成了武器,收买了其它部族,便足以对抗朝廷,威胁到高氏的统治基础,所以必须趁其羽翼未丰将他们镇压。
  内战不可避免的爆发了,高顺贞调集了两万兵丁亲自领军扑向东川郡称其为叛贼兴兵讨伐,东川诸部一面奋起反击,一面遣人携带大量金钱、礼物游说其它各部,希望结盟对抗高氏,金钱的威力再次显示了它的威力,滇东建昌府和石城郡十一部响应出兵助阵。
  与此同时,具有强烈反抗精神,南诏、大理皆莫能制约的弥勒、师宗二部,乘内乱又起,也打起了“清君侧”的旗帜,以弥鹿川为根据地,联合了维摩、罗雄、落温、落蒙等三十七部蛮长起兵。反对高氏专权,一时间大理国烽烟四起。陷入了全面的内战…
  高顺贞对于叛乱的始作俑者东川诸部恨之入骨,集中兵力欲先平定滇东。再回军攻打弥勒、师宗二部为首的三十七部。双方接战数阵,虽然东川部奋力抵挡,但是还是势单力孤,终不敌朝廷大军,在大理军的追击被迫渡江逃入宋境躲避。大理军却不想放过‘叛贼’,遣一部军马乘胜追击随后渡河,将东川部联军围住。
  眼看一场屠杀就要开始,这时一支宋军劲旅杀出,一部上前将两军隔开。另一部则包围大理军令其缴械。大理军虽然善战,可对结阵而来的大宋军队也不敢造次,打不敢打,撤退后边是大江,他们明白如果宋军趁机突击他们将片甲无回,双方一时陷入了对峙。
  对岸发生的事件很快报到了高顺贞那里,他对宋军的反应十分诧异,过去这种跨境追击的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宋军一般都是采取隔岸观火的策略。任由他们打得天昏地暗,根本不会插手,更不会包庇‘叛贼’,因此他并不惊慌。而是想看一看再做决定。
  这一等不打紧,宋军在发布最后通牒后,大理军依然不肯放下武器。马上便发动了进攻,他们也算见识了大宋火器的威力。转眼间就被放倒了一片,退无可退的大理军只能请降。而大宋似乎得了便宜还卖乖。遣人送信过来质问大理为何犯境,‘嚣张’的态度将高顺贞气得胡子乱颤,可自己还有数千人被扣在对岸也只能商定双方次日商讨如何解决。
  第二天,当高顺贞派出的使臣渡河准备与大宋商讨解决‘擅自越境’事件时,却被宋朝方面拒绝,称大理**队携械入境乃是侵略行为,事关两国的大事,而大理使臣只是相国所遣小吏,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