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建文大帝-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说朱桂什么性格,别人不了解,他还不了解么?失策!失策!

    “王爷,请容末将准备一下,再次出击!”徐膺绪也不说刚才的事情的正误,直接跳过,说起了接下来的事情。

    “但是希望王爷派出候斥回到大同镇。这对宣府发起进攻,即使我们没有步军,用骑军充任。即便石炮不容易制造,也要有云梯,木棰之类的攻城器具存在”徐膺绪还是说起这个问题,这次朱桂倒是没有在打断徐膺绪的话。

    “这个本王已经派人回大同送信,很快这些器具应该都会陆续运过来,这个请徐将军放心。”似乎是朱桂的心情又一次平静,话说的语气,也没有之前那么冲了。

    “王爷,末将先去准备”

    “下去吧”朱桂挥了挥手,也示意徐膺绪不必再行礼。

    等徐膺绪离开了中军大帐,朱桂也莫名其妙的叹了一口气。

    “本王原来以为是简单,就这么干起来了。没想到几个哥哥,到现在都韬光养晦,原来是这般都在准备啊本王没有这些工程的器械,这宣府城”

    要说攻下宣府镇,朱桂自己都不相信。他本身是到宣府镇做过客的,这宣府镇其实是谷王朱橞的老师左空明在进行修葺。很多修葺都是向坚固的地方去准备。

    要说过了大同,还有重镇太原。但是要是过了宣府镇,那么居庸关就在眼前了。一旦攻破居庸关,就很快可以来到平原地带,北元鞑子的骑兵,也算是黄河以北是可以起到很大的用处的。

    “擂鼓,准备再次进攻!”稍微分发了少有的防护箭矢的东西之后,徐膺绪再一次回到了自己的指挥台上,对身边的鼓手吩咐道。

    战鼓再次擂起,本来第一次进攻还有些畏惧的将士们手持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盾牌”,反而英勇了起来。

    这次就不再存在突然进攻,城外的朱桂军队刚刚开始冲锋,城楼上的箭雨就直接射下。虽然这次射的比较早,但是还是有少量的流矢,对城下的将士造成了伤害。

    没有云梯,只有少量的几个冲锥,用于冲击城门。这边境重镇的城门,和内地最大的不同就是缺少一块千斤闸。因为边境战事诸多,而这千斤闸只要放下,就极其难收起。最后只有毁坏一途。这种一次性的用品,对于边关是很不实用的。

    不过在宣府镇的南门,其实就有这么一块千斤闸。这块千斤闸也是左空明特意去安排的。因为宣府的南门是唯一不会直接成为攻击扇面的地区,也是有时候会防御薄弱的地方。但是按照左空明的意思,在南门安置一块千斤闸,会让那些有意向南逃之人断了念头,仅此而已。

    徐膺绪在指挥台上远瞻着战场,不禁有些失望本来他以为,他安排好了整套策略,最少会给宣府镇的南门照成些威胁,但是没想到在南门的城楼上飘扬着写有“晋”字的旗帜!

    **************

    明天正式上课了,囧

    更新会给力!

    求各位读者大大的各种支持!月下拜谢

第九十二章 城内密会() 
徐膺绪不禁谈了一口气,他也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

    南门就是最薄弱的门,不论在大同还是宣府,都是这样。

    “来人啊,给本将军备马,本将军要去阵前督战。”

    “得令!”

    不能这么拖了,不然这宣府镇,就越来越像铜墙铁壁,防守就越来越严密。最少现在晋王朱棡和谷王朱橞两方的将士没有办法统一指挥。而晋王朱棡的将士构成,徐膺绪自己是知道的,主要就是步兵为主,只有堪堪一个千户所的晋王府卫是骑军。而这只骑军也都纷纷下马,固守南门。

    “徐将军”吴义先是看到了徐膺绪走了过来,赶忙上来行礼。

    “吴义,现在形式这么紧急,你还顾此虚礼?”徐膺绪勒住了马,不禁责备道。

    “将军,现在卫帆正在战场指挥。沙场刀兵无眼,卫哥也怕我们俩”吴义也是脸一红,说道。

    徐膺绪也是点点头,这个考虑确实是说的在理。因为往往这些将士的领袖只要遭遇不测,往往这个军心就会彻底散掉。

    “走,本将军去换下卫帆!”徐膺绪也心疼自己属下的部将,说道。

    “徐将军小心,这南门原来末将觉得应该是防御最弱的地方,没想到本所兵临城下之时,突发几发铜铳。我们也给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铜铳?”徐膺绪眉头一皱,心里不禁腹诽:这宣府镇,倒是真的是九边之中防御最为雄伟的一座。没想到在这难以进攻的南门,也安装了铜铳,而且在外部还看不到。

    其实这些铜铳,其实都是谷王朱橞专门置办的。因为这些铜铳其实很是笨重,也不能移动,所以作为边王的朱橞还是可以轻松弄到。

    “徐将军小心!”随着南门城楼上升起了一片硝烟,吴义不禁出声预警。

    “没事,本将军也不是没见过铜铳。而且现在的距离,应该还不在铜铳的射程之内吧。”徐膺绪倒是不怕什么,毕竟虽然铜铳的威力很大,但是还是受到限制的。没法移动的铜铳,就是一个硬伤。

    “是末将疏忽了”吴义有些不太好意思,“但是将军,这几只铜铳都是比较向下的,里面更多的填充的是那种碎石”

    碎石?徐膺绪不禁有些奇怪。要说破坏力,自然是巨石比较好。铜铳里的火药,可以将很重的巨石直接抛飞。城下的人只要沾到这个飞起的巨石,那么就是非死即伤。

    “这碎石,是个什么说法?”徐膺绪想了半天没有想通其中的关节。

    “回将军,这碎石,虽然块头不大,但是胜在尖锐虽然我们的将士很少在这些碎石下收到致命伤,但是却会对我们的将士照成不小的影响。”

    “碎石”似乎徐膺绪没有去关注这个碎石到底产生了什么问题,而是有些呆滞。

    “将军?”吴义不禁提高嗓门喊了一句,毕竟这里是战场,意外随时可能发生

    “哦”徐膺绪似乎才发现现在自己所在的环境十分不妙,所以急忙回神。

    而此时,虽然没有月黑风高,但是有人,却默默地潜入了宣府镇。

    “您是”这名神秘人士,在谷王府的门上看似随意的敲了几下,很快谷王府管家就前来开门。

    “你觉得呢带我见殿下”这名神秘人语气暴躁,感觉有些不耐烦。

    “是是是”这管家一点架子都没有反而还是很客气的弯腰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神秘人点了点头,走进了谷王府。也不要管家带路,算是驾轻就熟的向一个方向走去。

    “卫千户!”城外,一声撕心裂肺的喊声,惊动了很大一片人。

    “怎么了?”徐膺绪急忙拍马,循着声音而去。

    当然,这话说归说,但是实际上徐膺绪知道,肯定是卫帆出事了。

    等赶到那里,徐膺绪才看到卫帆胸口中箭,身上多出被碎石擦伤,整个人惨不忍睹。

    “卫千户”徐膺绪都有些于心不忍

    “将军,将军!你救救我们卫千户啊!”虽然在周围的士兵并不知道徐膺绪的身份,但是他们的举动明显的显示出卫帆在军士的心中还是有些地位的。

    虽然有些于心不忍,但是徐膺绪还是默默的摇摇头。

    “怎么了?”吴义没有骑马,算是一路疾跑跑到了这里,等停下来的时候还有些气喘吁吁。

    “吴千户卫千户他”

    “老卫!”吴义的眼泪瞬间就充满了眼眶,虽然吴义强忍着不让眼泪掉下来,但是那泪珠,还是慢慢的溢出。

    “风沙挺大,迷了眼睛”徐膺绪也不禁揉了揉眼,算是掩饰了一下。

    “是啊风沙,好大”吴义也算是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很快掩饰了过去。

    “传本将军的命令,卫帆、吴义千户所所有将士,后撤休息!”

    这仗,不能这么打下去了。

    自己这短时间训练的儿郎,就要这么白白在沙场上送命。

    徐膺绪真的是舍不得。

    等喊完命令,徐膺绪拍马就向中军大帐赶去,城楼上的弓箭手也知道这是个大目标,很快就有箭矢跟了过来。不过徐膺绪是拍马急行,窜出去的距离已经有些远了,箭矢也显得无力。

    “注意防御,全体后撤!”因为普通将士们不知道徐膺绪的身份,所以吴义又重复了下徐膺绪的命令,证明确实应该这么做。

    “王爷,我们家王爷是您的亲哥哥,这次也算是长兄有难,希望王爷您帮上一把”在谷王府,那个神秘人似乎就是在游说谷王。

    “这件事情,过于重大,本王也难以决断啊。”谷王朱橞当然不会轻易答应这档子事。毕竟这开城就是造反,现在他也不知道局势,自然不会轻易决断。

    “谷王殿下我们王爷说了,他还有几个兄长会参与进来,现在他就是为了给他的几个兄长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谷王听了这个不禁来了兴趣,说道:“还有那些哥哥会参与进来,本王可否可以了解?”

    “谷王殿下请恕小人不知道这机密之事。每次商讨或者看这类信件,小人,也是需要回避的”

    “这件事情先不急,先让本王考虑一宿,明早就会告诉你本王会怎么做”谷王朱橞也不回死,因为这个别的藩王参与的信息,他是确实不知道,“今晚你就在谷王府客房暂住一宿,等明日一早,本王自然会召见你。”

第九十三章 举将平代(第一更)() 
抱歉

    今日第一更

    晚些时候还有一张

    ***********

    “吾皇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虽然在宣府镇已经战的热火朝天,但是朝堂之上还是依旧的井然有序。

    此时虽然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井然有序,但是朱允炆却异常不轻松。

    其实这次就是关于发兵的问题。这个宣府镇,还有谷王朱橞在。虽然在历史上的靖难之役中,谷王朱橞是见朱允炆“大势已去”打开的金川门。但是实际上,要是朱橞不开金川门的话,这京师在支撑上个两三个月完全没有什么压力。而且就当时的情况来看,朱棣攻城的军队都不一定比京师里的军队多,更何况还有各地的勤王军队。先不说可不可能翻盘,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那就是——如果不开金川门,朱棣在历史上根本就很难才能进入京师。

    所以这谷王朱橞,朱允炆是打心眼里不想去信任他。而且他收到报告之后,就让人急传口谕给晋王朱棡,让他提防点朱橞。

    当然,这点就算朱允炆不说,朱棡也会去注意。毕竟朱桂和朱橞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朱棡他虽然身为朱桂和朱橞的大哥,但也只是同父异母而已。

    朱允炆现在就是在纠结要不要派出李景隆,因为李景隆是无论如何不能留在朝廷里的。但是现在又不能不照顾到黄子澄的意思。

    虽然实际上黄子澄在朱允炆看来也还是一个草包。但是现在的局势,让朱允炆不得不去用那些忠心的草包。

    最少朱允炆觉得,虽然这些人不一定有用,但是最起码可以信任。加之朱允炆相当不认为自己有朱元璋的那种精力。

    所以朱允炆自己刚刚监国就直接设置了内阁,虽然现在一直没有将内阁这个机构改为常设,但是实际上以及已经和六部五寺一样成为了很重要的部门。而现在内阁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给朱允炆提供一些可以信任的人,虽然不一定都是很有能力的,但是泛泛平庸之辈也不算很简单了。

    朱允炆另外一个想法就是让朱元璋留给他的顾命大臣梅殷带兵。虽然梅殷这个人其实在各种史料传记上总有种存在感不是很足的感觉,但是朱允炆相信朱元璋的眼光。最少朱元璋的眼光是无可匹敌的。原来他还不怎么相信,但是自从来到大明,他愈发坚定了这个念头。

    但是现在梅殷所在的,就是山东学政的位置。而且也不是以梅殷本名出现。这也算是朱允炆留下的一个后手,之前朱允炆就已经将密旨送到了梅殷那里,密旨就允许梅殷在任何他觉得必要的时候,巡抚山东河南两个省,节制两地军马。

    要知道山东河南两省都是很大的。甚至那时候的山东是包括辽东半岛在内的。当然,辽东都司的后手,其实是在山海关的蓝玉。

    朱允炆的本意是想收回朵颜三卫的实际控制权,但是是被劝住了。因为宁王朱权和燕王朱棣其实没有什么交情,也就是朱棣要是起兵的话,还要兼顾自己的大本营北平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所以朱允炆才觉得头疼,现在这种有些一环套一环的,总让他觉得有些不妙。

    “诸位爱卿平身。”朱允炆说着,稍稍的虚抬双手。

    “谢皇上!”

    “诸位爱卿,今天朕很愤怒。日前在东陵收到来自大同镇的急报,朕的一个好叔叔,代王朱桂自称收到朕的密诏,起兵清君侧。

    “朕确实派人给他送了一份诏书,那是召见他进京问话的诏书。前段时间宣府镇被北元鞑子围困,代王收到急报却拒绝出兵。当时晋王殿下奉高皇帝旨意在大同练兵,最后无奈带着操练的步军驰援宣府,最后解围。

    “代王朱桂,伪造诏书,起兵谋反,意欲篡位,乃罪大恶极。现在朕决定派一得利大将统军五万,前去平乱。不知诸位爱卿有没有什么人选推荐?”

    沉默。

    绝对的重磅消息——高皇帝尸骨未寒,代王就伪造诏书谋反。

    先不说谋反的罪名,光是不孝和大不敬,就足以要了朱桂的脑袋。而且朱桂其实是北边比较弱的一个藩王了,这次出军其实就是一种镀金。

    但是在这不长不短的时间里,居然没有人提名任何人。

    朱允炆不禁有些郁闷,看来这个提名,反而有些麻烦。

    “齐爱卿,你身为兵部尚书,不如给朕举荐一个统军之将率军平叛?”朱允炆稍微再等了一会,直接那齐泰这个兵部尚书作为了突破口。

    “回皇上,以臣的愚见,不妨让宋国公、颍国公、开国公他们北上。毕竟北边的情况这几位国公都比较熟悉。”齐泰稍微一思考,就报出了这几个人。

    朱允炆是很满意的点了点头。这几个人,要不是宋国公、颍国公那样半截入土的,要不就是开国公那种祖上荫福的。统一一下特点,就是不怎么需要功勋和镀金的。

    当然,这一块蛋糕,自然不能就这么浪费掉,但是诸臣也想不到什么好的人选去替代。

    “皇上,臣有一个人选。”本来黄子澄是站在靠后的位置,但是自从整个内阁和枢密院的上朝位置前移之后,现在黄子澄仅仅是站在六部五寺最高长官之后。

    “黄爱卿请说。”朱允炆都不想听黄子澄说的,因为他都知道,黄子澄自然会找理由推荐李景隆。

    “皇上,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国公李景隆,出生将门。从小熟读兵书,耳濡目染刀兵之事。现在李李国公为凤阳太守,同时为枢密院院士,臣以为可以让他出战。”

    朱允炆基本上没听黄子澄说什么,但是在黄子澄说完之后,也是小小的笑了一下。

    “刚才齐尚书所推荐的几员老将,朕已经给他们安排了别的事情,短时间也没法带兵平叛。这李国公倒是可以。黄子澄,这举荐之人要是没有你说的那么好的话,怎么处理朕也不必多说了吧。”朱允炆倒是提醒了一下,当然,这个提醒也是例行的。

    “臣保证,李国公自然能顺利平叛。”黄子澄跪下行礼道。

    “黄爱卿平身,除了这件事之外,还有何事要议?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皇上,臣有本奏!”

第九十四章 祸从口出() 
向前一步的,就是内阁首辅刘三吾。

    “准奏”朱允炆倒是有些怪异的看了看刘三吾。因为在他的印象中,刘三吾其实并不喜欢在朝堂上直接启奏,很多事情都是随着内阁送来的奏折里夹上一张纸说明。

    “皇上,微臣既非言官,也非宗人府官员,但是微臣几天就要弹劾诸王!”

    刘三吾已经年逾古稀,说话声音就不是很大,但是他这短短一句话,却让整个奉天殿内炸开了锅。

    古语有云: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这藩王现在也就算是老虎了。虽然朱允炆一直想把这群老虎就算不打死也要打成一群病猫。

    但是在这个代王起兵的这个关节点,直接说弹劾诸王。而且刘三吾本身作为内阁首辅,而内阁现在已经基本上说是凌驾于六部之上的存在。

    “刘三吾,此事容后再议!”朱允炆的脸色马上严肃了下来,他其实是想保全刘三吾。因为他是现在朱允炆依仗的一批核心幕僚资格最老的。朱允炆以他为内阁首辅也就是想借助他的资格。

    本来刘三吾就可以说是一介布衣,是在地方官员的举荐下进的翰林。可以说既代表了老牌儒生,又代表了民间势力。

    虽然这些其实并不是很重要,但是朱允炆还是追求一个有理有据。虽然内阁选的都是自己这方的人,但是也可以算得上平衡。而刘三吾就是在这个相对平衡的天平之上,不靠近朱允炆那边托盘里的最重要的一枚砝码。

    “启禀皇上,臣有本启奏。”也是在比较前排的一名大臣走出了队列,朱允炆定睛一看,是礼部侍郎张智。

    “准奏。”朱允炆也没说想什么,直接准奏。

    “皇上,臣以为刘首辅应该就把弹劾一事在这奉天殿里说了。没有必要遮遮掩掩,诸位同僚也可以都听听,刘首辅您为何要弹劾诸王。”

    朱允炆又是一阵头大,张智明显话中有话,而且锋芒毕露,完全就是针对刘三吾而来。

    “当然,刘首辅您也可以不去说自己的理由,但是微臣就也要管管闲事了。现在科道言官被高皇帝陛下所全部致仕抑或外调,科道空虚。张某不才,身为大明正三品侍郎,也为高皇帝陛下和皇上之信任。张某不能尸位素餐,看着刘首辅您就这么毫无根据的弹劾诸王。”

    话说到这个份上,张智的意思就是如果刘三吾你今天不把这弹劾说说明白,那么我自然就会上折弹劾你诽谤诸王,这罪责也是刘三吾你担当不起的。就算皇上信任你,又体谅你年事已高,那么也最好落到一个致仕的结果。要是群臣在施加压力,那就真不好说了。

    朱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