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太孙殿下,恕我等愚钝,这医治之法……”
“够了!就说,现在如果去防守医治,治好的概率怎么样。如果不医治,皇爷爷能活多久?”朱允炆勃然大怒,这也是他来到这个时代第一次的怒火。
“回皇太孙殿下,臣等竭力医治,这痊愈约为五五之数。而要是只做保守治疗的话,臣以为皇上应该可以支持上个把个月……”
五五之数,个把个月……朱允炆在心中默默的重复着这八个字。稍稍的沉默之后,朱允炆又开口道:“那诸位太医,先做保守治疗,拖上一阵,让你们研究下这个病症,治愈的可能又能到多少呢?”
几个太医交头接耳商量了一下,还是那个刚才领头的太医说:“至多三七之数。”
“那先保守治疗,整个太医院都动起来研究。谁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新的太医院院正!”朱允炆丝毫没有犹豫,即使三七之数也不算很大的可能,但是总也比之前的五五之数靠谱很多。
“臣等遵旨!臣等恭送皇太孙!”下完对太医的吩咐,朱允炆转身离开了侧殿,现在他需要和他现在唯二可以信任的心腹去商量在朱元璋无法理政期间,大明何去何从。
;
第十章 内阁从现在开始()
第十章内阁从现在开始
天se已经彻底黑了下来,王忠一直守在文华殿外,虽然天寒地冻,也没有进殿一步。
朱允炆不禁有些佩服这个后来背叛他的贴身太监,虽然不知道现在王忠心中到底是侍谁为主。但是不论是谁,他现在的敬业jing神都值得敬佩。
“皇太孙殿下,是该到回和宫用膳的时候了……”王忠的声音有些颤抖,显然是被冻的不轻。
“王忠,你通知御膳房,再备两人分量的晚膳,和我的晚膳一起送到文华殿来。今天晚上我就在文华殿就寝,你送完膳之后先走一步吧。”朱允炆淡淡的说,同时想是有意无意一般流露出了一些慌张和悲伤。
王忠也有些惊讶,留外朝官员于宫中是禁止的。而他这皇太孙殿下,似乎要留他的师傅黄子澄和一名品轶不算高的官员留宿宫中。
朱允炆也意识到自己的不妥,急忙出声到:“恩,王忠你尽管去办,不会有任何的问题。宫规上的事情已经解决了。”
王忠听罢,行礼离开。他在朱允炆慌张和悲伤的神情、违反宫规的留宿中似乎发现了什么。
当他回到和宫,若无其事的放出一只鸽子的时候,一名身穿飞鱼服的人在暗中用冷漠的眼神注视着他。
而在文华殿,朱允炆默默地在殿里踱步。黄子澄和齐泰两人也看着晚膳发呆。
朱允炆转了好一阵子,又绕回了自己的桌子,一屁股坐实,然后开始消灭自己的晚膳。
看着目瞪口呆的两人,朱允炆用他咀嚼食物而含糊不清的声音说:“先用膳,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无论现在的局势多么危重,吃好了才有办法。”
黄子澄和齐泰看着朱允炆,木然的点了点头,然后也开始狼吞虎咽。
其实他们都真的是饿狠了。
……
“老师,齐爱卿,早就听说你们两个是好友了。今天你们两个应该是唯二的通过正常渠道知道此事的大臣,我希望我没有看走眼。”晚膳才刚刚用完,气氛就被朱允炆“不小心”搞的沉重起来。
黄子澄和齐泰两人虽然有些书呆,但是也不是傻子。自然听得出朱允炆话中的言外之意。
“皇太子殿下放心,我等比想尽心竭力,肝脑涂地!”黄子澄没有说什么,而齐泰则是立即表示了忠心。
朱允炆点点头没说什么,因为他知道这群文官的气节。
“老师,皇爷爷的病情你也知道,可能要近个把月没法上朝。我大明的事务怎么处理比较妥当?”朱允炆也不多说什么,直接了当的说。
“臣建议皇太孙殿下直接以监国临朝。”黄子澄微微的思考了一下,直接说出了这个方案。
朱允炆没有表示什么,其实心中还是有些疑虑,自己现在的年龄应该算是尚未束发,更别说以为这完成成年的加冠。这么贸然的监国临朝,总让朱允炆自己心中有那么一些不安。他又转头问齐泰到:“齐爱卿,你觉得呢?”
齐泰这次倒是垂头沉思了很久,最后做出了他自己的答案:“皇太子殿下,我觉得黄奉常说的还是很久道理的。刚才皇上清醒的时候,已经下了让殿下监国的圣旨,所以……我觉得还是殿下临朝监国为好。但是不需要坐在龙座上,可以在龙座之下或者侧面单独设座。”
朱允炆点点头,经过这两个有些书呆子的分析研究,说明现在临朝监国完全符合礼制。不会出现一堆科道言官出来弹劾,朱允炆这才放心。
“云奇草拟的圣旨可靠么?”朱允炆最后问了一点,因为在明朝的初期,阉人的地位甚是低下。
“这点殿下不用担心,首先云奇是礼监司大太监,同时还贴身伺候皇上,文化功底还是可以的。而且这圣旨,其之合法xing在于皇上的口述和铃印或玺印。”黄子澄很笃定的说。
朱允炆默默的坐了会,突然又想到了一个问题:“你们谁知道那些藩王离开京师就藩了?”
“离开京师的只有秦王殿下,因为没有皇上关于藩王立即就藩的命令,所以藩王也不准备在冬ri赶路回去,更多想等到过完年开之后再回去。”黄子澄很明显很注意打听这方面的情况,迅速的回答道。
“来人啊,传我的旨意,即ri起所有藩王不得离京城,速将此旨传到各藩王在京的宅院。”朱允炆马上下达了他监国之后的第一个命令现在诸王都在京城,基本可以杜绝诸王起兵的可能。
齐泰和黄子澄都点了点头,确实藩王是个不稳定的因素,朱允炆雷厉风行的去控制住诸王,确实是一个好想法。
“对了,老师,齐主事。你们觉得现在的藩王是不是……”朱允炆讲到了藩王,自然就想到了藩王权利过大的问题。
“皇太孙殿下,请噤声。”齐泰打断了朱允炆的话搞的朱允炆有些不爽,但是齐泰他还是自顾自的说,“这些藩王基本都是殿下您的叔叔,您虽然为大明储君,先为大明监国。但是这些话传出去会让那些诸王不满啊。”
“传出去?”朱允炆有些疑惑,“现在我说的会传出去么?”
齐泰这才发现整个文华殿只有自己、黄子澄和朱允炆三人,不禁声音有些颤抖的说:“臣不敢,臣不敢。殿下您的话确实可以说……这里没人会传出去。”
朱允炆默默的点点头说道:“你们不明白么,从今天让你们进宫的那一刻开始,你们就已经是我的心腹。待我登基,你们就是我的内阁。这藩王的问题,我是肯定要着手解决的。藩王的兵权是个大麻烦。”
内阁……黄子澄和齐泰对视了一眼,陷入沉思。
“还有,让锦衣卫天明去通知,明天中午大朝。”朱允炆发完感慨才发现自己有样很很重要的事情没有去说,急忙补了一句。
“哦,哦,是,殿下!”黄子澄如梦初醒的说了一句。
深邃而寒冷的夜,即将过去……;
第十一章 初朝()
这两天要去看一批新的资料,一天就先2000吧,不好意思……捂脸要点击推荐收藏
*******************
在文华殿的太医已经分好了班,几乎不间断的照顾着朱元璋。往往就是一波太医在照顾,一波太医在研究,一波太医在休息。
其实朱允炆现在不想让朱元璋醒过来,因为现在自己的状况,就和朱元璋去世的状况其实差不多。而现在还有个半死不活的朱元璋做后盾,反而显得安心。
太阳渐渐的从东方升起,朱允炆已经穿上了在那天册封皇太孙的时候穿着的那套冕服。毕竟现在是他的第一次独自上朝,他自然要做的正式点。
其实朱允炆完全可以穿常服上朝,但是现在他为了表示对这次朝会的重视才穿着冕服上朝。
……
待到ri上三竿,大臣们都等待在了奉天殿上,等待这次奇异的午朝的开始。
“皇太孙,怎么只有他一个人在龙座边的一个小座位坐着,皇上呢?”这是诸位大臣在看到朱允炆和云奇出现在平台上的时候的第一想法,当然,云奇被选择xing忽略。
在大家都在sao动的时候,云奇拿出了一份明黄se的卷轴。顿时大殿里就安静了下来。
几个月内,一上朝就颁布圣旨。这可是绝无仅有的事情啊!有几个幸存的“老臣”无一不感叹。
随着圣旨的慢慢打开,满堂文武齐齐跪下听旨。但是随着云奇抑扬顿挫的怪异音调,诸多大臣的表情也变得非常怪异。
皇上重病已昏迷!皇太孙监国!
这对这个刚刚诞生了二十五年的皇朝来说真的是第一次发生。当然,皇上重病,储君监国这其实还是很自然很正常的。关键就在于这储君却是未及束发之年!
“臣对这张圣旨有异议!请问皇太孙殿下,可否让我等一阅?”兵部尚书茹常向前一步,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茹爱卿,圣旨完全可以给你一阅。”朱允炆缓缓的说,“但是希望你可以搞清楚,有些事情我去做是没有意义的,尤其在现在。”
其实朱允炆的怒气很大,他虽然早就做好了可能被人质疑的准备,但是他没想到,居然是站在文官序列最前的人之一——兵部的尚书来质疑他。
“正巧,还怕提拔齐泰没有位置呢,看来兵部尚书是个好位置。”朱允炆心中想。
茹常在用眼睛直视着朱允炆,而没有去看站在他边上几位尚书的眼se。
可以说是文官之首的吏部尚书詹徽在一直给茹常使眼se,让他不要说话。可惜的是,茹常根本不看他。
云奇双手捧着圣旨走下了平台,开始给需要查看的文武百官去依次查看。而除了兵部尚书茹常以外,居然没有一个其他的官员上去查看。
“茹常!现在的结果你看到了,圣旨你也看到了,是不是你现在需要承担一点什么责任?”朱云忍住自己的怒气,还是比较平和的说。
“臣知罪……”茹常也是已经给自己搞出一声冷汗,其实他心中还在指望这个应该比较仁慈的皇太孙能宽大处理。
朱允炆也有点卡住,因为现在不是靖难以后的明朝,还有个南京六部养老用。怎么安排茹常的职位,也是一个问题,总不能一撸到底。历史上的茹常……
“着迁茹常为河南布政使,兵部尚书一职由兵部主事齐泰充任,暂时主持兵部事务。”朱允炆低吟了下,一道旨意就慢慢地说了出来。
其实来讲这个责罚算是严厉了,从京官调任地方,这就是很的责罚。在京上朝,也么京官五品及以上,要么地方官三品及以上,或者就是科道言官。从上朝的待遇中就看出了京官和地方官的区别。
“臣,领旨!”茹常有些颤抖,他知道,这次他的所作所为,让他重回中枢的梦想已经成为奢望。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云奇回到了平台之上,收好了圣旨,扯开了自己发音怪异的嗓子吼了一句。
“微臣有本奏。”科道言官序列站出一个人,手持笏板启奏。
“来着何人?准奏!”朱允炆也想办法摆出自己的气派,虽然稚嫩的声音让我有心无力。
“臣监察御史刘观,启奏皇太孙。”刘观就是在这朝堂上的一小簇正七品上朝的官员。他们在现在很是低调,但是未来他们却有巨大的能量。
刘观顿了下说:“臣以为殿下现在不宜朝会,依礼制,尚未束发之年,尚为孩童。而朝堂之上,为大明最为严肃之地,却由一个孩童去主持,岂不贻笑大方?”
“你!”朱允炆真的有些愤怒,作为穿越者,他的心理年龄已经近三十,却在这十五岁不足的孩童身体里,他本来就有些不舒服。现在被刘观无意间戳到痛处,不禁勃然大怒。
“皇太孙殿下,臣黄子澄有一事启奏。”黄子澄看到朱允炆的脸se骤变,马上一步跨出队伍。
“黄奉常请奏。”老师这个名头明显不适合在朝堂上去称呼,所以朱允炆选择了正常的称呼,但是还是对自己的老师用了敬语。
“臣启奏殿下,未及束发确实不宜独自上朝,希望殿下三思。”这次本来应该坚定的在朱允炆阵营的黄子澄也说出了不宜独自上朝的话,让朱允炆才冷静下来慢慢思考。
“这事记下了,本宫自然会处理好这事。”朱允炆再微微思考了几息之后先放下了这个问题,留下一个承诺,“但是明ri依旧起午朝,本宫监国期间所有的朝会全部定于午后,早朝的话,对诸位爱卿太辛苦了。”
“谢皇太孙恩典!”呼啦呼啦整个大殿跪倒一片,显然这帮大臣受早朝的荼毒实在是无力了。
“刘三吾、詹徽、黄子澄、齐泰四位爱卿一个时辰之后在文华殿大殿议事。退朝!”朱允炆见也没有人想说什么了,直接点了四人朝后参加议事,就宣布了退朝。
在转身准备离开奉天殿的时候,朱允炆的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计划。他现在也知道,自己现在的年龄不适合直接把握朝政,而有些改良君主政治的机构是时候出炉了……
;
第十二章 不一样的内阁()
连续三天一更了,有点不好意思……
明天起恢复正常
*****************
很多人都觉得明朝废除丞相是在增强皇权,设立只对皇上负责的内阁更是在提高皇权。但是在朱允炆心中是不然的。
撤销丞相,其实是让中国回到汉唐那种多丞相的情况下,而内阁的封驳权更是限制了皇权。没有内阁首辅的认同的情况下皇上根本没有资格向内阁里塞人。中旨可以授传奉官,但是却无论如何都不能直接调人入阁。
但是现在朱允炆想建立的却是建立一个完全由自己控制的内阁。
心中的宏图大志根本不允许这些本来应该是更inzhu就会导致很严重的内耗。
比如历史上的明朝后期的宦官系统和文官系统都是很先进的系统,但是内耗实在恐怖……
……
太阳已经开始有些向西倾斜,本来现在已经有权在谨身殿办公的朱允炆还是选在在自己熟悉的文华殿去见现在几乎是必须要见的四个大臣。分属翰林、六部、还有亲信。
“臣等参见皇太孙!”刘三吾、詹徽、黄子澄、齐泰这四人其实来的很早。毕竟皇太孙监国的第一天就召见他们四人就可以说是一种信任。
朱允炆其实善意的忽略了科道言官系统的主官,只让兼任了左都御史的詹徽在这次召见中作为代言人。不是歧视科道言官,而是作为舆论武器,科道言官还是很不容易掌握的。而且朱允炆也不想让这个可以监督自己的工具也受到自己的掌控。
“这次我在朝后召见你们,就是想建立一个临时的机构来处理朝政。现在我的年龄确实不宜亲自临朝监国,所以我就想设置一个对我负责的临时机构。”
其实在场的人都知道,这个只对朱允炆负责的临时机构的作用了。现在朱元璋还健在的时候,就是监国期间临时建立的,而一旦朱允炆登基,这个机构自然就是一个常驻的机构。
顿时无论是朱允炆的亲信黄子澄、齐泰,还是相对外臣的刘三吾、詹徽都眼睛放光。当然,这也是朱允炆意料之中的事情。
“设正五品殿阁大学士六位,分别以华盖殿、谨身殿、文华殿、武英殿、东阁、文渊阁冠名。设内阁,殿阁大学士。一人为内阁首辅,主持内阁会议。所有决议通过投票来决定,然后由内阁首辅贴纸票拟处理意见,上传下达。如果七人全部反对,可以驳回我的旨意。”
朱允炆抛出了不同于历史上后世的明代内阁概念,直接限制了内阁的封驳权。直接将内阁定为一个收发加预处理的机构。当然为了防止自己真的犯浑搞出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没有彻底去剥夺封驳权。
在喘了一口气之后,朱允炆清了清嗓子,用自己最严肃的声音说道:“刘三吾、詹徽、黄子澄、齐泰听旨!”
随着朱允炆的这一嗓子,这四个人才算是清醒过来。因为既然朱允炆当着他们的面宣布这些东西,就说明这个叫做内阁的新机构,必须有他们的一份子。
四人砰的一下全部跪在了地上听旨,几乎同步的快速。
“着,加刘三吾华盖殿大学士首辅内阁,加黄子澄文华殿大学士,加齐泰武英殿大学士,詹徽,同时去左都御史之职。三ri、文渊阁大学士的人选,而谨身殿大学士暂时空缺,本宫自有安排。”朱允炆迅速构思下达了这道口谕,“除詹徽还需在吏部办公、齐泰在兵部办公外,其余人改在文渊阁办公。但是每ri所有内阁成员都要进行一次集体会议。”
“臣等遵旨!”四人都按耐住心中的激动,领旨谢恩。
朱允炆有些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起来吧,但是有一点希望你们明白。这个内阁不是任何机构的下属,也不是任何机构的上级。不要以为现在的内阁就是以前的中书省一般,你们不是丞相……”
其实朱允炆的目的只不过建立一个完全服从自己的、帮自己分摊政务的类似秘书的机构。他也不希望出现自己无法制约的丞相去分权,没有一个完全听命于朱允炆自己的国家机器,会让他心中太多的宏图大志都无法成真。
“殿下,是不是我们现在就接受所有大臣们递送的奏折,然后票拟处理?”詹徽已经有些不怀好意,没等刘三吾这个首辅说话,就先问了这个问题。
朱允炆还是很清楚这个吏部尚书、排行文官第一的人的品xing的,所以只是定,而没有说让他入阁。其实他也在看,这个吏部尚书到底交给谁。
詹徽见朱允炆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不禁尴尬的干咳了两声,回头看了看现在在内阁这个组织中他的上司——刘三吾。
刘三吾假装没有看到詹徽的眼光,却跪了下来说:“皇太孙殿下,微臣有一事启奏,望殿下恕臣无罪。”
朱允炆的心中咯噔了一下,也不知道这刘三吾葫芦中卖什么药,只能硬着头皮说:“刘爱卿但说无妨,本宫不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