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建文大帝-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元璋过了一会叹了口气说:“允炆,你言之有理啊,皇爷爷有的时候确实没有你们这些小家伙想的多了……”

    “皇爷爷谬赞了……”朱允炆还是很谦虚的说。

    “允炆,你皇爷爷想回一趟大龙兴寺,过两天帮你做完束发之礼就向凤阳出发。希望你再监国一段时间。如果去的时间短,开便可回来;如果要是在明年端午之前没法回来的话,你皇爷爷会下诏书给你。”朱元璋突然转化了话题。

    “还有,允炆。按照道理很快蓝玉就要回朝了,我必须交代的一点是,明年无论如何也要把蓝玉留在京城。云奇那里有他谋反的证据,如果他有些图谋不轨的意图,就可以利用这些证据来直接诛杀他。”

    朱允炆点点头,他也知道朱元璋早就有杀蓝玉的心,只不过因为讨伐北元需要,一直没有动手而已。而这大龙兴寺,就是朱元璋小时候出家的皇觉寺,因为是龙兴之地而被赐名大龙兴寺。

    “皇爷爷,现在你还是很虚弱……”朱允炆想劝阻朱元璋出发去大龙兴寺,因为他想到了历史上洪武三十年到三十一年的那次朱元璋的大龙兴寺之旅。

    “允炆,朕的身体,朕自然知道。”朱元璋的声音瞬间变得严厉。;

第十六章 洪武二十六年() 
第十六章洪武二十六年

    朱允炆看着朱元璋的眼神,他沉默了。

    这个即将七十古来稀的老人,还是那么的不服输,还是那么的要面子。

    是的,朱元璋刚才的意思,就是告诉朱允炆:我还没有老!我的身体,没有问题!

    当然,朱允炆在朱元璋的眼神中还看出了一丝jing告——我还很好,希望你别做什么小动作,不要以为我奈何不了你。

    ……

    洪武二十五年的最后几天慢慢的溜走,在这不多的几天里,朱元璋还是没有颁诏临朝,反而召集了一次午朝,宣布了让皇太孙朱允炆无限期监国的旨意。

    敏锐的大臣已经发现了一些端倪。懿文太子朱标在世的时候,朱元璋只是让他参与朝政。但是事无巨细还是由朱元璋一个人来处理。朱标最多只能先行附纸,进行类似票拟的步骤。

    “皇上!请您三思!”可以说是言官序列最高官位的右都御使袁泰迅速向前一步,大声的说,“皇太孙虽然在政务见解中有自己的一套,但是皇太孙现在尚未束发,我觉得让皇太孙长期监国就为不妥。”

    “袁爱卿可否知道,允炆他已经束发了。”朱元璋的声音不大,但是这句话却很有分量,“皇太孙他现在在文华殿处理政事,所以没有参与这次朝会。希望你们不要就允炆是否束发,是否加冠去为难他!他现在以皇太孙监国,在朕百年以后,他就是你们的君主!”

    不算洪亮,但是很有分量的声音,jing告着在这奉天殿上的所有文武大臣。很多已经站队,或者准备站队的大臣脸上的表情各异,朱元璋环视了一圈,最后叹了一口气。

    “有事递折子给通政司,退朝!”朱元璋讲完了自己想说的话,直接宣布退朝。

    “皇上,臣还有一本需马上奏!”袁泰并没有拜倒在地,而是又一次向前,用手用力握紧了笏板。

    “准奏!”朱元璋淡淡的看了下袁泰,说道。

    袁泰顿了下,吞了口口水,一字一字铿锵有力的说:“皇太孙限制诸藩王不许就藩,也不许他们离开自己在京的王府。臣以为,皇太孙殿下做的不妥。还有蓝玉大将军,至今没有还朝……”

    “够了,袁泰!”朱元璋总算是愤怒了,“咳咳……藩王不许就藩是朕的旨意,你妄加揣测圣意,该当何罪?至于蓝将军,他还尚未还朝,你就准备弹劾他,这不是摆明了让武将,让我大明的将士心寒么?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蓝玉将军他爱兵如子,又有何不妥?”

    袁泰的背后已经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汗珠,朱元璋一怒,真可谓是凶险万分。还好现在的朱元璋似乎大病初愈,根本没有追究。不然的话,这袁泰根本躲不了一顿廷杖。

    ……

    洪武二十五年,终于在各种意外之中走到了尽头。

    朱允炆默默的看着窗外的雪花,呆呆的回忆着。

    从明东陵的意外,到回到这个时代,不知不觉的,自己已经渡过了近八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自己还算是合格的扭转了朱元璋心中的那个过于软弱的朱允炆的形象。朱元璋的急病也是在朱允炆的意料之中的,虽然史书上说朱元璋这场病近乎失去,但是也没想到会如此凶险。

    也正是这场病,才能让自己这么监国下去啊。朱允炆默默感叹。

    “殿下,该休息了……”在朱允炆居住的殿外,传来了王忠的声音。

    “王公公,我已经休息了。”朱允炆不想让这个不知道现在站在那个队里的贴身太监过于干扰自己的生活。因为他现在都没有发现这个叫王忠的太监的政治倾向。

    仅仅三更,朱允炆就已经醒来。元旦的百官朝贺一般都在四更开始,现在,他就应该打理自己,尤其是那件极其麻烦的冕服。

    虽然这次只是在文华殿召见内阁成员、六部尚书、左右都御使十几个高级官员,但是礼数还是不能少的。

    除了朝贺,元旦之后还要祭天地,这也是一个很重要活动。本来朱允炆准备参加的,但是最后朱元璋说还是由他去祭拜。

    等到接受几位朝廷高级大臣的祝贺,朱允炆又一次赶到了鸿胪寺,琉球中山、山南、高丽,哈梅里四国的入贡使者,已经等在那里的等待朝贺天朝上国皇帝。

    “您是天朝上国大皇帝陛下?”一名使节首先发问,显然作为派往天朝的使节,自然通晓大明的官话。但是正是他们说的流利的大明官话,让朱允炆有些惊讶。

    朱允炆穿着冕服在鸿胪寺卿金启宇的陪伴下来到了鸿胪寺大堂,显然这几位使节已经认识了金启宇,也知道现在来的只可能是天朝上国的皇帝陛下。

    朱允炆有些尴尬,金启宇急忙解释道:“这是天朝的储君殿下,皇帝陛下是这位殿下的爷爷。”

    “参见皇太孙殿下!”来自三个国家的使者纷纷行礼。整个大堂上,除了金启宇、朱允炆,就是这三个国家使节的正使和副手。

    “免礼,我代表我大明,接受你们朝贡的礼物。现在正好在元旦期间,你们在鸿胪寺官员的陪同下参观参观我大明的京师。金客卿招待好这几位使节,如果不变动的话,按照以前朝贡的惯例,准备我大明的回礼吧。”朱允炆小心的措辞着,虽然这琉球中山、山南、高丽,哈梅里四国都是大明的藩属,但是朱允炆还是很小心的使用了外交辞令。

    “臣遵命。”金启宇也不等那些使节谢恩,就直接领旨,搞的那些使节有些不知所措。

    朱允炆白了金启宇一眼,说道:“各位使节也旅途劳顿,找些回去休息吧。至于游览京师的事情,鸿胪寺会妥善安排的。”

    离开了鸿胪寺,朱允炆因为身着冕服,也不好上街走动考察民情,只能望着南方热闹的长安街,转身又折回了皇城。

    天se又一次yin沉,本来去年就已经停息的雪,又一次开始飘零。

    朱允炆的嘴里轻吟着旁人听不懂的音乐:“洪武二十六年的第一场雪……”;

第十七章 入城献俘(一)() 
在整个全国欢乐的节ri里,朱允炆还是没有得到出去走走,看看六百年前大明人的生活的机会。

    因为已经过了元旦,开始有藩王请求就藩。朱允炆一开始是不打算让这群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的叔叔就藩的。但是最后还是在朱元璋的示意下接触了可以说是藩王不许就藩的禁令。

    就在允许藩王就藩的第二天,在京师的居民们就看到了一个很壮观的场面。一个个藩王的仪仗接连的出仪凤门,向江边的码头而去。

    在这么多藩王的仪仗中,有心人注意到根本就没有晋王和燕王的仪仗。

    “允炆,你知道我为什么要你放行么?“朱元璋的声音,多多少少带有了一些有气无力。

    “允炆不知道,请皇爷爷指教。”朱允炆实在没法琢磨透这次放行的理由。按照道理来说,完全可以这么拖着,把所有的藩王按在京师。

    “允炆啊,你记得在册封你为皇太孙前我发给各个藩王的诏书么?是什么诏?”朱元璋没等朱允炆回答,就自问自答似的直接说,“是加急的诏书。所有你的那些好叔叔什么都没有带,直接快马赶到京师的,而家眷都留在自己的封地。这么不让他们就藩,只能增加他们对你的厌恶感,以后可能你发十万火急的诏书,他们也当作一般诏书对待。可能慢慢的拖家带口来到京师……”

    朱允炆沉默了,他才发现自己似乎有些天真。在政治斗争上,他还是一个小孩子,一些小把戏可能在自己的那些好叔叔面前就是笑话。

    “儿臣见过父皇……”朱棡突然出现在了文华殿的门口,向朱元璋行礼。

    “阿棡,你来了?”朱元璋看向朱棡的眼神是那么的慈祥,谁也没法把此时的朱元璋和那个杀伐果断的铁血君王形象重合。

    朱棡点了点头,他也知道他这个父亲的脾气。即使有的时候看似喋血,但是对家里的人还是可以说和蔼可嘉。或许是因为不想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吧。

    “阿棡,这次让你早点走是有事要交给你办。”朱元璋随手中桌上拿起了一卷黄绸,“你就藩之后,负责统帅山西河南两地军马出塞,同时依这张圣旨召回冯胜、傅友德、常升、王弼四人。记住,圣旨上也有写,令他们带兵急返。”

    “是,父皇,儿臣必将不辱父皇的嘱托。”朱棡点点头,接过了那卷黄绸。

    朱元璋点了点头,语气突然变的沉重起来:“阿棡,如果要是有哪个人想要推翻你这侄儿的话,你这个做叔叔的,希望你不要和你的弟弟们同流合污……”

    朱棡木然的点点头,现在他听到这个消息已经什么感觉了。

    而朱允炆却大吃一惊,可以说朱元璋的判断是神准。最后推翻历史上的朱允炆的就是朱棡的弟弟,老四朱棣,还有老十六的朵颜三卫铁骑。可惜的是按照历史,朱棡活不到朱棣叛乱的那一天。

    ……

    正月在欢愉的气氛中很快过去,二月也已经过半,朱元璋也已经安排好了一切,离开了京师向北而去。

    朱允炆看着渐渐远去仪仗,不禁有些唏嘘。历史上朱元璋在洪武三十年的年底的那次凤阳之旅,就是他殒命的前奏……

    不过就算朱元璋回来之后很快殒命,到时候自己也基本稳定下了局势,可以面对可以说表面平静,但是其实是一团糟的大明局势了。

    就在朱元璋离开京师的第四天,蓝玉已经抵达凤阳的消息传到了朱允炆的案几上。

    同时还有来自于锦衣卫的关于冯胜、傅友德、常升、王弼四人开始班师,riri急行军回朝的线报也传回了京师。

    莫名的,朱允炆就紧张了起来。他总觉得,朱元璋让四人即刻回朝和蓝玉还朝有莫大的关系。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廿二,京师内城南郊正阳门。礼部在接到关于蓝玉大军已经抵达中都凤阳的消息以后,就开始布置正阳门一直到奉天门的回京献俘仪式。

    虽然这次不算对北元的巨大胜利,但也可以说是给北元和在大明和北元之间骑墙的势力的一个jing告。而且这次回朝献俘的仪式还是再大明实际最高统治者变成朱允炆之后的第一次。

    朱允炆知道蓝玉一名悍将,虽然历史上的他因为谋反的罪名被诛,但是也不能抹杀他是善战之将的本质。这次入城献俘仪式,朱允炆是全程参与,而且是早早的等在了京师外郭城门外迎接。

    在萧瑟的寒风中站了小半个时辰,总算盼到了蓝玉的献俘队伍。骑着马走在队伍之首的蓝玉看见了朱允炆,急忙下马行了一个军礼:“臣蓝玉,参见皇太孙殿下!”

    朱允炆点点头,说道:“蓝大将军不必多礼,你为我大明的安定所作的贡献,可以说是人尽皆知。快快入城,接受百官的祝贺和百姓的欢呼,让这些个贼子受到应有的审判。”

    蓝玉也不动声se的点点头,其实现在的蓝玉心中还是比较平淡的。对朝廷奖赏的期待,还有对鸟尽弓藏甚至是兔死狗烹的结局的担忧,两者混杂,让蓝玉现在心中恰似空明。

    一路步行到正阳门的时候,朱允炆已经有些累了。虽然他没有说出来,但是陪在他身边的、他的老师黄子澄却看出了他的疲惫。

    “殿下,你要不要找个地方休息下?”黄子澄的声音很小,但是切切实实的传到了朱允炆的耳朵里。

    “不必了,老师本宫还能走得动。到时候因为这个被那些言官参一本还是很不上算的。”朱允炆拒绝了黄子澄的提议,在他看来,这次走路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为何不抓住呢?

    从正阳门进城之后,朱允炆拒绝坐上御辇,而是继续步行前往走向承天门。

    诸多跟来参加入城仪式的大臣的心中都暗骂着朱允炆。朱允炆不上御辇,他们也只能跟着步行。虽然家里的仆人都准备好了轿子,却只能抬着空轿子前行。

    可以说入城仪式现在就已经结束了,参加仪式的大臣其实是在走向自己的办公场地。至于献俘的仪式,是在入城仪式的次ri凌晨在宫城午门前举行。

    ……

    “诸位爱卿,你们觉得给蓝将军、凉国公一个什么封赏比较好?”大约一个时辰之后,在文华殿,朱允炆又一次召见了内阁,讨论有关蓝玉封赏的问题。

    “臣以为这次封其妻子为一品诰命夫人,加太子少保衔就足以。”詹徽毕竟是官场老狐狸了,几乎不假思索的说。

    “臣附议!”刘三吾马上表态支持詹徽的观点。但是黄子澄、齐泰、方孝孺这三个可以说是后生却还在思考。

    过了一会,齐泰先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臣以为,可以加凉国公太子太保衔,同时封诰命。”

    方孝孺若有所思的点点头,但是嘴上说:“殿下是不是有什么想法,所以先来问问我们?”

    “确实是的,本宫是有点想法。”朱允炆直接肯定了方孝孺的话,“本宫的想法是加蓝将军少保衔,封诰命,受骠骑将军……”

    “殿下,这……”刘三吾面露难se,先不论这些封赏各个都是位极人臣才能拥有,就说那少保一衔,在大明立国至今就没有人拥有。少保作为从一品的大员,其职责在于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其职位已经接近丞相。

    “刘首辅,你等下草拟一份旨意,见三公三孤的职位作为加授之职位,没有任何的权力。主要意思就是这个,看你怎么草拟吧。”朱允炆沉吟了一会说道,“本宫认为,可以给蓝将军多加赏赐,毕竟北方边境还是没有那么安宁。”

    黄子澄和齐泰,包括方孝孺和詹徽都没说什么,显然已经听懂了朱允炆话中的言下之意。

    所谓北方边境,指的不只是那些蒙古鞑子,其实还有暗指那些边王的意思。

    刘三吾见其他几个同僚都没有提出反对,自己也不知道念叨了什么之后也不说话了。

    “就这么定了吧,刘爱卿你负责诏书的草拟,至于月鲁帖木儿父子怎么处理,本宫认为就不需要本宫说什么了吧……”朱允炆过了一会见他们都没有什么意见,就最后做出了决定,“各位爱卿要是无事的话,就先回去吧。明ri的献俘仪式,按照皇爷爷定下的礼制是要在天明前进行的。到时候你们每一个都是要到场的。”

    “臣等告退!”刘三位为首,内阁诸臣纷纷离开了文华殿。此时朱允炆才在桌上拿起一个不起眼的小丸子,慢慢的捻开。

    “禀皇太孙殿下,燕王疑有反意。”歪歪扭扭的几个字出现在这枚蜡丸包裹的纸上。

    朱允炆一惊,纸条飘然落地。

    “殿下……”王忠的声音从殿门口传来。

    “王忠,站在殿外!”朱允炆的声音瞬间爆发,“守好殿门!”

    王忠的神情充满了懊恼,但是在文华殿里的朱允炆的脸上却变化万千。朱允炆猛地想起了这个蜡丸的来源,这蜡丸,是在入城仪式期间蓝玉递给自己的。

    ;

第十八章 入城献俘(二)() 
三更的天se,朱允炆就从睡梦中醒来。不再是昨ri的着装,朱允炆终于穿上了赶制了储君级别的冕服。

    原来的那一件冕服是按照皇长孙的级别去打造的,显然比现在朱允炆身上的那件要低上一个档次。

    等朱允炆打理好之后赶到文华殿,刘三吾、黄子澄、方孝孺三人已经在殿上等着他。

    “臣等参见皇太孙殿下!”按照朱允炆给礼部的意思,内阁成员是随自己一起前往午门。而詹徽、齐泰二人却身兼一部尚书的职位。按照礼制他们应该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准备。

    “三位爱卿免礼,这一大早让你们在这里等本宫,本宫还是有些为难你们了。”朱允炆叹了一口气,现在在他的主导之下,内阁的事务越来越多。而这些阁臣几乎都要忙到夜里才能回家。有的时候甚至是在值班房凑合一晚上。

    但是就是这般,现在的五名内阁阁臣没有一个有半句怨言。朱允炆也知道这就是权利yu支配个人的表现。毕竟从表面上来看,内阁绝对是个位高权重的部门。即便在朱允炆的刻意修改下,内阁成为了自己的一个工具,但是作为工具也有那种手中保有权力的满足感。

    而刘三吾、黄子澄、方孝孺三人立即连连拱手称惶恐。这三个人都知道,可以说只要自己抱怨一句,自己就与这内阁无缘了。

    ……

    等朱允炆和三名阁臣在一列太监的灯笼引路下走到了即将举行献俘仪式的午门之下。

    “殿下,您的位置是在门上,臣等就不陪同您前往了。”刘三吾首先停住了脚步说道,“遵礼制,在这城楼之上只设一个御座,臣等只能在献俘位旁观礼。”

    朱允炆看着这三人,也没说什么。他自己知道这些有关于礼制的问题,自己一旦做的不合规矩,自然而然的就是无数言官的折子飞来。

    这些折子对于朱允炆来说,一一批复认罪也不成,留中不发也不算妥当。也就是这些奏折,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