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狻�
“殿下,臣等有多点理由。”刘三吾自然算是胸有成竹,可以说很流畅的说,“兵戈乃天下凶器,大动,非仁。武将权柄过重,可能会危及我大明。前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后周大将,然则篡权。还有就是殿下,你不觉得现在的制度,对文官是不利的么?这会让整个朝廷失衡,现在大明主要还是靠文官来治理,那些疆域,对我大明还是可要可不要的。”
朱允炆摇摇头,本来他以为刘三吾可以提出更让他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是没想到刘三吾做了这么久翰林,战斗力还是不够强。
“詹尚书,你的意思呢?”朱允炆只是点点头,就示意刘三吾坐下。而朱允炆自己却转头望向了詹徽。
“臣附议……”詹徽其实没有什么想法,甚至他还想让这个旨意推行下去。因为无论怎么说,这个旨意并不算很触犯他的利益。
朱允炆看了看詹徽,直接站了起来说:“刘首辅本宫想,你的这三个问题都不是问题。”
刘三吾的脸se不变,又站了起来说:“臣愚钝,希望殿下解臣之惑。”
“第一个问题兵戈非仁者之器,但是在历史上,哪一个朝代不依靠兵戈?兵戈指向谁,我想这才是仁与不仁的区别。现在我大明不对那些有异心的异族动兵戈,来ri,就是这些鞑子凌辱我大明子民。要是现在大明不修兵戈,那么大明或许就会在某次天灾之后,像那些前朝一样……
”第二个,所谓武将权柄之过重。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存在。有些弊端,本宫现在暂时没有办法去改变,但是本宫可以在这里说,应该以后大明之兵应该以团练为主。到时候大将只是平ri在京,需要带兵的时候持虎符或圣旨前往即可。等到班师回朝之时,自将上缴圣旨、归还虎符。所以所谓之权柄过重,危我大明,也是不存在的。
“至于第三条,更是无从谈起。本宫说了,这个旨意不光对武将有效,对所有大明子民,都是有效的。只要你为我大明建功立业,你就可以获得你应有的赏赐。至于到底是不是谬赞,每封赏一个人,都会有公布他的功绩,值不值得你们一看就知道。”
朱允炆几乎是一气呵成的完成了对刘三吾说的三点反对理由的反击,整个文华殿入了一片沉默。
“臣支持皇太孙殿下的旨意!”一个声音打破了僵局,詹徽推翻了原来自己的想法。于是乎,因为不是整个内阁全部反对,所以内阁史上的第一次封驳权行使,以失败告终。
刘三吾有些不可置信的看着詹徽,过了几秒钟才说:“詹尚书,我觉得这道旨意最大的受害人是你吧……你现在是文官之首啊!”
詹徽笑着说:“刘首辅,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现在殿下提高了武将的地位,是因为武将的地位比我文官要低,但是未来呢?”
听到詹徽说的话,朱允炆都笑着点点头。确实,关于提高文官集团活跃xing的想法朱允炆已经在酝酿。但是短时间之内,自己也只是一个监国,根本没有权利做这么大的改革。
监国任期还是安分点,这是朱允炆现在的准则。
刘三吾叹了一口气,但是此时詹徽已经转移了注意力。
“对了,齐尚书、黄奉常、还有方学士你们怎么不发表意见?”这才是詹徽最疑惑的,因为这三个人在文渊阁的时候就是随大流,没表露出自己的意思。而现在更是一言不发。”
黄子澄清了清嗓子,说:“詹尚书,我和齐兄是至交,为皇太孙殿下获得储君之位有着密切关系……”
“而方学士是本宫一纸中旨从陕西招入内阁的……”朱允炆接话说,“这三人,都和本宫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尤其是黄奉常,他还是本宫的老师,自然要在这种事情里沉默了。”
刘三吾有些落寞的点点头,他才发现现在的内阁里,他是个异类。詹徽可以说唯利是图,而另外三人又是皇太孙的人……
朱允炆也发现现在内阁人员分配的不科学,缓缓的说:“刘首辅,这几天你关注下翰林里有没有什么适合的,尽快填补上这内阁的空缺。这内阁的工作已经越来越重了,你们也要更好的休息才能为大明做更多的事情。”
“臣遵旨!”刘三吾有些激动,立即跪下行礼。
“唉,下次本宫单独会面内阁的时候,跪礼就可以免了吧……”朱允炆急忙拉起了刘三吾,“毕竟这跪来跪去的,对人的身体也不好……”
“王忠,传锦衣卫封锁文华殿大殿,和上午一样,除了内阁五人其余人全部离开文华殿大殿!”突然的朱允炆的语气就强烈起来。
“殿下,你这是?”刘三吾不禁有些紧张,以为自己,或者内阁做错了什么事情。
“没什么,只不过是一些机密……”朱允炆走回了自己的桌子,如同变戏法一样拿出了那张蜡丸里的纸条。
;
第二十一章 内阁之不足()
刘三吾先接过了这张纸条,只不过看了一眼就呆住了。
“刘首辅……”詹徽见刘三吾手中紧紧攥住那张条子,不禁出口呼唤到。
刘三吾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失态,急忙把纸条递给了詹徽,然后继续保持石化状态。
詹徽拿到了从刘三吾手上接来的纸条,看了一眼一眼又一眼。
“这是……真的?”詹徽在确认自己没有看错之后抬起了头。
“什么真的假的……”齐泰有点心机,直接凑到了詹徽的身边,紧接着,齐泰张开了嘴。
“……”确实,刚才齐泰张开嘴,硬是一个字没憋出来。
刘三吾、詹徽、齐泰三人的行为让黄子澄方孝孺这两人也感起兴趣,纷纷凑到了詹徽的身边。
“你们没看错,这个纸条的真实xing,你们不用怀疑。”朱允炆见他们都看得差不多了,直接出声:“献俘仪式上,让你们听诏待召,主要就是因为这个。藩王,才是我对大明、对我的未来最大的危险。”
刘三吾现在算是明白朱允炆谨慎的原因了,即便是某个藩王或者是某些藩王真的有反心,现在的朱允炆也什么都不能说。
“臣等……”
朱允炆摆了摆手,说:“诸位就不要表什么决心了,本宫想有些事情完全可以心照不宣了。倒是马上要新进来的阁员,还是要把关好。现在朝廷已经开始站队了,不要拉上一票别的队的来。
“好了别的话本宫就不说了,你们自己有数。现在这文华殿上并无旁人,也不用担心隔墙有耳。你们就放心说说吧。”朱允炆也不想多说什么,直接问起了这内阁五人的态度。
“削。”黄子澄迅速而简洁的回答了朱允炆。可以说在另外四个人根本没有反应的时候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朱允炆自然知道黄子澄是个不折不扣的削藩支持者,但是其实朱允炆更佩服的是他在历史上,那些奇葩的想法……真的有时候怀疑他是内jian。
“削,黄奉常,这削也不是说削就削的。”刘三吾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顺序、手段、借口,都不是一个‘削’字可以解决的吧。”
朱允炆也点点头,说:“本宫也想听老师的见解。”
黄子澄这倒是沉默了,具体怎么削,其实他也没有什么想法。但是削,就是他刚才第一个想到的。
“殿下,臣以为,可以先从那些势力比较小的藩王削起,比如周王殿下、谷王殿下等等……尤其是周王殿下,他是燕王殿下的同母兄弟,大有敲山震虎之作用。至于怎么去削,完全可以让凉国公重返沙场之时,顺路奉密旨就抓回京师了。再说借口,殿下差锦衣卫去明察暗访下,这些藩王各个都不算干净,鱼肉百姓,截留税款。再说,即使他没有什么大罪,从古至今都有一句名言可以参考--yu加之罪,何患无辞?”最后,在一番思考之后,黄子澄还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朱允炆真的是满头黑线,这黄子澄的做法,和历史上可以说是如出一辙。这些点子,除了削周王敲山震虎外,别的没有一个是有用的。可以说都馊的出奇。
“臣以为不妥!”这次是詹徽站了出来,直接指出了黄子澄的问题,“首先,擒贼先勤王。从周王殿下下手,还是可以的,但是我不能理解,黄奉常为何要去削谷王殿下一类根本不足为患的藩王。臣以为,要削,削完周王殿下,只要燕王殿下还是不安分,就直接削!”
朱允炆叹了一口气有些无奈的苦笑:“老师,詹尚书。你们说的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要是削藩的话,到底削谁,似乎是最后决定的。相必之下,通过什么理由,用什么手段削藩才更重要吧!”
一直一言不发的方孝孺,突然开口说:“臣以为,黄奉常说的‘yu加之罪,何患无辞’这点还是很可取的,现在只要定好步骤,这罪名,随便都可以张罗……”
“不成!”刘三吾此时也不注意礼貌了,直接打断了方孝孺的话,“这同姓亲王,不同于大臣,或者是异姓王。若无谋逆、僭越、嗜杀之醉,根本不能去逮捕他们,最多是一道圣旨斥责下罢了。而这谋逆、僭越、嗜杀之罪名,却不是随便加就能加的。”
“臣以为这谋逆之罪,完全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黄子澄在自己发表完看法之后,一直在沉默思考。
“谋逆为大罪,何为随便‘yu加之罪’?”刘三吾和黄子澄针锋相对,直接追问黄子澄。
“谋逆,为犯上之罪。而是否犯上,是由这‘上’说决定,为何这谋逆不能直接加呢?”
其实朱允炆很赞许黄子澄对于谋逆这个罪名的看法,但是他却不想让这个话题,再争论下去。
“好了,刘首辅、黄奉常。”朱允炆直接出声打了圆场,“这个问题先不深究,我们还是看看通过什么手段去削吧。本宫认为,这让凉国公带兵奉密旨顺路抓捕,可以说是一种偷袭的行为,为天下之大不齿。”
“殿下,这也是最不打草惊蛇的方法了。”黄子澄很明显对自己的想法被否决而耿耿于怀,“要是不偷袭,光明正大的,说不定有反心的就直接反了,到时候这削藩,削到最后就是削成笑话。”
“臣倒是认为,让新的黔宁王沐去更适合。”齐泰倒是鲜有的拆了自己挚友黄子澄的台,“毕竟要面对亲王,这国公的身份,还是稍微低了一点。而且像黄兄说的,秘密行动,那么凉国公就没有一个公开的钦差职位,自然在藩王面前挨了一头。到时候,说不定就真的要通过偷袭去处理了。这样会寒了所有藩王的心啊!”
黄子澄听齐泰讲讲,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而朱允炆点点头,也认可了齐泰的说法。确实,这偷袭,目前大明只在捕鱼儿海战役中用过。对象是蒙元鞑子。要是偷袭逮捕藩王,那么完全就可以理解藩王的待遇,已经和蒙古鞑子差不多。
齐泰仿佛话题总结者一样,在他说完之后,整个文华殿陷入了可怕的寂静。
“咳咳。”朱允炆感受到了现在的尴尬,不由自己说起话来,“本宫倒是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希望列位爱卿给本宫找找本宫想法的漏洞。
“首先藩王,是必须要削的。这藩王的藩国,现在就像我大明中的国中之国,有些藩王的军事实力,还很不弱。
“削藩这种东西,从前就已经有之。而在前汉武帝时期,却有推恩令这个可以说是温和的削藩方式。本宫认为,这推恩令,就是最好的前期削藩方式。
“除了亲王的世子外,所有亲王的成年男xing子嗣,都要从他父亲那里,获得最少一个府的地方作为封地,封郡王。郡王世子继郡王,别的男xing子嗣封镇国将军。而这镇国将军的世子袭职,别的成年男xing子嗣封辅国将军。辅国将军不世袭。”
“殿下,你的这个方法好。”刘三吾的神情有些激动,“这推恩令,藩王们不能拒绝,也没有理由拒绝。这是殿下宽宏大量的体现,要是反对,我们自然就有理由直接撤销他的藩国。”
詹徽却泼下了一盆冷水:“殿下,臣记得,这皇室子弟的后代职位,是皇上已经定好的,可能很难改变吧……”
朱允炆这才拍了下脑袋,说道:“确实,本宫倒是忘了这件事。”
“如果准备到位,或许放纵那些藩王是最好的方法。让他们去做,说不定某一天玩脱了,直接被住把柄,就削。抓一个,削一个。”现在负责兵部工作的齐泰,还是希望可以打起来,这样他也有一个可以建功的机会。
“不妥,这么做,肯定到最后会引起真正的叛乱。无论是民变,还是藩王之乱,都是让生灵涂炭的事情。”朱允炆自然不想让这靖难爆发,因为靖难真的很诡异,南军在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居然莫名的失败。几次朱棣被俘的危险,都被天气原因所解救。诡异的运气,才是朱允炆不想让藩王做大的最终原因。
“或者是收回藩王的三卫,让藩王闲散下来?”方孝孺作为号称“天下读书之种子”的大儒,自然也不希望生灵涂炭的事情,不禁想通过剥夺兵权防止藩王的叛乱。
“治标不治本。”朱允炆摇摇头,“这么做,首先是师出无名,再者是我大明还有有不少亲王同时负责了边境的管理,协助、监督、带领武将用兵,统筹粮草。根本现在没法夺走他们的权。”
朱允炆摇摇头,看着窗外已经西斜的太阳,摇了摇头:“你们五位爱卿,明后天给本宫交一份关于此事的折子。已经商议了这么久,现在再说也没什么太大的益处,本宫还有很多折子要处理,今天,先到这里吧……”
“臣等告退!”
;
第二十二章 蓝玉被弹劾()
今天就先两千吧……调整中
求点击推荐收藏赞!
*************
朱允炆也没想到,这藩王的问题会如此棘手。本来他以为削藩的事情,只要定好步骤,基本就可以实施了。但是现在的情况,似乎这个削藩要无限延期。
而内阁五人回到了文华殿,也无一不唏嘘。
“黄兄,你刚才的想法,其实真的很差的啊。”齐泰这个和黄子澄关系最好的人还是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这下黄子澄没有再坚持,而是默默的点点头。
刘三吾见大家都有些愁眉苦脸,自己也是想不出什么好法子,只能硬着头皮说:“这样吧,现在大家先处理折子,等把这些折子处理完然后呈给皇太孙以后,我们再讨论讨论这事情。最后用内阁这个集体去上一份折子吧,每个人上一份,确实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
……
“兵科给事中陈洽……”朱允炆看着眼前的奏折,有些无奈的自言自语。
“殿下,今天就开始出现弹劾凉国公的折子,是不是……”这次是黄子澄随着送折子的小太监一起来到的文华殿。虽然上一次关于削藩的事情中都可以说被朱允炆斥责,但是他还是朱允炆最心腹的人。
“老师,这陈洽是什么来历?”朱允炆在前世虽然研究这一段历史,但是也不能记清楚每一个人的来历,姓名,家室。
“回殿下,此人为京师常州府武进县人。幼年颖慧,以善书法被引荐任兵科给事。皇上曾经赐金织罗衣……”这些必须的功课,可以说黄子澄已经做足了。
朱允炆微微思考了下,就知道这个人到底是谁。
可以说陈洽在历史上不算有名,而他的哥哥陈济,确实一大名人。在后来编篡的明史里,成济自幼聪慧,读书过目成诵,时称“两脚书橱”。以布衣身份,任《永乐大典》正总裁。
想通以后,朱允炆自然就知道这兵科给事中陈洽的动机了。无非就是弹劾大将,然后让大将被致仕、流放甚至斩首。最后让朝廷无将可用。
黄子澄看着朱允炆在默默沉思,自己也不好说话,只好在一边静静地等着。
“老师,这陈洽,在他的折子里,到底写了什么?”朱允炆想通了其中的关节,急忙问。
“谋逆、僭越、居功自傲、贪污、枉法、草菅人命……”黄子澄看了看奏折,说道。不过还没等着说完,朱允炆就直接摆手让黄子澄停下了。
“老师,锦衣卫出了内jian。”这就是朱允炆的反应,“我觉得这件事应该派人通报皇爷爷,老师你觉得呢?”
没错,这上面指控的那些罪名,和现在朱允炆手上卷宗里的罪名一样!而能接触到这卷宗的,可以说最少也是一名锦衣千户,甚至可能是一名指挥佥事。
要是真的是锦衣卫被打入了,可以说现在朱允炆就生活在危险之中。锦衣卫负责皇城安全、外出jing戒驻跸,收集情报。或许安全威胁没有那么可怕,但是要是根本收集不到什么好的情报的话,自己在未来就是一个妥妥的睁眼瞎。本来在这宫城以内,朝堂之上,朱允炆相信的除了朱元璋、内阁几人外就是这个皇帝的亲军——锦衣卫。
从每次朱允炆都是让锦衣卫来负责文华殿在讨论秘密时候的举动就完全可以看出,锦衣卫在他心中的地位。
“殿下,这份弹劾凉国公的折子怎么处理?”黄子澄问起了这份折子的处理方法,“我们内阁的意思是留中不发,或者是批复等待调查。”
朱允炆这才想到这份折子是要处理的,急忙干咳了两声示意自己在听。
“这样吧,老师。这份折子,我留中了。然后你们注意这类弹劾凉国公的折子,如果还有的话就全部留中不发。本宫倒是要看看,到底有多少人急着站队!”
朱允炆这次真的是火气上来了,本来他觉得没有必要对自己的“亲人”赶尽杀绝。但是现在的事实就是自己的好叔叔在想办法让自己中套,然后慢慢将自己送进深渊。
黄子澄显然发现朱允炆已经动了真火,马上就劝起了朱允炆:“殿下,但我觉得,这些上折子的都会是言官……”
朱允炆也有些抓狂了,自己做不到朱元璋那么铁血,抓住言官也能直接廷杖。自己还是奉行言官无罪的人。毕竟人无完人,有的时候必要的提醒是必须的。
“确实,这样本宫也不好处理啊。这些言官……”朱允炆只能无奈的叹气,“今天留中不发,看看他们会不会继续上,本宫现在有个大胆的想法。”
说着,朱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