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烽-第3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勇哈哈一笑:“别忘了黄河啊,等中下游沿河码头重修完毕,潼关的作用会更加重要的。  ”对于经济的把握,局限于旧有认知体系的常林明显比不过高勇。  “还有一事要抓紧督促,北疆沿司州、并州新建的集市城池控制在五个以内,并且严查私自偷运粮食、布匹、盐铁的行为,还要在对匈奴、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地交易中继续征收高额关税。  ”说到此处,高勇仰望北方,“只要控制住粮食和盐铁,匈奴、鲜卑就不得不老老实实地呆着!”

对于新税法的试行效果,高勇还算比较满意。  因其只把原有地税目细分,税率上变动很小,对于工商影响几乎没有。  至于农税,因为长年保持的低税率,相对于商税已经可以忽略不计。

出潼关,踏上长安三辅的大地,走上了古今闻名号称帝王之资的八百里秦川。  一望无际的广袤土地,树木郁郁葱葱,田中绿意盎然,再不复去年破败凋零。  因为战乱结束,大量逃荒百姓返回故里重建家园。  为此,陈群特别请示高勇调派部分兵马巡山,规劝逃入山林的百姓返乡。  此外,因为官府的分田、惠民政策,凉州、汉中亦有许多百姓逃荒过来。  潼关以西的人口由此飞速增长。  截至四月,登记在册领取地契的百姓多达十万余户,人丁接近八十万!

不要小瞧这八十万,要知道经历董卓肆虐,郭、李横征暴敛之后留存下来的人口已经不足四十万!好在有八百里秦川为根基,高勇坚信这里的恢复速度将远远超过并州。  当然,与已经发展四五年的幽、冀二州仍然无法相比。  如今,仅幽、冀二州的总人口就已达千万,放眼汉家天下,也只有豫州、徐州和荆州堪堪可以比肩。

“人口决定一切啊!”高勇感慨一声,对常林道:“继续按照老办法鼓励商队南下行商之余携带百姓而回,现在政务院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恢复人口!”说到这,高勇脑中突然想起了计划生育,不禁笑道:“看来我也得吸取既有经验,开始有目的的‘计划生育’!”

第九卷 厚积薄发 第十章 无奈抉择(8)

第九卷 厚积薄发 第十章 无奈抉择(8)

《人口生育规划》?

初次拿到这份文案,陈群很是惊讶了一阵,在他印象中,恢复人口只需要官府鼓励,于民休养生息即可,一切都顺其自然。  反正百姓总要生儿育女,人口自然会慢慢增长。  可眼前……迫不及待的翻开第一页,上面是高勇的亲笔字:人口乃国家之本,不可不慎。  然,却与土地息息相关。  人多地少则民乱,人少地多则难守。  故,人口当与土地融而为一。  量地而生人,人少时激励生育,人多是开疆廓土。  以此往复循环,直至占尽天下每一寸土地!

“啊!”陈群嘴巴大长,如此论断尚属首次得见。  与其说是生育规划,不如说是明目张胆的强盗逻辑。  地多,生人;人多,占地……“这……”愣了片刻,陈群继续往下看去。  下面主要讲述人口管理,从宏观到微观,从治政到经济,完全从人口学角度分析国家治理方略。  洋洋洒洒千余言,最后,则提出了生育规划的具体措施纲领:人少地多阶段,采纳诸多方法鼓励生育扩充人口。  如养育三子,官府奖励钱粮布匹,并减免一年农税;养育四子,奖励加倍,减免三年农税;养育五子,各项赏赐按人头增加。  当然,一户内人口不可过多,五子当为上限,超过则开始递次削赏赐幅度,借以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便于随时调控,防止出现爆炸性增长(如建国后的三十年)。  而当一地域人口接近饱和之际,激励生育政策将逐步取消。  最终维持略低于土地承受力即可。

在高勇看来,人口要扩张,但不能无节制盲目扩张,一旦速度超过承受力,不等占领新地自己本身就将在沉重地人口负担下崩溃。  故而,人口增速要始终在官府的控制之下,用国家的强制力保持地域人口密度。  如此。  即便遇到天灾也足以应付过来。

阅毕,陈群沉默许久。  方才从震惊中恢复过来,拿着文案的手却仍在颤抖不止。  曾署理过民政事务的他对文案中的观点、措施只能用崇拜来形容,立足全局高瞻远瞩。  “如此一来,土地兼并受到官府监控,人口增长亦由官府掌握,就算天灾不断,也难以撼动国家分毫!此乃万世立国之策!来人啊。  速去请来政务院各部主官前来议事!”

高勇边走边看边想,将后世关于人口学的论述整理出来,在配合当前形势,辅以自己地观点,虽然字数不多,却句句真知灼见。  作为后来人,高勇深知国家稳定的基础无外乎土地与人口两点。  只要协调好二者地平衡,国家爆发民乱、饥荒的危险将大大降低。  其中。  还特别强调量地而行和因地制宜的观点,人口要与土地配比,多了就向外迁徙。没有土地?那就去打去抢!如此不但可以适时转移内部矛盾,还能刺激经济,即便出现了所谓的经济周期,也能凭借战争转嫁出去!至于说强盗逻辑?高勇相信现在这个时代的人还没有明清甚至更后时那般迂腐!

“老子人多地少。  需要生存空间!给不给?……不给?那就屠你quan家,灭你全族,吞并你全国!你喊没天理?错!大错特错!老子的刀就是王道!老子的枪就是天理!”

“主公,长安城怎会变化如此之大?”贾诩眺望前方宏伟地长安城不禁失声惊呼。  此等变化绝非修复城墙那般简单,而是从里到外整个精神面貌的变化。  不过,古人恐怕还没有这个词,姑且用气势来代替,那便是真正的帝都,俯瞰天下的磅礴气势!

东城上数十面黑鹰军旗迎风飘扬,甲士列队巡逻。  枪戟高举盾牌侧立。  俨然一副严阵以待的状态。  如此景象与城门下熙熙攘攘的人流格格不入,真应了那句老话:战争与和平!因为高勇并未提前通报行止。  故而长安令乐祥并不知道高勇的到来。  不过,比起出入车马围护的队列,高勇还是比较喜欢现在这种微服私访,可以接近百姓倾听民声。  而且,身边随时都有两营近卫甲士守护,外围还有两营特种兵暗里护卫,高勇相信没有人敢于向当年幽州、冀州那般偷袭。  即便遇袭,附近兵马也能在小半个时辰内抵达。

司马朗请示道:“主公,是否入城告知长安令准备官署住所?”

高勇摆手道:“不急,先绕城一周,我想看看长安民生吏治。  如直接进官署,只怕什么都听不到了。  ”说完不待司马朗劝说,当先催马向南驰去。  典韦、许褚、花子摩三大猛男同时吆喝一声尾随上去。

贾诩望一眼无奈地司马朗说道:“走吧,长安三辅驻军十余万,自去年攻打下来已经前前后后扫荡贼寇七八次,别说山野贼寇,就算鸡鸣狗盗也没了踪影。  长安令乐祥可是员干吏,当年在河东郡时就已小有名气,如今有了这样宽广的舞台供其发挥,诩也很想看看政绩如何呢!”言罢拍马追去。  司马朗哭笑不得,只好摇摇头,也跟随上去。  没办法,主公脾气那样也就算了,可左军师居然也跟小孩一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唉!

五百来人的马队在如今调兵频繁的长安看来实在没什么,几天前可是有一支超过两万骑兵的部队经过,那时候着实把长安城内的百姓吓个不轻。  曾在军旅当过差地老兵可以清晰地感觉到那支骑兵带来的肃杀之气,绝对是百战之兵,刀山火海里滚过来。  怕是当年的西凉铁骑也要逊色三分。  于是,一些谣言流传开来,范围也随着商队逐步扩散,将西凉、汉中囊括进来。

有趣的是,面对谣言满天飞,长安令乐祥始终保持缄默。  整天忙碌着处理政务。  官署内的吏员也奔波不休,文案、奏报、批复往来传递。  官府办事效率极高,简单地事情一两日内必有答复,即便稍微复杂需要上报州府的问题,因为有着高速完善的传驿网络,也仅需七八日即可。  此情此景,竟让许多老秦后裔恍惚间看到了当年大秦帝国的影子。  如果说不同的话。  恐怕也只有律法上不再严苛。

绿色无边无际,纵横分布地大树犹如围栏。  分割出一块块平整地土地。  绿色麦子随风荡漾,犹如大海碧波,劳作田间地百姓就似那海中穿腾跳跃地鱼儿,欣喜着、企盼着、感动着。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终有余粮,家中儿孙满堂,这简单诉求却成为最为遥远地期盼。  曾经离他们那么遥远。  然而,随着高将军的到来,一切都变了模样。  土地、平安,吃饱、穿暖,一切仿佛梦中。  “也许梦中他们也会笑出来吧!”高勇如是想着。

“老哥,看这麦子长势不错,今年该是个丰收年了吧!”高勇下马步行,走到一位坐在田埂上休息的中年汉子身旁问道。

中年汉子放下水碗。  打量高勇一番,见其穿着略显华贵,料想是外地来的行商。  遂放松警惕,笑道:“那是自然,这边原本就靠近渭河,加上去年底长安令组织百姓大修沟渠。  相信丰收不过是池塘里的鱼儿,逃不掉的!”说着,伸手向西指去,果见一条明渠延伸向北,渠内水势奔腾,灌溉着明渠两侧数十万顷的良田。  “听东边来地行商说,中原大旱滴雨未下,可是真的?”

高勇点点头:“是极,土地龟裂,吓人啊!”

“唉!”老汉叹息一声。  “还是咱这秦川好。  有渭河养育,只要没有战乱。  端的是天下富饶之地。  ”

“呵呵,老哥此言小子不敢苟同。  先不说冀州,单说幽州三江郡,其地河流纵横土地肥沃,比八百里秦川好出非一星半点!”

“三江郡?倒是常听人提起。  可惜人老了,就不喜出远门。  不过,等娃长大了,一定让他去看看,长长见识。  听说奉天城离三江郡不远,倒是可以让娃试试那个士子们口中的奉天大学,现在新法令也准许庶民投考。  嘿嘿,小子,老哥看你年纪轻轻,还是考一下试试,说不定能被选取,到时候光耀门楣,家人也跟着光荣哩!”

“是啊,光耀门楣!”

“可不吗?说起来这一切都是拜高将军所赐。  有了自己的田地,有了自己的房子,娃子也能读书识字,去年还在为如何活着发愁,可今年……不敢想象啊!听城里人说为了天下百姓有地种,高将军不惜根皇帝对着干,好人啊!只可惜高将军不是皇帝,否则……哎呀,小子看老哥又……呵呵!”中年汉子憨憨的笑了,因为他看到身旁的小子地注意力已经放到面前的麦田里了。

“主公!”一声惊呼传来,登时有七八人跃过来将高勇围护当中。  十余丈外,原本打坐休息的家仆也一跃而起,持弩、持剑小心戒备。  这一番变故,吓得中年汉子目瞪口呆,傻傻的望着人群中的青年商贾。

高勇循声望去,正看到一脸惊呆相的乐祥,不禁爽笑:“兵器收起来吧!”几人侧身退后,眨眼间又恢复到刚刚地模样。

高大的乐祥迫不及待的下马奔近,单膝跪地道:“长安令乐祥拜见主公!”

高勇抬手搀扶,笑问:“你不在官署处理政务,跑道外面做什么?”

乐祥道:“长安已有两月滴雨未下,属下担心远离河道的田地因旱减收。  故带人巡视一番,看看能否寻得方法解决。  ”

“旱情如何?”高勇皱眉问道。

“不乐观,渭水流域尚无大碍,可长安以东至蓝田旱情逐步加重;向西至陈仓也出现池水剧减。  幸好年初修建不少蓄水池塘,百姓用水尚无问题。  但据老农户估计,今年丰收已然无望。  ”乐祥声音有些沉重。

高勇点头道:“此事我已知晓,一路西行发现河南、弘农皆有不同程度的旱情。  政务院正在制订应对方法,准备从三江郡调运粮食供给长安一地。  你须着手统计,预估出所需数额,也好统一调配。  长安城内的粮仓修建完毕了吧,此番调运的粮食数量不会少,别到时装不下浪费了!”

乐祥闻言大喜:“如此长安三辅近百万百姓有救了!此地酷热,还请主公入城歇息。  ”

“罢了!本想绕长安转一圈呢。  走,入城。  想必待处理的事件又有一大堆了!”

直到高勇一行人离去,中年汉子才回过神来,喃喃自语:“高将军?真的是高将军?高将军居然跟老黑说话了?”

这时,一名少年斜挎小布包沿着田埂走到汉子身边,见汉子恍惚失神,急切道:“爹?爹?咋了?”

被少年呼唤,汉子打了一个激灵,一把将孩子抱住热泪盈眶道:“娃,大恩人高将军跟你爹说话了!跟你爹说话了!哈哈,走回家,让你母亲烧肉,咱家得好好庆祝一番!”

长安城可以用日新月异形容,去年的破败早已没了踪影。  大街上重新铺平地青石板,沿街墙壁也粉饰一新,曾经遭到焚毁地房屋也重建完毕,抽签取得资格入住的百姓无不笑逐颜开。当然了,也有一部分百姓在抽得幸运签后转手卖出。  城内区域划分除了沿袭旧有体制外,还悄然向奉天城靠拢,使功能区愈加完备,也开辟出几块绿地池水,作为休憩之用。

一入城内,除了喧嚣熙攘地闹市区外,还有静谧宜人的休憩区,端得生活好滋味。  高勇策马缓行,饶有兴趣的打量秦川的人文风情。  “照此速度发展,三五年后长安必将成为西北的经济中心、交通枢纽!长安令,你肩上的担子很重啊!基础决定高度,你这基础打得越牢靠,将来的发展才越能无可限量。  ”

“得主公嘱托,祥必鞠躬尽瘁,令长安成为西北第一城!或许有朝一日能超过邺城也说不定!”乐祥憧憬道。

“邺城?哈哈,你的志向不够远大啊。  记住,要以奉天城为目标!”

第十卷 峥嵘岁月 第一章 纵马西疆(1)

第十卷 峥嵘岁月 第一章 纵马西疆(1)

长安官署经过重新规划修筑,已然成为城内标志性建筑,独有的三层高楼鹤立鸡群般傲视城内,最高处堪与皇宫大殿持平。  还好朝廷那帮老古董都搬迁到洛阳去了,否则见此情景非得一哭二闹三上吊不可。

因为担负着三辅之地以及西疆前线的军政要务,官署划分为两个部分:正门临街楼宇内主署行政公务,负责长安三辅地域一应民政、吏政、法政事务,精挑细选的吏员进进出出忙碌非常。  长安警备队也在法务、巡检吏员带领下,沿街巡逻,而后再行巡视乡里,处理各种案件问题。  穿过正厅来到后门,原本喧嚣的环境突然安静下来。  一池方塘,一片树林,几条林荫小路,还有一栋二层高的平楼。  乍一看去,还以为是官署库房,但目光稍一放远,即可见楼后马厩内牵系的数十匹战马,林荫路中更可见传讯兵驰进驰出。

“主公,此地即是西疆前线十数万大军的指挥中枢,不但负责敌情收集、整理、传递,也负责粮草辎重的调配补给。  ”乐祥解释道,“原本打算安排在武功一带距离前线较近之处。  但孙将军却说布置于长安城内虽然略耽搁时间,却能让传讯兵与官府的邮差、巡警混合起来,可以很好迷惑敌人视线。  因此,属下就将其安排在官署后院。  ”

高勇拍了拍粗壮的树干,赞赏道:“孙仲的想法不错,最危险地地方往往也是最安全的地方。  放在长安城内。  与官府的传讯兵混在一起,嘿嘿敌人想要发现什么可就要付出更多代价了!”说笑着,众人走进楼内。  “对了,我要求的汉中、西凉乃至益州的沙盘可准备完毕?”

乐祥道:“属下已安排近百队商旅暗中记载,如今汉中、西凉已全部完成,唯有益州戒备森严,外地商队只被允许进入成都以北城池。  南部一概禁止。  据查,除益州府要借机向南蛮各族倒卖物资赚取差价外。  也是防备有人暗中勾连蛮族祸乱边疆。  而且,自听闻北方六州均被主公纳入囊中之候,益州对于北方商旅的盘查愈加严苛。  ”

高勇呵呵笑道:“当年刘焉即发迹于幽州,与勇还有一面之缘呢。  对于幽州、冀州的情况他比谁都了解。  既然勇已经打到了他家门口,不表示一下也对不起曾经上下属地情谊。  今年益州年景如何?那里天府之国,应该不会轻易受到旱情影响。  ”

乐祥想了想回道:“丰收可保,但是益州府年初下令。  没有官府核准,不允许私自购粮、贩粮出境。  ”

“嗯?”高勇扬起眉,看一眼贾诩,二人同时笑了起来,“刘焉虽老,可脑子还很活络。  ”

贾诩打趣道:“也难怪了,去年、前年,幽、冀商贾大肆收购。  差一点把益州、荆州的粮食都买走,他们能不上心吗?还有拐带人口一条……啧啧,换作是主公恐怕也要严查不贷。  ”

“哈哈,那又如何?谁让他们地布匹没有幽州的好,瓷器、陶器没有幽州的精致,就算是盐也比不上青州、夷州精细。  更不用说千斤难买的蔗糖了!”高勇一一细数出来,无一不精。  这就是经济上的优势,当该种优势彻底转化为国力以及军事实力之后,统一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北面近况如何?虽然这边的匈奴没有并州那边闹得凶,却也颇有些实力。  ”

“目前尚好,大体上都在边境开设地集市内交易,也能遵守政务院律法。  ”

“如此便好,等收拾完西凉后……嘿嘿,匈奴的好日子要到头了!”

※※※※※※

长安城北的官道上,一辆马车缓慢行驶。  车夫打着盹。  半眯着眼睛操控马缰。  在这阳光灼热的晌午,官道上几乎看不到行人。  故而也就放松心情,任由马匹慢步前行。  车厢内,二人对立而作,一个黝黑的皮肤,正搂着包裹斜靠在椅背上呼呼大睡。  另一人却目光深邃,沉静的凝望车外田野。  这二人非是旁人,正是当年游历冀州、幽州的马超和豹子。

倏忽一年,西凉日趋惨淡,可一线之隔的长安三辅却突然焕发出勃勃生机。  此番虽然父母坚决反对,但是马超仍然决定再探敌境,他要给自己找一个答案,一个连问题都不知道地答案。  曾经的幽冀行已经给马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但是此次再临故地长安,面对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心脏再次迎来了震撼。

百姓欣喜,目光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  农忙时精心劳作,因为是自己地土地,且官府还将减免粮税。  农闲时修建房屋,以往低矮潮湿的土坯茅草房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宽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