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施工中某些具体尺寸是否也牵涉到品位问题,比如这个地方为什么一定要这么高,一定得这么宽?
海:施工工程中的问题,比如我们开个月亮门,上面太高,两面窄,下面的坎又过高,我说这不是月亮门,是放大百倍的钥匙眼儿!施工人员强调客观条件不允许开得过宽。我说一定要解决,否则只能放弃这个方案。因为连尺寸都不规范,还有什么品位可言?
前些时候别人送给我一本书,讲的是美国总统的白宫生活。讲白宫怎么办宴会、怎么装饰花园、怎么开音乐会、怎么接待各国领导人吃早茶吃午餐、桌面怎么布置、台裙怎么围、蛋糕怎么摆,包括侍者的服装怎么搭配,主要以图片为主,辅以文字说明。在这些装潢布置的设计中,展现出很多非常传统或非常流行的范例,表现了美国的文化,也表现了物质文明发展至今所形成的生活格调。这本图册是对美国全社会发行的,我起先曾有疑惑,因为站在中国国情的角度,就觉得总统先生这样来显摆,把自己的奢华生活暴露给大众,也太张扬了。但是我们在这本图册里看到美国总统怎样待客,怎样举办国家活动,我们确实又为它的物质文明,为它精致优美的待客场面所叹惊所折服。我们生发出来的景仰,是对文化的景仰,是对物质文明发展成果的景仰,是对它所呈现的人类文明程度的赞叹,进而会产生一种尊敬的心情,而不是对奢华的单纯羡慕。
一个设计师品位的培养,确实离不开物质生活的经验,如果一个从事室内设计的人能够对各类生活都有些许熏陶历练,那么在他为那些生活设计相应氛围的时候,就能拥有更多的灵感和进退左右的自由,因为除了设计必备的知识外,设计者对顾客的了解也应尽量充分。比如对顾客私密需求的理解,对距离感和亲密感的分寸把握;还有对尊贵的认识和给予,尊贵者何时需要受人簇拥,何时又需要安静独处。这些认识和理解对于丰富室内空间设计者的知识体系,非常有用。
20多年以前,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中国社会曾经要求各个阶层一律“劳动人民”化,并不提倡个人生活品位的提高。但是在20年后,中国加入了WTO,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人们如何穿衣,如何吃饭,如何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已上升到一个关乎社会进步、国家文明的问题了。生活质量的提升并非只是能否吃上红烧肉的问题,而更多的是这个红烧肉要放到什么器皿中吃,用什么样的餐具吃,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吃,还要搭配什么东西一起吃;如果是在宴会上吃,是第一道菜上还是最后上还是中间上的问题。上菜的前后顺序对人的口味的影响,对其他菜搭配的影响,都是有讲究的。如果宴会第一道菜就是大闸蟹,后面的菜肯定全没味了,因为大闸蟹这东西能压过一切食物的芳香,吃过后连手上的余味都难以洗去,所以上菜也有科学的顺序,才能有利生理健康和最佳口味。吃西餐也一样,过去吃面包只配一种黄油,而现在流行配动植物两类黄油;西餐过去非常讲求酒品和菜式的严格搭配,现在则流行随意搭配;过去头盘之后就是主菜,现在头盘与主菜之间还流行配些清口的食品,好让你把前面的味道清掉,以便更好地品味新菜的口感;调咖啡的奶现在也流行搭配淡奶和鲜奶两种,以适应对胆固醇、脂肪摄取需求不同的顾客。消费者生活需求层次的细分与变化,会为品位设计的提升,不断提供新的内容和方向。
装潢品位的提升还有一个难点,就是要有材料的支持。外国人创作一个东西,有材料商、材料研究设计者的支持,在中国还很难做到这一点。等到这些材料流到中国的时候,用的人就多了,你用他也用,全是一味模仿。
我们装修时基本上只能在国内市场来寻找可用的东西,而国内材料市场的材料不是靠设计师而是靠经销商的判断来进货的,你只能在他的选择中选择。经销商毕竟是商人,不是艺术家,他的品位毕竟要受市场大众品位的制约,有时经销商选来很有品位的东西,可能还真就卖不出去。
设计品位与社会心理
海:在过去的时代,文化主要围绕着生产而发展,在现今和未来的时代,文化将更多地围绕着消费而发展。在消费观念和生活格调方面,我们过去一向以朴素为时尚,谁要太讲究那还讨厌呢。如果吃一个西红柿还要切成三角状的块放在盘里,还要垫块口布拿叉子叉着吃,尽管成本并无太大变化,尽管这样吃更享受生活之美,但大家都会看不惯的。虽然现在时代变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在发展,人们的价值观,生活的情调,生活的程序,生活的包装,对生活的感觉等等,都变得今非昔比了。但由于中国的经济还没有高度发达,部分百姓还要面对温饱和生存问题,所以品位的教育目前还不可能特别普及,以致一部分生存得已经很不错的人,也不大关心品位的养成。甚至有个别人会花大把的钱去买一些珠光宝气却很不实用的东西,他们喜欢把财富穿在身上,戴在手上,挂在脖子上,原因是他虽然已经很富,但心理上还是怕穷,还是急于与贫穷划清界线,急于张扬自己的富有。他看中的家具,质量好坏放在其次,重要的是外观是否华丽。装饰和家具一样,其风格样式也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有关,每一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样板。
十多年前很多人的家装都在模仿卡拉OK包房的样子,因为那时有钱人的重要享乐,就是到歌厅夜总会去,所以KTV包房的装修就变成了富裕生活的样板。前不久有一个房地产杂志做了一期“燕莎商圈”的介绍研讨,“燕莎商圈”在北京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重要地区,这家杂志请了很多建筑业、房地产业、装饰业的有影响的人来发表意见,也来请我发表意见。他们设定了一个主题,即认为燕莎地区是北京最适合居住的地方。我对这个主题提了一个悖论,我认为燕莎恰恰是个不适合居住的地方,它是一个商务地区,酒店林立,写字楼林立,世界企业五百强中有一百五十多强在此安营扎寨,这里几乎是一片水泥建筑的森林。在时下流行的居住理念中,人类应当更贴近于山水和自然,亲近绿色,接近地气,不宜生活在一个交通拥挤,人流密集的商业中心区域。这种商圈把成百成千的公司商社圈在方寸之地,繁华固然繁华,轻松和健康却无从谈起。我认为现代的居住标准应当是把上班和居住的地方明确分开,要求各有不同才对。这家杂志的一位记者反驳说:燕莎周围的公寓价格是北京最贵的,甚至贵过了长安街沿线。都3000多美金一平米了!
是的,价格说明了需求,现实的需求比空洞的理念更加雄辩。但是我说:这个地方不是不能居住,只是更适合做小户型公寓。住在这里是为了上班方便。记者又反驳说,这里的公寓净是1000平米的大户型,也卖疯了。我说:买这种户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外国的公司,买了作为公司会所或酒店式公寓接待客户和内部的公务往来;在这种地方买房置产也是保值的,所以实用之外还兼有投资的作用,是公司行为。第二,如果完全是为个人居住,我想大概主要是少数中国人爱干这事,因为中国是一个刚刚富裕起来的国家,经济上还没有达到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一种水平,所以对物质生活的认识和外国人还是不太一样。也就是说,刚刚富裕的人对富裕的追求、对富裕的显示——北京土话叫显摆——要大大强烈于那些富了好多年的人。老话说:“五代出贵族”,咱们还没到五代呢!
第一代人富了,第二代人就会受到好的教育;到了第三代第四代,家庭就会拥有良好的传统了,传统就是一种家族的文化,这种文化会使人的思维方式、行为选择更具品位。现在中国有些富人还没有走到这一步,也就是说,他对物质追求的标准与真正的富裕社会是不一样的,他刚从农村的泥土中走出来,他不想再回到那里去,他一定要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在霓虹闪烁的夜晚中、在非常现代化的建筑群落内,来寻找自己的富足感,寻找贵族的身份标志。这种东西慢慢形成了某种社会的心理惯性,使得这一地区的公寓房卖得特好,而且还是大户型!但从人本的角度思考,我不认为这里是最适合居住的地方。在发达国家,居住在市区里的,可能大多是图方便的打工族,真正有身份的人则住在郊外,住在依山近水的HOUSE里。在中国,身份的显示是不一样的,说你在密云有一所房子,并不显示你的身份,还怕人家说你是农民呢,因为那里的房子便宜嘛!有钱人不愿意住郊区当然还和中国人普遍不愿把时间花费在路上有关,这和美国非常不同。美国是一个车轮上的国家,美国人(包括富人在内)每天下班花四十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回家,不算什么难受的事。
当我们谈到装饰设计的时候,自然要涉及到人们的现实心态,在考虑到历史文化因素、时尚文化因素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消费者的心态,适度地满足他们的心理追求,甚至一定程度地向寻找富裕感觉的顾客妥协,如果弄得太简洁了,弄得让他看不出价值,那他是不会买单的。既然很多人需要表面的豪华感,那你就必须把造型和线条做得繁复一点,雕琢一点,堆砌一点,太简洁的东西在中国一向是雅赏俗不赏的。
品位跟一定程度的节制是有关系的,你用什么东西差不多就行了,有些东西适可而止,控制在一定的程度才好。
寻找富贵感的人,他的装修通常是以加法为主的,而寻找品位的设计必须加减乘除都有。我们在很多地方是用减法,不但要减,还得除呢;而有些地方不但要加,而且还要用乘的方法来加。其实,简洁比繁复要难做得多。简洁不是简陋,越是简洁的东西,材质和做工越要精致。凡是简洁的设计精品,其造价大都极其昂贵。像我们那个中式的上海餐厅,看上去雕龙画凤,其实造价很低。因为线条多,平面少,漆也可以用亚光,用混油。一用混油,木材就可走低价位;一做亚光,对漆面平整度的要求就不用太高,即便木材本身不平,只要不反光,凹凸感也看不出来的。如果做亮漆,对材质和做工的要求就要特别严格。为了节省,我们常常只能在细小的、局部的装饰面上做做亮漆,这样就必须用加线和雕琢的方法,将大的装饰面化整为零。装修使用什么工艺甚至选定哪种风格,往往要和造价相配,不是什么好就可以做什么。何况我们的设计通常是在原来既定的空间内进行,必然受原空间面积、形状、承重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不可能为所欲为。
在投合部分消费者寻找富贵感觉的同时,我们还是要设法引导他们逐步接近更好的品位。当我们创造出一个高尚的环境以后,这个环境对人的欣赏水平会有提升的作用,甚至对某些不雅行为会产生一定约束的作用。一个高雅端庄的餐厅能够生发出一种特定的气质和氛围,这种气质和氛围足以笼罩每一个光顾的客人,使少数人几乎不可能在此大喊六六六啊、三五九啊地猜掌划拳。环境所凝聚所彰显的文化力量,对人的行为是一种无形的约束。
上流社会这个词在汉语里也是有的,但中国目前似乎还没有一个西方传统意义的上流社会。我们平常生活中所说的上流社会,大概指的是有钱人和有地位的人,即所谓富者和贵者,这和西方上流社会的概念是有区别的。西方有钱人不一定是上流社会,上流社会的成员还需要品位和文化。中国确有个别暴发户腰缠万贯,但既不会恰当地穿衣,也不会文雅地交谈,在公共场合常常放浪无形,对为他们服务的人总是吆三喝四;他们崇尚挥霍,一掷千金,用钱于显眼之处,举止行为既不符合传统的东方礼仪,也不符合国际社交场合通行的西方礼仪。过去我们还曾在电视上看到,在一些非常重要的场合中,比如在金鸡奖金鹰奖发奖大会这类文坛盛事,这类非常仪式性的场合中,个别明星竟然头发凌乱,胡子拉碴,穿一件很脏的T恤,或一件套头衫和一双凉鞋,就上台领奖了,他们也许觉得越邋遢越蔑视礼节越像真正的文化人,其实非常谬误。我们知道国外很多明星更加放浪形骸,但哪怕是在这个以叛逆为荣的时代,逢有这种场合还是要盛装出席,或者穿戴适合于这种场合的服装。在西方礼仪上,这不仅仅是有没有品位的问题,而是对观众,对颁奖的人,对所有嘉宾是否尊重的问题,是礼貌问题。人们的互相尊重,当然也体现在仪表、装束和行为上。西方上流社会的人通常是不会到秀水街这类地方去买假货买盗版的,而我们有少数富人则百无禁忌,因为我们这里还没有形成上流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西方上流社会的价值观其实也随时代变迁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历史上的上流社会是靠血统、财富和武力形成的,现在则要靠教育和知识形成。现代的社会共识是以文化高低衡量贵贱,物质财富可以多种渠道快速占有,而文化品位则需要长期学习逐步打造。21世纪之初的上流社会又明显参杂了大量“布波”倾向——既讲究品位又反叛创新;既追求传统又不拘传统。过去的上流社会是用奢侈品来装饰的,现在的上流社会恰恰重质量,不张扬,反对暴发户式的欲求,崇尚低调和实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需求是一种生活的需要,而欲求则是要高人一等。现代西方布波族的消费观念是:在显示富有的奢侈品上花一百元钱是可耻的,在完美无缺的实用品上花一万元钱是高雅的。
按照传统的划分,人类的消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满足衣食住行的生理需求,追求方便和舒适;第二个层次是满足欲望,满足自尊;第三个层次是追求个性,追求品位和修养,挖掘和享受消费本身的文化含义,使消费成为探索历史,对比不同文化,创造新型文化,实现自我价值的行为。从趋势看,第三个层次的消费将越来越成为富有阶层、中产阶层和一部分低收入阶层的主流消费意识。我认为,一个室内装潢艺术的创作者,应当不断研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心理的嬗变,尽量提高对文化时尚前沿的洞察力和预见性,才能创造出顺应时代潮流的作品。
灯光与色彩
海: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应当特别注重的,就是对灯光的安排。我从小生活在剧场里,经常看戏。看京剧、看歌舞、看话剧、看戏曲,对舞台的各种光效艺术从小就有欣赏的乐趣和耳濡目染的熏陶。到了现在做设计,就喜欢把最后的效果定格在灯光上。我对灯光的考虑,不仅仅是从照明的角度或区域勾勒的角度出发。除了在图纸上做出大致的灯位分布外,我还让他们在很多地方都放了线,留待最后安排取舍。每次我到施工现场去,总要问这儿留线没有那儿留线没有。我会考虑灯光是在里面还是在外面,是照出去还是透过来。灯光甚至可以编织一个主题鲜明的故事。在溪谷村日本餐厅用树枝做墙的那个房间里,顶棚上流水般的鱼群若明若灭,四面包围的暗金云纹斑驳生辉,在黄蓝相间的大鱼当中,几条红色的小鱼执着地逆流而上……用鱼做灯的最初动机不过是因为这个餐厅是卖海鲜的,但小红鱼叛逆勇敢的性格所展开的这段童话式的情节,也许会让很多人的心里,感受到一股青春的躁动和蓬勃的生机。
上海餐厅也有蓄意而又极端的灯光的谋略。特别是一楼,我在这里用灯光区别了室内与室外。用灯光调节了冷调和暖调,站在外面是冷调,坐在屋里是暖调。冷暖之间的对立和凸显,互相映衬了视觉的层次,彼此也都得到了强调。灯光有很多功能,比如说,区域划分的功能,颜色定位的功能——同样是黄色,黄到什么程度,同样是绿色,绿到什么位置。色调是分冷暖的,黄色红色紫色都是暖色调,灰色黑色蓝色都是冷色调;绿色由黄蓝合成,所以既暖又冷,灯光也可以把一些纯粹的冷色处理成暖色的感觉。
灯光之外,色彩在一个设计中的地位通常也非常显赫。色彩可以强化优美的细部,可以勾勒空间和扩展空间,可以引发特定的心理共鸣并以其不同的象征与人的想象互动。比如红色象征浪漫也预示危险;蓝色代表天空也代表海洋;黄色与太阳和秋季的联系最为近密,在东方还专属皇族;而紫色则拥有某种贵族的气息,在西方还显示权力;绿色表现生命、丰饶和自然的天地;黑色象征死亡和邪恶,也象征高贵和神秘;白色在有些文化中代表哀悼,常用于丧仪,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又隐喻纯洁和开端,亦用于婚礼……
色彩在设计中的功能性作用也非常有效,比如浅色能使空间显得开阔,深色更容易产生舒适和安全感,冷色可使墙面和物体向后退去,而暖色则让各个部位在视觉上更趋靠拢和紧凑。红色令人兴奋,黄色最为明亮,蓝色比较静谧,白色显得洁静,绿色有镇定和调和的作用。有些颜色宜于大片使用,有些则更适于局部点缀……
我们公司经营的亚洲大酒店在改造客房时,沙发用了纯白色的面料,当时让我提意见,我就对设计师说:你这是欺负人。第一你会增加我们的管理难度,第二还要增加管理的成本,这种面料保养难度太大,而设计者却占了一个便宜——白的当然好看!现在正是浅色单色流行的时期,浅色单色能释放人的心理压力,还可扩大空间。现在人们已经不愿再从面料的图案上费力地寻找意义,而只贪图视觉上的一时解放而已。
所以说,色彩也是流行因素的重要构成,一阵流行深色花色,一阵又流行浅色单色。人们对颜色的不同崇尚既受历史影响,也受现实影响;既受社会文化影响,也受个人心理影响。对设计者而言,颜色本身的美感并无优劣之分,美感只产生于生动合理的搭配之中,只有经过搭配,才能看出每一个颜色真正的价值。所以我们在考虑颜色时会把装修面的颜色与家具、饰物的颜色整体考量,还要考量油漆的亮度和材料的质感,考量白天和夜晚的光照状态。颜色的确定除了色值、色调和颜色的饱和度以外,还需要用灯光作最终确认,用不同灯光选择你最终需要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