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临高启明-第2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嗖”得一声,弩箭飞了出去。在17世纪安静的渗人的黑夜里,这声响简直大得吓人。接着,漆黑的夜色中传来了“砰”的一声。狗顿时狂吠起来。由近及远,整个西门关厢的狗都叫了起来。

    “正中目标!”用红外望远镜监视射击效果的人说了一声。

    “撤!”随着一声令下,所有人悄然无息的在夜色中消失了。

    过了良久,漆黑一团的西关关厢里终于亮起了灯火。发出声响的人家正是刘大霖家,刘家并无许多家仆,临高过去也不是地面很平靖的地方,所以听闻院子里有异常响动之后没人敢立刻出来探询究竟。

    几名家仆点亮火把,手持棍棒小心翼翼的开门出来,沿着院子探视。刘家的地方不大,前后不过三进院落,查看一番并无异样。一直走到偏院里,这里是刘大霖的书房所在地,晚间除了有僮仆之外并无他人。

    “看!门上有箭!”内中一个家仆惊呼道。

    众人三步并作两步跑了过去,跑到书房的门口,只见木板壁上插着一枝箭,深入板壁。家仆们吓得目瞪口呆――临高虽然不是什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地方,但是城里公然有人射箭这种事情还是头一回听说。更不要说是本县的头号缙绅家里了。

    “快,快去回报老爷!”

    刘大霖这时候已经起来了,由夫人、丫头服侍着穿好了衣服。刚才的一阵骚动他也醒了,料到家人必然会来回报。刘大霖处事最讲究方正,无论对家人还是仆佣,都要衣冠整齐相待。

    家人赶来来报在书房板壁上发现了箭的消息,让他吃了一惊。这真是从未有过的事情――就算当年黎人作乱,县城危急的时候,也没有箭射到城里来过!最近土匪强盗几乎绝迹,怎么忽然又闹这么一出来了!

    他隐隐约约的觉得,这和昨日上禀贴的事情有关。镇定道:“不要慌乱!把箭立刻取下来包好了。大家都去睡觉,不要乱传消息!”

    “老爷,要不要明日一早就去报官――”

    “不要报官!”刘大霖否决道,“此事就当没有。”他很清楚,这件事情十之**是陈明刚一伙干得,为得是恐吓自己。

    “哼,真是下流卑鄙之徒!”刘大霖道。

    他的老婆很是受了些惊吓:“老爷,还是报官吧,吴老爷与我们很相得,必然有所照应……”

    “夫人,吴老爷自然是好得,可是他手下那伙狐群狗党,多半和陈明刚连声共气,报官有何用?不过是来几个衙役查勘一番便无下文了。这帮贱役登堂入室,我还怕脏了我家的地方!”

    “老爷――”

    “不要说了,我自有分寸。”刘大霖道。这么一折腾,他睡意已消,又安慰了夫人几句,到了外间点起灯烛来看书。

    书是他托人刚从广州买回来的――自从有了高广船行的定期班船,托人从广州买东西也方便多了。这是天启年间几次科考还有崇祯元年恩科里中式的闱卷文集,都是一等一的八股文章。这种文集,一般只有功名心还很热切的秀才举人才有兴趣去看,但凡中了进士的人,对待这类书的态度就好像高考结束后的学生对试题集差不多。刘大霖对此如此热衷是因为他很想教出几个弟子来,为县里再中一二个进士。

    但是科举考试这玩意,所谓场中莫论文,写得一手花团锦簇的文章并不见得就能考到功名,越往上去,不可预料的因素就越多。不仅要文章写得好,还得对主考的脾气、文风和朝廷的意向有一定的了解。揣摩出最对主考胃口的文章来。

    刘大霖研究此书,就想好好的揣摩下最近十年科场上的文风。好在讲学的时候有针对性的指导。

    然而书却总是看不进去,原本看来很妙的文字,现在看来却乏味无聊之极。

    “空洞无物!”刘大霖拍了下桌子。不由自主的又想到了箭的事情。陈明刚一伙意图恐吓自己是明明白白的事情,但是他们这么做胆子也实在太大了。莫非澳洲人在背后指使?想想又觉得不大可能。澳洲人用不着如此的大费周章来对付自己。只要说个“禀贴不准”,全县上下谁也无可奈何。何必搞这一手?

    看来,这事情只有陈明刚一伙才会干了。想到此人居然依仗着澳洲人的势力作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就算当年黎人作乱,县城危急的时候,城里也从来没出过这种乱子!更何况还是直接针对自己的!刘大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他为人一向谦和,不论对方高低贵贱。全县上下也对他恭敬有加。现在一个胥吏居然敢如此明目张胆的恐吓他,简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以为这点鬼魅的伎俩就能吓倒我不成。”刘大霖恨恨道。

    但是去向澳洲人控告话却这又是件无凭无据的无头案。他思量再三,决定暂不声张。当下关照人把管家叫来,要他把家中的丁壮都编组起来,日夜值手,防备着有人滋事。

    然而第二天一早,全县却陷入了极大的惊扰当中,原来当天晚上,县城里除了刘大霖家被人射了一箭之外,还有好几户士绅大户家被人丢进了刀子,刀上插着揭帖,七歪八扭的写着字句,提醒他们“言多必失”,要他们“小心狗头”。堂堂的县学射圃被人在大门上插上了刀子。连县学里的生员寮门前也被丢了刀子。

    这件事情立刻轰动全城,不到半天工夫,连东门市上也尽人皆知,这样的事情在本县还从来没有过。给本县乏味的生活带来了一点亮色。一时间到处议论纷纷。

    几乎所有人在议论中都一致认为,这事是陈明刚一伙干得。有人在惊讶陈明刚一伙的胆大妄为,也有人对是士绅们威风扫地发出感慨。

    刘大霖虽然告诉家人不要外传有人射箭的事情,但是但中午的时候,县里的许多人都已经知道刘大霖家也被人射箭警告。不少人都特意坐了轿子来刘家表示慰问。把刘大霖搞得莫名其妙――这消息是谁泄露出去的?别人出于至诚前来问候,自己也不便不见,只好出来应付一番,搞得疲倦不堪黄禀坤也赶来慰问了。被人在门上插了刀子这种事情他是不怕的――当年和黄家寨作对的土匪给黄家送来过各式各样的恐吓之物,他全都一笑了之。然而陈明刚一伙作出这样的事情来大大出乎他的意料。特别是他们居然敢如此**裸的威胁刘大霖!

    “伯父受惊了!”

    “不过是宵小之辈,作跳梁之行。不足挂齿。”刘大霖对此并不在意。

    “此事还是报官……”

    “不必报官。”刘大霖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

    “伯父,报官还是要得。破得了案破不了案暂且不论,现在您府上被射箭的事情已经传遍全城了,若是就这样隐忍了,大家岂不是认为您怕了这伙匪类――宁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刘大霖认为黄禀坤说得有理,若是无人知道也就罢了。现在既然已经传了出去再装聋作哑反而不好,便叫人去县衙报官。

    县里反应很快,没多久典史就来刘宅探视,照例有一番踏勘的手续要办,典史装模作样的在书房的院子里看了看箭痕,又看了看箭,吩咐手下收了起来作为物证。

    踏勘完毕不免还要说一番客套的话,说要“限期破案”,刘大霖也虚应故事一番。

    大伙都知道这事情和县衙没什么关系,关键是澳洲人打算如何处置此事?

    很快就有了答案,此事发生的第二天。城门口的民壮们就看到从百仞滩方向来了一行人马。一色的短衣髡发。知道这是澳洲人来了,赶忙派人去县太爷禀告。

    县民们听说有大队澳洲人要进城,纷纷涌到城门口看热闹。只见来得队伍有三十多人,一个个蓝衣短褂,腰束皮带,皮带上还七零八落的挂着不少东西,有人肩荷火枪,有的腰胯刀剑,行列整齐,精神抖擞,一个个看上去煞是威武。和他们见惯的本县官兵破衣烂衫,形同乞丐的模样简直是云泥之别。

    “澳洲兵果然精锐――”看热闹的人群中有人议论。

    “你老什么眼神!这些都是假髡……”

    “嘘!你要作死了,澳洲人!澳洲人!”

    “对,对,这些澳洲兵都是本地的招募的,也有从其他各府招募来得。”

    “居然给澳洲人吃粮当兵,真是胆大妄为。”有人评论。

    “赵老爷,您要是也家无隔宿之粮,饭都吃不饱,肯定比他们胆子还大。”

    ……

    (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四节 秋赋 十九() 
只见澳洲人队伍的中间有几个特别高大的,大伙知道这多半就是真髡了。真髡不仅个子高,而且体量也比一般人大些。只见他们不坐轿子,不骑马,也不乘“自动车”或者“铁马”,就是徒步而来。百姓们对这样不摆架子的做派很有好感。

    城门口的十来个民壮根本不敢拦阻,就这样放过他们进了城。队伍直奔县衙,到得县衙门前路口,队伍便一分为二,一支往衙门后面而去。其余人直驱县衙正门。

    县衙门口的两个皂班感觉不妙,眼睛紧张的直往门上的“门政”瞟。管门的吴喜和熊卜佑打过多次交道,见这位“熊老爷”身边还有好几个当官模样的澳洲人,个个脸色铁板,腰里又带着那个吓人的棕黄色的三角形套子――里面装得是威力很大的澳洲手铳,心里便胆怯了几分,碍于职责所在只好堆起一脸笑容迎了上来。

    原本一贯和颜悦色的熊老爷这次显得极有官威,很简单的说要见吴老爷。当然,他们想见吴明晋,不管什么时候,老爷就算睡觉了也得见。吴喜赶紧应了往里面去通传。

    吴明晋正在伤脑筋,这忽然闹得满城风雨的丢刀射箭的案子,说大也不大,毕竟即没出人命也没丢失财物,但是事情牵涉到本县的缙绅和读书人头上,自己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也担待不起。

    赶紧打发人把把王师爷请来商议。

    “这事一定是陈明刚一伙干得,”王兆敏小声道,“黄二公子最近串联大户们上禀贴,刘先生也出面了――挡了他们的财路。”

    “这也是髡贼们多事!”吴明晋很是恼火,“非要包揽什么粮赋,又搞丈田!闹得满城风雨!我倒是想看看他们准备如何收场。”说着他看了一眼王师爷。

    王兆敏脸上发热,当初就是他竭力说服吴明晋,说澳洲人本事很大,县里多少办不下来的难事都能解决,这次承揽粮赋不会有多大的问题。

    但这会不知道吃后悔药的时候,王兆敏见老爷有撂挑子的表示,赶紧道:

    “老爷,此事他们能一甩手了之……”

    王兆敏的这句话提醒了吴明晋――他才是大明临高县的县令,可不是百仞城的澳洲人。捅了娄子,都得由他来负责。

    最近半年以来,吴明晋对自己是县令的存在感越来越弱化了。除了偶然有老百姓来告状,按照历本上的日子给县城里的官祀上香,主持县学的童生、秀才日常考试之外就没做过什么和县令有关的事情。多数日子不是在和王师爷喝茶下棋就是指导指导自己的子女的窗课。日子有过得悠闲之极。

    “正是。髡贼不知道中原的规矩,一味乱来。加上所托非人,闹出事端来还不知道该怎么收场呢。”吴明晋沉重的点点头,“我看陈明刚平日里还知道轻重分寸,怎么这次如此的胆大妄为!”说着又看了一眼王兆敏“陈明刚一微末小吏,能取得澳洲人的信任,不外乎是以‘利’相诱。”王兆敏赶紧扯开话题,“当务之急,还是要安抚好缙绅大户们……”

    缙绅大户们这次已经被征粮丈田搞得怨声载道,又闹出恐吓的事件来,若没有一番妥善处置,真闹到他们上琼山府或者广州去上书告状,自己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轻则丢官罢职,重者落上一个“通匪”的罪名,吃官司都有份。

    “有何良策?”吴明晋原本就为此事烦恼。破案是不必的,现在县里三岁小儿都知道这事情是陈明刚一伙干得,但是处置起来颇为棘手。

    要让缙绅们满意,自然是要重办陈明刚一伙,但是这是吴明晋感到为难的。县令对处置县里的小吏有顾虑,听起来很荒唐。实则自宋元以来就是这样。胥吏掌握基层行政,往往又是世代为吏,行政经验极其丰富,彼此又连声共气。如果得罪了他们,被胥吏暗中下绊子使坏,不但当官发不了财,还有可能因为行政失误而丢官。所以地方官员往往对其种种恶行睁眼闭眼,就算出了事情,处置也是极轻微的,一个斥责革职就算是最重得了――革职他们也不怕,换上的还是他们的子弟,照样把持地方的行政。

    现在陈明刚又拉了澳洲人的虎皮做大旗,要动他就更难了。

    “陈明刚一伙自然是要处置,”王兆敏早就想好了,“将陈明刚叫来,斥责一番,再命他推出几个人来顶罪就是……”

    “这事情难办呀,”吴明晋摇头道,“根本就是无头案,你叫他来,他能认这个账?”

    “自然不能以刀弓恐吓士绅为名了。他又不傻,这样罪名落在纸上岂不是极大的后患?”王兆敏出主意说,只用征粮的时候“骚扰地方”这个罪名就是。

    这样就总是处置过了,士绅们消了气,事情大致也就能平下来。

    正在商议,只见门子小跑着进来了,也不等吴明晋开口,抢先道:“老爷!熊老爷来拜!”

    “快请!”王兆敏也不管东家的态度如何,赶紧吩咐道。吴明晋也点点头,“快请进来。”

    陈明刚依仗的是澳洲人的势,这件事情还是要和他们通了气才行。好在澳洲人也不是不讲理的人。

    来得人却不止熊卜佑一个,还有几个身材高大澳洲人,一个个面色不善。落座之后不发一言,熊卜佑也不做任何介绍。吴明晋正在狐疑间,一个贴身的家人跑了进来,小声在他耳旁说了几句话。不由得脸色大变。

    澳洲人的队伍居然已经守卫了县衙的前后各道门,难怪他们要着三四十人进城!吴明晋面如土色,难不成他们是准备正式举旗造反不成。

    想到这里,吴明晋的腿脚都软了,要不是已经是坐着的了,恐怕要一跤跌到地上去。要是髡贼行此大逆不道之事,自己断然是不能从贼的!只是自己殉难也就算了,连累老婆孩子一起也跟着送命,想到这里不由心如刀绞,暗恨自己为什么要贪图节省几个钱,把家眷又从琼山府接回临高来。

    王兆敏没听清家人的回话,但是看到吴明晋脸色大变,知道没什么好事,脸色也变了。

    熊卜佑开口了:“吴老爷!王师爷!”他拱了拱手,“听闻这次县里出了大事。有人恐吓城里的士绅大户,连刘先生家也有贼人射箭恐吓,全县为此都惊扰不安。”

    王兆敏原来还想提起此事,见他主动提起,便道:“确有此事。只是事情甚为棘手啊……”

    熊卜佑却一脸懵懂无知的模样:“有何棘手的?”

    王兆敏心想你知道了还装!但是此话不便明说,反正自己原来的打算是李代桃僵,不提恐吓之事,只讲“骚扰地方”,把事情混过去就算完事。

    不过自己的这番苦心,要让髡贼见情才是。他斟酌了一番字句,才缓缓道:“此事一无旁证,除了几柄小刀、箭和揭贴,也无有力的物证。指证何人所为颇为不易……”

    他不说“破获案子”,而专谈“指证”,暗示澳洲人:这事情的主使我们知道,就是不准备再细查下去了。

    “不容易破案?”没想到熊卜佑却根本没领会他话中的隐晦之处,大谈自己既然在本地落户,也是临高子民,同样要为建设“和谐临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王兆敏暗暗苦笑:这县里的“子民”若都和你们一样,天下还有谁想当官?“刁民”倒差不多,不对,连刁民都算不上,简直就是土皇帝。

    按照王兆敏的心得:髡贼每次高谈阔论“和谐”论之后必然没有好事,果不其然,熊卜佑紧跟着就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我澳洲在侦缉办案上极有一套办法,既然现在同为临高之民,也要为老父母分忧。这次的案子,就由我们这位周洞天来协同办理吧!不是我夸下海口,三天之内,此案必破!”

    吴明晋开始听他言语中并无要举旗造反要自己参与接受伪职的意思,已经放心下来,现在忽然听闻他提出了要办案的要求,惊讶的嘴巴都张不开了。

    王兆敏也大吃一惊。办案?不管是剿匪、征粮、修路还是开矿……澳洲人的这些举动他大致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唯独这办案到底所为何来?办案当然也有好处,但是这好处对澳洲人来说也实在太可怜了。

    再者此事明白不过就是陈明刚指使。要按王兆敏的想法,一面是澳洲人要拉拢的以刘大霖为代表的缙绅们,一面是上蹿下跳为澳洲人征粮聚敛的陈明刚。澳洲人应该是装聋作哑或者采取和他类似的“和稀泥”的态度才对,哪有这样自找麻烦的?

    “这个――”吴明晋不等王兆敏开口,已经语无伦次起来,“大明从无此例……”

    “没有先例,我们就创造先例嘛!”熊卜佑毫不以为意的说了个新词,“这事就这么定了!”

    (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五节 秋赋 二十() 
吴明晋和王兆敏面面相觑,这事情还真没法“就这么定了”,当下王兆敏道:“这个,办案侦缉拿人都要出签子火牌,诸位不是大明人士,又无功名、差遣在身……”

    “此事当然还是以县里为主了,”熊卜佑道,“我等不过从旁协助。”

    王兆敏想所谓“从旁协助”,其实髡贼还是想要掌握此事的处理权――这倒也好,这个烫手的山芋干脆就丢给原主去处理好了。他也想看看,澳洲人的葫芦里到底卖得是什么药。

    吴明晋咳嗽了一声,推辞自己身体不适要先回去休憩片刻。熊卜佑知道这是当官的表示“此事你们只管去干,但是与我无关”的一种做派,下面的事情,只要和王兆敏谈就是了。这也是官场上常用的法子。

    王兆敏想此事办理,断然不能让澳洲人自己来搞坐堂审理之类的事情,唯一的法子就是委托县衙里的一名官员出面。由澳洲人在背后指挥就是。

    “来人,请孙老爷来。”王兆敏吩咐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