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球战略的需要,前苏联这一时期对东南亚地区展开了全面性的扩张。
印尼方面谢洛夫早已经定下了一个钉子,这个时代缅甸方面竟然和苏联关系不错,这倒是让谢洛夫没有想到,仔细一想也明白其中的原因,还是那句老话,远交近攻。缅甸政府想要借着苏联的影响力,美国本身就做不到,苏联则是一个比中国更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借用苏联的影响力能够顶住中国支持的**,一举两得。
“我差点忘了,缅甸的宪法也规定自己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印度一样。”谢洛夫离开谢列平的家,想了半天的东南亚问题,最终摇头甩出了这些想法,一次最好只解决一个问题,既然定下了要苏丹政变,那就好好的策划政变。
卢比杨卡广场十一号克格勃主席办公室,谢洛夫刚刚接到一个美国大使馆武官的抗议信,这封信是给外交部的,但涉及到的则是克格勃。是这样的,中印战争期间他当时在印度,那段时间正好有位美国人不知道是喝多了,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在克格勃总部门口大喊捷尔任斯基是屠夫、克格勃是个恐怖机关。于是这位美国人在完成了苏联人想都不敢想的终极任务之后,被从总部冲出来的肃反工作者直接关进总部监狱。
昨天这位美国英雄可能精神上还没有到达英雄的水准,在内部监狱自杀了。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怀着沉痛的心情,克格勃恋恋不舍的把这位没有服刑完毕的美国人尸体交了出去,“连用头撞墙自杀的勇气都有,为什么不能服刑完毕等待归国呢?”谢洛夫撇撇嘴看完了美国大使馆的抗议信,然后把信扔进了纸篓中。
“主席,我们如何对美国人解释?”卢比杨卡内部监狱的管理,是秘密警察总局在负责,作为秘密警察总局的局长,已经升任中奖的卡德波夫需要谢洛夫主席的态度。
“解释?谁有空跟他们解释?”谢洛夫摆出一副滑天下之大稽的样子不在乎的叫道,“污蔑捷尔任斯基同志就是污蔑克格勃,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我们有权抓人,外国人刑期加倍。为什么要解释,我们又没有虐待他,自己心理脆弱自杀怪我了?美国人不满就让我们来找我,但估计除了在美国报纸上污蔑一下我们,他们也没办法。不要多心,做好自己的事情下去吧……”
关于政变的事情,谢洛夫找来了第一副主席兼第一总局局长萨哈托夫斯基,克格勃的第一副主席也分对内和对外,伊特瓦索夫目前很忙,正在进行着另外一件事情,就是领导各大总局在压制肯尼迪之死的阴谋论。谢洛夫把阴谋论扩散了出去,伊特瓦索夫则负责抓人,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两个人的推波助澜,把阴谋论推向高峰。
因为克格勃的打压,甚至出现了克格勃内部有西方间谍的言论,卢比杨卡还收到来信,让谢洛夫主席注意一下内部敌人的问题,看我大苏维埃人民的警觉性是多么的高。这方面的反特教育和宣传绝对没有白费,虽然不能否认苏联内部有潜在的第五纵队,但大多数人民还是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心。
“每次开始大动作,心里都是有些不可避免的紧张。”在一辆行驶的轿车中,和萨哈托夫斯基并在坐在后面的谢洛夫,看着外面的景色有感而发道。
“这是正常的,我们都明白苏丹的重要性,如果失败了,说不定会遭受第一书记的惩罚,是去了苏丹的帐肯定算在我们克格勃身上,这个风险值得冒么?”萨哈托夫斯基询问谢洛夫,“尤里,你三十五岁就是中央委员、克格勃主席、有上将军衔、有苏联英雄奖章,有第一书记的看中,何必要这么做呢。就算苏丹最终和我们疏远,责任也是国家的,不会落在你身上!”
但是如果因为克格勃行动失败苏丹疏远苏联,这个责任就肯定是克格勃的了。相安无事谢洛夫肯定不会担责任,但要承担失去苏丹的风险,策划政变扶持亲苏势力上台,成功了功劳一件,失败了也是责任一桩,这个道理不难懂。
“因为我身后有狼追着我,没关系,一个只有三万军人的国家,没有理由我会搞不定。”谢洛夫没有正面回答萨哈托夫斯基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他回答不了。难道让他说正常情况下苏联赢不了?必须要冒险和谨慎地出击?说出去也没人信,整个苏联集团都有不少人认为,胜利必将属于自己。
时间不长,两人到了地方,这是一个空军基地,里面停放着十二架米…6重型运输直升机,这是谢洛夫好不容易才取得国防部松口的援助武器,是专门用来送给苏丹军方的东西。
米…6重型运输直升机,座舱机组乘员由正、副驾驶员,领航员,随机机械师和无线电报务员5人组成。驾驶员座舱有4个可抛舱门。两个客舱门分别位于左侧主起落架的前、后,机身后部蛤壳式货舱门和折叠式踏板用于装卸货物和车辆,货舱门和踏板可使用液压作动筒打开或关闭。货舱地板的承载能力为19。6千牛/平方米,地板上装有系留环。地板上有中央舱口。以便外挂大型货物。为便于装卸货物和车辆,座舱两侧的座椅是可折叠的,在座舱内装有承载能力为800千克的电动绞车和滑轮组。
两人登上米…6重型运输直升机看了一下觉得没什么问题,就下来表示满意。没错,苏丹的政变计划是从援助开始的,这一方面表明苏联对苏丹还是进行放纵,同时也是让阿布德将军放松对苏联的防备之心,另一个方面则是用来做政变的士兵装备。
米…6重型运输直升机是可以军民两用,可以战斗也可以运输,送这种武器给苏丹可比单纯的送武装直升机好,降低阿布德将军对这个东西的重视。但实际上只要储备好零件,到时候一样可以在苏丹首都做武装直升机用,至于这支武装直升机的编队,在半年前回到苏丹的人当中,谢洛夫已经挑好了指挥官,正在那边运作。
这次的政变就从援助开始,不单是直升机方面,还有一些苏丹首都周围的小股部队会接受到苏联方面的技术装备支持。(。)u
第四百六十一章 试探性进攻()
米6重型运输直升机军民两用,可以作为运输机也可以做为战斗用的武装直升机,这种特性可以起到隐蔽一部分目的的作用。阿布德将军在刚刚接受苏联军事援助的时候,应该不会引起大的怀疑,这可以帮助克格勃达成自己的目的。
米6重型运输直升机在这个时代刚刚加入苏联的现役军备当中,谢洛夫以克格勃的名义向国防部要这批直升机的时候,也颇费了一番周折,但还是最终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喀土穆是苏丹首都,处于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的交汇处。身为苏丹最大的城市和首都,从经济、农业和政治地位来讲都是首屈一指,控制了首都喀土穆就把苏丹的局势控制了一半,各位同志说说吧,让我看看在军事计划方面的意见!”背对着克格勃主席团的谢洛夫猛然回过头来,他的身后是一副巨大的苏丹地图,上面密密麻麻的标注着苏丹全国的城市,详细的程度甚至比苏丹国内自己的地图还要好。
苏丹的重要性,整个苏联都没有眼前的克格勃主席团成员知道的更多,这里才是真正的进攻地点,而不是几万辆坦克在东欧和美国大眼瞪小眼的苏联国防部。克格勃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乏所谓的大局观。
在头一次对整个克格勃主席团委员提出整个计划的时候,这些委员都是惊讶的,这是苏联克格勃头一次认真的考虑推翻一个国家政府的政变,不是因势利导也不是利诱,这次的克格勃完全是在凭借自己的力量尝试改变一个国家的政局。从二战之后不是没有过尝试这方面的举动,但毫无疑问全部都失败了,其中既有实力的差距也有条件的不充分,但不管怎么说,在这方面克格勃没什么成功先例可以追寻。
尤其是赫鲁晓夫时期,总体而言赫鲁晓夫当政的时候苏联是采取积蓄力量的态势,在一般的问题上和美国是采取合作的态度,当然这不是毫无原则的退让,古巴导弹危机和美苏合作肢解英法殖民帝国的举动可以证明这一点。
克格勃这种部门如果仅局限于把自己的力量放在国内,不在世界上搞些事情的话,那毫无疑问是不合格的,归根结底从契卡、内务部一直到克格勃,苏联的安全部门指导思想上就是一个进攻性组织,所有人都能否认这一点。
“作为身处第一线的部门,在国家还没有认识到某些事情的时候,克格勃首先就要做出一些反应,同志们,你们也可以理解为这是进攻性战略的前兆,或者是试探性的进攻。”身为克格勃主席的谢洛夫,开始对自己的同事们进行战前动员。
政变看似简单,但哪怕就是在非洲也不是随心所欲就能实现的。中央情报局的经验不能作为克格勃行动的指标,两个国家的战略投送能力有差距,这种差距谢洛夫必须承认,所以行动必须快速而有成效,不能给美国人干涉的机会。美国可以够得到非洲,苏联却够不到南美洲,谢洛夫认识到这种差别所以必须小心行事。
“苏丹首都周围的军地集结点有两个,分别是尼罗河左岸的恩图曼和右岸的北喀木耳,这两个城市和苏丹首都喀木耳成倒三角形,不但可以控制尼罗河的航运,距离苏丹首都也很近,我们以这两个地方为据点,在突然袭击的情况下很快就能控制住苏丹的局势,这是我们军事管理总局的意见!”军事管理总局局长罗曼中将站起来走到地图旁边,拿起教鞭圈定了主要的行动地点,介绍军事行动的发起点。
倒三角形?倒是个非常有诱惑力的形状呢!把脑海中少儿不宜的因当想法甩出去,苏丹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尼罗河周围,以苏丹首都喀木耳为中心画一个圈子,能辐射大部分重要的城市,考虑到北方苏丹的人口和南苏丹的人口比例,用搞定首都圈就能搞定苏丹一半的问题来形容并不为过。
军事管理总局的意见和斯塔西方面的计划大同小异,马库斯沃尔夫那边送过来的计划也是如此,毕竟民主德国和苏联都是陆地国家,从出发点都很相似,两国在二战中利用装甲力量来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到了今天自然会出发点相当一致。
“罗曼局长的意见非常中肯,但我要提醒一点,这次作为试探性的进攻,我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以成功为结果的前提下,行动的结果最为重要,达成目的过程不重要。”谢洛夫看着自己的同事们语重心长的说道,“我们如果不动手,资本主义永远都不会自己改正错误,所以国家转入进攻性战略是迟早的事情,只不过我们克格勃要作为一个先行者。”
苏攻美守其实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直到古巴导弹危机,说来非常奇怪,赫鲁晓夫执政确实是以缓和为主要方阵,但却事实上的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情况,这是因为斯大林时期苏联还在恢复战争的创伤,虽然斯大林能力上明显比赫鲁晓夫更强,但苏联国内的情况却无法支撑斯大林的想法实现,而赫鲁晓夫时期虽然推行缓和方阵,但苏联渐渐从卫国战争时期的创伤恢复,实力增强的情况下虽说赫鲁晓夫已经尽力和美国缓和,但苏联国家的政策还是在缓慢的转入扩张,这不是赫鲁晓夫本人能阻止的。
这个阶段以古巴导弹危机为终点,苏联领导层认识到了苏联虽然恢复了不少,但仍然和美国有实力差距,所以从古巴导弹危机之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前期,苏联又开始积攒力量准备下一次的进攻,通常人们认为的苏攻美守其实是勃列日涅夫中期开始的,这也可以认为是苏攻美守的第二阶段,尼克松就任总统时,美国面临国内外的困难局面: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削弱了美国的实力,引起国内不满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美苏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美国与西欧、日本矛盾加深第三世界力图摆脱超级大国的控制。
苏联是勃列日涅夫当政,利用美国深陷越战的有利时机,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军事实力。在这同时,他巩固了“东欧大家庭”,一方面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另一方面宣布“有限主权论”,加强对东欧的控制。,勃列日涅夫向西欧发动“缓和攻势”,此后向第三世界展开猛烈的扩张攻势,并制定了一套政治、经济、军事三管齐下的全球攻势战略:用经济战略作支撑,军事战略为核心,辅之以缓和谋略以欧洲为战略重点,在中东、非洲展开侧翼迂回,争夺战略要地、战略资源和海洋通道以打破美国战略布局为目标,逐步夺取对美战略优势。
看起来苏联的政策是没什么问题的,谢洛夫仔细观察这段历史,找到了一个不算问题的问题,那就是在同样时间中,苏联在积攒实力,中国却在进行战略进攻,目标则是东南亚,也就是说这段时间内,中国进攻的时间和苏联进攻的时间正好是错开的,中国进攻的时间苏联正好在积攒实力为古巴导弹危机雪耻,等到苏联觉得自己差不多实力够了,中国已经开始准备改革开放了。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尝试扩大自己影响力的时候虽说没什么效果,但态势还是明显的,但在苏联两段时间的攻势政策的同时,正好和中国进攻的时间是错开的。这就很让人头疼了。
现阶段谢洛夫的折腾不是一点效果都没有,至少古巴导弹危机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平局,苏联的领导层还处在自我感觉良好的阶段。那么进攻性战略还可以继续下去,至少可以进行试探性的进攻战略。可以在非洲做出一点成绩表明中国在东南亚努力的同时,苏联也没有闲着。
所以苏丹的变色非常必要,它可以让自我感觉还不错的苏联领导层看到成绩,同样提升自己盟友的信心,从这两点上都十分必要。几十年后社会主义阵营取得胜利,不论是苏联还是中国都可以美化历史,就算是说自己从冷战开始一直运筹帷幄,从头到尾都在推行进攻性战略也没有问题,胜利者是不会受到任何谴责的。
一九六四年二月,苏联部长会议作出决议,和苏丹签订了合作条约,至少从条约上表达了非常大的诚意,只不过这份诚意不是给阿布德将军政府的,而是准备和下一个政府继续拧长期合作,同时在苏联国防部的肯定下,苏联向苏丹军方移交了十二架米6重型运输直升机,作为苏丹军方的陆航力量补充。
“我完全可以说,十二架米6重型运输直升机和我们获得的收获相比,完全不能相提并论,这点希望马利诺夫斯基叔叔明白!”谢洛夫对着苏联国防部的元帅们强调着重要性。。
第四百六十二章 斯塔西在苏丹()
这是谢洛夫代表克格勃次和国防部阐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但仍然没有透漏出克格勃准备动政变的想法,这件事还是克格勃自己来操作比较好,对手又不是很强。 没必要刚有些想法就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
但这不代表只有克格勃知道这件事,至少勃列日涅夫和谢列平都知道谢洛夫准备在苏丹动手,勃列日涅夫也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决定支持的,他本人比赫鲁晓夫更热衷于实际操作,有主义更好,没主义也能凑合。既然克格勃主席都敢冒险下场策划,他本人对谢列平表达一下支持也不是不可以。
从中央主席团的支持已经有了,实际上除了赫鲁晓夫比较谨慎之外,大多数的委员可能都会支持,因为他们不是第一书记,责任不需要他们来背负。屁股决定脑袋,坐在不一样的位置上,做出的思考当然是不一样的。
塞拉姆是苏丹6军的一名少校营长,他是一个阿拉伯人,在北喀土穆的乡下有很大一片农庄,他真实的身份是苏丹**小组在北喀土穆的总负责人,他对苏联的**充满了好感,认为那才是拯救苏丹的精神理念。于是当苏联人找上他的时候他的时候毫不犹豫加入了进来,进入了才知道这是一个组织严密丝毫不差于苏丹正规军的武装,甚至可以说远远过苏丹6军的力量,让他吃惊的是在苏丹国内苏联的影响力,苏丹共和国的军队里竟然有很多下级军官加入到了这里。
现在手里拿着刚刚从莫斯科传过来的电报,“塞拉姆少校,回到苏丹已经快半年,从个人角度来讲,我们的友谊在时间的流逝中得到了升华,苏丹的情况相信你也了解,内战给了这个新生国家很大的影响,结束战争有了安定的社会环境,苏丹才有展的基础,这不是别人援助可以解决的问题,真正解决苏丹问题的人,只有你们自己……”。
塞拉姆少校明白其中的意思,苏丹国内最大的问题就是南北苏丹互相的敌意,阿布德将军利用军方的支持强行在南苏丹推行阿拉伯语和阿拉伯文化,南部的黑人当然是激烈的反抗,这种在列强眼中的低强度战争从独立开始就一直存在,已经到了很多人都忍受不了的地步,就连在都喀木耳也时有反对的声音出现,这说明一部分军方的人也不愿意这场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的战争继续下去了。
按照塞拉姆少校从莫斯科学习的知识来讲,也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人民心中的期待不同的,这是他选修心理学的教师说的,人们都知道苏丹军政府在宣传苏联和苏丹伟大而牢不可破的友谊,苏丹的粮食产量有了爆炸性的增长,从苏联换回了源源不断的援助。但却绝大部分都是武器,大部分的物资也有用在了南方的内战中,这种情况下苏丹人民当然是不满的,他们希望停止无谓的战争,政府能够把精力放在人民生活的改观上面。
塞拉姆少校在回到苏丹之前,曾经有一个偶然的机会听了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的讲课,里面着重的讲述了苏丹面临的问题,和理想中苏丹有潜力成为农牧业强国的远景。可是回到苏丹的半年多时间里,塞拉姆少校见到的只是阿布德政府继续和南方打内战,这场内战从他去苏联留学开始就在进行,到了今天仍然没有结束,持续的时间已经够长了。
在五天前塞拉姆少校成了苏丹6军6航大队的队长,他在莫斯科学习的时候就是这个专业,他也曾经在实习的时候见过苏联强大的6航力量。6军航空兵是6军中装备直升机和********,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的兵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