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笃坌。貌怀ナО !�
“可惜了一场美事啊。”又有以老者感慨起来。
他们这群人对书法品鉴有研究,也喜好书法,但也有人并不感冒,之所以迫切的想让陈止写上一幅,不光是从爱字的角度考虑,还涉及风闻。
新任中正即将巡视,这个时候若能传出一些佳话,那对在场众人的家族、乡品妙用无穷。
何为佳话?
就是人们喜闻乐见、容易传播的逸闻。
如今日的张家事,乍看是丑闻,结果有误会,最后峰回路转,又被众人挖掘出一个本土的书法家来,这等波折,想不流传都难,说不定能上青史,甚至演化出成语,流传后世。
想一想,后人学习成语,解析典故的时候,还要提一句彭城张公设宴,那个谁谁谁赴宴,宴中如何如何,青史留名啊!
这样名流千古的事,对士族的诱惑是非常恐怖的,更不要说张太公等人,半只脚都迈进棺材中了,对他们而言,世间该享用的都享用的,那些没来得及得到的,也都无望获得了,但若能在死前留个名,等于是以另外的形式续命。
当下就有人提议道:“许老弟,你和陈止相熟,要不就由你出面?”
许志眉头一皱,虽然动心,却也知道这是消耗人情的事,凭什么一群人的事,让他消耗人情,不到万不得已,肯定不愿意。
不等他开口委婉回绝,就有张太公摇头道:“这样不好,显得咱们太市侩、势力了,陈止为我彭城后辈俊杰,咱们过去和他没什么接触,一发现人家书法了得,就托关系找上门去,万一传扬出去也不好听啊。”
先前以为陈止代写书信,开门迎客,明码标价,他们不怕别人议论,大不了多掏些银子,还能落个识货的美名,但现在陈家摆明限制墨宝流传,这一群老家伙七拐八拐的找过去,让人知道了,老脸往哪搁?这都是涉及身后名的事,马虎不得。
“对,是这个理。”
众人纷纷点头,然后更加犯难起来,只觉得怎么做都不对。
“也罢,”张太公显是有了主意,他朝许志看去,“许老弟,你说曾考究过陈止的法家学问,你在法家之道上的造诣,我等都是佩服的,考究陈止,怕是和那件事有关吧。”
许志自然不会隐瞒,点头道:“是的,正是贵静之事。”
“这就好办了,”张太公哈哈一笑,心情舒畅,“来人呐!”
门外早就聚了一群仆从,因五小姐之故个个忐忑,此时一听,就有管事入堂。
“太老爷,有何吩咐。”
“去藏书楼,将那几本法家著作取出,送到……”张老太公说着,看了左渊一眼,“那是什么地方?”
左渊忙不迭的道:“丰阳街、书林斋。”
“书林斋?”张太公眉毛微动,“这不是陈老头放厥词说要借之扬名之地么?没料想这老儿未做到,死后却可如愿。”
这么一想,他顿时羡慕起来,嘴里则道:“将书送去书林斋,你当认路吧?就说听闻贤侄好学,对法家学问有兴趣,吾有法家书相借,再约定过取书的日子。”
“认路,太老爷放心吧。”管事看一场风波平息,哪敢多问,赶紧应下,当即就行动起来,只是心里多少有些嘀咕。
这个时代的书十分珍贵,等闲不会轻易外借,万一有了损伤,可是影响传家的,由此也能看出张太公所下本钱,即便如此,也只说明是借,不是给。
其他长者也明白过来。
“你这老儿还是这般精明!先送法家书,晚上等陈止来了,再提点一二,好算计!”彭太公笑骂一声,赶紧招了自己的仆从过来,吩咐道,“你拿着老夫的玉佩,给家里说一声,把棋儿前些日子看的书整理一番,也给丰阳街书林斋送去,让陈止借阅。”
“诺!”
见此情景,刘太公也不甘心落后,叫来自己的人,吩咐起来。
许志见状,岂能让自己和陈止的亲近优势被人赶超?只是他的家世在众人中并不突出,家中藏书有限,于是一咬牙,叫了人来,低声吩咐:“将我床下箱子中的书都借给陈止,不要去书林斋,送去陈府书阁!”他因为和陈家有走动,知道陈止最近的动静,却没有告诉其他人。
“诺!”
其他老人各有动作,连带着左渊也跃跃欲试,他掌管的文馆藏书更多,奈何远在青州,只得作罢。
一时之间,人人忙碌,只剩张氏站在堂上,宛如闲人,欲哭无泪。
她只想问一句:“还有没有人管我了?”
好好一场外室告状,怎么就成了这个样子?
………………
陈府,书阁。
陈止正伏案读书,不时拿笔抄写。
书童陈物在边上研磨,这小书童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心里在想着陈化提到的事,略感担忧。
“陈化说的很有道理,我这新主子字写得好,连清湖先生都惊动了,可闭门在家,名声不传,听几家下人议论,说彭城郡要有大事,青年才俊都在四处联络,展露才华,博取名声以为底蕴,止少爷在这里读书,虽然用功,可种种风光都与他无关,时间一长,岂不是要被彻底比下去了?”
若是以前,陈物根本不会动这种心思,只会自怨自艾,但陈止的一手字将他彻底震撼,不由生出其他念想,也想凭着主子提升地位,傲视群仆。
想着想着,正好陈止放下书,闭目修歇,陈物就忍不住说道:“少爷,要不您出去走动一下,拜访些宿老名士吧,听说这样能有好处,您的字定会被他们欣赏的。”
第三十七章 知我寻法皆传书,使我不得安心读()
陈止睁开眼睛,看向这个小书童。
对于这个书童的心思,他洞若观火,在对方这个阶层,想要往上面爬,不是单靠自己的努力就行,还要考虑历史的局限性,具体来说,就是要靠他陈止地位的提升。
“小物啊,”想了想,陈止觉得还是稍微安抚一下,毕竟是自己的书童,也算是以后某种门面,“想要四面联络,前提是要打好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不然人家出个题目,想要了解你的学问深浅,一次两次还能应对,次数多了,底子被掏空了,那出的就是恶名了,所以啊,等我将法家之学了解的差不多了,再去联络也不迟,况且这世上要宣扬名声,未必要亲自出面,嗯?”
说着说着,陈止神色微变,他注意到心中的百家签筒,突然增加了不少名望金液,将第一个五星刻度格填充不少,近乎满了。
“这是……”
陈止只是一想,就明白过来。
“要填充一个格子,需要街巷闻名,算算时间,大概是我写的几封书信散发出去,影响力开始展开了,但突然增加这么多,或许是被几个地位不低的人发现了,这种人牵扯甚广,交友广泛,一言一行被人揣摩,无形中就等于街巷闻名了,看这个趋势,不是今天,就是明天,这一个格子就能满了。”
这边,陈止分析了局势,另一边,小书童陈物则对陈止的一席话似懂非懂,心中很是疑惑:“少爷这话什么意思?宣扬名声,也可以不出面?那怎么宣扬,陈化说的很有道理,出面此能让别人知道你,不出面怎么扬名?”
他还在想着,却听到外面传来敲门声,然后书阁的门“吱呀”一下打开,一个门房模样的汉子走进来,也不等陈止询问,就冲拱手道:“止少爷,三老许公家的家丁来了府上,说是有事要求见少爷,大老爷已经知道了,让你出面接待一下。”
三老家的家丁带着三老的命令过来,陈府自然要郑重对待。
“哦?人在哪里?”陈止微微皱眉,正要起身,却听那门房又道:“止少爷您不用过去,三老家丁知道您在书阁为学,所以直接过来了,他还带了几本书过来,说是要借给您看的。”
“带书过来,借给我的?”陈止一听,念头一转,隐隐猜到了什么,“那好,就请他过来吧。”
“人就在门外。”门房说着退了出去,很快就领着一名青衣家丁走了进来,这家丁抱着一个小筐子,到了陈止跟前,恭恭敬敬的行了礼。
看得边上的门房一阵不解:“这家丁怎么对止少爷这么恭敬,刚才见大老爷的时候,都不见这么郑重,怪了!就算至少也最近有所改观,也不至于让三老家丁低头吧?难道传闻是真的,至少也和三老有交情?”
另一边,那家丁则已经说清了来意。
“送来法家之书,让我观看?”陈止闻言略显怪异。
这许志怎么说也算公职人员,陈止先前靠着以道观物丸,知道这位三老在不久后的筛选里也要扮演着考官的角色,一个考官,送参考资料给考生,怎么看都不对劲。
要知道,这个时代每人所学有限,出题都要从熟悉的内容里挑选,考官把自己平时看的书都送来了,保守估计,某个考题就在这书的字句之中。
“我家老爷本就与公子亲近,也时常关心公子的学业,”那家丁见了陈止后,把姿态摆得很低,看得门房和书童陈物越发疑惑,“今日老爷和诸位老先生们交谈,更主动称赞公子,对了,我家老爷前些天还提过,说是公子答应他过去拜访,却一直未见其人。”
陈止已然找到了些许端倪,嘴里就道:“这是我的疏忽,最近诸事繁多,一直未得空闲,改日一定登门拜访。”
“不着急,不着急”许家家丁赶紧说道,“我家老爷也知道公子最近的麻烦,说不用急于一时,只要记得就好,又说筛选在即,不过几天的功夫,公子切莫分心他物,还是好生温习得好,这几本书,正是为此送来,希望能助公子一臂之力。”他一边说着,一边将手里的筐子打开,露出几本破旧的书册。
陈止凝神一看,发现几本书册的页脚微微卷曲,虽做过保养,但显然因为翻过太多次,难以抚平。
粗略的看了一眼,他就见到了《韩非子》、《商君书》的几篇,大部分都是陈家没有收录的,对现在的陈止来说,可谓是及时雨。
“真是及时雨,替我谢过许公。”陈止笑着致谢,那家丁则笑呵呵的说会把公子的感谢带回去给自家老爷云云,又说了些奉承话,着重强调了三老与陈止的交情,以及引荐陈止的事实,跟着才告辞离开了。
但是,最后那些话,却让陈物和门房一阵错愕。
好家伙,按着这家丁的说法,那三老为了陈止当真不遗余力,又是送书,又是引荐,还在诸多大人物面前美言,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
“少爷,这怎么回事?”书童陈物一脸懵了的样子。
那门房也是缓缓踱步,一步三回头,显然也很好奇,他也听说这荒唐少爷最近有所改观,可总不至于一下子跨度这么大吧?
“兴许是我的名声开始传扬了吧,”陈止伸出手指在桌上轻敲两下,“有人借书给我是好事,能多看几本法家书,未来的筛选就更有把握了,我本来还在烦恼陈家藏书不够,这下好了,瞌睡来了送枕头。”
“坐在家里真能扬名?”陈物越发狐疑,他本来根本不信,但经历了此事,想法不禁动摇了。
那门房听了之后却微微摇头,他可不认为是什么扬名的原因,觉得兴许和陈府看重、大老爷对陈止改观有关系,却也心满意足的离开了。
书阁又恢复了安静,陈止整理新得的几本法家书,陈物则在旁侍候,不时帮忙。
约莫过了半个时辰,门外又响起敲门声,但这次门没有被一下子推开,而是门房的声音透过木门传了进来——
“止少爷,彭府家丁求见,人已经侯在这了。”
“又有人来见我家少爷?”陈物一愣,手上动作停了下来,一脸错愕,“这次是彭家?这可是彭城大户!”想到这,他又看陈止,后者却神色如常,仿佛早有预料。
陈止将手里的书合上,对门外道:“让人进来吧。”
声音落下,门房推开门,和一名身材高大的家仆一同走进来,这家仆手里还捧着一个包裹,从轮廓上就能看出是几本书叠在一起。
“见过陈止先生,之前不知先生在陈府读书,是以先往书林斋去,冲撞了先生家人,还望恕罪。”仆从一见陈止,就躬身行礼,口中请罪,得了陈止谅解后,又道:“我家太老爷与陈太公乃是世交,很是关心陈家后辈,听闻先生将要参加贵静筛选,是以特地借出几本书来,与先生阅。”说着,打开包裹,双手奉上。
“彭太公有心了,晚辈对彭公也是敬仰久矣。”陈止起身接过,不卑不亢,心里却明镜一样,什么关心陈家后辈,早干嘛了,陈家都青黄不接了,再说了,陈韵也参加筛选,有人给他送书么?
但为人在世,表里不一是基本功,陈止与彭府家仆交谈两句,相谈甚欢,后者很快告辞。
“少爷,这……这人又是因何而来?”陈物等人走了,又问起来。
陈止则是静静体悟百家签筒,心下了然,肯定了先前的猜测,顺势就道:“兴许是哪家起宴,召集了彭城显贵,正好谈到了我,给我扬名了。”
又是扬名!难道真是扬名?
书阁门边,那门房恋恋不舍的离开,脸上表情凝重,已然有些信了,他也是知道的,今日张家设宴。
陈物则想到了陈化的那位主子陈韵,不就是去参加了什么晚宴么?
“可从来诗会晚宴,都是去的人扬名,哪有不去的出名的?而且现在时间还早,也不到开宴的时候啊!”疑惑在陈物的心里越积越多,神色复杂。等他回过神来,陈止已然再整理心得的几本书了,陈物一眼扫过去,就看到有《司马法》、《慎子》等几篇,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这几本法家书,牵扯的不止法家,还有汉律条文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在民间流传的不多,不是大家族也拿不出来,陈物不过就只听过其名,今日次啊真正看到实物。
整理过后,陈止没有立即翻看,而是摇头道:“今天看来是不能安心读书了。”
“怎么了?这么多书,怎么还不得安心?”书童陈物闻言疑惑,刚想要问个缘由,门外就又传来门房的声音——
“启禀止少爷,张府家仆求见,请您定夺,是否现在就见,人已经侯在外面了。”这次,那门房再也不敢造次,声音恭敬无比。
第三十八章 悔不当初,竹筒复满()
门外的话语,直接让陈物的问话噎在嗓子里,待得一刻钟后,他看着那桌上新摆的几本法家书、律令文,神色已经有些木然,只觉世上离奇之事莫过于此。
张府设宴,结果晚宴还没见开始,包括张府仆从在内,一拨一拨的跑来陈府,给陈止送参考书,说给谁听,怕也不会信。
谁知这还不是结束,接下来的一个时辰里,陈府书阁就没消停过,这家走了那家又来,刘家、王家等等,彭城县稍微排得上名号的大家族,几乎都派人过来了,还都直接点名要见陈止,又是送书,又是拉关系。
这阵势连陈迟都给惊动了
这些人说是家丁,但都是奉了家中长者的命令,那些长者的年龄、地位、辈分摆在那,就算陈迟也不能怠慢,来的人一多,他当然无法稳坐后院,干脆到了书阁接待过来的家丁,同时又派了人过去打探消息。
“止少爷是走了什么运?这么多大人物知道了他的名字!”
“不得了,这下子不得了了,看着吧,这位少爷要时来运转了。”
“我这有小道消息,你等可知道?止少爷之所有出名,是因为他书法了得!”
“真的假的?我从没见过这位少爷练字,也没见过他有什么书法作品在府中流传啊!”
“是真的,你们大概不知道吧,不久前止少爷帮大老爷誊写了《华源阁论》,当时我就在旁边侍候的,亲眼所见,那个字啊,怎一个好字了得……”
随着陈迟的举动,整个陈府顿时热闹起来,仿佛一块石头砸进了平静的湖面,荡起阵阵涟漪,众多家丁、仆从、丫鬟们为此热议,稍微知道些内情的人,都会被众星捧月一般的围起来,被人反复询问。
不知道有多少家丁,经此一事后,意识到陈止在府中的地位将有变化,起了别样心思。
“如果止少爷真的崛起,那是次不错的机会啊,他家宅府可是极度缺人。”
“若能跟上止少爷,少说也是个心腹啊,是不是得去和陈物说说话?”
“得找个机会,和止少爷的人接触一下,陈辅最近经常在府里走动,或许就是个突破口,我以前和他关系不错,这两年止少爷那边光景不好,有些生疏了,得找个机会叙叙旧。”
“世道变得可真快啊,前几天还有人说陈物抽了个下下签,谁想到转眼就成了上等签……”
大户人家的下人竞争激烈,其中不乏失败者、失意者,这种人在庞大的封建宗族体系中很难有翻身的机会,但投靠一个有前途的主子,却是不二法门。
正因如此,陈止刚有起色,就有众多家丁、仆从打起主意,在这其中却有一个人悔恨异常!
“怎么会这样?突然之间,止少爷的情况就变了个样子,我……我可是府中第一个看好他的,就因为一念之差,现在连个书童都不如了?”
有这样悔恨心思的,除了陈觉没有其他人了。
陈觉也算眼光不凡,陈止宅院被烧,他跟着过去,看到陈止指挥若定,就有了靠近之心,后来听说《华源阁论》一事,更是有心亲近,可惜一时不查,因书林斋规矩一事,起了反复,决定先观望一下,不急着下注。
在陈觉看来,观望而已,不会有多大问题,有的是时间考虑,考察陈止这位少爷。
没想到风云突变,那看似儿戏的书林斋规矩,丝毫也没影响到陈止,最终成了今日光景,自然让陈觉悔恨莫名,觉得丧失了最大的优势,悔不当初。
“一步慢,步步慢,但我比起其他人还有优势,必尽力补救!”
这样想着,这位陈家仆从将目光投向了书阁。
此时此刻,不知道有多少陈府下人将注意力集中到了这里,就等着里面的动静,寻找献殷勤的机会。
书阁中,却是另外一幅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