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冠绝新汉朝-第1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想和你辩论,结果你和我摆数据,这如何处之?

    他只能硬着头皮道:“汉廷早有言,说是要一视同仁,是以我匈奴先辈乃行户调之式,不仅纳税供人,而且服事供职,同于编户,怎的现在又要追根溯源了。”

    “好个诡辩!你说故土难离,我就告诉你,此处非汝等故土,但并非要驱离,这本事两件事,你却要混于一谈,莫非是纵横传人?”陈止却笑了,直视靳准,从容说道:“我也并非溯源,而是将事说开、说清,过去的事,不会因今人的举动而被掩盖,你匈奴不断南下,汉纳之,以之为民,若是移风易俗,行我华夏之道,自可称之为民,但即便如此,过往经历也不可抹除,当录于史桑,以供后人品鉴。”

    他的这番话,说的王衍、古优、左廉等人连连点头,连对陈止颇有微词的罗勋,都不由暗暗赞同。

    诸夏众史,不可轻抹。

    “然尔等如今,却要倒因为果!”陈止的眼神陡然间凌厉起来,“因匈奴居于并州,就说并州乃是尔等故土,而且不移风易俗也就罢了,鸠占鹊巢恬不知耻,更行杀孽,恩将仇报莫过于此,杀之不足惜!这般行径,当不得一个厚颜无耻?”

    “当得!当得!”

    “忘恩负义!杀之!”

    “小族而侮大汉,死不足惜!”

    靳准还未如何,门外的百姓就已鼓噪起来,群情激奋。

    他们从陈止的一干话中,明白了些历史源流,不由兴奋起来,配合着对之前北疆大败的不甘,以及今日匈奴的猖狂与嚣张,第一时间就叫喊起来。

    匈奴因为一时之胜,膨胀而嚣张,因自卑而张狂,但这些中州百姓却不怕他们,视匈奴不过一小邦番民。

    而太乐署外的人,何其多。

    每日文评一开,万人空巷,不光是门外街巷,周边的楼阁也早就站满了人,此时一人喊开,从者云集,从楼阁到街边,无人不叫,皆喝骂之!

    声响汇聚起来,宛如汹涌江河,喷薄而来,充斥太乐署中,首当其冲的靳准等人,顿时被叫的头晕眼花,那刘乂年龄毕竟不大,大起大落之下,更是五感轰鸣,身子都晃了晃!

    靳准吞咽了一口口水,知道事不可为,看着那一个个喊打喊杀的面孔,注意到不少来参与品评的学子士人,都满脸通红、一脸凶恶的盯着自己等人,知道再留下去,情况不妙。

    于是,他硬着头皮上前拱手道:“是我等孟浪了,本想来瞧个热闹,没想到闹出这般误会,罪过,罪过,这就退去。”

    刘乂在边上听了,心中不满,有心开口,但听着耳边惶惶之声,终究不敢多言,冷哼一声,就要离去。

    “慢着!”他们要走,陈止却出声了,“太乐署乃太常麾下,九卿从属,公堂衙门,朝廷重地,尔等此来,乱了堂中秩序,更伤了兵卒,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当我华夏无人乎?岂不闻,王子犯法也有庶民同罪,莫非仗着是一方使节,就可以从容进出?华夏礼仪之邦,岂能任由尔等横行?没有这个道理,左右,将人拿下!送交有司!”

    什么!?

    这下子,不光靳准愣住了,刘乂愣住了,连带着王衍等人都是一脸震惊。

    陈止要把匈奴使节给拿下!莫非想要问罪?

    这……

    “我看谁敢!?”

    石勒暴呵一声,来到刘乂等人前面,就要护持,他虽有着小算盘,但也明白,若是任由陈止拿人,那回去之后,怕是难以交代。

    其人凶威赫赫,刚才的闯关更让人记忆犹新,这番暴喝,居然让门外的鼓噪都衰减了几分。

    陈止看着石勒,淡淡说道:“石勒,不要负隅顽抗,匹夫之勇尔,真以为华夏之地,能凭着蛮力横行?就算是蛮力,你亦不够格,莫非忘了被东平侯追赶的日子?”

第三百六十五章 拿下匈奴使!() 
新汉的东平侯,乃是驻扎在东边的大都督苟晞,人称屠伯。

    此人在新汉乃是兵家一霸,时人将之与韩信、白起相提并论,连青州的中郎将朱守,也只是他的从属而已。

    此人在新汉南征北讨,北方的诸多兵祸都是被他平定。

    陈止还在青徐的时候,曾经几次听闻东平侯之名,也听说过,这位屠伯在不久前,曾经率兵追杀一支羯人乱军。

    这支羯人的兵马在河北地界活动,最初乃一批马贼,后来逐步壮大,其首领骁勇善战,却是奴隶出身。

    后来,陈止抵达青州,虽未能亲自面见这位兵家猛人,却听朱守等人提过,说是东平侯已然回师,之前被他追赶的羯人兵马早已溃败,首领几人潜逃出去,十有**是投靠了匈奴人了。

    看到石勒随匈奴使节团一起到来,结合过去历史的记载,还有有关东平侯的消息,陈止哪还猜不出其中的前因后果。

    被东平侯追杀的如丧家之犬的,正是石勒的羯人人马。

    所以他一提到东平侯之名,石勒的气势不由弱了三分,他当初率领族人,从马贼起家,趁北方王浚纵容鲜卑之际顺势做大,又抓住王弥等乱军肆虐之时,趁势攻城略地,积攒了大批的财货,还曾经数破城池,自以为所向无敌,新汉官兵不过如此。

    就在此时,东平侯苟晞领军而来,一攻破群贼,再攻诸族无所遁形,石勒更因纵兵大肆杀戮百姓,被东平侯一路追杀,当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惶惶如丧家之犬,最终兵马散去,他只能投靠匈奴人了。

    回忆前事,石勒如何还能硬气得起来?

    “左右,还愣着做什么?拿住几位匈奴使,往廷尉那走一遭,也好教化他们知晓律法之尊,这也是为他们好。”陈止又催促起来。

    那一个个兵卒犹豫着,但想到这群匈奴人的嚣张,最后还是咬咬牙,走上前去,试着将石勒等人拿住。

    石勒或许真被东平侯之名镇住了,没再动手,但也不会任由旁人拿住自己的,挣扎了一下,不愿意被捆住,只是跟着两名兵卒前行。

    另一边,刘乂兀自挣扎着,口中叫喊着咒骂之言,他也是练过打法的,可惜学艺不精,因污言秽语被冉瞻看不过眼,这少年英杰过去,三下五除二,按住了刘乂的关节,打下酸劲,这位北海王顿时狗搂着被人拿住,看得旁人眼皮子直跳。

    靳准冷冷看着陈止,冷笑道:“太乐令的胆子,真是不小,居然……”

    “不用多言了,”陈止摇摇头,“太乐署虽小,终究是公门,大汉之司岂能任人肆虐?你匈奴不过就是胜过一场,真当自己凌驾于其上了?有什么话,去对廷尉说吧,现在就安心走吧。”话落,竟不再多看一眼,只是让人将人带走。

    刘乂被人拿住了,往外面拉,还在叫喊着:“陈止你给我等着!等着!你敢对我动手,待我跟中原的皇帝说了,你不会有好果子吃的!”

    “这人真是嚣张!”

    门外不少民众恨恨不平。

    这也是中原汉朝之人,有着不同于后世的民族认知,从朝堂到民间,都不会畏惧他国,反而有种文化上、国力上的优越感,哪怕经历了一场大败,也没有感到担忧,而是觉得耻辱。

    所以,兵卒哪怕知道有些不妥,依旧在陈止的催促中动手,一国王子在很多汉人眼中,不过是边疆一族的酋长之子罢了。

    但王衍等人一样担心,他们担忧的更多是在道德上,或者说,因为这件事,对政策上的影响——

    话说回来了,新汉和匈奴现在还是敌对,在新汉的很多人看来,哪有什么匈奴国,不过是匈奴人占了汉人土地作乱,是恩将仇报的表现。

    刘乂这么一叫嚣,陈止反倒笑了,他说:“大庭广众之下,你擅闯公堂,本官依律将尔等送交有司,还要受到威胁?也好,本官要看看,朝中诸公,是否真有人会为了你们一二匈奴人,惩戒陈某的,若有,本官也认了,堂堂上国,被人欺至家门,上有所惧,要以止一人平之,那便将我交给匈奴,以平息番邦小族的愤怒,也好让他们拿我去祭奠死去的刘渊!想来,我今天让人抓捕尔等,总不比刘渊之死更让尔等记恨吧?”

    此言一出,不少听出门道的人,都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刘乂却哈哈大笑:“好好好!你这话都说出来了,到时不要不认账,我就等着看你的下场!我看中原谁敢包庇你,谁若是不服,我们就再打你们!打到你们服气为止!”

    门外百姓听他之言,越发激愤!

    “住口!”

    连靳准都忍不住出言,只希望让这位王爷消停一会,不要让事态进一步发酵,同时心中苦笑,知道此事怕是不好办了。

    好家伙,陈止这话一说,谁敢把你交出去?

    刘渊因你而死,朝廷大军惨败,靠你得了点颜面,现在匈奴找上门来,朝廷诸公畏惧,不敢承担责任,还要让你去承担,要把你交出去。

    你陈止若一去,被人砍了,朝廷是面子里子全没了,丢人丢到家了,还有什么威严可言?辛苦一场,大军也败了,气死刘渊的功臣也交了,这是上国所为?

    丧权辱国!

    这般局面,别说把你陈止交出去,怕是有谁提起此事,都要被群起而攻之啊!

    “这上面的人,还真要考虑一下民意了,否则很容易被陈止和他背后的陈永,扣上个包庇匈奴外臣、构陷忠良的名头啊。”

    罗勋看的透彻,也知道陈止此举颇有风险,但考虑到陈止在举办文评的同时,还一直和大鸿胪那边的人联系,就知道八成留着后手。

    门外的百姓听了陈止的话,却越发愤怒,他们想不了太深的,却本能反感匈奴,被调动起情绪,想到了匈奴人的作为,以及刚才的嚣张,都觉此族乃是中土之敌,一个个喊打喊杀。

    连靳准暗道不妙,他心里很清楚,自己等人被抓,无论是哪一方,肯定是奔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去处理,无法动摇陈止了。

    “只是,我等大张旗鼓的过来,却这么轻而易举的被人连消带打,失去了主导权不说,还要被直接拿住、送走,一传出去名声受损,气势也要跌落,平白被人看轻,和汉廷还未正式谈判,已落入下风,但事已至此,再怎么说也没用了,陈止这话一出,汉朝朝廷是要拼命死保其人的,唉,这次是轻敌了,也对,陈止怎么可能那么好对付,否则大将军也不至于现在还生死不明,只希望能在其他方面找回点好处,不然回去可堵不上其他部族的嘴!”

    于是,在刘乂的吵闹声中,这一行匈奴人,被带去了后院——太乐署与太常府的其他从属司衙相连,可以通过其他门户前往廷尉所在。

    按说这不合规矩,但考虑到门前站着那么多人,都是义愤填膺的样子,为安全计,不得不行此一策。

    在过后堂时,等待品评的学子士人们见着一众匈奴使节被押送过去,心情复杂,有欣慰、有快意,但也有担忧和不解的,当然,也免不了有反对的。

    “太乐令行事,是否太过刚硬?”

    “这也没有办法,若是任由这几人离开,大汉威严何在?事后更要有人追究。”

    “我倒觉得问题不大,毕竟是匈奴人理亏,况且抓住他们,也只是走个流程罢了。”

    “就是要让他们好看才行,太乐令此举让人心情通畅,做得好!难道朝中诸公,还能有为胡人张目的?”

    “区区匈奴,侥幸一胜,就得意忘形,真不知道朝中为何不继续派军攻打,何以畏战!?”

    ……

    议论中,学子们重新平静下来,随机想到正事,又担心经过这个插曲,会影响今日品评。

    匈奴使节如何,自然比不上他们的品评。

    前方,随着匈奴使节团的离去,高台之上,陈止重新坐下来,宛如无事一样,吩咐着吏胥,继续刚才的品评。

    太乐署上下,包括董绪等人都因刚才变故心神不宁,但见陈止神色如常,仿佛被他感染,情绪都逐渐平静下来。

    王衍摇摇头,笑道:“守一啊,过去只知你在琴棋书画上皆可称大家,却不知你对史家也是这般熟悉啊,你这一口源流道来,匈奴小使的诸般唇舌,赫然没了半点用武之地,想来他这心里定是憋屈的难受吧。”

    古优等人也都是称赞起来。

    但紧接着,王衍又道:“不过,这几人到底占着一个藩属使臣的名号,看其中一小儿很是不甘,难保没有后患。这种事你固然是做得对,但身正也得小心他人言,说的人多了,诸公难免有所考量的。”

    他是在委婉的劝诫,陈止哪里听不出来,当即拱手致谢。

    古优等人也在旁边附和。

    唯独罗勋冷眼旁观,没有多说什么,他很清楚,陈止刚才的话,已让其人立于不败之地了,无需太过担忧。

    “这个陈止,绝非才子那般简单,手段精妙,其人怕是志向不小,过去真是走眼了,当结交一番。”

第三百六十六章 诸多,多虑了【第三更】() 
伴随着匈奴人的离去,太乐署的吏胥,都在陈止的催促下,再次组织文评,呼唤学子,那一名名士人重新走出来,再次进入了品评环节。

    只不过,门外好事者的心思已经不在品评上了,转而谈论着刚才的种种。

    “痛快!这群匈奴人就该好好教训一下!”

    “太乐令做得好啊,就是不知道,此事会不会让人拿来攻讦,这些匈奴人不都是外使么?”

    “谁敢攻讦?匈奴人多可恨啊,诸位,我家也有史家传承,祖父就时常言及,说是咱们大汉让出地,让那匈奴人安顿,结果他们呢?窃地自立,恩将仇报,这等禽兽之举,人人得而诛之,若是借此事来攻讦太乐令,我第一个就不答应!”

    “不错,你们也听到了,匈奴人方才言及皇上,没有半点恭敬,无礼至极,又是他们先冲撞公堂,要是放走了,那还得了?咱们大汉还有没有脸面?连区区的匈奴都要避让?”

    “且观后续吧,不过今日这一趟,算是来值了。”

    门外,从百姓到世家子都在谈论着,各抒己见,从街巷到周围楼阁,满是讨论之声。

    随后这消息伴就朝着洛阳四面八方散播过去,不消片刻,就被诸多势力得知,顿时就有诸多反应,整个洛阳暗潮涌动。

    如此一来,陈止也算是喧宾夺主,把个文评的主角都给压下去了,等最后一位学子被品评完毕,今日品评就此谢幕,人群散开,街头巷尾谈论的,不再是书院学子,也不是品评大家,而是陈止和匈奴!

    同时,城中各处,有不少人因此而行动起来。

    “陈兄!你太冲动了!”

    待得陈止回到后院,就被闻讯赶来的友人埋怨起来。

    而诸多大家与陈止交谈了两句,其中几人就迅速离开了,完全不同于过去几天的亲切——

    最近几天,随着文评的火爆,这些大家的身份水涨船高,正所谓投桃报李,对于提升了他们地位的文评,难免热切一些,同时,从文评的影响范围中,这群大家更是看出了太乐署未来的广阔前景。

    对于塑造了这一切、掌握这一切、也指引着太乐署前进方向的陈止,这些人的观感就更加不同了,再加上陈止通过一系列的事件,也证明了自身的才华和学识,早就赢得了其他大家的尊重。

    因此,这每日品评过后,几人都会和陈止攀谈许久,还有直接留下来斟饮几杯的,无非就是为攀攀交情,联络人脉。

    但今天他们却没有这个想法了,其中几人走的甚快,就差跟陈止说一声有事,过两日怕是不能来了。

    唯王衍、古优等之前就接受陈止邀请的人,还留下来,勉励他两句后,又隐晦的告诫一些,让他这些天最好低调行事,省得节外生枝,这才告辞离去。

    让人有些意外的是,之前对陈止不冷不热,虽然接受了邀请,但依旧有些敌视的罗勋,反倒是留了下来,他说的也不是安慰和劝诫的话,而是支持之语。

    “老夫在列卿官署中也有些交情,太乐令斥责匈奴人,以守国朝之威,令人甚佩,若因此有什么麻烦,老夫定当相助。”

    简单说了两句,得了陈止的感谢,罗勋就冷着一张脸,在旁人惊诧目光的护送中,缓步离去。

    他所营造出来的样子,分明是个依旧对陈止不满,但又敬佩陈止为国斥胡的行为,所以出于公义,不光出言相挺,更要以实际行动支持的,这么一个人物。

    这样的形象,让人肃然起敬。

    殊不知,罗勋的那颗心里,却在暗暗偷笑:“陈止之言一出,定然不会被朝廷交与匈奴,否则国朝颜面何在?战场失利了,连宣扬之中,用计谋算了匈奴之主的功臣交出去了,那大汉还剩下什么?何况百姓群情激奋,国人恨匈入骨,因维护国朝尊严,而得罪了匈奴的人,反倒要被治罪,传出去那是要动摇民心的!所以,这陈止必然无事,我说出去的话,根本不用兑现,就可以捞取名声,更得陈止尊重,还不是美滋滋的?可笑其他几人,竟是看不透这点,疾行而去,待他们思虑清楚,悔之晚矣!”

    想着想着,他上了牛车后,竟轻声哼起小曲来。

    ………………

    “真是危急关头,才能见人情冷暖啊,那几位大家,平时和陈兄你也是称兄道弟的,做出一副亲切模样,可到了这要紧的关头,立刻就显出真情假意的区别来了,倒是那位罗先生,让人颇为意外,纵有龃龉,却不忘国事,这才真正的名士之心啊。”另一边,看着几位大家远去的背影,刘纲却忍不住感慨起来。

    和初离彭城之时不同,此时的刘纲眼界开拓许多,跟在陈止身边,更是见了许多过去只能闻名的人物,看着这些人的言行举止,将他们从神位上拉了下来,少了些崇拜的目光,多了自己思考的过程,不再盲从,但对陈止的推崇却一丝未少。

    陈止的几位友人,却是在得到消息之后,从洛阳各处聚集过来,与他相见,与急忙离去的几位大家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一个月的时间,陆映、陶涯等人,其实陆续的搬离了陈止的府宅,毕竟他们和陈止只是友人,也没有做陈止门客的意思,不好长时间借住。

    况且,陈止来到洛阳,接了官职之后,游学在事实上已经结束,虽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