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哪里能交出去?相信王浚也知道不可能,但如何拒绝却也要个说辞。
陈止不慌不忙的道:“就说这矿藏还需勘探,若是幽州州府有心相助,就给我派些工匠过来吧。”
第六百六十二章 匈奴也要来()
要用钱的地方,确实不止一处,而是处处都要伸手。
不说开矿的投入,也不说那些工坊的花费,就说见了杨家兄弟之后,这兄弟二人先是请罪,得到陈止的安抚之后,马上话锋一转,就开始要钱了。
这个奖赏,当然不是有关他们自己的。
“第一次攻打可薄真部,便有折损,守城略少,亦有伤员,随后攻打代北屯镇,也是难免有人员折损,这些抚恤,还望太守能尽快发放。”
杨元的这一番话,陈止只是点点头,而边上的陈梓和苏辽却是眉头微微一皱。
陈梓更是直言不讳道:“这件事自有郡中负责,杨君无需担忧,太守在开战之初,便有详细安排,制定了章法律令,足以应对各种情况,中间更是几次问及、强调,断然不会让为代郡出生入死的兵丁,有后顾之忧!毕竟,他们都是为代郡出战,更秉承了太守意志!”
杨元抬头看了一眼,随后说道:“太守处事公允,自当无忧。”
边上的杨宋,听出了两人之前隐隐的火药味,赶紧开口转移话题道:“太守,如今当城县外的武丁,还留有将近三千人,按着你的命令,这些人未来就驻守当城,那就得修建一座兵营,这部分的钱,从何处出啊?”
说着,他挠了挠头,讪讪笑道:“这话是那吴广书托我来问的,我等离开之前,此人反复追问,显然十分担心。”
一听说要钱的是,陈梓的眉头马上就皱了起来,他刚想说话,但见了陈止目光,不由将嘴里的话,又咽了下去。
陈止则道:“这兵营的建设,不会让当城官府出钱,但是他们却要出力,按着规矩,今年的役事还未召集,今年便召集来行此事吧,毕竟当城经过两次冲击,城外建筑也有不少损毁,另外……“
陈梓听了,正想着是不是该提醒一下陈止,要体恤民力,毕竟那当城周围的村镇,被可薄真部糟蹋了不少地方,损失不小。
跟着就听陈止继续说道:“当城遭逢这般局面,不建设恢复不行,持续太长时间也不好,毕竟当城周围的村镇、坞堡有不少损伤,有鉴于此,只能通过更多召集更多人手来缩短时间,我会传话给当城的大小家族,让他们将所属的佃农、部曲、从属尽数拿出来,然后登记造册,搞清楚人数,再分配当城周围,务必要按时完成!”
说到这里,他砖头看向身边的陈梓:“记得哪怕人手过去进计。”
陈梓已经明白了陈止的用意,当即点头应下。
对面,杨宋还不觉得如何,倒是杨元眯起眼睛,心有所感,随即低下了头。
“好了,两位领军征伐,又一路赶来,必然辛苦,赶紧去休息一下吧,有什么话过两天再说,到时我也会为你们宣赏,向朝廷请功的奏折,也早已经递上去了。”
杨宋和杨元赶紧称谢,而后退去。
送走了杨家兄弟,陈梓和苏辽明显又有话要说,陈止却摆摆手:“有什么话,等我见了慕容翰再说,总不能让人在这么等上半天。”
苏辽、陈梓闻言,只得作罢。
慕容翰此刻还在驿馆之中,他身着劲装,乍一看根本不像是个单于之子、鲜卑贵族,倒像是个刚刚从战场上走下来的老兵。
他这次前来代县,没有带着自己的骑兵,只带着几名随从、护卫,就来了代县。
等传讯的人过来,通报他说,陈止已经在衙门里等候,慕容翰立刻起身,稍微整理了一下衣衫,就快步前往。
已经有一辆马车等在门外,当慕容翰走出驿馆,立刻就看到了马车。
随着马车前行,慕容翰的目光在沿途街道上扫过,心里却不由将这代县的情况,与自家棘城比较起来,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
“这代县看上去尚可,沿街商贾不少,但论及繁华还是不如大棘城的,如此看来,我慕容城池只要经营得当,未来比之中原城池,也不见得就落入下风。”
当然,慕容翰也是去过洛阳的,知道要真比起来,十个大棘城也比不了一个洛阳,可洛阳乃是新汉首都,在这个时代乃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大城,棘城也没有必要与之相比。
不过这想着想着,心思却又慢慢转到了陈止的态度上。
前前后后,他抵达代郡已经近十天了,这么长的时间,却未能立刻见到陈止,心里难免会生出种种猜测。
哪怕代郡方面总能给出解释,可慕容翰这心里,多多少少还是嘀咕着,想着是不是陈止那边有什么看法。
过去或许没什么,但当下陈止在代郡站稳了脚跟,更是表现出了超出旁人预料的强大战力,就不容旁人轻视了。
“更何况,那种据说能引来天火的器械,不知到底是真还是假,这陈止本来给我们慕容部指点,所以能挺住四方联军,虽说他也是为了北方局势才会给出主意,但多少是对慕容部展现了善意,这或许就是机会,如果能借此见一见那种器械,自是好的。”
当然,慕容翰当然不会奢望,能从陈止手上得到这般利器,但念想总还是有的。
怀着这种心情,马车缓缓停下,慕容翰遂收敛思绪,走下车来。
陈举等人早就等在门外,一见慕容翰,便上前见礼,然后就在前领路。
慕容翰走路的时候,注意到陈举的步伐凝实,气脉悠长,就忍不住问道:“兄台,你这身手,莫非是官府衙役?”
“我乃是太守亲卫。”陈举看了身后大汉一眼,他同样注意到此人身手不错,“奉命过来带你过去。”
“原来是陈守一先生的亲卫,果然非同一般。”
慕容翰不由点头,这心里也不由有些欣喜,想着陈止能派出亲卫过来迎接,看来并没责怪或者怨言。
就是不知道,那能招天火的器械,能不能……
这边还在想着,可等他走入后堂,见到了端坐胡椅之上的陈止,看着那淡然的气度,种种念头便尽数退去,取而代之的,是陈止是个什么样的人的探究之念。
“慕容将军,久闻大名啊。”
陈止站起身来,拱拱手,随后示意慕容翰坐下,自己也顺势坐下,心里没有多少波动,不过对这个慕容翰,他还是颇有印象的。
这个印象,不光是听到的有关他的传闻,更因为此人在原本的历史上,也是留下名号的,称之为名将也不为过,只是打仗打得好,但却对政治那一套并不了解,最终的结局并不好。
“太守言重了,太守您的大名,才是真正如雷贯耳!”慕容翰的话,倒是真心实意,“经过这次代郡之战,相信很快更是要传遍整个北地了。”
陈止笑了笑,随后摆摆手道:“这样相互吹捧的话,咱们就不用再说了,不过将军这次驰援,我是真的记在心里的,当时的情况,任谁都得觉得,我代郡绝无幸理,避之唯恐不及,唯独贵部愿意相助,更难得的是,慕容部当时也在困境之中,尚需恢复,却还愿意雪中送炭,这个情,陈某是记在心里的,来日必有厚报!”
慕容翰一听这话,终于放下心来,他当时知道代郡险情已除,却还坚持留下,最后面见陈止,最大的动力之一,就是这个。
实际上,慕容部当时的局面虽然不好,但打破了四方联军,引动了联军彼此之间的顾忌,自身声势大涨,本身就奠定了崛起根基,那两千多人马留下来,也不见得有多大作用,派过来也算是顺水推舟,能换来陈止的这一句承诺,已然足够。
当然,面子上的话,还是要说的,于是慕容翰赶紧就拿陈止的上中下三计说事。
“我那不过只是一点胡言乱语,若是这样都能被当做功劳,那就对真正在棘城运筹帷幄、奋力厮杀的人太不公平了,毕竟真正制定战略的人是他们,真正守城的也是他们,当然,将军同样居功甚伟,你领兵冲出重围,于外牵制兵力,更是大功,这些才是实实在在守住棘城的力量,陈某一二言语,不足为凭。”
此话一说,顿时就让慕容翰好感大增,于是接下来两人在说话,气氛越发融洽,奠定了两边的友好气氛,哪怕慕容翰这人说话比较直,但在陈止的化解下,依旧没有改变整体氛围。
这说着说着,慕容翰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就试探性的问道:“某家听闻,太守有一奇物,能引天火伤人,不知可有此事?”
陈止摇头道:“以讹传讹罢了,不过一器械尔,此间不谈兵家事,我已吩咐了人,为将军备下酒席,今夜还要请先生来我府上。”
这话一说,慕容翰也知道意思,不复探究,只是点头,又说了几句,就告辞离开,想着晚上席间,能否再找机会。
这边送走了慕容翰,陈止这边立刻又忙碌起来,几个消息接连传来,赫然是那拓跋鲜卑也要派来使团,不日将与束交等人一同回返。
“好嘛,这些可热闹了,慕容翰刚来,段部那边的人八成要与朝廷的人一起过来,再加上这拓跋部,北地大半势力,要在我这里集齐了。”
陈止这边笑着,就见苏辽神色凝重的走来,并带来了一个消息。
“匈奴也要派人来!”
第六百六十三章 陈止之秘闻?()
♂!
天高气清,万里无云,苍穹之下,茫茫荒野。
一支车队行使其中,其车辆颇多,约莫十几辆,连绵颇长。
若是有人远远打量,则不难发现,这支车队看起来长,其实分成了两部,两边的风格截然不同。
一部分显得雍容而华贵,虽经风霜却不改其色,一部分则显得粗犷,表面能看出许多刀斧痕迹,不仅未加掩饰,反而刻意突出出来,有些车马更看得出拼凑痕迹。
这正是两支不同的车队,聚集在一起,一边是来自朝廷,一边则自鲜卑段部而出,
合流的车队一路疾驰,有着诸多护卫,又有王浚手令,还有鲜卑人的名头,可以说是hi背白通吃,不光是沿途的官府一路放行、护持,连许多劫道的土匪,都是退避三舍,一路上可以说是毫无波折,比之他们再冀州的行程,那可是要顺利太多了。
“没想到这王浚的名声,在幽州已经到了如此地步!”感受着一路上的顺利,张央的心里不由感慨,同时更是生出了一丝忧虑,他找到庾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朝廷在这里的法令,都比不上王浚的一句话,打着他的旗号,真的可以在幽州为所欲为啊!”
“这也是他在幽州坐镇的时间太久了,”庾亮对此似乎也有同感,点了点头,“其中隐患有多少,自是不问可知的,朝廷几次提议改换幽州刺史,但因为王浚手握兵权,难以如愿!更不要说冀州与并州皆乱,生生将幽州隔离在外,朝廷难制,是以只能坐观其人做大!”
这两位似乎并不担心自己的话,会被王浚的护卫听去,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都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不会因为他们的讨论而有所变化。
最后,张央似乎有些不理解的问道:“那最开始的时候,为什么不纠正这个错误?王浚毕竟也有兵力不强的时候吧?”
庾亮看了张央一眼,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意有所指的道:“有些话,你不用说出来试探,张家的消息不会这么不通。”
张央闻言,神色很是不自然。
庾亮跟着才道:“咱们这大汉,虽是承接太祖、世宗,但到底和过去不同了,最初立国的时候,更是借助了南边的诸多大族,这个你们张家可是最熟悉的,为了对抗这般局面,是以多有宗师被封为王、公,亲王、郡王不知多少,甚至还能入朝为相!但终究难免隐患,配合着之前的阉宦之灾、后宫干政之乱,以及北地天灾**,这才让王浚有了可乘之机,否则纵然幽州地处边疆,也不至于到如今局面!”
说话间,他朝着车外看去,似乎正在感慨:“当初王浚就是领兵过来平定北地,本身就是带兵过来的,最终反客为主,成为北地霸主,一切都起于这微末,当时可没有人想过,几场战斗的胜利,会催生出一位大将军、大司马!一如眼下的情况,也是两场战斗,现在看起来,已经是三场了!”
“您的意思是?”张央听出一点味道来了,“是说那陈止?”
庾亮便道:“朝廷派我来此,就有敲打陈止的意思,但并没有要根除他的根基,只是要拿军功的事,让他知道厉害,但堂上诸公却没有想过,王浚不好对付,那能够抵挡住王浚攻势的陈止,难道就好相与了?一个控制不好,又是一个王浚!所以这次,当根除后患!”
“嗯?”张央听了这话,猛然一惊,旋即又是一喜,“御史的意思,莫非是?”
正当这时,不等庾亮回话,这车厢就被人敲起,说是段部的人过来拜访——
“使君,前面就是代郡境内,有一小镇,先作歇息,那段部的人听闻,就说要来拜访。”
“如此也好,正好见见段部的人,这次同行,怎么都是缘分,见一见,也好说话。”庾亮便就给了回应。
这支车队的构成,本就是经过王浚的居中联络,结合了朝廷的使节和段部派来的使者。
张央当即抱怨起来:“这段部的人倒是真不见外,这两天不到的时间,愣是拜访了足足三次,算上这次,那可就是四次了!”张央的脸上露出了厌恶之色,“他也不想想,这朝廷的使者,是随随便便、想见就能见到的么?就算是他陈止,也得摆好阵仗迎接,哪里这般随心所欲的来拜访的,这些胡人,果然不通礼数。”
“这倒是没什么,毕竟有王浚在其中作保,他的面子还是要给的,”庾亮却微微一笑,显得风度翩翩,“这次北上,能见王浚一面,也算是有了收获,过去只是听朝中诸公、身边友人谈及此人,尚不觉得如何,一见其人,才发觉确实非同一般,虽做北地大盗,但也是易捷人杰!那个段匹磾'di'是他引荐的,又给了不低的评价,想来也不是庸才。”
这时候再说王浚,张央显然也回忆起他们再入了幽州境内,先去拜访王浚的情景,回忆起那位大将军的英姿,也不免在心里暗暗点头。
若不是王浚的威望,那么张央根本不会同意这个要求,但即便如此,这一路过来,两边看起来同行,其实泾渭分明,那位段部的使者必须要提前询问,才能如愿拜访。
就算这样,张央还是越发不满起来。
但庾亮似乎并不放在心上,很快就在那修整的镇子上,再次见到了那位段部使者。
段匹磾。
此人的来历,王浚第一时间就告知了庾亮,同样也是段部正支,为段疾陆眷的弟子,段文鸯的兄长。
他过来拜访庾亮,却也算是礼数周到,与人交谈起来,显得见多识广,而且言语中多有汉家言论,一看就是在帝都留过学的。
所以说了几句之后,张央并不怎么抵触,反而是打开了话匣子,指着这略显贫瘠的小阵,问道:“段兄,你看这代郡气象如何?”
段匹磾游目四望,忽然笑道:“我看着代郡,却是虚有其表。”
“哦?”张央顿时来了兴趣,“此话怎讲?”
段匹磾看着这位张家子弟,心里划过有关他的一些情报,知道此人颇为高傲,其实看不起他人,更看不起自己,只不过一旦提起对陈止不好的事,其人就会很有兴趣。
有鉴于此,段匹磾倒是投其所好,更何况,如今整个段部上下,对陈止都是恨得牙根痒痒。
“只是看这个小镇,就知道代郡贫乏,民生困顿,当下的强势不过只是一时的。”
段匹磾一开口,就让在旁倾听的庾亮就有了带你兴趣。
张央就爱听这种唱衰陈止的调调,当即问道:“愿闻其详,其实我在都城的时候,就曾不止一次的听人吹捧陈止,说他运筹帷幄,又有杨家的两员猛将,乃是崛起之势,为何在段兄嘴里,居然只是一时?莫非他眼下的局面,只是昙花一现?”
段匹磾顺势就道:“我这里可以断言,陈氏强势不可持续,崩溃就在眼前。”
这“陈氏崩溃论”对张央来说,可谓是大对胃口,立刻就来了兴趣,不过他却也不是那么容易敷衍的,就说了一句:“这怕只是你的一面之词,或者说一厢情愿吧,毕竟那陈止可是斩杀了你的兄弟!听说这消息传到你们段部,可是让上下皆怒,愤而兴兵!”
“这消息不假,”段匹磾的脸色顿时就不好了,“这个血仇我们是一定会报的!这次出使,也是为了让陈止明白这一点,同时将我那兄弟的遗体带回去,我听说他现在还被……”
说着,他摇了摇头,显然不想在这个话题上继续了,随即话锋一转:“但我不是因为仇恨,而刻意贬低他陈止,而是有着切实的根据的,其中一个关键,就是代郡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实在不利,加上他人口又少,又能有什么作为?这些可不是所谓天火能解决的。”
说到这“天火”两字,段匹磾的嘴里明显有着讽刺之意。
倒是张央很感兴趣的问道:“这‘天火’之说,我一踏入幽州地界,就听不少人在传消息,到底是真是假?”
“以张君的聪明才智,难道还会被这样的传闻迷惑?”段匹磾却显得不屑一顾,“这样的无屏之说,分明只是个代指,在我看来,或许只是以讹传讹罢了,此事关系到的,是一件不得了的器物!”
“器物?”
这下子,连神色从容的庾亮,都不由露出了一点关注之色。
注意到庾亮的神色变化,段匹磾终于心中大定,他之所以要与朝廷使臣同行,之所以要厚着脸皮反复拜访,可以说,为的都是这个目的。
但他知道,现在还不是高兴的时候,于是压下念头,用平常的语气说道:“在下可是知道的,这中原有百家学说的传承,其中有一家乃是墨家,擅长机关造物,时常有惊人之举,当年先秦之时,就曾有墨子以器守城之说,可见是这墨家守城器械,是早有传统的。”
“你的意思是说?”张央眼中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