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都是随军的幕僚和纪事,清楚自家局面,先前不过是一时激情,加上最近战事太过顺利,以至于本能出言,静下来思考一番,就知道当下幽州的局面,其实并不乐观。
“能打慕容部,是因有诸多积累,王浚败得太快,原本用来对付他的兵马未曾损耗,能拉出去转一圈,加上在燕郡新得了批降军,慕容部距离燕郡不远,这些人可以作为接应,相比之下,靠近拓跋部的几个郡,又是什么样子?”
“这广宁郡本就是个空架子,代郡的兵马多数出击,布防在幽州各处,镇压局面,所余几军勉强够防御代地,但要说进攻,那是想都不用想,而且连番大战,接下来得休养生息了,这个仇只能先放一放,不过……”
他放缓了语调:“这不代表着让他拓跋六修逍遥快活,在我看来,拓跋部维持当前这种局面,对我等而言是最为有力,即便我有足够兵力,也不会现在去扑灭他。”
说着说着,陈止感慨起来:“草原太大了,一个幽州的力量尚不足以掌控,想要兼顾幽州,复霸草原,只能是两边都不得足,况且拓跋部若是崩溃,自有其他部族填补,考虑到当前局势,一旦拓跋衰亡,慕容必然大占便宜,更不要说,那并州还有匈奴虎视眈眈!”
一听到“匈奴”两字,众人都安静下来,随着征北将军府掌控幽州,并州的匈奴就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匈奴乐见我与王浚对峙、争斗,所以之前没有动手,但他们没有料到,王浚会倒的这么快,按着他们原本的计划,定是维持幽州两个势力斗而不破的情况,结果还没来得及插手,我等就已得胜,但这也就意味着,今后将军府要直面匈奴压力,若拓跋破灭,我去哪再找一个北边牵制匈奴的力量?”
他摇了摇头:“在没有足以横扫一切的战力前,维持北地势力均衡,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第九百九十三章 一举多得,岂不美哉?()
北地现在的局势,颇为微妙。
这点,在场众人心知肚明,只是里面的复杂关系,单纯靠脑子想,一时半会还真难理清。
这不是他们见识浅薄、智慧不足,而是因为,无法像陈止这样通观全局,又有十二生肖折纸确定消息,又有密谍司掌控情报,还有与麾下将领气运相连,可见他人之所见。
有此种种,即便坐于一处,亦可纵览全局。
反观这些幕僚,多数局限眼前所知,视野天然受到限制,考虑问题的时候自有偏颇,被陈止一提醒,却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试图将里面的关系整理清楚,个个冥思苦想。
见着众人表情,陈止的目光扫过众人面庞,忽见得一人神色自若,心下一动,就问道:“高并,见你若有所思,似有所见,不如说出来,供诸君思量、参考。”
高并是随冉瞻一同过来的,作为随军的录事参军,要将今夜袭营一战的前后关系述说清楚,因此前跑后站,远没有冉瞻那般清闲,可以说冉瞻能这般潇洒、逍遥,有一大半的功劳要算在高并的头上。
不过,高并并非就吃了亏,因为所求不同。
他本就不似冉瞻那样,将安身立命的根本放在战场杀敌立功上,而是着眼于谋划,尤其是,他自知不如冉瞻那般受征北将军的青睐,那就需要靠本事抓住机会,因此时刻准备着。
这时听到陈止的问话,立刻一惊,旋即注意到周围人投来的目光,想到这两日陈止时常垂问自己,马上就意识到机会来了。
压下心头的兴奋,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在心里默念一遍、整理腹稿,等思路彻底通顺,这才开口说道:“表面看来,将军您无疑是北地最强势的,有幽州为根基,又有七品鲜卑做利剑,先退了段部和宇文部,又逼着慕容部低头,眼下拓跋部分裂内战,似乎已无可阻挡。”
陈止点点头,其他人则暗暗嘀咕,这话还用你来说?但到底是陈止在问,众人不好出声反驳。
但紧跟着却听高并继续道:“但当下咱们征北将军府的一大症结,就是兵力不足,能征善战的皆代郡根底,真要征伐,人数不够,说什么都是白搭,因此需要休养生息,这就限制住了咱们的攻势,真要横扫周边,还要等上几年……”
说话的时候,他观察着陈止表情,见对方微微点头,不由一喜,就说道:“除了咱们之外,各方势力也有各自情况,南边冀州的局面复杂,先不多言,就说这北边的草原。慕容与拓跋各据一方,其实是相互牵制、势均力敌的局面,不过他们各有麻烦,慕容氏要迅速崛起,收拢各部,便要建立一套新体系,需要时间,经过将军一番威逼,名望受损,各部离心在所难免,这时间还要拉长;”
“再看拓跋部,在中原纷争之时,此部都是旁观不言,只有匈奴一家是其威胁,其实没有多少凶险,反而以此为借口,向朝廷讨了不少好处,因此壮大速度惊人,若是那拓跋部不顾一起的征发兵卒,甚至能一口气召集近四十万人作战!这样一个势力,如今要陷入内斗,等于是一分为二,原本的战力为之减半,并非坏事!”
他看了一眼其他人,颇为自信的道:“即便拓跋六修与代郡有仇,可现在却不是报仇的时候,一旦出兵,是帮助拓跋部维持稳定,如果让拓跋六修败亡,与他敌对的一方得利,很快就会恢复成一个完整的拓跋部,实力不损,反而因为没了拓跋六修,咱们没理由去找他们的麻烦了,倒不如维持两边均势,既能削弱拓跋部,让他们相互消耗,无法扩张,还能牵制并州匈奴,等将军整顿了幽州,积蓄好力量,则打着复仇旗号出兵以讨不义,一举多得,岂不美哉?”
这番话说下来,立刻让不少人对高并刮目相看,但也有人忍不住在心中嘀咕,说此人还真是心有毒计,这分明是要把拓跋部算计到死啊!
只是再怎么想,注意到了陈止的表情,都不好说出来。
“你说的不错,”陈止站起身来,“我暂时不会动拓跋六修,但也不会让他好过,这次传话给他,让卫氏归来,不单纯只为了这一个世家,诸位可还记得拓跋郁律与我的约定?”
人群中立刻就有几个人表示记得,随后又恨恨的唾骂拓跋氏背信弃义,这些往往是最早就投奔的,知道当初有拓跋部与代郡有三万人的约定,却只送了一半不到。
“约好的中原人口,却没有送来,正好讨要,”陈止环视一圈,视线落到高并身上,“卫氏北上之后,卫操叔侄得了拓跋猗卢的信任,便几次进言,广纳汉家之人,于是塞外百姓、工匠多有投奔者,收拢了民心与工匠技艺,又有寒门学问不低的子弟过去,也成了助力。”
陈止轻轻摇头,心有叹息。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在中原失势的世家、世家子弟,在走投无路之下,也过去投奔,这就是贤才基础,拓跋氏和慕容氏能够发展壮大,与这些投奔草原的汉家人密不可分,这次讨要卫氏,自然不独一家,即便拓跋部不肯,也是打出旗号,让人知道幽州亦是归途,同时离间拓跋与汉,让其上下猜忌,彼此相疑,以乱其势力,为将来平北奠定一个基础。”
这话,就是在告知手下幕僚,为何要替卫雄出头,却让不少人听着背脊发凉,觉得此计甚毒,所虑犹有过之。
当然,前提是那卫雄真心投靠。
对此,陈止却不怎么担心,一来他通过气运,已看出卫雄虚实,二来,其人刚才也已意动。
这第三点,则是陈止思量着,在原本历史上,这叔侄二人就有心向中原的意思,甚至在名义上,还曾为朝廷立功,得了封赏。
就算在这其中,有政治妥协、利益交换的可能,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卫氏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争取的。
“不过,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得做好准备,万一拓跋六修翻脸,须有反制手段……”
这么想着,陈举从外面走了进来,看样子是有话要说。
陈止一见,招呼过来一问,就听陈举回道:“陈京已经抵达营中。”
第九百九十四章 官途劲敌()
“见过叔父!”
陈京一见陈止,便郑重其事的行礼。
听着对方称呼,陈止却不由暗暗摇头,按说陈京与自己也是同族,只是关系比较远,而且还比较偏,真要是论起亲疏远近、按资排辈,不见得自己就为长辈。
只是在这幽州之地,离彭城、下邳都远,支脉关系不容易理清,何况来到幽州讨生活、找机会的陈氏族人,也不想怎么理清,年轻点的就称陈止为长辈,年龄大些、但身子骨还能动的,则平辈论交,至于那些真个半截入土的,又怎么会大老远的跑过来?
真能与陈止论辈分的,那也是关系亲近的,和陈家上一辈的陈边、陈迅等人有交情的,那就真是论资排辈,童叟无欺了。
陈京将地位放得很低,他敢出塞入拓跋,便是存着舍命搏一把的念头,以求富贵,结果真碰上了危险,先是同僚被突然抓捕、杀伤,靠着拓跋郁律的庇护,才勉强存活下来,结果到了最后,连拓跋郁律都自身难保,好在这位拓跋豪帅有些权势,靠着事先的安排,带着陈京一同逃出,经过一番波折,才算是抵达了代郡。
逃出险境之后,陈京稍微修养了一下,知晓陈止回到幽州,立刻就马不停蹄的赶来,半路正好遇到了派过去召唤他的传令之人,因此抵达的时间,比陈止预料的还要提前许多。
“你看得倒是挺准,知道我会将你招来。”陈止从陈举口中得知了大致经过,稍显诧异的看了陈京一眼。
陈京立刻低头表示,自己只是急着要来给陈止禀报拓跋之变的过程。
陈止则摆摆手,说道:“这里还有些不便,我等不如去边上的帐子说话,反正我这边算是事了,接下来就麻烦诸君了。”后面这话,自是与帐子里的幕僚说的。
众人连连说将军辛苦之类的。
那边,陈京听罢,点头称诺,他看得出来,这主帐忙碌,众人正在处理诸多事宜,涉及军务,不好多看,同时觉得未免人多嘴杂,在这里诉说拓跋之变,有些不太合适,而隔壁的帐子,实是陈止休息的地方。
在陈京看来,这是将自己当做自己人对待,与众不同,不免心中欣喜,先前的种种冒险、危险、惊险,在这一刻似乎都值了。
只是他才开心了没一会,前行两步的陈止想到了什么,指着在旁整理卷宗的高并道:“高并,你也跟过来听听,你的一番分析不错,若能了解一下拓跋部内部的情况,自是更好进行判断。”
高并听得这话,一时激动,差点把手上的卷宗给扔了,好在反应及时,按捺着心底的激动,勉强维持着表面平静,与身旁的同僚交代了两句,就在其他人羡慕目光的注视之下、顶着陈京复杂和略带敌意的目光,来到陈止身边,跟了过去。
陈止点点头,有些头疼的看了一眼又开始游荡的冉瞻,摇头道:“弘武,你也给我过来,你的这位军中录事可是比你明白多了,跟着他多学学,别整天就想着偷懒。”
冉瞻一听,赶紧跑了过来,他也不想待在这里,看着一群“书呆子”来来去去,正想着等陈止人走了,就找个地方躺着,眯眼睡起,毕竟是被人中途叫起来的,本就困倦,现在仗都打完了,也没自己什么事了,正是补觉的时候,但陈止一喊,就打破了他的如意算盘,来到跟前,就讪讪一笑。
看着这一幕,高并若有所思。
倒是陈京眉头微皱,心中暗道,早就听说主公看重冉瞻,现在看来果然如此,只是没想到,这个叫高并的也因此沾光,我记得每次冉瞻在场,身边皆有此人,为其心腹,而听说最初这高并不过一穷酸,靠着灯会时的出格表现而被注意,因一二筛选得以出头,现在居然要登堂入室了?莫非是个劲敌?不过,听说这人有胡人背景,或许是高句丽派来的奸细,想来主公也会有所警惕才对。
不知不觉中,陈京意识到了这个高并,说不定会是未来在将军府中,晋升之路的竞争者,不由留心起来。
带着种种猜测,一行人在陈举等人的陪同下,来到了陈止的帐子里。
随后,陈京倒是不含糊,就把自己在拓跋部的遭遇简单说了一下,他倒没有添油加醋,也没有突出自己的作用,只是在讲述逃亡的过程中,先后描述了几个惊险细节。
其中凶险之时,便是冉瞻听着都不免色变。
“好家伙,听那战报军情的时候,还真不觉得如何,听你这么一说,才觉凶险,陈兄,你可真是不容易啊。”冉瞻听得很是投入,若不会在陈止跟前,恐怕还要过来拍拍陈京的肩膀,安慰一两句。
陈京心里嘀咕,表面还是客气的说着无妨无妨之类的。
陈止沉默了一会,也出言安慰,等一轮说罢,便又问起:“如此说来,拓跋君在抵达代郡后,便又折返回去,如今正领着兵马,攻伐拓跋本部?”
陈京点头称是。
在他描述的故事里,主角有两个,一个自然就是不畏艰险、勇于完成陈止赋予他的使命的自己,另外一个就是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带他逃离险境的拓跋郁律。
但等陈京来到安全的代郡,拓跋郁律却接到了一封书信,乃是族中长辈写来,说是已经联合几部兵马,攻伐拓跋六修,要“清君侧”,请他过去压阵。
“清君侧都学会了,还真是”陈止轻轻摇头,跟着就问,“按你在拓跋部的观察和了解,两边厮杀起来,胜负几何?拓跋郁律可有胜算?”
陈京迟疑了一下,道:“虽未见攻伐拓跋六修的兵马如何,但拓跋本部乃拓跋鲜卑的精锐所在,若拓跋郁律还统领着原本兵马,或许尚有一战之力,可他的人马已被打散,靠着别部军队,却是没有可能击败拓跋六修,但据说这次拓跋郁律一方人马众多,应该也不会就被拓跋六修攻破。”
“这么说来,两边大概是不胜不败的局面,正好,正好。”
陈止眼神闪烁,看着陈京,忽道:“你对草原也算了解,若参与到七品鲜卑的建设之中,可有什么提议?”
第九百九十五章 或可再添一姓()
这个问题问的突然,陈京当场就给问住了。
边上,本来有些不甚在意、正在走神的冉瞻也是一愣,随后露出了羡慕之色。
他早就注意到七品鲜卑,发现其中的诸多草原部族,骑兵凶猛、迅疾,对一个带兵的将领而言,有什么比这等兵马更有吸引力的?
但他也知道,七品鲜卑和其他兵马不同,陈止私下里曾经与他说过,若无必要,不会让七品鲜卑入中原,要一直放在草原上驱使。
知晓这个,冉瞻的心思就淡了很多,虽想带一把骑兵、来几轮冲锋过过瘾,可若是只能去草原上带领,那就不妙了,他早就听闻了草原上的艰苦环境,说是白白胖胖的人去那边转上一圈,回来就成黑炭了,待上几个月,胖子也能成瘦猴,就熄了心思。
不过,看淡归看淡,听到别人有机会实现这个愿望,冉瞻还是难免羡慕动摇一番了。
相比之下,陈京在惊讶过后,立刻兴奋起来,有种被幸福砸在头上的感觉,赶紧点头说道:“为主公分忧,乃是分内之事,但又吩咐,京必定万死不辞!”这时又以主公相称,可谓相得益彰,说话之间,话音隐隐颤抖,显是心中激动。
也难怪,北上的陈氏族人,多数是在南边混的不甚如意、或者胸有抱负的,他陈京为了出头,不惜前往塞外,与危险相伴,这次逃回来看着简单,其实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是靠着诸多同僚的尸骨,铺就出来的道路,当然感到珍贵。
“不用搞这么郑重,”陈止摆摆手,这陈京是族人,在这个时代而言,这样的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会被团结在一起,“你与拓跋鲜卑打交道的次数够多,想必是相当了解他们的,七品义从里有不少鲜卑大姓,但也有些小姓并非鲜卑,里面的关系调节起来,颇为复杂,我会给你安排几个帮手,你们相互扶持,防止七品义从失去控制。”
“是,京谨记在心。”陈京一听,就知道那几个帮手是来分权的,并不意外,反而因此安心下来,说明陈止的话不是试探,而是切切实实的交代。
有人分权、制约,也代表责任分担,不算坏事,何况他接触了拓跋鲜卑,深知这个族群颇为桀骜,自己一介文臣,就算有出使经验和陈氏背景,也可能会被人看轻,乃至被架空,也需要有人相助,防止被人反客为主,丢了这份基业——
在陈京和很多陈氏族人的眼中,幽州还能说是朝廷势力,陈止只是代言,但被陈止一手扶植起来、地处塞外的七品鲜卑,就被视为陈氏私产了,宛如奴仆集群。
当然了,他们也都很清楚,自己等人只是陪衬,唯陈止这支才是七品鲜卑真正的主人。
陈止这时又道:“你若接手,对七品义从情况的梳理,定要花费些时间,要压服这些人也不容易,但都可以慢慢处置,先说说你对拓跋内战的想法,是否有能利用的地方?”
陈京一听,马上就打起精神来,知道这是一次考较,如果回答的好,让陈止满意,后面才能在七品鲜卑坐稳,自要郑重以待。
不过,他没有急着回答,先沉吟起来,思索着经历,组织语言。
在前来之前,陈京虽没有想到陈止会让他接触七品鲜卑,但为了能有所表现,在路上就做了简单的整理,刚才对内战胜负的一番判断正是结果。
同样的,他也知道,正是刚才一番论述得了陈止肯定,才能得到机会,因而接下来说起计划,一方面要站在七品鲜卑的立场上,另一方面,还是要围绕拓跋内战发挥,再稍微涉及些慕容鲜卑的内容。
想着想着,腹稿慢慢清晰起来。
陈止也不催促,只是坐等。
很快,陈京就打好腹稿,说道:“这次若是操作适宜,或能让七品鲜卑里面,再多一个大姓,拓跋氏!”
正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陈京一开口,便让冉瞻大吃一惊,连始终显得胸有成竹、遇事不乱的高并,都是眼皮子一跳,留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