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冠绝新汉朝-第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际上,以往岁旦拜贺,来往的也都是小辈,比如这次,彭城陈家派去往下邳的,就是以陈迟的大儿子陈须为首。

    不过,说是相互交流,其实彭城陈家处于劣势。

    “父亲,听你的意思,这陈华不好对付?”陈罗跟在后面,小声询问起来,他也知道自家和下邳那一支的关系,并非亲密无间。

    对此,陈迅深有感触,听到儿子问起,顺势回道:“过去有你祖父镇着,下邳陈家来的人纵然高傲,也多少会收敛些许,不敢惹恼你祖父,如今你祖父故去,他们立刻派来了陈华,陈华是什么人?那可敢当着尊者名士的面驳斥的人,何等强硬!他在江左也有些名头,下邳陈家曾有一位长者,因为一句话说错,开罪于他,硬是被这陈华追着不放,天天论道,直接逼得那位长者向他谢罪!”

    陈罗忍不住咂舌道:“好家伙,这么厉害?可他一个小辈,逼着长辈认罪,这也太过分了吧,难道下邳陈氏就放任不管?”

    “怎么不管?也要管得了啊!他并非用强,而是用的说理论道,旁人如何非议?”陈迅摇摇头,压低声音,“别看陈华低了为父一辈,可是论能耐,可是比我强太多了,关键他还有个好老师,陈华师承郭展,郭展乃是郭象的远亲,游学后在江左安定,建立书院,所以这个陈华可以说是郭象的徒孙,他的一番胡作非为,都被标榜为天理自然,另外,听说他和那小仙翁葛洪也有交情,有这些因由,加上他做的多了,时间一长,南支也就见怪不怪,听之任之了。”

    陈罗一听就明白过来。

    “还有这么一回事!那位再编《庄子注》的郭太傅可是玄学宗师啊!而小仙翁抱朴子,名头也是不小,前些年就听说他闭关去著书了。”

    玄学宗师的徒孙、道教名友,打着宗师理论的旗号胡作非为,也难怪旁人难治了。

    郭象诸多主张中,就有自足其性的说法,讲究安其性命,从而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让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各安其命、尽其本分,得到满足。

    后来,他的一派弟子将之曲解发展出新的观点,认为只要地位和乡品够高,就该追求念头通达,从而本性圆通,自得、满足,并解释说这是本性自然,是名教的一部分,以牵强附会的方式,和郭象提倡的名教即自然之说相合。

    简单来说,就是地位越高,越无顾忌,和郭象的本意相去甚远。

    郭展应该就属于这一派。

    陈署则有些担心的道:“下邳陈家派出这么一个人物,是有心要为难我彭城陈氏?”

    陈罗却不以为然的道:“南支为难我等也不是第一次了,这次没有太公镇着,可能他们就觉得可以派个无法无天的人物过来,只是南支肯定也没想到,我七哥会突然崛起,以后有七哥坐镇彭城陈氏,南支来一个就灭一个,我看谁敢嚣张!”说到兴奋处,他差点笑出声。

    但陈迅立刻就是一盆冷水浇过来:“陈止不是去城外了么,一时半会的估计回不来,你以为你大伯为何让陈意去书林斋?他意识到陈华来者不善,去书林斋搬救兵了,结果扑了个空。”

    他这么一说,陈罗的表情立刻垮了下来。

    陈署却蹦出一句:“该不会,七弟知道陈华来了,有意避让吧?”

    “大哥,你什么意思?”陈罗一听就不乐意了,“你这意思是说,我七哥是害怕那个什么陈华,有意躲避?”

    陈署摇摇头,解释起来:“我是在想,以七弟的能耐,还有他如今在陈府的地位,如果真不在书林斋,就算是在城外,想要通知到他也不困难,可刚才陈意回来,只是复命,没有出城通知的打算,我想这可能是府中的意思。”

    “你这话,我越听越糊涂了?”陈罗眉头一皱,隐隐抓住了什么,转头再看父亲,见后者一副欣慰的样子,“父亲,你明白了?”

    “你啊,该跟你哥哥学学,”陈迅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你想啊,陈华毕竟是闯出了名声的人,也有七品乡品,陈止虽与陆映论道而不败,但根基尚浅,正是养望的初期,而陈华养望将成,听说不日就将出仕,把这样两个人放在一起,万一有个冲突,陈华输了,不过是名声有损,而陈止若是陷入不利,那先前蓄的势,可就不稳了。”

    无名之时,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输了也没损失,可起步阶段若受到狙击,先前的积累就有可能功亏一篑。

    陈罗的眉头越皱越紧:“是这样么?那大伯为何还让人去叫七哥?”

    陈迅抚须说着:“叫肯定是要叫的,不然就太着痕迹了,但既然陈止不在,就可以顺势而为了,再说了,先由我等探探陈华来意,搞清楚他的目的,再说与陈止听,也好让他提前做个准备。”

    “我七哥可不是这样的人,断然没有临阵脱逃的可能!”陈罗却有些不服气,当年他和陈止四处为赌,很多时候,陈止明知不敌一样嘴硬,现在虽然品行变了,可秉性肯定依旧。

    父子三人说着说着,就到了正堂门前,见着里面的情况,登时都停下话语。

    堂中坐着几人,除了陈迟之外,陈迅、陈远都已到了,可最引人注目的,却是坐于陈迅、陈远对面的那个华服青年。

    下邳陈家,陈华。

    陈迅敏锐的捕捉到,屋里的情形有些不对,按理说,这双方再怎么有嫌隙,到底有血脉名号,总该寒暄几句,可眼下这里面的情形,却像是在对视、对峙,气氛凝重。

    “来晚了,来晚了。”想到这里,他赶紧打了个哈哈,顺势进来,没有落座,而是对陈华笑道:“这位就是陈华侄儿吧,果然一表人才,有富贵逼人之相啊,我也是闻名已久了,陈署、陈罗,过来给你们兄弟见个礼。”

    陈署、陈罗顺势入堂,就要过去问候,没想到陈华直接摆摆手,说着:“不用了。”

    这话一出,陈署、陈罗满脸愕然。

    这也太无礼了吧!

    陈华站起身来,叹息道:“本以为这次来,能见到彭城陈家最出色的人物,没料想那人偏在这个时候出城了,以陈止的地位,身边随时都该有仆从侍候,又恰逢昨夜那等阵势,怎么我一登门,人就出城了?还说是去看族学?我可不信有人会临时起意想到族学,彭城陈家的族学是何等模样,我在下邳也有耳闻。”

    “什么意思?你是说我七哥怕了你,跑了?”陈罗眉头一竖,这话脱口而出。

    这些日子,他仗着和陈止亲近,颇有些言语无忌的趋势,加上刚才父亲、大哥议论陈止,陈罗心里也不服气,现在见到陈华傲慢无礼,哪里还忍得住,当即就反驳起来。

    他这一开口,自陈迟以降都暗道不妙。

    刚才陈华一来就提到陈止,等书林斋的消息传来,他又隐隐讽刺,毫不掩饰敌意,陈罗的话无疑是火上浇油。

    “难道不是?”

    殊不知,陈华昨日一番准备成空,心里也憋着一团火,他很清楚,客栈中的事瞒不住,一旦传出去那就是笑柄,想要弥补,就得让计划成功,只要压过陈止,证明彭城陈家家学不振,那昨日的事就不是污点了。

    结果,可以决定过程。

    正好,他今天正式登门拜访,陈止却借故不来,陈华就觉得此乃天助我也,眼前的陈罗一反驳,他顺势笑道:“既然如此,我等不妨也去族学之地看看,让我见识一下彭城陈家的家学根基,再顺便结交彭城第一才子!”(。)

第一百二十章 老不悔,幼不明【三更毕】() 
自东汉末年,经三国时期,到如今的新汉,各大世家的族学逐步壮大,其中一个典型的标志,就是诫子书层出不穷,比较有名的如诸葛亮、羊枯、嵇康的诫子书,前文提及的琅琊王家王祥,更有《训子孙遗令》流传于世。

    “以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家族私学的兴起,和门阀政治的壮大有关,由于世家门阀的权力大增,他们逐步意识到,要维持世家特权,必须巩固门第优势,而门第优势的根本在于两点,家法与教育,家法是戒律条规和处事准则,是维持家风和名望的基石,而教育则是家族存续的关键,家族子弟要源源不断的出现人才,世家才能长兴。”

    行走在田间,闻着青草混合着泥土的味道,陈止却回忆族学摸样,这在前任的记忆碎片中有着痕迹,同时追究着族学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

    小书童陈物则亦步亦趋的跟着。

    “陈家衰落的根源,归根结底是后辈子弟的成材率太低,没有能支撑起家族框架的杰出子弟,青黄不接,连陈迟这一辈的人,都算不上优秀,这样的情况下,家族当然会逐步衰败,乃至家法也有崩溃的迹象,无论是我这前身的行为,还是陈韵的私心,又或陈边的肆意行事,都是家法松动的表现,也是教育上出了问题,家法传承、门第巩固、学术地位,三者结合,门风才能日盛,才有资格升品。”

    历史上,关于魏晋品第的批评,多数都在批判上品与下品间的通道凝固,上下不通,但在这之前,世家想要得到高品,看得并非都是权术手段,也非军事实力,这个时代有个说法,很有代表性——

    累世经学,方能累世公卿。

    反之亦然。

    有了累世学业,是世家门第用来炫耀的法宝,也是维持家族不朽的根基,反过来,又能不断收集知识,促进家族后进,让人才支撑家族长兴。

    陈家的这个根基,其实早就动摇了。

    陈氏的族学,位于城外的陈庄中,这里也是陈氏宗族的聚集之处,先前的祭祖,就在此地举行。

    彭城陈家一族,并非只有陈太公这一系,其实还有其他众多支脉、旁庶,比如陈止被带去官府的那天夜里,那位三叔祖就是住在这陈庄中,是为旁系。

    陈庄,其实是一座小村子。

    陈家的族学位于村寨的一角,占地还不小,不过很久没有修葺过了,颇为破旧。

    族学一共三间房,最中间堂屋是陈家子弟为学场所,两边的屋舍也有作用,一个是用做杂项,另一间是用于开蒙——也就是给四岁到十几岁的孩童用作蒙学的地方。

    停顿片刻,陈止走进了中间的大堂,放眼望去,就见里面摆放着一排排座椅,最前面是讲学先生的位置,在大堂的后墙上,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一篇《急就章》,据说是陈登手书,这也是当前主要的蒙学范本。

    看了看这陈氏族学的摆设,陈止就明白了这学堂的大致情况,总的来说,与后世相比,也就少了一块黑板,大部分的布局,和国子监、太学相似,但在细节上有不少简陋之处。

    陈止的前身,也曾在这里就学过。

    本来,陈止是随着陈息一起过来的,但行至一半,刚入陈庄,就有人找到陈息,说是今日族学还停,西宾先生还是不愿授课,无奈之下,陈息先和小伙伴们玩耍去了,留下陈止独往族学。

    “七少爷,您来了。”

    这个时候,一名老叟急急忙忙的赶了过来,一边走,一边问候着,在老叟的身边还跟着一名青衣小厮。

    陈止的记忆中有这两人,他们是族学中干活的杂役,是一对祖孙,老的叫陈皓,小的名为陈蛰,并不是奴籍,而是陈庄村的住户,按着族谱来说,与陈止也是同族,但血源关系较远。

    陈家到底是大族,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开枝散叶,各家各户有不同际遇,像陈皓、陈蛰祖孙这样的人,家中赤贫,只能在族学中干杂活,以此来赚一点家用。

    通过祖孙二人那充满敬畏之情的双眼,就能看出他们和陈止在地位上的不同。

    见陈止点头后,陈皓小心翼翼的说着:“七少爷,您来这里是找王先生的么?他刚刚还在这里,但和启爷有了争执,宣布今日不讲,现在好像去了启爷家里,说要商谈一番。”他口中的启爷,名为陈启,在陈庄村也算一号人物,不过算辈分的话,陈启见了陈止还要叫一声叔叔。

    “王先生?是新招的那位西宾先生么?也好,既然来了,就见见他吧。”陈止说着,就当先离开,按着记忆,朝陈启的家走去。

    等陈止和书童陈物的身影消失在远方拐角,那小厮陈蛰忽然说道:“这个七少爷,就是那位荒唐少爷吧?”

    边上的陈皓本来低着头,听到这话神色一变,赶紧摆摆手道:“可不能这么说,别让人听到了。”等他左右看看,见没人听到,才松了一口气,然后摸了摸陈蛰的头,道:“这位少爷是宗家的少爷,我前几天跟着启爷去县城,听祖府里有人说,这位七少爷现在不得了了,是大人物了,你可不能得罪他,要好好侍候,如果他高兴了,说不定乖孙你也能正式入学。”

    小厮陈蛰不以为然的道:“入学有什么好的,不如帮启爷放羊赶鸡,每天还有一个大钱。”

    “胡闹!”陈皓脸色一变,怒喝一声,那手顺势在陈蛰头上拍了一下,然后醒悟过来,又心疼的摸了摸孙子的脑袋,语重心长的道:“我为何让你来这学堂帮衬?就是想让你在少爷们听学时,能跟着学个一两字,等积少成多,也能读写了,那就好了。”

    “能读写又如何,还不是要放牛赶鸡,你不也识几个字么,不也在这帮杂。”陈蛰嘟囔着,但看着祖父眼中的期望,到底没有再反驳。

    另一边,陈止离了族学后,按着记忆中的路线,来到了一家大户院外,伸手敲了敲门。

    “谁呀……”

    一个颇大的嗓门响起,跟着大门打开,露出一个有着水桶腰的妇人,在妇人背后,隐隐有争论声传出。

    这人陈止也认识,正是那陈启的妻子李氏。

    “你不是那个陈止……不对,是七叔啊,七叔快快请进!”她脸上一副讨好献媚的表情,这几日陈止之名在彭城流传,李氏的丈夫陈启功利心不浅,虽然论血缘和宗家隔着很远了,却尽心巴结,和宗家关系不错,消息灵动,早就知道陈止这位过去的荒唐少爷,已经崛起了,是陈家一族未来的核心,李氏自然也被交代了一番。

    陈止直接就道:“我是因为学堂的事,来见陈启的。”

    “您等等!”李氏一听,转脸就朝院子里喊道,“陈启,七叔来了,你赶紧出来!”

    “七叔?”

    惊呼自屋中传出,随后陈启急急忙忙的跑出来,一到门前就是一阵问候,然后冲着李氏训斥道:“你七叔来了,你还不赶紧端茶倒水。”

    “不必了,”陈止摇摇头,指了指里面,“我这次来,是为了族学的事,听说新请的西宾在你这?”他也不禁感慨这个陈启,果然善于见风使舵,按记忆中的片段,过去那个陈止,可没少被这陈启奚落,结果对方现在却一副掏心掏肺的样子。

    “为了族学的事?”陈启愣了一下,跟着就听他身后一个声音传过来——

    “这位是陈七公子吧,久仰大名,你的墨宝我也有幸在彭府看过,甚是佩服。”

    伴随声音同来的,是一名身穿深衣的中年男子,他来到门边,就拱手为礼,接着说道:“好叫陈公子得知,陈家请我来,教的是十岁以上的学童,可这大堂一边的开蒙堂却不安稳,里面顽童太过顽劣,乱了教学,若不将这一众顽童迁往他处,那贵府还是另请高明吧。”

    陈止听完,已经明白缘由,却问:“不知我陈家学童中,可有诚心求学的?”

    中年男子本以为陈止会规劝或询问,未料却问起这个,愣了之后点头道:“还有真心求学的。”

    陈止当即就拱手行了一礼,道:“既如此,还望先生不要推辞西宾之职。”(。)

第一百二十一章 华夏绝嗣,七年又三天() 
“七叔,这人不过是个穷文人,何必给他礼遇!”旁边的陈启却不乐意了,瞪了那中年男子一眼。

    这人刚才跟他扯了半天,就是关于蒙学的,哪怕自己说提高酬劳,其人也一副清高模样,好似缺了他就不行,让陈启那个恼怒啊。

    现在陈止来了,让陈启觉得有了底气,中伤了一句后,就对陈止道:“此人名叫王建,读了些书,早年以明经科应考,未能通过,如今给人教书。”

    新汉此朝,科举未立,九品当道,但当官途径并非只有九品铨选,还有其他途径,如辟召、察举、任子、纳赀、荐举等。

    其中察举就有诸多科目,如孝廉、秀才等,昭烈帝参考陈侯的考举法后,加以改良,需要经过两层考举,才能入备,地方有缺的时候,就有可能从中补缺。

    这王建,通过清白科参加了察举考试,但未能通过,却由此得了名望,有了身价,成为许多宗族族学争取的西宾先生。

    他听到陈启的口气,脸色一下子就黑了,正要开口告辞,却听陈止止住陈启之言,然后对自己说道:“王先生的名声我也曾听闻,能请来先生做我陈家西宾,实乃荣幸。”

    王建不好发作了,只是皱眉道:“陈公子,你如此礼遇在下,我也不得不把话说清楚,贵族蒙学社的几个顽童,实在无法管束,关他们自己不学也就罢了,还跑到正堂来扰乱,这些陈启也是亲眼所见。”

    陈止问了陈启,后者点头承认,却有话要说。

    不等陈启出声,王建就继续道:“陈启又说那些孩童都是族中血亲,不许惩戒,我实在也不是谦虚,我过去在其他宗族为讲席,也有些名声,可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不让惩戒,那你们陈家的这个西宾,我是当不了了,省得平白坏了名声。”

    实际上,陈家去请王建,他自是心动的,过去他为大族塾师,可那些大族都是普通宗族,不是世代官宦的士族,陈家再怎么衰弱,也是实打实的世家,给的米粮钱也足,所以王建毫不犹豫的就应下来了。

    但来了之后才发现,情况和想的不一样,士族子弟着实不好对付,一个一个不能说无法无天,至少没多少顾忌。

    更让他无法忍受的,还有陈启的态度。

    按着这位陈家人的说法,族学中的都是陈族未来,不容有损,连戒尺都不许用,更不要说其他惩戒手段了,打不得、骂不得。

    陈家原来的西席是个老学究,学了黄老无为的学问,不管风吹雨打、顽童聒噪,都过来将东西讲一遍,然后转身就走,不问其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