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问鼎天下-第1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名亲卫面面相觑,司马这是要去哪儿?
    吕蒙转身向成当的营帐行去,走了几步却又猛地停下脚步,改向辕门而去。
    “这是去城里先行还债?”一名亲卫追上来试探问道。方才刘琮对吕蒙所言,他们也是听到的,却不知吕蒙要做什么。
    “买书!”吕蒙兴冲冲的说了一句,也不等他们,大步前行。
    亲卫听了,忙回去备马,吕蒙这才想起应向文聘告假,否则私自出营,到底有违军令。他虽然性格冲动,但很会为人处世,否则当初也不会在弱冠之年,便得到张昭举荐继任司马,接收姐夫邓当遗下的那些部曲。
    现在得了好消息,吕蒙自然要与成当等人分享,更重要的是,此次出兵交州,对于成当等军中好友也同样是个机会。
    其实认真说起来的话,吕蒙和成当等中下级军官更像是郑横等豪强,只不过他们以前选择跟随孙策、孙权,而郑横等豪强选择了追随刘琮。就实力、家世而言,都是差不多的。
    当初向荆州军请降,是出于大势所迫,实际上为保全部曲,以谋将来。及至吕蒙等率部投入荆州军后,孙权不战而败横死于乱军之中,他们虽然免于与昔日同袍作战之尴尬,但也因此失去了获取战功的机会。如今江东设三营而收诸将校司马之部曲,吕蒙之前的顾虑和担忧,正在于此。好在经过方才之事,吕蒙才顿悟到,麾下部曲士卒再多,若无自立之心,要之何用?
    难道以后领百万雄兵,都能是自己的部曲私兵吗?更何况以后只需专心为将,无须为部曲粮秣军械费心劳力,甚至四方告贷,岂不是更能专心于军务而少庶务之烦忧?想通了这一点,吕蒙便再无抵触之心,反倒劝说起成当等人,尽快择选精锐,除留为亲卫之外,皆送入三营之中。
    成当等本来就是这个想法,再听说大将军欲起兵讨伐交州,不由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到了相同的心思。
    刘琮回城不久,张昭便到了将军府中,同时还带来了董袭的使者和降书。
    自太史慈被迫降之后,董袭放弃历阳北上合肥,之后按兵不动,直到孙权身死,周瑜也领水军南归,他才最终下定决心向刘琮投降。之前犹豫不决倒不是出于对孙氏的忠诚,而是因为大局未定,他在合肥消息不通,现在来降,也不算太晚。
    如此一来,九江郡彻底落入刘琮掌控之中,至少在明面上江东数郡再无孙氏残部。可以说江东之地,到现在才算尽归于刘琮之手。不过各项新政除了清理户籍已经全面铺开之外,其余多仍停留在纸面上。
    这倒不是张昭等留任的江东官吏暗中阻挠,毕竟无论是铸钱、统一物价还是兴修水利道路,都需要统筹各方面的情况,非一朝一夕可仓促而成。在这个前期准备的过程中,江东世家大族的底蕴和人才优势便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即便是刘琮也无法凭借一己之力来治理偌大的江东,更何况刘琮做为荆扬二州之主,所要考虑的乃是全局。
    如今天下形势自官渡之战后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若是不能提前布局,将来必然会遇到更多困难。正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表面上看袁败曹胜,但这个胜利还不足以彻底改变北方的形势,袁绍未死之前,仍然有较强的实力与曹操相抗衡,所改变者,不过是二者主客易位,主动权现在握在曹操手中。而曹操虽胜,实力却也遭到削弱,不过凝聚力空前高涨,也由此开始步入强大。如何保持二者的均势,使得袁绍集团不至于溃败而让曹操尽得其利,就成为刘琮在今后对于北方战略的首要考量。
    同样,自宛城北上进兵关中的刘备,也是刘琮时刻警惕,须臾不敢轻视的强敌。这个强并不是指刘备目前所拥有的实力,而是他那强悍的生存力。只要给刘备一丝机会,他就能牢牢抓住,好在其少一个能够谋划全局的谋主,威胁相对来说比曹操要小一些。
    甚至对于汉中张鲁,刘琮都不会掉以轻心。做为一个现代人,他绝不会小瞧宗教的力量,宗教对于政权的摧残力非同小可。而张鲁,恰恰是五斗米教的天师。据说张鲁是张良的后人,其祖父就是天师道的教祖张陵。父亲张衡居住于平阳山,信徒遍布益州,光凭这样的影响力就给张鲁打下巩固的根基。
    而且汉中的地理位置又极其重要: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可以说控制了汉中,就占据了地势上的优势。而且汉中在张鲁的治理下,并非民生凋敝,羸弱不堪。相反却户积十万,信徒众多。在如今这样的乱世之,殊为难得。
    自刘琮进入吴会后不久,就有特卫营密报,孙权曾遣使往曹操处求援,而曹操亦遣人往汉中,试图令张鲁出兵。虽然不知道张鲁为何会按兵不动,但对于刘琮来说,免于两线作战总是好的。
    不过这只是就当前的形势而言,汉中这种财富土沃,四面险固之地,是早晚要取的,而且在刘琮的战略构想中,其时间应该先于益州。然而这其中仍然存在许多变数,旁人不说,刘备入关中就是个很大的变数。虽然到现在为止,刘备仍然兵不过万,将止关、张,但以刘备的能力和手腕,夺取关中有很大的可能。
    那么刘备之后会如何做呢?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肯定是要寻求一个更理想的容身之地。毕竟关中地区自董卓进京以来屡遭战火,流亡甚众,基础已被破坏殆尽。以这样的根据地去和曹操争夺天下?除非刘备得了失心疯。相比之下汉中反倒成为了一块肥肉,最重要的是,掌握了汉中就等于控制了益州门户。
    彼时只要刘备愿意,就随时能冲进刘胖子家里打砸抢烧一番,因为门户钥匙可是在他手中握着。而可怜的胖子就只能干瞪眼,若是无人相助,估计最终会举州投降,一如历史上那般。
    对于这样的结果刘琮自然是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必须抢在刘、曹对汉中下手之前拿下汉中,否则后患无穷。
    当然,此事也急不来,至少要先平定交州,稳固后方之后才能对汉中用兵。
    至于不战而屈人之兵什么的,刘琮自认现在自己的威望名义还远远不够。去年借粮就直接被张鲁拒绝,更别说主动投降了……
    
    
   

第267章 国之大事祀与戎
    张昭待董袭派来的使者下去之后,转向刘琮说道:“将军,未知此番铸造铜钱,可有定数?”他现在协助刘琮署理江东政务,对于铸钱之事最为关注,因为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其重要性张昭是深知的。在他看来唯有江东治理的越好,世家大族的利益才越有保障,至于清理户籍这种事,他反倒不认为会动摇世家根基。
    “铸钱百万,先用之于荆扬二州,藉统一物价之后,再根据所需之数进行调整。现在江东百废待兴,钱制崩坏,流通不易,实在是很个严重的问题。这件事须得立即着手,我已令人铸模试造,待确定新钱样式大小之后,便可以大规模铸造了。”刘琮对此张昭说道,他并不想对张昭有所隐瞒,毕竟治理江东还需要世家大族的合作,张昭虽然是徐州彭城人,但他早年为避黄巾之乱南渡,可以说和世家大族早有联系,如今也算是江东一系的代表人物。
    张昭听了心中安定不少,既然刘琮已有所准备,自己的压力也随之减小不少。自董卓乱政以来,废五铢、铸小钱,以至于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最夸张的时候,谷一斛需钱数百万之巨。董卓老贼倒是由此聚敛了大量财富,可老百姓的日子就难过了。江东地区也未能免于其害,加之民间盗铸严重,已经彻底破坏了钱币流通的平衡。时下多以谷帛为等价之物进行交易,然而不法之徒囤积粮食,奸猾商贾织造绢帛越来越薄,以此来谋取暴利。所以钱制一日不恢复,物价就一日不可统一,稳定也就无从谈起。
    至于刘琮是否会借铸钱敛财,张昭与顾雍等人商议过后,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定的。也正是因为对刘琮有这样的信心,江东世家才会与之展开合作。
    不过张昭也知道,铸钱之事即便举两州之力,仍是困难重重。因两州本就缺少铜矿,大规模铸铜钱的话,对于铜、锡等矿的需求就非常大。当然这个问题既然张昭无法解决,那也只能寄希望于刘琮了。
    “设立官学之事如今进行的如何?”见张昭有些走神,刘琮便对他问道。郡、县设立官学之事,在刘琮的心目中,也是份量很重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祭祀什么呢?表面上看,是弭灾求福,酬谢神灵,追怀先祖。然而实际上“祀”是与“戎”相对应的。戎又是什么呢?干戈之事,自然是战争武力。实际上在刘琮的理解,一个是笔杆子,一个是枪杆子。
    说白了,就是掌握舆论,宣扬统治者的正统性,合法性。这事儿刘表生前也是极为重视的,立学校、修礼乐,还曾郊祭天地,拟仪社稷,其用心不问可知。
    张昭回过神来,稍一沉吟,对刘琮说道:“江东本无官学,此事既无前例可循,又无通晓之人,故此……”说到此处,张昭有些迟疑。其实对于官学的设立,张昭本人是不反对的,但同样也并不赞成。顾雍、虞翻等人又对此表达过隐晦的不满,所以这件事至今还没有什么眉目。至于顾雍、虞翻等人为何不满,张昭其实是心知肚明的。
    “呵呵,只怕是有些人不愿意看到设立官学吧?”刘琮冷笑了一声,对张昭说道:“无例可循,无通晓之人?这都不是难事,荆州官学兴盛,这件事若是江东无人可用,那边效仿荆州之制,用荆州学者便是。”
    张昭心下凛然,对于刘琮的脾气秉性,他虽然接触时间不长但已有所了解,你若是真要和他对着干,只怕最终谁也落不到好,事情还是会按照刘琮的心意完成。
    江东世家为何对官学如此不满?这其实是世家大族与寒族之间的矛盾罢了。刘琮虽然代表着荆扬二州世家大族的利益,但他出于对集权的需要,势必要培养一批完全忠诚于他的文人武将。武力这一块江东世家经过此次战争已经完败,短期内也看不到重新崛起的希望,所以他们才会对于文教如此看重。除了这个因素之外,就是世家大族本身就以诗书传家,或精于易或专攻经学,否则哪能培养出众多人才?
    教育权的旁落,势必会造成人才不再仅仅出自世家大族,虽然事实上天下英才也不都出自世家大族,但从比例而言,可以预见到官学人才的大量涌现,必然会削弱世家大族对于江东的影响力。这就是顾、虞、魏等世家大族对官学不满和抵触的原因所在了。
    “将军误会了。”张昭有些汗颜,这位主公可不是好糊弄的主,但是为了顾、虞等家,他也不得不说道:“并非有人对此不满。官学之事,昭从今日便严加督促,不过将军方才所言甚是,还请将军从荆州调些经验丰富的大儒来此,以开官学之风气!”
    刘琮含笑点了点头:“我已经派人回荆州择选了,过些日子我亲自回去,还要礼聘博学之士前来,到时候张公可要多与他们亲近啊。”
    “这是自然。”张昭闻言,颔首道:“然则顾、虞等族中亦有饱学之士,或可充任官学博士,不知将军以为如何?”
    他这是以退为进了,刘琮焉能不知?不过刘琮对此并不担心,慨然应允,言辞之中,还对顾、虞、陆、魏、张等世家大族的家学渊源很是褒扬了一番。
    “周公瑾不日即将南归,待与其相见之后,吾当还荆州。”刘琮饮了口梅浆,对张昭说道:“江东诸事繁杂,还要有劳张公多多费心!”
    张昭愣了一下,忙拱手道:“此为昭之本分,岂敢曰劳?”
    虽然知道自己肯定不会如同孙权初掌江东时那样风光,但刘琮这话很显然是要他统率群僚,总览政务,不由张昭不为之激动。当然他也不会因此而有什么非分之想,毕竟如今江东军权都归于刘琮之手,他也没有任何理由反叛刘琮。
    告辞出了将军府之后,张昭当天下午,便派人请来顾雍、虞翻等人。
    官学之事,既然无力阻止,就要抓紧参与其中,相信这其中的道理,不要自己多说,他们也当能很快明白。
    唯一可虑者,是他们愿意参与到什么样的程度,而刘琮又会让他们参与到怎样的程度?
    
   

第268章 各取所需必妥协
    若非张昭遣人延请顾、虞二人,他们也会不请自来。因刘琮入吴后仍留任顾雍为会稽太守,数日之后顾雍就要返回会稽郡。临行之前,顾雍自然要向张昭请辞。
    三人在张昭府中相见后,稍事寒暄,入内室相对而坐,除了伺候汤水的仆从,屋内再无其他人。
    顾雍今年三十许,比虞翻要小三岁,少时受学于蔡邕,弱冠即任合肥长,后转任娄、曲阿、上虞县长,所在之处皆有治绩。孙权领会稽太守,不到郡,因与荆州军之战,而以顾雍为丞,行太守事。他出身于吴郡大族顾氏,本就比旁人起点要高出许多,加之本身才思敏捷,心静专一,很得蔡邕喜爱,因受到老师称赞,故字元叹。
    他性格沉稳,颇为儒雅,虽然沉默寡言,但言必有中。
    与细眉长目的顾雍相比,虞翻显得很是随意闲适。他是个很有趣的人物,字仲翔,余姚人。少好学,有傲气。他出自《易》学世家,家传西汉今文孟喜《易》,将八卦与天干、五行、方位相配合,推论象数。自谓“习经于桴鼓之间,讲论于戎马之上”。可以说是个多才多艺,性格疏朗阔达的英才,而且他极为喜好饮酒,不过酒量却不怎么样。
    虞翻当初曾在王朗手下当过功曹,孙策征会稽时,虞翻劝王朗避孙策,朗不能用,然后拒战败绩,之后虞翻归于孙策仍然以功曹事之,也曾劝谏过孙策不要经常外出打猎:“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得其死力,虽汉高帝不及也。至於轻出微行,从官不暇严,吏卒常苦之。夫君人者不重则不威,故白龙鱼服,困於豫且,白蛇自放,刘季害之,愿少留意。”
    及至孙策果然因此遇刺身亡之后,诸长吏拟离任地前往吊唁。翻恐地方有变,留原地行丧,为诸县仿效。再后来一言劝退准备夺权的孙暠,为此颇受吴郡百姓爱戴。
    “征南将军欲设官学,今日再度提及,想来对此事颇为看重。昭以为官学之设,已成无可更改之事,且荆州这几年官学极为兴盛,相关制度业已成熟,经验丰富之辈更是多如牛毛。”张昭沉吟了一下,对二人说道:“然江东岂无饱学之士乎?昭已向征南将军举荐二位族中子弟,或可入官学为博士、教习等,征南将军已经应允,却不知二位意下如何?”
    虞翻看了眼顾雍,见其皱眉不语,便微笑这对张昭说道:“多谢长史美意,只是不知这郡、县官学,具体如何设置,学生各有几何,是学经为主呢,还是学易为主?再者学业完成之后,学生去往何处?不搞清楚这些事情,我等也不好决定啊。”
    对于官学之设,虞翻其实是很不满的。他虽然也有讲学之愿,但那是开门收徒,传授弟子学问,和官学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说,官学的设立会抢走虞翻的潜在生源,他满意才怪了呢。不过张昭既然这么说,他也知道硬抗是抗不住的,既然刘琮下决心要在江东设立官学,那就只能在这方面打主意了。
    张昭见虞翻已有妥协之意,心中一宽,含笑道:“仲翔岂会不知?罢了,昭今日从征南将军那里,又拿回来一份关于官学的政令,咱们正好一起参详参详。”
    说着,张昭自袖中取出那份政令,铺在几案之上,对虞翻和顾雍念道:“凡郡、县所设官学,郡学设博士一人,教授二人,教师五人,学生四十;县学设教习一人,教师四人,学生三十。师生月廪食米人六斗,有司给以鱼肉,学官月俸有差。学者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务求实才,顽劣不率者黜之。凡品学兼优者,入县、郡官署听任实习,各司官长品评择任实职。”
    这样的官学除了不用参加科举之外,几乎就是大明朝官学的翻版,当然刘琮也结合了荆州学官中的一些成熟经验,对于刘琮来说,这样的规模已经接近财政所能承受的极限,否则的话,学生的数量还要有所扩大。
    虞翻听了之后牙疼似的吸了口气,蹙眉看看顾雍,见其神色从容,不由苦笑道:“元叹真好定力。此事若成,则我等族中子弟,亦不得不入此官学了啊。”
    “这倒未必。”顾雍抬起头对虞翻说道:“举荐任官,乃朝廷定制,君不见还有各司官长品评择任之语?”
    张昭点头道:“以吾观之,这官学之设也并非针对诸家,应是荆州这几年成效不错,征南将军才会有意在江东也推而广之。说起来对于各家,未尝不是件好事。”
    “哦?此言何解?”虞翻揣着明白装糊涂,对张昭问道。
    张昭笑道:“仲翔岂会不知?”
    “既如此,翻就如长史所言行事便是了。”虞翻转头看看顾雍,问道:“元叹以为如何?”
    顾雍捋着短须,沉吟半晌,最终点头道:“雍也有此意,只是不知这江东学官可设祭酒?还是说,所有的江东学官,都要听令于荆州主掌官学的祭酒?”
    “这个……”张昭回忆了一下,摇头缓缓道:“却不曾有江东祭酒。”
    虞翻和顾雍彼此失望的对视了一眼,虞翻苦笑道:“罢了,没有就没有吧。只要我等族中子弟多些,想来也当无妨。”
    祭酒之称,若非有军师加为前缀,则主掌教育之事,扬州不设此官职,显然学政教育任听命于荆州,对于顾、虞二人来说,感觉肯定很不爽。但现在他们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即便有此意向,也要等以后有了官学,方可因事而议,请立江东祭酒。不过被刘琮接受的可能性,并不大。对此座中三人,都是心知肚明的。
    好在正如顾雍所言,即便学生完成学业,甚至已在各级官署中实习之后,最终是否能够得官,还要看各司官长的品评。
    江东各级官署中,官长多为世家大族之人充任,所以这一条,其实就是刘琮对世家大族的变相妥协。
    至于是权宜之计还是长久制度,那就要看双方的合作是否一直愉快了。
    既然无法抗拒,那就在妥协中相互磨合,各取所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