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问鼎天下-第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这才稍稍稳定军心。
    然而张昭率领僚属上表朝廷举荐孙权,却迟迟未能等来朝廷的册封。不知道是因为曹操在官渡与袁绍相持,无暇顾及,还是曹操另有所谋。想到此处,孙权的眼角便有些抽动。
    他这个猜测其实距离真相并不远。曹操闻孙策死,欲因丧伐之,侍御史张纮听说之后,急忙跑去劝谏:“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其不克,成仇弃好,不如因而厚之。”曹操听了之后,迟疑不决,他现在最担心的是刘琮自背后突袭,若是能将祸水东引,自己便在与袁绍的战争中多了几分安全,不至于变成两线作战。既然刘、孙已成死敌,那就让他们相互争斗,彼此削弱,权衡再三之后,曹操便将册封孙权之事拖延下来。为此,曹操又将张纮任命为会稽东部都尉,让他去帮助孙权。
    “来了!周郎到了!”迎候的队伍中有人低声说道,语气中满是欣喜。
    孙权听了,强忍着没有回头,而是抬起头向道路前方眺望,果然见数十骑士策马疾驰,看旗号正是“建威中郎将周”。孙权闪至道中,那数十骑转瞬及至,在孙权身前十几步外,勒住战马,战马“恢恢”嘶鸣,马背上的骑士已翻身下马,大步向孙权走来。
    “将军!”周瑜满面征尘,英挺俊美的面容上神情悲怆,眼中含泪对孙权躬身行礼,孙权急忙上前扶住周瑜的双臂,因周瑜称呼自己为将军,心中感到踏实不少。
    周瑜直起身环目四顾,与张昭等人各自行礼,见到程普时,双方皆有些不太自然。他二人素有嫌隙,只是如今却不得不压抑情绪。入城之后,周瑜便先往乌程侯府祭拜孙策,孙权等人一同陪他前往。路上周瑜见行人指指点点,暗中交头接耳,不知所言何事,心中颇感疑惑。看他们的眼神,似乎是在议论孙权。
    也许是因为孙权年轻,不足以服众吧?心情沉重的周瑜并没有多想,此时他满脑子都是孙策的音容笑貌,他只比孙策小一个月,谁能想到孙策正值壮年,会突然身故呢?难道真的是天妒英杰吗?
    灵堂之上周瑜泪如雨下,他与孙策乃是总角之交,用后世的话说,那就是死党发小的关系。当初孙策攻破皖城,得到桥公两个女儿,皆国色天姿。孙策自娶大乔,周瑜娶了小乔。孙策对周瑜说:“桥公之女,虽经战乱流离之苦,但得我们二人作女婿,也足可庆幸了。”斯言在耳而人已远逝,唯有大乔一身孝服怀抱襁褓中的婴儿,在堂上守灵。
    “呜呼!伯符!吾来之也晚矣!英灵不远,闻吾赞之……”周瑜痛哭失声,哽咽难言,待将自己所作的祭文吟诵完毕,已是声带沙哑,目呲欲裂。闻者无不为之动容,大乔早已哭的梨花带雨,引得怀中婴儿,亦大放悲声。一时间灵堂上哭声震天,令人揪心般的难受。
    猛然间一阵冷森森的阴风穿堂而过,灵前燃着的数只儿臂粗细的白烛,随着这阵阴风竟渐次熄灭,只见白幡飘动,素纱飞扬,炉鼎中的青色烟雾似聚还散。
    “伯符,汝归来否?”周瑜大张双臂,仰天哭喊。声似啸叫,如啼血之杜鹃,哀痛之情,无法言表。
    在周瑜身后的孙权也是哭的浑身颤抖,泪眼滂沱。然而他偶尔抬起头时,目光却频频落在大乔娇俏的身影之上……
    “周郎!还请节哀!”张昭见众人痛哭不止,长叹一声,对周瑜说道。孙权也起身相劝:“公瑾一路辛苦,还当爱惜身体。”
    “伯符到底是如何遇害的?”周瑜止住悲声抬眼望向张昭和孙权,咬牙说道。他想不明白以孙策的勇武,加上护卫跟随,怎能轻易被刺客所杀?再说那些刺客到底是何人指使,他要找出元凶,为孙策报仇!
    孙权闻言,脸色变的有些不自然,呐呐低头道:“那日兄长出城狩猎,因纵马疾驰,孤身一人遭遇刺客,猝不及防,被冷箭所伤。护卫赶到后见情势危急,便将三名刺客全都当场格杀。据说……”他抬起头快速的看了眼周瑜的表情,复又低头拭泪,接着说道:“据卫士所言,那三名贼子俱是前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想来他们早有预谋,得知兄长驻军丹徙便前去行刺。可恨苍天无眼,竟然使得贼子得手!”
    周瑜听了将信将疑,遂问道:“那些护卫何在?刺客的尸体,可曾让人认过?”
    “这……”孙权抬起头求救似的看向张昭,张昭见状只得对周瑜说道:“这些事我早已盘问过。周郎远来,还是先回府休息吧。如今刘琮领兵欲东进侵犯,大敌当前,还请周郎顾全大局啊。”
    这和顾全大局又有何干系?周瑜心中愈发惊疑不定,扭头看向大乔,欲言又止。他此刻心情非常复杂,一时竟然不知该说些什么。
    “还不扶周郎回府休憩?”张昭以目示意,对周瑜的亲卫说道。
    如今局势危急,张昭等人虽在孙策临死前举荐过孙翊接任,但被孙策所拒绝,选择了孙权为继任,对此张昭、程普等人只能以遗命为重。
    待众人出了乌程侯府,天色已晚,加上周瑜奔丧心切,日夜兼程劳累过度,方才又痛哭一场,到底体力不支,只得先回府中休息。然而回到府中之后,周瑜便得知好友鲁肃也来到了吴县,第二天一早,本欲将鲁肃请入府中,却被孙权派人招到太守府。
    经过一夜思索之后,周瑜也接受了眼下这个事实,既然孙权是孙策所选择的继承人,那就只能忠诚辅佐,以全孙策之谊,尽职效忠。孙权今日相请,便是将周瑜升为中护军,待遇之厚,比之孙策有过之而无不及。周瑜虽然并不看重权位,但对于孙权能如此厚待,还是颇有些感动。
    “今刘琮领兵东进,欲图江东,以护军所见,该如何抵挡?”孙权忧心忡忡的对周瑜说道。
    周瑜略一思忖,答道:“当此时,应内修军伍,广拔人才,然后审机察变,决于战阵之间。至于临阵斗将,纵横湖海,则有诸将领兵,各逞其能。刘琮虽勇而有谋,却于仓促之间举兵相侵,以无名之师伐丧乱之国,大不义也,天必谴之!”
    这话让孙权心中稍安,沉吟片刻后,对周瑜说道:“既如此,还请护军不辞辛劳,领诸将相拒。”
    周瑜沉声道:“瑜敢不效死力!”
    正如张昭所言,如今大敌当前,唯有先力保江东不失,再论及其他吧!
    回到府中,周瑜尚未派人去请鲁肃,鲁肃已得知周瑜回到吴郡,早就在府里等候多时了。
    鲁肃之前因祖母去世而回东城料理丧事,事情办妥之后却接到了另一位友人刘子扬的来信,信中规劝鲁肃去投奔巢湖的宗帅郑宝,鲁肃思虑再三,还是决定听从刘子扬的建议。不过鲁肃之母早些时候被周瑜接到吴县,他这次来,便是要接上母亲一同去巢湖的。
    听了鲁肃的决定之后,周瑜眉头一挑,对鲁肃说道:“昔日马援曾对光武帝说过,‘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如今江东之主亲近贤人智士,接纳奇才异能,况且我听说古代哲人的秘论,接承天命替代刘氏者,必定起于东南,推算历数观察形势,最终会造建起帝王基业,与天命相符合,也正在东南。现在正是有识有志之士归附英杰的时代,子敬不必把刘子扬的话当作一回事。”
    之所以要劝说鲁肃留下来帮助孙权,周瑜并不是一时之念。当初周瑜与鲁肃相识,成为好友之后,便早已知道鲁肃的志向,去年向孙策举荐,刚刚受到任用,却因鲁肃祖母之丧而暂时分别。眼下孙权接掌江东,正是用人之际,周瑜如何能让鲁肃轻易离开,北上去投什么郑宝?
    鲁肃听了之后,沉吟片刻。他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本来与孙策一见如故,正要效力于麾下施展胸中抱负,却不料孙策遇刺身亡,他因对孙权没有多少了解,只听说孙权年少,加上孙策遇刺之事坊间多有流言,所以他才会因为刘子扬的书信而有了北上之心。
    不过周瑜既然这么说,鲁肃便立即打消了北上的念头,同时对于孙权更多了一些好奇之心。
    周瑜见鲁肃回心转意要留下来,便立即向孙权举荐鲁肃。孙权正要收揽人才,当下便请鲁肃相见。
    
   

第153章 内乱渐生如危卵
    若觉得本站不错请分享给您的朋友:。。
    鲁肃因是周瑜举荐之人,孙权便非常重视,及至见到鲁肃,看他身材魁伟,性格豪爽,愈发倾心结交。听其言观其行,愈发感到高兴。待众人退下,鲁肃也告辞欲出,孙权怎能放他离去,当下将鲁肃请回来,与之合榻对饮。
    “如今汉室倾危,各地豪杰蜂起,以至于四方离乱,人心纷扰。我继承了父亲和兄长的余业,想建立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绩。君既屈驾来此,将怎样帮助我实现这个愿望呢?”孙权摒退左右,放下酒爵对鲁肃正色问道。
    鲁肃方才告辞不过是以退为进,见孙权郑重相询,他便回道:“昔日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袁绍、曹操、刘琮等辈,犹甚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群雄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现刘琮举兵侵犯,擅启兵恤,趁乱伐丧,非仁者所为。而袁、曹相持于官渡,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将军可先合兵破刘琮,然后顺势西进,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孙权闻言愣怔当场。他的内心未尝没有想过“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但这还是头一次有人当面对他说出这样的话来。所以鲁肃这番话带个他的震撼,简直让他激动的难以自持。不过他很快就冷静下来,对鲁肃说道:“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这意思就是说我现在还是先保有江东,全力辅佐汉室,你说的话不是能够达到的。
    虽然未能正面回应鲁肃所言,但孙权还是很看重鲁肃。将自己与鲁肃的对答告诉了张昭,想听听他的意见。可是张昭却认为鲁肃言语太过,不够谦虚,年少粗疏,不可任用。权不以介意,反倒更加看重鲁肃,赐肃母衣服帏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
    然而虽有张昭、周瑜辅佐,又得周瑜举荐鲁肃,但是江东的情况,还是危如累卵。
    且不说刘琮举兵侵犯,大军云集,大战一触即发;陈登雄踞淮上,虎视眈眈,光是江东内部,就有不少人不服孙权,心怀各异。这其中,又以庐江太守李术为最。
    当年孙策攻庐江时,曾杀掉了当时的庐江太守陆康,陆家是江东大族,孙策的这一举动使得江东望族都不安心。陆康当时在庐江极得民望,因而也得罪了庐江的几乎各个阶层。孙策见势不妙,不得不上表推荐李术,使得李术成为了庐江太守,并给兵三千以守皖城。
    孙策在时,李术摄于孙策威名,还不敢稍起异心,但如今孙策身死,继任的孙权年纪轻轻,怎能让李术服从?而且孙权那里有很多人相继逃亡,投奔李术,李术全都收留下来,使得孙权甚为痛恨。
    最让孙权感到羞辱的,却是流言传出,说朝廷欲册封孙翊继任讨虏将军,使得孙权暗自警惕。
    不过现在孙权首先要面对的,是刘琮的数万大军。自从得知消息之后,孙权便在周瑜等人的建议下,派出许多哨探前出到彭泽附近,打探军情,以备战事。与此同时,孙权决定先试探李术,便去信索取那些逃亡人士。且看李术如何答复,再根据形势的变化,加以应对。
    柴桑水寨中,肆虐多日的瘟疫已逐渐被控制住,患病的士卒有许多人在张机的治疗下,开始逐渐恢复。而之前患病身亡的将士,全都相继火化,刘琮所提的诸条建议,也都在甘宁等人的执行下,逐渐取得了成效。
    因应对及时,处置得当,所以此次瘟疫所造成的危害也被降低到最大程度,柴桑水军的实力虽然受到损失,但总体来说,并不太过。
    刘琮在得知疫情已受到控制之后,便立即率领大军自夏口出发,于五月初进驻柴桑。
    大军尚未开始进攻,江东那边却爆发出内乱。起因还是缘于李术。自接到孙权索要叛逃者的书信之后,李术便回书一封,遣使交与孙权。
    “贼子竟敢乃尔!”孙权揽信阅后,勃然作色,起身将李术的回信向众人展示。信中所言:“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等语,着实令孙权气愤难忍。
    孙权虽然年纪不大,但他自十五岁起就被兄长孙策任为县长,久在江东历练。对于李术如此做为,他暗自揣测,李术之所以敢公然抗命,形同叛乱,背后一定有着江东世家大族的支持。甚至很有可能,就是这些世家豪强撺掇的。他这么想倒也基本符合事实,孙策的强势使得江东世家大族不得不服于强权,然而孙权初掌大权,威势不足,他们便唆使李术当出头鸟,以观孙权的态度和能力。
    既然如此,说不得就要拿李术开刀立威,不过在此之前,孙权决定先试探下曹操的态度,于是写了封密信,遣使急赴官渡投给曹操。曹操哪儿有闲工夫管这事?当下回书一封,表示任君自便。
    其实孙权此举,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将李术罪名定为杀害朝廷州将,而不是反叛自己。如此一来,既可以立威,又不用逼得江东大族与自己彻底撕破脸皮对抗到底。
    这个罪名真要说起来,还有点冤枉李术。实际上当初那件事,是孙策所指使的。就在去年初,李术在孙策的指示下截杀了曹操任命的扬州刺史严象。
    对于孙权的这个决定,张昭等人都表示赞同,而此时周瑜已返回虎林,领兵准备对付刘琮,并不知情。
    就在此时,孙辅也按捺不住了,他自去年因讨伐刘勋而被任命为庐陵太守,后来虽败给黄忠,却总算逃回吴郡。如今孙权继任,将其升为平南将军,假节兼任交州刺史,但孙辅内心却并不满足,认为孙权年纪太轻,难以保全江东,遂起了取而代之的心思。
    相比李术,孙辅就没什么江东大族支持了,于是孙辅便暗中派人与曹操联络,试图搭上曹操这条线,若是能得到朝廷册封,说不定会有不少人转而拥戴自己。主意已定,孙辅便召集亲信商量,诸人皆以为可行。
    “前将军遇刺身亡,这件事大有可疑!据闻扈从亲卫,后来皆不见踪迹,有说坠马身亡的,也有说患病死的,十多个大活人,难道一夜之间,全都会出意外吗?”有人将听来的流言说出,目光灼灼。
    孙辅也曾听人说过这些流言,当下摇头道:“当不会如此吧?那可是手足至亲啊!”
    “哼,这也难说。总之现在说什么的都有。再不然,为何朝廷迟迟不册封于他?”另一个心腹冷哼一声,说道:“长史等人属意孙翊,现在听说朝廷也有此意啊。”
    “无论如何,此事还须曹公首肯,否则长史等人的上表,定然无用。”孙辅叹了口气,对几个心腹亲信说道:“我立即修书一封,呈与曹公,许以效命,当可成事。”
    之前那个亲信却迟疑道:“然则目前刘琮领兵来犯,将军何以当之?”
    孙辅闻言愣怔片刻,皱眉说道:“以周公瑾之能,必可拒之。诸君勿忧!何况曹公必不会坐视刘琮东进,倘若如此,刘琮实力大增,曹公岂不惧乎?所以以我之见,只要能与刘琮相持数月,待其粮尽,则彼自退。若不退,则有曹公南下之危!”
    他这番话听起来也似乎挺有道理,诸人闻言点头附和,对于拥戴孙辅成为江东之主的事情,便更加热切几分。
    对于江东内部发生的诸多变化,刘琮此时虽然略有所知,但是缺少直接有效的情报,所以未能及时做出相应的部署。他现在首先考虑的,就是驻扎在虎林的周瑜以及巢湖中的孙权水军主力。
    在柴桑水军疫情得以控制,诸军陆续赶赴柴桑、豫章之后,刘琮便召集军师及诸将,商议如何作战。由于之前分兵递进的机会,因为瘟疫的爆发而被迫搁浅,所以现在粮草的压力遽然猛增,近四万人马每日所耗费的粮草,简直让徐庶心惊肉跳。
    所以目前最好的战略,便是抢先进攻,占领敌境之后,就食于敌。水军沿江而下自不待言,陆上进攻路线,便要决定是从江北攻皖城,还是从江南克虎林。
    按照刘琮的想法,最好是轻骑奇袭,水陆并进的同时,以黄忠率三千轻甲骑兵为前锋,赵云、魏延及胡车儿各部跟进,直取皖城,占据要地,居高临下俯视东南。而自己随同甘宁、黄祖的水军顺流而下,直扑三山、芜湖,在巢湖入口相击与孙权水军主力决战,毕其功于一役。
    经过众人商议之后,就刘琮的提议补充了很多细节,最终决定,先散布谣言,诱敌来攻,如周瑜不来,则先以骑兵骚扰宛城,迫其分兵,然后再以大军直下。
    这个方案确定下来以后,刘琮便立即让人散布流言,其实也不算谣言,毕竟柴桑水军之中本就爆发过瘟疫。那些探子所要做的,无非是将情况夸大,将后果说的更为严重罢了。
    待消息传到虎林周瑜处,周瑜听斥候来报,闻讯双目微眯,剑眉一挑,嘴角微翘。
    
   

第154章 将计就计君莫疑
    得知荆州水军中爆发瘟疫,亡者十之五六,周瑜听了却冷笑一声。心中暗道,斥候所言,或有其事,却未必都是实情。
    对于刘琮此人,周瑜自去年败后,便多有留意。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不但搜集到了流传甚广的《宛城战记》,就连《南阳策》其中的许多篇章,也都被其派出的密探所获,通读之后,周瑜对于刘琮的雄才大略自有一番新的认识。以他所见,刘琮用兵善于出奇,行事果决,计谋诡诈多变,绝非常人可以揣度。
    倘若荆州水军真的爆发瘟疫,且伤亡甚众,那么刘琮定然会将此消息严加封锁,不至于泄露出来,为自己所派遣的斥候探查可知。然而现在消息传将出来,想必是以此示弱,诱敌之计尔!
    想到这里,周瑜的神色便有些肃然,他暗自思忖,可否假意上当,将计就计?不过如此弄险,到底把握不大,此事还须再三斟酌……
    “将军!”正凝神思索间,忽听帐外亲卫来报,言武锋都尉黄盖求见,周瑜有些纳闷,他来做什么?
    去年水军惨败于彭泽,黄盖重伤被俘,后被刘琮放还,孙策亲自迎接执手慰劳,待之甚厚,仍以原职在水军中听用。此番周瑜领兵抗拒刘琮,黄盖、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