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替天行道-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山本来不高,但一路上去,竟然花了我们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到了半山腰,才在这林子中看见一块平地。平地上有一破旧的小观,观上写着‘青山观’三个字,我们去的时候,这破旧小道观里传来叮铃咣当的声音,柳承听后惊呼不好,忙到道观正门口看了眼,却见里面有五个人正在凿着道观里的一些碎石,道观里的杂草已经被他们整理干净了。

    柳承忙上前去喊道,“住手!”

    这些人抬起头来看柳承,又见柳承穿着道服,似乎明白了什么,挥挥手说道。“道爷再等会儿,屋子里都已经清理过了,就剩下这院里的石头还没来得及清理了,今晚上就可以住进来了。”

    想来是有人打过招呼了,说这里要来道士居住,让他们提早来收拾收拾的。

    道教还有一规矩。皈依道教的才叫道士,信奉道教却没皈依的就叫居士,居士见了道士也要称道士为道长、仙长、师傅、法师或者道爷,不可称为老兄或者老哥之类的,这群人显然是懂这规矩的,所以称呼柳承为道爷。

    柳承见他们继续凿石头。上前一把拉住其中一人,阻止他继续,然后再看了下这院子四周,却不见那拦路巨石,脸色陡然一变,问道,“山上滚下来的那块石头呢?”

    这人回答,“已经凿碎运走了,咋了啊?”

    柳承回头看了我一眼,再继续问,“运到哪儿去了?”

    这人指向山下说道,“山下村里刻碑的铺子里给运走了,说是用来刻墓碑,刻石狮子用,刚才那最后一担也被赵老头挑走了,”

    我们听着面面相觑,刚才我们来这里时的路上碰到的那个挑石头的人不就是刻碑的人吗,而且我们上山的时候也见到了,上山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那人所以才挑着石头绕路从旁边山上过路。

    我们与他走了那么长一段路竟然没发现,柳承自然也反应了过来,立马说道,“你们不用在这里凿了,剩下的事情我们自己处理。”说着转身马不停蹄带着我们朝山下走。

    也不管路上荆棘丛。一路横冲直撞下去,我在后面快步跟着,见柳承这么着急,我好奇问道,“那石头很有用处吗?”

    柳承瞥了我一眼说道,“那石头就是你的命,那叫做龙石,石头里有一枚龙胆,一旦龙胆被打碎,你小子也该一命呜呼了。”

    我听着只觉得玄乎得很,却不多言,跟着柳承一路行至山下的三头村。

    因为处在同一个乡,这里生活习性跟我们村差不多,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过这地方明显要比我们那里富裕些,铺子数量都比我们村多不少。

    慌慌忙忙进了三头村,柳承只找人打听了下,就问来了那墓碑铺子。

    三头村的人说,刻碑的人叫赵世德,家里从清朝乾隆年间就开始干这个行当了,到了公社化那会儿断过一段时间,后来各家人稍微富足了些,他又重开了这墓碑铺子,这乡里的墓碑。大多都出出自他的手。

    柳承带着我们直接到了三头村最边缘一不起眼的小平房外,去时见我们之前同行的那老人正坐在矮板凳上雕着面前一块石头,听见有人进来,他头也不抬就开口说道,“刻碑文的话,先把死者名字、出生年月、后人名字、死者身份写纸上再挑石头;镇阴宅的话,就自己选石头,再告诉我是雕麒麟呐还是雕狮子。”

    见他不抬头,柳承走了进去先四处看了眼,似乎没找到他想要的石头,再说道,“老人家,是我。”

    赵世德这才抬起头来,看见是柳承后喜笑颜开,邀请我们进屋坐下,问我们怎么来了。

    柳承也不废话,直接问道,“您是不是从山上道观里挑来了一些石头?”

    赵世德点点头道,“是有一些,昨天晚上有人跟我说那道观里有几块不错的石头,让我赶紧去挑来,现在好石头已经很少了,刚才那一担子就是最后一担。”

    柳承又道,“您挑来的石头在哪儿呢?我在您铺子里好像没看到那些石头。”

    赵世德放下手中的活儿,抬头看了看柳承,很警惕地问道,“你找那石头做啥?”

    柳承说道,“具体不能跟您明说,不过那石头关乎着一个孩子的命,所以您要是收了那石头。还请您全部交还给我,我愿意出市价的双倍来交换。”

    这赵世德也不做声,继续警惕看着柳承,再盯了盯我以及身后的黄蕴秋和陈莹莹,好一会儿才说道,“我家干这行已经几百年了,还是有些眼力见的,师傅你身后那俩女的,怕不是活人吧。”

    陈莹莹和黄蕴秋两人愣了下。

    柳承却不觉得奇怪,说道,“对,她们死去多时了。”

    赵世德笑了笑说道,“你来晚了,昨天晚上我连夜挑回来了那些石头,刚回屋就有来一人,跟你一样,身后面跟着的也不是活人,那人是来雕镇阴宅的神兽的,来这铺子的活人多,但是死人也不少,我已经见怪不怪了,也没多问,就让他自己选石头,结果他就选了我刚从道观挑回来的那些石头,让我全给雕成狗的形状,我昨晚上连夜雕俩给他,刚才回家的时候,他带人已经把那些石头全给运走了。”

    柳承一听脸色登时一变,忙问道,“那人长什么样?”

    赵世德说道。“这我可没看清楚,俗话说墓碑跟前没好人,这行的规矩就是不能问太多,不能看太多,谁知道他是杀了人了还是谋了财了。”

    这事儿爷爷倒是跟我说过,说对老人应该厚养薄葬,老人活着的时候好好对老人就行,老人死后不要太铺张,简单葬了这才是正道,那些费钱费力搞大排场的人,多半没安什么好心,要么就是做给别人看的。要么就是心有愧疚,况且大讲排场这叫做劳民伤财移风易俗,所以才有了这么一句墓碑跟前没好人。

    柳承也确实没有在这铺子里看到那石头,不过随后说道,“碑文铺供奉天师钟馗,就是告诫刻碑文雕阴兽的心里得有一杆秤,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你这铺子里还能给人雕狗的吗?”

    墓前神兽大多都是狮子和麒麟,寓意为招财、镇邪、护佑后人成才,但是雕狗的,我是第一次听说,以前见都没见过。

    赵世德听了柳承这话,再正眼看着柳承,好久才说道,“看你也不像是恶人,我也就跟你明说了,这行有两不雕,不雕龙凤。不雕猪狗,雕了龙凤那是不敬天地,雕了猪狗那肯定就是害人了,当时那人跟我说全给雕成狗,我就知道他是要害人,当时就说不同意了,但没办法,他身后跟着的好几个游魂野鬼,我要不同意他就要上前来弄我,我也只能依着他的意思做了,他选了两块石头让我连夜雕了两条狗交给他了,剩下的没来得及雕。也全被他运走了。”

    柳承默默看着他,“你没说实话。”

    赵世德愣了下,又叹了口气继续说道,“这事儿确实奇怪,昨晚上突然有人通知我去运石头,我当时也见了那石头材料不错,就算不雕刻也能卖个好价钱,却没收我钱,我就觉得这石头有问题,再加上紧接着有人让我用这石头雕狗,我就留了个心眼儿,雕刻的时候削了一块下来保存着,本来想看看这石头到底有什么不对的,既然你们找上门来了,就拿给你们看看。”

    赵世德说着转身进去,不多久时间取出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头来递给柳承,柳承接过石头再拿给黄蕴秋看了眼,问道,“你以前见到他们炸开的石头,是这种吗?”

    黄蕴秋端详了好一会儿点点头,“就是这种。”

    我也看了下,这石头确实跟其他的石头不一样,不管是外面还是里面,都有歪歪扭扭的纹路,石头中还沁着丝丝血红色。

    柳承随后把这石头还给了赵世德,再对我们说道,“龙胆是红色的,看来已经被人取走了。”

    赵世德听着不太懂,正诧异时看着黄蕴秋发起了愣,好一会儿突然想起来,指着黄蕴秋大惊道,“你不是1966年那会儿抱着一个死婴进村讨活人饭的那姑娘吗?”

    当时黄蕴秋来过这村子,挨家挨户让人救命,最后只有三头村王端公家里一老人给她指了一条明路。

    时间过去太久了,没想到这赵世德竟然还能想起来,不过黄蕴秋倒是没想起来,毕竟她当时注意力全在那孩子身上。

第五十三章 遁去其一() 
我们是为了那石头而来,黄蕴秋知道事情轻重缓急,只是点头淡淡嗯了声,不接赵世德的话茬。

    赵世德虽然对黄蕴秋充满好奇,但见黄蕴秋自己不愿意多说,他也不再继续问,他这行的规矩就是不能多问。

    柳承拿着这石头再问赵世德,“您真没看清楚那人的长相?”

    赵世德摇摇头道,“确实没看清楚,只晓得他大概有个三四十岁的样子。瘦瘦高高的,穿得嘛倒没什么特别的,比我身上衣服还要旧,不过还算整洁。”赵世德说着说着又一个激灵道,“对了,他的胃有问题。”

    黄蕴秋偷乐了下,不过马上收声正色问道,“您还懂医术?”

    赵世德笑着道,“我哪儿会那个,我是瞧见他站在跟前跟我说话的时候吸着凉气揉了好几次肚子。”

    黄蕴秋哦了声。我也在旁边听着赵世德话,记不清楚长什么样,光看见了这些什么用都没有,倒是柳承若有所思地听着,听完之后再问道。“您看见他往哪个方向去了吗?”

    赵世德指了下他右手边,那里是出村的路,指完说道,“你们要是刚才跟我一起进村,兴许还能碰到他。现在估计已经走远了,想撵上他不太容易,那石头到底咋回事啊?怎么这一天都围着那石头转了。”

    柳承只说了句大事,没有明说那石头到底咋了。

    赵世德见柳承不愿意多说,不再问下去,而是说道,“你们可以去问一下村里王端公,他经常跟这些神神叨叨的人打交道,兴许认识那个人。”

    柳承跟赵世德道了多谢,再带着我们离开了赵世德的墓碑铺子。

    因为之前黄蕴秋去过王端公的家,虽然现在村里重新修整过了,但也大致记得方向,便带着我们朝王端公家里去。

    柳承一路都在思考,我也好奇得不得了,问道,“师父,那石头到底咋了?”我只隐约感觉那石头跟我有莫大的牵连。

    柳承回头瞥了我一眼说道,“你确定你能听得懂?”

    我不自信地点头道,“我试试呗。”

    柳承这才正身说道,“人有魂才叫人。没魂叫尸;龙有胆才叫龙,没胆则叫虫。人的一生不过十样,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其中的一命叫做先天之命,先天之命很大程度决定了一个人的资质、性格以及将来的成就,这也是生辰八字之所以重要的原因。而这世上有一小部分人,决定他们先天之命的不只是生辰八字。”

    “那还有啥?”我问道。

    柳承细细说来,“这一小部分人多面对的路只有两条,要么碌碌无为,要么大有作为。因为决定他们命运的还有另外一种东西,道教中叫做‘缺一线’,大道五十,天衍四九,遁去其一,是为一线生机。北宋有一人叫方仲永,本是文曲星降世,小时候天资极佳,但却没找到属于自己的七窍玲珑心。最后也只是昙花一现,渐渐变成了庸才。你现在就面临着这情况,如果找到属于你的龙胆,你就是龙,找不到龙胆,今后就是虫,懂了吗?”

    这里面就那一句大道五十没听懂,其他的都懂了,于是连连点头。

    旁边黄蕴秋这会儿插嘴说道,“只希望龙胆还没被雕成狗,否则龙胆变狗胆,即便找回来也没用,只是这地方不是土地来找的么?之前并没有人知道我们会来这里,况且那巨石也是土地让人处理的,这件事情除了土地就只有我们几人知道,您说会不会是土地做的?我看赵世德描述的那人模样,跟土地有几分相似。”

    柳承摇头道,“取走石头的是一个道士,并不是土地。”

    我们听着有些懵,连赵世德都没有看清楚那人的脸,一个面对面说过话的人都不知道他是啥人,柳承就听了这么几句就知道他是火居道士了?

    黄蕴秋问道,“您怎么知道那人是道士?”

    柳承笑了笑说道,“第一,外貌。这人身形消瘦,极有可能是不沾荤腥造成的,而现在除了出家之人外,很少有不沾荤腥的人;第二,衣着,一般人若是穿着破旧衣服,便会理所当然不修边幅,而这人衣服虽然破旧,但还算整洁,衣者,身之章也,需调和中适,依按师仪,所以道士不管衣服多么破旧,保持整洁是最基本的;最后一条就是身体状况,这人屡次揉搓自己胃部,说明胃部常有阵痛,这极有可能是长期饮食不规律造成的结石,而不吃荤腥,吸风饮露的道士最有可能得这种疾病。以上三条足以断定前来取走那石头的是个皈依三宝的道士。”

    黄蕴秋听着都愣了,跟打量稀有动物一样看着柳承,好久之后才嘀咕了句,“太可怕了。”

    “嗯?”柳承瞥了黄蕴秋一眼。

    黄蕴秋忙改口道,“你心思太缜密了,今后如果要是对您说谎。岂不是会被您一眼看穿。”

    柳承笑而不语,我听着前面两条觉得还令人信服,后面长结石那条觉得有点扯了,说道,“师父你还会看病呐。”

    柳承看着我眯眼一笑,“不巧,道教五术山、医、命、相、卜,在下都小有涉略。”

    说着让黄蕴秋继续带路往王端公家去,一路行至王端公家门口,还未进屋就看见王端公正坐在门口椅子上晒太阳。倒是悠闲自得,他眼睛看不见,听见有脚步声才偏过脑袋问了句,“哪个来了?”

    王端公之前被大爷爷请到我家帮忙看过爷爷,我也跟他说过几句话,还是他建议我去找柳承救命的,所以我当仁不让走上前去说道,“王爷爷,是我,孙清。”

    听我名字,王端公脸色一喜,站起身来忙问我怎么来了,不等我回答,又跟久未见面的亲人一样,各种问题接踵而至。比如我爷爷怎么样了,土地爷有没有为难我们,我家麻烦解决了没。

    他问的问题我一个没回答,倒是把柳承介绍给了他。

    王端公一听柳承的名字,忙邀请我们进了屋子,柳承在屋子里站了会儿,见屋子里挂着一幅太上老君的画像,对着那画像行了个礼,然后才坐了下来。

    等王端公一阵嘘寒问暖后才说起了正事,柳承直接问王端公。“您听说过青山观里落下来一块石头的事儿了吗?”

    王端公点头恩了声,“知道,那石头不是被赵世德给弄走了嘛?这人无利不起早,哪儿有好处哪儿就有他。”

    柳承不跟他一起评价赵世德,继续问道,“今天有人让赵世德用那石头雕成了狗,现在我们需要找到那个人,想来问问您认识不认识。”

    柳承说着把那人的身形外貌以及道士身份说了一遍。

    说完王端公沉默了好一会儿才道,“这周围山上以前倒有道观,不过全给推倒了,后来观里道士也不见了踪影,这些年也没听说过哪儿来的道士啊。”

    看来这王端公也不知道,柳承脸上浮现了一丝失望神色,不过立马又问道,“教您走阴的那位老先生还活着吗?”

    黄蕴秋之后之所以会有种种安排,那个指点她的老头是重要的转折点,况且也是那个老头说了什么小龙老龙之类的事情,我虽没见过那老人,但也心向往之,这人一定是个神人。

    王端公想了会儿才说道,“好多年没见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还活着,他也不是啥神人,就是一个赊刀的人。”

    赊刀人我听过,也见过,农村经常会有这样的人,我们村就来过好几次。

    这类人往往背着一袋子剪刀或者一袋子菜刀进村,每家每户都给一把,不要钱,给完了菜刀剪刀会留下几句看似不可能实现的话,说要是等这几句话实现了之后,他就回来收菜刀钱或者剪刀钱。

    而农村人一开始知道这菜刀或者剪刀不要钱,又加上赊刀人留下的话都不大可能会实现,所以大多都会欣然接受,但农村人哪儿斗得过生意人,那些赊刀的人留下的那些话,往往过不了几年就会实现,到时候那些赊刀人就会上门收账了,用现在的价来定以前的刀,得有多赚。

第五十四章 老龙断首() 
听王端公说那老头是个赊刀的人,柳承立马来了兴致说道,“刀者,道也;道者,信也。以刀立信,以信行道。赊刀人传自鬼谷子一脉,有占卜生死,预测未来的能力。而赊刀人往往在世道变迁前才会出山,用赊刀的手段给世人暗示,不过世人大多只看到赊刀人以此赚钱,却没注意到赊刀人所留下的那些话。”

    听到这里,我问出了我一个老早的问题。“你们为啥说话总是不肯说透,只说一半,留一半。”

    听爷爷讲过,爷爷他们原来居住的地方也去过赊刀人,当时留下两句话,说等易子而食,神鬼流离的时候,他就回来收刀钱。

    当时没人在意这两句话,但是没过几年,公社化开始,人们实在饿得不行了就去四处找吃的,地里野菜、树皮全都吃干净了。最后就交换孩子来吃,这种事情现在看来荒诞不已,但那个时候却是真正发生过的。

    另外就是鬼神流离,也是在那几年前后,各地的寺庙道观全都被推倒,里面供奉的神呐鬼呀啥的。不就流离失所了吗?

    如果那个赊刀人说明确点,兴许别人反应过来还能有个准备。

    之前听黄蕴秋转述那个老头跟她说的话时,我就有这种感觉,这类人好像很怕把事情说明白,老留着让别人自己参悟。

    柳承看着我笑了笑道,“算命的有一个规矩。碰到将死之人找他算命,他绝对不会跟那人明说,而是以各种方式暗示,其方法有两种,一是说那人的命极好,二是不收那人的钱。这叫做天机不可泄露,一旦泄露,极有可能会被利用来改变历史,会就造成泄气、失利、失势,甚至害人害己祸国殃民的后果。”

    王端公似乎也是第一次听赊刀人这么神奇,立马说道,“柳师傅你这么一说,我倒还真觉得有些奇怪了,以前我也见过赊刀人,赊的大多是菜刀、剪刀,他赊的却是大砍刀,当时没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