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了近9年来的第二个物价上涨高峰。物价问题的焦点在食品,其中65%是农副产品涨价引起的。全年食品类价格上升101%,其中肉禽蛋上升16。5%,鲜菜上升物价大幅度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还是由于全社会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没有控制住,社会总需求仍然超过社会总供给,生产发展速度跟不上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其次,经过几年的改革,部分物价有了调整,地方和企业自主权有所扩大,市场,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逐步放开,尤其是价格双轨制的实行,这些都对市场物价发生影响。

物价上涨幅度过大也与社会集团购买力增长过多,以及前几年货币发行过多有关。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已经出现了通货膨胀现象。

为了缓解物价上涨的矛盾,这一年,恢复了旧体制中不少管制物价的办法。如许多大中城市为了解决城市副食品短缺问题,一方面对猪肉、鸡蛋、食糖等恢复了限量凭证供应办法,另一方面又增加了物价补贴。全国1987年预算内的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全年超过700亿元,约占全年财政收入的1/3这几年物价补贴同财政赤字有着直接关联。

(四)1987年的计划执行情况

1987年的计划完成情况总的来说是较好的。由于贯彻了压缩空气、双增双节的方针,社会总供给的增长加快,社会总需求的增长有所控制。

社会生产继续增长。1987年国民生产总值由上隼的9460亿元增加到10920亿元,增长94%,超过了计划要求增长64%的速度。国民收入9153亿元,比上年增长93%。工业总产值13780亿元,比上年增长16。5%,不包括村及村以下的工业增长14。6%。原煤、石油、发电量、钢产量等都比上年有较大的增长。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农业总产值4447亿元,比上年增长47%。粮食总产量万吨,比上年增产1090万吨,增长28%。棉花、油料生产扭转了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非农产业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上年的46。9%上升到51%左右,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

固定资产投资膨胀的势头得到抑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62亿元,增长14。4%,都比上年的增长速度低。各地贯彻基本建设三保三压方针,投资结构调整也取得一些效果。在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中,生产性建设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60。6%上升到65。9%;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33。5%上升到38%。重点建设的进度加快。全国建成投产的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102个、大中掣项目的单项工程193个。新增加的发电装机容量810万千瓦,是历史上新增最多的一年。

国内市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820亿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信贷规模和货币发行控制在计划限额范围以内。1987年实行紧中有活的货币信贷政策,信贷规模和货币发行得到控制。1987年计划安排,贷款总量增加1400亿元,货币发行增加250亿元,执行结果,贷款总量增加1423亿元,比上年少增加270亿元;货币投放236亿元,控制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

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扩展。据海关统计,1987年进出口总额8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出口总额395亿美元,增长27。8%;进口总额432亿美元,增长0。7%。进出口逆差由上年的120亿美元缩小到37亿美元。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3。4%上升到66。4%;进口商品中,机电产品特别是高档消费品的进口大幅度下降。国家现汇结存和黄金储备有所增加。

城乡人民收入进一步增加。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年平均每人可用于生活费的收入为916元,比上年增长10。6%;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7%。农民年平均每人纯收入为463元,比上年增长92%;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987年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07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7。5%,是近几年来增长最多的一年。

另一方面,1987年经济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不稳定因素。最突出的是物价上涨幅度过大,突破了计划曰标,人民生活的改善受到一定影响,一部分城市居民家庭实际生活水平有所下降。1987年全年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88%,有些大中城市上升幅度已突破10%。由于生产供应不足,内外销争货源,部分大中城市对猪肉、食糖等实行了限量凭证供应,主要商品库存下降,紧缺面扩大,抢购风时有发生。社会集团购买力增长过猛,全年售予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达553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大大超过同期生产增长的幅度。连续几年的通货膨胀已经开始对物价波动产生较大影响,带来了经济的不稳定。基建投资总规模仍然偏大,计划外在建项目和新开工项目过多。1987年基本建设在建项目总投资5900多亿元,按当前投资水平,在不上新项目的情况下,要完成这项投资也要4年半时间。由地方和企业自筹资金安排的一般加工工业和非生产性项目偏多。1-11月,地方自筹基建投资超过预算27%。1987年基本建设新开工项目占施工项目的比重达51%,特别是第四季度猛增23000个,比1986年同期增加近4000个。全年新开工项目43000多个,其中非生产性建设项目约占45%。摊子铺得过大,建设周期过长,投资效益差。1987年末,市场货币流通量1454亿元,当年货币净投放236亿元,增长194%,是近几年增长幅度最低的一年。但奖金和集团消费性现金支出仍然大幅度增加。全年工资性现金支出增长164%,略低于上年增长20,8%的水平,但国家职工奖金支出和行政企业管理费支出的增长过猛,分别比上年增长35。4%和28。3%。全年财政赤字虽然基本上控制在预算范围内,但仍达到803亿元,比上年增加95亿元。

三、1988年的经济过热及宏观调控措施

(一)1988年的经济工作部署和计划安排

1988年的计划安排原本是遵循七五计划的既定目标,也考虑了前两年的经济状况,作了适当调整。从经济指标安排上看是恰当的,而同时也考虑到了超过的可能,预期目标是不超过前三年的平均水平。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也基本上是按照七五计划的既定步骤进行的,即通过七五计划后三年的各项改革,初步奠定新旧体制转换的基础。但是,前几年经济的持续过热,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双膨胀,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经济效益不高,以及持续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这些不稳定因素没有消除,1988年仍继续在发展。这使得宏观环境过紧,没有造咸改革的宽松环境。而在决策层的指导思想上却急于过渡,因而在1988年上半年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特别是下半年的价格闯关,价格和工资改革方案的出台,引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抢购风潮,导致了原有计划的大转弯,急刹车,从而开始了以后三年经济上的治理整顿。

实际上,国家有关部门在1987年下半年已经觉察出了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安排1988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全国计划会议提前于1987年9月与体制改革会议同时召开,目的是为了使改革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对一些重大方针问题和改革部署进行共同讨论和安排(一般年份是在11月-12月份召开)。国家计委在会上提出了1988年计划安排的总方针和1988年宏观控制的六个具体目标。安排1988年计划的总方针是:收紧财政和信贷(即实行双紧政策),控制需求,稳定物价,保持经济的平衡和稳定发展。

1988年宏观控制的具体目标是:

1控制货币增发量,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率与计划的物价上涨率之和。2财政赤字低于1987年计划水平。除了调整职工工资、物价补贴和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等需要增加的支出之外,基本建设拨款、各项事业费支出、行政费支出,必须低于或者大体维特1987年的水平。这方面需要增加的支出,必须在各自的预算范围内调整解决。财政赤字的弥补,不再采取向银行借款和透支的办法,改为由财政部发行国债的办法。3市场零售物价指数必须低于1987年的水平。4国家外汇结存略高于1987年末达到的水平。5农业生产保持4%的增长幅度;工业生产,在降低物质消耗、减少资金占用、提高产品质量、保证适销对路的前提下增长8%6城乡人民的平均实际收入略高于1987年的水平。国家计委提出,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必须采取一些根本性措施,有一个连续三年的长期安排,而且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经过几年努力,把市场零售物价基本稳定下来,消除通货膨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在作这样安排时,充分考虑到了采取从紧政策后可能会带来的问题和造成的一些损失。但是,为了稳定经济,也只能如此,准备过几年紧日子。应该说,1987年9月份的计划会议对问题的认识是清醒的,客观的,安排也是稳妥的。

1988年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第四次全体会议,讨论了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1987年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物价上涨幅度过大,1988年的经济工作,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掌握进一步稳定经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针,以改革总揽全局。

3月份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上的《政府工作报眚》提出,1988年采取放、调、管相结合的路子,来解决宏观失控问题,下决心使经济降温。

1988年3月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198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就是根据以上原则和方针制定的。计划规定,1988年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是,进一步稳定经济,深化改革,以改革总揽全局,努力保持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按照计划安排,1988年计划的具体目标是:1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5%2农业生产增长4%,争取粮食产量达到41亿吨。工业生产在降低物质消耗、减少资金占用、提高产品质量、保证适销对路的前提下增长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3300亿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2060亿元,略低于上年的实际水平。4货币增发量和信贷规模控制在适度水平,既要有利于币值的稳定,又要有利于经济的增长。5财政赤字控制在80亿元,维持上年的水平。除了工资奖金、价格补贴、科学文教卫生事业、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等支出适当增加外,基本建设拨款、行政费和其他事业费等支出都低于或大体维持上年水平。6城乡人民的收入在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之后,要比上年水平有所提高。

为了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怍:

1必须严格市场的物价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布的一系列价格管理办法,坚决制止乱涨价、变相涨价和乱收费,严厉惩处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的不法行为。

2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适当控制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幅度,并运用各种手段,特别是价格杠杆,正确地引导消费,使之与生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相适应,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

3继续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充分发挥现有生产能力作用和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1988年计划安排,在国家预算内和特别贷款投资总额中,用于能源和交通运输部门的投资达到513%,比上年提高三个百分点。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并不是要扩大投资总规模。1988年必须继续贯彻三压三保的方针,严格控制投资总规模。要从严控制新上项目,在建项目也要进一步清理。已经动工进行新建、改建、翻修、装修的楼堂馆所,未经批准的,必须一律停下来。

4大力开展双增双节运动,做到:第一,大力提高生产、建设、流通等领域的经济效益,在这个基础上求得社会生产的增长。第二,节省一切可以节省的开支,特别是坚决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1988年的社会篥团购买力指标,在1987年实际支出的基础上一律压缩20%并停止购买小汽车、沙发、地毯等19种国家专控商品。必须严厉制止乱发钱物的现象,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和随意赠送礼品,精简压缩各种会议并认真执行国家规定的会议食宿标准。实际上,根据以往经验,这个计划指标肯定会超过。之所以定得比较保守,就是考虑到了可能会超过的因素。预期的目标是实际增长幅度不超过前三年的平均水平,工业生产的增长幅度保持在12%上下,力争在二三年内能够消除不稳定因素。

(二)1988年控制经济过热的政策措施为了实现

1988年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和计划规定的目标,进一步稳定经济,国务院从年初开始就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1首先是要稳定物价。1月5日,国家物价局提出稳定春节市场物价的五项措施。

1月11日,国务院发布《重要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管理暂行规定》和《计划外生产资料全国统一最高限价暂行管理办法》。国务院在通知中指出,现在突出的是生产资料乱涨价、乱收费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影响整个物价的平稳和经济的稳定。稳定经济必须稳定物价。而稳定生产资料价格,特别是管住国营企业和垄断行业的价格,又是稳定物价的重要环节。要坚决刹住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乱涨价、乱收费的歪风;要加强计划外生产资料价格的指导和管理,制止乱涨价、乱收费。重要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由国家物价局统一管理、制定和调整,关系重大的要报经国务院批准。对当前价格既高又乱,供求矛盾突出的能源、原材料和重要的加工产品实行全国统一最高限价。5月14日,国家物价局发布《关于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

2严格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2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严格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压缩开支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各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基本建设单位年的社会集团购买力指标,一律在1987年实际支出的基础上压缩20%,在1988年内,停止购买小汽车、大轿车、彩电、复印机等19种专控商品。对直接用于生产经营、科研、教学、医疗和因特殊原因必须购买上述商品的,必须经各级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管理机关逐项审查,从严审批。严禁用公款购买实物和购货券发给职工,各种非业务性的研讨会暂停一年。严禁以开会出差为名,搞公费旅游。4月13日,国务院控制集团购买力工作会议强调,今年社会集团购买力压缩20%各地一定要严肃法纪,坚决执行。

但是,1988年上半隼社会集团购买力的控制效果并不好。据8月18日新华社报道,1-7月份,全国社会集团购买消费品达36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合理调整投资结构。为了保证重点建设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也可对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加以控制,国务院决定建立中央基本建设基金制,从1988年1月1日起执行。基本建设基金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由建设银行进行管理。基本建设基金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生产力布局和中长期计划的要求,必须坚持量人为出的原则。

控制投资规模,重要的是控制自筹基本建设资金。为了限制自筹投资用于基本建设,1988年1月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按自筹投资一定比例购买重点企业债券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均应按当年自筹投资的一定比例认购重点企业债券;规定自筹基建投资必须按国家规定在建设银行存足半年才能使用;任何部门、地方、单位都不准占用流动资金、银行贷款、截留财政税收作为自筹投资来源和购买重点企业债券。

为了对楼堂馆所基本建设加强管理,控制楼堂馆所建设,1988年7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楼堂馆所建设管理暂行条例》。《条例》规定,所有机关、团体、全民所有割企事业单位的楼堂馆所的建设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经批准建设的楼堂馆所必须列入部门、地方基建投资计划。任何单位未经报批程序不得擅自建设,不得搞计划外工程。

4认真清理在建项目。1988年5月27日,李鹏主持召开国务院第6次常务会议,讨论了在京楼堂馆所建设项目的清理问题。会议要求,各省、市、自治区都要根据这次会议精神,对所在城市的楼堂馆所建设项目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6月1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清理楼堂馆所建设项目的通知,通知要求,省长、自治区主席、直辖市市长要亲自抓清理楼堂馆所建设项目的工作,务求抓出成效;对在建项目、准备建设项目和规划设计项目要全面、认真地进行清理,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讨论,不得走过场,要坚决停一批,缓一批;从现在起,楼堂馆所建设项目的投资,不论筹集渠道如何,一律先存入建设银行,接受监督,不得存入其他银行;今后审批楼堂馆所建设项目,必须按基建程序办理,不准各级领导者批条子上项目。

5严格控制信贷和货币投放。尽管年初提出了财政、信贷双紧方针,但1988年上半年的金融形势不容乐观。据《人民日报》8月17日报道,上半年全国金融形势严峻,货币投放过多,贷款增加较猛,储蓄存款出现滑坡现象。又据8月18日新华社报道,上半年全国消费基金增长过快,前7个月银行货币净投放达183亿元,而上年同期净回笼44亿元,本年比上年同期实际多投放货币227亿元。为了实现1988年信贷投放的计划目标,8月11日,国务院批转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控制货币、稳定金融几项措施的报告》。国务院重申,任何单位、个入都不得强迫银行发放贷款或阻挠银行收回到期、逾期贷款;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任何部门都不得以任何名义成立或变相成立金融机构,办理存款、贷款等业务;对各地已经成立的各种信托投资机构,责成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清理整顿。为了减少货币投放,增加吸收储蓄存款,中国人民银行还决定,从9月1日起提高银行各项存款、贷款利率。

(三)1988年计划执行情况

尽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1988年的计划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后三个月进入治理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