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第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从而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健康进行。

强调市场的作用并不是要否定政府的作用。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政府的指导和推动也是必要的。政府要为市场活动和企业经营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良好的市场秩序,包括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条件。现在看来,政府要做好几件事。一是制定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一些重要部门和地区的五年计划纲要等。

二是运用财政力量,带动社会投资,努力实现五年计划目标。政府投资是政策性投资,主要用于公共需要部门。尽管政府投资只占社会总投资的一小部分,但其支持、带动、示范作用不容忽视。三是制定鼓励和限制的政策,促进计划的实现,如提出和发布鼓励、允许和限制、禁止的产业目录,鼓励到西部投资开发的政策等。四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国企改革,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使其为五年计划的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五是进一步扩大开放,用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把改革和开放结合起来,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为了在结构调整中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酌作用,五中全会提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系列重要建议。具体内容,容后专门叙述。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3。突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

一、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制定和实施

十五计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进入新世纪,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信息技术将进入新的起跑线,生物技术时代提前到来,航天航空技术迅速发展,纳米技术将引发更为深刻的产业革命,资源环境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也将有质的跳跃式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将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性质更加明显和突出。我国要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随着科技革命的推进和科技竞争的展开,教育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作用日益突出,劳动者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面对新挑战,首先要抓好教育,抓好人才的培养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高素质人才。《决定》指出,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关键在人才。要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口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就必须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深化人才工作体系改革,大力培养各类人才,推进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

二、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日俱增。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离开科技进步无从谈起。经济最发达、实力最强的国家,肯定是科技进步领先的国家。

经济发展快速的国家,肯定是科技进步快速的国家。我国要赶超经济发达的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必须着力于科技方面急起直追,在重要技术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五计划特别重视科技进步,把科技进步同改革开放一起,列为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并制定了相应的详细规划,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总体跟进,重点突破,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十五期间,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点任务是,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高技术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实施重大高新技术工程项目,促进高技术成果转化,力争在亚微米深亚微米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制造、高性能计算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生物工程药物、生物芯片、农业生物工程等领域,实现产业化。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选择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等若干重点领域,加快:开发能够推动结构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瞄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选择我国具有一定忧势、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力争在基因组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生态科学和地球科学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要实现科技进步,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体制创新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根本保证。要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技术集成,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鼓励大中型企业都有自己的技术开发基地和中心。强产学研结合,鼓励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进入企业或改制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建立服务功能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形成风险投资机制,发展资本市场,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力口大国家和全社会的科技投入,提高投资效益。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形成鼓励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击各种侵权行动。扩大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外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支持我国科技企业到别国进行研究开发,促进资源和信息共享。力口强科普工作,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制定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在制定科学发展计划时,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料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三、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在当代,任何一个国家都把经济发展作为主要的国策。而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关键取决于一国教育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和人才的质量。世界各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对教育的投入可以得到极为丰厚的回报。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都着力于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我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更是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五计划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与部署。

我国教育长期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所谓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例如,1988年中国是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为占世界1845%的学龄人口提供教育,而用占世界078%的教育经费为占世界1981%的学生提供基础教育。建国以来,我国一直重视教育的发展,采取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制度,除了大力开展正规教育以外,为了动员地方和社会积极参与,政府特意在有关教育改革的规定中提出多渠道多层次办学,以解决教育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从而形成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两条腿走路、全国动员办教育的局面。到现在为止,中国已形成三元教育体系,即政府提供的正规教育,企业提供的在职培训,地区专业机构向个人提供的成人教育培训。所有这些,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进入新世纪,即进入十五后,中国教育发展进一步呈现凡个特点。

第一是高校扩招。高校从1999年起扩大招生。2001年,我国高校本专科在校人数1300万人,是1988年的34倍;在校研究生393万人,是1988年的39倍。

高等教育入学率已达到14%,1999-2001年高校三年扩招后,普通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翻了一番。2003年、2004年继续实行高校扩招。

第二,民办教育快速发展,多形式的办学体制初步形成。民办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年底,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1200多所,注册学生113万人。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89所,在校学生15万人;普通中学4571所,在校学生233万余人;职业中学1040所,在校学生38万人;小学4846所,在校学生182万人。2002-2004年,民办教育进一步发展。

根据十六大报告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发展的目标将更为雄伟。

到2%年,全国每10万人口中,专科及以上学历者达到7000人以上(2000年为3611人);高中阶段学历者达到2万人以上(2000年为112万人)。在从业人员中,专科以上学历者占8%左右(2000年约为5%),文盲半文亩比例降到5%以下(2000年约为9%)。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5年(2000年为8年左右)。

提高普及义务教育水平,推进学前教育。到2%年,普及9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5%;学前三年入学率达到80%左右。2%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左右,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龄人口都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2%年,高等教育各类在校人数达到2500万人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左右。

面向市场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遍教育、成人教育相衔接与沟通的体系。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987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明确定义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从20世纪末开始,可持续发展为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并相继列为各国的重要战略和方针政策。2002年8月,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共同确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人与自然统筹和谐发展的重要发展思踣,就是要着力解决这几年越来越受大家重视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问题。这就是说,必须建立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努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淡水资源少的发展中大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进入新世纪,包括在十五期间,我国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减缓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不再走传统工业化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抓紧解决部分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许多大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先建东线和中线。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西部大开发更要重点抓生态环境建设包括天然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等。

强化城乡污染治理,着力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海域和大中城市的污染治理,坚决改变先上项目、先污染再治理的被动局面。树立全民环保意识,使可持续发展深入人心,得到大家的认同。十五期间,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趼加强。根据国家发改委材料,到2003年年底,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108亿亩,荒山荒地造林12亿亩。还启动了退牧还草试点工程,加快了天然林保护和京津风沙源治理步伐。

·4。深化改革,努力消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到2000年年底,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已起基础性作用。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体制性障碍仍到处可见。为实现十五计划提出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各项任务,必须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2年11月举行的党的十六大,对我国进入新世纪后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部署,要求改革有新的突破性进展。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可以肯定?十五期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会有许多实质性进展,从而有力地推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以下着重根据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论述改革将从哪几个方面展开。

一、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997年,党的十五大根据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性,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十六大总结了这儿年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要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曾经有一种意见主张,将公有制为主体改为公有制为主导,不再强调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而强调发挥公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但主流的意见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为主体不宜更改。当前的任务主要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因此公有制的比重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高一些是理所当然的。公有制经济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以公有制为主体,既要保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更要增强素质和活力。要继续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使公有制和市场经济很好结合。现在看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一些共同基金如养老基金、职工持股会等,都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要支持其健康发展。集体经济和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加就业、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作用,要继续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的发展。多年改革实践表明,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国民经济活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方针政策引导下,我国个体经济从小到大,私营经济从无到有,它们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大,从八十年代初的拾遗补缺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目前已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活跃市场方便人民群众生活的生力军。

我国个体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个体工商户由年的14万户、15万人发展到2002年年底的2377万户、4743万人,注册资本3782亿元。私营企业从八十年代末开始起步,~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到2002年年底已达243万户,从业人员3409万人,注册资本24756亿元。据有关部门测算,2000年个体私营经济创造国内生产总值18000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013%。到2002年,个体、私营经济对国内生产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到占23%需要指出,这个数字是偏低的。因为有一部分名为集体实为个体、私营企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没有计算在内,有的地方把一些国有中小企业转为个体私营的情况瞒报漏报等。2003年、2004年我国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如私营企业2003年发展到3005万户,注册资本3530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和42%随着我国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特别是在国有资本继续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的同时,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继续缩减,个体、私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今后,要完善政策法规,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放宽国内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领域,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应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人才招聘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依法加疆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防止某些私营企业主因对政策的误解而把资金抽逃到国外境外。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主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要得到全社会应有的尊重。

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地方的实践充分证明,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相得益彰。这是对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重大发展。一般认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在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回收较慢、规模效益比较显着的大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