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他詹姆斯。布鲁斯也算这样的一个“超人”,因为他拥有一双慧眼,能够看穿很多人所看不穿的事情。
这也就是在詹姆斯。布鲁斯最后明白了那么多的工业设备,原来是被太平天国政府拆走之后会震惊的理由。
因为,詹姆斯。布鲁斯一眼就看清了,太平天国政府这是在浑水摸鱼,是在借着他国的巨大痛苦,用最低廉的代价,来建立他们自己的工业体系。太平天国的“超人”,果然是比他还“超”。
但在略显沮丧的同时,詹姆斯。布鲁斯又很疑惑。
有文化、有头脑的詹姆斯。布鲁斯很清楚,在这个世界上,毕竟“超人”是有数的。而一个国家的庞大的工业体系,也绝不是单凭那一两个“超人”就能够完全运转得起来的。
第二一五章 对第二类的私办报刊,詹姆斯。布鲁斯虽然也看,但却很少用心地去看,原因是上面的“吐沫星子”太多,有时候……()
作为满清殖民者统治下的中国南方重镇的广州,在现代工业方面,曾经完全可以说是一个白丁儿。但在被太平天国政府光复之后,广州却很快就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了一八五八年,仅仅也就是短短的两三年间,广州竟然就诞生了如纺织、钢铁,以及机械制造等一系列的现代工厂。尤其是那个具有着相当规模的广州钢铁厂,不仅几乎是一夜间就已经在广州的城郊拔地而起,而且还出乎他的意料地一切都运转正常。
直到他来到中国,通过后来的“剪报”嗜好,詹姆斯。布鲁斯才总算终于弄明白了在这其中,到底都曾发生了怎么样的一回事。
和全国光复之前一样,在太平天国的新闻报刊行业中,始终都存在着多种的办刊方式,詹姆斯。布鲁斯简单地把它们归成了两类:
一类是官办(如中央和各地政府,以及有政府背景的企业所办的报刊);
另一类则是私办(这些办报人里面不仅包括了那些毫无政府背景的群体或个人,还包括着数量极其有限的几个外国人)。
对第二类的私办报刊,詹姆斯。布鲁斯虽然也看,但却很少用心地去看,原因是上面的“吐沫星子”太多,有时候“口臭味儿”还很浓。尽管这上面的不少文章,有时候读起来也很是叫他舒心,某些时候甚至还很是解气,但总体来讲,那上面真正能值得他去挖掘的东西却很少。
穿了,他毕竟还只是一个他自己的那个帝国的耳目,却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主动破坏者,类似那种到处扇阴风、点鬼火,到处串联不满分子跟太平天国政府去找麻烦的粗事儿,他自然是不会去做的。
再者,那些看似很善于“喷口水”的报纸的写手们,未必就真有要去颠覆太平天国政权的心理,说来说去,更多的人也不过都是因为对某些事情有了“看不惯”。
因为再看看这些“民报”的另一面,就不难看穿办刊人的心思了。
虽然这些“民报”几乎对政府的许多作为都在“喷口水”,但是,恰恰就是这些“民报”,又都会对自己那片土地上的知名政府官员们。是追捧之至。
什么某某市长亲临这里啦,某某局长光临哪里啦,就差把某某长们去茅厕,也美化为是某领导“脚蹬高台”、亲蹲粪坑,当成独家新闻爆料于世了。
而若是得到了有关中央政府的首脑们活动的信息,那就更是炒的不得了。中央级大人物哪怕是随随便便的一句话,在他们这里又都变成了“晓谕”,而那些时髦赶得快的报刊,则早已开始将各级官员们张嘴所冒出来的一切,都定义为了“指示”,官员的职位越高,“指示”自然就越重要。
正因为“民报”的能折腾,所以连来到太平天国没多久的詹姆斯。布鲁斯,都曾听到过这样的一个笑话,并在听了之后,还忍俊不住地将此笑话又写进了给在伦敦的他的朋友的信中,以图共“笑”。
据说是还在首都迁往北京之前,时值酷暑,由于天京的气温连日居高不下,杨秀清一行来到了位于郊区的天京畜牧场,对这里的一线工人们进行慰问。
这是一家几乎全是由妇女们组成,可以年出栏相当数量猪牛鸡等牲畜的大型畜牧场,他们承担着当时首都天京的大部肉类的供应。
由于对天京畜牧场的工作极为满意,杨秀清同围在身边的女畜牧工们唠了一番家常之后,就在要辞别大家离开这里之际,杨秀清兴之所至,一面冲女畜牧工们摇着手,一面从嘴里冒出了“扯乎”,这两个只有江湖黑道人物才常用的字眼儿。
一般的情况下,太平天国政府的首脑们在进行正常的工作视察的时候,是不会通知报社的报人们跟随的。而由于“官报”们的创刊宗旨,并不包含着必须要承担起有关大人物们的随时行踪的报道重任,所以,“官报”的报人们也就免去了整天像跟屁虫似的,围着首脑们转的“麻烦”。
也正因为如此,为了诱惑人的眼球,提高自己报刊的名声,“民报”的报人们就在这方面下足了工夫,他们每天都会派出得力的“干将”,去蹲守各个政府机关。当然,也就有人专门负责蹲守“天国宫”(前洪秀全的天王府)。
杨秀清的这次视察,负责蹲守的天京的“民报”——《民声报》的记者,是提前发现了的。但由于杨秀清一行走的地方太杂,再加上事先又根本不知道这一行人的具体安排,所以,在杨秀清一行突然奔往天京畜牧场的时候,这位记者很不幸地被甩掉了。
可凑巧的是,偏偏这位执着的、又有着极强责任心的记者,还是找到了杨秀清一行的踪迹,并最终追了上来。而更凑巧的是,这位跑的满头是汗、上气不接下气的记者,偏偏只听到了这位天朝最高革命指挥委员会的杨委员长的那最后一句话。而还更凑巧的是,偏偏这位可爱的记者,不懂江湖黑话。
一个“民报”的记者,居然可以这么轻而易举地接触天朝的最高领袖,太荒唐了吧?一点儿都不荒唐。
在此时的太平天国,不管是多大的官员外出,不仅不会带着“大清国”的那些执事,硬逼着老百姓们去“自愿地”肃静和回避,也不会在自己的土地上,还非如临大敌整上几百上千个护卫沿途保镖。
这绝不是太平天国政府的要员们胆子大、不怕死,而是他们相信他们的父老兄弟和姐妹,敢拍着良心去面对他们的他们的父老兄弟和姐妹。
就这样,一个大笑话诞生了。
次日的《民声报》,又是以头版头条首先刊载了最高革命指挥员会委员长杨秀清,头天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公务活动。在写到杨委员长视察天京畜牧场之时,文章说,杨委员长在视察的最后,向为了天京民众的幸福生活一直奋战在畜牧生产第一线的女工们做了一个极为简练的重要指示,因为这个重要指示已经简练到只有两个字——“扯乎”。
第二一六章 “剪报”的结果告诉他,原来,早在一八五六年底开始,的研究和建设人员,居然就已经提前按照……()
所以,詹姆斯。布鲁斯真正必须要加以关注的,则还是那些具有官方背景的“官报”。
当然,这些“官报”也有他们的“毛病”。
一般来讲,“官报”的第一个版面,通常总是会被那些各式各样的、所谓的理论指导性文章所霸占,而这些所谓的理论文章,又多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宣传,不是这个主义、那个信仰,就是剥削和压迫什么的。
尽管类似这些说教方面的东西,写得已经可以说是相当地通俗,但对那些于政治绝不感冒的人来说,还是显得很枯燥无味。
对于这些所谓的理论性文章中所传播的内容,詹姆斯。布鲁斯自然也是很反感,但他却并不会因噎废食。不论是多么“令人生厌的无聊”文章,他总是能大致地看得下去,哪怕是只走马观花。因为,要想真正地了解一个政府,首先就得弄明白他们的所主张的是什么,这也叫知己知彼。
不过,在詹姆斯。布鲁斯看来,作为政府的喉舌,太平天国政府的各类“官报”,虽然有其“难以避免的毛病”,但同时,又拥有着“极其珍贵的价值”。
“官报”绝不像“民报”那样的哗众取宠,它们极少刊载有关于政府各级官员日常行踪方面的所谓新闻,什么“重要指示”,“重要讲话”之类的词语,在“官报”上就更是绝无仅有。
但是,“官报”却在其有限的版面内,以最大的篇幅,将一个缤纷多彩的社会,呈现在了广大读者的面前,不仅为读者们提供了一个尽可能的、广泛的学习园地,还给读者们提供了汲取丰富营养的大好机会。
而在这其中,令詹姆斯。布鲁斯又最关注的,则是那些连篇累牍地反映着太平天国的优秀建设者们的伟大功勋的报道,也就是被如实地描绘了的那些来自太平天国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们的足迹。
正是循着这些太平天国的劳动模范们的成长轨迹,通过把众多的似乎是支离破碎的事件连串在一起,聪明的詹姆斯。布鲁斯才会为那些曾经萦绕了自己多年的疑问和困惑,找到了一个个切实的答案。
比如,广州钢铁厂为什么会在眨眼间拔地而起?而这个极端匮乏现代工人的政府,又是靠了什么样的招数,居然马上就可以叫它运转起来的呢?
“剪报”的结果告诉他,原来,早在一八五六年底开始,太平天国的研究和建设人员,居然就已经提前按照他们大英帝国的曼彻斯特钢铁厂为样本,在广州开始了钢铁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任务。
一八五七年三月,曼彻斯特钢铁厂抵挡不住经济大危机所带来的料峭春寒,宣告破产。而更为凄惨的是,仅仅几个月后,这座钢铁厂就像是遭到了千年一遇的龙卷风洗劫一样,居然被扫荡的几乎是一毛不剩。
当然,没有人能想到,一个曾有着相当的辉煌经历的曼彻斯特钢铁厂,也会犹如一个大萝卜似的,竟然被万里之外的太平天国政府,重新丝毫不差地放在了又一个合适的坑内,开始了它的新生。
与此同时,太平天国政府除去从他们的现代工业基地上海和天京,抽掉了少数自己培养的生产技术骨干,去支援广州钢铁厂的生产之外,更重要的是,太平天国政府还从美利坚和法兰西召回了大批他们的外派“劳工”。
而正是这些曾经在异国他乡饱尝了工厂主们的压迫和剥削,如今却已经翻身做了主人的“劳工们”,一下子成了广州钢铁厂的脊梁。
类似的情形,还绝不只是发生在广州这一地,当然,不同的地方,运作的手法也许各异,但殊途同归。
这种先见之明,只怕是前无古人、后人来者了。
同样,通过自己的“剪报”嗜好,再加上超强的分析能力,詹姆斯。布鲁斯还“破译”了太平天国政府,在经济数据方面始终所严守的秘密。
去年年初,当詹姆斯。布鲁斯踏上太平天国这片土地的时候,极其擅长“坑蒙拐骗”的太平天国的工业化进程,虽然已经小有规模,但是,由于这个太平天国政府自己不说,外人自然也就很难知道其真正的工业实力。
尤其在象征着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钢铁的产量方面,太平天国政府始终留给给外界的都是一个谜。而这一点,对于一直都在把太平天国政府当成是自己的未来头号大敌的英国人,就更为重要。
因为英国人早就推断,太平天国政府在各个领域,都已经拥有着大量的世界级的领先技术,而随着詹姆斯。布鲁斯的“剪报工程”,这种推断,也被得到了切实的确认。所以,在这样情况下,太平天国政府的钢铁产量,就成了英国政府判断太平天国政府真正实力的重要要素之一。
倘若太平天国政府的钢铁产量已经超越英国,成了世界的头号钢铁霸主,根据太平天国政府的技术实力,大英帝国的海上霸王地位显然就将不保。
在詹姆斯。布鲁斯之前,大英帝国驻华公使馆提供给帝国政府的信息,一直都说是太平天国政府的钢铁产量极为有限。当然,这也绝不是詹姆斯。布鲁斯的前任们有意地糊弄和搪塞他们的帝国政府,他们之所以能做出如此的判断,也是有根据的。
根据之一,就是太平天国政府还是一个绝对的钢铁进口国,在这里,到处都充斥着来自美国、法兰西和英国的钢铁制品。
但詹姆斯。布鲁斯在利用“剪报”跟踪了太平天国政府所表彰的那些钢铁产业的劳动模范们之后,却得到了另外一种结论。
詹姆斯。布鲁斯发现,不仅世界上正流行的转炉和平炉炼钢法,在太平天国政府所拥有的各大钢铁厂内均已是运用自如,而且,太平天国政府还拥有着任何钢铁强国都不惧的特种技术。
第二一七章 一八六二年,苗根生终于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他的一再请求下,他成为了刚刚扩建之后的……()
太平天国眼下已经完全可以大批量的自主生产那些比锻铁还要硬。却比老工艺生产的“泡钢”还要软,能适应如制造钢轨、锅炉钢板、结构钢(造船及建筑钢筋)以及薄钢板等多种用途的优质“低碳钢”。
詹姆斯。布鲁斯还确认,至少在一八六五年,太平天国政府一直重点扶持的上海东方实业所直属钢铁厂,就已经相继拥有了铬镍、高碳钨锰等特种合金钢的规模生产制造能力。
而与此同时,詹姆斯。布鲁斯还发现,与异军突起的冶炼方面的大规模生产技术相呼应,太平天国的钢铁业在精轧的工艺上,也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飞速改变。
曾经叱诧风云了世界各国的钢铁业有相当一段时间的重大发明——锤锻,在以上海东方实业钢铁厂为代表的太平天国的几个重点钢厂内,却早就已经大部分地让位于了一种全新的轧制工艺。
因为在詹姆斯。布鲁斯的“简报”中显示,一八六四年,上海东方实业总公司研究院的一个科研团体,曾被太平天国政府第二次授予了“功勋研究室”的荣誉称号。而这个功勋研究室能够再度获得如此殊荣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已经成功地研制出来了一种叫可逆轧机的精轧设备。
利用这种新技术,金属锭式的薄片就能够被放在机器里进行来回的轧制,大大地缩短了金属坯料加工时所需的时间。而三辊式的轧机,则可以用其第三个轧辊,自动回转轧制金属,在整个的轧制过程中,更是达到了机器根本无需开倒车的境地。
随着“简报功课”的越做越足。詹姆斯。布鲁斯还发现,上海东方实业钢铁厂的一位普通的炉前工,之所以能在一八六七年荣获太平天国政府的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理由,是他曾带领着几个身边的工友,利用业余时间加班加点,对在世界冶炼业中堪称是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的酸性转炉,竟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按照当时太平天国政府官方的说法,正是由于这位炉前工及其工友们的那种锲而不舍的革新精神,从根本上改变了酸性转炉无法达到完全去磷的大问题,并开创了新式冶炼法的先河。
不能不说,詹姆斯。布鲁斯的洞察力,那还是相当厉害的。
遭到詹姆斯。布鲁斯伯爵大人追踪的这位劳动模范,他的名字叫苗根生。如果不是当年林海丰所率领的东征太平大军光复了江浙,这位普通的浙西汉子,注定将要在他的家乡,那个穷困的小山村里,与周围的所有一样,默默无闻地度过他们的艰辛的一生。
但无疑,苗根生和他的乡亲们是幸运的。
太平军来了,苗根生和无数的穷苦人一样,迎来,并开始了一个完全崭新的生活。
在太平军的主持下,前面几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的土地是个啥样子的苗家,开天辟地地也有了一块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尽管那几亩土地很薄,尽管一年耕种下来,或许也只能是满足了一家老小能吃饱之外,再无更多的富裕。但是。对于几辈子做佃户,一年到头很少能吃上几顿包饭的苗家来说,有了现在这些,就已经是足够了。
一八五六年,为了给未来天朝大规模建设培养工业人才,同时为了解决偏远山区人多地少,人民的生活难以有一个真正的大变化的问题,太平天国的上海市政府按照林海丰的计划,开始在江浙等地的困难地区,动员、召集部分的青壮年出洋务工学习。
于是,除去刚刚才成了家的大哥留在家中陪着身体还算健壮的父母,照顾两个未成年的妹妹之外,年仅十七岁的苗根生与他的另外两位兄长一起,既是为了报答太平军的恩情,也是为了减轻家中的负担,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走出了家乡。
就这样,一八五七年的年底,苗根生三兄弟与数万名工友们一起,漂洋过海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在那里,苗根生被安排在了一家钢铁厂工作。并在这家钢厂整整地度过了四年的“劳工”生涯。
尽管苗根生和他的工友们都知道,天朝政府曾经多次与美利坚政府联邦交涉过,要求美利坚联邦政府务必严格督促那些工厂主们,不得出现任何虐待来自太平天国劳工的现象存在。而且,为了让他们这些远离祖国的人们,能在外面更加安心地工作和学习,天朝政府还会按月向每个工友的家中,发放单独的一份工薪补助。
但尽管如此,对于所有的工友们来说,他们的那段的经历,照样远远不是一个“艰辛”就所能完全都表白得清楚的。
在美利坚,苗根生住的是几十人拥挤在一起,简陋得就犹如是家里的牲口棚一样的住所,吃的大都是一些发霉变质,勉强果腹的食物,而每天,他们却都得像狗一样地去为工厂主们进行超时的劳作……
其实在当时,对于美利坚的这些工厂主们的这种做法,还是很能得到一些人士的同情的。
比如有些人会说,资本历来就具有逐利性。因此,那些作为资本的拥有者们的工厂主们的这种追逐最高利润的行为,也不能就说是一无是处。
而还有一些很公道的人也会这样说,起始于一八五六年的那场经济大风暴,已经使得无数的美利坚的资本家们血本无归,甚至是倾家荡产。正是由于无数资本所有者们的倒下,才使得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