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太平天国-第4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本源抓住这难得的大好机会,不再听那位“高人”马荣祖的瞎忽悠,在马左卫、闵殿臣及随后赶到的刘昌林部还没有完成对哈密的彻底包围之前,果断地忍痛割爱,丢下哈密城中的数万老弱妇孺,逃之夭夭。

    九月二日,哈密光复。

    bk

第三一六章 有了这样的绝对优势局面,也就难怪马复源舍不得放弃这个“唾手可得”的镇南城了() 
第三一六章有了这样的绝对优势局面,也就难怪马复源舍不得放弃这个“唾手可得”的镇南城了

    亲帅第一、第二民族军及刘昌林的方面军独立骑兵师,为进疆大军做开路先锋的左宗棠一进哈密城,不仅立即四下出兵清剿哈密周围的残匪,还派出董福祥和祁宝相带着第一民族军的主力,沿马本源的逃窜路线猛追不舍。

    而作为光复哈密之战主力的刘昌林骑兵师,却连哈密城内到底都是个啥样子也没来得及欣赏到,甚至还没能在城内舒舒服服地歇上一宿,仅仅就在城外继续地野营了一夜之后,便于次日告别了哈密城,一路马不停蹄地向北疾进,并由南山口翻越天山,出现在巴里坤地区。

    马复源本来是收到了他的“国王”兄弟马本源临从哈密撤走前所发来的指令的,按照“国王”兄弟马本源的这个指令,他应该立即撤围镇南城,改向一碗泉及七个子井一线靠拢并与哈密撤出的兵马汇合,然后一起转经古城(奇台)退往伊犁。

    不过,马复源却没有遵照他的那个“国王”兄弟的指令行事,因为这一回已经是第二次兵临镇南城下的马复源,尽管又是鏖战了多日也未能攻进镇南城的半步,但还是自我感觉相当地良好。

    在他看来,第一次围攻镇南城的人马虽然比起这一次来也少不了多少,但那时候的所谓联军,却无论如何都无法与现在他手中所掌握着的兵马相比。联军毕竟不是一家人,表面上大家好像亲如一家,可只要一到了关键的时刻,就难免各怀鬼胎,看似出了工,却总是不肯出力。

    但现在不同。

    对于第一次攻打镇南城铩羽而归的种种原因,已经做过了极其认真地检讨的马复源,这一回再从哈密出师之时,不仅带走了“西宁圣军”大半的精锐,还将沙皇俄国盟友恩赐的数量极其有限的新式枪炮,也全部拉了出来。而又由于为了打破巴里坤地区僵局“御驾亲征”的马本源随后几乎是倾巢而出,声势浩大的“西宁圣军”先后在松树塘及镇南城西郊的两次大会战中,大败竟敢出来应战的前清军队,最后迫使遭受重创的前清残兵只能退守镇南城的满、汉两城,整个巴里坤地区,几乎都成了“西宁圣军”的天下。

    尽管在这种大好的局势下,太平天**队进疆的消息开始传来,他的“国王”兄弟不得不赶紧窜回哈密巩固老巢,但在马复源的心里,这并不能影响他在镇南城城外的表现,因为他的手里依然还握有近三万的“圣军”大军,而镇南城内的守城军队,却是那些已经被他打得胆寒了的前清残兵败将。

    所以,马本源离去后的马复源一心想再接再厉,拿下镇南城,以安慰他的那位年轻的“国王”兄弟的一颗无比忧愁之心。

    当然,比起他的那位能跑能颠的好兄弟马本源来,年长的马复源还多了一种不愿意颠沛流离的心态。他想给他的“国王”兄弟,也是给自己赶紧找个安安稳稳的,能过好日子的窝。而有着巍峨的天山山脉作依托,进可以攻,退又可以守的巴里坤地区,恰恰正符合了他的这种心态。

    镇南城也就成了他的必争之地。

    因此,虽然“御驾亲征”的马本源离开了镇南城前线,但马复源却不敢有半点儿的耽搁,继续对镇南城发起了一波更强似一波的猛烈攻击。

    此时的镇南城,不仅是整个巴里坤地区的各地前清官员、残兵败将的唯一退守之地,还成了那些已经无家可归了的当地维吾尔族、汉族及一部分回族老百姓们的避难之所。

    先前的暴动军联军及这次以“西宁圣军”为主的两次对巴里坤地区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对于巴里坤各地的老百姓们来说,都是一场场的巨大的浩劫。

    联军时期,个个都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的暴动军们的粮饷,需要从他们的身上找。而到了“西宁圣军”时期,又由于天气已经开始渐凉,既缺少粮草,又没有更多御寒之物的“圣军们”,则就不仅仅是要砸缸摔罐地搜**净老百姓们的每一粒粮食,拉走所有的牛羊马驴等牲畜,还要抢走原本属于他们的一切。

    尤其是位于镇南城周边的地区,老百姓们就更是悲惨,甚至整座整座的村落都被“圣军们”焚毁殆尽,数以千百计的百姓们,则成为了“圣军们”的刀下冤魂。

    马复源绝没有想到,正是由于他们的这种完全丧失了人性的疯狂,逼迫得那些无助的老百姓们,最终选择了坚壁起一切财物,丢掉地里的庄稼,赶上所剩无几的牲畜,要么躲进山里,要么跑进了镇南城,最终又成为了抗击他们的力量之一。

    尽管马复源对镇南城施以了百倍的疯狂,但被他们的倒行逆施激发起了无限义愤的镇南城中的军民,则是愈发的同仇敌忾,满、汉两城互为依托,协同死战,始终也不让马复源把脚伸进镇南城半步。

    不过,马复源仍然并不气馁,相反,他好像还看到了希望。

    他所主攻的对象镇南城的满城,如今的城垣已经多处被轰塌,尽管他的“圣军”将士还被阻挡在城下,但他明显地感觉到了来自城内的反抗,比起以往来已经没有那么的猛烈了。

    而更为主要的是,在刚刚为了支援危急的满城,汉城所发起的一次突然的大反击中,他虽然失去了一次打开镇南城满城大门的大好机会,但却给予了胆敢出城反击的汉城前清兵马迎头一击。

    在这次难得的面对面的大砍大杀中,开始时被打得很晕了一阵的马复源借助兵力上的优势,不仅很快就稳住了阵脚,还死死地纠缠住了一部杀出城来的前清绿营兵及民团。

    为了使已经达到了目的的反击兵马,尤其是与自己一块被堵截在城外的自愿出城参战的民团再更多地安全撤进汉城,绿营副将陈升恒率领二百余绿营官兵在团团围裹上来的“圣军”中拼死冲杀,最终全部殉难。

    有了这样的绝对优势局面,也就难怪马复源舍不得放弃这个“唾手可得”的镇南城了。

    于是,决意要拿下镇南城再说的马复源,一面继续毫无休止地死啃镇南城,一面为了防备万一,还迅速在松树塘及南山口一线布下重兵,扼守住哈密进入巴里坤的关键通道。

    可惜的是,马复源这次算计错了。他忘了,他所防备的对象可不是通常的军队,而是太平天国的工农红军。

    bk

第三一七章 镇南城内的人们在翘首盼望着军队的到来,而城外的马复源自然最不愿意看到这一幕() 
第三一七章镇南城内的人们在翘首盼望着太平天**队的到来,而城外的马复源自然最不愿意看到这一幕

    刘昌林的独立骑兵师一刀就劈开了南山口,而紧接着又砍在了松树塘的第二刀,则就更是令原本踌躇满志的马复源痛彻心扉不说,还叫他魂飞天外。

    一八五七年九月六日的这一天,对于马复源来说本来是很美好的。尽管无论是镇南城的满城,还是他眼前的汉城照例都又被那无尽的硝烟所淹没着,但马复源自己头顶上的那片天空,却是出奇的蓝,太阳,也是出奇的温暖。

    出于在战术和战略上的双重需要,早在头天的夜里,马复源就完成了对镇南城的攻城中心的大转移。今天的天刚一放亮,马复源的声东击西战术正式开始。

    马天保的巴里坤暴动军接过了“西宁圣军”的大旗,继续猛攻镇南城的满城。而马复源的“西宁圣军”主力,却将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了镇南城的汉城上,想借着“阵斩”绿营副将陈升恒的大胜之威,一举拿下汉城。

    镇南府城的汉城所承受到的压力是巨大的。

    自觉自己早已都是一群天涯沦落人的“西宁圣军”将士,面对着这座坚固的汉城,冲杀起来那可真算得上是前赴后继和视死如归。因为随着他们立志扎根新疆的日子一天接着一天的过去,从前那种来自本为一个战壕的穆斯林盟军及盟友们的热情援助和慷慨接济,基本上已经变得很不靠谱。他们成了要吃没得吃,想穿没得穿的一帮要饭花子。

    于是,他们必须出手去抢。抢官家,抢富人,也抢穷人,总之一句话,只要是他们所需要的,谁那里有,就去抢谁。

    而眼前的这座镇南府城,就更是他们必抢之地。因为镇南府城内,有他们需要的一切,有粮食,有军资,还有能叫他们终止过去那种像野狗一样的东奔西窜的生涯的一切。

    所以,在如此巨大利益的诱惑面前,加上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的“西宁圣军们”的士气,往往是很少需要别人再来做什么鼓动的。

    不打开镇南城誓不罢休攻城的“西宁圣军”将士们端起沙皇俄国盟友援助的火枪,拉上沙皇盟友赠送的洋炮,对镇南城汉城掀起了一浪高似一浪的攻城大潮。

    汉城内的绿营将士,还有那些由维回汉各族百姓们纷纷自发组织起来上城共御强敌的民团,面对着发了疯似的“西宁圣军”的猛攻,寸土必争,也损伤惨重。

    汉城的城垣上,随着一颗颗沙俄开花弹的轰然而至,高大雄伟的城楼被浓烟和火焰吞没,四下乱飞的砖瓦和木块,到处弥漫的泥沙,还有间或而起的守城军民们的残肢断臂……

    “**”因侥幸外出公干当初才没有被妥明等人的暴动军困在哈密,此时正在马道下躲避炮火的镇迪道尹文麟,被城外马复源部的这种不顾死活的打法着实给震慑住了。他抹了把脸上那不知是从谁的身上溅来的血水,猫腰冲着身边的巴里坤绿营总兵何官一跺脚,“叫我们在这里拼死给他们看守着一切,可他们却如此的不着急。在这么下去,只怕你我最后就都得为他们尽忠了。”

    何官瞅了眼脸色煞白,嘴唇也是青紫的尹文麟。他当然知道尹文麟口口声声之中的那个“他们”指的是谁,他也巴不得“他们”能赶紧插上翅膀飞到自己的身边,甭管到了那个时候的他自己最终是福是祸,但至少,他还是先能找上个安静的地方,好好地睡上一个大觉。

    “凌祥,你个王八蛋,炮已经停了,你他娘的还不赶紧上城”发现来自城外的炮火已经开始明显地变稀落的何官,冲着还扎在对面的一个角落里,也是面无血色的游击凌祥把手中紧握的腰刀猛地一摆,怒不可遏地一声大吼。

    吼过之后,他停下本已开始向城上挪动的脚步,又回头看着尹文麟,“尹大人,大清国没了,可你看看满城中的那些满洲人们,他们不是照样还都在坚持着。难道我们这些汉人还不如他们吗?”

    镇南城内的人们在翘首盼望着太平天**队的到来,而城外的马复源自然最不愿意看到这一幕。不过,尽管再不愿意看到,但马复源的心里却还必须要时时刻刻地逼着自己往这上面想。

    如今,他的背后二十余里开外,就是松树塘,由此再向南三十余里,则就是太平天**队想进巴里坤的必由之路南山口。一旦太平天国的军队要是打进了南山口,威逼松树塘,他就势必得面临前有坚城,后有大兵压境的极其不利局面,这可是玩笑不得的大事情。

    于是,立马镇南城汉城东郊一处高地上亲自督战的马复源,在用沙皇俄国盟友赠送给他的千里眼,满心欢喜地看着他的英勇的将士们打得汉城摇摇欲坠的同时,还不得不忙里偷闲地再扭转身仔细观察观察背后。尽管他也知道,他根本就看不到松树塘那边儿的任何东西,尽管他还很清楚松树塘毕竟有着他的三千精锐在看守,即便太平天国的军队能够闯过南山口,也决不可能越过松树塘半步,但他总是感觉只有这样做,心里才能更踏实一点儿。

    真是越怕什么,老天爷偏偏就给你来什么。

    在又一轮猛烈的炮击结束之后,当马复源紧咬着嘴唇,两手死死地抓握住千里眼,屏住呼吸地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他的将士们所掀起来的那又一次强攻大潮之际,马复源突然隐隐地感觉到了一种异样的声音出现在了他的耳朵眼里。

    隆隆的,又很沉闷,还很遥远,似乎像是雷声。

    不会就是雷声吧?不会是来自满城那边儿的炮声吧?马复源先是仰起头看看天,天还是那么的蓝,太阳还是那么的温暖。他接着又竖起耳朵,经过了一番快速而仔细的分辨之后,突然浑身的汗毛一阵倒竖。

    不好,这一串串的闷雷似的怪异声音,就是来自背后的松树塘方向。

    这怎么可能在南山口方向一直都没有警报发来的情况下,松树塘怎么会突然成了战场。

    1!

    !最小6!

    !新说k!

    !最网

    !快て!

    n!

    bk

第三一八章 于是,刘昌林依仗着马文义这块 “敲门的金砖”,不费一枪一弹,南山口就易了主() 
第三一八章于是,刘昌林依仗着马文义这块“敲门的金砖”,不费一枪一弹,南山口就易了主

    应该说,马复源的听力那还是相当地不一般的。他所听到的那一连串密集的“闷雷”,正是红一方面军独立骑兵师剿杀松树塘回暴徒的炮声。

    按照马复源的部署,被他安置在松树塘一线的人马,可不仅仅就是只担负着自己建营设垒,为攻城大军提供好坚实的屏障算完的“简单任务”,他们还必须要充当好南山口防卫的强大后援力量。

    而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周密部署,马复源还特别将三个重要的人物委派在了南山口及松树塘这两道极其重要的防线上。

    崔三禹、毕大才、马镇国三位,都曾是陕西回首白彦虎的得力干将。白彦虎覆灭之时,这三位虽然因为种种的机缘巧合最终躲过了那场大劫,并在历经了无数的坎坷和艰险之后,又在“西宁穆斯林王国”的马文义那里找到了自己的家。

    但是,这个“家”对于他们来说,却相当的不温暖。当年无论如何也是赫赫有名了一场的三位“大英雄”,在马文义那里,却也就只能委曲求全地凑合着活着,因为没人信任他们,更没有谁愿意重用他们。

    不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空有一身的好本事苦于无处施展”了多时的这三位,却还是得到了马永福的青睐和赏识。于是,当马永福离开西宁城去平定肃州、安西州的时候,这三位心狠手黑的人物,总算是又熬到了出头之日。

    为了报答马永福这个他们的大恩人,就像当初在陕西作恶多端一样,在肃州和安西州的众多地区,又都留下了崔三禹、毕大才和马镇国这三个人面兽心的恶贼的累累血债。

    本以为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平步青云,擎等着将来踏踏实实地吃香的喝辣的,但很可惜,好景不长。

    由于马永福“奉诏回京”,而新接管了肃、凉二州的马本源,却对他们这种出身陕西的非嫡系之人并不感冒,辛辛苦苦忙活了半天的崔三禹、毕大才和马镇国,只好把他们好不容易才弄到手的那一点儿兵权,又全都乖乖地交还给了人家。

    如果不是仅仅几个月之后,他们就又遇到了马复源这个大恩人的话,崔三禹、毕大才和马镇国三人,上吊死了的心都有。

    从心底讲,马复源对于崔三禹、毕大才和马镇国这种非同乡的家伙,也不是很待见的。但是,苦于战局日益地恶化,手边又没有更多合适的人才的他,比起他的那位兄弟来,还是活分了许多。不大不小地给崔三禹、毕大才和马镇国这种人安排上个一官半职,还不就是像丢上几根没肉的骨头给狗儿们一样,保不齐哪天真有用的上他们的时候哩,所以,马复源乐得做个顺水的人情。

    随后的事实说明,马复源当初的养狗手法用对了。

    在南山口和松树塘,将要面对的可是太平天国的军队,而遍视他的那些嫡系部属,却没有任何一个人具有与太平天**队交手的经验。当然,跟着他的那位“国王”兄弟马本源跑到这里来的人当中,还是有不少都见识过太平天国的军队的。但可惜的是,那些人早都被太平天国的军队给吓惊了,都甭说是去打了,就是只要一听到太平天**队的名头,恨不能立马也能尿湿了裤子。

    但崔三禹、毕大才和马镇国不怕。

    于是,马复源把太平天**队已经开始大举进疆,他的那位“国王”兄弟也放弃了哈密城的消息,只在小范围内进行了通报,尤其是跟崔三禹、毕大才和马镇国三人还就此攀谈了许久。

    果然不出马复源所料,当他先向崔三禹、毕大才和马镇国三人说明了眼下所处的形势,接着又说出了他已经决定,要把南山口和松树塘的四千精锐大军的指挥权,完全交给他们三人,并殷切地希望这三人能够不辜负他的重托,切实为他所率领的攻城大军解除一切后顾之忧的时候,崔三禹、毕大才和马镇国三人不仅没有表露出半点儿的畏难情绪,还好像是吃了蜜蜂屎似的,眼睛里都在往外放着光。

    马复源自信用对了人。的确,他是用对了人。

    崔三禹、毕大才和马镇国接受任务后,毕大才自告奋勇上了第一线的南山口,而崔三禹和马镇国,则夜以继日地在松树塘抢筑营垒,并以每两个时辰为一班,定时向南山口方向放出哨探。崔三禹和马镇国百分之一百地相信,哪怕南山口有任何一点儿的风吹草动,也都不会逃过他们的眼睛。

    马复源,还有崔三禹、毕大才和马镇国,应该说是都尽了力,也都做得足够精细。

    但是他们都没有想到,凡事还总会有个什么的例外。

    刘昌林率领的红一方面军独立骑兵师夜袭南山口,这并算不上是什么“例外”。但例外的是,他们的夜袭不仅是偷袭,而且还是得到了一个重量级人物帮忙的偷袭。

    这个所谓的重量级的人物,就是几天前曾为刘昌林攻取哈密之时立下过了“大功”的那位“西宁穆斯林王国”的“前国王”――马文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