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影侯-第2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情也应该知晓。”

    方孝孺也没有多劝几句,他说的是事实,年少成名有可能是个拖累,毕竟会被别人都盯着他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影响,现在这种后遗症已经开始了,中愈走到哪里都会有人去追?

    方府之外,有探子,方孝孺也是知晓的,经常能看到一些不同的人在外面盯着,方孝孺没有办法去驱赶这些人,况且他自己的儿子做的就是这样的事,在这个方面她还真没底气去跟别人争,只能让自己家人多注意一些。

    “父亲,孩儿要做的事是有利于大明的,这我会跟皇帝陛下说清楚的。您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真正的成为儒家领袖,将咱们的想法广泛的传播开来。用您的名望来号召大家,帮助大明度过最深的难关。现在咱们需要团结的是更多的力量,如果您不帮忙做这件事情的话,孩儿真的太难做了。”

    中愈从来没有想过要在舆论上控制太多,但是现在年轻人们对他有想法,那些朝廷的官员们也说不清楚。

    党争在这个时代,虽然还没有太明显,也没有大明后期那种各个党派之间争斗,为了内阁首辅来做这样的那样的妥协,但是现在大家都是共同的利益,如果真的牵扯到了太多事情,恐怕那些人对中愈也还是有些想法的,再加上本来就有一些人难以答应。

    只要方孝孺能够现在真正的或者说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他现在最新讨论理论。

    对中愈来说都是一种帮助助助。

    中愈是深深的知晓意识形态是有多重要的,底层的老百姓可以对那些有些模糊的了解,但是那些中层甚至是上层,那些在朝廷里做事的人们必须要知晓。

    只有一个声音是很重要的。

    不管在任何时候,一个声音真的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总不能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其他人的声音出现。

    这一点中愈是不能忍受了。

    为什么皇权在这里这么受人追捧?

    大家都想坐那个位置。

    那是因为皇权在这个时代就是至高无上的。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原因,燕王朱棣也不会冒这么大的风险,做这样的事情。

    也不会将这个帝国拖入战争长达四年。

    中愈要的是一言堂。

    但不是那个位置。

    如果这是大明最后的时代或者是其他什么情况?

    他可能会选择那个位置,但是现在他丝毫没有这样的想法。

    不仅仅是因为大明开国才35年,太祖高皇帝留下的威望足以支撑这个朝廷留存下去。

    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不姓朱。

    这是朱家的大明王朝,这一点可谓是深入民心,不管中愈怎样宣传,别人也不会忘记这件事情的。

    他的父亲是大明的忠臣。

    是江南的儒家领袖,这件事情已经是多年集攒下来的。

    父亲是爱惜羽毛的,不可能不管不顾。

    所以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他都不会在这件事情上妥协太多。

    也不会在这件事情上多花时间。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抓紧时间把这些事情弄好。

    有很多的突破,需要他自己来做。

    或许有一些东西别人能够想到,但是别人不一定会做,或者又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没有办法去做。

    但是他不一样来自后世的他,心里很清楚这些事情会怎么样?

    所以他必须要给这不一样的大明朝廷换取不一样的生机。

    “为父知道你的意思,这些也一直会做的,只是希望你做事情的时候,能够不忘初心,不管你之前做了什么,现在又想做什么,以后会做什么,你都要记住,你是方府的长子,凡事多考虑一些,这些用不会错的,这一次你是做的大事,但是还是把你的父亲母亲吓了一大跳,你的母亲非常的担心,所以还是要多考虑一些。”

    方孝孺有她的想法。

    不管中愈做什么,虽然他会有迟疑,但是还是会支持。

    可以说是一种信任。

    也许他自己说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了。

    他没有想过在这个事情上多加纠结。

    他所想的就是中愈把这件事情处理好。

    不要给他的父亲母亲带来太大的负担。

    让他想法很正常。

    大家都要活着不是吗?

    方家又一大口子人呢,不是只有他们几个,他可不想,因为中愈的事情,给家里带来太多的波澜。

    就算是有问题,他们一家承担就行了,不要牵连到其他人,这样可不好,毕竟谁都不是该死的,人家有人家的生活,不过依附在方家的人,那就不一定了,毕竟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他们这里,已经在方家这颗大树上吸食了,树倒了,被压迫也是正常的,这是方孝孺的想法。

    谁不会刻意的去记得这些东西,但是这些东西确实是存在的。

    “父亲放心,孩儿知道的,当初母亲说了那样的话,孩儿时刻都记在心里,不会把这件事情完完全全忘记了,还请父亲知晓,孩儿一直做的事,都是为了大明朝廷,从来没有改变。”

    方中愈自问在这件事上她没有其他特殊的想法。

    他想做的和之前的一样,就是为了保住这些。

    方孝孺现在有什么想法终于都只想告诉他,获得他的支持。

    这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还好,现在方孝儒的表现出乎了中愈的意料。

    他现在似乎一直都选择在支持方中愈,不管方中愈在做些什么。

    有困难,有危险,他也都知晓,但还是选择了支持。

    随后他们又一起讨论了很多事情。

    不仅仅是中愈之前做的事情。因为很多事他都不知晓,所以趁中愈在,还要一次性问个清楚,给他解惑。

    这是他之前一直都想做的,只是苦于没有机会。

    现在好了,中愈回来了,那他就索性问个清楚明白。

    中愈也很好说话,父亲为什么他都答什么,当然有些机密的问题还不能跟他说,但是已经说了很多问题,让父亲不再迟疑。

    知道的越多,方孝孺理解的也就越透彻,对于中愈的做法,他也渐渐的理解了。

    之前他并不知晓,原来朝廷还隐藏着这么多的危险,暗地里的危机很难让人把控,现在中愈提出来之后,他仔细想了想,发现确实是这样。

    在中愈将他所做的事情解释清楚,明白之后,他又和方中愈讨论了,以后的事情,至少要知晓中愈以后到底打算做什么,怎样做?

    他可不想再糊里糊涂的被这些事情所困扰,所以一直都希望中愈能跟他讲得清楚明白。

    这可以说是中愈和方孝孺两人讨论的最清楚的一件事情。

    也是,他们交流花的时间最长的一次。

    一个想要弄清楚,一个想要说明白,总之都是为了让对方在这件事情上获得最大的理解与支持。

    方孝孺要做的就是给自己的儿子支持,中愈是想获得自己父亲的支持,所以两人一拍即合,将很多的疑惑都解开了。

    随后中愈又和他讲了锦衣卫近来发现的情况,这一切都可以让人父亲知晓他到底在做些什么,现在又发展到哪一步了,不管怎么说,这些都是他们能够坐在这里的基础。

    人就是这样,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就越是要弄个清楚明白,但是弄清楚之后,又觉得就是那么回事。

    现在还没有什么改变,不过这一切都不重要,因为中愈现在能告诉他的,都是在允许范围之内,没有超出其他的部分。

    如果根本就没有在这件事情上参与进来的话,也不能猜测到之前和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所以两人讨论的很是彻底,中愈也帮自己的父亲将之前的理论完善。

第0543章 做利于自己的事() 
    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一个过程,现在中愈站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远。

    这条道路是他自己设计的,一直都在这样做,现在看起来效果还不错。

    父子两人的谈话还是比较顺利,可能他们已经太久没有这样说过话了,所以彼此都很珍惜这个机会,在他们的眼里,这是探索彼此两人想法的最好的时间,所以两个人都畅所欲言。

    也许是前世受到的教育影响,所以中愈对他的父亲并没有太多的敬畏与害怕,他能够跟他平等的对话,再加上现在其实他的位置真的不低了,他现在能做到的,别人做不到,所以他可以很坦然的跟方孝儒对话,甚至是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某些情况下,他甚至成为了那个指导方向路的人,所以这一切都显得那么顺利成章,方孝孺对,这也没有其他的想法,也许在以前他可能还会支持一些,但是现在更多的是轻松,中愈说有什么问题,他也会问。

    或许在之前他并没有考虑到这方面的事情,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他变成了这样,但是很明显,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变化,或者说对于他们负责来说这个真的太正常,不过了。

    书房里谈话还在继续,没有人会去探清他们到底在说什么,就算有那个想法,目前也做不到,除了他们本人没人会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再加上方府本来就防守严密,有心也没有那个能力,甚至根本就做不到。

    在皇宫里,就在中愈回来没有多久。

    建文皇帝突然接见了一个人。

    “刚刚要是朕没有听错的话,你是说,中愈已经回京了,而且现在已经回了方府。”

    下面跪了一个人,建文皇帝朱允文听了他的叙述,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在他的身边没有其他的人,连那些平常的小太监也不在他的身边。

    “是的,陛下。小方大人确实已经回到了方府。方府现在只准进不准出,是锦衣卫那边下的命令。”

    跪在下方的人回答道。

    在他说完这句话之后,龙坐上面没有传来的一丝声响,建文皇帝朱允文突然沉默了,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又不知道过了许久,跪下的人头上都已经有了汗珠,他生怕是自己的话语触怒了陛下,所以有些紧张。

    但是思来想去,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所以还是表现的稍微镇定了一些,等待着皇上的发落。

    终于龙椅上传来了一丝声响,建文皇帝朱允文从龙椅上走了下来。

    “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你下去吧!”

    “是是,臣告退。”

    皇帝一声令下,那人赶忙行了一礼之后,立马起身走了。

    不管他是什么想法,现在皇帝已经让他走了,可得赶快早点离开陛下的视线,这样也能让陛下的怒火延缓一些。

    虽然他刚刚感受到了陛下那话语中的平淡,但是似乎有一些不一样的情愫在里面,这让他有些紧张,似乎知晓了一些不该想的东西。

    在那人走了以后,建文皇帝朱允文看着那一幅大明混一图。

    嘴里还嘟囔着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不知道他想到了些什么,但是这个时候似乎隐隐有些怒气,但又有些高兴,也许在他心中还是矛盾吧,方中愈不在的时候,他回来现在中愈回来了,他又想到了某些事情,心里还是有一些坎。

    作为大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他这个时候有一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不知道是他在这段时间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是不是朝廷已经变化很久了,早就不在他们控制之中了,这个时候他们能做的无非就是顺势而为。

    到底算什么事呢?

    恐怕每个人都说不清楚,就好比有一双手在推着他们前进,一切一切的变化就在于那场战争,那场战争赢得并不轻巧,他们做了很多的工作,就算是在那短短的时间内训练出大明幻夜骑。

    似乎命运还是眷顾方中愈,到在这个时候帮助他完成了这件事情,朝廷也从危机中变成了生机勃勃勃,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在很多人的心中,那只是一种痛,一种毫无无言的痛。

    建文皇帝朱允文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或许当初那一切都是错误的吧,也许正是因为矛盾了,他自己才是这场战争变化的,这么大。

    他开始相信方中愈告诉他那句话。

    太祖高皇帝在乎的是他的江山,而不是朱允文的江山。

    所以就算是猜测到在他死后朝廷可能会发生一些动乱,在最后的时刻也没有采取什么办法帮助建文皇帝,朱允文维护好这片江山。

    也正是因为那些人都懂得这些道理,所以在燕王朱棣造反的同时,他们并没有出现,而是在暗中谋划着什么。

    只是这一切的一切到现在都没有个明显的蛛丝马迹出来。

    镇江府守将童俊可能就是那留下的一批人之中唯一一个愿意帮助朝廷的人。

    至少他是目前唯一一个在中愈面前承认他接受了某些人的指令,然后在做着这些事情。

    在做着这些事情的同时,又因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梦想而与方中愈接触,甚至做了后面的事情。

    没有人知道他做那些事情之后会引起什么样的变化,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似乎在向着方中愈向着他,有好的一方向发展展。

    方中愈回到了京师,第一时间没有回皇宫,向建文皇帝朱允文复命,而是回到了方家,在方家整整呆了两天。

    在和方孝儒谈完话的那天晚上他睡得特别熟。

    外面不管发生了什么,都与他无关,他真的太累了,就那样一直睡到第二天的下午。

    没有人去喊醒他,也没有人来质问他为什么会这样。

    锦衣卫的亲卫一直都在外面防护着,就算是有人来也拦在了外面。

    没有多余的解释,没有刻意的掩饰,方中愈就那样在方府真正的呆了两天。

    这两天对有些人来说很慢,对有些人来说很快。

    那些派来的密探一波一波的来又一波一波的走,他们没有得到明确的消息,就那样。

    有的人消失了,再也没有出现,有的人消失了又再次出现,说不清是为什么,只知道他们来的来走的走,带走了他们认为有用的消息,回去复命。

    长兴侯的长子,耿璇从镇江府一直在往京师赶,现在终于到了。

    他回到京师的第一件事,并没有来的方家,而是回了长兴侯府,向他的父亲并明这件事情。

    “父亲,情况就是这样,在镇江府里我根本就没有见到方中愈,他已经离开镇江府了。”

    在那间静室里面,他静静地向着父亲汇报这件事情。

    镇江府里的见闻让他也知晓了父亲的担忧是没有错的。

    他去的时候那里有无数的人都是为了见方中愈一面才去的?

    在那里的,耿家人也向他禀报了,近期的事情。

    镇江府里面发生的一切都吸引着长兴侯耿炳文,从自己的儿子还有属下中得到的消息,都让他判断方中愈肯定做了一件大事,而这件事可能会影响到很多事情,包括长兴侯府耿家的未来,他不得不慎重。

    “你的意思是说,方中愈在你去的时候已经离开了镇江府,而且失去了踪迹。”

    长兴侯耿炳文在听到他这一番话之后,沉思了许久,在脑袋里回想了他听到的消息和他所做的这个决定之后发生的事情。

    “错了错了,从一开始就错了。现在方中愈应该已经回到了京师。不过宫里没有消息传出来,也没有人看见他去过宫里,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进过宫见过皇上上。咱们还有机会。”

    长兴侯的长子,耿璇似乎不知晓父亲说的错了错了,是什么意思?

    不过看着父亲一脸着急的样子,他还是有些担心,不禁问道。

    “父亲怎么啦?方中愈他没有在镇江,回到了京师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呀,他本来就要回来了,只是我们并没有料到他这么快就回来了,扑了个空,可是现在事情还并不严重啊,咱们再去找他就行了。”

    看着父亲一脸焦急的样子,更闲心里也有些奇怪,方中愈回了京师怎么样?没去见陛下又怎么样?

    等等,方中愈没有进宫见陛下这。

    这倒是有些奇怪,按理说方中愈离开京师这么久了,又统领着大朝廷最强烈的暴力机构,而且手底下还掌握着一只军队,这个时候应该回宫见见陛下,汇报一下情况,至少要让陛下放心。

    可是他偏偏没有回宫。

    这就有些让人耐人寻味了了。

    偏偏这些人还都不是普通人,遇到一点事就会想很多。

    长兴侯耿炳文更是在朝廷上呆了很久的人。

    思来想去就把这整件事情想了个通透,似乎多少也猜测到了方中愈的用心。

    “好了,不用说了,你这样吧,你再准备准备,然后去方府拜见方孝孺。见到方孝儒之后就摆明来意,就说是去见他儿子的,方孝孺不可能不知道他儿子到底做了什么,他的谨慎态度,毕竟会在这件事情上多加文章的,所以一定会见你。”

    长兴侯耿炳文在这个时候想得特别多,但只有一点想清楚了。

    那就是方孝儒是方孝孺,方中愈是方中愈,但是有一点不会改变,方中愈是方孝孺的儿子,在这件事情上他一定会做出利于方家的选择。

    就好像他会做出利于耿家的选择一样。

    “算了算了,还是你亲自去一趟,送下拜帖,就说我邀请他到府里来。”

    在最后的时候长兴侯耿炳文做出这样一个决定,让他的儿子耿璇去方府一趟,请方孝孺到府中来。

    “父亲确定要这个样子吗?”

    长兴侯耿炳文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这也是为什么最后太祖高皇帝杀了那么多的功臣,却留下了他。

    虽然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但是有一点他很谨慎,这是最大的因素,也许真的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太祖高皇帝没有动他。

    “具体的原因等你回来了再告诉你,之前也跟你说过一些,你能想到就好,想不能想到等为父再告诉你,但是现在你立马去。虽然我不知道他明确的想法,但多少还是能猜到一些。现在赶快去,去晚了恐怕就来不及了。”

    长兴侯耿炳文为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就是抓不住具体地点在哪里?

    但是他能猜到方中愈肯定是有一些想法的,而且在这个时候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