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建文皇帝进了之后,也觉得方中愈说的有道理,所以心中还在思索,到底要派遣哪一位王爷,分封海外。
。
第0713章 大明帝国的延伸()
有些事情过得太过平淡,也让人难以接受,或者说平淡之中,谁也不能清楚自己这短暂的一生到底有什么意义。
我们都是普通人。
普通人要做的就是努力活着。
在活着之后,用自己的努力,给家人换一份更好的生活。
方中愈没有想到,他现在预料到了这个情况,如果是之前建文皇帝朱允文什么都没有说的话,他或许还会考虑一下其他的。
或者说建文皇帝,朱允文在之前就问他,如果真的发现了这块飞地要怎么处理的话,他或许还会提出一些建议,但是如今到了这个时候。
他自然是什么都不愿意说的,选择难哪两位王爷去分封新得到的飞地,自然是要建文皇帝朱允文自己来决定。
燕王朱棣肯定是其中一位。
不管怎么说,能够让燕王朱棣离开京师,建文皇帝朱允炆考虑的第一件事情。
所以不管他征不征询方中愈的意见,建文皇帝朱允文都会把燕王朱棣纳入第一人选,也就是说另外一个人才是重中之重。
不管是为了制衡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燕王朱棣和另外一位王爷一定会一起离开京师,所以现在就等建文皇帝朱允文的决定了。
在暖阁里方中愈,一直在等待着建文皇帝追完做决定。
与此同时那些王爷们也在等待着,当然他们并不知晓现在他们的命运就要揭晓了。
不过在很久之前,朝廷就已经有旨意传出来,那就是他们要做好准备外封的准备,所以虽然没有明确的告诉他们,到底会把他们封在哪里,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知道了,那就是他们必须做好准备。
“朕决定了,齐王和燕王一起,外封,其他的王爷再说。”
“陛下圣明。”
既然见皇帝,朱允文已经做出了决定,放纵于自然,是要支持的,他也不可能接受什么其他的意见,这在他之前就已经表明了态度。
“准备一下宣诸位王爷进宫吧,今天晚上朕要在宫里大摆宴席,款待的诸位叔叔。”
似乎是做了什么样的决定,建文皇帝朱允炆突然这样,对方中愈说到,按照之前这样的事情应该有建文皇帝和内务府共同完成,但是如今建文皇帝朱允炆,一个人就已经决定了所有的事情,其他人都只能照办。
“陛下是不是太着急了?”
在方中愈来,建文皇帝朱允文现在还是有些着急了,按照以往的构想,现在应该把发现飞地的事情大肆宣扬,但老百姓们都能接受了之后在行外封之事,这样可以帮助朝廷节省很多力气。
“不是朕着急,朕知道,着急的是诸位王叔,在京师他们已经带了太久太久了,之前他们聚会,朕都知道,只是一直没说罢了,现在既然已经有这个机会了,那就直接做吧。”
建文皇帝看了看方中愈。
“臣遵旨。既然如此,臣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飞地一事,传播的天下皆知,还请陛下赐名,名正言顺,也方便百姓记忆。”
方中愈低头说道。
他倒是想直接建议就叫做澳洲的,可也就是想想,这正是宣传文治武功的时候,自然要由建文皇帝朱允炆自己来命名了。
说道命名的事情,建文皇帝朱允炆之前还真没想到过,方中愈一提醒,他立马就在头脑里思索起来,看看取什么名字合适。
方中愈静静的等待着。
皇帝朱允炆不出声,他自然也乐得清闲。
建文皇帝朱允炆一直在思索。
嘴里也在絮叨着。
“建文洲?不行,太官方,百姓们还得避讳,不好。”
“洪洲?也不好。”
“大湖洲?不太合适。”
“大海洲?”
……
……
……
既然是孤悬海外,那么肯定是不能按照中原大地的朝廷机构设置的,得换个霸气点的,那么又在海洋之上,叫洲就挺不错。
在大明东南方,那就大明南洲吧。
“朕决定了,就叫大明南洲,广宣天下。”
建文皇帝朱允炆,大笔一挥,御案上的白纸上就写了这个名字。
方中愈有些郁闷,南洲,看这意思还得弄个东洲,北洲啊。
得,自己的事情又得多起来了。
“是,陛下。”
中愈微微拱身,回答到。
“中愈,你说朕要不要再派一位总督,镇守南洲?”
看着自己刚刚写下的名字,建文皇帝朱允文似乎又想到了些什么,抬头问中愈。
中愈一听,有些愕然,这是要三方牵制吗?
可是现在是不是太早了,毕竟很多地方还没有探索明白,那里的土人们愿不愿意臣服还是个大问题?
虽然中愈十分坚信,大明的天军一到,那些地方,土人们肯定是会臣服的。
只是这个时候似乎有些太早了。
“陛下,您的意思是?”
“派遣两位叔父过去,分封给他们,朕确确实是有一些不太放心,他们还是属于大明的国土,所以朕觉得还是将未来的南洲一分为三,朝廷直辖一部分,两位王爷各拥有一部分。”
方中愈知道建文皇帝朱允炆话还没有说完,所以他静静的等着。
“只是到底是派遣一位勋贵世代镇守呢,还是朝廷派遣一位官员过去呢?这个问题,朕得想想!”
建文皇帝朱允炆似乎在问方中愈,又似乎在自言自语,但这就是他的心里话。
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没有什么话是不能说的,况且这件事情,方中愈肯定要在里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如若陛下不放心,可以仿太祖高皇帝例,着勋贵世代镇守。”
仿太祖例,也就是沐英。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沐英与傅友德、蓝玉率兵30万征云南。
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其镇滇10年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
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9月,沐英因义母马皇后(朱元璋的孝慈皇后)病逝,悲伤过度而咳血。
139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5月,沐英又因太子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而患病,于太子死后的两个月,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48岁。
沐英死后,朱元璋十分痛心,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
沐氏子孙世代承袭,镇守云南,直至明朝末年。
方中愈提到这些,那就是明明白白告诉建文皇帝朱允炆,如果真的要这么做的话,自然是派人世代镇守了,原因非常的简单,地方隔的这么远,派遣官员过去,得多久才能到,而且这些人如果还有回到中原的机会,那么必定不会上心,那到那个时候,又该怎么弄了,这块飞地自然是不能放弃的。
所以派遣勋贵镇守自然是最方便的,因为只有他们才能把那里当做自己真正的家经营。
这一点,建文皇帝朱允炆是非常的明白的,因为对于他来讲,有些知识还是要知道。
方中愈一提醒他立马就想起来了,就是这么个情况。
别的事情他可能不太了解,但是这件事情他还是知道的。
沐王府现如今在云南,镇守的不错。
所以如果真的要这么做的话,肯定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改变。
“既然如此,那就这样决定了,朕考虑考虑,派遣哪一位勋贵前去一同镇守,至于如何分配就看咱们的探索并能探索多久,是他们跑马圈地,不过多少还是要均等一些,不能让大明的百姓没有好日子过。”
听建文皇帝朱允炆的意思,他还是希望能够牵制一切的,只想保证朝廷在南洲上面的威慑力,又要保证治下的百姓能够过得好。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建文皇帝朱允炆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伟大的皇帝,因为他开始在百姓的身上考虑问题了。
“陛下的意思是要开始往南洲移民吗?”
方中愈自然能理会建文皇帝朱允炆的意思,不过他还是要问一遍,这样才能选择建文皇帝朱允炆非常的英明,考虑事情非常周到。
“这是当然,既然他们还没有发现土著居民的踪迹,但是我们也不能保证里面到底有没有人,再加上你之前说,那里面很可能是有人记得,也就是说,咱们要想统治这一片土地,没点自己的居民是不行的,不说别的,至少要有咱们汉家血统,大明天下终究还是要秉承汉家血统的。”
这句话方中愈到是非常的同意,毕竟对于他来讲,现如今他就是汉家血统,朝廷注重这个,也非常的正常。
虽然大明统治的呢,百姓可能有一些其他的信仰,甚至是被他们认为是其他民族的人,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建文皇帝朱允炆还是分得非常清的。
“那人口从哪里来呢?”
“这也是简单,还是和之前一样那些犯罪的大罪小罪,基本上不判死刑了,都流放,这样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去南洲获得重生,当然这只是其一,这第二嘛,现如今大明国境内的百姓越来越多了,按照你之前的鼓励生育政策,再有个几年,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出生,到时候土地肯定是不够用的,这些你之前都考虑到了,想必你有解决的办法。”
建文皇帝朱允炆打量着方中愈是的,其实从他内心来讲,方中愈提出,这个问题肯定是有自己的打算,因为方中愈之前就预料到飞地大概率的情况下会找到。
也就是说,方中愈之前就做好了准备,他不可能想不到这些事情,况且方中愈身边还有那么多的幕僚团队。
掌控着第一手的资料和对于未来战略的情况把控。
不可能对于那里面没有大明的百姓这种情况丝毫不加考虑。
也就是说现在这种情况他肯定是知道的。
既然知道,也就会早点确认解决的办法。
“回禀陛下,方法确实是有,只是短期内要朝廷和皇室损失大量的利益,就看陛下愿不愿意了。”
方中愈不打算用这种方法,可是这确实是最快来解决这件事情的方法。
“你说,到了这个时候还藏着掖着,没什么意义,之前曾告诉过你有什么主意,就说朕会考虑考虑,能办的朕都会办,不能办的,求着也没用。”
建文皇帝说起话来还是有些霸气的,至少比他刚开始买好,就开始的时候,他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春风一样,那个时候他是仁慈的建文皇帝,但是这几年他愈发的像一位真正的帝王了。
方中愈心里想到,正因为你是这样的建文皇帝能答应我才说的。
方中愈这个时候头脑里想的却是另外一位皇帝,那就是最强大的汉武大帝。
那一位皇帝心里装的是刘氏江山,反正所有对刘氏江山有好处的事情他都会做,而那些有损刘氏江山的事情,他却从来都不会坐在那个时候,他还会带来另一种,就是不择手段。
建文皇帝朱允炆和他不一样,因为他要考虑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但是这也恰恰是因为时代在进步,这个时候不再是那个时候,家里有一头大的牲畜,就是富贵人家了。
大明现如今的百姓们,生活的还算是富足的,因为朝廷没有收那足够的税额。
那些能够创造财富的人,现在又逐渐的被支持,甚至是朝廷隐隐约约支持那些勋贵们参与做生意,就更加让他们明白了,现如今朝廷的注意力并不在他们身上,他们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创造财富。
“陛下其实道理非常的简单,第一,允许大家族分家,朝廷认可那些庶子的地位,第二,南洲大地应该会有不少的矿产,只要向大家宣告,那里有不少的金矿,朝廷给予2到3年的时间,谁找到金矿谁就有权力和朝廷合作开发,谁挖到金矿里面的金子就是谁的,不愁没有人去开发那里。”
建文皇帝朱允炆猛的抬头,眼睛里冒着精光,盯着中愈说道。
“你确定这方法有用?这不是挖咱们大明朝廷的根基吗?”
建文皇帝朱允炆非常的不理解他,明明感觉到方中愈说的是对的,可是他比谁都清楚这些勋贵们是怎样发家的。
那么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
。
第0714章 人逢喜事精神爽()
有些事情不是简简单单的问候两句,两个人谈一谈就能解决的。
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这也就造就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每个人都极力的想要过更好的日子。
手里握着呢,肯定还要去握住更多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大明的百姓依然很疯狂的督促着自己的子女去学习。
朝廷现在开办的学院很多,各个级别都有。
虽然说能力参差不齐,但是有一点,朝廷在这上面花了钱了。
也就是说百姓的孩子,只要他现在能学的进去,那么基本上都要去学堂里学习。
建文皇帝朱允文朱允文还在就南洲移民一事正在和方中愈讨论当中,以前说的那两个方法之后,他突然觉得方中愈是疯了。
大明的士绅是整个大明中上层的主要构成。
百姓们也真是租用他们的田地。
他们家里要么是地主,要么是有功名的读书人,甚至是朝堂里的官员,还有那些已经退休的官员。
所以他们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群体。
因为宗族的存在,所以他们集聚了众多的力量。
现在方中愈建议允许庶子独立,也就是说要将各大家族拆分。
这怎么可能!
建文皇帝朱允文头脑袋是懵住了的。
虽然他一直知道士族和宗族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可是对于皇权来说,既要允许他们强大,又不能让他们过分强大,但是想要拆分他们,这不是他要做的,或者说他做了之后,恐怕会引起更大的麻烦。
“陛下为什么不可能呢?臣说的句句都是实话。宗族的力量有多强大,您是知道的,但是如今恐怕每个宗族内部都已经产生了分歧,因为朝堂已经初步解决了读书人的问题,恩科已经几年没有举行了,更多的学子愿意进入各大部门所开办的学堂读书,甚至有无数学子想要进皇家军事学院读书,这都证明他们是有其他的出路的,不一定非要读四书五经。那也就是说,恐怕现在他们内部也在争论,到底是不断的培养那些熟读儒家经典的学生,还是要培养,可以在各大学院里面出类拔萃的学生。”
方中愈一板一眼的分析道,他所做的这些都是有过强大的数据支撑的,锦衣卫里面传来的消息已经覆盖了这一切,基本上越是庞大的家族里面想法的人就越多。
这个道理非常的简单,因为资源没有办法均衡到每个人的身上,嫡系与旁系拿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但大家都是一个祖宗,自然有人不愿意这样做。
这也就产生了矛盾,有的可以把矛盾压下去,而有的是压不下去的。
区别越来越大,自然会让有心人趁机而入。
“你的意思是如果朝廷出台的这个政策,恐怕会有无数的家族出现拆分,反正会有更多的人同意这项政策?”
建文皇帝朱允文,盯着方中愈,他隐隐约约觉得哪里有的问题,可是他又没有办法反驳,因为他知道方中愈说的是事实,以前靠着功名可以成为一个家族。
可是现在这一切的基础都已经被破坏掉了。
也就是说,建文皇帝朱允文真的放出这样的风声的话,恐怕会有无数的人选择支持,特别是那些在宗族里面不受重视被排挤的那些人,甚至是一些旁系反而更加愉快的想要自己独立出来。
“陛下,臣不敢妄自推断,但是臣想告诉陛下您一件事,那就是人都是自私的,每个人都会为自己想要的一切付出努力,这也是朝廷一贯宣扬的政策,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获得更多美好的东西,偏偏有一样东西挡在他前面,那么陛下,他们会怎么做呢?”
方中愈已经说的很透彻了,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妥协的。
“他们会想尽办法把挡在前面的东西打碎拖走。”
建文皇帝朱允文叹了一口气,低下头看着自己所写的那几个字,然后又抬起头来,盯着方中愈。
“既然你说人都是自私的,那朕想问一问你,你是自私的吗?”
方中愈眼睛一震,但还是叹了口气,说道。
“陛下,臣也是人,臣也有父母,有兄弟姐妹,有家人,自然是有私心的,臣想大明更加美好,那么臣的家人也能过上好日子,所以臣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明帝国,能够变得更加强大,把明江山永固,臣和臣的家人自然能够更美好的生活在一起,这是臣的目标,一直一来都是。”
方中愈一直都在准备着这个答案,他不仅要向建文皇帝朱允炆表忠心,还要把自己从这个大漩涡里摘出来。
这件事情非常的重要,因为它关系着以后他们所要经历的事情,现如今建文皇帝朱允文对于方中愈的表现还是非常满意的,毕竟方中愈说出了他自己是有私心的。
如果方中愈的回答是说他没有私心,那这个时候建文皇帝朱允炆还要多考虑一番,所以在听到中愈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之后,他心里也是更加的欣赏方中愈了,至少其他的大臣不会像方中愈这样说实话。
“好好好,朕被你说服了,那么这件事情就交给你做了,真希望能够尽快的把这件事情处理好。”
“臣知道了。”
两个人都非常的默契,既然已经把事情说开了,那么很多事情都要开始做了,方中愈还要尽快的将这些消息整理好,传播出去。
政策嘛,自然要讨论得更加成熟,才能向外发报,但是一些小道消息还是可以传出去。
事情已经决定了,那就不能拖了。
建文皇帝朱允炆很是兴奋,光凭借获得飞地一事,就足以让他超越太祖高皇帝了。
只要他能够让那块飞地起到更大的作用。
那么成为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他很兴奋。
在暖阁里面走来走去。
他心里还想着晚上的宴请。
到时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