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前跟他有过节的那些人恐怕就会卷土重来,至少不会给他留下太多喘息的机会。
房东也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也不会让这样的事情真的出现在他所面临的情况下。
毕竟整个大明已经出现了改变这种改变是不能够逆转的,至少在他没有能力和权限完全掌控这些事情的时候,任何一点意外都可能把他之前所做的一切完全泯灭掉。
他现在头脑里一阵乱麻,只能慢慢的梳理,因为他知道太多已经发生的事情不可改变,他要做的就是在后面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将那些事情一点一滴的抠出来,然后组成一个比较正式的流程化。
这里面其实和之前一样,还是关乎着两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建文皇帝朱允文和他所带领的皇家子弟,另一个就是文官。
武将们是一定会支持他的道理非常的简单,兄贵们站在他这一边,然后是武将武将,如今由于北方大人的存在,大部分都认为超级现在的政策是由方中愈一手推动的,他们要想完全保证自己的利益,只能紧紧的依靠方中愈。
就算是不成为方中愈特别忠诚的战略伙伴,也得不帮助完成来打卡,这是非常简单的敌人的敌人,虽然不一定是朋友,但至少目前不会成为敌人,那是最好的。
皇帝这边,方中愈是不太担心的,毕竟他现在已经开始在为那些宗室子弟谋福利了。
也就是说不管那些人怎么想,他们不管做些什么都会与方中愈有关,甚至是至少要念到方中愈的号,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人认为是方中一祸害了他们的良好待遇。
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毕竟有些人就想混吃等死,不愿意有什么雄心壮志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可对于大多数宗室子弟来讲,现在他们的待遇已经非常非常好了,至少朝廷现在允许他们开始自我选择,不管是想要外封,还是出去读书,甚至是做生意都可以。
也就是说这一批人并不会成为方中愈的阻碍,那么方中愈对于皇室这边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了,所以主要考虑的就是臣子们这边。
文臣这边方中愈自然不希望一家独大,可也不希望他们斗得太厉害,毕竟虽然各自有各自的利益,可他们最终还是帮助建文皇帝朱允炆治理整个天下的人。
也就是说这些人只能明面上打败,而不能用其他的什么卑鄙的方法处理掉,这些人,对于方中愈来讲他不能做这样的事情,就算是做了以后也会良心不安的。
政见不同是允许存在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一个朝廷的正常发展。
反而如果真的是所有的人都听他们的话,而其他的都不管不顾的话,方中愈才会觉得这样的事情会非常的可怕。
朝廷可以允许只有一个声音存在,但是不会允许出现各种各样意外的情况。
对于这些情况方中也能明白,他们现在还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候,至少对于很多人来讲,皇帝如今的态度是非常的重要的,皇帝支持方中愈他们也非常清楚,所以对于皇帝的支持,他们既不反对但并不代表没有其他的想法,这些人一个个都是人精,自然不会出现什么其他太大的意外。
整个帝国的发展还需要他们,所以方中愈也想过用比较平和的方式处理好与他们之间的关系,至少不会像之前这样那么激烈,那个时候建文皇帝朱允炆可是发配了了不少的反对的人,如今至少平和一段时间的大臣们,虽然依然敬畏着他们,但并不害怕。
至少建文皇帝朱允文如今释放出来的善意,让更多的人明白朝廷需要他们,皇帝也变得更加仁慈,至少大局观之上比之前要强的很多。
他们也知道皇帝是一个游戏野心的人,至少如今所做出来的一切都是未来大明帝国的发展,所以在这上面他们还是很明显的会去配合,毕竟看着一个帝国变得更加强大,从他们手中变得如此,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虽然从内心上来讲,他们并不希望吴江的权力变得过大,可是大明帝国对外扩张,没有武将是不可能的。
虽然他们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可并不希望,这会成为一个定例,因为那样就改变不了了。
。
第0830章 各有各的小心思()
很多事情成长起来都比较困难,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他们的成长也许就是简单的做一些事情。
方中愈的成长却是空前绝后,因为对于他自己来讲,如今他所做的事情很多都与其他人不一样。
从最开始一个自己家的小团队,再到后来掌管整个锦衣卫北镇抚司,再到后来完全可以影响到朝堂上的关系。
他依靠的不仅仅是之前所做的那些事情,更多的是因为他确实有能力做到这些,当然也有运气的成分,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支持他。
对于他来说很多事,就是不可控的可正是因为不可控,才能帮助他达到现在的目的。
方中愈思考的时间越长,也就意味着他现在考虑的事情越重要,当然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危险。
这是一个事实,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情况。
方中愈在自己书房里走来走去,时而思索时而低谷时,而在纸上使劲写。
在思索一些重大的事情的时候,他是不能让其他人知道的,所以也就没有讨论的人选,只能依靠自己,能慢慢的做这些事情。
他在头脑里把自己之前所做的一切回想了一遍,也就是说从他进入大明到大明做的点点滴滴,可能会影响其他事情的那些动作都回想了一遍。
看起来似乎非常的平淡,但却充满着凶险,比如说那个时候他参与了平叛战争,是真正的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与敌人拼杀过。
像那些士兵一样把自己的后背让给了其他的人,也就是说在那一刻他是一个真正的战士,保护自己也保护其他人。
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总是会成长方中愈就是在那一刻成长,比之前更加的确定他在这个世上要做的事情是什么,现在他对于后世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了,不管是后世的亲人还有那些朋友。
除了之前他一直努力的想要记下来的那些东西以外,真的对于很多东西都已经陌生了,因为他已经不处于那个环境了,对那个环境所拥有的一切完全都已经忘记了,再加上如今他不得不在这里从头开始。
所以对于很多记忆中的东西已经淡忘了,不得不熟悉这里的一切,再通过这里的一切来改变。
对于自己这种情况,方中愈心里也非常的清楚,那是他必须经历过的,因为这些话是不能够对其他说的,所以他不得不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心态,至少不让自己变得病态。
在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的时候,他也不可能把这些话对其他人说,所以只能自我调节,他唯一坚信的就是自己能够调节好心态,而不是影响到其他人,或者说不像一些什么其他的问题。
如果他能够成为皇帝,那么可能还有一些人去听他说,可他不能,所以在他没有完全达到顶峰的时候,他必须做自我调节。
方中愈现在有些痴魔,所以在汪雨辰三番五次的来了之后,最后一次他站在那里没有离开。
他也发现了自家大人似乎有些不太对劲,至少这个时候的状态是不正常的,所以他打算再等等,看看能不能帮自家大人一把。
之前他其实也已经非常清楚,方中愈似乎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甚至是头脑里可能对某些事情有一些执念。
既然如此,有些情况是不会出现大的问题的。
但他也不能放松警惕,毕竟这是自家大人,要是真出了什么问题,他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况且现在还有这么多人在依靠着他们家大人过生活呢。
所以不管出于什么角度来说,他都不能让自家大人出问题。
在最开始的时候,方中愈选择的方法是把他记得的那些事情写下来。
那个时候他也担心别人发现他的身份。
所以他一直都在大队,大明的风土人情在不断的学习。
后来权利越来越大之后,他自然也有能力去获取更多的档案与资料。
为了避免自己露出太多的破绽,所以他一直都在加强学习。
再到后来大家只是惊叹他的学识渊博,甚至是有一些想法异于常人,但丝毫不在怀疑他的身份,虽然之前兵部尚书齐泰,有过那么一点点怀疑,其他的大人们多少也有一点想法,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相信。
这必竟是大明大明之前有着无数个朝代,过了无数年,对于很多事情都只不过是历史的重演罢了,所以更多的人倒是没有一些什么其他的看法,对于他们来讲如今能够获得的一切就是最容易的事情,建文皇帝朱允文都不追究的事情,他们自然也不会去追究。
更重要的是,如今这些人获得了之前他们从来没有得到过的东西,而这一切的改变来源就是方中愈。
再到后来的时候,方中愈觉得自己可以胜任某些东西了,所以才会锋芒毕露,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的存在。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方中也做了那些事情出现在了大众的面前,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自己处于大众的视线之中,就算中间有一段时间他离开了京师,大家也丝毫不会忘记所存在的日子,因为他参与的事情已经进入到大明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了。
不管是之前他在报纸上写故事,还是派遣人帮助那些百姓做事情,还是约束锦衣卫用更好的形象出现在百姓的面前,还是在应天府府尹面前提供了一些建议。
总之他所做的一切都没有离开过大连百姓的视线这不仅是要让他们知道朝廷中有这样一号人物出现,更重要的是只有这样频繁的出现,才会让大家觉得不仅有些神秘,同时又有一些亲民,因为方家的公子会这些并不奇怪,只有让人们越来越有这样的感觉,才对于他后来提出那些东西有很好的帮助,至少能够打消大家的疑虑。
方中愈很巧妙的解决了自己身份上的尴尬问题,因为他可能会露馅,可能会出现一些破绽,但只要他做的这些事情,就算是有人怀疑也不会怀疑到哪里去,因为他就是真正的方中愈。
如今想不开的只是他自己罢了,方中愈有的时候会淡忘很多事情,有的时候又会突然想起前世的点点滴滴。
现在的他也已经知道,可能是出现了一些问题让他才有如今这样的困惑。
方中愈在房子里走来走去,慢慢的也想起来一些问题解决的一些问题,又不断地记录下来,汪雨晨在外面看着,但是却从不走进来,因为他知道这个时候方中愈是最关键的时候。
“来人。”
方中愈不知道突然想起了什么,立马呼叫了起来。
汪雨辰听到了之后,立马走了进来。
“大人,您怎么了?”
“肃王那边现在是什么情况?”
不知道为什么方中愈突然问起了肃王,但汪雨辰还是稍微整理了头脑之中,关于肃王的情况向他汇报了起来。
“肃王在您离开之后,就开始督促手下的属官和地方官员,严格的执行朝廷的政策,在之前还有不少官员认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出工也不出力,但是网页大家整顿之后,如今那边的政策已经变得很好了,百姓们至少已经开始在感念朝廷的好。对于王爷之前所说的希望外封的事情,如今似乎封地的官员都知道了,不少官员表示支持。”
“不少官员支持?也就是说还是有不少人不支持的对吧?王爷那边是什么情况?”
按道理说不应该有不支持的情况出现,毕竟如果王爷能够外封的话,能够带走许多人。
“王爷并没有在意那些人的意见,不过属下仔细查看了那些反对人的资料,他们大多年龄偏大,都是之前太祖高皇帝时期的人,所以对于太祖高皇帝的政策还是比较看重的,不希望王爷离开边境。”
肃王毕竟是手握大权的边塞王爷,所以之前都有着戍边的重任,如果外封的话,也就意味着边境可能会失去一大部分力量,那些官员们在地方上呆了很多年了,等于说对整个边境都已经有了感情了,要是真的出现了那样的问题,恐怕会影响整个边境的稳定,遭殃的还是百姓。
“既然王爷不担心,咱们也不用担心了,不过后续的情况还要处理好,不管之后王爷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咱们都要保证朝廷的政策能够完整的执行下去,百姓之间不要出现什么样的动态,因为不管咱们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最后的落脚点都是大明百姓,因为除了大明百姓以外,那些官员们恐怕就没有什么事情要做了,这并不是咱们所希望看到的。”
刚刚方中愈就没有纠结,他做这个事情也是深思熟虑的,既然已经答应了肃王可以让她离开大明国境,那就要把这些事情做下去,至少要为他博一个前程。
并不是说如今做一个边塞实权王爷的钱真不好,只是死亡也希望能有更大的发展。
至少如今朝廷正在不断的扩张之中,肃王如果能够做一个打头阵的人,以后朝廷不仅要为他写书立传,还得纪念着他。
“是大人,其实如今全国各地只要是在朝廷登记的,府县如今都已经在大规模的开展改革运动,虽然有些地方比较缓慢,但至少大家现在已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因为每一个府县的父母官都希望自己统治区域内部出现一些什么样的大的问题,可是他们同样也知道自己的条件比不上其他人,所以还需慎重对待朝廷,只要逼得不太紧,他们也不想太着急的做这些事情,所以还需要有一番比较完整的规划,不要那么匆匆忙忙的就去学别人的经验,这并不是一个好处。”
这一点他一说方中愈倒是想起来了,他曾经记得后世之中有一个特别著名的学习案例,那就是曾经有一个村子,花费了很长时间做的非常成功的事情。
后来号召全国一起学习,学了个四不像,总之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麻烦,如今这些官员们还算是有些头脑,朝廷虽然在督促他们不断的进行改革,但是却没有逼着他们完全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能够因地制宜发展自己,是方中愈所没有想到的那些人,有这样的本事,确确实实不容小觑。
“咱们的人要多下去抽查抽查驻点的人也要经常发回的消息,一有风吹草动尽快的向朝廷汇报,他们能够想到这些,我认为他们确实很有能力,但如果以此为借口完全怠慢朝廷的政策的话,那就要处置了。这样的例子并不能开,一开以后就刹不住了,朝廷不需要这样的风气。”
有些事情能做,有些事情不能做,可并不能因为一个地方做了这样的事,其他地方就跟着学,这样不仅把风气带坏,还会让更多的大臣们为了自己的政绩而不顾实际的情况,做一些伤害百姓的事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句话虽然不能完全成为真理,但如今在大明的读书人之间已经成为了一句比较重要的名言,时时刻刻都有人把这句话拿出来去批评别人,或者说讲出自己的道理方中,你之前并不希望这句话会被用在这里,可是既然已经被大家广泛的认可了,那也就无所谓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方中愈也不能强求他们完全同意自己的说法,但有说法总比没说法要好。
“大人发现锦衣卫的办事条例说的很清楚,他们一定会按照锦衣卫的操作规范来的,这些人虽然在前线立了不少功,而且年纪也大了,但在地方上绝对算是一把好手,朝廷的事情他们还是会盯着的,这一点还请大人放心。”
对于后来调教的锦衣卫方中愈还是比较放心的,至于启用之前那些暗叹如今他们年纪也大了,方中愈,更多的是希望他们能够在其他岗位上发挥余热,而不是像之前一样出生入死,所以才会让他们去各个地点进行定点。
朝廷也是允许的。
第0831章 战争贩子的渴望()
更多的辉煌在某些时刻总是会显现出来,不一样的样子,对于很多人来讲,他们也许这辈子都不可能体验到那种辉煌,可事实是每一件事情都与他们有关。
驸马爷梅殷,魏国公徐辉祖一行人站在正在烽火朝天进行建设的关外长城上,给了他们不一样的感觉。
建设工地上自然是没有太多的军队进行干涉的,大量的游记在外面进行着草原上的监视,他们不可能完全的停留下来,而内部人员是不会介意这些的。
如今长城的建设已经开始出现了大致的模样。
毕竟是草原上建设的,所以更多的是希望他能够更高更具有安全性。
所幸的是他们还找到了一些河流,能够取得不少的沙土,但相对于长久的建设来讲这些并不合适,所以不得不挖土筑城。
用水泥建造强大的地基还是可以的。
之前他们还不得不用水泥来建造大的砖块,但是如今却只是想着把细微的石头粉碎起来,跟水泥一起使用。
大批量的从外地托运石头不太现实,虽然说依然有这样的劳工在不断的做着这样的事情,可对于庞大的长城工程来讲,这些真的不太现实。
当然这些专业的东西有那些专业的人去操心,所以魏国公徐辉祖和驸马一梅殷两人只是稍微的问候了一下工程的进度和难度以外,其他的就再也没有做了。
工匠大部分都是当初修复长城的人手,所以如今建造一种新式的长城还是挺轻松的。
长城砖当初不管是就地烧制还是从外地运来,总之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中间的损失都不说了,所有的耗费都几乎占满了朝廷大部分的军事预算。
“看到了吗?这就是如今大明的力量,想不到这么快,他们都已经能在这里建起一座强大的军事堡垒。”
“是啊。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也没有想到会走到如今这个地步,草原上修建长城怎么想都是以前不可能的事情,那个时候朝廷的大军能够守住原先的长城和长城之外,一部分土地就不错了。”
驸马爷梅殷和魏国公,徐辉祖稍微讨论了一下,后来他们都保持了安静,因为他们相视一眼都知道自己想到了谁。
“没想到我那个侄子现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