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中。
听完后,建文帝自嘲的一笑:“不用说,我的四王叔也是其中之一吧。”
“这个,暂时没有消息指向燕王爷。”中愈紧张的脸色已是缓和了下来,这也是中愈奇怪的地方,按说燕王造反,心属大位,若是早做准备,也说得过去,只是,目前的消息居然没有一点点指向他。
朱允炆听后脸色不太好看了,他是不相信的,狼子野心之人,怎么可能一点猫腻都没有,肯定是有人隐去了所有消息。“有具体的证据吗?”
说道这里,中愈就有些尴尬了,收到的消息到是暗指着王爷,可是居然没有实打实的证据,“没有,都是猜测,现有的蛛丝马迹都指向他们,说完全是他们操作的可能不妥,但是他们至少是个知情人,所以,从他们身边的人入手,可能会有帮助。”
“你想怎么做?”建文帝脸上抽搐了一下,心里隐隐有些作痛。
你老问我干啥啊,他们可是亲王,现在爵位都还在呢,我一个小小的百户本来就战战兢兢的参与到这件事情中来,你还要让我张这个嘴,传出去不是要我的命吗。“陛下您的意思是?”
“朕给你授权,还是查吧,朕想知道真相,那是朕的父亲,是朕的王叔,若他们没做,也得还他们个清白。”
中愈听着,心里想着:“没做还个清白,若他们做了呢,你又该怎么办呢?”
中愈现在的感觉,就如全身赤裸的走在冰天雪地之中一样,四周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出口气都能冻成冰雾,自古天家无小事,伴君如伴虎,这次自己似乎玩过火了,建文帝好像也不是那样的仁慈。
中愈称是,他在想,只能让莫大人这边加快速度了。
君臣之对,似乎告一段落,这时小太监上来奏报,给陛下熬得粥做好了,是否传上来。
建文帝绝口不再提二王之事,“那就盛一碗来,不,两碗,让方卿也尝尝。”他也知道,皇家之事不是那么容易查察的,所以就看中愈的本事了,看看中愈到底能有什么办法在最快的时间内查出事情的真相。
中愈也是饿了,中午草草的吃了一顿,宫里熬的粥没尝过,他也想知晓这粥是什么味道,待小宫女们将粥呈上来,中愈也没有客气,拿起勺子便吃了起来,只是进来的小宫女们发现,皇帝居然与方大人坐在了一起,眼睛还有些红,看见后立马低下头来,心乱乱的,似乎发现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
只是,中愈喝了几口后,发现,这味道,也不过如此。
中愈对此有些失望,不是说宫里的御厨都是精挑细选的大师傅吗,材料也是精挑细选的,花费昂贵的,怎么感觉也就那样,不咋地啊,狼吞虎咽的将粥吃完,与朱允炆到是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他才吃了几口呢,皇家的教育不错,就是规矩太多了,吃个饭都不得安生。
慢慢的等待建文帝吃完,中愈便起身道:“陛下日理万机,今日也耽误了陛下不少时间,臣就不打扰了。”
朱允炆拿着巾布擦了擦嘴,说道:“今日之事,朕感谢你,希望你好好做,给朕一个交代。听说上回,你碰见了太子?”
不是说交代吗,怎么又转到太子身上了,不过还是颔首点头,“臣确实是偶遇太子,太子殿下,活泼可爱,隐隐已有王者之风,实乃陛下之福,大明之幸啊。”
不管怎样,先大帽子扣上,反正是他的儿子,怎么夸都不为过,况且太子本就是人中龙凤,也担得起,这马屁拍起来,真真是无形无影,中愈突然发现,自己怎么有些像那些溜须拍马之辈啊,这本事是啥时候会的,自己怎么不知道。
朱允炆的脸上,果然露出了大喜之色,毕竟有人夸自己的儿子,在这个家里,他首先是一位父亲,然后才是大明的皇帝,所以喜悦之色难以抑制。
“好了,大话就不要说了,太子还小,夸过头了,以后还不知道怎样呢。今天你已经够累了,早日回去休息吧,朕交代的事情,好好做就行。”
|“臣遵旨,臣告退。”中愈的脸皮愈发的厚了,他倒是没有意识到陛下刚刚的意思,不过没关系,人在这里,又不会跑,以后该知道的还是会知道的。
离开了大殿,天已经黑了,宫里就要落禁了,中愈是外臣,不能留宿,不过若是值守,有固定的宿处休息,所以他乘坐马车离开了,一上车,就瘫在了车上,今天真是太累了,打了一天的机锋,口干舌燥,浑身乏力,就好像身体被掏空啊。
身体在休息,头脑里却没有休息,他想着史书上的记载,还有近些天查看的关于太祖时期的实录,还有民间野史传说,想从里面打开一个突破口。。
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小贫困,给地主家放过牛,后来又出家去做了和尚,再到后来参加红巾军起义,东征西讨,一直到有自己的地盘之前,他都没有受过正统的诗书礼乐的教育,说白了就是个半底子文盲。
但是这位传奇皇帝很聪明,自己没大学问,就找有学问的人来帮他。他很崇尚孔孟之道,年轻时也写过不少诗词,崇尚读书人的知识与气度,还有大局观,谋略,所以他的身边宋濂,高启,刘伯温等人物并不少。
第0134章 天上掉下文曲星()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经在地主家放牛,当然过的也不是什么好日子。
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出家做了和尚,二十五岁的时候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渐渐的走上了领导岗位,至正十六年时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可以说是千辛万苦,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
同年,朱元璋率军攻占了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经过数十年的奋战,他终于扫除众多对手,挥军北上将至正帝赶出大都,逐回漠北,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后来又继续平定了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一统天下。
在应天府登上皇位之后,他和他的幕僚团队获得了统一的认识,打天下需要强大的武力,这点他已经做到了,麾下的军队已经很牛了,而治天下则需要智慧,这一点还比较困难,因此想让天下人都接受朝廷的教育,至少是多数人要接受朝廷的教育。
朱元璋从元朝灭亡中看到,除了统治者本身的素质影响国运以外,整个民间失于教化,不通道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老百姓不懂道理,不通知识,对朝廷来说并不是好事。
因此,在他登基后,就果断的采取有力措施,在地方上大力兴建县学或是府学,参与教化之事,选拔学官,并坚持把“教化万民的工作”作为衡量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并全国施行,做的不好就惩罚,做得好就奖励,况且,若是有一个教化之功在身,出门在外,官员士绅也得给个面子,那感觉别提多爽了。
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大明朝廷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写出自己的看法,依此来决定是否录取,能否做官。
不过到了后期,科举选士的政策偏离了初衷,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八股文”,考生们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只能读死书,死读书,越读越死,学的最多的也是媚上的把戏,中愈觉得实在是太可惜了。
作为长期接受儒家教育的朱标来说,他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知晓行军的不易,也知晓战争对社会休养生息的影响,而且也对仁政报以支持的态度,所以对于朱元璋的严厉政策有些看法也是正常的,这一点已有多人证实。
问题就出在这里,大明朝廷敬奉赵宋为天下正统,嫡长继承制是不能改变的法统,继承皇位的第一人就是嫡长子,其他人要想继承皇位,除非嫡长子早逝,可以顺延嫡次子。
恰恰刚好,年仅三十七岁的太子朱标死了,正值壮年,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身后还有不少兄弟,还有几个未成年的儿子。
按理说,朱标是自己的长子,朱元璋理应不会让一个才华横溢而且知识渊博的储君去死,但是洪武后期,似乎太子爷失去了朱元璋的呵护,自身处境艰难的朱标无所依靠,似乎只能任人宰割,而这些小一点的藩王,就是最大的怀疑对象。
中愈不禁在想,那位陛下口中的皇爷爷,到底在这件事情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只有长子死了,次子才有机会坐上皇位,他不可能不知道,所以,这就有些耐人寻味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问题还有一个,嫡长子死了,朱元璋的身体可还不错,要知道秦王和晋王可都是在自己的老爹之前死的,假如他们真的做了,这似乎也没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只是若是他们多活几年,皇位有没有可能是他们的呢?
马车沿着街道走回了方府,现在巡逻还是比较严密的,沿途碰见了巡查的军士,看见方府的马车都退在一旁行礼,等马车离开后,才会继续巡逻。
进了府衙,有丫鬟来报,让中愈去后院一趟,方郑氏在等着他。
院子里还是比较亮的,中愈来到了母亲房外的厅里,“孩儿拜见母亲,母亲唤我来何事?”
中愈站着行礼,也不是什么重大场合,所以并没有行跪拜礼。方郑氏今日穿的很是素雅,似乎天气也没那么凉,到是显得有些单薄。
“愈儿,今天街上都说,你在国子监讲的知识了不起,很多人都不知道,大家都说你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专门来教化百姓的,是这样吗?”方母伸手拉过他,让他靠自己近一点儿。
中愈之前也想到过,大家传消息的本事肯定不赖,不曾想,短短半天,这消息已经传的是到处都是,连母亲这样在宅院里的妇人都知道了。
中愈笑笑说道:“呵呵,让母亲笑话了,孩儿只是说了些大家都见过,却没有深思的东西罢了,没他们说的那么夸张。”
还文曲星呢,要是自己真是文曲星的话,那还用得上这样的小道去获取别人的支持呢,神仙费的劲可比自己少的多了。
“我儿如此聪慧,应当多为朝廷着想,那些知识如若是对的,就多多教给他们吧。”方郑氏这一生中,很少对方孝孺的事情做肯定或者是否定的论断,所以这次对儿子的事情作出决定,还是第一次。
她也曾怀疑儿子并不是自己的了,只是这段时间以来,没发现太多的不同,她也听着别人说自己的儿子是文曲星下凡,就自己想到神仙总会有不一样的地方吧,况且从汉中来到京师,总有些不同,也能理解。
她的重心除了自己的丈夫,就是自己的孩子,这段时间,她的圈子里,谈到中愈的情况越来越多,高兴的同时,又有些担心,儿子走得太快,爬得太高,摔下来可就惨了,永远不要小瞧女人的处事智慧,这位年轻的妇人,有着自己的想法。
“愈儿,听说你在教家里的孩子们读书知识,你的弟弟妹妹们,还有那些家生子,都在学习?”这个问题她早就想问了,如今正好提出来,看看中愈怎么回答。
中愈想了想回答道:“母亲,多学些知识也好,以后可以做很多的事情,虽然高皇帝对民间管控极严,但是今上仁慈,或许以后他们不会再是奴籍,也还会有们手艺养家糊口,孩儿只是提前给他们做做准备罢了。”
“愈儿思虑甚远,母亲是个妇人,没有你这样的远见,但是你要记住,一切要多考虑考虑,家国天下,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你自己担着。”
“是,母亲,孩儿知道了。”
第0135章 铁三角间的裂痕()
中愈和母亲聊了许久,聊到了近况,也说了说弟弟妹妹们的表现,母亲很是欣慰,这么多年一直是操心的,如今孩子们都大了,她也该享享福了,虽然新的事情还是会不断地出现,但是一时的欢愉,总好比悲苦的一直过着,然后在那场大变中死去。
夜深了,中愈告别母亲后,回到了自己的房里,他已经很久没有这样跟母亲交谈过了,心里是一片宁静,早先烦闷的心情也得到了释放,母亲那里就是港湾,虽然自己大了,但还是母亲那里最温暖。
这个夜里,中愈睡得很是安稳,似乎一下解决了困扰多时的问题,他睡得很香,第二天早上若不是七鹰过来敲门,他就要睡一上午了。
草草的吃过了早点,中愈去了锦衣卫的训练场地,他要去看看,那批训练的的人现在怎么样,手底下的人,还是要亲自瞅瞅,才知道能不能用。
黄子澄坐在皇宫的偏殿里,一边喝着宫里送过来的茶,一边慢吞吞地说着话,他每一次说话的时候都忍不住看方孝孺一眼,似乎在考虑方孝孺的态度,这很是奇怪。
之前他们三个可是谈论最多的,被民间称作铁三角,虽不是品级最高的大臣,却各有领属,倒也还算是配合默契,只是自从方孝孺的儿子出现在朝中大臣的眼里之后,这样的关系似乎出现了破裂,现如今这裂痕也是越来越大了,毕竟中愈的很多想法已经超过他们很多了,看不惯是很正常的。
方孝孺近来在朝政上很少发表意见,听说在忙着自己的学术探究,连建文新政的部分政策都不再过问了,已经在跟自己的同窗,学生阐发了自己的理论,开展了几次辩论了,在京师的士子间呼声是愈发的高了,过几天的辩论大赛也在开始准备了。
齐泰捋了捋须,含笑道:“皇上今日传出的消息,想必诸位是看见了的,太子是储君,虽说现在年岁还小,但也是我大明的根本,太子若能早日开智,这也是好事一桩。不管是翰林学士还是侍讲侍读,就算是教他的老师是锦衣卫,只要能让太子沐化圣人之道,知晓治国理政的道理,就是好事。”
礼部尚书陈迪笑着说道:“教太子读书是好事,可是方中愈似乎太年轻了些,他还未及弱冠,会不会不太合适。”这也不是反对,只是说出自己的看法,朝廷还没有到不准大臣说话的份上,那不是如今朝廷该做的事情。
黄子澄听了陈迪的话,不禁莞尔一笑,低着头去吹茶中的茶沫,似乎找到了人支持自己的决定。现在帝师之中,齐泰的心思猜不到,所以黄子澄对于其他的大臣的看法还是很看重的,除了和他亲近的几个尚书以外。
屋子里的讨论仍在继续,不知道什么时候,屋外头传来一个太监的声音:“皇上驾到。”
朱允炆穿着一身皇袍踱步进来,昨日似乎没有睡好,今日脸色差了许多,只是眼眸中扔闪出几许亮光,诸位大臣都站起来行礼,他也不答,直接走到上座坐下,一笑道:“诸位先生不必多礼,太子读书的事情想必你们都知道了,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朱允炆心里有着心事,倒不是他刻意显露出来的,只是大家都是人精,陛下突然提到太子读书的事情,肯定是有他们不知道的事情发生,听说昨天方中愈下午进宫,和皇帝在东厢房里待了差不多两个时辰,说了些什么也没人知道。
本来方中愈在国子监的讲演他们都是知道的,不管是自己派人去听了,还是家里的家丁丫鬟的讨论,都让他们耳目一新,可是,程朱理学是正统,在现在还是不能违背的,他们欣赏归欣赏,但是让自己改换门庭却是万万不可的。
太子读书的事情说小也小,说大也大,这国家社稷确实与储君息息相关,朱元璋大力培养的是懿文太子朱标,朱允炆做皇帝的学问那都是后来补的,还补的变了样,至少没有达到朱元璋预期的效果,所以洪武后期的杀伐也重了些,他担心那些仅剩的几位武将勋贵,仁慈的皇太孙压不住,因此杀的更严重了,最后就只剩下了寥寥几位了。
这个时候提出来给太子多找几位老师,倒也不是不可以,眼见陛下兴致还是不错,众位大臣都露出会心的笑容,便是黄子澄,这时候也是精神振奋,双眼放光,一时忘了方中愈这小子近日的动作。
他们心里都很清楚,陛下在这件事情上不会让步,毕竟是天子家事,方中愈一定会成为太子的老师了,所以再阻止也没什么用,只是其他的人选倒是可以考虑考虑,塞点自己人进去。
这房屋里,自皇帝来后,又恢复了沉静,无人说话,似在等待着。
“诸位爱卿的意思是?”朱允炆端起茶盏,见无人说话就慢吞吞地问了一句,这句话自然是向他最倚重的三位老师询问意见,以前遇见大事的时候,也是这样询问的。
这也说明,诸位大臣之前的猜测是正确的,陛下确实是希望方中愈做太子的老师的,皇上是打算将此人大用了,看看前面那三位,都是帝师啊,太子是储君,未来的皇上,这,可就有些意思了啊。
可是此人不过是个小小的锦衣卫百户,纵然他的父亲是帝师,这份荣耀也值得思量啊。
屋里的大臣这时都在短暂地沉默,良久之后,吏部尚书张紞慢悠悠地道:“陛下,此子之前在朝堂上舌战诸臣时,臣便觉他有想法,昨日在国子监的发言,也是振聋发聩,那番见识,怕也是费了不少心思。他允文允武,虽是锦衣卫,却是光彩炫目,希直先生有位好公子啊。”这倒是实打实的夸奖了。
工部尚书郑赐顿了一下,捋着长须,说道:“只是他年纪太小了,年轻就免不了气盛,盛气凌人终究不是好事,看他之前在京师给公子哥们讲的话,多少有些商人气息,好玉尚需雕磨,太早的大用,还是不太妥啊。”
朱允炆抚摸着桌案,似乎在思索,众人都不反对任用,只是这任用的时间还待商榷。
第0136章 光着身子的战士()
“方先生,您的意思呢?”朱允炆思索了片刻,看见自家老师在一旁坐着,从开始讨论就没有发言,就问了一下,毕竟,是他的儿子,听听他的看法也是对的,倒不是说建文帝不能自己做主,只是这几年的习惯使然,总认为多问问,可以有更好的决断。
方孝孺听见陛下询问,站起来行礼道:“臣,没有意见,小儿近期事情多,臣也忙,与之沟通的很少,适不适合做太子的老师,还得看陛下的意思,臣请陛下做主。”方孝孺到是没有说些其他的话,这番表态并没有实质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