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摄政大明-第1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山才摇了摇头,说道:“既然我所学的是帝王之术,自然就应该卖于帝王之家,这是我当年拜师之时,先师让我发的誓言,若是我投靠了赵俊臣,那么不仅违背了誓言,更还要与太子为敌……我所学的帝王之术,虽然讲究人性弱点、不折手段,但终究还是有个底线,还望曾兄可以理解……更何况,太子是未来的皇帝,是正统,只要太子可以顺顺当当的继位,那么赵俊臣是绝对没有好下场的……”

    曾炜突然笑了,悠悠道:“赵兄无论才学、机变、心智、还是口才,皆远在曾某之上,然而今天你我交谈,却是我说一句、你辩一句,你我数次深谈,我还是第一次占了上风,赵兄以为这是为何?”

    不待赵山才回答,曾炜已是冷笑着说道:“因为,赵兄你同样心知肚明,太子并非是你理想中的谋主,相比较而言,赵俊臣才能真正发挥你的所长,所以你心中犹豫了,所以你才在交谈中落了下风,是不是这样?太子……固然是未来的皇帝,固然是正统,在继位之后也固然无人可争锋,但以太子的心性为人,真能顺顺当当的继位吗?赵兄,实话实说,若不是太子他是这样的性情,我当初还真不敢投靠赵俊臣呢!”

    赵山才听到曾炜的话后,却沉默了许久,又突然一笑,神色间已是恢复了一如既往的淡然镇定,缓缓说道:“太子殿下会顺利登基的,我若是连这点事情都办不到,就真是辜负一生所学了……大丈夫当世,有所为、又有所不为,赵俊臣的手段固然高明,名声也固然有了转变,但他在朝中的那些朋党,尽是些贪官污吏,如今这些贪官们虽然拥簇于他,但也是尾大不掉的局面,所以若是让赵俊臣扳倒太子殿下、并在庙堂中一手遮天,那么大明江山必生大乱!如此一来,我若是再投靠于他,岂不是助纣为虐?”

    说到这里,见曾炜还想要说些什么,赵山才已是态度坚定的补充道:“曾兄,我意已决,虽前途艰险,但我义无反顾!无论成败对错,我皆不后悔!所以,你就不必再说了。”

    这一次,却轮到曾炜沉默了。

    而曾炜沉默片刻后,缓缓站起身来,说道:“今日,是殿试揭榜的日子,也是你我进入官场的开始,我本想借此机会再劝一次赵兄,但现在看来,我是没法让赵兄改变主意了……哎!从今天开始,你我二人将各为其主……可惜了,我真的不想与赵兄为敌……”

    说话间,曾炜已是从赵山才的房间离开。

    而赵山才,则是沉默依旧,没有反驳,但也没有挽留。

    当曾炜走远之后,赵山才拿起了手边的《菜根谭》,再次缓声读诵到:“好利者逸出道义之外,其害显而浅;好名者窜入于道义之内,其害隐而深……”

    读到这里,赵山才微微一顿,接着却翻过了这一页,继续读诵后面的文句。

    读诵之间,时间流逝。

    ……

    当赵山才将《草根谭》读诵了近半之时,房间外突然传来了匆匆脚步声。

    接着,赵山才的书童赵睦推房门而入,并兴高采烈的大声说道:“少爷,好消息,大好消息,您在今科殿试中得到了第二名榜眼!”

    听到赵睦的话,赵山才却不见有任何高兴的模样,只是表情淡然的问道:“哦?那么今科的状元是谁?周素文吗?”

    见赵山才这般模样,赵睦也稍稍冷静了一些,并略带不服气的点了点头,说道:“是啊,就是那个周素文,要我说,周素文的才华与学问也未必强过了少爷,只是他的家世好罢了,有一个当朝首辅的祖父,否则今科状元一定是少爷!”

    赵山才轻轻一笑,却不见任何的愤愤不平,缓声说道:“家世也是实力的一部分,这并不公平,但却是事实,不仅现在如此,可以预计的是,这般情况在千百年后也不会改变,所以你也不必不服气……对了,听说太子今天回京了,你去礼部看榜单的时候,可有打听到什么消息?”

    赵睦连连点头,说道:“打听到了,现在六部衙门都在传这件事情呢!说是太子在离京办案期间,总共抓捕了近百名地方官员,回京之后,更是在早朝上当众弹劾了周尚景、黄有容、沈常茂三位阁老……”

    “啪!”

    随着赵睦的话声落下,赵山才手中的《菜根谭》已是滑落在地。

    赵睦抬头看去,却见一向淡然镇静、好似一切尽在掌控之中的赵山才,此时却是一脸的震惊!

    赵山才无论如何都没想到,自己明明已是通过左都御史吕纯孝提醒了太子朱和堉,但太子朱和堉还是把事情闹大了!并且闹得比想象中还要更大!

    原本,赵山才已经下定了决心,要尽心的辅佐太子朱和堉,但在这一刻,赵山才突然觉得,这件事情的难度或许还要超乎自己的想象!

    …………

    PS:恩,五千字大章节!

    ……(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六章。南巡之前(上)。() 
……

    太子朱和堉在离京办案期间,一口气抓捕了近百位贪官污吏,又在回京之后,当众弹劾了周尚景、黄有容、沈常茂这三位权高位重的内阁阁老!

    这件消息是如此的惊骇震撼,以至于短短一天之内,便已是传遍了京城朝野!

    对于太子朱和堉的这般举动,有人称赞,认为太子朱和堉一举肃清了南北直隶之间的官场弊病,震慑了庙堂中的鬼魅魍魉,朝中风气定然会因此而大变!但也有人批评,认为太子的这般举动太过鲁莽,必然会引起朝野混乱,危及了朝堂信誉,并且只是治标不治本罢了!

    原本,这一天是殿试揭榜的日子,所有人都在关注着状元、榜眼、探花们究竟会花落谁家,然而太子朱和堉终究是出手不凡,竟是瞬间就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让京城的官民们顿时忘了殿试的事情,只是纷纷讨论着接下来庙堂上的风起云涌!

    损失了大量朋党、并且被太子朱和堉当众弹劾,周尚景、黄有容、沈常茂这三位阁老真能咽下这口气?接下来又会有怎样的报复举动?

    德庆皇帝接下来又该如何选择?是支持太子朱和堉并借机打压三位阁老?还是驳回太子朱和堉的弹劾,以平息庙堂上的混乱?

    还有太子朱和堉,一向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他,接下来又会有怎样的动作?是偃旗息鼓?还是再接再厉?

    每一个问题、每一种可能,皆是让朝野臣民们议论纷纷,认为第二天早朝之上必然会有一番争斗,庙堂之上,更是一副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氛。

    然而,暗流涌动之下,最终的结果,却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想象!

    ……

    第二天,早朝之上,形势超乎意料的平顺安稳,竟是一副君贤臣恭的和睦景象。

    首先,周尚景、沈常茂、黄有容三位阁老因为太子朱和堉的弹劾,同时向德庆皇帝上了请罪折子,而德庆皇帝则是驳回了他们的请罪折子,并且还宽言抚慰了一番。

    接着,德庆皇帝肯定了太子朱和堉审办“南巡筹备舞弊案”的成果,并夸赞太子朱和堉“颇有太祖高皇帝之风”,然后又驳回了太子朱和堉弹劾三位阁老的折子。

    最后,德庆皇帝与百官们商议了南巡的事情,并任命太子朱和堉为监国太子,而黄有容则被任命为辅政大臣,而百官各派,对此决议也是纷纷赞成。

    在此期间,虽有一些波折,但大体上风平浪静,并没有想象中的惊涛骇浪、风起云涌,既没有相互争吵,也没有相互攻讦,三大阁老们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太子朱和堉也没有损失太多的威信,而德庆皇帝也借此稳住了庙堂局势,可谓是皆大欢喜!

    这般局面,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待消息传出之后,朝野臣民一时间皆是心中疑惑,但即使思索良久,却也想不出原因究竟!

    事实上,古往今来、无论中西,真正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决策与决议,往往都是由少数掌权者在私下里商议着决定的,而下位者们的议论与猜测,并不能产生任何影响,至于事后的公议与投票,也只是一种糊弄百姓的表面流程罢了。

    这一次,也同样如此!

    就在太子朱和堉回京的这一天,就在朝野臣民们议论猜测、慌乱自危的时候,德庆皇帝在傍晚时分秘密召见了周尚景、黄有容、以及沈常茂三人,期间德庆皇帝与这三位阁老究竟商议了什么,并没有多少人知晓!

    只是,没过几天,内廷传出了消息,因为东厂“诓财挟仇,视干事者为窟穴,冤死者相属,造就冤假错案无数”,所以德庆皇帝颇是震怒,并下令整顿,接着东厂衙门自厂督冯德胜以下,大量人员遭到清洗,甚至连内廷十二监也因此而受到了影响。

    接着,在南北直隶之间、四省十三府之地,因为“南巡筹备舞弊案”而出现了大量的官位空缺,这些官位空缺也自然需要另选官员接任,又因为周尚景、黄有容、以及沈常茂这三位阁老“德高望重、慧眼识人、并深悉朝中百官的心性作风”,所以接任的官员人选,德庆皇帝将其中一半交给了三位阁老商议拟定!

    这些事情,自然是德庆皇帝与三位阁老的暗中交易了。

    只是,在这个时候,这些消息还属于隐秘,并没有多少人知晓,当它们传播出来的时候,已是德庆皇帝开始了南巡之后的事情了。

    ~~~~~~~~~~~~~~~~~~~~~~~~~~~~~~~~~~~~~~~

    对于这般结局,赵俊臣并不意外。

    事实上——将责任全部推给东厂衙门,并借此平息三大阁老愤怒——还是赵俊臣提议给德庆皇帝的。

    最终,德庆皇帝也采纳了赵俊臣的建议,然而东厂倒霉了,朝中各大势力满意了,庙堂局势也随之平稳了。

    也正因为如此,当朝野臣民议论纷纷的时候,在赵俊臣眼中这件事情却已经尘埃落定了,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只是为自己接下来的计划而忙碌着!

    却说这一天,早朝结束之后,当赵俊臣结束了户部衙门的办公并回到府中,时间已是临近傍晚。

    此时,在赵府书房之中,西厂千户魏槐已是等候许久了。

    魏槐帮着赵俊臣管理西厂,身份颇为敏感,而赵俊臣为了减轻自己身上的“厂卫”痕迹,也很少与魏槐见面,只是在暗中遥控,但这一次却是赵俊臣主动召见魏槐的。

    ……

    当赵俊臣步入书房之中,魏槐在轮椅上躬身道:“卑职见过厂督大人。”

    赵俊臣笑容宽和,一边向着自己的书桌走去,一边抬手说道:“你腿脚不便利,就不必多礼了,你我之间,大可随意一些。”

    说话间,赵俊臣已经坐在了书桌后面,并向魏槐问道:“东厂的事情,你可知道了?”

    魏槐点头,说道:“这么大的事情,卑职自然知道了,东厂成了太子与三位阁老斗法之间的牺牲品,陛下已经秘密下旨整顿清洗,如今包括东厂厂督冯德胜在内,东厂的官员们纷纷被秘密缉捕,如此东厂已是元气大伤,怕是需要许久才能恢复。”

    赵俊臣点头道:“自从西厂重建以来,便已是与东厂有了许多的明争暗斗,如今东厂衰弱,没了掣肘,你也要好好把握机会,借机扩张西厂的权势,并降低东厂在各地、各衙门之中的影响。”

    魏槐答道:“厂督放心,这些事情我心中有数。”

    赵俊臣又说道:“还有,如今既然是东厂衰弱,西厂自然会愈加势大,而随着西厂权势愈加扩张,怕是陛下他就更不放心把西厂交到我手中了,我估摸着,陛下他从我手中收回西厂的日子会进一步提前,所以你暗中控制收买西厂人员的计划,也要进一步加快才是……对了,陛下他前些日子不是在西厂中安插了一个名叫骆祥的人吗?他最近表现如何?”

    魏槐沉吟片刻后,答道:“厂督大人的顾虑,卑职心中明白,如今咱们暗中控制收买西厂人员的计划进展顺利,即使大人您现在交出了西厂,卑职也敢保证西厂中会有许多人继续在暗中效命,所以厂督大人不必担心,至于那个骆祥……并不安分,这些日子以来一直在到处收买人心,可惜手中的权财没有咱们多,所以进展不甚顺利。”

    赵俊臣点了点头,说道:“陛下把骆祥安插进来,就是为了日后从我手中顺利的接收西厂,他的那些所作所为,怕都是陛下的意思,所以你也不必阻止,任他去做就是了,反正在咱们的监管下,他也翻不出什么浪花……对了,我这次找你来,除了一些询问之外,还有一件事情需要你去做。”

    “大人请说。”

    “以你的眼光,自然能看明白,这次东厂之所以会倒霉,是因为陛下要他们成为太子朱和堉的替罪羔羊,只是这件事你虽然能看明白,但这世上终久还是糊涂人更多,怕是如今东厂有许多人还没想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所以我要你暗中把这件事传播出去,让东厂乃至于内廷十二监的宦官们全都知道,他们这次倒霉是因为太子朱和堉!”

    说到这里,赵俊臣冷声道:“如今,太子已经彻底得罪了三位阁老与朝中百官,还有许多地方上的乡绅商贾,如今再把这般消息传播出去,那么从今往后连内廷的宦官们也会敌视太子,到那般时候,太子他四面树敌,我再办事也会方便一些!”

    魏槐听到赵俊臣的吩咐,眼中不由闪过一丝精芒!只觉得赵俊臣这些日子以来谋略越加的高明、手段也愈加的老辣,他虽然见惯了风雨,但如今对于赵俊臣竟也渐渐有些敬畏了。

    不过,这些心思只是一闪而过,在表面上,魏槐还只是一脸平静的答应承诺!

    接着,赵俊臣又叮嘱了魏槐一些事情后,就让魏槐离开了,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挽留魏槐一同吃晚饭。

    因为,赵俊臣今天已经有了晚饭安排,他要宴请那些投靠了自己的新科进士们一同进餐,说起来,这还是赵俊臣与这些新晋进士们第一次正式见面。

    而赵俊臣说明白了原因之后,魏槐也没有任何不满,只是向赵俊臣行礼告别之后就离开了。

    当魏槐离开之后,赵俊臣则是趁着空闲,开始处理书桌上的折子,如今德庆皇帝即将南巡,有许多事情需要赵俊臣提前安排。

    然而,不过一炷香的时候,却突然有赵府下人来报,称魏槐去而复返,再次求见赵俊臣,说是有重要消息!

    ……(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七章。南巡之前(中)。() 
……

    看到魏槐去而复返,赵俊臣不由奇怪,将魏槐招进书房之后,问道:“魏先生,可是出了什么事情?”

    魏槐的神色严峻,眉头微微皱着,并禀报道:“卑职刚刚得到消息,大人您府里的那位丫鬟,在今天下午时候,暗中前往了左督察御史吕纯孝的府中,并交给了吕纯孝一本册子,也不知里面记录了什么,只是吕纯孝在得到这份册子后大为欢喜,并连忙拜见了太子朱和堉,又没过多久,太子朱和堉召见了一众亲信,如今他们正在东宫之中密谈,只是他们的交谈内容,如今还不得而知。”

    魏槐口中的“丫鬟”,自然是指太子朱和堉派到赵俊臣府中的密探楚嘉怡了!

    只是,楚嘉怡并非是专业的密探,城府心机也并不深沉,所以她来到赵府之后没多久就露出了破绽,然而赵俊臣并没有揭穿她,反而留在自己身边给太子朱和堉传递一些假消息,只是派西厂的人在暗中密切监视。

    所以,如今楚嘉怡只是稍有动作,便已是被西厂的人发现,接着又把消息传到了赵俊臣这里。

    另一边,在禀报之后,魏槐略有担忧的向着赵俊臣打量而去,以为楚嘉怡交给吕纯孝的那本册子是关于赵俊臣的某些重要罪证,所以太子朱和堉等人才会如此重视,但如此一来,赵俊臣接下来恐怕是处境不妙,所以魏槐也自然是心中忧虑。

    然而,在打量之间,魏槐却惊讶的发现,赵俊臣不仅没有任何的担忧恐慌,反而一如既往的镇定自如,似笑非笑、意味深长。

    “哦?”赵俊臣轻轻笑道:“楚嘉怡她终于把那份册子交给太子了吗?既然太子他们对那份册子如此的重视,那么我也就放心了……这些日子以来,我还真担心他们这些眼高手低、只会夸夸其谈的家伙们不识货呢!”

    说话间,赵俊臣又向魏槐笑道:“魏先生不必担心,那份册子并不是我的把柄罪证,更是我刻意交给楚嘉怡的,一切尽在我掌握之中。”

    见赵俊臣这般模样,魏槐知道,自己这次是白白担心了,以赵俊臣的心智与手段,既然明知道楚嘉怡是太子朱和堉安插在自己身边的卧底,又如何还会让楚嘉怡掌握到自己的把柄罪证?

    显然,这所有的一切,只是赵俊臣的计划罢了!

    而赵俊臣的目标,显然还是太子一党!

    魏槐暗暗思道:“太子朱和堉,看样子又要倒霉了,只是他这般不断的被赵大人轻易算计,也不知还能在太子储君的位置上坐多久?或许……”

    想到这里,魏槐目光闪烁,向赵俊臣说道:“既然如此,卑职也就放心了。大人您接下来还要宴请那些新晋进士们,卑职就不打扰了。”

    说话之间,在不知不觉之中,魏槐对赵俊臣的态度也愈加的恭敬了。

    赵俊臣点头笑道:“魏先生腿脚不便,路上要千万小心一些。”

    ~~~~~~~~~~~~~~~~~~~~~~~~~~~~~~~~~~~~~~~

    与此同时,东宫之中。

    太子朱和堉并不知道这一切都只是赵俊臣的算计,他坐在东宫正厅之中,反复阅读着手上的册子,脸上满是兴奋之意。

    良久之后,太子朱和堉终于把手中书册放到一旁,叹道:“我虽然不齿赵俊臣的为人、为官,但不得不说,他的这份《商税改革折子》,见解新颖独到、想他人之未想,令人茅塞顿开!其中对我朝商税的评价,更是一针见血!若不是看了这份折子,我竟是不知道我朝的商税每年会流失八成以上!若是按着这份折子里的办法进行改革,我大明朝多年来的钱粮窘态,将再也不复存在!”

    说话之间,朱和堉已是一副神色振奋的模样!

    原来,楚嘉怡交给太子党的这份册子,是赵俊臣之前所写的《商税改革折子》!

    这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