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摄政大明-第2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茶馆之中,除了周尚景之外,已是再无他人,不仅没有客人,连茶馆的掌柜伙计也不知哪里去了。

    此时,周尚景一身灰衫,气质之间也尽敛了锋芒,看着就好似一位落魄的老儒生一般,只是在不紧不慢的烹茶。

    只是,周尚景的衣装虽然寻常,但他手边的茶具却极为讲究,上等的宜兴砂壶、名贵的汝窑茶盏、自备的软水、以及不知名的贵重茶叶。除此之外,茶钥、茶则、茶漏、茶荷等等器具,同样是一样不缺。

    茶水烹煮之间,茶香满室,沁人心脾。

    当赵俊臣进入茶馆之后,周尚景抬头看了一眼赵俊臣,微微一笑,道:“老夫烹了一壶好茶,咱们边饮边谈吧。”

    赵俊臣也是一笑,点了点头,然后坐在周尚景的对面,举起茶盏说道:“晚辈依然不懂茶艺,饮茶也只是为了解渴,牛饮之下,恐怕又要浪费前辈的好茶艺了。”

    听到赵俊臣的意有所指,周尚景点了点头,道:“无妨,能解渴就好。”

    寥寥几句之后,赵俊臣与周尚景皆是沉默了下来,只是各自饮了两杯香茗。

    待一壶茶水饮完,周尚景终于打破了沉默,问道:“在徐州的时候,老夫与你有过深谈,不知俊臣你如今考虑的如何了?到了苏州之后,你是要暗助老夫?还是要明帮陛下?”

    赵俊臣没有回答,反而岔开了话题,说道:“不久前,晚辈去见了陛下。”

    见赵俊臣岔开话题,周尚景并没有任何不快的样子,只是点头道:“老夫知道。”

    赵俊臣继续说道:“原本是为了南巡下一站行程的事情,没想到陛下突然谈起了前辈,颇是忧虑前辈您致仕退休之后,朝廷再无人可以主持大局。”

    周尚景花白的眉毛微微一扬,但并没有表示什么,只是静静听着赵俊臣说下去。

    赵俊臣又说道:“依照陛下的意思,这般情况下,由沈、黄两位阁老联手主持内阁,或许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只是沈黄两位阁老近段时间以来关系愈加紧密,为了防止内阁成为他们的一言堂,陛下还打算补入一位政见不同的朝廷重臣进入内阁。”

    这是德庆皇帝拉拢赵俊臣的条件,如今赵俊臣没有任何保留的告诉了周尚景,意思很明显——你开出的价码如果不能更高的话,那抱歉我只能支持德庆皇帝了。

    周尚景看似昏花的老眼波动了一瞬,然后突然笑道:“依照你留在京城中的那些计划,想要入阁,未必就一定需要陛下的支持。”

    赵俊臣也是一笑,悠悠道:“鸡蛋总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赵俊臣利用商税改革陷害太子朱和堉的计划,已是被周尚景知晓了。当初在徐州的时候,两人相互摊牌之际,周尚景就隐隐威胁赵俊臣,若是赵俊臣不帮助他度过苏州的危机的话,那他就要利用赵俊臣的计划转移德庆皇帝的注意力,这样一来,德庆皇帝忙于收拾商税改革的乱局,自然是顾不上周尚景了,但是商税改革的混乱提前引发,给予太子朱和堉以及黄有容造成的伤害也会降低不少,这样一来,赵俊臣的计划也是事倍功半。

    如今,周尚景重提赵俊臣的计划,依然是隐含威胁。

    然而,赵俊臣却没有理会周尚景的威胁,表示自己的计划只是为了插手内阁而已,若是自己帮助德庆皇帝对付周尚景的话,也同样可以达到这个目的,至于太子朱和堉,今后慢慢图之也就是了。

    听到赵俊臣的回答后,周尚景再次沉默了片刻,然后开口道:“俊臣你留在京城的那些计划,十分巧妙、也十分有趣,对我也有许多好处,所以不到万不得已,老夫也不打算破坏你的那些计划,待到花果成熟之际再去采摘,想必是收获更大。”

    周尚景这一番话,表示他不再会拿赵俊臣的计划威胁赵俊臣了,算是退了一步。

    赵俊臣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之余,神色却是十分平静,说道:“前辈高明!”

    然后,周尚景也终于开出了自己的价码,说道:“俊臣你留在京城的那项计划一旦实现了,太子朱和堉固然会陷入万夫所指的境地,但在陛下的庇护之下,还可以保住储君之位,但黄有容却一定会成为替罪羔羊,到了那个时候,内阁空出来的位置,我将会尽力支持俊臣你的立场,如何?”

    “多谢前辈的扶持,晚辈感激不尽!”

    说话之间,赵俊臣虽然口称感激,但表情平淡,也没有进一步的表示。

    见赵俊臣的这般表态,周尚景无奈的摇了摇头,又说道:“陛下为了对付老夫,联合了南京六部,老夫知道俊臣你一直想要收南京户部之权柄,从这方面而言,你我的利益一致,有共同的敌人,待解决了这件事情之后,老夫也会全力支持俊臣你接收南京户部的诸项权责!”

    赵俊臣神色微微一动。

    南京户部,掌管着江南各地的田税、商税、矿税,赵俊臣一直想要收权,也有着自己的计划,但若是得到周尚景的支持,那么赵俊臣成功的可能性自然会增加许多!

    不过,周尚景的条件若是仅此而已的话,依然不足以打动赵俊臣。

    毕竟,赵俊臣如今还离不开德庆皇帝的支持,想要说服赵俊臣与德庆皇帝作对、哪怕只是暗中作对,也需要十分丰厚的条件才行!

    见赵俊臣的神色依然如故,周尚景轻轻叹息一声,似乎是责怪赵俊臣太贪心。

    不过,片刻之后,周尚景再次说道:“到了年底,四年一度的京察就要开始了。到时候,老夫也会有限度的支持俊臣你的立场!”

    周尚景说话的时候,赵俊臣正要端起茶盏准备饮茶,但他听到了周尚景的这一番话之后,端茶的手却是下意识的微微一颤,茶水也因此而洒出了一些。

    不过,赵俊臣却没有顾及茶水,只是抬头注视着周尚景,神色认真的问道:“此言当真?”

    与此同时,周尚景的条件,也终于让赵俊臣忍不住动心了。

    ……

    恩,今天第二更!

    ……(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七章。周尚景的谋划。() 
……

    ……

    所谓“京察”,与考核地方官员的“大计”制度相对应,是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由吏部与都察院一同负责,原本是六年一考,到了崇祯年间,改为三年一考,并且延续至今。

    京察以“四格”、“八法”为升降标准,以“四格”叙其功劳,以“八法”定其处分。

    所谓“四格”,分别是“守”、“政”、“才”、“年”。其中,“守”代表操守,分为廉、平、贪三等;“政”代表政务,分为勤、平、怠三等;“才”代表能力,分为长、平、短三等;“年”则指年龄,分为青、中、老三等。

    综合考核之后,按成绩列为“称职”、“勤职”、“供职”三等。其中,成绩优越者,有升任外官的优先权。

    至于“八法”,则分别是是“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等项,按照“八法”考核后,“贪”、“酷”者罢官获罪;“不谨”、“罢软”者革职处分;“浮躁”、“不才”者降职处分;“年老”、“有疾”者勒令退休。

    可以说,每三年一度的京察,是明朝官场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既影响着每一位京官的仕途,也影响着每一个派系的兴衰!尤其是三品以下的官员,京察时的短短一句评语,就足以决定他们一生的命运!

    然而,京察考核乃是人为之事,倘若涉及到了权力角逐,那么中下层官员的贪与不贪,勤与不勤,能与不能,均可两说。在京城中枢,六部九卿、科道林立,朝中几位权臣也是分属不同派系、各有党羽依附。所以,每遇京察之际,也是朝廷党争冲突最频繁、最激烈的时候,各位权臣皆是借机打压敌对派系、提拔亲信党羽。

    这些年来,周尚景之所以在庙堂中屹立不倒、地位稳固,也正是因为周尚景控制着吏部,都察院中也有许多御史是周尚景的亲信党羽,所以周尚景对于京察的影响力极大,朝中各大党派的未来兴衰,很大程度上要看周尚景的心情。

    当然,周尚景十分懂得分寸,也明白“木秀于林”的道理,所以他并没有借着京察的机会大肆扩张自己派系的实力,只是趁机对朝中各派系进行制衡、调控,进而影响朝廷的未来走向。

    事实上,德庆皇帝当初任命吕纯孝与李成儒二人分别担任都察院的左、右都御使,就是想要加强太子朱和堉对都察院的控制力,为今年年底的京察未雨绸缪,打算趁着京察的机会增强太子朱和堉的势力影响,可谓是用心良苦。

    可惜,太子朱和堉并不争气,在赵俊臣、周尚景等人的算计下,发生了“南巡筹备舞弊案”,不仅是声誉受到损失,他在都察院的优势也是一朝尽丧!至于年底的京察,恐怕也是有心无力了。

    ……

    如此种种,赵俊臣自然明白京察的重要性,所以听到周尚景的条件之后,赵俊臣也确实动心了。

    京察之际,周尚景虽然只是“有限度”的配合赵俊臣的立场,但考虑到周尚景一向以来的作风,这已是非常大的让步了!再考虑到周尚景在京察时期的影响力,这般让步对于赵俊臣的好处可谓是数不胜数!足以让赵俊臣突破如今的发展瓶颈、权势更进一步!

    动心之余,赵俊臣抬头注视着周尚景,神色认真的问道:“此言当真?”

    周尚景缓缓道:“老夫虽然不是君子,但也从未有食言反悔的先例。”

    赵俊臣沉默片刻之后,也终于做出了选择,说道:“到了苏州之后,不知晚辈应该如何配合前辈?只要晚辈可以办到,就一定尽力……不过,在这件事上,晚辈并不能明着帮助前辈、站在台前与陛下作对,只能在暗中相助,毕竟晚辈现在还离不开陛下的庇护,也绝不敢触犯陛下的龙威,这一点还请前辈见谅!”

    这一番话,已是表明赵俊臣的立场已是抛弃了德庆皇帝、转而支持周尚景了。

    当然,这种立场只是暂时的,也仅限于苏州的事情。

    周尚景的老脸一笑,道:“老夫也明白俊臣你的为难之处,放心吧,老夫绝不会让你难做的,到了苏州之后,更不会让你站在台前和老夫一同与陛下打擂台,事实上,老夫反倒是希望俊臣你到时候在陛下面前表现活跃一些,主动协助陛下明察暗访,尽快侦破案情,将苏州的那些事情公布于天下。”

    赵俊臣微微一愣,问道:“晚辈不明白前辈您的意思。”

    周尚景又是一笑,说道:“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这是恒古不变的道理。洪水滔滔之下,也是堵不如疏!去年的时候,苏州发生了倭寇作乱,这件事情实在是太大了,老夫虽然已是尽力遮掩了,但若是陛下要严查的话,却是无论如何也藏不住的!对此,老夫也是早有觉悟,之前与陛下的种种明争暗斗,其实也是为了转移陛下的注意力罢了。”

    顿了顿后,周尚景继续说道:“既然此案迟早都会被侦破,那么再强行去遮掩,就是下下之策了,不妨顺水推舟,让人查明真相、侦破了案情,反倒是干脆……只是,苏州的案子虽然一定会被侦破,但侦破的方式手段,却是大有讲究!若是能够控制此案的侦破方向,最终的结果,也会是完全不同!”

    说到这里,周尚景看向赵俊臣,缓缓道:“所以,到了苏州之后,老夫才希望俊臣你可以积极主动的帮助陛下调查真相、侦破案情,在此期间,老夫也不需要你多做什么,只要在某些时刻,略略影响一下陛下的判断就好了,向陛下强调一些应该强调的事情、让陛下忽略一些应该忽略的事情,至于其他的事情,你完全不必插手,这样一来,你也不会得罪于陛下,等到尘埃落定之际,你只要静观结果就是了!”

    周尚景的这些话,玄之又玄,好似说了许多,又好似什么都没有说,只是说完之后,从怀中淘出一本册子,递给了赵俊臣。

    赵俊臣展开一看,发现里面详细描写了去年倭寇作乱苏州的过程,以及苏州官府欺下瞒上、极力遮掩此事的一些相关罪证。

    可以说,在这一刻,周尚景亲手将自己以及苏州官府的把柄送到了赵俊臣的手中。

    然而,周尚景却是一副淡然平静的模样,丝毫没有担心这些把柄会对自己造成损害。

    事实上,赵俊臣也不认为这些罪证可以伤害到周尚景。

    虽然,周尚景并没有详细解释自己的计划,也隐瞒了许多关键的环节,然而赵俊臣毕竟是心机深沉之辈,已是隐约的猜到了周尚景的一些手段。

    轻轻叹息一声之后,赵俊臣将册子放入自己的怀中,感慨道:“前辈深谋远虑、手段高绝,晚辈实在佩服!现在,晚辈已是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接下来自然会依计行事!”

    叹息之间,赵俊臣隐约觉得,德庆皇帝这一次也许要棋差一招了。

    ……

    ……(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八章。京城里的变故(上)。() 
……

    ……

    第二天,巳时三刻,在扬州各界的恭送之下,南巡船队停留了七日之后,终于离开了扬州,缓缓驶往下一站——常州。

    这个时候,距离苏州越来越近,德庆皇帝与周尚景明争暗斗的事情,已是渐渐的为人所知,再也无法遮掩。

    正所谓“神仙斗法、凡人遭殃”,皇帝与内阁首辅的博弈冲突,波及范围也绝不会比神仙斗法逊色多少。如此一来,任谁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受到牵连,尤其是那些朝廷中下层官员,他们完全接触不到详细消息,只能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流言,心中不免有些恐慌,却又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恐慌些什么。

    伴驾的朝廷重臣们各有消息渠道,倒是得到了一些消息,只是近两天以来,他们大都受到了德庆皇帝与周尚景的双方拉拢,或是考虑自保、或是考虑站队,皆是一副思虑重重的模样,而他们的这般表现,也进一步加重了下面官员的忧虑心理。

    所以,离开扬州的时候,南巡队伍的气氛不免有些诡异沉凝。

    在所有人之中,依然是气定神闲、保持镇定的人,也唯有二人而已。

    这两人不是别人,正是这场博弈的两位主角——德庆皇帝与周尚景!

    显然,他们皆是信心满满!

    *

    而就在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京城,也同样是一副暗流汹涌的景象。

    前些日子,在京城官场之中,突然有一则流言越传越广——说是黄有容与沈常茂的结盟,其实是不怀好意、包含祸心,结盟只是一种假象,黄有容打算趁着德庆皇帝南巡、沈常茂伴驾离京的机会,吞并沈常茂的势力、收买沈常茂的党羽!

    官场本就是流言蜚语的聚集地,类似的流言每天就算没有一百条也有八十条,原本不会有人当真,然而这条流言实在是有血有肉、生动传神,不仅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还罗列了许多佐证,让人不得不信。

    最重要的是,这条流言并不只是言之凿凿的灌输观点,还包含了一系列的疑问,以此来引导人们的思路,由人们自己来分析疑点、得出结论。

    比如,黄有容与沈常茂结盟的时机实在是蹊跷,早不结盟、晚不结盟,偏偏等到南巡即将要开始的时候结盟,不免过于巧合。要知道,等到南巡开始之后,黄有容留京辅政、一家独大,沈常茂伴驾南巡、鞭长莫及,这不正是黄有容吞并沈党的大好时机吗?

    又比如,这段时间以来,黄有容刻意的给予了沈党官员许多恩惠,就是为了拉拢收买,时至今日,许多沈党官员的立场已是偏向于黄有容、将沈常茂抛在脑后了,这一点只看每天有多少沈党官员积极的前往黄有容府邸问安示好就知道了,长此以往,结果会是如何?

    再比如,沈常茂经营朝堂多年,自然也有许多亲信,这些亲信完全不可能被黄有容收买,然而沈常茂的亲信们如今又在哪里呢?只要详细调查一下就会发现,他们或是被黄有容找理由调到京城之外办事,或是被黄有容明升暗降、失去了实权职位,那么,黄有容这么做的目的又是什么?

    诸多疑点,引人深思,

    官场之上,每个人都自诩聪慧,对于自己分析得出的结论也都是深信不疑,当人们在流言的引导之下,仔细的分析了诸多疑点之后,自然也都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于是,人们也大都相信了流言里的内容,因为在众人看来,这些结论都是自己“独立”分析出来的,绝不可能出错!

    可以说,这则流言不仅利用了人们的八卦心理与阴暗心理,还利用了人们的自信心理,如此一来,越是聪明人,就越是会相信这则流言!

    只不过短短两三天时间,在京城之中,这条流言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后,原本还算是配合紧密的沈、黄两党,相互间的气氛也渐渐变得微妙了起来。

    若只是如此的话,黄有容还勉强可以控制局面,而就在这时,一件看似意外的突发事件,让沈、黄两党的合作关系彻底破裂了。

    *

    沈、黄两派在携手合作之前,为了争权夺势,自然是也免不了明争暗斗、相互下绊子的情况,如此一来,两党之中,也有不少死敌存在。

    其中,黄党的王邖与沈党的司马卓,就是一对死敌!

    王邖是通政司的左通政、司马卓是通政司的右通政,两人属于同一个衙门,又是通政司这般至关紧要的衙门,为了各自靠山的利益,两人之前自然是斗法了无数次,彼此之间已是结下了死仇,虽然沈黄两派已是携手合作,但两人依旧是相互看不顺眼,只是在两位阁老的严令之下,还可以保持克制。

    然而,王邖与司马卓虽然可以保持克制,但他们的身边人已是相互斗惯了,却没有这样的城府。

    这一天,王邖的儿子王烨与司马卓的侄儿董青在一家青楼碰面了,在某些有心人的撺掇之下,两人为了一个红牌而争风吃醋,接下来也不知是谁先动了手,两人打成了一团,随从们也参与了进去,最后,在混战之中,又不知是谁下了重手,董青竟然被打成了重伤!

    这件事情非同小可,最终自然是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