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摄政大明-第2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到沈常茂的讥讽,张诚与林维皆是无言以对。

    作为黄有容的亲信,他们自然知道黄有容意欲吞并“沈党”的计划,却是无法反驳。

    从某方面而言,黄有容与沈常茂不愧是一对盟友,两人的所作所为,也是一丘之貉,大哥不说二哥。

    于是,张诚也没有接话,只是冷声说道:“道不同,不足为谋!沈阁老虽然不愿意出手相助,但我等三人多年来深受黄阁老大恩,却也不能视而不见、背弃旧主!即使是陛下与周尚景联手打压黄阁老,我等也绝不会束手就擒!告辞了!”

    说完,张诚已是神色毅然的转身离开了。

    与此同时,林维也是起身相随。

    霍正源的心中虽然有些不同的想法,但犹豫了一下之后,终究还是跟着张诚、林维二人离开了,并没有更多的表示。

    另一边,沈常茂看着三人离去的背影,则是眼神冰冷。

    没想到,自己吞并“黄党”的计划竟是开局不利。

    不过,沈常茂并不着急,在他看来,想要吞并“黄党”势力,最关键的地方不是张诚、林维、霍正源三人,而是即将要倒台的黄有容!

    只要黄有容愿意将自己的势力、人脉、权柄等等全部转交给沈常茂,那么张诚、林维、霍正源也只能乖乖的投靠于自己。

    而且,沈常茂相信,黄有容一定会这么做的。

    毕竟,沈常茂与黄有容依然是盟友关系,双方还没有正式的撕破脸面,而且沈常茂如今已是内阁首辅了,地位不通往常!黄有容唯有如此选择,才不会输的太惨!

    所以,沈常茂并不着急。

    然而,沈常茂并不知道的是,打算趁机撬黄有容墙角的人,并不仅仅只是他一人而已。

    在暗中,作为直接促成了黄有容倒台的真正主谋,赵俊臣已是磨刀霍霍、等待许久了!

    ……

    ……(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一章。聪明人的烦恼。() 
……

    ……

    沈常茂吞并“黄党”的计划之所以会开局不利,原因就在于沈常茂的胃口实在是太大了,竟是意欲一口气将少傅张诚、礼部尚书林维与大学士霍正源三人全部拉拢到自己门下。

    然而,想要拉拢一个人容易,想要同时拉拢三个人则非常困难,人心不齐、相互顾虑,沈常茂的计划自然是以失败为告终了。

    其实,沈常茂若是姿态放低一些,将三人分别约出来密谈,效果就会大为不同,即使是张诚、林维这样的黄有容铁杆支持者,恐怕也会认真考虑沈常茂的提议,更别说霍正源之流了。

    可惜,沈常茂成为了内阁首辅之后,野心变大了,胃口也变大了,却有些急于求成了。

    另一边,作为太子朱和堉整顿商税这件事的幕后推手,黄有容的倒台失势也早就在赵俊臣的意料之中——在黄有容即将倒台之际,赵俊臣自然也打算分一杯羹、趁机瓜分黄有容的势力范围。

    不过,赵俊臣只是区区一位尚书罢了,不像是沈常茂一般乃是内阁首辅,自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与胃口。

    依照赵俊臣的计划,在黄有容的三位干将之中,他只会拉拢大学士霍正源一人!

    大学士霍正源,乃是阁老黄有容的心腹、智胆、与首席谋士,但在“黄党”官员之中,他的地位只能排到第四位,除了黄有容之外,不论是少傅张诚,又或是礼部尚书林维,地位皆要比他更高一些。

    虽然,霍正源的心智、手段、城府等等均是要比张诚与林维更胜一筹,但林维乃是黄有容的亲家,张诚则是黄有容的同窗、同乡、同科,这两人与黄有容的关系更加亲近,在“黄党”之中,霍正源的地位自然是边缘化了一些。

    不过,霍正源信奉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原则,一向不喜欢出风头,只要自己的利益能够得到保证,霍正源并不会斤斤计较这些事情。

    但实际上,在“黄党”之中,霍正源的重要性却是仅次于黄有容,这不仅仅只是因为霍正源的谋略才能,也是因为霍正源为人低调、性格温和,一向是与人为善,不似林维、张诚一般高傲难处,所以霍正源在“黄党”官员之中威望甚高、人缘极好。

    也就是说,赵俊臣只要能拉拢到霍正源,那么就会有相当多的“黄党”官员愿意跟随霍正源投靠到赵俊臣门下。如此一来,赵俊臣蚕食“黄党”的计划,也就会事半功倍。

    此外,霍正源本身的才智、手段与心性,也是赵俊臣十分看重的。

    所以,对于霍正源,赵俊臣已是势在必得——前段时间,赵俊臣与霍正源一同前往淮安查访淮安知府李欣的冤案,之后又借着这件案子卖给了霍正源一个人情,让他讨了德庆皇帝的欢心,这就是为了拉拢霍正源,为如今的收买做铺垫。

    相比较沈常茂的临时起意,赵俊臣已是谋划多时了!

    *

    却说,德庆皇帝宣布了返京的旨意之后,赵俊臣与礼部官员们忙碌筹备了整整一天时间,终于是将一切都准备妥当了。

    到了第二天早晨的辰时三刻,南巡船队准时离开了苏州,驶北而去。

    因为太子朱和堉捅了商税的大篓子,与南巡时的悠然态度不同,德庆皇帝需要尽快的赶回京城稳定局势,所以南巡船队的回京行程也十分紧促,一路上不会有任何的耽搁。

    南巡的时候,从常州到苏州,南巡船队一路上足足用了近两天的时间。

    但返程的时候,情况则是截然不同,南巡船队自从起航之后就一直是满速航行,离开苏州之后,当天傍晚就已是到达了常州境内。

    来到常州之后,德庆皇帝并不打算停留,只是稍歇一晚之后,就要继续北上返京。

    而就在这一天晚上,赵俊臣秘密约见了霍正源。

    *

    另一边,霍正源得知了黄有容的危机之后,就与林维、张诚二人不断商讨着扭转局势的方法。

    可惜,黄有容的倒台,已是大势所趋,不论三人如何商议,皆是无法找到一个可行的办法。

    对此,林维与张诚二人即是感到焦急、又是感到绝望。

    至于霍正源,心中的想法则要更多一些。

    与林维、张诚二人不一样,霍正源与黄有容的关系没那么紧密,也没那么忠心,从某方面而言,霍正源与黄有容的关系也并非是从属,更像是合作——霍正源向黄有容付出自己的才智与能力,而黄有容则为霍正源争取利益与地位,双方互助互利,仅此而已。

    如果黄有容依然还是阁老的话,那么霍正源也愿意继续效忠于黄有容,但黄有容的倒台既然已是不可逆转的事情了,那么霍正源的脑中自然是浮现了“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良禽择木而栖”之类的想法。

    毕竟,霍正源与黄有容的关系一般,并不需要为黄有容陪葬。

    只是,霍正源虽然产生了更换门庭的想法,但自己究竟应该投靠哪一家势力,霍正源却依然拿不定主意。

    霍正源是一位聪明人,眼光十分透彻,对于将来的道路选择,也十分谨慎。

    如今在庙堂之中,既有影响力又有实力的派系,只不过有五家罢了——分别是前任首辅周尚景的“周党”、现任首辅沈常茂的“沈党”、户部尚书赵俊臣的“赵党”、太子朱和堉的“******”、以及德庆皇帝的“帝党”。

    对于霍正源而言,最好的选择无疑是投靠德庆皇帝、成为“帝党”的一员——可惜,霍正源既不是勋贵家族出身,也没有拍马屁的弄臣本事,再加上他的“黄党”背景,即使他投靠了德庆皇帝,也注定不会受到德庆皇帝的看重,只能渐渐的边缘化,霍正源对此自然是不大愿意。

    太子朱和堉乃是储君、是未来的皇帝,投靠太子朱和堉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惜的是,霍正源虽然不是什么大贪官,但也并非是严于律己的清流,以太子朱和堉的秉性,未必能够接受他,而霍正源本身也受不了太子朱和堉的那些“清规戒律”。

    沈常茂乃是当今内阁首辅,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也透漏了拉拢霍正源的意图,只是霍正源却不大愿意投靠沈常茂,原因无他——沈常茂的性格太刚愎了,注定与霍正源合不来。此外,沈常茂如今身为内阁首辅,固然是春风得意,但沈常茂的本事根本配不上他如今的地位,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栽跟头,这反而是一个危险因素,霍正源却不愿意站在危墙之下。

    周尚景屹立庙堂数十年,手段高明、眼光长远、心智深沉,即使是德庆皇帝也轻易奈何不了他,乃是霍正源最敬畏的人物,从某方面而言,投靠周尚景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惜,在霍正源的眼中,周尚景也属于“危墙”之列——周尚景太老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退出庙堂,此外,德庆皇帝也太憎恨周尚景了,被皇帝时常惦记着绝不是一件好事。

    如此一来,霍正源就只剩下了一个选择,那就是投靠赵俊臣。

    然而,在霍正源眼中,投靠赵俊臣乃是最下等的选择,原因很寻常——赵俊臣的资历太轻、根基太浅、地位不足、名声太差,还是太子朱和堉的眼中钉!

    虽然,经过前段时间的相处,霍正源对于赵俊臣的印象不错,也认可赵俊臣的眼光、手段、心智,甚至还因为赵俊臣而讨了德庆皇帝的欢心,但这些并不足以影响霍正源的选择。

    这样一来,经过诸多分析之后,霍正源发现自己的选择看似很多,但实际上这些选择竟是没有一个适合自己的,不由有些苦恼,只觉得有时候分析得太透彻也并非是一件好事。

    而就在霍正源苦恼不已的时候,突然有下人向他禀报,称是赵俊臣秘密约他到常州的“钓鹤楼”相见。

    听到禀报之后,霍正源微微一愣,又思索了片刻之后,霍正源起身道:“说起来,前段时间我还欠了赵大人一个人情,却也不能拒人于千里之外,既然如此,那就不妨见见他吧。”

    ……

    ……(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二章。收服(上)。() 
……

    ……

    当霍正源来到钓鹤楼的时候,赵俊臣已是在雅间之中等待多时了,等到霍正源现身的时候,更是亲自出门相迎,表现出一副求贤若渴的态度。

    不过,霍正源也是官场上的老油条了,自然不会因为赵俊臣的做作姿态而改变自己的想法,他见到赵俊臣之后,态度十分的热情客套,但也正因为他的表现太过于热情客套了,却反而让人感觉到了一丝明显的疏远之意。

    霍正源是聪明人,他很清楚赵俊臣这个时候约他密谈的意图,无非就是趁机拉拢自己、想要撬黄有容的墙角罢了。

    对此,霍正源并不如何反感——从某方面而言,若是赵俊臣这个时候没有任何动作,霍正源反而会小觑赵俊臣,会认为赵俊臣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客——但他经过详尽的分析之后,认为赵俊臣的缺陷与隐患实在太多了,并不是自己理想的下家,所以霍正源并不会投靠赵俊臣。

    许多时候,“热情”、“客套”等等态度相当于“真挚”、“诚心”的反义词,霍正源表现出了这样的态度,就是为了告诉赵俊臣——他绝不会投靠赵俊臣,让赵俊臣放弃幻想!

    见到霍正源异乎寻常的客套态度之后,赵俊臣自然是明白了霍正源的心意,但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只是十分友好的邀请霍正源进入雅间,双方边吃边谈。

    似乎,赵俊臣依然没有放弃拉拢霍正源的想法。

    对此,霍正源颇是有些无奈,觉得赵俊臣十分缠人。

    但与此同时,见赵俊臣这般看重自己,心中也难免隐隐有些得意。

    *

    在雅间之中,菜肴与美酒已是齐备,就等着开席了。

    赵俊臣与霍正源进入雅间之后,双方分宾主落。

    然后,不待赵俊臣开口,霍正源已是举杯,向赵俊臣说道:“说起来,本官前些日子与赵大人一同前往淮安查案,多亏了赵大人的提醒,本官才能够猜到陛下的真实心意,也因此讨得了陛下的欢心,可以说本官欠了赵大人一个不大不小的人情,本官在此多谢赵大人了!今后必有报答!”

    霍正源的这一番话,可谓是大有讲究。

    首先,所谓的“不大不小的人情”,言下之意就是“这点好处远远不足以收买我,你赵俊臣也别想着挟恩图报”;其次,所谓的“今后必有报答”,就是说霍正源一定会有所回报,但现在时机敏感、形势复杂,并不是霍正源还人情的时候。

    显然,霍正源这一番话看似热情,但实际上依然是暗示赵俊臣——虽然黄有容的倒台已是在所难免,但我并不会投靠你。

    听到霍正源的暗示,赵俊臣的笑容不变,对于霍正源的心意,他早有预料,也早有准备。

    只见赵俊臣笑容满面的说道:“霍大学士你太客气了,功劳这东西嘛,总是越分越多,俊臣也并非是那种独揽圣宠的小心眼,当初的事情也只是俊臣敬佩霍大学士你的才智与为人,所以顺手为之、结个善缘罢了,并非是指望回报,霍大学士你大可不必介怀。”

    说完,赵俊臣话锋一转,又说道:“俊臣今日邀请霍大学士聚宴,是因为心中实在欢喜,想要找人倾诉,就突然想到了霍大学士,意欲与霍大学士分享自己心中的喜悦之情,若是有冒昧的地方,还望霍大学士见谅一二。”

    听到赵俊臣的这一番话,霍正源微微一愣,问道:“哦,不知是何事,竟是让赵大人如此的欢喜难耐?”

    赵俊臣又是一笑,意味深长的问道:“听说,霍大学士昨日与张少傅、林尚书二人拜访了沈常茂沈首辅,想必京城里发生的那些事情,霍大学士已是知晓了吧?”

    霍正源下意识的眉头一皱,眼中闪过了一丝惊讶与怒意。

    难不成,赵俊臣所谓的“喜事”是指黄有容即将要倒台失势的事情?

    近段时间以来,赵俊臣与黄有容之间出现了颇多的明争暗斗,双方已是成为了水火不容的死敌,黄有容即将要倒台失势的事情,对于赵俊臣而言确实是一大喜事。

    不过,霍正源虽然有了异心,但明面上依然是黄有容的心腹干将,赵俊臣与霍正源庆祝这件事情,岂不是耀武扬威、落井下石,逼着霍正源与赵俊臣翻脸?

    隐约之间,霍正源觉得赵俊臣绝不会这般肤浅,所以也就压下了心中的怒意,缓缓说道:“恩,赵大人若是指太子殿下整顿商税的事情,那么本官自然是知晓了,却不知此事又有何喜?”

    赵俊臣笑道:“依霍大学士看来,太子殿下如此大刀阔斧的整顿商税,究竟是好是坏?”

    霍正源摇头道:“这自然不会是一件好事,我朝的商税状况虽然混乱不堪,但也十分敏感,牵扯到了方方面面的利益,太子殿下这般大刀阔斧的整顿商税,不啻于将朝野局势搅成了一滩浑水,陛下急匆匆的返京回程,也正是为了坐镇京城、稳定局势。”

    赵俊臣抚掌道:“霍大学士果然是好见识,我朝的商税存在着许多纰漏,这件事谁都知道,但又有谁真敢去碰它?太子殿下初生牛犊不怕虎,却是捅了一个天大篓子!那么,依霍大学士看来,陛下对于太子殿下的这般举动,又会是怎样的想法?”

    霍正源思索片刻后,说道:“陛下登基数十年来,一向是稳字当先,太子殿下的举动引起了朝野的震荡不安,陛下想必是心生不满……不过,太子殿下终究是储君,陛下依然会保他就是了。”

    这一次,赵俊臣先是点头,然后又摇头,说道:“在这件事情上,陛下出于各种考虑,固然会保住太子,不让太子殿下受到波及,但陛下即使能够保住太子一时,又岂能保住太子一世?让咱们来算算,太子殿下从去年十月份开始参与政务,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他总共办了三件事情,首先是南巡的筹备工作,可惜这件事情最终被太子殿下搞砸了,惹得民怨沸腾,太子殿下的贤名也因此受到了不小的损失;第二件事则是南巡筹备舞弊案,太子殿下在短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之内,竟是抓捕了上百位犯案官员,让满朝百官皆是惊惧不安,朝廷在民间的威信也受到了损害,可以说也是办砸了;至于第三件事,就是在陛下南巡期间留京监国了,然而太子殿下竟是趁着这次机会搞起了商税整顿……”

    说到这里,赵俊臣哈哈一笑,又意味深长的问道:“可以说,不到半年时间,太子殿下就办了三件事,全部都搞砸了,并且全部都捅下了天大篓子,太子殿下的眼光、心智、能力,皆是有些堪忧啊!对于这些,咱们这些臣子能够看到,陛下又岂会看不到?接下来,陛下出于各种考虑,固然会保住太子殿下,但今后呢?陛下真能够放心太子殿下、将大明江山交到太子殿下手中?”

    霍正源心中一动,不答反问道:“赵大人的意思是,陛下如今已是存了换储的心思?”

    赵俊臣却是答非所问,说道:“唉!世人皆言我赵俊臣圣眷优容,不过是二十六七岁的年龄,就已是身居高位,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但又有谁知道我心中的如履薄冰、战战兢兢?陛下固然是待我甚厚,但陛下的年纪终究是不小了,这大明江山今后总归是太子的,然而太子殿下却是视我如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除我而后快,这时常让我彻夜难眠、辗转反侧……所以嘛,得知了京城之事后,嘿嘿……”

    说到这里,赵俊臣一副“一切尽在不言中”的笑容。

    另一边,霍正源心中却是微微一动。

    霍正源不愿意投靠赵俊臣,最大的原因就是太子朱和堉对赵俊臣的态度,这是赵俊臣最大的隐患!但若是德庆皇帝已是存了换储的心思,太子朱和堉也未必就是将来的大明皇帝,那么赵俊臣的隐忧自然也就消失了大半!

    或许,自己投靠赵俊臣并非就是一个不好的选择?

    ……

    PS:突然发现,自己生了许多白头发,话说,我才28啊……

    ……(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三章。收服(下)。() 
……

    ……

    霍正源很聪明,他即能够冷静的辨明形势,也能够准确的分析出赵俊臣的隐忧,是一个难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