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摄政大明-第5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俊臣也有自己的官场智慧,那就是把自己的利益与朝廷的利益融合于一体,让两者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所以朝廷已经渐渐离不开赵俊臣,从目前来看赵俊臣也同样称得上是成功。

    章晟德如今不过是四十出头,就能坐上正二品陕西巡抚的位置,显然也是坚持着自己的官场智慧。

    依照赵俊臣的猜测,章晟德的官场智慧不外乎就是“和光同尘”四字了——他完全收敛了自己的性格与想法,彻底融入到了周围环境之中,随着自身所处环境不同,章晟德的表现也是截然不同。

    当初梁辅臣还是三边总督的时候,章晟德就表现出一副老成持重、忠君爱国的样子,于是梁辅臣对于章晟德一直是信赖有加、评价甚高;

    梁辅臣回京辅政之后,蒙古联军大举来袭,眼见到各位督抚们皆是畏敌如虎、想要绥靖乞和,章晟德也同样是积极与各地督抚联合起来截留朝廷赈济粮草、到处拘押逃荒百姓,可谓是表现不遗余力,于是各地督抚们也都把章晟德视为自己人;

    如今,陕甘三边的主事人变成了赵俊臣,于是章晟德的表现又是发生了变化,突然间成为了一位积极主战的鹰派官员、一位实干有为的封疆大吏、甚至是一位现实主义者,他把赵俊臣交代的事情皆是处理得井井有条,所思所为皆是从实际角度出发,对于赵俊臣的某些见不得光的做法也是视而不见……所以,赵俊臣也同样对他很满意。

    简而言之,章晟德究竟是怎样一名官员,首先要看他的上官的表现,他的上官若是忠臣,那章晟德也同样会成为一名忠臣,他的上官若是变成了奸臣,他也同样会变成一名奸臣,他的上官若是坚定主战的鹰派,他就会积极为上官准备刀枪,若他的上官是软弱怕死的投降派,他也会一同跪在地上垂下脑袋。

    显然,正是因为章晟德坚持着这样的官场智慧,他才会深受历任上司的喜爱与器重,所以他才会爬上陕甘巡抚的高位。

    但也正是因为这般缘故,赵俊臣见到章晟德此时的不动声色之后才会感到遗憾。

    眼见到赵俊臣与洪高功即将要瓜分上百万两银子的巨额财富,章晟德这个时候不论是表现出嫉妒、羡慕、愤慨、不屑等等任何情绪,都能够让赵俊臣看出他的真实秉性,但章晟德这个时候偏偏是不动声色,就好似自己变成了聋子瞎子,又好似赵俊臣与洪高功瓜分赃银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简而言之,章晟德的表现依然是赵俊臣所“希望”看到的样子。

    这样一来,赵俊臣依然是无法看透章晟德的实际秉性,所以也就不敢把章晟德收为心腹、交托重任。

    依照章晟德一贯以来的表现,若是赵俊臣就这样把章晟德收纳为心腹朋党的话,一旦是他的上司变成了赵俊臣的朝中政敌,他也许就会毫不犹豫的背叛赵俊臣,并且还会把赵俊臣的所有机密全部告知于他的上司。

    章晟德显然是一位人才,赵俊臣也很欣赏他的实干能力与精明眼光,但因为他坚持着“和光同尘”的官场智慧,赵俊臣也只能对他敬而远之了。

    *

    “若是把我换成那位眼里容不得沙子的太子朱和堉的话,章晟德这个时候应该就会跳出来大肆指责洪高功贪赃枉法了吧?毕竟太子他喜欢直臣,所以章晟德也肯定会变成一副直臣模样……可惜了,只论能力与眼光的话,等我返回京城之后,把陕甘这摊子事情交给章晟德负责原本最为合适不过的,可惜这个人的立场让我无法安心,今后也只能寄望方振山、吴启凡之流了……”

    暗思之际,赵俊臣也同样是一副不动声色的模样,观察章晟德的眼光余光也是一闪而过,很快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洪高功呈给自己的名单账目上面。

    名单里面罗列着锦衣卫所抓捕的汪家族人以及汪家朋党,账册里则是详细标明着锦衣卫们所查抄到的金银财物、田产家宅。

    赵俊臣知道这份名单与账册皆有猫腻,所以翻阅之际也并不是特别认真,只是稍稍看了几眼之后就点头道:“洪百户这段时间幸苦了,锦衣卫们办的不错,汪家及其朋党被一网打尽,他们的家产也正好是充做军资,可以成为将士们的军功赏银,倒是解了燃眉之急……如今正值天灾连年之际,汪家及其朋党的田产也同样是用处不小……”

    说完,赵俊臣抬头向着洪高功吩咐道:“你回去之后,就把查抄到的金银全部送到花马池营的库房,我即将就要犒赏大军,这笔银子很快就会用到,那些田产暂时不要变卖,我还留着有用,还有那些珠宝古董,也要尽快清点完毕……”

    听到赵俊臣的吩咐之后,洪高功连连点头表示领命。

    接下来,赵俊臣又陆续交代了一些事情,眼看到天色将晚,也就示意章晟德、洪高功、郑余三人可以离开了。

    章晟德与郑余二人皆是很快就告辞离开了,但正如赵俊臣的意料一般,洪高功却是找了一个理由留了下来。

    等到章晟德与郑余二人走远之后,洪高功马上是走到赵俊臣的身边,弯腰低头说道:“钦差大人,关于查抄汪家及其朋党的族产之事,卑职其实还隐瞒了一些事情。”

    赵俊臣轻轻点头道:“我猜你也会忍不住下手……说吧,你总计瞒下了多少金银?”

    洪高功陪笑着说道:“也不能怪卑职贪心,实在是这个汪家的油水太足了,仅是这一家就查抄到了近两百万两银子,简直就是富可敌国啊!汪家的那些朋党也全都是富甲一方之辈,他们如今皆是通敌卖国的罪人,他们的家产也全都是赃银,家产越多也就罪行越重,卑职查抄了他们家产之后,稍稍是隐瞒一些数目,也是为了减轻他们的身上罪责。”

    听到洪高功毫无诚意的辩解,赵俊臣依然是不置可否,只是端起茶盏轻轻饮着。

    见到赵俊臣这般模样,洪高功也不敢继续东拉西扯,马上就直奔主题,说道:“其实,卑职查抄了汪家及其朋党的家产之后,总计查抄到了白银三百三十五万两,黄金十一万七千两……因为汪家及其朋党的店铺与府宅大都拥有官府备注的缘故,卑职倒是不好下手,幸好是这些家族为了偷税逃赋,向官府瞒报了田产两千五百倾,而这些田产也全部都被卑职拿了下来,只是这些田产原本分属于不同家族,分布于陕甘各地,零零碎碎的,只怕是不好处理。”

    听到洪高功的禀报之后,赵俊臣摇头叹道:“你倒是有魄力,竟是一口气瞒报了两百万两银子、五万两黄金,更还有两千五百倾田产!”

    洪高功却是一副邀功模样,又说道:“还不止呢!其实汪家在陕甘三边手眼通天,他们的朝野朋党并不仅仅只有三十七家,像是宁夏巨贾何家、固原副总兵胡成、榆林知府徐睿等人,也皆是与汪家关系密切,只不过他们涉案不深,并没有参与汪家的通敌卖国之事,并且这几人皆是机灵懂事之辈,见到汪家被卑职查抄之后,就很快暗中与卑职暗中联络,每家都向卑职缴纳了五万两‘赎罪银子’,并且还为卑职提供了许多消息,所以卑职也就放过了他们,这些‘赎罪银子’加起来又是三十万两银子!”

    洪高功越说越兴奋,滔滔不绝的继续说道:“除此之外,卑职这一次查抄了陕甘大族总计三十八家之后,得到了大量的田产、店铺、府宅、以及珠宝古董,按照朝廷的规矩,这些东西皆是要变卖成金银充入国库,所以陕甘各地的豪族乡绅们如今皆是蠢蠢欲动,想要用低廉价格拿下它们……这段日子以来,已经有不少人向卑职打过招呼,说是卑职到时候只要是稍稍为他们行些方便,他们就会再送给卑职十万两银子!”

    赵俊臣依然是一副不置可否的模样,只是轻轻点头问道:“也就是说,你总计拿到了二百四十万两银子,另五万两黄金与两千五百倾良田……你打算是如何处理这些金银与田产?”

    洪高功的笑容愈加谄媚讨好,说道:“若是没有钦差大人的安排,卑职等人也捞不到这般肥差,卑职也是知恩图报的人,这里面的大头自然是要孝敬于钦差大人您了,但卑职与兄弟们毕竟是幸苦了这么长时间,回京后又要拿出一笔银子孝敬叔父,更还要上下打点关系,所以……”

    说到这里,洪高功面现肉痛之色,咬牙道:“所以,卑职这边只留下一百万两银子,剩下的金银与田产就全部孝敬您了,钦差大人您看如何?”

    说完,洪高功表情忐忑的看着赵俊臣。

    一百万两银子绝不是一个小数目,洪高功自然是担心赵俊臣会心生不满。

    洪高功虽然有叔父洪锦作为靠山,但他也知道赵俊臣如今风头正盛,洪锦的锦衣卫指挥使身份能够吓住旁人却是吓不住赵俊臣,赵俊臣平日里待他友善一些也只是不希望自己轻易得罪洪锦罢了,但到了争夺利益的时候,赵俊臣却是绝不会再卖给洪锦任何面子。

    赵俊臣皱眉思索片刻后,问道:“这一百万两银子里面,有多少是要孝敬洪锦的?回京后要如何打点关系?又要打算如何分成?”

    洪高功眼见事情有戏,连忙是说道:“若没有叔父他的安排,卑职与兄弟们也没机会追随钦差大人来到陕甘三边,所以卑职与兄弟们合计了一下,要留下三十万两银子等到回京之后孝敬于叔父……

    与此同时,卑职与兄弟们拿到了这么多好处,回京之后必然会遭到同袍们的眼红嫉妒,锦衣卫大都是勋贵出身,平日里谁也不服谁,若是任由他们因为心中嫉妒而闹腾起来,怕也是一场麻烦,所以卑职准备再拿出五万两银子收买人心……

    还有,咱们跟着钦差大人初入陕西的时候,更是遇到了蒙古鞑子的突袭,一口气折损了三十余位兄弟,卑职打算再拿出十五万两银子安抚这些阵亡兄弟的家中遗属……

    到了最后,卑职与麾下七十余位兄弟再依照官职大小分配剩下的五十万两银子,平均下来也就是每人七千两银子……”

    听到洪高功的解释之后,赵俊臣沉思了片刻,然后点头道:“既然这样的话,这件事就按照你的意思来办吧……不过,你所查抄到的那些府宅、店铺、以及珠宝古董,皆是可以低价卖给陕甘境内的那些乡绅豪族,但那四千倾田产不要随意卖掉,我留着今后还有用处。”

    听到赵俊臣的答复后,洪高功顿时是兴高采烈,连忙道:“多谢钦差大人,卑职一切听从钦差大人您的吩咐!”

    赵俊臣特意询问洪高功要如何分配那一百万两银子,倒不是心中舍不得这笔银子,用这笔银子喂饱这些锦衣卫乃是赵俊臣早在计划之中的事情,赵俊臣只是担心锦衣卫们会因为这笔银子分配不均而生出事端罢了,如今见洪高功也算是考虑周全,自然也就不再纠缠此事。

    实际上,赵俊臣如今已经并不是特别在意银子了。

    自明朝中期以后,随着各地不断发现银矿,商业活动的逐渐活跃,银子的贬值趋势也就愈加明显,购买力已是愈加下降。

    在天启皇帝登基初期,明朝的每年国库收入不过是三百余万两银子,但到了万历年间,国库收入已经稳定到了七百万两银子以上,又到了崇祯皇帝登基之后,国库收入更是连续翻了两番,最高峰时直接达到了两千五百万两银子的规模。

    再到德庆皇帝年间,朝廷的国库收入也就更加多了,仅是去年一年就足有五千七百余万两白银入库。

    (注:依照本书设定,因为明朝并未在崇祯时期灭亡的缘故,所以人口规模已经逼近到了清朝乾隆后期,所以也就借鉴了清朝中期的国库收入数字)

    然而,国库收入看似是连连翻倍,但银子的购买力却是下跌更快,明朝财政依然是入不支出的时候更多,国库如今更是多银而缺粮,前段时间赵俊臣为了凑集陕甘三边的赈灾粮草拿着银子到处买粮,最终却是成果寥寥。

    所以,赵俊臣如今并不是特别在意银子,反倒是更加在意田地与粮食,这段时间一直是利用各种手段控制更多的田地。

    如今,有了锦衣卫从汪家及其朋党处所查抄到的田产,赵俊臣想要安置那些逃荒百姓也就更加多了一分把握。

    *

    却说,从赵俊臣这里分到了一百万两银子之后,洪高功很快就兴高采烈的离开了。

    等到洪高功离开之后,赵俊臣眼见到天色已晚,就打算是趁机休息了。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留在花马池营的幕僚苏西卿却是匆匆求见。

    苏西卿为赵俊臣送来了两份密信,一份来自于京城赵府,另一份则是来自于许庆彦。

    ……

    恩,依然是二合一大章节。

    ……

第九百二十一章。解散战兵新军(一)。() 
……

    ……

    在花马池营,赵俊臣也算得上是树敌无数了,他先后杀掉了花马池营的前任总兵史松、软禁了现任三边总督王铮、更还夺走了花马池营全体武官的兵权,这些人以及他们的朋党难保不会怀恨在心,说不定就会趁着赵俊臣率军离开花马池营之际搞事。

    花马池营的地位至关重要,不仅是西北边防的核心与枢纽之地,又囤积着大量的粮草与军械,到了关键时刻更还有节制各地文武官员的权力,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是花马池营出现了异变,整个西北边防都会受到影响。

    赵俊臣的性格向来是谨慎小心,这般情况下自然是要留下后手、以防万一,他领兵离开花马池营之前,就在花马池营内部留下了许多暗棋与眼线,负责监视动向、控制局面。

    与此同时,赵俊臣因为转战千里、行踪不定的缘故,各方这段时间送给赵俊臣的信件也纷纷是汇聚于花马池营,这些信件里的内容涉及到许多机密之事,也必须要有亲信负责保管。

    等到赵俊臣率领大军返回到花马池营之后,趁着赵俊臣稍作休息的机会,苏西卿就跑去联络那些暗棋与眼线了。

    此时,苏西卿匆匆回到赵俊臣面前,就交给了赵俊臣两封密信,一封是来自于京城赵府,另一封则是来自于许庆彦。

    赵俊臣伸手接过两封密信之后,一边低头详细检查密信上的几处暗记,一边开口问道:“我领兵离开花马池营这段日子里,花马池营的各方可有异动?”

    此前,赵俊臣也向花马池营代总兵郑余询问过相同问题,郑余只是避重就轻的说了一些好听话,大意就是花马池营所有人都团结在赵俊臣的英明指挥下、认真按照赵俊臣的吩咐忠心办事云云,赵俊臣自然是不会全信。

    果然,赵俊臣从苏西卿这里听到了完全不同的答案。

    只见苏西卿面现不屑冷笑,说道:“启禀大人,最主要还是三边总督王铮的事情。大人您当初坐镇花马池营的时候,这个王铮还算是老实,只是乖乖被软禁在总督府里不敢有任何异动,原以为他已经彻底认命了……

    但小人刚才从眼线那里收到消息,自从您率军离开花马池营之后,这个王铮就再也坐不住了,不仅是四处串联想要收回权柄,更还鼓动各地武官违抗军令,意图破坏您的灭蒙大计,又想要把自己的所有罪责尽数推到别人身上,连续向京城送去了十余封密疏,内容皆是关于弹劾大人您的……”

    赵俊臣并不觉得意外,淡然道:“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王铮从前深受陛下的信任,乃是‘帝党’干将,但他出任三边总督之后不仅没有给陛下涨脸,反而搞出了瞒着朝廷与蒙古人绥靖乞和的事情,让陛下与‘帝党’众人丢尽了脸面,陛下又岂能饶他?……这段时间以来,全天下最希望我败给蒙古联军的人,恐怕就是王铮了!”

    苏西卿的表情愈加鄙夷,点头道:“王铮的这些小人心思,谁还猜不明白?

    在他看来,若是大人您最终惨败于蒙古联军,那就说明蒙古联军确实是势大难挡,他的乞和绥靖也就是迫不得已、情有可原,世人到时候只会指责大人您的战败,也就顾不上王铮的诸般罪责,这对他而言自然是最好的局面;但若是大人您最终战胜了蒙古联军,王铮的绥靖乞和之罪也就再没有任何辩解余地,各地督抚们还有将功赎罪的机会,但王铮则是无论如何也逃不过陛下的震怒与重罚……

    所以他肯定是巴不得大人您惨败于蒙古联军之手,并且是败的越惨越好,自然是小动作不断!但他只是为了区区一己私利,就想要葬送整个西北边防的大好局势,这人的格局心性实在是让人鄙夷!”

    苏西卿的这般说法可谓是道透了王铮的心思,但赵俊臣却是不置可否,因为赵俊臣认为自己易地而处的话未必就会比王铮更加高尚多少,所以也就没有发表评论,只是问道:“王铮这些小动作,可有收到任何结果?各地武官可有响应他的鼓动?他弹劾我的那些密疏又是如何处理了?”

    苏西卿答道:“大人您在陕甘三边的威望日重,各地武官自然是不敢轻易响应王铮的鼓动,最开始只是举棋不定、观望局势,等到大人您连战连胜之后,各地武官就再也没有理会王铮的意思了……至于王铮的那些弹劾密疏,下面的人倒也不敢随意截拦,只是按照大人您的当初指示,稍稍拖延了几日,直到渭水捷报传遍天下之后才把这些密疏送往京城,这样一来王铮的这些弹劾密疏不仅是无法造成任何影响,反而是要偷鸡不成蚀把米。”

    赵俊臣点了点头,说道:“王铮的这些动作,不过是跳梁小丑的垂死挣扎罢了,他很快就会受到罪有应得的惩处,在陛下的震怒之下也必然是结局不堪,倒也不必刻意理会……不过,他的这些小动作倒也可以成为一个由头,让我在陕甘三边境内进一步立威,你这几日派人收集他这些日子以来鼓动各地军官违抗军令的证据,各地督抚很快就要汇聚到花马池营了,我到时候就会用到它们。”

    听到赵俊臣的命令,苏西卿眼中闪过了一丝兴奋,连忙应是。

    *

    说话间,赵俊臣已经把两封密信上的几处暗记全部检查完毕,确定了这两封密信并没有被其他人打开过。

    然后,赵俊臣就拆开了密信认真审阅。

    赵俊臣首先是拆开了京城赵府送来的密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