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五十多万平方公里,这对一般人有什么意义呢?显然没用。普通人并不会想到什么 平方公里。因为他无法在自己的脑海中构成具体形象。假如这位演说者这样说,阿拉斯 加及所属岛屿的海岸线比环绕地球一周的距离还长,而它的面积比下面各州加起来还要 稍微大一点,即是维蒙特、新罕布夏、缅因、麻萨诸塞、罗德岛、康乃狄克、纽约、新 泽西、宾夕尼亚、迪拉威、马里兰、西维吉尼亚、北卡罗莱纳、南卡罗莱纳、乔治亚、 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及田纳西等18个州,岂不是令所有的人对阿拉斯加的面积有一个明 确一些的概念吗?
他说,阿拉斯加人口为六万四千人。可以肯定,十个人中没有一个人能把这项统计 数字记住五分钟,甚至连一分钟也记不住。它只会留下一个松懈和不可靠的印象。如果 用听众们很熟悉的字眼来叙述这个人口数字,岂不是好得多吗?
在卡耐基训练班里,有一个人,这样描述公路上多得可怕的车祸:“你现在驾车横 越全国,从纽约往洛杉矶,假想见到的不是路标,而是棺木直立于土中,其中各装着一 名去年公路大屠杀的受害者,当你驱车疾驰,一路上你的车子每隔五秒钟就得经过一个 这样阴森恐怖的标示,因为自全国这头至那头,他们是每公里竖立十二个!”
以后每次乘坐车辆,车行不远,这幅景象便会以惊人的真切回忆到每个听众的脑海 中。
从今以后,你可以把这项原则应用在你的演说中,如果你要描述大金字塔,首先告 诉你的听众,它有四百五十一尺高,然后用他们每天看到的某种建筑物作比较,让听众 了解它究竟有多高,告诉他们,大金字塔的底座面积可以覆盖多少条街道。不要只说有 多么多么的大,或是几万桶的什么,你还要同时说明,这么多的液体可以装满多少间你 当时作为演讲会场的房间。
如果你从事某种技术性的专业工作,例如律师、医生、工程师,或是高度专业化的 行业,当你向本行以外的人谈话时,要加倍小心地用普通的辞句来解释清楚,同时也有 必要说一些细节。
为什么要加倍小心?因为是由于专业责任的关系。卡耐基说,他已经听过几百场因 为上面这项原因而失败的演说,而且失败得很惨。演说者显然完全不明,一般听众对他 们的特殊行业普遍缺乏适应知识的了解,结果如何呢?演讲者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高 谈阔论,用他们经验中常用的词句。这些词句对他们自然有相当的意义,但对于外行的 听众来说,却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就象大雨之后,爱荷华和堪萨斯新耕的泥土流入 密西西比河,造成河水浑浊不清一样。
象这样的演讲者应该怎么办呢?他应该读一读前任印第安那州参议员毕佛里吉的下 述建议:
“最好的方法,是从听众中挑选出一个看来聪明的人作为对象,然后努力使那人对 你的演讲发生兴趣。但只有以通俗易懂的词句叙述,就是把你的演讲目标集中于有父作 伴的某个小男孩或小女孩身上。
“然后,你在心里对自己说,或者,如果你喜欢的话,你也可以大声对你的听众说 出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加以说明,使得那个小孩子能够了解并记住你所谈论的 问题,所作的解释,而且在会后,还能够把你所说过的话告诉旁人。”
不论做何种解说,总以由简到繁为佳。比如,你想对一群家庭主妇解释为什么冰箱 必须除霜。如果这样开始便错了:
“冷冻的原理乃是根据蒸发器自冰箱内部吸收热气而来。
当热被吸出来之时,伴随的湿气附着在蒸发器上,结起厚厚的一层,造成蒸发器绝 热的现象,因而需要频频发动马达,以补偿逐渐增厚的霜层所形成的绝热。”
现在看看,假如讲演者从主妇们熟悉的地方入手,就会令人易懂得多:
“各位知道肉类在冰箱里的哪个部位,各位也晓得霜如何聚结在冰冻器上。霜一天 天地愈结愈厚,最后冰冻器就不得不除箱,以保持冰箱运转良好。各位应可明白,冰冻 器四周的霜就象你躺在床上时覆盖着你的毯子,或象墙与墙之间隔热的石棉。现在,霜 结得愈厚,冰冻器就愈难自冰箱其余部分吸出热气,而保持着冰箱的冰冷。冰箱马达因 而需要开动得更频繁、更长久,以保持箱内的冷度。但是在冰箱里装个自动除霜器,霜 便永无机会结厚,而马达转动的次数和时间也能减少。”
关于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曾有忠言:“思维如智者,说如常人。”如果必须使用 专业术语,等到已向听众解释过后再用,这样便能使人懂得讲演的主旨,而你一用再用 的关键词尤须如此。
如果你想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应该生动地描绘你所说的要点,把你的想法具 体化。著名的美国全国收银公司总裁特森,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他在《系统杂志》发 表的一篇文章中,简要说明了他向他的工人及销售人员演讲时所用的方法:
“我认为,一个人不能期望单凭言语,让人了解他的想法,或是得到和掌握住别人 的对他的注意力。另外还需要一些戏剧性的补充。最好是补充图片,以图片表现出对和 错的两面。
图表比语言文字更具说服力,而图片又比图表更具说明力。对某一主题最理想的表 现方法,就是将每部分配以图片,而文字与语言只是用来与它们配合。我很早就发现, 在和人们打交道时,一张图片胜过我所能说的任何话。
我经常聘请画家跟我到各个店里走走,悄悄地把店里不妥当的作法素描下来,然后 再根据这些素描画成图画。我把所有的人员召集来,向他们显示他们究竟做错了什么。”
当然,并不是每一种讲题或场合都适合展示图画,但只要能够,我们就该使用它们, 因为它们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激起听众的兴趣,而且通常能使我们的意思表达得更加 清楚。
若是采用图表,务必令其够大,可以使人看得清楚。而且千万别把这样一件好事做 过了头。一长串的图表常常也是令人感觉无聊的。利用展示物时,请依以下建议,保证 必能获得听众的注意:展示物应不使听众见到,直至要用时再出示。使用的展示物应该 够大,使最后一排都看得见,当然听众若看不见展示物,便不能发挥展示物的作用了。 在讲话的当儿,绝不让展示物在听众间传阅,干嘛要自找对手竞争?展示一样东西时, 要把它举到听众者见得着的地方。记住,一项能打动听众的展示物,强胜十样打不动人 的东西,若是技术上可行,示范一下。讲话时莫瞪着展示品,你是要与听众沟通,不是 要和展示物沟通。展示物使用完毕,应尽可能收起,不教听众再看见。如果展示物适于 做“神秘处理”,则将它放在一张桌上,你讲演时就把它置于身边,并把它盖上。当讲 话时,多提它几次,这样会引发好奇心,不过却别说它是什么。然后,当你揭开覆盖之 时,你早已引发了好奇、悬疑和真正的兴趣。
用视觉材料来增进演说明晰的策略,已愈来愈显重要了。
这对使讲演具体化很有好处。
培养谈判实力,还可以通过对一些具体的操作性事务的训练来完成。有一位射箭运 动员参加一次射箭比赛,一路过关斩将,到最后只剩下一位对手了。最后这位对手的最 后一射并不理想,使他只需射到5环以上就可荣获冠军。
这是关键性的一箭,射中5环以上,他便取得最后的胜利。如果不能,他便只有屈 居亚军了,而这种可能是极小极小的,对于他这么一个从千军万马中厮杀过来的神箭手 来说,怎么可能连5环都达不到呢。
似乎已经胜券在握了。
当时,所有的观众都睁大了双眼,死死地注视着他,所有的照像机、摄影机都对准 了他,气氛自然紧张起来,简直可以听到人们紧张的呼吸声。射手的心慌乱起来,他为 这种气氛所威慑,他的心理负担超出了他本身所具有的承受力。
箭射出了。然而事情出人意料,竟然连标靶都没沾到。
他痛苦地闭上了眼睛。5环,这在平时的话,他随手一射都能够达到的啊……
这便向我们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增强定力,以确保技能的正常发挥?
在重大的谈判当中,谈判者尤其是一些初涉谈判领域的人,往往会被凝重的气氛和 压力逼得心慌意乱,六神无主。本可以发挥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主导权轻而易举地落 到了对方手中。谈判结果对这种人来说只能是失败。
事实上,不存在任何一种能治好胆怯症的灵丹妙药,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自我训 练,使自己具有对付各种变化的能力。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又不得不旧话重提, 那就是必须尽量做好谈判前的准备工作,必须具有健康稳定的心理,必须对谈判有可能 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做假想的练习。
所谓假想练习,就是针对谈判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作实况的模拟,找出应 付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办法。
…………………………………………………………………………………………
四 把演讲戏剧化
在非洲有个传道的牧师,有一次他在给非洲热带的土著居民宣讲《圣经》时人们都 在聚精会神地听着,当他念到“你们的罪恶虽然是深红色,但也可以变成像雪一样的白” 这句话时,他一下子楞住了。这时牧师就想,这些常年生活在热带的土人,他们怎么会 知道雪是什么样子和什么颜色呢?而他们经常食用的椰子肉倒是很白的。我何不用椰子 肉来比喻呢?于是,机灵的牧师便将《圣经》改念为:“你们的罪恶虽然是深红色的, 但也可变成像椰子肉一样的白。”
“雪白”虽然很形象,但“椰子肉的白”也很形象。而这位机灵的牧师只用了后者, 却把这个信息已经有效地传给了土人。这就使他的讲话先有了戏剧性的效果。
在这里,这位灵活善变的牧师给了我们一个宝贵的启示:
我们在说话,特别是比喻时,都要注意会使用形象性的语言。
形象性的语言听众容易理解接受。如一九二七年的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在浏阳 文家市对那些被打散后又重新集结的起义队伍讲话时曾说:
“我们工农武装的力量还很小,就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动派现在力量还很大, 就好比一口大水缸。只要我们咬紧牙,挺过这一关,我相信我们这块小石头就总有一天 会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
这里,“小石头”和“大水缸”虽然都是普通的东西,但对于工农起义的战士来说, 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如果用“社会发展的肯定性力量”和“社会发展的否定性力量” 的说法代替“小石头”和“大水缸”来作演讲,就不那么容易被战士们所接受了。
毛泽东的语言可以说是形象性语言的典范。他经常使用人们熟悉的形象。比如说他 号召人民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时就说要推翻“三座大山”;遣责蒋 介石不抗日,却要抢占解放区的土地时,就说蒋介石“躲在峨嵋山上,不栽树,不浇水, 却要摘桃子”等等。由此可见,形象性的语言确实寓意明晰浅显,听众感受和理解得比 较快。
善于辞令者说话,不仅常用视觉和听觉性语言,同时,他们也善于不失时机、恰到 好处地运用其他感觉形式的语言,即味觉、嗅觉和触觉性语言。
如三国时的曹操,在一次行军途中,对那些口渴难忍的士兵说“前面有梅林,可以 摘梅子吃”,运用的就是能引起士兵“酸”的味觉的语言;毛泽东把空话连篇、长而无 味的“党八股”文章讥为“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就既有视觉传感,又有嗅觉传 感,使听众对“党八股”文章增加了厌恶感。
卡耐基认为,说话时巧用谐音法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取得出人意料 的戏剧性效果。在谈判桌上和演讲当中,也有很大的效用。谐音法的运用大致有几种形 式:
婉言批评。在特殊情况下,不愿明言指责,运用谐音法可达到委婉批评的效果。
有一次,一位小伙子向老人问路:“喂!去索家庄该走哪条路?还有多远?”老人 抬头看了他一眼,对小伙子的傲气和无礼很不满意,随口应道:“走大路一万丈,走小 路七八千丈。”
小伙子听了摸不着头脑:“怎么这儿论丈不论里?”老人笑着对他说:“小伙子, 原来你也会讲‘里’(礼)?”小伙子知道自己失礼了,连忙给老人陪礼道歉。
谐音讽刺。运用谐音法,可对不便明说的丑恶现象和人物进行讽刺鞭笞。
辛亥革命后,清帝逊位,国民改呼“皇帝万岁”为“民国万岁”,人们以为从此天 下太平,而事实却是军阀混战,贪官盛行,民不聊生。撰联大师刘师亮编出“民国万税, 天下太贫”的对联,其讽刺的效果可谓入木三分。确实,民国不能“万岁”,却有“万 税”,天下不大太平,只有“太贫”。
谐音表态。利用交谈语言中某个字的谐音关系,可委婉地表明自己对某件事的态度。
清人郑板桥在潍县做县令时,逮捕了一个绰号“地头蛇”的恶棍。恶棍的伯父和舅 舅(与郑板桥是同科进士)带着酒菜连夜登门求情。在酒席上,进士提出要行个酒令, 并拿起一个刻有“清”官的骨牌,一字一板地吟道:“有水念作清,无水也念青,无水 添心便念精。”郑板桥更正道:“年兄差矣,无水添心当念情。”进士听了大喜。郑板 桥猛然感到中了计,紧接着大声说道:“酒精换心方讲情,此处自古当讲清,老郑身为 七品令,不认酒精但认清。”那两人见状,只好告辞。
这里,这位进士巧用谐音求情,而郑板桥却妙用谐音变化,表明了为官一身清、决 不徇私情的态度。
谐音还击。运用谐音法,可对某些不恭的言行给以巧妙还击。
唐朝宰相杨国忠,嫉恨李白之才,总想设法奚落他一番。
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就约李白对三步句。李白刚一进门,杨国忠便道: “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句“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宰相起步, 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 的脚喊道:“一马隐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正。 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
谐音转换。这里指用关键字的谐音转换成另一个意义的词语,用新的语义掩盖原来 的语义。
有个住旅店的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五十两银子不见了,而这一晚旅店也没别 人,只有他一人,因此他怀疑是旅店老板偷去的,但老板死活不承认。二个闹到县衙, 县官对老板说:“我在你手心里写个‘赢’字,你到院子里晒太阳,如果晒很长时间, 赢字还在,那么你的官司就打赢了。”随后,县官把老板娘叫来。老板娘来到一看只见 老板在外面站着,不知怎么回事。这时只听县官对她丈夫喊道:“你手里的‘赢’字还 在不在?”店老板连忙回答说:“在,在。”老板娘一听丈夫承认了“银子”在,就不 敢隐瞒了,乖乖地回家拿出了银子。
巧表态度。运用谐音法,可巧妙地表达对某些人和事的态度。
有人曾经在鸡场写过这样一副对联:“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莫来道者来。”有人 改下联为“捞者莫来劳者来”,这句话是针对那些“下水摸鱼”、“雁过拔毛”者而言 的。鸡场来之不易,劳心者为之筹谋,劳力者为之工作,而“捞者”却借参观、检查之 名,来大吃大喝还不算,走时还白拿。此联巧借谐音,表明心迹。
谈话时巧用谐音法的妙处真可谓是功力无穷,而颠倒词序法则可以增强语意,使交 谈语言更加深刻,从而取得戏剧性的说话效果。
于右任的书法享有盛誉,一向被称为“于体”,但他平日不轻易赠与别人。一次, 一个人求字,于老先生不想给他,无奈他一直要求,只好写下了“不可随处小便”几个 字,满以为这样的话登不了大雅之堂。谁知过了几天,那位求字者拿着裱好的条幅,来 向于老道谢。于老把条幅展开一看,正是自己亲笔所写的,只不过变成了“小处不可随 便”,真是一句精辟的格言。这位求字者就是采用颠倒词序的方法,使于老这一句本不 能登大雅之堂的话,变成了一句具有深刻哲理性的语言。
颠倒词序,可以改变语意,使交谈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发展。
一九四九年九月,云南解放前夕,蒋介石令沈醉枪杀进步学生并逮捕了九十余名爱 国主义人士,正准备起义的云南省主席卢汉急忙打电报给蒋介石陈说利害,为这批民主 人士说情。蒋的回电是:“情有可原,罪无可遣。”(遣在这里是逃避的意思)卢汉十 分着急,把电文给李根源先生看。李先生看后,把词序改成:“罪无可遣,情有可原。” 在昆明的军统头目阅读电文后,以为蒋介石“恩威并举”,于是这批爱国民主人士得救 了。后来蒋介石得知此事,气得火冒三丈。他怀疑秘书记错了自己口授的电文,又不能 排除自己搞“颠倒”了“语序”,只得骂几声“娘希匹”罢了。
古今中外许多名句格言,都是运用颠倒词序法,以增强语意的表达效果。郭沫若说: “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书读死。”林肯说:“你能在所有 的时候欺骗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 人。”这些格言,就是变换某些字词,使语言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含义。
实践表明,在一定的情况下,采用颠倒词序的方法,能更好地表达人们需要表达的 内容。但如果是在谈话时,重复几次谈一个话题,发表一个观点,虽然有强调说明的作 用,但多半因为没有新意而会使听众生烦。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里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