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覆手繁华-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显贵,只是盼着有机会能为兄长出出力,也权当回报兄长的处处维护。”

    陆文顕几句话说的人心中妥帖,徐松元方才因玄学涌上心头的反感,顿时去了个干干净净,人各有所好,他总不能强迫陆文顕一定按照他的安排行事。

    徐松元想了想,“你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陆文顕目光一亮,“太后今年恐怕是病符入命,我给兄长寻的那位嬷嬷,正好会饮食调理之法,不妨让大小姐学一些。”

    徐松元皱起眉头,“就算是这样,宫中总有太医,哪里用得着我们。”

    陆文顕笑着凑过来,“让谨莜多学一些总是没错的,兄长不要对谨莜太苛刻,每日总是板着脸教训她,让她学规矩,说到底终究是个女孩子,兴许她对别的更有兴致。”

    徐松元从不怀疑陆文顕对谨莜的喜爱,大约是亲眼看着她出生,待她就像是自家的亲叔叔一般,每次来杭州都要给她带些稀奇的物件儿,什么走马灯,银薰球,不倒翁,上次还送了一只金丝雀,也是怪了但凡是陆文顕拿来的东西谨莜都很喜欢。

    徐松元虽然不太认同陆文顕说的那些道理,却觉得换个嬷嬷也未尝不可,“那就让那位嬷嬷试试。”

    陆文顕很是高兴,咳嗽一声,立即有人提了一只鸟笼进来。

    陆文顕道:“这是我给谨莜带来的雀儿。”

    一只翠鸟在笼子里神气地跳来跳去。

    徐松元无可奈何地摇摇头,“也怪不得每次谨莜都问我,陆二叔什么时候来杭州。”

    等到徐松元离开,陆文顕也一路回到陆家,何嬷嬷立即迎了上来。

    陆文顕低声道:“你明日就去徐家,”说着顿了顿,“但是别忘记,谁才是你的主子。”

    何嬷嬷低眉顺目地回话,“奴婢对老爷忠心耿耿,绝无二心。”

    陆文顕十分满意。

    陆家管事走过来禀告,“老爷,李大人来了。”

    李成茂是太子生母崔氏的远亲,可惜皇上尚是端王时,崔氏就因生太子难产而死,李家这个远亲还没借到势就已经失势,去年皇上为了立太子,追封了崔氏为皇后,李成茂才借着外戚之名在杭州任了个行军司马,这次才有机会进京拜见太子。

    陆文顕去堂屋里与李成茂见面,刚走进屋子,李成茂立即迎上来,一把将陆文顕拥进怀里,不停地拍打着陆文顕的后背,哈哈大笑道:“贤弟真乃是神人也。”

    陆文顕但笑不语。

    李成茂道:“这次进京果然如贤弟所说,好事临门了。”

    陆文顕目光闪烁,“让我猜一猜……”

    李成茂眼看着陆文顕在屋子里转了两圈,转过头吐出几个字,“是兵马司指挥使。”

    李成茂顿时怔愣在那里,紧接着满眼崇拜之情。

    他离京之时陆文顕给了他一句话。

    喜事临门,志得意满,半喜半忧。

    全都应验了。

    让他如何不惊奇。

    有了陆文顕,他还怕日后没个好前程。

    便是这陆文顕,将来也非池中物。

    陆文顕接着道:“不过,李兄也要立下大功,才能得偿所愿。”

    李成茂点点头,兵马司指挥使是要职,没有资历和军功,就算是太子开口,中书省的两位丞相也不会答应,更何况还有太后盯着朝局。

    太后和皇上分庭抗争,闹不好李家没能任职还成了被牺牲的棋子。

    李成茂道:“太子让我做韩璋的援军,只要立下大功,将来……就可以顺势而上。”这就是让他犯愁的地方,韩璋可不是好惹的,给他当援军,做好了功劳都是韩璋的,做不好就算不在战场上丢了脑袋,也会被韩璋弹劾。

    福兮祸所依。

    李成茂恳切地看着陆文顕,“陆贤弟一定要给为兄指点迷津啊。”

    陆文顕微微抬起头,嘴角上扬露出一抹笑容,“兄长不必担忧,太子爷总会让人送信给兄长,告诉兄长该如何作为,小弟……也送兄长一句话,只要兄长记住,必然成就不世之功。”

    李成茂屏住呼吸听过去。

    陆文顕道:“韩璋不死,不进镇江。”

    ……

    顾家祖宅。

    琅华让管事将一本账目交到韩璋手中。

    韩璋打开一看,上面记载着顾家所有米粮的剩余,他不禁惊讶地看着坐在椅子里的顾琅华。

    每次打仗,他都要拜访左近的大户,希望他们能捐些粮食以做军资。

    这一次他还没有开口,顾家已经将厚厚的账目递到他手中。

    顾大小姐也早就开始为朝廷准备修葺城墙的糯米。

    韩璋总觉得顾家有个高瞻远瞩的人在悄悄地安排着这一切。

    是生病的顾老太太,还是未谋面的其他女眷?总不能真的就是眼前的这个小姑娘。小姑娘圆滚滚的手,粉嫩又俏丽的脸庞,就像是用一块无暇的羊脂白玉雕成的娃娃,这样的小姑娘,怎么可能会做这些事。

    顾三太太走到窗外悄悄地听着里面的谈话。

    琅华道:“这是我们顾家能拿出来的所有粮食,等大军建了粮仓,就会让家人尽数送过去。”

    顾三太太不由地惊呼出声。

    所有的粮食。

    老太太疯了不成?

    琅华没有理睬屋外的顾三太太,接着道:“即便是这样,若是士兵超过一万,在镇江停留超过一个月,这些粮食也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从岭北到镇江这么远的路程,只怕朝廷的供给早已经不足,韩将军提前来到镇江,难道不是准备要调粮吗?”

    韩璋有种再将顾大小姐举起来的冲动。

    他提前来到镇江,有两个原因,其中一个就是粮食。

    “那么,”琅华抬起头,伸出一根手指轻轻地在椅子上轻轻地点着,“韩大人就要阻止准备携带所有家资离开镇江的大户,走可以,却要留下所有的粮食。”

    ***************

    周末,孩子在家闹腾,所以更新晚了,抱歉抱歉。

    谢谢大家的推荐票,请继续支持教主。

第四十三章 粮食

    走可以,却要留下所有的粮食。

    这样的话也是顾琅华能说的。

    顾三太太觉得顾琅华一定是疯了,居然在韩将军面前说这种话,韩将军一定会嗤之以鼻,行军打仗哪里会没有军资,既然要打仗,朝廷一定早就备好了,哪里用得着一个乡下的女娃操心。

    韩璋还没有说话,韩御史脸色倒难看起来。

    顾琅华怎么会知道朝廷没有筹到足够的军资。

    韩御史将目光落在顾家那本账目上,“就算是没有足够的军资,朝廷也可以在镇江、常州征粮。”

    这就是说,韩御史承认了军资不足。

    虽然这是韩璋预料到的,看到韩御史闪躲的目光,怒气油然而生。

    他接到的军报是从中书省拉起的一只响马队伍,打着前朝遗民的名号一路南下,中书省的布防就像纸糊的一样,被人连下几座城池,他听说之后,上了一份奏折,请朝廷集结江浙一带驻军,挥师北上讨伐反贼,谁知道最终的结果是,江浙一带的驻军全都南下被调去了杭州,朝廷八百里加急命他集结岭北的军队到镇江。

    他等于是带着军队绕了一大圈再和叛军决一死战。

    他接到圣旨的时候,抽刀就将圣旨砍成了两半,将传旨的太监吓得瑟瑟发抖。

    谁都知道这是太后和皇上斗法的结果。

    江浙是太后的地盘,周围的守军又是皇上的心腹,皇上不愿意在江浙消耗自己的力量,想来想去只能调动他这个宁王妃的哥哥来救场。

    大齐王朝,再让这样下去就要亡国了。

    韩璋想到这里,只听闵怀道:“朝廷已经免了从天志十年到二十年的田赋,自从去年水灾之后,江浙一带的军屯也包给大户们变成了民种,现在还没到收割的时候,各地官衙的粮仓大概都没有填满。”

    所以说,就算是征粮,也要有粮可征。

    闵怀居然证实了顾琅华的话。

    韩璋听到这里立即站起身,看向韩御史,“御史大人,如果镇江屯粮不足,你让我的两万大军吃什么?”

    两万大军,琅华十分惊讶,当年她听说的可是韩璋带领五万大军与反贼决战,怎么到这里就折了一多半。

    韩御史皱起眉头,“这事还要从长计议。”

    大户们可不是好惹的,动了谁说不定就捅到那位达官显贵的眼窝子里。

    这个决定不好下。

    万一天塌下来,谁来顶着?

    如果他听了一个女孩子的话就大动干戈,他就会成为别人饭后余暇的笑料。

    屋子里瞬间就安静下来。

    外面的顾三太太已经被汗湿透了衣衫,这一天她就像是在油锅里煎熬,听说王家带人去庄子上搜查反贼,她吓得魂飞魄散,生怕下一刻官兵就闯进顾家抓人,没想到下人带回的消息却是,王仁智被撤职查办。

    她刚刚安下心来,老太太却让人将公中的账目拿走了。

    她就知道这里定然有蹊跷。

    果然,琅华带着韩将军和闵大人几个进了门,张嘴就要将庄子上所有的米粮都捐出去。

    战乱一起,粮价大涨,那些根本不是粮食,而是白花花的银子啊,她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粮食就给了旁人。

    顾三太太咬了咬牙伸手推开了门。

    她顾不得礼数,匆匆忙忙开了口,“三位大人可不能听一个小孩子戏言,我们琅华才八岁,连大门都没迈出去过几次,哪里知道什么粮食……”

    琅华好整以暇地看着顾三太太,是啊,现在她是什么都不知道。

    可是她见到了韩璋。

    韩璋是看到了用糯米汁和泥浆用来浇筑城墙就欣喜若狂的人,他不管不顾将她举起来的那一刻,她清清楚楚地在他眼睛里看到了迸发的热情。

    这是一个一手培养了精锐之师,将自己变成了名将的男人。

    这样的人却带着大军战死在镇江城。

    这么多条人命。

    朝廷最终不过是一句话遮掩过去——韩璋自大轻敌,急于求成,葬送了朝廷五万精锐之师。

    如果韩璋真的如此不堪,为什么在后来的几年里,只要硝烟四起,皇上就感叹当年失去韩璋之痛。

    到底是因为什么才让韩璋打败?

    如果加固了城池,有了足够的粮食供给,韩璋会不会打个胜仗?

    所以她一定要试一试。

    祖母将账目交给她,也是这个意思,与其让所有的豺狼虎豹盯着顾家,倒不如早早就将米粮给了朝廷,交给一个绝不会将粮食变成利益的人,这些粮食产于镇江,就让它用于镇江,保护那些辛苦耕种它们的人。

    这才是它们最好的归处。

    顾三太太吞咽一口,一连串地说出来,“那些账目,捐粮也是做不得数的,她一个孩子……怎么能替顾氏一族做主,我们顾家没有这么多的粮食。”

    “她做得了主。”门豁然被人打开,一个穿着青灰色直缀的中年人走了进来。

    琅华讶异地看过去,那人容长脸,眉毛稍有些淡,一双眼睛却又大又亮,一身的风尘仆仆。

    跟在他身后的则是陆瑛。

    顾三太太睁大了眼睛,“宁二伯……你怎么来了?”半晌才缓过神来,“我们丹徒顾家的事不用你们金坛顾家来管。”

    顾三太太说出了这话,琅华才想起来,金坛县二老太爷的那一支,二伯父顾世宁留在了镇江城。

    金坛县顾家的田产被没收,也是因为二伯父与朝廷官兵起了冲突。

    祖母对金坛县的顾家并没有什么好感,祖母曾说过,金坛县的二伯父与父亲很要好,父亲失踪后二伯父还曾带人出去寻找,却找了大半个月一无所获。二伯父回到镇江之后提议祖母为父亲立衣冠冢,后来不知道是从哪里散出的谣言说,祖母有意将二伯父过继到长房,从那之后二伯父见到祖母都会绕着走。

    祖母开始觉得顾家两房貌合神离,遂向二房提出分家,没想到金坛顾家就很爽快地答应了。

    自从分家之后,顾家两房之间也只有表面上的礼数,所以这次祖母宁愿将她和三叔、三婶托付给陆家,也没有向金坛顾家求助的意思。

    宁二伯怎么会来到丹徒县,是听说了什么?是来帮忙还是来打听消息的?

    陆瑛怎么会跟宁二伯一起进门?

    琅华看向陆瑛,陆瑛也在出神地望着着她,目光中带着些许的试探、疑惑还有些疏离,像是在审视一个陌生人。

    陆瑛一定已经听说了庄子上发生的所有事,他一定觉得奇怪,她为什么会安排好这一切,却事先没有对他透露只言片语。

    终究是不一样了。

    也许在他心里,现在的顾琅华和以前的顾琅华已经完全是两个人。

    她回来之后,亲手将一件件事改变。

    她和陆瑛也许再也没有了树下分食樱桃,夜里相拥诉衷肠。

    陆瑛再也不会在身上挂满了铃铛,与她玩捉人的游戏,只为了博她一笑。

    琅华感觉到心里一痛,仿佛有什么东西在与她生生剥离。

    顾世宁道:“我已经见过老太太,这是老太太的意思。”

    顾三太太不由地气短,“宁二伯,你是什么都不知晓,”说着指向韩璋手中的账目,“你去瞧瞧上面有多少米粮,琅华什么都不知晓张嘴就给,我们拿不出来,剩下的要你们补起来不成?”

    琅华故意装作什么都不知晓,诧异地看着顾三太太,“三婶,既然是账目上记着的,我们怎么会拿不出来。”

    顾三太太的脸顿时涨得通红,她紧张地握住了帕子,不再说一句话。

    看到顾三太太这个模样,琅华不由地皱起眉头,心中生出不好的预感。

    *********************

    正常更新奉上。

    还有两天就要上架了,请大家多多支持教主,谢谢。

第四十四章 守城

    顾三太太的表现,已经让在场所有人看出了端倪。

    顾家的米粮恐怕出现了问题。

    顾世宁也忍不住将韩璋手中的账本拿来看,这账目上记着的,应该是顾家除去家人用度之外所有的粮食。

    顾世宁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他万万没想到长房会将米粮都捐给朝廷。

    他之前得到的消息是顾老太太会跟着陆家去杭州,顾家长房在镇江的家产大部分都会跟着迁移。大战之前必有匪盗,他担忧这样大张旗鼓地搬迁,会招来匪盗,后来经人打听才知道陆家请了两家镖局沿途保护,陆二太太的娘家也派了护院跟随,他这才放下心来。

    没想到陆瑛却突然让人送信说,王仁智要对顾家不利,他连忙从金坛县赶了过来。他觉得现在长房最好的情形也就是老太太强撑着在处理家事,可没想到顾家一片井然有序。

    闵大人、韩将军也在顾家做客。

    他急着去见老太太,老太太躺在软榻上,脸色虽然不是很好,却没有生气也没有惊慌,而是安然地让下人伺候着吃药。

    他一时愣在那里,不知道该做什么是好,还是老太太提醒他,堂屋里只有琅华一个人在,他这才赶来支持琅华。

    果然这里是一片紧张的气氛,琅华向朝廷献粮,三嫂则是一副火烧眉毛的模样。

    难不成三嫂管家这些年,弄出了亏空,所以才会否认账上的记录。

    琅华静静地看着顾三太太,她早就怀疑三婶急着跟陆家去杭州,不光是为了避祸,其实另有一番打算。

    只是三婶一直守口如瓶,她也无从查起,这次拿出账目来也是想要试探三婶的态度,否则她也不会让萧妈妈故意将三婶放进来偷听。

    看三婶的表现,如果真的动了公中的米粮,恐怕也不会是个小数目,所以三婶急着离开镇江,是怕祖母核对账目发现了问题找她来算账。

    琅华突然觉得很心酸。

    前世她和母亲、三叔一家离开镇江之后,祖母都经历了什么?

    先是被冤枉窝藏反贼,然后发现镇江仅存的粮食早已经被动了手脚,祖母和其他家人在叛军攻进镇江城的时候,是饿着肚子被杀死的,还是在那之前祖母就带着怒气离开了人世。

    琅华眼前忽然有些模糊。

    顾世宁看向顾三太太,“三嫂,事到如今,到底怎么回事,您就说个清楚,再隐瞒下去对谁都没有好处。”

    顾三太太嘴唇苍白,目光闪躲,“这些年,我们家……收成……并不好……我……我……是怕老太太担心……才虚报了账目。”

    想要这样蒙混过关。

    顾三太太攥起了手,无论如何她都要咬紧牙关,不能吐出一个字,只要她不说,别人又能将她怎么办?她毕竟是顾家三太太,闹大了顾家脸面上也不好看,她拿定了主意,也就稳下心神来。

    “天志三年七月京都米斗不足三钱,天志四年六月京都米斗十钱,天志四年八月江淮水患米斗五十钱,天志六年四月扬州屯兵米斗三百钱,天志十年江淮蝗灾米斗一千钱,天志十二年中书省瘟疫米斗一千五百钱。”

    一串数字响彻在顾三太太耳边。

    顾三太太不禁向声音的源头看去。

    顾琅华已经从椅子上跳下来,“韩将军从中书省来,韩御史从京都来,闵大人和我们一起坐守江浙,我们就一起猜猜,镇江开战时候米价会有多少。”

    琅华看向旁边的阿莫和阿琼。

    两个丫头点了点头立即下去,很快就拿了笔墨摆在了几人面前。

    韩御史忍不住多看了顾琅华几眼,顾家是因为种粮大户,所以才会对米价这样敏感吧!可一个八岁的孩子能记住这么多年的米价变化实在是让人惊奇。

    他不否认一连串的米价已经引起了他的兴趣。

    他也想猜猜米价到底有多少。

    闵怀先提起笔来,然后是韩璋,紧接着韩御史也握起了笔。

    琅华回到座位上,也在白纸上写下了字。

    陆瑛眼看着几个人就这样顺着顾琅华的意思分别写了米价。

    顾琅华就这样在整件事中掌握了主动权。

    最让陆瑛惊奇的是,韩璋竟然也会顺着琅华的意思。

    韩璋不是为人孤傲,脾气暴躁吗?不是仗着常胜将军的名号,不给任何人面子吗?想要跟他结交,不是比拜会皇亲国戚还要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