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镇宁颌首点头;恭谨的道:“是;奴婢这就办。”
到这里;外头一个女官却是急匆匆的进来;道:“娘娘;大事不妙了。”
张太后眉头蹙起;手搭在榻上的几案上;假意漫不经心的道:“什么事慌慌张张?”
“娘娘……”女官惊慌失措的福了福身;道:“朝殿那边闹起来了;皇上与内阁几个学士吵闹的很凶;皇上还;要百官们另择贤明;百官也是乱哄哄的;有请罪的;也有皇上胡闹的;现在已经乱了套;皇上发了脾气;直接拂袖走了;内阁几个大臣;还有满朝的官员现在都不肯走;还留在那里;他们的脸色……脸色很不好……”
张太后脸色顿时拉了下来;真是胡闹;只听过君臣相宜;还没见过这般君臣反目的。
张太后忍不浊斥道:“皇帝这是要做什么?哀家不是了吗?让他乖乖听政;这些大臣都是先帝留下来的;他怎么能这样对待这些老臣?哼”
女官道:“娘娘;大臣们似乎都想向陛下要个法呢;据是陛下错了什么话;让大家……大家……”
张太后打了朱厚照五十大板;可是现在听大臣们要法;脸色也带着愠怒;不禁道:“皇帝毕竟是皇帝;他们想要什么法?你;把皇上叫来话。”
女官听罢;连忙了。
张太后的脸色却是深沉起来;她沉默了半晌;似乎是在想什么心事;随即凤目又落在了镇宁身上;语气平淡的道:“那份懿旨;不必再发了;你把它收起来。”
镇宁一头雾水;却还是点点头;道:“是。”(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
(无弹窗)f( )
(。。 )
第九百一十五章 :巨变
数月的功夫一晃而过;金秋十月的廉州仍是酷热难当。
如今的楚国名义上虽只是弹丸之地;可是现在幅员之广;地域之大;已是冠绝各藩。
北至广西;与大明接壤;西至亚齐;扼守亚齐海峡;控制了进入南洋的通道;南至爪哇甚至在南洲亦设立了总督府进行管理;东至吕宋;所辖的大岛屿上千;各国在经过整合之后;已经换了一副新颜。
传统的各国贵族们已经束之高阁;同时却又给予了极高的礼遇;王室每年的内帑由楚国国库支取;贵族亦是给予了一定的俸禄;甚至一些投资;如各地道路、港口的修筑;也给予了他们一定的份额;矿山的开采;亦给了他们一定的股份;同时;他们的子孙虽未必能授予官职;可是楚国的至高官学已经开学;文有楚国大学堂;武有水师学堂和陆师学堂;这些学堂将来都是精英份子的集散地;所招募的学子要求极高;可是对一些天资不错的南洋各国贵族子弟;却都有一些优惠。
但凡从这里出来;虽然未必能一跃便能位列朝班;可是前程也是似锦。
为了维持南洋次序;柳乘风砸下了不知多少银子;近五十万的青壮开始征募起来;其中汉军营因为人口限制;只能征募二十万;藩军营三十万。
楚国在政治上虽然将整个南洋分为了诸多个府县;任命知府、知县进行行政管理。可是在军事上;却设立了十个总督辖区;每个辖区立总督衙门;署理军务。
所任的总督;统辖本地汉军营、藩军营;维持本地统治。
除此之外;南洋分设十大五军营将军府。将军与本地知府衙门、总督衙门互不同属;下设捕盗厅、镇抚营、掌狱院、义禁府、缉事府;掌控刑狱司法大权。维持治安;刺探本地情报;巩固安全。
楚国在几个月时间。凭着雄厚的财力;已经将触手一步步深入了南洋各个角落;不只是官军的招募;还有数以十万计的巡捕、差役、缉事校尉、禁卫、狱卒也纷纷招募起来。
水师亦分驻各国港口;互为犄角;在这种情况之下;大量的商贾开始涌入;他们看上的;是南洋这一块从未开发的处女地;大量的矿山和原木都在这里待价而沽。甚至还蕴含着大量的金矿、银矿、钻石;这里的采矿权价值低廉;只要肯花银子;拿下几个矿山便能坐地收钱。
开采矿山;就必须有道路连接起来。否则如何将货物运输出去?因此楚国议政府已经着手了大量兴建新港口、大量修筑道路的计划;而这一次道路的修筑;绝不亚于大明修建道路的规模;在计划之中;修筑的道路里程超过了十万里之多;新建的港口也将超过七十多个。这规模宏大的计划;实在让柳乘风有撞墙的冲动;议政府那边只负责出章程和细则;可是这些家伙;分明就是拍了脑袋制定出来的计划;一下子兴建这么多道路和港口;国库哪里承受的起;李东栋那些家伙分明是盯上了柳乘风私房钱。
不过在这件事;柳乘风还是决心全力支持;这是家天下的时代;整个南洋都已经打上了柳家的烙印;现在投入进去;将来迟早又要流回柳家的腰包;因此柳乘风咬了咬牙;大笔一挥;直接拿出了八千四百余万两白银。
既是要修道路和港口;就需要大量的工匠、劳工、木材、泥浆以及诸多的工具和铁器;如此庞大的工程;所费惊人;这天下哪个商贾都想从中分一杯羹;于是商贾更是趋之若鹜;商贾们抵达了南洋;自然要带着大量的人手到来。
在楚国那边;几乎每月都有为数在百万的汉人人口在涌入;而这些人又经由楚国转道南洋分赴各国。
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迁徙的人口;汉人们开始在南洋大量的购置土地、收买矿山、兴建作坊;热闹非凡。
楚国现在需要的也只剩下时间了;汉人的人口比例逐渐在南洋各国中提升;假以时日;楚国在南洋的统治将会更加固若金汤。
不过此时此刻;在王府之中;从京师传来的邸报却是打了柳乘风一个措手不及。
刘健、谢迁、马文升人等已经请辞;宫中已经获得了批准;杨廷和、焦芳、张彩三人奉旨入阁;萧敬告老;刘瑾兼任司礼监提督太监;谷大用则为秉笔太监;马永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张永为御马监提督太监;至于其他人;这些从前东宫的旧人;纷纷以太监的形式成为宫中的掌权者。
现在唯一留在内阁的;只剩下了李东阳;据是刘健等人递交了致仕的奏书;唯独李东阳选择了沉默;宫中对于这些辞呈;几乎是以最快的速度给予了回复;甚至连一丁点挽留的意思都没有。
朝局的突变;实在是让人猝不及防。
锦衣卫那边;已经专门派了人;把事情的原委都禀告了一遍。柳乘风用心聆听之后;才终于知道了怎么回事。
他隐隐觉得;在这件事的背后;应该不只是刘瑾从中布置这么简单;刘瑾只是个棋子;真正的幕后主使者会是谁呢?
其实根本不必认真去想;只看这一次事件中的得益者便知道;这一次得益最大的是三个新晋的内阁学士;杨廷和乃是东宫旧臣;且在朝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朱厚照从前就对他青睐有加;可以杨廷和入主内阁是迟早的事;而且杨廷和和刘瑾等人的关系很坏;当年在詹事府的时候;据双方的关系就剑拔弩张;而这时候皇上任命杨廷和入阁;柳乘风隐隐觉得;这应当是张太后的意思。
最大的变数;就是那焦芳和张彩了;这两个人按资历也确实有机会能入阁;可是他们此前的实职不过是个侍郎;在朝中灰头土脸;可怎么就入阁就入阁?
这两个人;莫非就是幕后的推手。
柳乘风在得知此事之后;专程将自己关在了书房里;琢磨的就是这件事;朝廷任何一个变动都不会是没有原因的;等到柳乘风把事情的经过整理了出来;才终于恍然大悟。
明白了这些;才会知道刘健这些人死的并不冤枉。
其实一开始;刘健的方略是完全正确的;借着游击将军刘先的事进行发难;先按兵不动;等到时机成熟;直接入宫去寻张太后;直接让张太后出面除掉刘瑾;只要这件事做成;所谓的八虎就不足为虑。
不过显然;刘焦是错了;他错估了皇上的决心;张太后之所以会生出除掉刘瑾的心思;是因为她认为刘瑾妨碍到了皇帝;有刘瑾在;皇帝会和百官们失和;所以刘瑾的死活;对张太后并不重要。
可是却不知是什么原因;刘瑾却是寻上了朱厚照;也不知给朱厚照喂了什么迷汤;在朝会上;朱厚照突然发难;这一次发难很严重;一开始;朱厚照就给刘瑾的罪名进行了澄清;直接告诉百官;这件事是他授意;所以就算要加罪;也是他朱厚照的罪。
百官们自然不肯相让;尤其是刘健;对刘健来;他作为首辅;事情是他挑起的;若是就这般息事宁人;他这首辅和辅政还有什么威信可言?因此刘健非要把这件事办成不可;自然也就开始据理力争了。
这一争;就麻烦了。
朱厚照的性子如何;柳乘风一清二楚;他发起疯来;是什么话都敢的;以至于朱厚照连那句谁要做皇帝他肯退位让贤的话都出了口。
事情终于彻底的没有了回旋的余地。
柳乘风甚至可以想象的到;张太后在听到了这件事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心情。
张太后原本是希望;牺牲掉一个刘瑾;换来君臣之间的和睦;可是当她知道;君臣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难以调和的地步又会怎么做呢?
张太后只有一个儿子;所以在她看来;不管这个儿子再怎么胡闹;他的儿子也必须做皇帝;而大臣与君主的矛盾一旦到了难以调和的程度;谁能保证;这些大臣不会玩霍光易君那一套把戏;要知道;这些人可是辅政大臣;又是内阁大臣;在朝中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他们的权威和汉朝的霍光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了;一旦他们觉得这个皇帝昏聩透顶;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有另择贤明的心思。
张太后定然开始动容了;她必须有所防范;皇帝再昏庸;了再多的错话;做了再多让人不能容忍的事;她也必须护这个犊子;所以她立即改变了主意;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留下刘瑾;除掉刘瑾;是希望让君臣和睦;可是现在留下刘瑾;却是希望借刘瑾来制衡百官;既然矛盾不能调和;他们就只能借用刘瑾来为稳固皇上的龙椅;达到某种权利上的平衡。未完待续)
(。。 )
第九百一十六章 :公主有孕
其实张太后的心思并不太难琢磨;只需要想清楚一点;她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皇帝好;皇帝和大臣失和;她会想着去弥补;可是一凳帝与大大臣的关系到了难以弥补的地步;那么身为太后;自然会担心大臣们去做霍光。
霍光是什么人?那可是换皇帝跟换衣服的主儿;虽然后世对他的评价颇高;他撤换掉了昏聩的皇帝;而辅佐了明君;可是对张皇后来;再昏聩的皇帝也是自家儿子;任何人想做霍光;就都是他的死敌。
为了防止霍光的出现;就不能事事顺着大臣们的心意;更要削弱内阁的权柄;而什么人可以胜任呢?大臣们都是蛇鼠一窝;很难掌控;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太监;刘瑾在西厂虽然折腾;可是确实给予了百官很大的威慑;那么留下刘瑾;借以来遏制百官;似乎也没什么不妥。
太后的心思变倒是变了。
有的人心思却没有变;以刘健为首的这些人当发现皇上和自己离心离德;太后的懿旨迟迟不见颁发;顿时便感觉不妙了。
可是现在打退堂鼓却是不成的;刘健是阁臣;首辅大学士;这脸面多少还要一点;事情闹到这个地步;他唯一的选择只能坚持下去;因为一旦打退堂鼓;他在朝中的威信就等于是荡然无存了;同僚们还会怎么看他?清流又会怎么议论;他刘健带着百官闹出了这么一出出来;结果事没办成。自己却退缩了;将来谁还肯以他马首是瞻。
只能继续抗争;没有退路。
紧接着;刘健便递交了辞呈;他的辞呈递上去之后;其余人纷纷跟进;谢迁、刘大夏、马文升人等一个个将辞呈递了上去。这是他们最后的手段;事情要嘛挽回;要嘛宫中向外朝妥协。要嘛外朝撂下这烂摊子。
柳乘风推测到了这里;心里便叹了口气;其实从一开始。当有人背后点拨刘瑾的时候;这件事的结果就已经揭晓了;刘健的辞呈显然不会有任何的效果;若是换了先帝;或许会有退让的可能;因为政治本就是相互妥协;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会把事情做到最坏。可是当今皇帝不一样;当今皇帝显然不是个弄政治的人;他的性格更像是个久经沙场的将军。身为一个将军;从来只信奉你死我活;至于妥协是什么;显然皇帝不太会关心。
刘健要求致仕;等于正中了内廷的下怀。甚至连张太后此时也觉得刘健不再适合继续位列辅政之列了;她没有表态;可是态度已经很明显。至于皇帝;那就更不必了;只需刘瑾在边上怂恿几句;只怕连套都没有。直接就会有批复下来。
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刘健致仕;谢迁致仕;马文升、刘大夏等一批先帝老臣纷纷黯然收场;送走了这修的人;自然有的是新人补充。
柳乘风把事情全部想通;却也不禁叹了口气;刘健这些人未必是道德的君子;也绝不是什么千古的完人;可是他们十几年的心血换来了弘治的中兴;虽然现在是这下场;却也无愧天地。
只是接下来会如何呢?一个旧时代随着刘健等人的收场落下了帷幕;那么一场新的游戏;又将如何开始?
杨廷和这个人;身上的太子旧人忧很重;他是詹事府的人;现在朱厚照登基;迟早会大用他;不过他和刘瑾关系一向很坏;想必将来肯定有颇多的掣肘。
至于李东阳;将来只怕也只能蛰伏;他身上有太多刘健的忧;是刘瑾这些人最防范的对象。
倒是焦芳和张彩这两匹黑马最是让柳乘风猜不透;这两个人若是柳乘风所料不差的话;应当就是刘瑾背后指点的人;现在二人入阁;未必能满足;据焦芳年纪已是不;资历莫是杨廷和还是张彩;便是李东阳其实也比他差许多;用一句俗话来概括的话;人家焦芳进翰林的时候;李东阳还在学摇头晃脑的背经义呢。
人有了资历;就会摆老资格;就像这新一届的内阁;焦芳怎么可能会愿意屈居于杨廷和或者是李东阳之下。
看来……
柳乘风最终是有了个结论;这事儿还没完;在除掉了刘健之后;一场新的风惫要酝酿。
柳乘风虽然远离这风暴的风眼;可是他却总觉得有信心不下。
先帝在的时候;留下了几个辅政;现在自己远在廉州;成国公朱辅又远在江南;朝中只剩下了一个李东阳;这朝局还能维持吗?
皇上是那种听风是雨的性子;他对身边的那些人有着无条件的信任;现在没有了刘健;这天下只怕……
自己是不是该去京师一趟;以进京上贡的名义?
只是现在柳乘风毕竟是个局外人;却是自告奋勇去插手这件事;只怕大大不妥。
他思虑了良久;不由叹了口气;他曾想过朝局可能有变;只是想不到会是这个结果;风暴来的这样的快。
“殿下……”
正在这时候;外头传出温晨曦的声音;温晨曦一向温婉;性子恬静;柳乘风在书房的时候;她从不来打扰;可是这个时候;她却突然寻上门来。
柳乘风连忙起身;将温晨曦迎进来;道:“怎么;出了什么事;怎的跑到这里来了?”
温晨曦显然来的时候走的有些急促;额头上香汗淋漓;娇喘几口粗气;道:“太康公主;公主有身孕了;方才发现的;她身子不适;便请了太医去看了看;太医已经报了喜……”
温晨曦的脸色染着一层红晕;显然也是有卸喜;她的天性如此;换做是别人;就算是朱月洛;柳乘风也不保证她能真心实意的为此高兴。
不过话又回来;柳乘风的这三个夫人;还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利益冲突;宫里此前就透了消息;太康公主的子嗣将来是无论如何也要继承王位的;可是其他两个王妃的子嗣宫里似乎也已经有了安排;至少不会比自家兄弟的爵位要低太多。
太康毕竟是皇室近亲;柳家能有今日;和太康公主也分不开关系;所以吃太康公主的醋对其他王妃来只是有害无益。
柳乘风听罢;先是呆了呆;随即不禁道:“这……是真的吗?”
他先从朝廷那边得知了噩耗;现在又在王宫中听到了喜讯;大喜大忧之下;居然也有点失态。
温晨曦道:“自然是真的;太医那边已经确认了两次;绝无问题。”
“走。”柳乘风脸色有了些红晕;道:“看看去。”
在栖凤阁;已有不少侍女进出不停;太康公主躺在榻上;朱月洛则是坐在一边;二女低声着什么;外头传出通报声;侍女们纷纷行礼;道:“殿下千岁。”
二女才将目光转向门房那边;只见柳乘风精神奕奕的进来;朱月洛微微一笑;将自己的位置让给了柳乘风;柳乘风朝朱月洛颌首点点头;随即便坐在了榻边上;随即关切的看了太康公主一眼;道:“身体如何?太医今日还没有用饭是不是?”
太康公主心中喜滋滋的;很是享受柳乘风关心的感觉;于是故意蹙眉道:“什么都吃不下;吃了也吐;倒不如不吃。”
温晨曦站在柳乘风身侧;不由道:“话可不是这么;能吃一点是一点;身体要紧;大人和肚子里的孩子是骨肉相连的;你吃了孩子才能吃;否则难免会饿着孩子。”
这邪可是柳乘风的歪理;从前温晨曦有身孕的时候柳乘风就是这么哄着她用饭的;现在温晨曦活学活用;直接用到了太康公主身上。
太康公主不禁咋舌;道:“好吧;待会儿进用一些;太医;孩子已有两个月了;此前一点迹象都没有;今日才发觉;也不知有没有什么问题。”
柳乘风微微笑道:“太医量过脉搏;想必不会有什么问题;你安心便是。”
太康公主点点头;随即眼睛眨了眨;道:“殿下;我其实有个不情之请。”
柳乘风此时自是千依百顺;莞尔笑道:“你不会这时候还想去丽人坊吧;你有了身孕可不能四处乱跑了。”
太康公主又羞又怒;啐了一口道:“胡这个时候我才不想去丽人坊呢;你这是诛心之言。”
柳乘风只得投降;正色道:“好吧;就算是我不对;你有什么不情之请直便是。”
太康眼珠子一转;楚楚可怜道:“来了这廉州这么久;虽也快活;可是母后远在万里之外;心中怪想念的;现在肚子里有了孩子;只希望母后能在身侧;不如……不如我们去京师吧;去京师把孩子生下来;也给母后看看;我听母后一直郁郁寡欢;总这么下去可是不好;夫君……你怎么办?”
夫君……你怎么看这几字;就好像后世的元芳你怎么看一眼;柳乘风的心情多半和那元芳差不多;看你妹啊看;这哪里是询问;分明是刁难才是。未完待续)
(。。 )
第九百一十七章 :刘瑾变法
太康公主见柳乘风一副踟躇的样子;神色顿时便有些失望了;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