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承志看到段辉后面的一个叫三娃的孩子手里有个大纸盒子,他从三娃手中接过盒子,掀开盒子一角,看到纸盒的一个角落中,挤着一团长着黄黑相间绒‘毛’的小家伙,数了数有十二只。正是在杨家沟一般很少见到的鹌鹑幼崽。
鹌鹑是一种比家‘鸡’要小,和家‘鸡’相似的一种鸟类,成年鹌鹑夏季全身披覆着栗黄‘色’的羽‘毛’,冬季羽‘毛’略带白‘色’,一般成年的鹌鹑能有三斤大小。
鹌鹑‘肉’味道要比山‘鸡’好,同时鹌鹑在中医上也有很高的价值,鹌鹑‘肉’可医治头昏目眩,动脉硬化肾炎,高血压等多种疾病,鹌鹑蛋对神经衰弱、心脏病。气管炎有很好的疗效。有卵中佳品的美誉。
看着盒子中的一群小家伙杨承志心头一喜,其实在‘春’季的时候,他就想抓一些鹌鹑回来养殖,却一直没有遇到,今天段辉、杨力他们却给他带过十多只。以后餐桌上有能增添一道美食了。
“干的不错,不过你们不能进山,山里有危险,就在村子附近玩耍就行了知道不”。
“知道了承志叔,从过完年你至少说了几千遍了,比唐僧还烦”。段辉大声说道。
“小猴子,在这样说我‘抽’你”。杨承志吓唬道。
听杨承志这样一说,一群熊孩子哈哈大笑,他们都知道他们这个承志叔就是嘴上说说,这么长时间从来没见过杨承志和他们发火。
看治不了这群熊孩子,杨承志把盒子‘交’给段辉他们自己去后院摘果子吃,‘交’代段辉把这些鹌鹑幼崽先放到后院简易房边的铁笼中。
一群熊孩子欢笑着冲向后院,后院对他们来说,‘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他们都知道后院中的水果要比果园中的好吃百倍,早就想到后院,和没见杨承志发话,他们都不敢‘私’自进去。
周国政左‘玉’霞夫妻看着儿子和一群十多岁的小孩子嬉闹,相互看了一眼,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到现在他们才明白儿子为什么不想留在燕京,而要回到杨家沟。
生活在燕京的他们怎么能不知道在燕京上层的那些人背后的一系列动作,只要你稍有失误,也许你,甚至于你的家人都会受到株连。
他们不想儿子受到当年像他们那样的伤害,也许儿子生活在杨家沟才能让他开开心心,两人不由的想到。
打发走一群熊孩子,杨承志四人回到楼房客厅,四人进到客厅不由的一阵无语,三位老爷子岁数加起来快三百岁的人了。
可现在三人围在一起吵吵闹闹好似十来岁的孩子一样,争吵不休。
走过去一看,原来三位老爷子摆开阵势在客厅中厮杀呢,周老爷子和左老爷子对垒,孙老爷子观战,就因为棋盘上的小兵,三人也要争吵一气。
杨承志就纳闷了,记得自己家中没有象棋,这几位老爷子从哪里搞来的这玩意,不过也好,以后三位老爷子有了做像,坐在家中也不会觉得无聊了,是不是该给三位老爷子再院中‘弄’几个棋盘,老爷子也不用老呆在家里了。
老太太倒是安静,坐在沙发上笑眯眯的看着三位争吵中的老爷子,安安静静做了一次忠实的观众。
见儿子、媳‘妇’、孙子、孙媳‘妇’回来,老太太站起来做了个噤声的动作,低低的说道“好多年没见过老头子这样了,老头子在燕京太憋闷了,这种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
周国政点点头,“以前小的时候经常见到老爷子和他的老友们就是今天的这种情况,可从病好了后,还从没见过老爷子这样高声的吵闹呢”。
正说着话,左老爷子看到杨承志他们回来,大声说道“承志,你过来看一看,你这个倔驴爷爷,就剩下一个老将,一‘门’破炮,还不认输”。
“左老虎你说什么,你有本事把我将死,告状算什么本事”。周老爷子急了。
这道好平时见了称兄道弟的两位老爷子,到了棋盘上就真刀真枪的干起来了。
杨承志苦笑一下“爷爷,外公下棋以和为贵”,说这话走过去一看。
他好悬没晕过去,这两位老爷子也太给力了,执红的周老爷子只剩下一个炮,执黑的左老爷子一个马。
即使是棋艺不佳的杨承志也知道,一马一炮铁定的和棋,可这两位老爷子,仍旧咔咔的拿着两个棋子在棋盘上走来走去,非要分出个胜负。
孙老爷子更是给力,坐在两人旁边,还不时的给两人指点,这步怎样走,下一步放到那,一脸的专注,好有一番“大将分度”。
“爷爷、外公、孙爷爷您们慢慢玩,象棋我不懂我先给您们做饭”。杨承志脑袋嗡嗡作响的说道。
“就是今天这盘棋不分出胜负誓不罢休,我今天非要把你这左老虎的牙拔掉你知道我的厉害”。
听了这话杨承志差点摔倒,这哪里是三位在华夏叱咤风云的认为,简直就是三位不懂事的孩子。
第一百六十六章 雪山盖顶()
杨承志回头看看父母和王海燕,这三人也是无可奈何,对于这三位老顽童,他们做小辈的有能说些什么。
杨承志无语的进厨房,和贾丹萍、赵丽清三人准备午饭,周国政让左‘玉’霞推着去看他们的新居,王海燕上二楼整理他们两人的爱巢。
等杨承志三人做好午饭,出来叫人们吃饭的时候,杨承志简直有撞墙的冲动,两位老爷子还坐在哪里就为谁输谁赢吵闹不休,孙老爷子还不时的帮忙说几句风凉话。
见杨承志出来叫他们吃饭,周老爷子才罢手,嘴里不住的嘟囔,“给承志哥面子,就让你这个老家伙一盘,要不吃饭的话,我一定要赢了你,不就一个破炮,还想赢我的飞天马”。
杨承志赶紧快走了几步,生怕让这三位老爷子的话给雷倒。
由于多了十多个人,人多吃饭有点拥挤,反正餐厅够大,杨承志又在餐厅中摆放了一张餐桌。
中午吃饭的时候,餐厅中足足二十多人,段守军一家。贾丹萍母‘女’,杨树‘春’一家四口,四位老人、九个保镖,周国政夫妻,杨承志和王海燕,满满坐了两大桌。
两桌香气‘诱’人的饭菜吃的人们是赞叹声不断,杨承志对自己做出饭菜有人称赞也是相当满意。
正吃着工夫,一声‘奶’声‘奶’气的声音让杨承志回想到自己的一间糗事。
今天中午做饭的时候,看天气偏热,为给大家消暑,杨承志特地给人们做了一道简单的凉菜,“西红柿洒白糖”。这道菜在北方夏季比较常见,吃完调好的西红柿,还可以喝渗下的西红柿汁和白糖‘混’杂的液体,据说是消暑的佳品。
这不贾丹萍的‘女’儿今年五岁的红果就看到这道菜,央求妈妈贾丹萍道“妈妈,我想吃雪山盖顶”,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却让杨承志想到自己上学时的一件糗事。老脸不禁红了起来。
王海燕看到杨承志脸红,还当发生了什么事,就道“承志,怎么了这雪山盖顶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杨承志支支吾吾道“没有,真的没有,味道‘挺’好,你赶紧吃点,”说着话还给王海燕夹了一筷子。
王海燕一见这情况,知道这里面肯定有事,就不停的追问,没办法杨承志只能放下筷子,看着餐桌上都停下筷子看着他的众人说道,“我说了,你们可不要笑我,要不给你们做饭”。
众人听了齐齐点头同意,他们知道肯定是什么有趣的事。
杨承志定了定神,开始慢慢说起一件他记忆颇深的往事。
那时候,杨承志还在平城上高中,由于当时杨老爷子一直呆在杨家沟,没怎么出去,这爷孙两的日子不太好过,也就是经济比较紧张。
杨承志也算懂事,老爷子给他拿的生活费他都不舍的‘花’,省吃俭用,一个学期下来也能积攒了几十华夏币,他用这些钱都给老爷子买一些老爷子喜欢吃的东西。
他记得高三高考以后,觉得自己高考考得不错,高高兴兴的打算骑自行车回杨家沟,在路过昊天饭店摆放在大街上的大排档的时候。
他看到挂在大排档‘门’口的菜单上有一道菜引起他的注意,他见菜单上有一道“雪山盖顶”的菜,也不贵三华夏币一盘。
和爷爷杨老头学做了十多年杨家菜谱的他还真不知道这雪山盖顶是什么菜,见着名字好听,他考虑这菜味道一定不错。
他就过去给老爷子打包了一份。当时正好遇到一个同学,和他说了几句话,结果服务员就给他用一次‘性’饭盒装了一份雪山盖顶。
他带回杨家沟,还和老爷子表功,说自己只话了三华夏币就买回一道好菜,老爷子也很高兴,也没问什么菜,接过一次‘性’饭盒,倒酒品尝孙子给他带回老的好菜。
结果打来一看原来这雪山盖顶就是西红柿撒白糖,那个杨承志好好的数说了一通,要知道他们爷两生活条件不好的时候,省钱就吃这道菜。
从哪以后杨承志没见到一道没听说过的菜名,都要打问一下是用什么做出的,他怕在出现当年的那样的事。
他说完的时候,他还等餐厅中的人取笑他,却看见两桌人都齐齐看着他,沉默不语。不禁问道“你们这是怎么了,我是不是说错什么了”。
“承志,你原来是这样过来的,你们爷孙也过的太苦了,都怪我们”,老太太红着眼说道。
看这样子原来自己说的事众人知道自己年少时生活比较清苦。笑了笑,说道“不苦,虽说日子又点清贫,但我记忆中的日子都充满了没好的回忆,不是还有句老话说,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上,这大概就是说我吧”。
他这样一说,把两桌子人都逗乐了,左‘玉’霞轻锤了他一下道“你这孩子,受了那么多罪,还说不苦,真不知道你爷爷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奇人,能把你教育成这样”。
一说到老爷子,杨承志回想起那时候,自己没背会医书上的,老头子罚他做饭,做好饭,老头子一脸坏笑,喝着自酿的‘药’酒,吃着他做出的菜肴,嘴里还喋喋不休的说着“这就是不好好背书的惩罚”。
那时候杨承志一直记恨老头子的无情,到受伤回到杨家沟以后才明白了老头子当年的良苦用心。
老头子是想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不懂吃苦,你就不会成功,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一滴一滴的汗水和努力积累而成的。
一顿午饭在欢声笑语中结束,贾丹萍给众人端上杨承志自己地里的西瓜和甜瓜,吃着比蜜还甜的西瓜。
左老爷子嘀咕道“我怎么没吃过这种西瓜,承志你们是不是没给我带过去”。
杨承志脑袋一黑,“外公,带了,带过去不少呢,您老就记得吃醉李、尚梨这些水果了,切上这种东西您都不看一眼”。
老爷子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老了,啥也不记得了”。
吃了一点瓜果,三位棋坛高手又喝了一杯血‘玉’茶,就马上摆开阵势厮杀。
杨承志一看这阵势,吓得是落荒而逃,上了二楼,进卧室躺在‘床’上用力的睡了一会也没睡着,气的在枕头上捶了几下。
出了卧室,想想没事可干,就从二楼的通道上,爬到楼顶,他想去看看二十多年没有见到的三只小金雕。
慢慢的走到大金和小金的爱巢,杨承志看到了二十多天没有见到的三只小金雕,见三只小家伙齐齐趴在窝中,低头打着瞌睡,大金和小金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在金雕的窝边还有不少沾着血迹的骨头。
三只小家伙二十多天长大了不少,灰‘色’的绒‘毛’中长了不少黄褐‘色’的羽‘毛’,看来用不了多长时间,这三只小家伙就能展翅高飞了。
第一百六十七章 建校初衷()
金雕灵敏的警觉让三只小金雕感觉到和父母身上不一样的气息,三只小家伙睁开圆溜溜的眼睛朝窝外看去,看到杨承志,咕咕的叫了起来。
在杨承志的神奇空间中呆过几天的它们一下子就感觉到它们稀罕的那种气息,高兴的叫了起来。
杨承志伸手‘摸’了‘摸’三只小家伙,三只小家伙用带钩的小喙轻轻的在杨承志受伤啄了几下,算做是见面的礼物。
看着可爱的三只小家伙,杨承志从空间抓了一条二三斤大的鲤鱼,剁碎了放到一个小盆中,放到窝里,三只小家伙闻到‘肉’香,站起来争抢盆中的鲤鱼。
正看着三只小家伙,脑后觉得一阵凉风扑过,杨承志头也没回,他知道肯定是大金和小金回来了。
果不其然,大金和小金就落在他的身后,在它们的身边有两只死去的动物,一只是野兔,另一只被野兔压在下面,看不清是什么。
杨承志拿开野兔一看,原来是一头小野猪,杨承志指了指小野猪的尸体,回首又指了指六棱山,大金点了点头。
杨承志心道:还没听村里人说山里有野猪呢,等哪天上山去看看,顺便‘弄’头野猪尝尝鲜,从小一直听老头子说野猪‘肉’好吃,他还从来没有吃过呢,在楼顶上呆了一会,杨承志把三只吃过鲤鱼的小金雕放到空间,大金、小金见孩子被主人放进空间,抓起野兔飞起放到了楼‘门’口。展翅高飞又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杨承志想了想下了二楼,悄悄的绕过三位还在那里厮杀的老爷子,到后院的简易房中,把黑‘玉’。墨‘玉’和它们的五只小宝宝都收进空间它们在那里面一下空间的神奇。
在院子转了一会,吃了几个水果,杨承志带着黑子出了大‘门’朝修建学校的地方走去。
一出‘门’看到了‘门’前的变化,上午回来没顾得上看,现在才发现,‘门’前原本的水泥路都变成了五米多宽的柏油路了。看来走了这二十多天,村里的路都修好了。
在去学校的路上不时的碰到扛着农具的村民,村民看到他都亲切的打着招呼,问他什么时候回来的
北方的六月正值农忙的季节,种地的村民都忙着去地里除草,松土,好让自己在秋天的时候能有一个好的收成。
四五分钟,杨承志来到了修建学校的地方,见原本空旷的地上,铁架中间已经建起了二层,二层搂顶上建筑工人正顶着烈日,搭建三层的铁架。
在学校动工的时候,村支书杨凤山那会就说,杨家沟一共就一百来户人,除了老人成年人,上学的孩子一共也就那几十个,按他的意思,学校盖一排平房就足够了。
杨承志不同意,他考虑的要比杨凤山远,他想把杨家沟成一个人人都想过来的世外桃源,到那时想来杨家沟上学的孩子必定少数。
所以他力主在选好的校址上修建一栋三层,共有三十六个教学班级的教学楼,还让在教学楼不远处,修建一栋二层的住宿楼,一处占地面子足有一千平米的餐厅。
这二十多天过去了,他看到在已经修建到二层的教学楼西面,住宿楼和餐厅的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就等外部和内部装修了。
杨承志进去专‘门’找了一下承包施工的工程老板。老板告诉他学校最迟在八月中旬就能全部完工,如果今年打算招收师生的话,提早动手,这个承包工程的老板,一直以为这学校是杨承志独资修建的一所‘私’立学校。
其实他想的也差不多,杨承志他现在就有自己的打算,他不打算杨家沟的学校和其他地方的学校一样,全凭国家派发教师和资金。
在过完年的时候,他也专‘门’找人打听过,现在平城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不好,导致教学条件不如其他地方。
平城地区的很多学生都远离平城,到和平城紧挨的一个叫朔城的城中就读。
这也导致平城学生流失严重,教学质量越来越差,教师见学生质量差,就应付差事,学生学不到知识,升学率也是逐年下降。平城的有学生的家长不惜借债让孩子出外面读书。
就说现在的杨家沟,几十个孩子就剩下十来个还在杨家沟就读,剩下的都让父母送到朔城去了,杨家沟没有老师,只能聘请了一个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的年轻人在村里教书。
而朔城的升学率是年年攀升,这里面当然有一大部分都是平城学生存在有关。
所以说杨承志得知这一情况后,就想新建这样一所学校,留住平城地区的生源,把升学率先搞上去,这样良‘性’循环,平城地区的学生也不用跑老远去外地求学。
他想法是高薪聘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先把杨家沟这几十个学生教好,慢慢向周边地区发展。
听完工程队老板的话,杨承志出了学校,转向去杨家沟大队。
去了大队正好村支书杨凤山也在,杨凤山见杨承志过来,高兴的问道“承志,去燕京逛好了吧,这一走就是二十多天”。
杨承志笑了笑,从衣兜中拿出一包左建华过来留下的软中华,扔给杨凤山,杨凤山拿过软中华,手一哆嗦,他可是知道这烟的价格,六七十一包呢,这一包烟的价钱能让他‘抽’十多天别的烟了。
“凤山叔,我刚才去了一趟学校,工程队老板说,八月份就能完工,我打算今年先把咱们村在外面的孩子们全部招回来,你看怎么样”。
杨凤山摇摇头道“我看难,你也知道咱们这的教学质量,以前没钱的时候,咱们村的人借钱也让孩子去朔城读书,今年跟着你赚了不少钱,他们更是不会让孩子回来,他们都想让孩子成材,不要像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做一辈子农民”。
“凤山叔,那你说为啥孩子们不想在咱们村里读书。”
“没老师,教学条件太差,别说是孩子家长了,我看见自己还觉得寒碜呢”。
“那凤山叔,你说咱们盖这学校是干啥,‘花’好几百万盖起的学校,总不能就那放的吧”。
杨凤山沉默了一会道“承志,叔也知道你杨家沟,想让杨家沟的孩子们不用出去受那罪,可问题是上面不给咱们村派老师,即使是派过老师,人家老师也不愿意在咱们村呆啊”。
“如果咱们不要县里派发的教师,县里会不会说咱们”,杨承志想了想问道。
村支书杨凤山眼睛一亮,“承志,你是说咱们自己‘花’钱请老师他们过来教咱们村的孩子们,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