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颠覆三国记-第3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些话,不需要明说,自己姐姐和姐夫是什么样人,黄顺再清楚不过,姐姐能给自己写这封信,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事情断然是已经到了火烧眉毛,必须马上决断的时候了。

    黄顺接到信后,马上就决定,放下这里的一切,尽快赶回襄阳,处理诸葛亮的事情。要是刘备不给他一个过得去的交代,黄顺就跟他新账老账一起算,要是不还,就别怪黄顺不仁不义。

    祖蓝和褚仁知道黄顺要走,知道拦是拦不住的,只有争分夺秒、见缝插针的向黄顺请示后事的安排:

    大矩子那边,就由祖蓝代替黄顺走上一趟,出面撮合西域墨门、长老墨门和矩子墨门三方坐下来,好好谈一谈墨氏的将来何去何从。

    宣传队的问题,既然没有了人主持,那就只能放下。只是让祖蓝和褚仁记住一点即可:注意底层牧民的诉求,多帮他们解决实质问题,这样,就能迅速赢得民心,加快军事上的拓展步伐。

    票行事务上,由褚仁正式完全接受,按照他摊铺情报网的思路去做。用银票来控制河西,褚仁做不到那一步,那就只能放弃。这些工作,只有等以后时机成熟以后再说了。

    呼延魅和俟奴颜那边的安顿,黄顺对她俩很是大方,仍然放手给她们一个分行运营,但背后需要的武力前驱,需要呼延部和俟奴部自行完成。而且,他们的进度,不能拖整个河西进度的后腿,否则,祖蓝随时可以接受她们的分行,出兵摆平。

    对西凉的张既,暂时不要动他。前段时间,张既中了马超的诱敌深入之计,吃了不大不小的亏,人马损失倒在其次,关键是辎重粮草损失惨重,这对贫瘠的西凉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短时间内,张既难再有作为。

    这回,黄顺回襄阳,既要准备刘备摊牌,又要筹划襄阳自立,此时不宜过多的刺激曹丕,能缓则缓。黄顺需要时间拿下河西,更需要时间统筹荆州。这些事,都没有梦的支持,黄顺只能一步步小心的往前走,不敢迈得太快,万一一步踏错,就是万劫不复。

    这次回襄阳,黄顺很清楚,一段时间里,不可能再回到河西。所以,能一趟带回的,尽量一次性带回。万一以后与曹氏交恶,与河西断绝来往,不至于搞得自己很是被动。

    祖蓝在凉州城训练的精兵强将,黄顺要带走一部分,加强襄阳的武力,马超的马家军,也要跟随进襄阳,马超再三向黄顺要求,他至少要带足三千人马,黄顺坚持他只能带五百,最后双方妥协,马超答应只带一千精兵,剩余的兵马,全数交给祖蓝,由祖蓝派人统率。

    这些人马加起来,再加上黄顺从襄阳带出来的人马,已然超出三千大军!如何安稳的从河西回到襄阳,中间路途上不出现意外,就成了黄顺最为头痛的问题。

    这就不是简单的与曹氏关系不错就能解决的事情。三千大军从河西出发,即使曹操父子答应放行,地方上也有自有裁量,是否放行,全看他们的意愿!

    而且,黄顺不仅仅带这些人马回去,出来一趟,怎么着也得带足了河西当地的土特产回去。河西的土特产,最为紧俏的就是战马。黄顺初步准备了五万匹河西战马。再加上其他的毛毡、皮毛等物资,队伍实在太过庞大,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一点不夸张。

    富可敌国的财富从河西一路移动到襄阳,沿途全是曹氏的地盘,要确保一路上的安全,这对黄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考验。

    化整为零的出发,黄顺不是没有考虑过,如果河西与内地的商贸频繁,一路上的其他的商队,足以对黄顺的人马构成掩护,自然没问题。但现在战乱时期,本就没几个商旅活动,走动河西与内地之间的,只有黄顺的商队。这是谁也瞒不过去的。

    化整为零,正好给对手零敲碎打的机会。黄顺不会忘记,暗地里还有司马懿这么一号人物存在。他不会放过任何可以打击自己的机会。

    黄顺可不是小家子气的人,见识过大场面的黄顺,很快就敲定了回襄阳的方案。路上是否安全的关键,在于曹操父子的态度,所以,对曹氏的孝敬,必须要丰厚,而且丰厚到足以让他们点头放行的地步才行。

    正因为上供的礼品太多,黄顺带很多的人沿途护卫,就有了合适的解释。再说,黄顺回到襄阳,就要筹备自立,也需要大量的人手,这对曹氏来说,不是秘密,与曹氏之间,完全可以开门见山的谈及这个话题。

    黄顺此次向曹氏孝敬大量礼品,买路是附带性的要求,明面上的理由,就是要求曹氏对黄顺在襄阳的动作,网开一面。

    虽然曹操答应黄顺自立,但那只是口头上,随时可以变卦,黄顺奉上厚礼,能敲实曹氏的承诺最好,不能敲实,至少不能让曹氏一门心思的跟自己死掐。

    迅速做出安排的黄顺,马上就开始了回家的准备。这是个浩大的工程,直到大半个月之后,黄顺才诸事准备就绪,浩浩荡荡的从凉州城出发,启程回家。

    先遣人员早就派往邺城和襄阳,提前联。尤其是邺城,更是所有的情报网开动,确保黄顺一行在邺城的安全。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至少要提前获知,让黄顺能早有防备。万不得已的时候,抛弃辎重物资,轻装简从逃回襄阳,也在所不惜。

    (本章完)

第863章 得来全不费工夫() 
能否通过曹操父子这一关,是黄顺此行的最大难关。所以,从一开始,黄顺的注意力几乎就全放在邺城的动静上。调动了邺城他所能调动的全部力量,探听曹操和曹丕对夏吟坊的真实态度。

    黄顺非常清楚,曹操父子不点头,襄阳就没法自立。而襄阳能够自立的前提,就在于曹操的那个三马同槽吃草的梦。这个事本来很虚,属于可信可不信的那种。

    但从曹操拿下襄阳之前,许蒙巧妙的利用曹操的这个梦,为襄阳十姓支起了一座保护伞。同时,襄阳十姓的命运,就彻底与曹操的这个奇梦联系在一起。襄阳十姓要想身处漩涡中心,却能过着世外桃源般的日子,就必须不断的给曹操强化梦的影响,并向曹操表明,自己的存在,是制约梦中三马的最大力量。

    这个工作,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黄顺一直在做着,直到目前来看,黄顺做的很不错。对曹操,黄顺向曹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价值:抵御外族入侵的先行者、顶梁柱。

    对曹操,黄顺是心中最为没底的,所以,黄顺不相信仅凭一个虚无缥缈的梦,就能让曹操对襄阳十姓网开一面,对十姓大加照顾,自己必须表现出别人不可代替的能力来,才能让曹操持续厚待十姓。

    所以,黄顺选择了最为能够打动曹操的方式:家国天下!曹操心怀天下,所以他要重整河山,恢复乾坤一统。黄顺也表现出心怀天下的壮志,却与曹操走上完全不同的路,黄顺的着眼点,是抵御外族。

    或许,在曹操眼里,那些纤弱的胡人不足为虑,但又不得不承认,黄顺在这方面的深谋远虑。曹操需要黄顺这样的人,来帮他做这些事。这就是黄顺的价值。

    围绕着这个根本价值,黄顺所做的一切加强自身实力的努力,都有了坚强的依托,轻易不会引起曹操的怀疑。

    为了坐实曹操的这一印象,当然也是黄顺自己的战略规划所需,黄顺大力在定襄、榆林和河西一带拓展势力。而且,过程中,黄顺还是非常小心的提防着曹操对自己的实力扩张表示出猜忌的意思。

    所以,黄顺除了巧妙地迎合曹操,还进一步与曹植扯上了关系。这并不是勉力为之,而是黄顺真心的欣赏曹植,与曹植也确实臭味相投。

    对曹植,黄顺就坦诚的多,将司马氏暴露出来,明确告诉曹氏,这就是梦中三马的,黄顺只告诉了曹植。

    恰好的,司马氏与西域墨门的勾结,被曹氏觉察,西域墨门的野心,再明显不过,尤其便暴露了司马氏的野心。这正好佐证了黄顺的判断。此后,黄顺与曹植合作,连出重手打击西域墨门,实际也是在削弱司马氏。

    在曹氏当中,曹植是黄顺最为稳固的关系,也是黄顺最为信任的人。要是曹植还在邺城,此次黄顺就不需这么提心吊胆。

    对曹丕,黄顺接触不多,却一击直中靶心,从一开始,黄顺就坚定不移的支持曹丕成为世子。只这一点,就决定了,即使与曹丕的关系不如曹植,至少,曹丕不会主动跟黄顺找事。

    现在的情况,曹操已经半退,很多事情都是曹丕做主。此前,黄顺大量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曹操身上,对曹操的动向,即使没有梦的帮助,黄顺也有所把握,但对曹丕,黄顺就不确定了。尤其曹丕依靠着河间大族上位,司马氏能对曹丕施加多大的影响,目前来看不得而知。而那个三马同槽吃草的梦,对曹丕又有多大影响,也不得而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带着这份忐忑,黄顺一路上走的很慢,他需要邺城那边给他回信,待他了解情况后,才能做出下一步的详细计划。

    对黄顺的心情最为了解的许蒙,第一个发回了消息,而且是好消息!

    许蒙很直白的告诉黄顺,尽管放心大胆的来邺城,曹氏那边,绝不会有异常的举动。

    原因很简单,许蒙没有细说,只说汉中之战,以曹军败退,刘备占据汉中结束。江东不失时机的向刘备提出归还江陵城的意思。刘备当然不会同意,双方正在扯皮。

    在这种情况下,江陵城的关羽,竟然置在一旁虎视眈眈的江夏陆逊于不顾,悍然发动攻夺襄阳的战争。关羽的攻势虽然猛烈,也打了好几个大胜仗,但曹氏高层,头脑始终非常清醒:荆州的局势,关羽的进攻,不是关键点,关键矛盾已经转移到江东和刘备围绕着江陵城的争夺上。

    这个时候,若曹氏继续维持在襄阳的强势存在,势必让江东和刘备因为顾忌北面的曹军,不敢撕破脸皮厮杀,时间拖久了,双方极有可能再次达成和解,这样,曹氏就失去了一次进取的良机。

    所以,襄阳保卫战中,曹氏必须示弱,最好能够造成兵败后退的假象。但襄阳,主导的可不是曹军,就算曹军愿意撤,襄阳十姓也不愿意撤。

    这个时候,黄顺主导襄阳自立,就立刻提上了曹氏的日程。只有让黄顺尽快的在襄阳自立,曹氏退出荆州,这才能为江东和刘备围绕江陵城的归属大打出手创造出适宜的周边环境,从而为曹氏各个击破制造机会。

    所以,许蒙的结论,这回回邺城,就算黄顺不提,曹操和曹丕也会上赶着要求黄顺在襄阳自立,并且越快越好。

    看完许蒙的回信,黄顺自己确实感到了几分懵逼:难道自己真是天选之子吗?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来什么!自己最为没底的事情,都不知如何运作,没想到,局势的发展,却成功帮自己解决了这个难题。这叫什么事!

    通过许蒙的信,黄顺已经知道曹军从汉中撤退,关羽开始进攻襄***体细节没提。此时的黄顺,也顾不上详细了解。

    从梦中情形看,确实如许蒙分析的一般,在襄阳,关羽节节胜利,曹军节节败退,然而江陵城却被江东陆逊偷袭了。

    本来黄顺对这一段,没什么别的想法,现在看许蒙的信才知道,原来这些的背后,曹氏还有这么多的算计!

    姐姐和姐夫此时应该也在江陵城,陆逊带兵进入江陵,姐姐和姐夫的安全应该不会有问题,但姐夫那边,面临被俘的命运,能否还能安然接受,就是未知数了。万一姐夫学别的忠臣般,誓死与城池共存亡,那姐姐岂不成了寡妇?

    (本章完)

第864章 回邺城() 
而且,黄顺了解姐姐,姐夫要是死了,她或许为了抚养孩子,能坚持活下去。但现在有了俟奴娇,姐姐很可能也就随姐夫而去了。这样,黄顺最为敬重的姐姐和姐夫,从此就与自己阴阳两隔了!

    黄顺想到这层,立马就地修书,快马加鞭送回襄阳,。让祖渊无论想什么办法,即使硬抢,也要把姐夫一家人带回襄阳。

    黄顺心知,此时写信叮嘱,怕是已经晚了。黄顺不禁有些悔恨,当初接到姐姐的信,就该想到这层的。要是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酿成不可挽回的大错,黄顺会因此内疚一生的。

    接下来的路程,就近乎全速前进了。在路上道听途说的消息不可信,只有来到邺城,才会得到襄阳和江陵城的最新消息。希望姐夫不要做出傻事。

    黄顺一行,沿途打出的都是去邺城上供的旗号,所以一路上官府都很是照顾,每到一处必有犒军之举。开始黄顺还向他们打听襄阳和江陵那边的情况,后来索性就不问了。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情报。

    黄顺一路的动静很大,邺城方面自然早就知晓,对黄顺何时能到邺城,也心中有数。这次,不但再次文武百官出城迎接,连曹操也破例出城,加入欢迎的队伍。

    曹操能够出现,绝非看在黄顺携带的重礼上,当然是因为此时的黄顺,是曹氏下一步攻略的关键点,所以,必须让黄顺的动向,符合曹氏的规划。这个,曹丕的份量显然不够,需要曹操亲自出面,给足黄顺面子。

    黄顺看到曹操的身影在人群前面,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这点。不由得嘴角抽出一丝冷笑:看来许蒙所说不虚,襄阳自立的事,看来不但不用大费周折,甚至说不定还能从曹氏这边捞点好处回去。

    黄顺深吸一口气,立马变得神采焕发,进入道应酬的状态。黄顺站在曹操和曹丕身边,一边夸夸其谈的说着自己在河西的遭遇,一边谄媚般数着自己这回带给曹氏的礼品清单。

    曹操一直保持着淡淡的微笑,宠辱不惊,曹丕到底差点,听说黄顺光供奉上的上等战马就有三万匹,牛羊更是超过十万之数时,不由得一阵惊叹,连连恭维黄顺此行富可敌国。

    黄顺自己清楚,靠着票行的收敛,自己才能有如此大手笔。否则,光筹集这般数目的牲口,就要大费周折。黄顺回的如此着急,根本不可能办到。

    但票行的创意,黄顺才不会告诉曹氏父子呢。如果让他们强行推行开来,那天下就没别人什么事了。

    对曹丕的恭维,黄顺表现出非常受用的样子,笑的合不拢嘴。趁着这个机会,黄顺向曹操和曹丕提出,自己这回去河西,等于刮了一层地皮,没有个几年,河西再难恢复元气。

    这么多的牲口集中在邺城,对邺城是个不小的负担。黄顺准备在邺城待上一段日子,但这些牲口就没必要跟着留在邺城了。所以,黄顺想让其他人带着从河西捎回来的货品,先行回襄阳。黄顺带着自己的亲兵,随后跟上就行。

    这是黄顺早就想好的安排。不仅仅是为了路上的安全,更为了稳住马超一家。马超与曹氏有血海深仇,而且,马氏子弟个个都是武将作风,性烈如火。万一在邺城,让他们在街上与曹氏子弟碰上,多半会擦碰出火花。让曹操知道马超就在邺城,肯定不会放过他。

    为了避免这些可以预知的麻烦,早些打发马超回襄阳,就一了百了。

    谈到实质问题,曹丕一下放下脸,问道:“三少这回是做的一锤子买卖啊!看来以后有段日子,不准备再跑河西了?”

    黄顺笑道:“跑一趟,就得拿出真金白银来孝敬你,我怕赚不出那么多银子,还不如老老实实待在襄阳,做些保本的生意。”

    曹丕笑道:“三少还是老样子,生意经挂嘴边。”

    “行行通达,三少致力于行商,未必就不能成就一番事业。”曹操淡淡的插了一句。

    曹丕笑道:“父王都这么说了,我还有什么好说的。我也怕三少那些牲口吃穷我,过两天,就让他们上路吧。咱们兄弟留在邺城,好好唠唠。”

    黄顺眉开眼笑:“如此多谢了!你现在都是世子了,还对跟我做生意感兴趣?有曹宇和曹植在,已经足够我应承了,要是再加上你,我要被你们兄弟连皮带肉吃下去了。”

    曹丕笑道:“搞买卖值几个钱,我们谈谈大事。”

    黄顺说道:“这个好说,只要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尽管说话。”

    欢迎的人群中,引起黄顺注意的,除了许蒙、刘晔、司马懿这些熟人,还有一个人,出乎黄顺意料,竟然也出现在人群中,那就是张郃。

    张郃出现在这里,足以证明汉中那边已经没有战事。张郃丝毫不避讳与黄顺的亲密关系,挤上前来问明黄顺的落脚处,就说了一句过几天前来拜访,就下去了。

    盛大的接风宴席,歌舞杂耍的节目不少,但酒喝得不多。黄顺估摸着,席后一定另有安排。果不其然,散席后,曹丕拉着黄顺来到曹操的书房,三人泡上一壶上等蜀茶,慢慢的品着,整个人从应酬寒暄的状态中慢慢走出。

    “三少在河西奔波,对于天下大势了解多少?”曹丕问道。

    黄顺说道:“河西闭塞,一路上我急于赶路,没有细作了解,只知曹军从汉中撤退,江陵关羽正在攻打襄阳。”

    曹丕看着黄顺,问道:“襄阳的战事情形,对我们也很是不利。三少是否认为,我们曹军不行了?”

    黄顺笑道:“汉中一战,曹军劳师以远,刘备却是刀架在脖子上,不拼命就是死。这是兵法上典型的兵形。我想,曹军撤退,也不是战事不利,而是不愿意再耗下去而已。襄阳之战,我了解不多,曹仁将军足以敌过关羽,兵力也势均力敌,战事出现劣势,其中原因,我还没有想明白。”

    曹操听得微微点头,曹丕笑道:“三少不但生意在行,于兵法上也深有造诣。既然三少早知汉中之战的结果,为什么没有早点告诉我们呢?”

    (本章完)

第865章 论兵() 
黄顺笑道:“你这是考较我呢!谁不知道,论军事,当今天下谁能与魏王相抗衡?若汉中战事从一开始就是这般预期,我相信,魏王绝不会踏入汉中一步。前期,魏王与刘备争抢的就是时间,谁能抢在对方前面占据汉中,谁就拥有了优势。”

    曹丕说道:“可事实是我们抢先了,却仍然败在刘备手上。这是怎么回事?”

    黄顺惊讶道:“竟有这事?这个问题,我倒想向魏王做探讨了。按我的认识,谁抢先,谁就掌握优势,不该出现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