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彰说道:“和谈对三少当然有利,却不是最有利的,最有利的是四族。如果真如三少判断的那样,四族战场上战胜了刘备,挟大胜余威,和谈桌前,四族才是局面的掌控者。”
黄顺说道:“你的意思不会想说,四族拿到了江夏,还想进一步对江陵城提出要求?”
“人心不足,小心点总是不错的。”曹彰提醒道。
黄顺缓缓点了点头,挥手示意曹彰离去。他要自己一个人,好好想一想。
另一边,诸葛恪带着七八家将,于路上成功拦住了黄权的大队,呈上了伪造的诸葛亮的亲笔书信。黄权听说诸葛恪是诸葛亮的亲侄子,又知诸葛恪与黄顺走的很近,丝毫没有怀疑,很高兴的接待了诸葛恪。
黄权能得刘备信任重用,当然不是等闲之辈,对诸葛恪的到来,他却如此轻易就相信了诸葛恪的来意,也不能全怪黄权,谁让黄权知道的太多了呢。
诸葛亮的部署,黄权都是知道的,黄权知道关平带着刺客在暗中刺杀江东大将这事,而且也知道,那些刺客,都是黄顺的人。所以,黄权认为,黄顺在暗中帮助刘备获胜,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再加上诸葛恪还是个孩子,而且与诸葛亮和黄顺的关系都很紧密,虽然他的爹诸葛瑾人在江东,为孙权办事,但诸葛恪与其老子的关系,明显不如与诸葛亮和黄顺的关系亲密。而且,诸葛恪还随黄顺去了一趟河西,在外人眼里,诸葛恪应该算是黄顺的人。
现在诸葛恪前来,黄权认为诸葛恪代表了诸葛亮和黄顺,应该是顺理成章,不需要再经过推证了。
黄权一边拆信观看,一边随口问着一些家长里短。诸葛恪确实从诸葛亮和黄顺处来,对黄顺和诸葛亮的现状,自然了解的清楚,一问一答之间,自然没有漏洞。黄权看完信,皱起了眉头,想了半响,问道:“眼下江东大乱,正是攻取江陵城的最佳时机,孔明却嘱托务必缓图,这是为何?”
诸葛恪说道:“信中已然说的清楚。孙权大败,已经与四族妥协,达成一致,四族介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碍着黄顺的关系,四族的人手,关平他们不好进行刺杀,对付四族,就不能再依靠关平的刺杀行动。
四族与黄顺之间,本来是有都不参与的默契。现在四族单方面介入,四族与黄顺之间,肯定有一番交涉。此时,双方罢兵谈和,是最合理的选择。毕竟,,曹氏才是孙刘的共同大患。孙刘若在一起死掐,只会便宜了曹氏。
现在,孙权已经大败,以后再不敢轻视于我,正是谈和的最佳时机。但孔明也知道,玄德公报仇心切,必不会接受和谈。只有四族和黄顺同时介入,一起要求刘备和谈,方有可能。
孔明要求你想办法阻止刘备迅速进攻江陵城,就是为了给四族和黄顺交涉腾出时间。否则,即使四族和黄顺决议介入,而刘备已经攻取了江陵,孙刘关系再无修复可能,就不存在和谈基础,万事皆休。”
黄权点头道:“道理是这个道理,只是,我负责押运粮草辎重,若误了时辰,可是杀头的大罪。”
诸葛恪笑道:“效忠主公,何计身家?孔明就是个现实的例子。况且,后面还有夏吟坊,就算刘备一时不理解,要处置你,你可以暂时躲到夏吟坊来吗。等刘备什么时候想明白了,自然就会召你回去。就算刘备死硬着不召你回去,我们也问心无愧不是?从此就在夏吟坊待着,一样可以为主公效力嘛。
夏吟坊都有打算整体投向刘备,算起来,你们还是刘备的人。而且,留在夏吟坊,别的不说,待遇上肯定不会亏待了你。这一点,你不会有异议吧?”
黄权点头道:“我倒是没什么,只是好好地,突然停住不走,如何跟下面交代?”
诸葛恪说道:“这个孔明说了,由你临机处置。孔明相信,你能处理的很好。”
黄权犹豫良久,终于说道:“好吧!孔明尚且为主尽忠,不计前嫌,我黄权又何惜暂时的一点名声。你回去告诉孔明和三少,这事包在我身上,拖延一月,定无问题。”
诸葛恪大喜,借口孔明和黄顺急等着回信,就匆匆溜了。
此时,战场各方都在动作,作为沙场老将,刘备的情报工作自然到位,四族的动向瞒不过他。不过,刘备此时信心十足,只要粮草辎重到位,他就可以立即发兵江陵城,四族兵马即使能够赶到,也来不及。
偏偏此时,收到黄权报告,说路上遇到山体塌方,拦住了去路,粮草辎重车辆被困在路上,动弹不得。虽经官兵上下齐心协力,在塌方中保证了大部分粮草和辎重的安全,但一时半会难以赶路,只有疏通道路后才能前行。
粮道设在崎岖的山路上,雨季里,山路塌方是常有的事,再加上黄权向来老实持重,深得刘备信任,刘备丝毫没有起疑,只能采取措施,帮助黄权尽快赶到,同时调整部署,安排将士们在夷陵多休整一段时间。
刘备被限制在夷陵不能动,陆逊却带领四族兵马主力,沿途收容孙权败兵,火速赶至战场前线堡垒:猇亭。一进城,陆逊就宣布,待后方粮草运至,立即发动对刘备大营的攻击。
陆逊在大张旗鼓的备战,刘备自然侦查的一清二楚。在刘备看来,这个陆逊着实嫩了点,陆逊原来,是疲惫之师,而自己在夷陵大营休整多时,属于以逸待劳。陆逊初来,不一门心思做好防守,反而上来就要进攻,这是速败的节奏。
不过,老到的刘备可不想跟着陆逊的节奏走,你陆逊不是要等粮草来了再打吗?我偏不如你意,我现在就找你打,而且而是堵到你门口打。看你小小的猇亭,如何守得住。
(本章完)
第934章 狂捞好处()
虽然粮草依然未到,但刘备心里有底,因为黄权那边已经传来消息,道路已经畅通,正快马加鞭的赶过来,粮草完全接的上。刘备很清楚,击败了四族的援兵,孙权便败局已定。
就在?刘备方紧锣密鼓的准备进攻猇亭之时,陆逊的攻击更早的来到了。陆逊的那些做派,不过是演给刘备看的,实际上,陆逊根本就不想等粮草上来再打,虽然自己的兵马一路行军很是疲惫,但陆逊还是决定不做休息,一到猇亭便马上投入战斗。
陆逊敢如此违背军事常识行事,自有他的道理。这次进攻,人的杀伤是次要的,火攻才是主要手段。刘备大军为了避暑,纷纷在阴凉处筑营,而且营地绵延十几里,首位不能相顾,如此火攻良机,陆逊自然不会错过。
刘备的军队正在准备着自己的进攻呢,正是防守最弱的时候,陆逊很阴险的隔营放火,充分发挥了火的作用。在火势的进攻下,刘备大军被分割成数百股,各自为战。精明的将领,还能头脑冷静,判断形势,寻找江东兵马的空隙,然后带队杀出火势控制范围,逃得一命。然而精明的毕竟只是少数,而且,就算再精明,能寻找到破绽冲出去,能否突出重围,还是要看运气的。这一战,刘备大军损失惨重。
陆逊知道此战过后,就要开启和谈,所以,他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杀伤刘备军中的中坚力量,让孙刘两方失衡的实力天平再次回归平衡。
陆逊在指挥作战,黄顺也没有闲着。诸葛亮这边见刘备大军待在夷陵迟迟不动,就预感到大事不妙,急忙找黄顺想办法补救。这个时候,就算诸葛亮不找上黄顺,黄顺也会主动出击,营救刘备军中一众残兵败将。
在黄顺眼里,这些都是肉!黄顺从战场中救出一个就是一个,而且有极大可能从刘备阵营转至自己的夏吟坊。
得财得地,都不如得人来的实惠。这是黄顺一贯的观点。所以,诸葛亮说明来意后,黄顺二话不说,立即带人出发,奔赴战场,开始灭火、救人。
战场上与江东兵马接触后,对方得知是黄顺的人马投入了战场,识趣的退下了。看来,陆逊对他们有过交代:如果碰上襄阳的人马,不要交战,让出战场。
不得不说,黄顺蓄谋已久的这次捕捞行动,在诸葛亮准确的危机感的帮助下,下网下的正是时候,黄顺带人刚到战场,就救起了刚刚率众脱离战圈的吴班、廖化和向宠。
在三将的带领下,黄顺兵马又从大火中救出了张南、冯习、傅肜等将。依着三将的意思,还要继续深入,争取找上刘备的亲兵队。黄顺却有自己的小九九,自己这一票,已经捞到足够的好处,该适时收网了。找到刘备,对黄顺可是半点好处没有。
于是,黄顺找了个借口,就退兵了。与黄顺分头行动的诸葛亮,经过一番寻觅,也救出了不少兵将,意外的,黄权竟然也在其中。
看两人说话的架势,黄权已然明白自己中了诸葛恪的计,正懊悔不已。诸葛亮心知这是黄顺安排的,但没有证据不说,事情已经发生,诸葛亮也不愿揪着黄顺不放。也就闭嘴不提这事。
毕竟,黄顺与他们不同,黄顺追求的是平衡中捞好处。前期黄顺已经帮了刘备方面很大的忙。刘备的失败,虽然客观上是中了黄顺的计谋,但实际上,还是刘备自己大意造成的,怪不得谁。
刘备的败兵聚拢在一起,神情沮丧。诸葛亮正在安慰着他们,黄顺走过来,人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感激的神情。
黄顺告诉他们,江东势大,陆逊正在率兵追亡逐北,但也不要过于担心,赵云、陈到带领的白耳兵就在后方接应。有精锐的白耳兵在,陆逊兵马抓不到刘备。刘备的安全可以得到保障。
至于他们,还是安心留在夏吟坊,接下来,黄顺会斡旋双方坐下来和谈,等和谈结束,再回归西川不迟。
这次,诸葛亮没有补充说话,他也清楚,曹丕方面已经派出兵马,往江东巢湖方面水军大营方向集中。江东也不可能再与刘备继续在战场上纠缠。刘备新败,元气大伤,也不会再打下去。和谈就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现在诸葛亮只是担心,刘备年事已高,如今败在年轻的陆逊手上,会不会羞愤成疾。黄顺梦中预示,刘备正是此战之后去世,形势有些不妙。
这个时候,正是最需要刘备站出来,稳定大局,稳定人心,尽速恢复元气的时候。若刘备在这个时候倒下,就算黄顺能够挡住江东的进攻,但曹魏的进攻必不可免。如何应付曹魏大军的大举进犯,诸葛亮一时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诸葛亮心系刘备安危,对黄顺在自己眼前抢人的举动,就无从顾忌,任黄顺作为了。
不过,诸葛亮号称卧龙,可不是浪得虚名,先前诸葛亮就跟黄顺说过,他会全力阻止刘备的失败。现在,陆逊兵马胜局已定,刘备方面已无任何机会,但诸葛亮还有一手妙棋,此时正给陆逊兵马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后世提及诸葛亮,必然会把八卦阵与之挂钩。后世还原的八卦阵,只得其形,未得其神,根本毫无威力,以至于后世都认为,诸葛亮八卦阵的传说,都是后人为了神话诸葛亮杜撰的。
其实不然,诸葛亮的八卦阵,得庞德公真传,在风水合适之处摆将出来,其威力足以吞没数十万大军。
为了确保刘备不败,诸葛亮这回真是用上了毕生所学,就在江陵上游的山水逼狭处,摆了一座石头阵。
平日里,那只是一堆平平无奇的石头,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出,没什么不同。但只要其中关键的八块石头上的符印发动,整座石头阵就是一座阿鼻地狱,再多兵马进去,也是九死一生。
主持此石头阵的人,诸葛亮委托为黄顺的父亲:黄承彦。当初就是黄承彦力主,才有六姓辅佐刘备一说,所以,诸葛亮相信,黄承彦不会看着刘备大军全军覆没而不管。
如果刘备大军在前方真的败退,如果江东兵马敢追过来,就发动石头阵拦住,若江东兵马敢于挑战石头阵,那就是他们嫌自己命长了。
(本章完)
第935章 托孤()
诸葛亮没有料到的是,是四族的陆逊带兵追赶。不说六姓与四族关系良好,黄顺还娶了陆家的女儿为妻呢。黄承彦作为长辈,自然不能眼睁睁看着陆逊陷在阵中不管不顾。
所以,当年轻气盛的陆逊义无反顾的带人进入阵中后,黄承彦便现身,告诫陆逊不要再追了,适可而止为好。
陆逊在阵中经历了噩梦一般的过程,对诸葛亮力保的刘备,再也没有任何想头,随黄承彦出阵后,便率兵后退了。
此时的黄顺,正是最忙的时候,一方面派出使者,联络孙权和刘备,促成两大枭雄再次坐下来和谈,一方面,亲率大军来取江陵城。
黄顺采纳了白雪和曹彰的劝告,没有寄希望于孙权的守信。现在,刘备大军败退,对江东已无威胁,黄顺算是完成了孙权的要求,此时向孙权主张报酬,理直气壮。
谁知来到江陵城下,却发现守城的将领换人了,换成了诸葛瑾。这下黄顺有些傻眼。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大哥,黄顺不可能攻打他镇守的城池。而且诸葛瑾对孙权十分忠诚,要想从他手里拿回江陵城,那是休想,黄顺都不想白费那个力气。
恼羞之下,黄顺让诸葛恪出来见他。城头上,诸葛恪从诸葛瑾身后站了出来,腆着脸对黄顺喊话道:“顺叔,对不住了,我毕竟是江东臣子,没理由帮着外人。江陵城关系到江东的战略安危,决不能妥协。顺叔,除了江陵城,你要其他的做补偿,我们父子一定帮你在主公面前说话。”
诸葛恪如此说话,险些把黄顺气背过气去:这个忘恩负义的小子!亏自己那么器重他,几乎是手把着手教他。现在可好,小子翅膀硬了,竟然转过身来就跟自己作对。
看到黄顺的脸色难看,城头上的诸葛瑾得意的哈哈大笑道:“血浓于水,这个道理,三少年纪轻轻,还是不懂哇。我的儿子,永远是我的儿子,你跟他关系再好,始终还是隔着一层呢。哈哈。”
诸葛瑾一番调笑,把黄顺激的满脸通红,要比嘴皮子,黄顺可不惧区区一个诸葛瑾,黄顺很想就在这里,好好跟诸葛瑾嘴皮上斗一斗,但斗赢了又怎样,江陵城还是拿不回来。
所以,黄顺虽然气的浑身哆嗦,还是忍住了反唇相讥,停了一会,便咬牙切齿的下令后退。
退下后,黄顺很不甘心的召集自己的众谋士,寻求良策。结果,他们个个脸色凝重的摇头,表示有诸葛瑾坐镇江陵城,没有丝毫办法。
过得几日,就在黄顺逐渐接受了江陵城一时半会回不来的事实时,又传来消息,孙权已经派出军队,前去接收江夏四郡了!
黄顺向来视江南四郡为自己的囊中之物,现在孙权竟然敢去染指,这让黄顺一下就蹦了起来。蹦起来之后的黄顺,还是没有任何办法制约孙权。江陵城在孙权手上,就算黄顺强要江南四郡,隔着江陵城,也没法很好管理。
黄顺一下像泄了气的皮球,蔫了,无精打采的回了一句:“知道了。”就过去了。
倒是旁边的程瑶气不忿,问道:“长沙郡怎么办?我们在那里投入那么大,就这么便宜了孙权不成?”
黄顺摇头道:“孙权还不至于打长沙郡的主意,除非他准备与我彻底撕破脸皮。一旦撕破脸皮,你说,江陵城我拿不下来吗?拿下了江陵城,江南四郡还不是我们的?孙权不笨,他懂得分寸的。”
不止是黄顺在郁闷,四族这些天也郁闷的不行。四族战场获胜,声望一时超过孙权。这时,孙权主动向四族提出交割江夏城的意思,同时指出,江夏如果真要自立,那四族就不能在江东其他地方有财产,所有财产必须充公。只有如此,才能划分的清楚。
若任由四族将他们分散在江东地面上的财富都转移至江夏城,那江东损失的就不是一个江夏城了,而是两三个江夏城了。这是孙权万万不能接受的。
孙权不能接受,四族同样也不能接受一下损失几个江夏城的财富。双方扯皮、谈判,最后,四族只得接受江夏城不自立,只是永久由四族占据的妥协意见。
至于黄顺提出的各方和谈,也因刘备的拒绝而无果而终。刘备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江陵城的丢失,对刘备来说意味着前途的丢失,刘备对此很是清楚,所以,刘备虽然兵败,但骨头依然很硬:这次败了,回去重整旗鼓,重新再来,一定要夺回江陵城,不死不休。
刘备的意志是坚强的,但身体却不行了,在白帝城,刘备病了,而且病得很重。刘备自知,不久将于人世,于是急召诸葛亮、李严、赵云等人来白帝城托孤。
黄顺知道这是诸葛亮回归成都权力最高层的关键时刻,当然不愿意缺席,在诸葛亮那里软磨硬泡的要求跟着一起去。黄婉贞和俟奴娇也都担心诸葛亮去了有什么变故,也都同意黄顺跟着一起去。借助黄顺身边强大的护卫力量,足以保证诸葛亮的安全。
病重的刘备,还是很现实的,要论刘备的真心,他一万个不情愿再把诸葛亮请回成都。但现在不行,大败之后,必须有威望足够的人出来镇住场子。自己身体没事,那当然不成问题,但现在自己不行了,要找人镇场,就必须向现实妥协。
现实就是,六姓在刘备这边,影响太大,而六姓里面,又是以诸葛亮为首,只有诸葛亮出面,才能稳住六姓的势力。西川本土势力中,刘备选择了李严,刘备自己的老人当中,刘备选择了赵云。
没办法,老人当中,能够担当大任的都陆续过世,这次大战先后,去世了关羽、张飞、黄忠,可谓元气大伤。刘备身边的老人已经不多,一直作为刘备身边护卫长的赵云,就成了硕果仅存的元老了。也只有赵云出面,才能弹压住局面。
有这三人站出来主持大局,足以稳定西川大局。对于诸葛亮和李严,刘备不能完全放心,对此,刘备也只有手腕在他们之间做牵制。
(本章完)
第936章 黄顺的反思()
这段时间,正是黄顺处于低谷的时候,孙刘大战是他早就知道,并有针对性的做了许多工作,就等着大捞一笔。没想到到头来,却被孙权狠狠的涮了一把,弄得灰头土脸。
事后,黄顺经过认真的反思,也有些想的明白,逐渐从牛角尖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