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颠覆三国记-第3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顺跟在后面,最后一个进入刘备的内寝,打眼一瞅,就见刘备一脸病容,几乎已经脱形,胡须也变得稀稀拉拉,不剩下几根,头发也是,系成细细的一缕,盘在脑后。

    刘备病榻边上,小心伺立着一个半大孩子,正是刘禅,哭的眼睛都红了,此时正在拼命忍住,不时的抽泣几声。

    黄顺拼命忍住,不露出过分惊讶的表情,低着头,小心翼翼的挪步,来到诸葛亮身边静候,大气不敢出。

    刘备无力的咳嗽几声,轻轻唤道“孔明过来。”

    (本章完)

第942章 刘备托孤(一)() 
    刘备第一个就点到诸葛亮的名,在座的人多少都有些意外,但都不敢露出惊讶的表情,只是稍稍低头,掩饰各自内心的情绪波动。

    刘备病入膏肓,依然时日无多,在座的人都看得出来,悲痛之余,对各自的前程也是极为牵挂。今日有幸坐在这里的,刘备死后,都是顾命大臣,手掌重权,是肯定的。但同样是掌握重权,差别却同样不小。

    每个人都默认:今日刘备点名的顺序,就代表了今后蜀汉政权,这几位顾命大臣的权位高低。第一个点名诸葛亮,就意味着,在刘备的后事安排中,诸葛亮是最重要的一位。

    这与刘备生前排挤疏远诸葛亮形成鲜明的反差,致使所有人都暗中意外。尤其是李严。来白帝城之前,李严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次的首席顾命大臣非自己莫属。

    原因很简单,李严是南阳人,与六姓同属荆州,可以很好的与六姓中人打交道。而李严还在刘表时期就入川,成为刘璋的部将,与西川大族关系悠久。论政治平衡术,只有自己担任首席顾命大臣,才能最大的整合朝中势力,拧成一股绳,应对刘备过世带来的危机。

    正因此有此考虑,所以这次李严不但自己来了,还特意带来了李政和李晴。在李严看来,刘备要倚重自己,少不得有儿女婚嫁之事,带上李政和李晴,正是李严的老谋深算的一招。李严当然还有其他儿女,但未曾婚娶,年龄又合适的只有他俩。

    现在,刘备第一个点到诸葛亮,李严心中不由自主的涌起一股失落感,为了掩饰,他低头假装抹泪,不让别人看到那一瞬间他脸上的表情。

    诸葛亮连忙站起,来到刘备榻前,小声应道:“臣在。”

    刘备昏黄的眼珠费力的转动,看了诸葛亮一眼,说道:“你可知,我疏远于你,为何?”

    诸葛亮摇头道:“为臣之道,宠辱不惊,僭越之事,臣不敢去想。”

    刘备说道:“我们打进西川,好比蚂蚁吞象,若处置不当,蚂蚁就不再是蚂蚁,而是变成了大象。朕身边老人,都是垂垂老矣,不足以相托大事。唯有孔明,才能当世顶尖,更喜年轻,正是可遇不可求的相托后事之人。

    为免孔明留在成都,为西川士人同化,朕忍痛驱逐孔明回荆州,正为今日。孔明可能明白朕的一番苦心?”

    刘备说话断断续续,但拼命咬字清晰,是以屋里所有人,都听得清楚。黄顺嘴角似有若无的一撇,心中在冷笑:这个刘备,可真能忽悠,在座都是聪明人,岂能被他一两句话就能糊弄过去?

    当初刘备本就是顾忌六姓实力过大,这才疏远诸葛亮,将诸葛亮逐出最高层。也真难为了刘备,病重之时,还能想出如此用心良苦的托词。

    黄顺转念一想:刘备如此说法,就算众人心中明知怎么一回事,也不会戳穿于他。但刘备快死之人,当不是追求这点面子。如果他真的顾忌诸葛亮,就不可能托付大事。想到梦中情形,黄顺知道,故事还有后续,且静观其变。

    诸葛亮叩头道:“亮不才,有负皇上一片苦心。”

    刘备的头慢慢转动,费力的招呼一边的刘禅过来,拉着刘禅和诸葛亮的手,说道:“孔明之才,十倍于曹丕,孙权之流,更不足为惧。今后,汝见孔明如见朕面,以父事之。”

    说完,喘了口气,歇息了一会,又对诸葛亮说道:“刘禅不才,可辅便辅之,不可辅,君代之可也。”

    此语一出,满座皆惊。在座之人,都是仕途老狐狸,就是最年轻的黄顺,也是见过大场面,大世面之人,托孤之时,说出如此的话语,看似信任无比,其实杀机更重。

    黄顺还好,毕竟在梦中刘备就是如此说的,当时黄顺想起这段,之时感叹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际遇,古今罕见而已。但今天身临其境,却有种奇怪的感觉:刘备这话,似乎是冲着自己来的。

    诸葛亮不可能反汉,刘备对此显然心知肚明,而且,诸葛亮从未独自带兵打过仗,更没有造反的资本。刘备如是说,显然是针对其后更具反骨的黄顺了。

    只有黄顺,有那个实力,也有那个条件,更有那个心,造反蜀汉。对黄顺,刘备可辖制他的手段太少,唯一能够制约住黄顺的,就是诸葛亮。刘备在这个时候说出这话,在黄顺听来,就是在要求诸葛亮,看好黄顺,不要让黄顺谋反。

    刘备作为天下枭雄,当然不会把蜀汉国运寄托在诸葛亮的承诺之上,为了对付黄顺,他肯定还有其他实质性安排。黄顺想明白这点,便不动声色,继续静坐不动。

    诸葛亮何等样人,黄顺还需静静坐在那里,思忖一会才能想透这些,诸葛亮却在刘备说完的一瞬间,就明白了其中所有关键之处。

    诸葛亮连连叩头,口称:“皇上厚恩,臣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方能报答以万一。”

    刘备点点头,看向刘禅,刘禅这时候机灵了一把,作势向诸葛亮叩首,口称“相父”。

    诸葛亮当然不能让刘禅真个拜下去,连忙扶起。榻上刘备不说话,刘禅也不敢真让诸葛亮扶起来,两人僵持了一会,刘禅到底还是叩头三次,完成了参拜。

    刘备脸上露出微笑,说道:“禅儿刚才称孔明为相父,朕死之后,孔明便是大汉丞相,辅佐新皇,执掌朝政。”

    这又是一大信号:刘备在时,是没设丞相的。现在,刘备亲口说出,诸葛亮将为丞相,正应了当初屋里所有人的心中猜测:刘备死后,诸葛亮将是蜀汉手握重权第一人。

    诸葛亮自然连连谦让,表示不堪重任。刘备此时哪有力气与诸葛亮纠缠这些礼仪往来,躺倒休息了一会,又呼唤道:“正方过来。”

    正方是李严的字。刘备呼唤李严,诸葛亮识趣的退了下去,坐在黄顺身边。李严起身来至刘备榻前,跪在地上,静候刘备的吩咐。

    (本章完)

第943章 刘备托孤(二)() 
    刘备歇息了一会,说道:“汉中方向,已有魏延坐镇,问题不大。荆州新败,需得一强人支撑,满朝当中,只有卿能当此重任。五虎大将,空缺三位,卿任前将军,以承云长遗志,恢复荆州,雪今日之耻。”

    刘备口中的五虎大将,说的是刘备登基为帝时,封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五人为前、后、左、右、翼将军,人称五虎上将,刘备显然也是接受了这一说法。

    李严没想到刘备会安排他来经略荆州,在座之中,黄顺显然比他更有资格。就算刘备顾忌黄顺,不愿让黄顺掌握一方兵权,但黄顺的夏吟坊就在荆州,事实摆在那里,空降个李严下来当黄顺的领导,李严可管不了黄顺,也不敢管。这个任命,看似风光无限,让李严与魏延并列,为主导一方的军方大员,但实际上,确实天差地别,在李严看来,这甚至是明升暗贬,还不如乖乖做一个太守好呢。

    “皇上,荆州敌情复杂,又敌强我弱,非大智大勇之才不能担当,微臣才疏学浅,恐难当此重任。臣个人荣辱事小,耽误朝廷大事,则微臣万死不恕。”

    黄顺在下面听着他们君臣二人的对话,心中也在冷笑:荆州方面,主力当然只能是夏吟坊。任朝廷派谁来,也绕不过夏吟坊这个坎去。不是黄顺自大,除了自己,天下没人能担起经略荆州这一责任。

    凭刘备之前与诸葛亮说话的睿智,不应该是病得头脑发昏,出此昏招,后面肯定还另有安排。

    果然,刘备说道:“孔明执掌朝政,自会为你提供方便,卿不必推辞了。”

    刘备这么一说,屋里所有人,都顿时听明白了:这是拿出诸葛亮来压黄顺,必须服从李严的调度。

    话已至此,李严也不好再推辞。事实上,眼看着刘备已是进气不如出气多,都知刘备大限之期将到,换谁与不忍心这个时候跟刘备唱反调。

    李严庄容答应,慢慢退了下去,心里却是一阵阵发苦:接了这苦差,以后,可就没有好日子过了。就算诸葛亮能压住黄顺,大事上不跟自己对着干,可诸葛亮远在成都,不可能事事都要诸葛亮压黄顺吧?黄顺要是有心与自己为难,太容易了。这简直就是把自己架到火上烤,还不允许人反抗的那种。太煎熬了!

    “子龙。”刘备又歇息良久,轻声呼唤道。

    赵云立即起身,泪流满面,来到刘备身前。刘备拉着赵云的手,辛苦道:“子龙从朕于危难之中,再苦再难,也从未有半句怨言。朕的儿子,就交给你了。”

    赵云哽咽道:“皇上放心,只要有我赵云在,一定保的皇室平安。请皇上好好将养身体,不要过度为国事操劳,臣等都盼着陛下能够回成都,君臣团圆呐。”

    刘备脸上挤出一丝笑容,说道:“朕的身体,朕自己知道,能撑到现在,只为能见你们,当面吩咐后事。若非这个心愿支撑,朕早就去了。”

    赵云不禁泣不成声。刘备辛苦抬眼,看向黄顺,黄顺识趣的连忙起身,主动来到刘备身前。

    刘备伸出手,拉起黄顺的手,再拉起刘禅的手,把两手上下叠放在一起,说道:“阿斗向来崇拜黄顺,视你为大英雄。朕福缘浅薄,终生未能得黄顺相辅。阿斗傻人傻福,未继位既得黄顺为助。朕只相嘱一句:勿忘今日相托之情也。”

    黄顺握紧刘禅的手,看了刘禅一眼,再看向刘备,郑重点头道:“臣在此起誓,今后不论发生何事,定当护得太子周全。”

    刘备欣慰的拍拍黄顺的手,还想说点什么,突然面部憋得通红,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叫太医过来,刘备已经头歪向一边,手无力的垂了下去。

    刘禅哇的一声哭出声来,哭的呼天抢地,诸葛亮、赵云、李严等人,也跪倒在地,痛哭不已。只有黄顺,虽然被迫跟别人一样,也跪倒在地,却怎么也哭不出来。

    别人都在痛哭流涕,自己一个人跪在那里什么也不做,多尴尬呀。黄顺眼珠子一转,有了主意。

    黄顺一下起身,转身对着众人,厉声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你们都是先皇倚为股肱的托孤重臣,此时只顾啼哭,不顾国家大事耶?”

    这一声果然有效,众人纷纷止住悲戚,看向黄顺,眼神里一片问号。

    黄顺来到刘禅身边,轻轻扶着刘禅,在刘禅耳边轻声道:“太子殿下,眼下不是您悲戚的时候,紧要的是赶紧继位登基,昭告天下,以明蜀汉新君已立,绝他人觊觎之路。然后徐徐安排先皇大丧。不能失却法度。”

    这话说出来,可不是黄顺的口吻。事实上,黄顺对朝廷法度,半分也不通,能说出来,不过仰仗黄顺梦中见识的多了,纯粹鹦鹉学舌而已。

    但别人可不知黄顺的底细,见黄顺犹如中流砥柱一般,有条不紊的。在众人眼里,黄顺此时浑身上下都在散发着夺人心神的光芒。

    也是,几位托孤重臣都顾及不到之处,黄顺不但想到,还义无反顾的站了出来,这哪是一个官场新手能做到的!

    由此看来,黄顺能有今日的成就,并非仅是运气加关系,他自己确实有些过人之处。

    众人中,只有诸葛亮对黄顺知根知底,知道黄顺只是在拿着皮毛卖弄,更知黄顺此举,纯粹是出于掩饰他哭不出来的尴尬。

    诸葛亮一想,黄顺说的不错,他们在这里哭,不过感情宣泄一下罢了,与朝廷大事无益,当前最为要紧的,是确保刘禅顺利登基,并做好应对兵乱的准备。

    兵乱,并不仅仅针对外部,蜀汉内部,照样存在隐患。荆州新败加上刘备去世,各处蠢蠢欲动之徒,肯定有所动作。一两处兵变,地方将领就足以应付,但一旦大面积发生兵变,就只有朝廷出面才能摆平。

    诸葛亮离开朝堂已久,对各地情况并不十分了解,需要就地马上进入角色,开始部署,不能按部就班的等新皇任命。

    (本章完)

第944章 密旨() 
    诸葛亮想通这点,立刻擦干眼泪,站起来说道:“黄顺说的不错,现在不是我们悲伤的时候。我们受先皇厚恩,现在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正是我们抛却个人荣辱,为国效力,报答先皇,尽忠新皇的时候。”

    赵云是三人中哭的最厉害的。他跟随刘备时间最长,感情自然也是最深。这是,赵云狠狠抹一把眼泪,鼻音很重的说道:“孔明说的不错,诸多大事等着我们处理,没有时间留给我们悲伤。现在孔明已是蜀汉的丞相,由孔明主持这里的大局,大家没有意见吧?”

    赵云虽然职务最低,资历却是最老的,威望却是几人中最高的,说话自然自带威严,容不得别人拒绝。

    何况,刘备生前说的明白,刘禅,包括整个刘备家族的安危,已经交付到赵云的手上。虽然赵云没有任何加官进爵,但很显然,赵云手上,掌握着最终的生杀大权,拥有蜀汉最终的力量。

    赵云的威望,还不止于此。

    谁都知道,当年长坂坡上,是赵云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刘禅,于曹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这才保全了刘禅一条小命。刘备在世时,赵云虽然位列五虎上将之列,却是唯一一个没有兵权的五虎上将。

    赵云有的,只是为数不多的白耳兵,而且还有一个陈到,与赵云分享白耳兵的统兵权。

    但朝堂之上谁都明白,赵云手上的权力,绝不止表面显露出来的那么简单。很多人都相信,赵云手上,另有一股势力,不为人所知,只隐藏在暗中,平日跟没有差不多,一旦出现大变故,他们就会出现,保护刘备一家。

    就像曹操有暗影卫一样,刘备长年在外飘零,随时都有可能丧命。为了自己的安全,安排一支暗中的保护力量,再正常不过。

    所以,即使刘备在世,赵云的地位,也是极高,任何人见到赵云,都是恭恭敬敬,丝毫不敢因为自己官职比赵云高而放肆。

    只是赵云为人一向低调,对军政大事,除非刘备问到,他从来不会主动参与其中。

    唯一的一次赵云主动找上刘备,陈述自己的意见的,就是这次对战孙权的决定。赵云激烈的表示反对,但刘备却没有最终听从赵云的意见。

    赵云的观点很明确,要打孙权,必须联合黄顺,且规模不宜过大,不能上升到皇帝御驾亲征的高度,要保留与孙权重新交好的可能。

    刘备虽然没有听从赵云的建议,但还是谨慎的留下赵云和陈到的白耳兵殿后,没有跟随大军一起出发。

    刘备的这一举措,可以说最终拯救了蜀汉大军也不为过。正是赵云和陈到的白耳兵,关键时候挡住了陆逊兵马的追杀,并于战场诛杀掉其前锋朱然,这才止住了败势,让刘备的残兵得以顺利进入白帝城。

    仅此功劳在手,换做他人,早已经官位飞扬其上了。但赵云依然原地不动。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子龙的话,很是中肯,就该如此。”李严主动说道,以示自己的觉悟。

    李严敏锐的感觉到,朝堂即将发生剧变,自己必须紧紧跟随脚步,不能掉队,否则,自己虽然贵为顾命大臣,但一样免不了闲置的命运。

    而且,李严就任荆州方面,势必要与诸葛亮和黄顺搞好关系,这个时候,李严当然不会傻乎乎的站出来,与诸葛亮唱对台戏。

    对诸葛亮的崛起,李严虽然顾忌,却并不十分担心自己会被诸葛亮比下去。李严的小心,不过是建立在他想在荆州方面做出成绩,不得不倚靠十姓而已。

    李严如此笃定,自然有他的倚仗,而最大的倚仗,则是他手上刘备的一纸密折。

    以刘备的小心,不可能放任黄顺如此轻易的打入他的内部,翻江倒海的。如果不是情势所逼,刘备定然毫不留情的加以拒绝,没有丝毫讨价还价的可能。

    即使现在迫于无奈,刘备必须接纳黄顺入局,小心的刘备依然准备了后招。李严就是刘备的后招选择。

    在刘备看来,把黄顺限制在荆州,就算黄顺牛到天上,也不会对成都政局造成什么影响。

    唯一可虑的就是诸葛亮在成都,而且掌握军政大权。如果诸葛亮和黄顺一个在内,一个在外,里应外合,这力量就大了。

    所以,刘备必须阻止这一情况出现。

    但诸葛亮威望在那里,而且,除却诸葛亮,也没人能在这个多事之秋支撑起蜀汉的朝堂。诸葛亮必须要用,只能让诸葛亮担任丞相。那么,唯一能够限制的人,只能是黄顺。

    黄顺的实力,都是他自己的,刘备无法削弱,也不能随便调动。所以,刘备便安排了李严,虽然知道李严很是为难,但刘备依然如此,就是这个道理。

    仅仅依靠官职压制,显然不足以压制黄顺,刘备不会天真到这个地步。所以,在此之外,刘备还悄悄给了李严一道密旨,一道可以在一定条件成就时,让李严用来彻底压制住黄顺,甚至是诸葛亮的一道密旨。

    李严知道,自己有了这道密旨,就相当于有了保障,不但保障自己官运亨通,还能保证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全身家性命,只要自己还忠诚于刘备,忠诚于朝廷。

    怀揣密旨的李严,此时面对未来未知的命运,自然是心中有底。他瞅瞅赵云,心中暗道:说不定,赵云身上,也有类似的一道密旨在。

    论亲疏关系,赵云显然比自己更适合这个角色。自己都能得到密旨,李严相信,赵云肯定也有。只是不知道,赵云身上的密旨,是不是针对自己的。

    再继续想,说不定,还有其他人也接到了刘备的密旨,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

    不管怎样,能接到密旨本身,就是皇上的无上宠信,是亲信的标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