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颠覆三国记-第3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顺说道:“此时的孙权,已经在江东占据了绝对上风,无人能够威胁到他。他当然可以为所欲为。而且,就算孙权有所克制,但他手下的那些校事,却是一群咬人的疯狗,疯狗一旦出笼,就很难控制的住。这不是孙权的意志所能控制的了。如果我们再在校事里安插几个我们自己的人,就更容易控制局势。”

    陆琳和徐慎顿时心中明白,黄顺已经在校事里安插了自己人。只是他们没想到,让他们最为头痛的徐平,竟然就是黄顺一手打入校事的钉子!

    陆琳轻松道:“接下来,我们是不是可以谈谈江陵城的事情了。”

    黄顺也轻松道:“有什么好谈的,你们要,就拿去好了。我不稀罕。”

    徐慎笑道:“没有了江陵,襄阳不论是连通江南四郡还是连通西川,都很不方便。三少能痛快放手江陵吗?”

    黄顺说道:“本来约好的事情,当然不能反悔。再说,江陵城归江东,难道江东还能限制我的通行不成?既然对我没有影响,我何必在江陵一事上得罪江东,枉做小人呢?”

    萧凝提醒黄顺诸葛亮没有在场。黄顺一下想起这茬,起身笑道:“谈江陵城,就避不开蜀汉。没有蜀汉的代表诸葛亮在,我们谈了也没用。今天索性就到这里。江东大事已经有了解决的眉目,我们何不把酒言欢,放纵一晚呢?”

    “哈哈,正有此意!”陆琳和徐慎纷纷放出豪言,站起身来,毫不示弱。

    (本章完)

第1135章 提上日程() 
    很懂得时间管理的黄顺,提前通知了诸葛亮,让他第二天来黄府参与江陵城的谈判。可第二天诸葛亮来到后,却发现黄顺、陆琳和徐慎三人都是一身酒气,胡乱倒在榻上,呼呼大睡,怎么也叫不醒。一问伺候的丫鬟才知道,这仨货昨天整整喝了一晚上!到最后全部钻到桌子底下了。让她们费了好大劲才扶上榻。别说白天里谈判了,到晚上掌灯时分能够睡醒就不错了。

    诸葛亮没奈何,只好再次离开,不过这回倒是留下了一句话:让黄顺睡醒后过去找他一趟。

    丫鬟们所说不差,直到第二天,黄顺才有些精神萎靡的来找诸葛亮,打着哈欠问道:“神神秘秘留下一句话让我找你,什么事?”

    诸葛亮其时正与蒋琬、董允、杨仪等人讨论汉中的事情。看见黄顺,便笑道:“你也年纪不小了,怎么还是跟以前一样,高兴起来就没个节制?你身边的夫人们也不管管你?”

    黄顺说道:“能够在酒桌上解决的问题,干嘛要跑到战场上去解决。我喝是为天下苍生喝酒。夫人们当然体谅我,不仅不反对,还会在旁边伺候呢。”

    诸葛亮摇头道:“能在酒桌上解决的事情,就能在谈判桌前解决。所以,酒没有你想的那么重要。”

    黄顺说道:“谈判桌前可以解决事情,却解决不了感情。有些事情,事情铺平了,还需要感情铁。两样都占了,才能办好事。你说对不对?”

    诸葛亮摇头道:“说不过你,随你去吧。今天找你来,可不是数落你喝酒的。是有人跟你志同道合,想出了一招延揽士层的妙计。我想,你们两人沟通一下,会有很多共同语言。”

    黄顺一时没有反应过来,问道:“什么延揽士层的妙招?我之前跟你讲过吗?”

    诸葛亮踢了黄顺一脚,“科举,科举!你忘了?”

    黄顺一下恍然,顿时来了精神,看着在场的蒋琬、董允和杨仪,兴奋道:“你们谁跟我想到一块去了?”

    杨仪微微笑着,站出来说道:“区区在下。”

    杨仪是襄阳人,先在关羽手下谋生,关羽推荐杨仪进川,杨仪发觉刘备对荆州人有特别的排斥,便辞官回乡,在黄顺的夏吟坊里做了一名小账房。直到刘备死,诸葛亮重新出山,杨仪这才重新入川为官。诸葛亮再次隐退时,杨仪也想过退出朝廷,是诸葛亮挽留了他,并提示他隐忍,不要意气用事。所以杨仪才能一直在朝为官。

    杨仪官居成都多年,对江州官员盘根错节的关系非常了解。同时,杨仪在夏吟坊待过,对黄顺的政策也颇为了解。这两下里一比较,就让杨仪想到了启用西川寒门对抗江州集团的主意。

    这次杨仪来找诸葛亮,就是专门为献策而来。诸葛亮本来就从黄顺处听说过科举的完整的策划,现在又听杨仪如此说,马上就想到,这是主持科举事务难得的合适人选。而负责此事的人,却非黄顺莫属。只有黄顺操持此事,才能绕开朝廷那些阻碍和节点。而且正如黄顺所说,科举的结果,如果朝廷不承认,那就权当夏吟坊的选拔人才考试。夏吟坊予以承认,也是一样。这事只要操办起来,早晚能够赢得朝廷的认同。

    本来诸葛亮是想着缓一缓,暂缓最大的理由就是没有人主持。现在主持的人选也有了,诸葛亮也不想再拖,所以就第一时间想到把黄顺叫过来,让黄顺跟杨仪见见面。

    别看杨仪出身襄阳,而且还在夏吟坊做过,黄顺跟杨仪却是第一次见面。黄顺听诸葛亮简单介绍完,就激动的上前拉着杨仪的手,说道:“太好了!你多年观察,能够想出如此突出重围之计,想必已经有了实施之策。不妨就在这里阐述一下。有什么困难提出来,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杨仪说道:“首先是参与考试的人的数量问题。第一次组织这样的大型考试,如果参与人太少,效果不好不说,还让那些看热闹的看笑话。要组织起大量的人,问题很多。寒门中人,识字的本来就不多,分布也很是分散。如何将他们集中是个问题。如何说服他们参加也是个问题。如何能够锁定他们,找到他们,还是个问题。所以我想,在襄阳试点,是比较容易推行的方案。”

    黄顺说道:“你这么想,就迂腐了。我们此举本来就是要在西川挖掘人才。在襄阳举行,我还用得着你出面?夏吟坊里面出个人就是了。要搞就在西川搞。我又没说非得马上就举办科举考试,但准备工作现在就要做起来。

    还有,谁说考试就是写写文章,做做诗,动动笔杆子的?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以来参加考试。只要技术、手艺够优秀,就可以脱颖而出,成为我们需要的人才。”

    杨仪睁大眼睛,问道:“出仕为官,不识字也没关系吗?”

    黄顺说道:“当然不行。但现实情况就是如此,寒门中没几个识字的。那怎么就不举办科举了?还不是要照样举办?既然要举办,就只能照顾现状,先选拔出优秀的人才,然后将他们集中起来,教他们识字、读书,几年后,他们就是合格的人才了。”

    杨仪不禁佩服道:“侯爷的眼光,果然高远,下官所不能及。”

    黄顺又说道:“你提到的那些问题,症结在于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科举考试,如何消除他们对世家门阀的畏惧心理。如何做到这一点,你自己想办法,我只提示你一条:不要想着通过官方的渠道达到自己的目的,只能另寻他途。我们夏吟坊在西川,成立有锦衣卫的机构,可以助你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事,你可以去找我大哥黄循。只要我们从现在就动手准备,三年后,史上第一次科举考试,应该能够如期举行。”

    “三年?”诸葛亮笑道,“杨仪,你听到了吧,小侯爷已经给你定下了目标,有信心吗?”

    杨仪说道:“只要有侯爷和丞相的全力支持,我有信心完成。”

    (本章完)

第1136章 大计出笼() 
    黄顺拍手道:“没想到,科举这件大事,竟然这么快就开始了。没想到,姐夫你对此还是很上心的嘛。”

    诸葛亮说道:“人才集中在门阀,太容易形成大门阀了,很容易威胁到朝廷的统治。若真能通过科举实现人才分散,那此举绝对是功在千秋的举措,我当然全力赞成。”

    蒋琬笑道:“可是,侯爷此时提出科举的计策,却不仅仅是为朝廷考虑,也有侯爷的私利在里头喔。”

    诸葛亮说道:“你不说,难道我就不知道?现实是,黄顺的夏吟坊,实力比我们蜀汉朝廷都强,朝廷想压制夏吟坊,压制的住吗?我已经想过最坏的打算,如果最后黄顺的夏吟坊实在不可控,那就索性以夏吟坊为班底组织朝廷官员体系,让黄顺掌管天下。但有一条我们必须坚持:皇族必须是刘氏,皇帝必须姓刘!只是这皇帝,没有多少权力罢了。”

    董允摇头笑道:“那岂不成了傀儡?刘氏会甘愿如此吗?黄氏会甘愿一直屈居人下吗?”

    诸葛亮说道:“黄顺这小子,早就为此设计好了朝廷的大框架。这个问题,可以让黄顺好好为你们解惑一番。”

    黄顺说道:“这事大了,一时半会说不清楚。家里陆琳和徐慎还在等着我们回去谈江陵城的事情呢。”

    诸葛亮说道:“这可是我给你的机会,你如果能够说服他们几个,以后他们就可以为你办事了。你要是说服不了他们,那是你能耐不够,怨不得别人。但要是你自己放过这个说服的机会,别怪我没提醒你,以后可不会再有如此机会了。”

    黄顺一惊,旋即一喜,“你的意思是,只要我说服他们接受,他们就是我的人了?”

    诸葛亮把眼一瞪,说道:“想得美!他们可是朝廷命官。他们都是大才之人,寻常笼络手段对他们根本无效,只有让他们对你心悦诚服,他们才能为你真心办事。你明白这个道理?”

    “明白明白。”黄顺乐的眯缝了眼睛,连连点头。

    接下来,黄顺用两大杯水的代价,连说带比划的向他们描述了自己关于设立长老院的构想。

    蒋琬和董允不愧是后备丞相的人选,仔细听完黄顺的远景规划后,又认真的提了许多问题。譬如军队谁来掌控,财政谁来掌控等等。

    对于军队,黄顺的立场非常坚决,兵权坚决不能松手。所以,兵权必须牢牢掌控在黄氏手中。由黄氏组织整个军队的指挥体系。至于军队的供养,当然不能由黄氏来负责,军队是保卫天下的,当然要由代表天下的朝廷财政来负责。如果朝廷不愿意负责,那黄家就可以用军队推翻朝廷,换一个肯出这个钱的朝廷。

    至于朝廷财政,当然就是执政内阁来掌握了。内阁就相当于现在的丞相府,朝廷大事小事都必须经过丞相府来决策,来实施。皇帝不过是高高在上的一个存在而已,没有实权,更没有实际意义。

    为免的皇族因为缺少存在感而动别的心思,可以考虑让皇族领导长老院。但长老院决策什么事情,实行的是投票制,就算是皇族,也只有一票而已。皇族领导长老院,并不能完全掌控长老院,这个虚名,给皇族正好。

    这样的设计,最大的优点就在于,避免了昏君的出现对朝廷的统治造成的严重影响。内阁执政都是从富有执政经验的官员中,由长老院选举产生,就算选举过程中有什么猫腻存在,因为入选的人个个都是合格的,称职的,所以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

    而军队集中在黄氏,又可以保证黄氏的地位突出而独特。虽然不是皇族却胜似皇族。没办法,谁让黄顺主导了这一切呢,自私一点,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确保家族昌盛不衰的大杀器,也是可以理解的。

    黄氏掌握军队,不代表黄氏就可以为所欲为。军队的作用,只是用来对外作战,对内维持地方稳定的,不再称之位军队,而是统一归为衙役类,由朝廷统管。

    就算是对外战争,也不是黄氏一家说了算。毕竟打仗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如果朝廷不支持,黄氏想打仗,就只能自己家出银子来支撑。俗话讲,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即使财力雄厚如黄氏,也架不住战争的消耗。

    对这些最终能不能实现的构想还两说的讨论,持续的时间之长远超黄顺的想象。最后,他们达成了一致意见:黄顺简直就是一位天才!天生就是当皇帝的料。不当皇帝,不为丞相实在可惜了。

    他们完全同意黄顺提出的,并经他们不断完善的框架,甚至想着在科举走上正轨后,就马上着手实施。

    他们的想法,把黄顺吓了一跳。黄顺连忙表示,这个不急,等我们能够掌控天下局势后,再谈论这些不迟。

    董允却有不同想法,他认为不能等到天下再次统一后,再按部就班的执行这一套。还不如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就付诸实施。这样,对争取那些尚在负隅顽抗的家族,也是一种诱惑。投降了,就可以进入长老院,世世代代享受长老院的权力。如果不投降,那就是族灭的下场。

    在实力悬殊的条件下,只要稍有理智的人,都会做出明智的选择。黄顺心中一动,他想到了孙权,如果江东局势面临最终的摊牌,他完全可以与孙权谈一次,以孙氏进入长老院为条件,换取孙权交出江东的大权。

    这样一来,在不久的将来,不但江东即将面临大变局,就是西川,也要引发一场内政革命。

    江东那边,黄顺从一开始就开始布局,条件水到渠成,已然成熟。而成都,黄顺时日尚浅,完全没有把握。

    对黄顺的担心,无论是诸葛亮,还是蒋琬、董允、杨仪,都纷纷表示这不用担心。此时正是推行此大计的最好时机。关键人物在刘禅。

    刘禅从来不认为自己能够称职的当好一个皇帝,如果能够让他当一个甩手掌柜般的皇帝,他巴不得呢。

    如果过了这一村,刘禅有了其他想法,那时就要麻烦多了。道义上的压力,首先就是在座几个人所不能承受的。

    只要刘禅那关过去,剩下的,就好办多了。实在有顽固不化的,也只有采取雷霆手段,暴力去除阻碍。

    (本章完)

第1137章 启程() 
    黄顺本来不认同刘禅能够接受交出大部分权力,自己愉快的做木偶皇帝的做法,但蒋琬、董允和杨仪都很乐观不说,连一向谨慎的诸葛亮也抱持乐观的态度。这让黄顺把本来想说的话咽进了肚子,心说:先让他们去操作一下看看。实在不行,自己再出面,总是有转圜的余地。

    蒋琬、董允和杨仪显得很是兴奋,凑在一起低声议论个不停,黄顺支楞着耳朵一听,他们已经开始研究如何说服刘禅了。还真的是说干就干,不是闹着玩的。

    诸葛亮则被黄顺拉着回黄府,面见陆琳和徐慎。陆琳和徐慎身上也担负着江东的大事,黄顺需要他们赶回江东,在四族和东顺阁里达成一致,共同配合徐平演出这样一出大戏。可不能因为区区一个江陵城耽误工夫。

    谈判各方凑齐后,由于黄顺与陆琳和徐慎早就达成一致,所以基本上是诸葛亮在代表蜀汉提要求。蜀汉的要求没有别的,就是必须保证夏吟坊在江陵城的商业利益,不能对蜀汉过往商船征税,等等。

    这些条件陆琳和徐慎当然不会拒绝。要是在开始时,陆琳和徐慎肯定不会如此好说话。但现在,他们已经有了更为光明的前景,江陵城那点苍蝇肉完全勾不起他们的兴趣。再说,等孙武掌握江东,黄顺掌握西川,西川江东就是一家了,还分什么彼此,就不再存在江陵城这个死穴问题了。

    诸葛亮虽然诧异于陆琳和徐慎的痛快,但也是想着可能背后黄顺已经跟他们谈的七七八八,把自己叫过来,不过是让自己跟刘禅有个交代而已,根本没往别处去考虑。

    陆琳和徐慎离开成都回江东向孙权覆命,孙权很奇怪陆琳和徐慎竟然都没有提江陵太守的人选问题,甚至连黄顺也没提要求。孙权憋不住,就主动问他俩,对江陵城的太守人选有什么意见。结果两人齐声说没有什么意见,一切听从皇上安排。

    孙权不知他们私底下与黄顺达成了什么协议,但又不好直接问。半响之后,孙权才从这个疑惑中走出来,决定派自己的心腹大将潘睿坐镇江陵城。

    潘睿是难得的文武双全之才,江东上下将潘睿与陆逊相比较,得出的结论出奇的一致:不相上下,甚至犹有过之。孙权对潘睿也是信任有加,本来是让潘睿掌管自己的三万近卫,拱卫建康城。现在派出潘睿,可见孙权对江陵城还是重视的。

    虽然江陵方面,不会有大的战事。但江陵是江东与蜀汉和荆州接触的前沿,蜀汉和荆州有什么风吹草动,江陵城都能够第一时间得知。派出潘睿坐镇江陵,更大的作用是情报的收集上。孙权相信,只要有潘睿在江陵,无论是蜀汉还是荆州,都不可能绕过江陵城,与四族或东顺阁私底下玩什么猫腻。

    光环聚焦在我们的主角身上,送走陆琳和徐慎之后,黄顺与李晴的婚礼终于如期举行,第二天,黄顺带着李晴前往李严府拜见老丈人,然后就开始启程出发去汉中。

    这是一趟行程推迟了一次又一次的旅程,推迟到临行前,黄顺都忘了当初想去汉中的初衷是什么了。还是前来送行的刘禅提醒了黄顺:幕后凶手的事情,一定要上心,不能光想着二人世界,浪漫旅程。

    黄顺这才想到,当初是因为自己和刘禅遇刺,这才想到去汉中。后来发生了一系列事,让黄顺越来越感觉到,去一趟汉中,已经是势在必行的动作。首要一点就是打通西凉通成都的商路。

    成都有参与过西凉大战的老兵,通过他们的嘴,黄顺得知,西凉那里山路崎岖难行,根本不可能通过大型商队。但黄顺做事从来都是锲而不舍,一往无前的。在黄顺看来,没有路,那就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定要打通西凉商路,让自己与河西有一条稳定的通途。

    这些年,虽然与河西之间书信来往不多,但每年,祖蓝和祖桂都会给黄顺一份很是详细的报告,汇报河西军政大事。所以,黄顺虽然对河西的具体情况不了解,但对河西的实力飞涨情况还是清楚的。

    不说别的,祖蓝和祖桂手下的精甲骑兵达到了二十多万!当然不是重甲骑兵,但已经是一股很恐怖的力量了。若将他们放进中原,绝对能对中原造成轰动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当前的三国鼎立局面。

    能够发展这么快,票行的业务功不可没,甚至可以居首功!无他,河西诸部逐渐习惯了票行的票据用来日常买卖和支出。祖蓝和祖桂用票行,做到了其他很多英雄豪杰没有做到的事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