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下来的战斗,对玄甲军来说,仿佛砍瓜切菜一般,就是一场屠杀。而且很快,王平就带着大部队赶来增援。魏兵无奈退兵。
战后,王平总结教训,甬道的存在,虽然便于三城之间的互相增援,但除却甬道,其他的通道太难走。很容易被人掐断。一旦甬道受阻,三城之间就形不成联络,很容易被人各个击破。
虽然王平事先设置了烽火台这样的报警装置,但在魏兵的偷袭下,烽火台往往来不及发挥报警的作用就告失守。
最后,王平的结论就是:甬道是个好东西,但不能一味用来防守,得积极进攻才行。
被司马懿用约战摆了一道的王平,马上就决定反击。反击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司马懿还未搭建完成的军营。
只要司马懿的军营搭不起来,司马懿就需要派驻重兵用来防御,从而无法抽出多余兵力来进攻王平。这样,王平就得以喘息,从而等到黄顺的归来。
不得不说,王平的进攻很有作用,司马懿果然很是被动,被迫后撤二十里,以避王平的兵锋。
这回,王平没有轻易选择追击上去,而是稳健的等待黄顺的归来。
前方的一番大战,经过黄顺在路上就听说了。王平能够与司马懿斗智斗勇,虽然有所被动,但至少能够稳住阵脚,还能迅速反击,这让黄顺感到很是振奋。
姜维与黄顺待在一起,听说了前方的战报,却说道:“渭河大营我们守来无益,不如撤回渭河,隔河对峙。”
(本章完)
第1172章 研究退兵()
黄顺当然问其原因,姜维说道:“主公用兵的目的,不过是在这里拖住司马懿而已。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把自己至于背水一战的危险境地。还不如营造稳固的阵线,才是万无一失的布阵。”
黄顺说道:“是这样没错,我就怕司马懿壮士断腕,放弃渭河以西。如果我主动撤回,司马懿也顺水推舟,默认了双方沿渭河划界的事实。这样,我的目的就打水漂了。”
姜维说道:“在我认为,司马懿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应该顾不上江东。”
“伯约但言无妨。”黄顺大喜。早就知道姜维的厉害,而且姜维对关中,对司马懿,都很是了解,这让黄顺很是兴奋。
“这次司马懿能够稳住关中的战局,关键的操作在司马懿稳住了武关的马超和代郡的呼延部和俟奴部。但也仅仅是暂时稳住而已。一旦让武关和代郡反过味来,关中势必还是要有一番大战。
如果这成为事实,那司马懿就是顾此失彼,处于狼狈的被动地位。所以,司马懿应该不会坐以待毙,一定会主动出击,消除关中的潜在威胁。
武关易守难攻,而且守关的又是精锐的荆州兵,司马懿应该不会轻冒其锋。而代郡,却没有司马懿忌惮的兵种和名将。而且,击败代郡,还可以将司马懿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代郡,从而可以直接联系上柯比能的联盟。
联合柯比能,司马懿就可以横扫主公的河西后方,牵制主公在中原、关中的攻势。这样,胜负还殊难预料。”
黄顺说道:“代郡呼延部和俟奴部,也是百战之师,司马懿能那么容易得逞吗?”
姜维说道:“代郡看似强大,但可以利用的破绽很多。呼延部和俟奴部首先就不是铁板一块。呼延魅与主公的关系,也是个大破绽。
而且,代兵还是擅长野战,不善守城。他们打仗,断然不会利用土木工程的优势。而野战,主公可有把握战胜司马懿?”
黄顺老实的摇头:“当今世上,野战敢说能赢司马懿的人,找不出几个。”
姜维说道:“司马懿当然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所以,他虽然现在在渭河战场,说不定心思早就飘到代郡了。只要我们把军队撤回渭河以西,免去了长安的威胁。司马懿大概率会回兵打代郡。”
黄顺问道:“那我们不是机会来了吗?司马懿一走,长安空虚,正好为我们提供了偷袭长安的好机会。”
姜维说道:“单从军事上看,却是是个好机会。但主公此时拿下长安,是不是有些步伐迈的太急了?”
“此话怎讲?”黄顺问道。
姜维说道:“主公已经决定首先在江东打开缺口,而成都那边,蒋琬、董允他们已经开始帮主公运作掌权之事。如果此时主公再策划着拿下长安。等于主公同时与魏蜀吴三国开战!一旦对方有识之士看出这点,三国偷偷联合,主公怕是不移抵挡吧?
所以,从大局来看,此时虽然是偷袭长安的大好时机,但主公最好还是忍住。说不定,这正是司马懿希望主公干的事呢。”
黄顺拍案而起,说道:“这样的谋略,司马懿干的出来!幸好有伯约在,否则,我还真抵不住拿下长安的诱惑。既然不能趁着司马懿领兵在外偷袭长安,那我们该怎么办?”
姜维说道:“什么也不干,撤兵回汉中,静观其变。”
黄顺疑惑道:“这里面有什么道道?”
姜维说道:“司马懿趁着曹真病重夺取兵权,然后马上就攻打代郡,扩大自己的地盘,曹魏朝廷中有的是看司马懿不顺眼的人,一定会趁机弹劾司马懿。这样的内外掣肘下,司马懿难以得志,是肯定的。
既然代郡安全无忧,那主公要做的,就是稳固自己的实力,一步一步的按既定方略走下去即可。”
黄顺想了半响,说道:“话虽如此,但现在我们掌握战场主动,说撤就撤,怕不是件容易事。”
姜维说道:“主公去了前线,可以与司马懿达成君子协议嘛。或者再约战一场也行。我想,促成退兵条件成熟,主公有的是办法。”
黄顺领悟般的点头,姜维的意思,他终于听明白了。
几天后,黄顺带队来到前线,为姜维的来到,黄顺举办了大型的欢迎宴会。蜀兵上下都分到了酒肉,得以大吃一顿。
宴席中,王平瞅的机会,向黄顺汇报了最近的战况。司马懿后退二十里后,马不停蹄的进行了五天的土工作业,建立了连绵不断二十余里的大营,然后就开始步步为营,往渭河的方向挤。
按王平的意思,是要与魏兵再行决一死战的,但荆恬不同意,说这样即使获胜,自己也是损失惨重,惨胜不算胜利。我们要的胜利,是保全自己,消灭敌人的胜利。
荆恬的意见,王平不能不重视,所以,此时的战场,有些风平浪静,双方都没有大的动作,只是在对峙。
蜀兵有岐山大营的物资支持,还有甬道确保粮道的安全,可以说立于不败之地,相反司马懿则许防御的面很多,总之来说,还是蜀兵占据着一定的上风。
黄顺心中已有计较,对王平嘉许几句,就不再谈论军事。王平不得黄顺的态度,不得要领,又不好多问,心中一直憋着这事。
第二天,黄顺召集诸将,专门讨论关中战局,对后面如何打仗做出决策。
开始之前,黄顺首先公布了曹魏朝廷已经派出三万援兵,就在路上。援兵的统领则是张虎,是曹睿的心腹。
虽然魏兵来了援兵,但诸将心气很高,尤其对黄顺的玄甲军,更是到了盲目崇拜的地步。他们纷纷表示,魏兵来的再多,也是送死,正好一块收拾了。
黄顺说道:“我们首先要澄清一点,我们此次入关中作战,并不是要拿下长安,拿下多少战果,我们只需要牵制住关中的兵马,牵制住司马懿即可。
现在,司马懿的主力被我们牢牢牵制在此,我们已经圆满完成了任务。再这么打下去,我们当然还有可能打胜仗,但我们自己的损失也会加大。
蜀兵,魏兵,说到底都是我们大汉的军队,都是自己人!为了统一自相残杀,已经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我们不能为了一些不必要的胜利,无谓的军功,就崇尚杀伤。
既然我们的目的已经达到,我认为,我们可以见好就收了。也算是给魏兵援兵一个面子。你们说呢?”
(本章完)
第1173章 说服()
黄顺此话一出,所有人都听出来,黄顺有退兵的意思了。这让所有人都感觉不解,明明是我们大占优势,为什么这个时候退兵呢?现在黄顺也已经回来,玄甲军已经重新集结,完全可以在送魏兵一场大败,顺势拿下长安不是没有可能。
黄顺环视四周,笑道:“大家好像有些意见。无妨,说出来大家一块参详,你们的主意更好,我很乐于接受,即使推翻我自己的意见也不是不可以。”
黄顺都这么说了,王平第一个站出来,代表诸将说道:“我觉得,这时候撤兵,太可惜了。虽然魏兵来了援兵,但毕竟还在路上,来到战场还需要至少一个月。而我们,此时却是士气正旺,无敌的玄甲军也已经重新归位,正是挫败魏兵的大好机会。我想不明白,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撤兵?”
黄顺笑道:“你的这个观点,恐怕说出大多数人的心声了吧?但很可惜,这个意见我不能接受。至于为什么,事涉机密,我不能在这里讲。不过,我可以单独告诉你。然后,你自己在保密的情况下,做通诸将的思想工作。”
王平显然是个急性子,马上说道:“那还等什么,咱们现在就找个地方把这事说清楚。”
黄顺也不拒绝,带着王平和姜维离开军帐,来到渭河边上的一处大石头旁,说道:“将军用兵,看到了关中战场的大好机会,不想放过,我很理解。但我着眼的是整个天下。现在确实不是我们拿下关中的好时机。只能忍痛放弃这一大好战机了。”
“为什么?”王平猜的黄顺就会这么说,很干脆的问道。
黄顺说道:“关中是邺城的西门户,无论如何不能丢。关中战场一旦吃紧,曹魏肯定从其他地方调兵增援。这样一来,曹魏的重兵就会集中在关中与我决战。就算我们能够打赢,势必也是损失惨重。
而且,最为关键的,曹魏重兵集中在关中,其他地方就显得兵力不足了。这个天下,重量级的选手可不仅仅是蜀汉和曹魏,还有孙吴呢。以江东君臣的眼光,能够看不到这个北上的好机会?如果孙吴决定出征,势必会突破合肥,进入淮河、海河一带,甚至会打到黄河边上。
这样,孙吴的实力大涨,丝毫不弱于我们。我们打败了一个曹魏,又跳出来一个实力更强的孙吴与我们作对。我们付出那么多血的代价,不过是换了一个对手而已。值得吗?
而且,孙吴现在内部矛盾重重,正是我们相机进入江东,借助孙吴的内部矛盾,从内部瓦解孙吴,以最小代价解决掉江东的好机会。如果就因为我们眼睛只盯着关中,给孙吴以喘息之机。对我们来说,岂不是捡了芝麻丢西瓜吗?
所以,为了全局,通盘考虑,我们只能放弃眼前的好机会,放曹魏,放司马懿一条生路。等我们回头解决掉江东后,再掉回头来集中力量解决关中问题。”
知道这么讲,王平一定听的云里雾里,所以,黄顺又花了大量时间,给王平讲了自己的江东攻略,把个王平听得如坠云雾,对黄顺的乾坤手腕佩服的五体投地。
“小侯爷,您的计谋实在太深了,那个司马懿在您面前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啊!”王平由衷的称赞道。
姜维补充道:“主公最为厉害的,是手上明明已经有了可以横扫天下的兵力,却仍然隐忍不发,只是想少付出些人命来完成统一。这种悲天悯人的胸襟,世上有几人能够做到?”
黄顺笑道:“我没你们说的那么伟大,我现在之所以不愿意动兵,是因为我的目标,从来就不是简单的天下统一。而是要完成统一后,一劳永逸的解决周边游牧部落对中原的威胁问题。
如果我们在统一过程中消耗太多元气,我们还拿什么压制那些游牧部落?说不定,我们前脚刚统一,后脚就被人家的铁骑打进来,骑在我们头上拉屎拉尿了。”
姜维说道:“如果主公的布置能够一一达成,那主公的功绩,可比那秦始皇伟大的多了,主公一定能成为千古一帝的人物!”
黄顺说道:“做帝皇有什么好?一旦后代出了昏庸之辈,还不是一样被人家推翻?一将功成万骨枯,改朝换代,遭难的从来都是老百姓。要改变这个历史铁律,就不能让一家一姓至于天下之上。只能是天下士人共同治理天下,才能实现。
我筹划中的长老院,就是我理想中的治国机构。长老院上面,还是可以有皇帝的。既然我们出身蜀汉,忠于汉朝,不妨就让刘氏世世代代做这个皇帝好了。我不稀罕。”
黄顺说的这些,姜维已经能够很深入的理解其中关键的设计,王平却是头次听说,摸着大脑袋,一脸的迷茫。
黄顺拍拍王平,说道:“将军长于用兵,这些朝廷制衡之道,将军听听就好,不必过于钻研其中,免得钻了牛角尖出不来。将军要头痛的,是如何说服你手下那帮悍将,怎么能够让他们接受此时退兵的事实。”
王平咧嘴一笑,说道:“这有什么难的。我就告诉他们,小侯爷已经把我说服了。但因为涉及朝廷最高机密,不能对他们讲。现在就要大家拿出军人服从的精神,服从军令,撤退。回到汉中,咱们再让小侯爷好好犒劳奖赏我们,就行啦!”
黄顺笑道:“你们这次立下如此大功,少不了你们的赏赐。放心,这次除了朝廷的奖励,我的夏吟坊,也会对你们有所表示,一定不会让你们白白出来冒死打这一仗。”
姜维说道:“撤兵虽然就这么定下来,但如何撤,怎么撤,我们还是要研究一下。如此贸然撤兵,不但我们自己人接受不了,怕是对面的司马懿,也有些接受不了。我们安抚了自己人,还要想办法安抚一下司马懿才是。”
王平疑惑道:“我们自己撤兵,关司马懿什么事?我们还要照顾他的情绪不成?有本事让他来打我们啊。”
(本章完)
第1174章 出使()
黄顺却听懂了姜维的话外之音,沉思半响,笑道:“要不要以我的名义,把司马懿约出来,谈一谈?司马懿好歹算是当世豪杰,他的几个儿子也都是一时之雄。对司马氏,我们还是保持一定的私交为好。公私分明嘛。”
王平不解道:“约司马懿出来?那小子诡诈的很,谁知道他又打什么歪主意了。要我说,我们要撤就撤,不用管司马懿怎么想。”
黄顺说道:“司马懿太聪明了,如果我们贸然撤退,司马懿一定会挖空心思的猜我们为什么撤退。以司马懿对我的了解,他最终很有可能猜到我的布置。那样,我们就被动了。这个时候,无论如何不能让司马懿摸到我们的动向。能瞒他多久就瞒多久。把司马懿约出来,就是要对他进一步强化,让他误以为我们还是会以关中为突破重点。”
姜维也说道:“司马懿虽然是我们的大敌,但在现阶段,我们还是需要司马懿在曹魏内部捣乱的。让司马懿得志,曹魏朝廷肯定会对司马懿起猜忌之心。毕竟,那个三马同槽吃草的梦可不是白给的,那几乎已经成了曹氏的心病了。这正是我们一直在利用,今后也要大举利用的曹氏的弱点,当然也是司马懿的弱点。”
王平发现,黄顺和姜维的说话,他根本插不上口。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他们二人能够跟自己说这些,只是说明自己已经跻身黄顺的心腹将领之列。对王平来说,这就够了。
“嘿嘿,你们俩慢慢研究着,我去找我那帮大老粗去,他们还等着我回话呢。”说完,王平就溜了。
黄顺看着王平的背影摇头,说道:“将来再次攻打关中,如果以你为帅,指挥多路大军,你可有把握?”
姜维笑道:“主公这是考较我呢!如果主公再次决定攻伐关中,那时候应该早已搞定了江东,搞定了成都。携天下之势,侵入关中,取胜是必然的,我想,主公关心的,是能否兵不血刃吧?
以我对司马懿的了解,怕是不会那么容易。司马懿一定会顽抗到底的。主公还是放弃传檄可定的幻想吧。”
黄顺说道:“战场上对阵司马懿,总不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既然如此,那我们不妨帮助司马懿一把。让司马懿尽快接触到曹魏朝廷的权力顶峰,将矛盾提前引爆好了。”
姜维说道:“主公说的如此笃定,这让我敢肯定,司马懿那边,一定有主公的人!司马懿可不是能够轻易相信陌生人的家伙,主公能够派人打入他的身边,这得是多久前的安排啊!我对主公的手段,真是越来越佩服了。”
黄顺笑道:“你能这么快就摸清我的套路,我对你也是也越来越刮目相看了。”
姜维说道:“主公看人之准,天下闻名。我能得主公认可,千里迢迢走翼城,我已经心满意足,足够我姜维骄傲上一辈子了。”
黄顺说道:“你的成就,还不至于此,不要妄自菲薄,你的能力,不应该过于看重别人对你的态度。活出自己就好。”
……
第二天,黄顺再见诸将,察言观色一番,果然没有了昨天的激愤之色,反而个个脸上多了几分崇敬的感觉。黄顺开始还以为自己看错了,后来姜维也发现这一点,与黄顺分享他的认识,黄顺有了佐证,这才相信不是自己的错觉。
“这个王平,怎么跟他们讲的,竟然把他们说成这个样子了?”黄顺有些啼笑皆非。
正好王平赶来,听到了这句话,得意道:“当然是跟他们说,小侯爷是在下一盘大棋,关中不过其中一角罢了。而小侯爷的棋盘上,像关中这样的角隅,还有七八个呢。
我们是当兵的,打胜仗是我们的本分,但怎么打,打哪儿,却不是我们能够驾驭的。小侯爷能看到我们的努力,也认可我们的军功,对我们来说,这就够了。
记住我们的本分,我们是小侯爷棋盘上的棋子,小侯爷是那个移动棋子的棋手。知道这个本分,我们就知道什么该自己做,自己想了,不要想着插手棋手该做的事。”
黄顺摇头笑道:“你倒是什么都敢说。那他们今天怎么都这般看我了?感觉就像要把我当做神明供起来似得。”
王平笑道:“这就不怪我了。是那个荆恬说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