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颠覆三国记-第4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朝廷的实力,司马懿掌握的比较全面,知道曹氏除了明面上的虎豹骑和中军实力,还有暗地里的暗影卫。这次不消说,肯定是暗影卫出手了。

    暗影卫当然有对抗墨氏刺客的能力,这个司马懿从不怀疑。让司马懿越想越心惊的是,朝廷竟然能够事先洞察他的动向,从而预先做出安排!

    这种处处领先别人一步的优势,是致命的优势。司马懿当然知道,要想获得这样的优势,必须有全面深入的情报支持。那么问题来了,皇帝到底掌握了司马懿多少机密?

    司马懿知道,如果他暗地里所作的一切都被皇帝知道了,灭司马懿九族是妥妥的。司马懿此时虽然正走背字,但实力犹在,当然不愿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此时的司马懿,尚在离开关中回邺城的路上。得到刺杀失败的消息后,一个事关以后局势走向的决策需要司马懿来抉择:还到底要不要回邺城?

    老老实实回邺城,很可能面临曹睿的强势摊牌。若曹睿揭穿司马懿勾结外族妄图颠覆曹魏朝廷的事实,就算是河间诸大族,大义面前也只会站在曹睿那边。司马懿只有束手就擒的份。

    但话说回来,如果曹睿没有发难,则司马懿老实回到朝廷,就有机会在邺城以自己为中心,形成一个军事官僚集团。自己在朝廷与许蒙斗智斗勇,外面则抓紧兵权搞扩张,等待时机。

    要是不回邺城,首先就坐实了抗旨不遵。曹睿手上的中军,那可不是纸糊的,以中军为后盾,曹睿要是借此要求收回司马家的全部兵权,司马懿还真不敢有什么不同的表示。

    而且,自己抗旨在前理亏,就算以后对抗起来,司马懿也是底气不足,很难像以前般一呼百应,共同谋划削尖曹氏的强权,扩大自己的实力。算下来,司马懿胜算不高。

    但话再说回来,回到邺城有可能马上就完蛋,不回,至少还有个回旋的空间。一切,就看曹睿的心思。而曹睿的心思,又是最难猜的。这个曹睿,司马懿真切的感觉到了难缠。本来曹丕刚死那会,司马懿为代表的河间大族握有多大的优势!几乎是要求什么,曹睿就必须答应什么。

    但就是这个曹睿,在如此逆境下,竟然一步步的,将局面扳成了平手,现在竟然慢慢在占据着领先的优势!

    虽然曹睿借助的是皇权的力量,但懂得利用手上的皇权,这本身就是大本事!司马懿就此知道,有曹睿在,大事难成。所以,司马懿当时便审时度势,做出了做厚外围,等待时变的决定。

    司马懿当然也可以选择再次对曹氏下手,通过刺客的手段,完成对曹睿的绝杀。但刺杀皇帝,谈何容易,就是墨氏刺客,也只是在曹丕离开皇宫后才找到的机会。曹睿待在皇宫大内,墨氏的刺客还真是束手无策。

    决策当然不是猜拳,更不能莽撞,司马懿需要的,是确切的情报支持。所以,司马懿找了个由头,就在路上停住不走了。他需要邺城方面给他提供进一步的情报,才能决定下一步怎么走。

    再厉害的人,如果掌握的信息不对,哪怕他的心思再缜密,思虑再周祥,也只能是南辕北辙,离真理越来越远。

    先不说曹睿不可能派遣如此力量保护许蒙,就说曹氏的暗影卫,最强力量都在保卫曹氏宗亲和夏侯诸人,许蒙一个半截入土的老人,有什么资格享受到暗影卫最高规格的护卫?

    本章完

第1252章 司马懿的明悟() 
司马懿只知许蒙与黄顺关系不错,甚至还是黄顺的老丈人,但司马懿却绝不会想到,许蒙与黄顺的关系密切到何种地步。倒不是司马懿没有那根敏感的神经,实在是叶落森林,滴水入海,司马懿无从防起。

    要论与黄顺关系好的,满个邺城各大家族扒拉扒拉,几乎找不出几家与黄顺关系差的。而且满朝文武,大多都还受过黄顺的恩惠,一心想着巴结黄顺的人家大有人在。

    再说老丈人这事,也做不成司马懿怀疑许蒙的理由。要说老丈人,曹操也是黄顺的老丈人呢!司马懿能怀疑曹操吗?同样的,邺城里,想与黄家结成儿女亲家的人家照样多了去。许蒙不过是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了而已。以此标准去怀疑,司马懿就得把几乎所有邺城大族都列入防备的名单,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而且,许蒙的日常做派,也与黄顺的动向没有多少关系。许蒙自始就做与西域和塞外的生意,可说是靠这个起的家。后来入邺城,也是因为许攸的缘故。黄顺后来也大力做这两个方向的生意,可说与许蒙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关系,抢了许蒙部分饭碗。

    好在许蒙进入邺城后,心思不再完全放在生意上,而是全力以赴的经营仕途,尤其是与曹氏的关系上,可说是不遗余力。曹操由于对许攸的愧疚,对许蒙一族也颇为优待。后来的曹丕,虽然没有对许蒙另眼相看,但也没有对许蒙有什么坏的表示。

    而在曹丕一朝,许蒙耐住了寂寞,等到了曹睿掌权。曹睿年幼,当年曹操为子孙攒下的文臣武将,老的老死的死,没几个顶用的,曹睿势必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幕僚核心。这时,许蒙把握住了机会,成了曹睿的入幕之宾。

    其中缘由,司马懿非常清楚,可说是司马懿与许蒙关系发生根本转变的主因之一。当年以司马懿为首的河间大族,借曹丕刚死之机,伸手向曹睿要兵权,要财权,要人权。狠显然是要架空曹睿,由大族掌权的节奏。曹睿虽然年轻,也知其中利害,但曹睿毕竟经验和胆略都不足以服众,对河间大族的咄咄逼人,虽有心抵抗,却始终力不从心。

    此时的曹睿,正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但此时的河间大族,如日中天,又有西域墨门的人监视着朝中百官,谁敢在这个时候,出头为皇帝出谋划策?

    许蒙这个时候,就显出了他投机家的本性,毅然站出来,而且是公开的站出来,白天黑夜不分出入皇宫大内,与曹睿经常一谈就是几个小时。

    当时的司马懿,不是没想过杀许蒙以儆效尤,但司马懿有顾虑。许蒙可是个半截入土的人,他走南闯北,什么世面没见识过?这种时候与曹睿走近,其中的利害,能看不明白?

    既然能看明白,许蒙却依然选择这么做。在司马懿看来,许蒙当然是有所凭才是。最可能给予许蒙底气的,只有黄顺!

    如果许蒙的身后真的有黄顺在撑腰,那司马懿要动许蒙,还真是要思量一番。毕竟,黄顺可是连西域墨门都忌讳几分的人物。司马懿在羽翼未丰之前,绝不想与黄顺做正面冲突。对许蒙下手,就给了黄顺直接插手邺城的可能。甚至,黄顺还会带着曹彰、曹丕和曹宇三曹一起回邺城!

    曹宇且不论,曹彰和曹丕两个,无论哪一个站出来,都够河间大族喝一壶的。再加上黄顺的扶持,司马懿已能断定:河间大族断然不是对手。

    再加上,司马懿当时确实也小看了许蒙,认为只有一个许蒙,掀不起多大的风浪。没想到,有了许蒙的插手,曹睿很快就稳住了阵脚,满足了河间大族的核心诉求:兵权,拒绝了财权和人权。有了兵权在手的河间大族,也就没有继续纠缠财权和人权。

    接下来,曹睿就利用手上的财权和人权,将优良资源拼命向中军倾斜,使得本来编制就比外军满的中军,更加的庞大。

    仅此操作,还威胁不到河间大族,在他们看来,顶多是曹睿自保的一个措施罢了,无伤全局。但接下来,曹睿利用曹氏和夏侯氏两族仅存的几员大将,在外军里面翻江倒海,将外军的指挥系统弄得一团糟。

    其中最为世人瞩目的,就是曹真不切实际的进攻汉中方案。当时人们只道是曹真准备充分才有此提议,但事后看来,曹真大败亏输,虽然曹真自己的盛名受损,但于曹氏整体却无丝毫损失,受损最大的是外军!

    最骚的操作就是,事后,曹睿还顺水推舟,承认了司马懿为关中地区兵马总指挥。这一下让曹真的失败得益最大的变成了河间大族。人们一下子就把目光聚焦在司马懿身上,聚焦在河间大族身上。

    就是这一波操作,甚至让司马懿也掉了进去。现在想想,曹真敢动汉中,蜀汉为保汉中,一定会调集大军前来。等曹真败退,蜀汉多半会就势出击,找关中的麻烦。这时候司马懿接手,就必须面对蜀汉兵马的威胁。如果司马懿赢了,当然是赚个盆满钵满,但要是输了,那司马懿就是两手空空了。

    凭司马懿的才能和河间大族的能量,区区一个汉中兵力的进攻,能让司马懿栽个大跟头?司马懿想想都不可能,但现在,司马懿却有些明悟了几分。

    现实是黄顺带人来到了汉中,许蒙是知道黄顺的实力的,有黄顺坐镇,自己难以讨得了好,曹睿就无需在背后搞什么小动作,就能让自己在战场上灰头土脸。如此更加撇清了朝廷的关系。好像朝廷在此中从未出过手,一切都是被形势推动着办事一般。

    但司马懿绝对相信,如果不是黄顺来到汉中,曹睿一定会在后方千方百计的给自己使绊子,让自己不得全力伸张,从而在战场上吃到败仗。只要自己吃了败仗,朝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把自己撤了,换上曹睿自己的人。

    想到这,司马懿不禁一阵后悔。自己其实完全有机会避开朝廷的算计。黄顺显然另有要务,已经与自己罢兵言和。只要自己不主动生事,就不会出现后来的兵败代郡的事实。

    本章完

第1253章 许蒙的算计() 
司马懿的懊恼没有持续多久,自己就想明白了,就算自己不做主进攻代郡,许蒙那边一定也有后招,自己在关中,不可能坐得稳。

    前事后情一一想明白,弄透彻,司马懿反而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失败不可怕,怕就怕不知道失败在什么地方。既然司马懿已然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凭司马懿的能耐,足以保证自己不会再犯第二次。

    许蒙虽然老奸巨猾,但司马懿并不畏惧;曹睿虽然代表曹氏的皇权,但司马懿也不是很打怵。只要自己这边底细不漏,一切就有得玩。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司马懿前后想通了许多事,却一直没有想通其中一个关键:替许蒙挡下墨氏刺客的刺杀,究竟是何方神圣?

    司马懿先入为主的认定是曹氏的暗影卫出的手,就没有持续往下深究。却不知,西域墨门内部早已分成两派,一派坚持墨氏大先知的主张,继续支持司马懿,另一派则主张认同长老墨门先知的预言,主张与黄顺交好。这两派,不但在西域墨门高层形成了思想和行动对峙,在下面,也是泾渭分明。而在邺城,通过萧凝,黄顺一派已然完全占据上风,整个系统投向黄顺,成为黄顺麾下的一柄锋利尖刀。

    后来西域墨门和司马懿重组势力,到底还是被渗透的底掉。这次行动,若司马懿用其他的人手还好,偏偏他选择了墨氏的刺客,萧凝的人几乎在第一时间就获知了消息,完全可以从容的布置反击。

    用最熟悉墨氏刺客套路的人去防墨氏刺客,还是以逸待劳,有备打无备,刺客惨败,就是显而易见的结局。

    刺客的损失,还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据此,许蒙知道了司马懿已经将矛头对准了自己。许蒙人老成精,岂能善罢甘休。

    第二天,许蒙就入宫面见曹睿,密商一番,然后神神秘秘的离去,回家就闭门不出,无人知道许蒙在暗地里鼓捣些什么。

    而曹睿身边一些亲信,却断断续续的将内幕消息传了出去:曹睿准备对司马懿动手了!

    司马懿的眼线布置,在曹睿身边当然不缺。这样的消息,正是司马懿特意让他们打听的,自然是一刻不敢耽误,火速报知司马懿。

    若仅仅几个眼线说事,以司马懿的稳妥,未必就能上当。但架不住随后曹睿的一系列明招:在邺城周边一番眼花缭乱的调兵动作,让司马懿真正的起了疑心:放在平常,这样的操作常有,无论是操练还是演习,都很平常。但在当下的节点,曹睿这样的操作,很自然就被司马懿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两下里印证,司马懿确信:曹睿已经在邺城布置好了天罗地网,就等自己入瓮。

    司马懿当然不会蠢得没事人一般闯邺城。邺城可是曹氏的大本营,司马懿还没有狂妄到这个地步。事已至此,司马懿的应对,就是以攻为守,在邺城周边发难,转移曹睿的注意力。

    司马懿多年的运作,早已在曹氏最为倚重的中军系统里面安插了不少腹心。本来是准备放在与曹氏最终摊牌时使用。但现在,自己的小命被人觊觎,为保命,司马懿就顾不上那许多了,虽然时机尚不成熟,但一切为了保命,代价不代价的,就顾不上了。

    这正是许蒙的老奸巨猾之处,许蒙知道那批刺客是司马懿派的,既然全军覆没,司马懿心中一定很慌张。既然慌张,就表示此时的司马懿,最为脆弱,不复有往日的冷静和深沉。这个时候,刺激一下司马懿,最能刺激的司马懿蹦起来。

    司马懿的优势在于大势厚实。当下的天下,是世族当道,世族掌权,司马懿得到河间大族为代表的世族支持,长期下去,司马懿迟早会成长为参天大树,成功取代曹氏。

    所以,时间在司马懿这边,只要司马懿沉得住气。相反,曹睿这边,虽然皇权在握,却不能把司马懿怎么样。曹睿最希望的就是司马懿蹦出来,与自己唱对台戏。

    不管是否世族当权,毕竟忠君的大义还是根深蒂固的。无论司马懿多么受世族欢迎,受世族爱戴,一旦他在忠君的大义前面有亏,就谁也救不了他!

    明白这个道理的许蒙,当然不会放过如此天赐良机。司马懿虽然想通前情,毕竟心系邺城命运,终归失却平常心,被许蒙就此摆一道,也是无可奈何。

    不得不说,许蒙此招也确实是行险。因为司马懿的影响力,要是司马懿暴起,肯定是轰动天下,至少曹魏内部要大受冲击。如何确保安全的运作,就成为许蒙和曹睿必须考虑的问题。

    对许蒙来说,他的身份其实并不怎么担心曹魏大乱的问题,曹魏大乱,不是更符合黄顺的利益吗?但曹睿好歹也算是英明的君主,不可能冒着灭族的风险去跟司马懿干仗。要让曹睿动作,至少要有能说服曹睿的东西拿出来才是。

    许蒙当然拿出了东西,就是黄顺的保证!黄顺当年与曹氏的关系与往来,曹睿当然知道的清楚,许蒙告诉曹睿,他可以亲自去见黄顺,得到黄顺的保证:在曹氏与司马懿斗法的过程中,确保不会有大兵骚扰曹魏边境。

    单纯是请行,当然不能说服曹睿,事实上,许蒙花了几乎一整天的时间,才说服曹睿相信:黄顺一定会答应!

    所以,许蒙回府后闭门不出,实际是悄悄出城,星夜兼程往成都去了。

    曹睿自己,则坐镇邺城,通过一番调兵遣将,将力量集中在邺城,全力防备司马懿的反击。

    变故首先来自中军,这出乎曹睿的意料,却没有让曹睿乱了阵脚。退一万步,就算整个中军都反投司马懿,至少,虎豹骑是牢牢掌握在曹氏手中的。

    只要凭借虎豹骑站稳脚跟,曹睿就有把握重新掌握中军。这个时候,正是发挥己方全部实力的时候,容不得半分留手,曹睿立即下令虎豹骑出动,对参与叛乱的中军进行清剿。同时召集所有中军校尉级以上军官入宫,要他们宣誓效忠,保卫朝廷。

    本章完

第1254章 刘禅行动() 
邺城毕竟是曹氏的大本营,司马懿虽然经营多年,但还是无法撼动曹氏的优势。曹睿很快就将邺城周边稳定下来,得以安稳的坐镇皇宫大内,应对司马懿主导的外军威胁。此时的曹魏境内,四处战火,根本没有中立保平安的一隅之地。大族多年的运作,早已渗透了大部分郡县。这些郡县,大都旗帜鲜明的站在了大族这边,起兵反对朝廷。一时间,双方的讨伐檄文你来我往,仿佛街头骂战一样,毫无底线,更不讲究任何斯文。双方都彻底撕破了脸皮,彻底杠上了。

    此时的黄顺,还在成都慢悠悠的运作着科举大事呢。此时的东吴和曹魏内部都已经云谲波诡,朝廷的大厦风雨飘摇。而蜀汉内部,同样也在做着激烈的斗争,三方政权,无一方幸免。

    从全局看,黄顺已然占据了绝对优势,但在蜀汉内部,黄顺仍很难得志,江州集团誓死狙击是一方面,诸葛亮的坐镇,也让黄顺不能有大动作。

    就说这个科举,如果能有诸葛亮的支持,何至于沦落到如此凄惨的景象?但黄顺心中也明白,要是诸葛亮能答应自己的科举大业,那他就不是诸葛亮了。

    真要让黄顺在蜀汉内部组织起科举这样的大事,先不说就此打破世族对官职的垄断,得罪了全体士人,就是黄顺自己,借此一步成为所有科举人的官场引路人,所有走科举路出身的官员,都对黄顺感恩戴德,这是要架空皇上啊!诸葛亮忠于刘氏,忠于蜀汉,当然不能答应出现这种情况。

    诸葛亮知道黄顺提议的科举大业,确实对朝廷选拔人才大有裨益。但眼下,却绝不是朝廷鼓捣科举的时候。这个时候,朝廷还需要大力倚仗世族的支持。若这个时候朝廷要撇开世族单干,暴怒的世族足以将高高在上的皇权撕扯的粉碎。

    也就是说,当前的皇权,还没有强大到压制世族力量的时候,该隐忍的就要隐忍。

    只可惜,诸葛亮老谋深算,明白这个道理,年轻的刘禅却不行,刘禅看到了科举的好处,可以大大加强皇权,从此不再受世族掣肘,这就够了,刘禅就不想再往下深究了,实话说刘禅也没有那个才智继续往下深究。

    所以,刘禅的行动迅速而果敢,先找的诸葛亮商议此事,被诸葛亮否决后,刘禅并不灰心,又找了赵统。为什么不找黄顺?因为刘禅认为,黄顺自己就在搞科举,朝廷的科举也让黄顺搞,担心黄顺借此中饱私囊。

    赵统虽然与黄顺关系不错,但对刘禅,对刘氏,确实也是一片忠心。只是赵统与刘禅一般,都是志大才疏的货色。俩人凑在一起,一拍即合,马上就开始行动。

    朝廷嘛,做事当然要体现的更为大气,更为公平一些。不能像黄顺那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