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真相-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忍不住提高了声音:“那套小孩子衣服是怎么一回事,怎么知道是哈山的?”

白老大挥了挥手:“说来话长,也十分凑巧,我们决定了不招摇,只当是普通人,到上海去,两个糟老头子,自然不会有什么好招待,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小客栈,在南市,总算不至于露宿,你们再也料不到,那小客栈,还是用马桶的,没有现代卫生设备。”

白老大又大大喝了一口酒。

两位老人家平时的物质生活,属于世界第一流的水准,这时睡在晚上还要起来找臭虫的小客栈中,倒也不以为苦。上海市的南市一带,近年来,并没有什么发展,一切和几十年前没有多大的不同,只是人更挤,一切更加残旧。

熟悉的环境,带给他们太多年轻时的回忆,他们有太多的地方可去,可消磨时间,在一幅残破的砖墙之前,他们可以站上老半天,啼嘘时光之流逝,自然环境差些,也不以为苦。

等到三天之后,他们跑遍了上海各处,才定下心来,找到了一个收藏近代史中有关上海部分的机构,两人又埋头埋脑研究有关小刀会资料。

在这三天之中,机构的主持人,看出这两个老人大有来头,对他们十分客气,他们透露了要找小刀会详尽资料的意愿,那文史馆的馆长道“有一位文史委员会的会员,和两位差不多年纪,专门研究小刀会的历史,两位是不是见一见他?”

白老大和哈山大喜:“我们应当去拜访,请先代我们联络一下。”。

于是,三个老人,在一所可以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的屋子中见面,互道慕之情  其实在这以前,谁也没听过谁的名字。

那位老人家的名字是史道福。年事虽高(比哈山、白老大更老),可是身体硬朗,思路清楚,和哈山白老大,正是同一年代的人,到了他们这种年纪,能遇到同一时代的人,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三个人讲起上海的旧事来,忽然提到上海有一处地名叫“郑家木桥”,三个人都异口同声地道:“那里其实有过一座木桥的。”

三个人互望著,感到世界上知道在郑家木桥真的曾有过一座木桥的人,可能已不超过十个,而他们三个居然能聚在一起,那真是难得之极,所以更加莫逆,真正的一见如故。

可是虽然如此,史道福老人在那种每个入都怀疑另一个人的环境中生活得久了,心里话,还是不会立即向别人说出来。他们先就小刀会的历史,高谈阔论了三天,然后,到了第四天,三个老人都略有酒意时,史道福才问:“两位知道我为什么会对小刀会的历史感兴趣吗?”

白老大和哈山是何等样人物,早就感到,在这三天之中,史老头虽然和他们倾心相交,也提供了不少小刀会的历史,可是总有点吞吞吐吐,有好几次欲语又止的神情,落在两人的眼中。

两人也私下商量过,一致认为史道福的心中,另有秘密,未曾说出来。

他们自己是老年人,自然知道老年人的心理,老人如果有心要隐藏什么秘密的话,那除非他自己愿意说出来,不然,没有什么人可以强迫他讲。要是他自己不主动说,那么这个秘密,也就永远不为人知了!所以,哈山和白老大十分小心,绝不试探,唯恐打草惊蛇  虽然他们当时不知道史道福究竟有什么秘密。

直到那天,史道福这样一问,哈山和白老大互望了一眼,白老大打了一句苏白(苏州话):“来哉!”意思是史道福快要说出他的秘密来了。

哈山装作若无其事:“不知道,如果你不方便说,不说也不要紧。”

愈是叫别人不要说秘密,人家就愈是要说,这是人的通病,史道福也不例外,可是他又呷了一口酒,添了半天嘴唇,把口中的几只假牙拿下来再放上去,足足过了两分钟,哈山和白老大两人都几乎忍不住要骂脏话了,他才道:“我上代,和小刀会……有过一点纠葛,由于我上代……做了对不起人的事,不是很光采……这是一个大秘密,至少有七八十年没人提起了!”

白老大和哈山等了半天,憋了一肚子气,却听得他扭扭捏捏,讲出了这一番话来,不禁又是好气,又是好笑,哈山首先忍不住,发言“触霉头”:“是不是你上代曾经告过密,把小刀会送到官府去过?”

上海话之中,说话“触人霉头”的意思,就是不客气,不说好听的话,故意令对方难堪,再俚俗一点,可以说成“煤球一吨一吨倒过去”,有种非令对方下不了台不肯休止的刻薄。

哈山这时候的话,也就够刻薄的了。因为根据中国民间的传统,同情总是放在造反的一方,不会放在官府的一方,那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所形成的一种民族叛逆心理。小刀会在上海造反的前因后果不必深究,敢于和官府对抗,而且官府又和洋人勾结,那就足以令小刀会在传统之中变成英雄。

哈山那两句话,等于是说史道福的上代,干过官府的狗腿子,这侮辱可算是相当大。史道福一听,立时瞪大了眼,涨红了脸,十分生气,可是他在喝了一口酒之后,怒气消失,叹了几声:“不至于那么不堪,可是也……实在对不起人,我说的上代……是我的叔叔和阿婶,我自小丧父,娘走得不知所终,是叔叔和阿婶养大我的,当时,我叔叔是一个手艺人,专替人补鞋子,在一个弄堂口,摆一个小摊子,事情发生那年,我四岁,已经有点记性了!”

他说到这时,伸手指了指自己的脑袋,像是对于自己能保持四分之三世纪的记忆,十分自傲。

而哈山和白老大两人,在这时,不禁面面相觑,啼笑皆非。

他们绝未曾想到,史道福竟然会“从头说起”,他四岁时发生的事,如果一直说到现在,那什么时候才能说得完?而且,这种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听来有什么味道?只怕会把人闷死!

两个人都是一样的心思,所以不约而同,一起张大了口,大大地打了一个呵欠。这样的“暗示”,一般来说,都相当起作用,可是在史道福面前 一点也没有用,史道福一面指著自己的脑袋,一面继续道:“那天下午的事,我还记得,我刚把一个客人的皮鞋,送到一间大菜馆子里去回来。大菜馆子里食物的香味,令我一直咽口水,咽到了弄堂口的鞋子摊前。

哈山和白老大苦笑,互相举杯,喝了一口酒,心想没有办法,只好听下去了。想想一个穷孩子,进入大菜馆子(西餐厅),闻到了食物的香味而大是垂涎的情景,倒也相当动人,所以第二个呵欠,就没有打出来。。

史道福继续道:“一到弄堂口,我就看到一个人,抱著一个`蜡烛包',在和我叔叔说话,叔叔的样子,像是十分为难,那人好高,我要抬高头,才能看到他的脸,我及不到他腰高,所以一走近他,就看到他腰上,别著一把雪亮的小刀,刀柄还挂著红绸,神气得很。”

史道福讲到这里,停了一停,向哈山和白老大两人望了过来。

两人在这里,非但不打呵欠,而且听出点味道来了。史道福所说的那个人,显然是小刀会的人,那时正是小刀会在上海风云际会的好日子,何以一个小刀会的人,会和一个婴儿连在一起?

(哈山和白老大是上海人,自然一听到`蜡烛包',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知道包中一定是一个婴儿。)

他们正是为了追寻小刀会的资料而来,有了这种活生生的资料,自然求这不得。

所以,史道福一向他们望去,两人就连忙做手势,请他说下去,尤其是哈山,天生最喜欢听稀奇古怪的故事,态度也就大是前据后恭,连声道:“请说,请说!”

史道福侧著头,毕竟年代久远,他要搜索记忆,才能说得下去。

“那人把那`蜡烛包'向叔叔手里送,叔叔却不接,我看到包著的那个小囡,眼乌珠转动,样子十分可爱,就忍不住伸手去摸他的头 那人却顺手把`蜡烛包'送到我手中!”

白老大“啊哼”一声:“小刀会的人托孤,这倒有点意思。”

哈山一下子拍在白老大手背上:“你别打岔!”

史道福反背双手,摆出了一个抱住了婴儿的姿势来,还左右摇了两下。

(中国的武土拉弓射箭的时候,标准的姿势是“一手如抱婴儿,一手如托泰山”,可见抱婴儿,是有一定的手势的。)

史道福的神情,完全沉浸在遥远的回忆之中,他道;“那时天十分冷,弄堂口的风很大,那小囡的脸,冻得通红,我忍不住用自己的脸,去贴了贴,小囡反倒笑了起来,我感到有趣极了!”

他说到这里,忽然吸了一口气:“当时我只顾逗小因玩,没有注意那人和叔叔说了些什么,只是忽然觉得手中一紧,那人又把婴儿抱了过去,抱了好一会,才交给了我叔叔,就大踏步走了开去。我叔叔抱著小孩,神情十分紧张,忽然道:`快收摊子,回去再说!'摊子我是收惯的,收了摊子,跟著叔叔回去,叔叔把小孩交给我抱著,我一路逗他玩。”

白老大听到这里,略为不耐烦:“请你说得简单一点,不必太详细了!”

史道福“嗯”了一声,好一会不言语,哈山瞪了白老大一眼,怪他不该打断了话头,过厂几分钟,史道福才道:“当时我年纪实在太小,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后来长大了,想想,知道那个人……一定给了我叔叔不少好处,托我叔叔照顾这个婴儿,因为不多久,我叔叔就忽然有钱买房子了,嗯,就是现在我住的这房子,历史悠久,他的日子也好过起来,不再摆补鞋摊子,可是,他并没有好好照顾那小囡。”

哈山可能是由于自己是孤儿出身的缘故,所以十分紧张婴儿的遭遇,忙问:“你叔叔把那孩子怎么样了?”

要知道,那时的人没有现在文明,路上有个死婴,决不会有人去过问,都当垃圾处理,若是他叔叔受了人家好处,又起了坏心,那婴儿可危险之极。

史道福对哈山的问题,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摆了摆手,示意他别急,然后才道:“那婴孩在叔叔家三天,阿婶不喜欢他,十分嫌他,反倒是我,觉得多一个小弟弟很有趣,有一天晚上,我听到阿婶和叔叔的对话,才知道阿婶不喜欢那孩子的理由。”

史道福说到这里,五官挤在一起,显得他脸上的皱纹更多。任何老人当然都曾年轻过,有过童年,当他听到他叔婶对答时候,他就不过是一个四岁的孩子。

当时,他叔婶的对话,对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听得懂的,自然只有三四成,可是由于这一番对话,在他脑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一直在反覆琢磨,随著渐渐长大,终于领悟了其中的意思。当他在那么多年之后,向哈山和白老大说出来的时候,他自然是已经领悟了意思,懂得了当年他叔婶的对话的。

他先听得婶婶说:“你真准备把这小赤佬养大?”

他阿婶自然是在和他叔叔说话,他叔叔沉吟了一下才回答:“他留下的钱,养一百个小孩都够,总不能……答应了人家不算!”

史道福的评语是:叔叔是老实人,可是阿婶十分精明,唉,穷透了,精明全是穷出来的!

阿婶立时道:“不行,第一,小刀会造反,捉住了是要杀头的,你收留小刀会的小孩,不杀头,只怕也要吃官司,坐监牢!”

叔叔咕哝了一句:“小刀会的钱你倒要!”

阿婶的回答:“钱上没有刻著名字!”

叔叔辩了一句:“这孩子的额头上,也没有刻著是谁的儿子,就当是你和我生的好了!”阿婶叫了起来:“你要死快哉!你不看看,这小儿鼻头高、眼睛大,皮肤的颜色象皮蛋,十足是个杂夹种,你同我生得出?”

史道福的阿婶讲这一番话的时候,自然是道地的上海话,(杂夹种)者,混血儿之谓也。

阿婶这样一说,叔叔也犹豫了起来:“看看倒真有点像,人家说,杂夹种愈大,愈是看得出来,唉,这……怎么办才好?”

阿婶十分果断:“掼脱伊。(扔了他。)”

史道福又有补充:“我听到这里,几乎直跳了起来,活生生的一个人,怎么说扔掉就扔掉?可是我很怕阿婶,假装睡著,一声也不敢出。”

哈山听到这里,更是紧张:“后来怎么了?”白老大呵呵笑:“哈山,你遇说故事的老手了,他不会爽快说出来的,一定要吊著你的胃口。”

史道福大摇其头:“不是吊胃口,事情总要来龙去脉说清楚了,听的人才有味道,一部(红楼梦),也是这样子罗罗嗦嗦说下来的,若要直截了当,说几句话,就可以说完,还有什么看头?”

哈山高举双手,作投降状:“好……好……由得你把来龙去脉说清楚。”

史道福叹了一声:“我叔叔当时也反对。”

他叔叔说:“让我想一想。”

这一想,好久没有声音,史道福毕竟是小孩子,也就迷迷糊糊睡著了。

第二天,一早他就被婶婶叫醒,看到婶婶正在床板上,用一条破棉胎把那小男孩包起来,那条棉胎的棉花,已硬得和石头一样,颜色发黑,上面的网络,也破的破,断的断,包好之后,用一条草绳,扎了几转,这时,叔叔从外面进来,拿了一张报纸,报纸包著两根油条,所以有一大半被油浸得成半透明。

叔叔把油条拿出来,递了一条给史道福,自己咬著另一条,一面把报纸折得很小,塞进了棉胎之中。

婶婶问“这是干什么?”

叔叔道:“这孩子,也不知是哪天生的,那男人说是他的父亲,可是连姓名也没有留下,父母都不知道,这张旧报纸上的日子,就算是他的生日吧。”

当史道福讲到这里的时候,白老大就发觉哈山的神情不对头了  他面色苍白,手不住地发抖,手中的半杯酒,不断在洒出来。

他双眼发直,望定了史道福,看来他想伸出另外一只手来指向史道福,却说什么也抬不起手来。

白老大大吃一惊,忙喝道:“哈山,你怎么了?”wωw奇Qìsuu書còm网

他一面说,一面走过去,托住了哈山拿酒杯的手,把酒杯托向他的口边,哈山大大喝了一口,可是有点力不从心,一大口,只有一半进了他的口,一半流了出来。

白老大更吃惊,忙把手按到他的头顶上,用力搓著,一面道:“你要中风,也等听完了故事再说……”

哈山直到这时,才缓过一口气来:“我没事,我没事。”他拨开了白老大的手,又问:“那包油条的报纸,你记得是几月……几号的?”

史道福也看出了哈山的神态大是有异,可是他无论如何想不到发生了什么事,反是白老大,有了几分感觉,他不由自主,“嗖”地吸了一口凉气。这时,哈山的手握住了他的手,手竟是冰凉的  在白老大的记忆之中,只有一次,哈山这样紧握著他的手,手是冰凉的,那是他们都十一二岁的时候,和一个近二十岁的凶恶青年打架之前,那一次,他们两人合力,把那个以为两个小孩子好欺负的家伙,打得头破血流,鼻青脸肿。

史道福点头:“我那时认字不多,一二三四是认得的,那是十二月二十日。”

哈山的喉咙发出了“咯”地一声响,双眼向上翻,看样子要昏厥过去。白老大也不由自主,发出了一声惊呼,伸手在他的太阳穴上,轻轻弹了一下,这一下急救手法,总算把哈山向上翻过去的眼珠,弹得落了下来,他望著白老大,出气多入气少。白老大忙道:“哈山,镇定一点,只怕是凑巧,只怕是凑巧。”

哈山气若游丝:“凑巧?”

史道福大是奇怪,不知道哈山犯了什么邪,睁大了眼,不知如何才好。白老大忙道:“你只管说。”一听到“十二月二十日”,白老大就知道事情实在太匪夷所思,太奇妙,太凑巧无法理解了。

白老大和哈山从小认得,几十年的交情,自然知道哈山的生日是十二月二十日,也知道他这个生日不是他真正的生日,是他在孤儿院门上的木箱子(专门用来放置弃婴的,放了弃婴之后,拉一根绳子,就有铃会响,孤儿院中的人就会出来看,弃婴的人,拉了绳子之后,要赶快跑开,不然给孤儿院中的人看到了,就不肯收弃婴)中发现的,在包扎他的旧棉胎中的一张旧报纸上的日子。

那间孤儿院十分开明,尽可能保存著孤儿被发现时的东西,那张旧棉胎自然无法保存,那张旧报纸却还保存著,在哈山十岁那样,给他看过。报纸上的油渍还在,一看就知道是包过油条的。

哈山还曾对白老大恨恨地说过:“你知道我为什么只吃大饼,不吃油条?就是因为我还不如油条,油条不会被人扔掉,我却被人扔掉了。”

孤儿的心情,大都十分偏激悲愤,哈山自然也不能例外,所以史道福讲著他家和小刀会的关系,讲到了那个婴儿被弃之前的详细经过时,哈山愈听愈是心惊  他毕竟年纪老了,未免难以负荷这样的刺激!当年那个婴儿,竟然就是他!如今的世界航运业钜子哈山。

白老大也有天旋地转的感觉,实在令人难以相信,久已淹没的,至少八十年之前的事,以为再也没有人知道了的事,竟然在闲谈之中,一点一滴地显露出来,这不是太奇妙了吗?

白老大知道,自己口中在说“碰巧”,事实上不可能有那么多“凑巧”之处。他极力要哈山镇定,然后才问:“那婴儿,后来不是随便扔掉,而是送到孤儿院去了,是不是?”

史道福神情讶异:“你怎么知道?叔叔带我去的,他在对面马路等我,我抱著小囡,放进孤儿院门口的木箱子,我还看了小囡的面孔一次,拉了绳子,就和叔叔一起飞奔了开去。”

哈山的声音像是垂死的青衣:“那孤儿院在……什么路上?”

史道福一扬眉:“梵皇渡路,隔壁是一座教堂。”

哈山的身子,像是筛糠一样,那是再也假不了,白老大忙在他耳际道:“不必让别人知道!”

哈山勉力点了点头,又问:“那一天是  ”

史道福道:“是十二月二十四号,外国人的节日,冷得要命。”

哈山还是受不了刺激,昏了过去。

白老大等了一分钟才施救,因为他知道,这刺激对哈山来说,实在太大,立刻将他救醒,他还会再昏过去,对一个老人家来说,多昏一次,可能离阎王就多近一步!

史道福讶异莫名,连声问:“怎么了?怎么了?他像是受了大刺激?”

白老大掩饰:“不知道为了什么,他有这个毛病,你别多问他,一问,毛病更容易发作!”

史道福虽然疑惑,可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