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乡人家-第4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沉默,仿若殿内没有人般死寂。

    顺昌帝目光沉沉地看着冯尚书,不用抬眼看他身后的朝臣和下面的商贾,也知道他们都在等着自己判决。

    要如何处置冯尚书呢?

    冯尚书紧张极了,没有人理会他,他快绷不住了。

    他以为,清哑定会反击,那他就趁机撞死,以死明志。不求翻身,至少也要给清哑名声抹黑,而且在帝王心里种一根刺。有朝一日,这根刺会令皇帝寝食难安,拔之而后快。

    谁知,清哑却一声不吭。

    冯尚书便知道,是方初阻止了她。

    冯尚书进退不得,不知如何是好了。

    良久,顺昌帝漠然道:“老爱卿年纪大了,不宜再操劳,就此告老还乡,安享晚年去吧。”

    冯尚书听着皇帝平静的声音,连个发作的理由都没有。

    这时候,若是他闹着死谏,更像无理取闹。

    他伏地哀声泣道:“皇上——”

    崔嵋忽然开口道:“郭织女邀买人心,居心叵测;玄武王拥兵自重,可能造反;白虎王和靖国公外戚势大,也有可能造反;王家是太皇太后娘家,也是外戚势大;蒋大人外方内圆,最是狡诈……冯尚书,你何不都说出来,谁得重用就弹劾谁,等把这些人一个一个都除掉了,皇上就众叛亲离,这皇位也该易主了。冯大人为废太子可谓殚精竭虑,煞费苦心。是也不是?”

    冯尚书瞪大眼睛,哆嗦道:“你……你……”

    崔嵋冷笑道:“老大人不必激动,本官才疏学浅,还不够资格被老大人污蔑。皇上该亲贤臣远小人,似你这般为了争一口气污蔑忠臣良善的小人,早些告老,是朝廷的福分!社稷的福音!”

    冯尚书呼呼喘气,就要动作。

    崔嵋指着他喝道:“大人敢血溅此殿?你污蔑郭织女,不就是想激怒她,然后好撞柱自尽吗?要死回家去死,别弄得像有人羞辱你一样。我们大家看得很清楚,今天,是你自取其辱!”

    蒋大人皱眉道:“郭织女还没让你道歉呢!”你就要死要活的?

    冯尚书顿住,惶然无措。

    顺昌帝道:“革去冯尚书一切职务俸禄,贬为庶民。来人,送他下去!”皇帝的声音冷漠威严,已经动了真气。

    立即有两名龙禁卫上来,将冯尚书拖了下去。

    冯尚书连挣扎的力气都没有了,更遑论拼死。

    他,终于未能保住晚节,落了个凄凉下场!

    众臣默默看着他被拖出去,没有人耻笑他。

    朝堂,不是单纯讲理的地方,而是权势的较量和利益的平衡。今天,情势倾斜于郭织女,所以冯尚书倒了。不但今天,当年在江南,郭织女被诬为妖孽时看似凶险,然最终情势还是倾向于她,所以夏家倒了。再追远些,当年郭织女初出道,在锦绣堂将织锦技术转让给九大世家,也令情势倾斜于她,所以谢吟月败了。

    冯尚书也不笨,对郭织女的污蔑手段很平常,但很管用。

    今天皇上不相信,也许今后哪一天就信了。

    自古帝王多疑,更忌讳有人颠覆江山社稷,为此“宁杀错不放过”。崔嵋对冯尚书的反击,也是利用这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同样很管用。史书上记载的此类事不知多少。

    也不能怪皇帝耳根子软,身为帝王,若不警惕迟早会丢了皇位;过于警惕则容易被人所趁,皇帝也是人,未必就能完美掌握这个分寸。

    别说对臣子和百姓,便是对亲人也是如此。

    先皇临去时曾告诫顺昌帝:对于白虎王靖国公一系,只要靖安大长公主还在世,便不用担心他们会谋反;一旦他皇姑母去世,便要防备白虎王靖国公一系,所以,顺昌帝极为尊重孝顺靖安大长公主。

    靖安大长公主一直没出声,她在观察顺昌帝。

    顺昌帝登基才几年,正年富力强,还算耳聪目明;等年纪再大些,时常被人挑拨,难免不会犯糊涂。

    驱逐了冯尚书,顺昌帝笑道:“郭织女……”

    忽听下面叫道:“皇上!”

    原来是明阳子来了。

    顺昌帝忙道:“皇叔来了,快请!”

    ********

    谢谢各位支持,今天继续加更,你们不用太感激!读者齐齐翻白眼:谁感激你了?这是你欠账该还地!(未完待续。)

第1016章 史无前例的威胁

    明阳子上来拜见皇上和太皇太后后,便站在那大骂冯尚书等朝臣居心叵测,不要脸欺负他弟子云云,连皇帝都插不上嘴。

    明阳子长期不在京城,回来后难免会有些俗务要处置,更要与徒子徒孙讨论医药医术等,所以这几天一直在西院忙得昏天黑地。今天一出来,便赶上清哑的会展开幕,又在募捐,十分高兴,忙赶过东边来。却在殿门外碰见禁军拖冯尚书出来,冯尚书嘴里还一个劲地说清哑邀买人心等等。明阳子狐疑,遂问究竟。

    等问明白了,他气得跑上殿就开骂。

    仁王道:“那冯尚书就是赌输了恼羞成怒。”

    明阳子喝道:“你还说!这么窝囊,看着你师侄女给人欺负!这是瞧我仁王一脉没权没势是吗?你给我听着:待会儿就通告仁王一脉所有徒子徒孙,往后谁再敢欺负郭织女、往她身上泼脏水,除非他家人不生病,不然病死了也不许为他们诊治!”

    仁王大声道:“弟弟谨遵长兄吩咐!”

    众朝臣目瞪口呆——这威胁……史无前例!

    不过还真难说,山不转水转,没准哪天自己就病得快死了,那时可要看人家脸色了。

    清哑看着前方那个花白头发老者,嗓子眼**辣的。

    这稀里糊涂认下来的师傅,一直都无条件地维护她。

    有时她真奇怪,这仅仅是缘分可以解释的吗?

    她不知道,明阳子自己有颗仁心,看中的也是她的仁心,如此而已,不然,他亲人弟子也不少,谁能得他如此维护?

    顺昌帝赔笑道:“皇叔,朕已经将冯尚书轰出去了。”

    太皇太后也叫明阳子上前去,命赐座,然后温言安慰,说她和皇上断不会信人污蔑郭织女,叫他放心;又说募捐还没结束呢,叫他好好瞧着,回头让慈善中心拨一笔款给青山医学院那边;又恭维说这次募捐郭织女功不可没,募捐了许多银两,很快把话题岔开了。

    好容易安静下来,又一批一百万捐款送上来,因为银票面额小,看着许多,但金额却与之前不能比,这也够惊人的。

    皇帝和朝臣们发现:截止到现在,捐款的人数丝毫不减,募捐数正以飞涨的速度奔向五千万。

    这还得了?!

    这个数目已超过大靖财税收入的三分之一。

    大靖疆域广阔,自武皇帝(英武帝)统治的“英武盛世”以来,距今已有上百年,百姓安居乐业,内乱不起,边疆也无大战,可谓四海升平,所以人口急剧增长——顺昌帝登基初统计过一次人口:大靖二十个州,总计人口足有四万万——每年财税收入都过亿万之数。

    这些财税收入中,商税收入比重超过农税。

    财税收入虽然多,然家大业大,开支也同样巨大。

    这次,奉州旱灾便令皇帝和朝臣们束手无策。

    国库空虚,不止户部冯尚书盯着方家等商贾的钱袋子,王大人、蔡大人、吴大人、蒋大人等朝臣也同样关注。他们或许不赞成革新,但却起了重农抑商的念头。今天募捐,朝臣们更是不约而同达成一致,要让大靖这些商界顶端的富豪大出血,来拯救奉州百姓。

    不料,郭织女凭空插手,上演了一出赈灾义演。

    募捐的结果,狠狠震动朝臣们的心。

    这些朝廷官员中有很多冯尚书那样迂腐不堪的,也有很多才能平庸的,还有许多精明投机的,也有王大人蒋大人等治世能臣。

    现在,这些人纷纷针对募捐结果大发宏论。

    他们思维敏捷起来,言谈间表示:

    对此结果他早有预见,之前是静观其变,果然就如他所料,这是比较谦虚的人。还有更直接的人,直言他做了什么什么,言下之意能募捐这么多银子是他推动的。也有矜持含蓄的,就事论事分析,也显示他们超越常人的远见卓识。

    清哑听得一愣一愣的,觉得朝廷还是有很多能人的。

    这是她和这些人打交道少,不知他们是“事后诸葛亮”。

    晚上她告诉方初,方初忍不住笑道:“都说无商不奸,但你记住:这世上最无耻的绝不是商人。”是政客!

    且说眼前,也有人说到核心和关键点上。

    就听王大人道:“皇上,微臣今日感触良多。微臣明白了:大靖的财富不在国库,在民间。藏富于民,这才是圣君明主治理的天下!若国富而民贫,则迟早要生内乱。”

    众人愣了下,纷纷附和,赞他说的精辟,正是如此。

    蒋大人精于刑律,沉声道:“皇上,微臣也有感慨:皇上以德治天下,故而天下归心,今日募捐,才会引得京城百姓纷纷出手。而以往江南每有水旱灾害,地方官府虽也号召百姓募捐,然地方官贪婪无度,强占挪用赈灾款,然后逼迫搜刮百姓,百姓被勒索怕了,自然不肯捐款。皇上,微臣恳请皇上下旨肃清吏治,整顿地方官府!”

    这个也说在点子上,却没有引起响应。

    因为这道旨一下,不知多少官员要落马。

    当场就有人目光闪烁,心中惴惴不安。

    顺昌帝威严道:“蒋爱卿所说有理。等将奉州事了,朕要好好整顿吏治,惩治一批贪官。”

    接着,又有人说农工商要一并发展,重农抑商和禁止海外通商不可行云云,对冯尚书落井下石;还有人说起方初的赈灾计划,若奉州能迅速恢复经济,将来在其他州也可推行……

    顺昌帝被鼓舞得激动不已,看着清哑又喜又忧。

    他一点不糊涂,虽不信冯尚书的话,但清哑对百姓的影响力他是亲眼见识到了,对清哑他是放心的,就怕她被人利用。

    郭织女是朝廷封的,只能为他这个皇帝所用!

    因皇帝这番心思,谢吟月抢占市场的目的落空了。

    接下来顺昌帝宣布:郭织女此次公开混纺布,贡献最大,所以由方家最先选择市场,谢家第二,马家第三。

    谢吟月面含浅笑,毫不失态,心中却黯然:费了这么大的努力,终究还是没能改变结果——方家还是占据了汉中府。

    ********

    晚上加更哟。(未完待续。)

第1017章 不一样的结局(加更)

    molly0707和氏璧加更

    ********

    清哑听后转脸看向方初。

    方初对她轻轻点头。

    清哑便道:“皇上,我们捐的少,让谢家先选。”

    顺昌帝奇道:“这是为何?”

    刚才为这个捐多捐少的问题,她面对冯尚书可是毫不退让,方初更认为清哑捐的比谢家只多不少,如何这会子又谦让起来?

    皇帝嘴上问清哑,眼睛却望着方初。

    他看出来了,是方初在背后指点清哑。

    方初也不回避,起身回道:“回皇上,拙荆公开混纺布,是在这次募捐之前就决定的,甚至在奉州未受灾之前就决定了。我们认为:这选择权,只能以这次捐银多少来衡量。”

    清哑组织了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募捐,若最后为自己争利,必定会被人诟病,被有心人攻击,他绝不容这样的事发生;再者,谢家将祖产捐了,正没个营生,属弱者,人心难免偏向那边;最后就是,他看中的地方无需争抢,何必落这个话柄给人。

    顺昌帝劝了几句,便随他了。

    谢家取得了最先选择权。

    谢吟月不料峰回路转,心思复杂之极。

    她瞥一眼轻声和方初说话的郭清哑,有些恍惚:郭清哑越走越高,甚至被封一品国夫人,却很肯听方初的意见;而方初也未阻止她出头,不是管不住,更像纵容呵护,而不是夫纲不振的惧内。

    谢吟月想到自己以前和方初的相处,不由失神。

    再想现在她和韩希夷的相处,更失神……

    谢天护得了先选的机会,却迟疑起来:他对方初始终有份情义在,对清哑也没有仇恨心,如今他们让谢家先,他反不好意思抢。

    前方墙壁上挂着西北地图,十几个府界限分明。

    他目光来回打转,除了汉中府,选哪里好呢?

    谢吟月暗自皱眉,觉得弟弟太过天真,这是谦让的时候吗?而且他谦让了方家未必承情——人家已经让你先了,是你自己不选!

    结果,事情发展又一次出乎她预料。

    就听方初低声对清哑道:“奉北这地方荒地多,种棉花……”声音不大,附近座上人都听见了。

    谢天护一怔,脱口问:“方大哥看中奉北府?”

    方初点点头,诧异问:“莫非你也看中了?”

    谢天护大喜道:“没有,小弟看中汉中府。”

    方初笑道:“还好,咱们各取所需。”

    谢天护激动道:“对,各取所需!”

    转念又狐疑地问:“这奉北多荒野,方大哥选这里……”说到这,忽想起他刚说的种棉花,又咽了回去,只是困惑:若是这地方真好,怎会一直没有人去呢,人烟稀少的很?

    眼下也顾不得这些,他便点了汉中府。

    然后,方初果然选了多荒野的奉北,惊掉一地眼珠。人们当然不会觉得方初没脑子,都猜他有什么密招。

    谢吟月更是糊涂极了——今日结果,完全和前世不一样。

    等结束,顺昌帝迫不及待率领众人出来观看。

    外面,百姓募捐热情持续高涨。

    先前清哑弹琴时,大家默不作声地捐助,现在则是热火朝天地说笑进行。最冲击人心的是门房穿堂那里,那里只接受零散捐献,开始人们还有耐心等候登记,后来便不耐烦了,有人说“捐一两银子也要记名,莫非还指望人家还不成?”于是也不记名了,一齐将银子铜钱往里扔,很快便堆起一座银山。

    真的堆起一座银山,把穿堂都堵住了!

    胡近急忙命人用铁锹将银子铲了抬去院子里堆放,又命在穿堂放了数个大篓子,让捐助人把银子扔篓子里,扔满一篓就抬进去。

    顺昌帝等人看得目瞪口呆。

    蒋大人急忙奏道:“请皇上即刻命人清点银子入库,并多加派人监管。这样不计数、不记名,恐被人钻了空子,若是中饱私囊,将无据可查,那时伤了百姓的一片善心,下次就没人肯捐了。”

    顺昌帝急忙道:“说的是!这事就交给爱卿去办理。”

    蒋大人道:“微臣只能派人监管,清点计数还需户部和慈善中心共同执行。”

    顺昌帝即命吴大人接管户部尚书一职,然后协助慈善中心安排此事。吴大人精神抖擞地走马上任,毫无压力。——压力都被冯尚书给背了,如今事情都解决了。所以说,时也,命也,运也!

    太皇太后和靖安大长公主静静地看着汹涌的捐助人潮。

    太皇太后喃喃道:“这样盛况,武皇帝时期也有过一次。”

    她说的是英武元年的事。

    史书记载:武皇帝刚登基就宣布数项新政,强势拉开“英武盛世”的序幕。英武元年,京城扩建,整个大靖富商云集京城,没人要他们捐款,可是他们自己主动捐了几千万。

    顺昌帝听了一阵激动——他,可以与圣武皇帝比吗?

    ……

    刑部天牢,牢头张海带着两个狱卒进入地下巡查。

    他经过镇南侯世子石寒天的牢房时,多看了两眼。男人都崇敬英雄,对石寒天他是很钦佩的。这一看,却愣住了。

    他不相信似的凑近铁栅栏门,仔细朝里打量。

    片刻后,他惊慌道:“死囚跑了!快去回禀大人……”

    一狱卒吃惊道:“这不可能!张头怕是眼花了吧?”

    另一个也道:“是啊,这锁都好好的。”

    张海叱喝道:“我怎么会看错!快去回禀大人。”

    牢内,那黑色身影转过脸来,对张海一笑,张海觉得很诡异,情形有些不对,正要问,忽然身子一震,不可置信地低下头,看着从胸前穿透的刀尖,顿时明白,什么也不用问了。

    他扭转脖子,看着两个手下:“是你们?”

    一狱卒道:“是我们做的。对不住了张头。”

    一面用力将手中刀往前送,张海扑到铁栅栏上,两手攀住铁条,却无力支撑,身子往下滑,另一人托住他,迅速拖入牢内。

    藏好尸体,两人又出来清理现场。

    然后,无事人一样出了天牢。

    ……

    皇家慈善中心,募捐依然如火如荼。

    今日,人们的善念被最大激发出来。

    顺昌帝命人宣告:三日后,各展厅都会对外开放,只需花几文钱,任何人都可以进去观看所有服饰,并有专人讲解布料的织法、衣服的裁剪之法,真正做到惠及天下百姓。

    百姓们感激跪拜,高呼“万岁!”

    ********

    加更来得早,看完早些睡觉觉!(*^__^*)(未完待续。)

第1018章 约见吴青梅

    顺昌帝心怀大畅,命大总管胡近继续现场主持,清哑等人协助,万不可强逼百姓捐款,然后才和太皇太后去仁王府宗祠祭拜。

    皇家慈善中心不奉佛、道,只供奉皇家祖先。

    英武年间,英武帝命仁王府在太庙之外建立皇家分祠,供奉历代先皇,凡慈善中心有重大活动,都要在这边祭拜。

    顺昌帝走后,方初对胡近说,要和清哑去展厅查看。

    胡近瞧他似笑非笑的模样,心想他知道了自己欺瞒利用清哑一事,忙赔笑道:“方大爷和织女只管去,本官在这里照看就行。”

    姿态放的很低。

    方初清哑便和严未央等人进了东角门。

    ……

    某间展厅内,巧儿、盼弟带着适哥儿和婉儿,以及细腰细妹挨个观看、评论,大多是巧儿对盼弟介绍,因为盼弟没参与设计。

    很快她们就被人围住了,因为巧儿遇见了熟人。

    蔡家的、王家的、玄武王府的,还有吴夫人带着吴青梅姐妹……还有些不认识的新面孔,蔡铃忙为巧儿引见,巧儿也为她们引见盼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