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任务重,时间紧,他采用的是最简单有效的种植方法,不追求单位产量。
1273年1月份时,他让人从大宋的甘蔗产地挑了些带芽的甘蔗,然后挖了五十公分的浅沟,施了鸟粪石的底肥后,保持种蔗沟的深度仍能在三十公分左右。
然后把整条带芽的甘蔗埋在沟里,稍稍盖点稻草,上面再去弄些农田水利设施里的淤泥盖上就可以了,清淤施肥一起办。
由于方法简单,任务很快就完成了。
农业上的事情基本告一段落了,工业上的事情他都交给王德去忙,现在,两口子却为了儿子张战生的教育有了一点不同的意见。
这一天,儿子闷闷地学完了毛笔字,张国安岛主看儿子不开心,便主动和他在草地上玩闹了起来。(。)8
第六十九章 第十头牛()
两个人在要不要孩子学习写毛笔字上产生了分歧,其实后续的争执肯定会是要不要还学习大宋的一些东西。,
张国安岛主认为根本不必让小孩子学习毛笔字,因为在流求岛上,他这几年推行的硬笔书写方式已经见了成效。
连姚麦市长都认为用沾墨钢笔书写方便,而且省纸省墨水省时间省力气。
大宋没有发展出硬笔书写的原因很简单,大宋的造纸技术不适用。
用铅笔在他们市场上常见的纸上还是可以用的,但是想也能用沾墨钢笔就肯定不行了。
不是划破纸,就是洇墨……他们的纸只是为了软笔书写服务。
沾墨式钢笔和墨水都好解决,只是造出能被硬笔书写的纸类比较麻烦。
不过,值得下一番力气,纸张也会是极好的商品。
现在整个欧洲基本都在用羔羊皮纸,它的价钱,比埃及的纸莎纸还贵。
张国安岛主专门为造纸准备了单独的设备,只给造纸厂使用。
因为这种供硬笔书写的纸张不同与造币用纸,量产上不去,意义就不大了。
张国安岛主把那面世界里乡镇企业加工学生作业本纸张的技术拿出来了……在那面的世界,许多学校规定学生只能购买本校的作业本,你懂的。
那个纸张肯定能被正常使用,要不然吃相就太难看了,容易出事……但是这种纸张的成本和技术含量,你还是懂的。
张国安岛主用芦苇纸浆和竹纸浆,然后加上极少的木纸浆,兑在一起,经过碱的漂白,便制出这个时空最白最适用硬笔最便宜的白纸。
这个工艺过程中,唯一技术含量高一点的地方,就是使用连续蒸煮研磨和化工辅助的手段。
所以,张国安岛主不得不配上专用设备。
产出白纸后,张国安岛主没有急着出售,先存够流求的库存再说。
至于说沾水钢笔笔尖,人家大宋的金银匠,学会打造第一个后,手工打制的速度远远超过损耗的速度…后来都成了学徒工的入门技术了。
笔身用象牙用硬木都随便了。
张国安岛主对安静说:“咱们这里全都用上了硬笔,而且,太学院投奔到我们这里的太学生都开始用硬笔了,你再让孩子去学书法,多余。”
安静微笑着说:“国安,我发现你变了……别那么现实好不好?当一门艺术课吧。”
“咱娃苦啊,将来是不是还要学‘琴棋书画’?!你当孩子是神童?!”
安静的眼睛闪闪发亮,说:“孩子是神童!战生才几岁呀,小九九表都背下来了!”
张国安岛主看着充满了母性光辉的安静,决定闭上嘴,他竟然又想去说服中年妇女了。
安静办了一家公办幼儿园,让所有的适龄儿童都可以免费入学。
这几年,八道河地区还真出生了不少孩子,但总数也不到一百个,所以完全免费,那是轻而易举。
胡镇北厂长听闻后,马上就决定送孩子去……但是,他的娘子不干了,为何自己的娃要让人家带?!
胡镇北厂长低声说:“娘子,莫要没有眼光,你看不出这是张岛主在给自己的长子找伴学吗?!”
这个时空,无论是大户人家,还是皇亲宗室,他们都喜欢给自己家的子女找伴学。
原因可能一是让自家的孩子在与其他孩子交往中学会人际关系,二是将来那些伴学也可能成为自家的帮手,总之,还没有孤零零只让自家孩子一个人学的情况。
在胡镇北厂长的骄傲中,除了他比张国安岛主更会使用火镰外,他还认为自己家的娘子更听从自己的话……什么事情往往就是自己决定了,而张岛主,呵呵,还要和他的娘子商量。
安静自己担当了幼儿园园长,沈千千和娜娜甚至杨友行都安排了教学的任务……当然,不是严格的,而且以带孩子玩为主。
其它生活起居方面的人手,都是充足的。
沈千千和娜娜都喜欢安静家主给她们的任务,和小孩子一起玩,很有意思,但是杨友行不高兴了,他是男的,怎么要去带孩子玩?!
张国安岛主带孩子玩,那不是他自己的儿子嘛……
沈千千叉着腰说:“人家太学生都来教毛笔字,你能比上人家太学生?!”
杨友行一时无语,那些太学生确实不是他能比了的,至少人家在《流求周报》上写的诗词,就是他写不来的。
带孩子玩?杨友行不会,但是他会讲故事,特别是他的记忆力好,把家主们先前给他们讲过的拿出几个来,一天讲一个,就把任务完成了!
这一天又轮到杨友行陪孩子们玩了。
小孩子们吵着要听故事,杨友行微微一笑很有型,正和我意。
他马上先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开讲!
“很久以前,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每天都逼他干很多的活!
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
这时候杨友行停下来,问:“大家说,他能不能马上有一头牛?”
张战生第一个发言说:“去买一头吧!”
杨友行回答说:“如果牛郎有那些钱钞,他还会去放牛吗?”
胡镇北厂长的儿子胡万山说:“等母牛生一头吧!”
没有等杨友行说,张战生马上说:“母牛要十个月才能生小牛啊,我爹爹说的!”
这时候,又一个孩子说:“去偷一头吧!”
胡万山快速说:“偷拿人家的东西,巡警会抓到你,把你关在一个人的黑屋子里,我爹爹说的!”
杨友行真高兴啊,省下自己多少事情。
他说:“但是呢,世上从来没有过不去的河,很多困难总有办法解决!”
所有的孩子们都瞪着眼睛认真听。
杨友行慢慢讲下去:
“在他愁坏了的时候,忽然听到草丛深处有老牛的呻吟声……他走进草丛深处一看,真有一头病得很厉害的老牛!
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最鲜嫩的青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病也好多了。
这时候老牛忽然开口说话了!
他说自己本来是天上的神牛,因为违反了规定,被贬了下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
牛郎是个好心的年轻人,他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直到老牛病好了。
老牛说,你就把我赶回去吧,这样你就有十头牛了!”
杨友行又停了下来,问:“大家说说,牛郎为什么会有了第十头牛?”(。)u
第七十章 这只是一个神话故事()
小孩子们马上七嘴八舌喊叫起来,但是在杨友行有意的引导下,都明白了,在困难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要放弃,而且有时候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故事还要讲下去。
“回家后,嫂子对牛郎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老牛原先是神牛,知道王母娘娘的孙女,美丽的织女经常和其它仙女下凡来人间玩,还常去河边洗澡老牛先给牛郎出主意说,你偷拿她们留在岸边衣服,特别是红色的那件,那是美丽的织女的衣服,她穿不上就回不了天宫,就会成为你的娘子。
牛郎想了半天说,不好,这是盗窃和强迫别人老牛这个时候哞哞地笑了,说,我只是试探你,你果然是好孩子!
于是,在岸边,老牛介绍他们互相认识了,后来两个人互生情意,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娘子。
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我们的丝绸就是这样来的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
杨友行顿了一下,问道:“大家说,那个老牛一开始的办法好不好?”
胡万山第一个回答说:“不好,它是坏老牛,教别人偷衣服!”
有一个女孩子说:“他是好老牛,他救过牛郎,还让牛郎和织女认识了!”
张战生却忽然骄傲起来,说:“我娘亲就是织女,她总是把好东西也分给别人我爹爹就是牛郎,他从海外运回很多牛!”
胡万山说:“那你没有妹妹啊”
张战生自信地说:“会有的,会有的!”
杨友行偷了一会儿懒后,决定不往下讲了或者留在以后讲。
小孩子是善忘的,但是千千和娜娜却被这个故事迷住了,她们追问这个故事的结局。
杨友行被她们两个差点逼疯了,就在一个星光璀璨的夜晚讲了这个故事的结局。
当时一起听故事的还有鸡米和啃狗。
这两个家伙当时一起盯着娜娜看,娜娜和千千一起盯着杨友行看。
此时夜空中飘着莲花一般的云朵,他们五个人则一起坐在幼儿园的秋千上,听杨友行讲一个凄凉的故事。
“按照天庭规定,天人与凡人不可以在一起的,所以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兵天将捉织女回天庭问罪。
那时,天空狂风大作,无数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解着织女便飞上了天空。
牛郎和老牛当时正在耕地,那些年,他们通过辛勤的劳动,不仅修建了新房子,还修建了新牛棚。
牛郎看见娘子被抓的情景急得直哭,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娘子被押走了”
千千气哭了,说:“凭什么不让人家在一起?!”
娜娜在喊:“他们为什么不跑到流求来找张岛主?!”
鸡米和啃狗使劲抖着秋千的铁链说:“用火箭炸他们!”
杨友行翻了一下白眼,还是千千有一些智慧。
“当时,老牛想都不想,随手把自己的牛角拿了下来。
那牛角随风而长,很快竟如小船一般大小了。
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跳上了牛角,牛角腾空而起直接追了上去!
老牛在地上仰着光秃秃头喊着:去追!去追!去追!
那牛角飞得又快又稳,慢慢地,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织女可以看清儿女们可爱的模样子,孩子们也都张开双臂,大声呼叫着娘亲,眼看牛郎和织女就要相逢了。
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她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天河波涛滚滚地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任何人都无法横越了。
织女望着天河对岸的牛郎和儿女们,直哭得声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来。
他们的哭声,孩子们一声声娘亲的喊声,是那样揪心裂胆,催人泪下,连在旁观望的仙女、天神们都觉得心酸难过,于心不忍。
王母见此情此景,也稍稍为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动了恻隐之心,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命喜鹊传话让他们每隔七日相见一次。
可是谁知喜鹊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一次,于是王母就罚喜鹊每年都要给他们搭桥!
从此啊,牛郎和他的儿女就住在了天上,隔着一条天河,和织女遥遥相望。”
杨友行停下的讲述,他指着星空说:
“你们现在看见银河两边有两颗较大的星星,晶莹地闪烁着,那便是织女星和牵牛星。
和牵牛星在一起的还有两颗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织女的一儿一女。
想想吧,牛郎织女相会的七月七日,无数成群的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桥。鹊桥之上,牛郎织女团聚了!织女和牛郎深情相对,搂抱着他们的儿女,有无数的话儿要说,有无尽的情意要倾诉啊!
到了七月七日时,若是人们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静静地听,可以隐隐听到仙乐奏鸣,织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谈”
杨友行讲完故事后,五个人一起仰望星空发呆爱是要自己追求的,只要不放弃,总会有机会!
鸡米和啃狗两个人下定决心一起合作,一起追求娜娜的爱!
但是,杨友行用他的拳头“教育”了他们两个,只能是一夫一妻,或是一夫多妻,决不能一妻两夫!
为什么不行?!
结果两人又受到了杨友行更多的“教育”,不行就是不行,这是流求八道河,不是深山里,有种你们就一起回到深山里!
两人不想回到深山里,又“教育”不过杨友行,只好求救于张岛主了。
张岛主一看两个人鼻青眼肿的样子,马上大怒,叫来杨友行,毫不客气,痛骂了一顿,踹了好多脚!
杨友行还委屈呢,说是为他们好!
张国安岛主说:“屁!王母娘娘还说是为织女好呢!你光讲故事,不去吸取教训吗?!”
“”
“小子,这事情得由女方
决定,你能决定啥?!”
好吧,自己的好心不被人理解,那就随他们群婚去吧。
但是,人家娜娜不干呢,啃狗和鸡米不得不采用竞争方法了。
杨友行纳闷地说:“土著这样小就发情了?”
千千白了他一眼说:“人家但是人家有心有意呗,总比没心没肺的人强!”
你这是啥意思?!
千千变了一个妩媚的表情,说:“今年乞巧节,陪我在葡萄架子下听听他们的说话吧。”
杨友行大笑道:“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你真信了?!哈哈哈唉,你踢我做甚?!”。
第七十一章 流求岛的春情()
第七十二章 大宋的政治传统()
这个时期的太学生含金量很高,这些原本经过层层选拔的学子,他们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要过常人。?(?〈[
对他们的再教育都非常容易……当然,他们一般还没有到了守旧和顽固的年龄,特别是他们还和当前的大宋社会有些格格不入,正好可以为我所用。
张国安岛主正好可以利用他们去山东半岛当地方官……他们读书不也是为了当官?!
一个县城的知县可不是想象中的芝麻小官,这绝对是一个理想的仕途起点。
再加上山东半岛有流求卫队保驾护航,张国安岛主和王德都放心让他们管理……
1273年刚入夏不久,日本石见国的石见矿运回来了满满四船的铜银矿石。
石见国的守护大内弘贞完全接受了三原小井和萨摩藩族商的暗中支持,这一百名武士对他来说太重要了,而且还不用他操心供给,这样的好事情,他想都不用想就答应了下来。
结果,双方在石见矿上好一阵乱打……一百名武士并没有带火铳,他们只凭着经过多次实战经历练习出来的团队打法,不到十分钟把对方打的稀里花拉。
经过军阵的打手和只有斗殴经历的打手根本不是一个技术级别的,一百名武士,几下子就把两百多非法占领石见矿的人打跑了,而且死的人还不多,不到十人……大内弘贞守护事先说过,不想把事情闹大,所以一百名武士还都是收着手打的。
那些新恩地头土豪们也不想把事情闹大,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了,守护大内弘贞还给死伤人员赔了一些补偿,算是给对方一点颜面。
三原小井和萨摩藩族商于是开始重新开采,那些占领的人并没有破坏矿山设备,而且,他们即使抢着开那矿石也没有什么用处。
三原小井和萨摩藩族商又商量了一下,觉得现在强压是压下去了,但是不利于长时间的稳定……不如让他们也参与开矿,挣些劳务费也好。
反正张岛主是按矿石的份量付给他们报酬。
这个办法好,于是,小小的石见国全国都动员起来了,开矿的工人很快就达到两千人,他们的运力又不足了。
当他们派人回来报告时,张国安岛主非常满意,很好,利益均摊……反正自己只关心矿石的产量问题,至于相应的报酬,那是必须要给别人的。
这是流求岛的基本理念之一。
运力的问题,到现在已经不成为问题了。
流求岛引的海上贸易**,一方面刺激了大宋的造船行业,让他们达到了高峰阶段;另一方面同样刺激了流求岛的造船技术的展。
大宋完全靠着手工作业的基数大,人手多,在造船的数量上,大宋完全压倒了流求岛。
张老实厂长对张国安岛主说:“我等不与他们比数量,八道河造船厂的海船质量一流,这里的订单都排到明年了,呵呵!”
张国安岛主高兴了,他长年灌输的要质量,先不要数量的说法,逐渐被大宋的工匠们接受了。
他推行的标准件造船法,不单纯使造船度加快,关键是引入了木工机床技术和标准化概念。
王德搞的初级机床,只能适用于极少数天赋较好的大宋工匠,机加工技术,本来就是一个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的技术领域,不适于广泛推开……而且,这样的人都主要用在了军工行业,大栓枪的全面装备,还有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所以,木工机床,是推广机械设备,或者说是推广机械技术最好的教具。
谁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