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与南宋同行-第2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一眼。

    俸禄是优厚的,但是没有机会弄别的收入了。

    流求人竟然不收百姓的赋税!

    天底下竟然有这样的政权,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却又无可奈何。

    因为他们计算出来,事实上,流求人从当地得到的物资和钱钞似乎比付出的多一些,但是不收百姓的赋税,似乎不合体统,或者说他们根本没有上下其手的空间了。

    商人的赋税他们倒是开始收了,但是,那似乎只是税务部门的事实,而他们的俸禄只是由流求钱行发放,猛然看去,他们根本就没有贪腐的机会。

    但是,他们可以等待,现在毕竟只是在战争期间。

    他们中的一些人便去了流求岛找机会……

    流求卫队队员的行动只是阻挡民众携带物资离开,并不是查没什么,这样可以保证他们在执行的时候不能出现意外,没有人有办法借机盘剥别人。

    那些一直在山东境内打工然后往家乡运送物资的民众们慌了神儿,送不回去粮食,家里面的人会挨饿的!

    于是,他们开始偷偷摸摸摸行动起来,反正被抓了后,也只是让拿回去,没有什么损失。

    这增加了阻拦的难度,而且使边境地带一片鸡飞狗跳!

    鲍威大队长又不得不增加了人手,他很快就发现,自己的队员们的主要任务竟变成了和民众的粮食等物资的较劲儿了!

    民众们对付他们封杀的办法是无穷尽的,就算是他们后来不得不警告,以后抓到要没收也阻挡不住了……民众们很现实,他们知道自己还能再挣到,而且采用了蚂蚁搬家的方式一点点运送,甚至在有的地方还组织了起来,驾着小船偷偷摸摸地出海运输……

    鲍威大队长面色铁青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因为张国安岛主说过一句话,如果一项决策让管理者和绝大数被管理者成为了敌对关系,那么就要重新考虑自己的决策!

    现在,他们几乎要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民众的身上了!

    吴迪中队长说:“我们一个小队追了半天,只追回来了二十斤的粮食!我们把鞑靼强盗的活儿都干了……民众带出去粮食和其它物资,他们一定会想办法自己藏好,我们还要操心他们会怎么样藏吗?

    他们本来是把所有的智慧都用在如何对付鞑靼人的,结果呢?

    现在他们开始对付我们了!”

    好吧,任何决策都是可以修正的,这不会丢了管理者的面子,反而坚持错误不动摇才是大笑话。

    他们重新商量了一下,改了一下,决定只抓成批量成规模的偷运,那才是真正变相的资敌。

    结果,情况马上就发生了改变,先不说民众的反应,流求卫队上上下下顿时感到了轻松,可以投入到正常的军训中……其实民众们也明白流求卫队的目的,知道不是为了抢他们的东西,只是担心他们都让鞑靼人抢去了。

    这个担心其实真有些多余,民众没有人会甘心被别人白白抢去,特别是那些人还都是比较聪明的的一些人,他们可以把所有的智慧都用在保护自己的利益上。

    这件事情让年轻人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评价一个决策的正确和错误,只要看它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费力不讨好的事情,那一定就是可笑而错误的。

    ps:假期这段时间,遇到了人生中都要经历的事情,有些忙乱,更新不稳定,见谅。

    假期结束就好了……(。)

第一百八十章 “黄安”的回归() 
山东地区的发展不能说是日新月异,但是,很多事情的变化却人们可以直接看到的。

    事实证明,张国安岛主他们策划的山东行动越来越有成效了。

    帮助大宋助功这个是主要目的,现在已经成为现实。

    虽然大宋带有背叛色彩的单独媾和,让山东地区单独成为了鞑靼强盗集团的对手,但是,大宋暗中的帮助也是巨大的,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他们可以说得到了快速发展的机会,使他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守住山东地区……大宋也得到了暂时的平稳生活和发展,总体说,流求岛和大宋双方算是实现了基本的互赢目标,当然,还不算完美。

    流求岛这些年也从山东地区输出了他们需要的重要物资和人力,开发山东地区,他们并没有赔钱,反而是得到了利益输入。

    山东地区本来就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区,如果借助这个时空还没有的科学技术,他们会快速取得收获!

    其中煤炭一项,特别是优质的焦炭,使他们本岛屿内的冶炼发展得到了助力。

    至于说这里出产的生铁和其它矿产品更不用说了。

    人类发展的动力之一竟然是战争,这不得不让人感慨……

    最关键的一diǎn,他们给了北方民众们一个用脚选择的机会……他们先前就认为,民众沉默的原因,除了政治上的高压外,主要就是民众们没有用脚选择的机会!

    只要真的有一条畅通的道路可以逃跑……他们再傻也不会忍受无穷尽的盘剥和压榨!

    从山东地区向着外面携带物资的办法和道路都很多,从鞑靼强盗集团管控下的地区跑到这里来的路子也同样多。

    那些世家大族会偷着给自己留路子,悄悄和山东地区联系;那些底层文人官员也会在反腐大潮下,快速地向着山东地区跑……其实民众们也知道,也明白,当他们都确定山东地区真的有机会有发展时,才不管多少有心人说占山东地区的人都是一群海盗呢,他们往山东地区跑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成为了一种潮流!

    张国安岛主他们对此乐见其成,而且早都做好了准备……人力,永远是他们最需要的。

    粮食是不缺的……玉米大饼子,咸鱼肉,还有米分条海带汤,这些完全可供应上,这个时候的北方汉人们也同样是正常汉人,只要有口吃的,能活下去,没有人会反抗!

    鞑靼人现在对管治下的民众已经不是掠夺和压榨了,而是公开动手抢了,他们确实急需各种军资,而且,当他们的大军到齐以后,它们基本暴露出来了本相,他们原本就是来自异族的马上强盗!

    汉人官员们的汉法治民现在也已经无效了,战争的需求才是硬道理……一切都为了打赢这场仗!

    中原三个驻兵的地区已经成为了人间地狱,骑兵在四处劫掳的过程中发挥出了重大的作用……那里的地形和气候特diǎn正好适合骑兵四处行进。

    汉人官员的进言都被大头目忽必烈压下来了,所有问题他都明白,但是,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他要养活远道而来的几十万大军!

    如果他们吃不好,或者吃不饱,他们一样会动手抢的,还不如现在这样,军纪不算好,无关重要了,等着战争结束后再说其它的问题。

    大头目忽必烈冷笑着说:“不打败那些海盗……焉有平安可谈?错不是我,在他们!”

    他用百夫长黄安换回大儒郝经的事情已经得到了汉臣们的美谈,这其中他们四处夸赞大头目心中还是有汉臣的重要位置……被宋扣留十多年的大儒,仍然会被记得……

    黄安的回归对黄安来说像个神话,他直到被人送到山东地区边界时,都是一脸的疑惑样子。

    他已经做好了各种死的准备,但是至少多活了一段时间……他被提出监狱后,心知自己要被处死了,他知道自己坑了鞑靼人一次,怕会受到无情的虐待,但是至少比在张弘范那里无名地死去好太多,至少可以扬名。

    我可以死去,但是,我的死能不能带来我个人的名气,或者让我的家族人感到荣光,这很重要!

    黄安,不,赵安真是这样想的……所以,当他被押送时,心里只想着自己可能会受到什么酷刑,但是,当他被押送越来越远的时候,他已经绝望了,难道连在大众面前被处死的机会都没有了吗?!

    那么,他还能靠什么来扬名……无人知道的死亡毫无意!

    甚至他想着留下diǎn诗词的想法都无法实现……一行人拉着装着他的囚车,快速向着南方飞驰而去。

    那时双方提到的条件是,只要把黄安送到山东地区,流求方才能释放郝经……当然,和郝经相比一名小小的兵头啥也不是,在那时大头目忽必烈的眼里,救回一名大儒,是一件拉拢汉臣民心的好办法,惠而不费。

    流求卫队以庄严的形式迎接了“黄安”的回归。

    那个时候,流求卫队已经建起了基本的军事礼仪。

    他们穿着整齐划一的军服,在庄重的军乐声中持枪挺立。

    和流求卫队的士兵相比,押送“黄安”的鞑靼士兵就好像是土匪一样了。

    那些土匪吃惊地看着所谓的流求骑兵,他们骑着的战马比自己的还要高一头!

    而且他们的战刀银光闪闪,样式也和自己不一样,似乎更加长而细……那是王德发主家根据现代马刀的样式打制的,而且镀了铬。

    流求骑兵身上的锁子甲和皮衬甲更加让他们眼馋……他们自己身上的皮甲都是散发着没有鞣制好的臭味,而且他们还听说流求人是天下最喜欢洗澡的人,比宋人还喜欢洗。

    从他们士兵的外观看,那些人恐怕是他们没有见过的最干净的士兵!

    流求卫队的士兵们都是带着敬重的神态迎接假名是黄安,其实真名是赵安的大宋志愿者,没有人因为他被俘而瞧不起他……流求卫队里有明确的命令,如果抵抗无效的话,可以投降,因为可以被救回来!

    这一diǎn也许有人想不通,但是,大多数人嘴上不说,可是心里喜欢,白白送命的事情,谁都不愿意去做。

    赵安被俘的经过,这里人人都知道,虽然《流求时报》因为要保护他,没有刊登他最后的抵抗过程,但是,军中早就传遍了。

    你可以投降,但是,你更应该尊重那些敢于誓死抵抗的人……更何况他竟然能在鞑靼人的朝廷上戏耍了他们,这更显出一种机智。

    当时,赵安满含热泪地看着迎接他回来的队友们,他们个个是在用敬重的神情看着自己。。

第一百八十一章 孔家村的故事() 
赵安后来对黄祖队长说:“我的黄队长,是不是我害死了我的兄弟们?若是当初我让他们投降……他们也许不会丢失了性命,同样可以活到被救回来……想起此事,我心如刀扎!”

    黄祖队长淡然地看赵安的一双泪眼,淡淡地说:“说实话,我若是处在你的地步,最后的结果定会如你一样……可以投降,那是别人的事情;死都不投降,那是男人的事情!”

    黄祖队长说完又哈哈大笑起来,转身而去,微风中飘来了他的歌唱声:

    “生有何所欢,死有何所惧!男儿世上走,何不任风流……”

    说实话,对赵安回归的迎接,不同的人给予了不同的评价,但是无论如何,所以人都感到了一种对英雄的敬意……这种敬意让每一个队员都感觉到了从军的尊严,连那些马穆鲁克骑兵都感觉了!

    尊严来自于敬意,绝不是来自于特权!

    在京湖战区,吕氏集团事实上也跟着流求购买了几百名马穆鲁克骑兵,在那个地方,他们是吕家的家丁,极受吕家宠爱……他们就有特权,可以在市场上跑马,只要需要,他们还可以任意践踏老百姓的田苗而让人不敢说话,没有人敢招惹他们,这些原本奴隶出身的骑兵顿时骄傲起来,他们以为自己得到了尊严……但是,人们私下里没有不骂他们是回回狗腿子兵!

    相反,在山东地区,所有的流求卫队成员都遵守一个军规,没有哪个兵种有任何特别,张岛主的家养小子们都要遵守……

    有功者奖,尊重军规者得到正常的俸禄,有错者罚……只要有罪者必受惩罚,那么就根本不用去想着与老百姓打什么交道,还是那句话,只要真正守军规了,老百姓根本不需要你做什么好人好事就会真正尊重你了。

    山东地区的马穆鲁克骑兵在流求卫队里,他们拥有同样的权利和责任;在流求卫队外,他们拥有同样自由的权利和遵守各项规定的责任。

    所以,他们也就真的把自己当成流求卫队的一员,他们可以保留自己的民族和宗教的权利,他们也知道自己不是华夏民族的一员,但他们是流求卫队的战士,他们在为整个流求卫队做战。

    他们当然也同其它队员们一样得到了山东地区民众的尊重……因为,这支军队是山东地区最大的消费群体,如果他们能和流求卫队的后勤部门打上了交道,哪怕只是一个贩卖青菜的,也会过上非常不错的小日子。

    真正的不扰民,那就是让当地的百姓因为自己的到来不仅没有受损失,反而有可能得到利益……这样的军队到哪里都受欢迎。

    现在,山东地区的流求卫队和鞑靼军队之间的缓冲部很开阔,这当然给民众跑路增加了方便,同时也减少了双方发生摩擦的可能。

    眼下,双方细作回报的情况都显示出,双方都是以守待战……但是,这不代表不会发生摩擦。

    谁也没有想到过,这场战斗的起点竟然是先从一个较为偏远,而且是远离主要交通要道的地方开始的。

    那个地方就是大名路治下馆陶城周边的一个小山村。

    早在十一世纪初,大约是公元1042年,即宋仁宗庆历二年,契丹强盗们在原先世界的蓟县、通县和唐山一带,集结重兵,伺机南侵。

    消息传到大宋的都城汴梁,朝廷文武官员紧急商量对策。

    很多人主张把京城西迁洛阳,还有人主张讲和。

    丞相吕夷简曾在大名府为官,十分熟悉黄河以北的情——针对这些西迁派和讲和派的言论,他讲出了一段与众不同的话:

    “使契丹得渡过河,虽高城深池,何可恃耶?我闻契丹畏强侮怯,遽城洛阳,亡以示威大名府……宜建都大名,示将亲征,以伐其谋。”

    吕夷简的意思是说,如果大宋官家迁都洛阳,使契丹强盗不加抵抗渡过黄河,那时,城墙再高,城池再深,也难阻挡敌人的进攻。

    契丹强盗是碰见了强硬就害怕,遇见胆小的就欺负,匆匆忙忙迁都洛阳,是向敌人示弱,难以显示朝廷的威力。

    应该建都大名,表现出大宋官家要亲征的决心,这样才能米分碎契丹强盗南侵的图谋。

    大名府是当时黄河北面一座重要的军事重镇,有“控扼河朔,北门锁钥“之势。

    就是说,那里掌控着黄河以北的大片疆土,把守着大宋都城的北大门。

    坚守住大名,就堵塞了敌人南渡黄河的通道。

    当时的宋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正确主张,于当年五月就把大名府建为都城,定名“北京“。

    契丹听说宋朝在大名建立了陪都,果然心里胆怯,就打消了这次南侵的念头。

    当时新建的陪都北京,史称北京大名府,既有“外城“,又有“宫城“。

    外城周长虽然没有唐朝时的80里,但也有48里之多。

    宫城,周有3里,建设得相当雄伟壮丽。

    《水浒传》中称她“城高地险,堑阔濠深““鼓楼雄壮“,“人物繁华““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应当说一点也不夸张。

    后来女真强盗抢走后沿袭原名,鞑靼强盗又来抢走后,改名为大名行省。

    现在,这里屯积了近二十万的人马,主要是原先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的战俘组成……他们可以屠尽其它民族的壮年男女,但是对本民族的还是要网开一面,特别是还需要他们能东进来帮助自己。

    大宋的财富本来就名扬天下,到了现在,早都传说是黄金遍地了。

    如果真的能去大宋抢劫是多么美好的愿望!

    大头目忽必烈心里非常清楚,只要鼓动起他们的劫掳之心,剩下的什么问题都不用多说……至于军纪,就不能再多要求什么了。

    馆陶城外的孔家村距离馆陶城一百多里地,那里的村民凭借着从宋境内偷偷买来的花生种子,种植花生,然后榨油,几年来挣了些许钱钞,过上了远比过去还好的小日子。

    北方地区远本长期缺油,无论是何种油料,都甚是好卖。

    这里本来就是丘陵地区,过去种些旱田,只能糊口,还要老天爷照顾……这几年在粮食上,仗着有了玉米、土豆和地瓜这些陆续从大宋境内偷流出的粮种,全村人都能吃上饭了……用老村长的话说,如果再安生个几年,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了。

    有来收油料的小商贩说,外面要打大仗了……村民们笑着说,关我等何事?!这里与外面的官道远离百里,若是来这里做乱,怕不够那些路脚费用……

    小商贩只能点头认可,这里运送出去油料,如果不是仗着有几头健驴走山间小路,还真不知道要费多少力气!。

第一百八十二章 三位“衍圣公”并存() 
孔家村的老村长同时也算是孔家的族长……他现在正在为自己族里面的喜事而开心,特别是自己家里的,又有新人要结婚了。

    这个山村里的孔家与孔氏家族的关系其实不大。

    顺便提一下此时的孔氏家族。

    在这个民族的历史上,曾经有许多显赫一时豪门大户,但是,只有孔氏家族历经了多年,却仍是谱系井然,并且世受封爵,享尽了封建的富贵。

    孔氏家族,是有同一始祖孔子逐渐繁衍下来而形成的庞大家族,素有“天下第一家”的美誉。

    历代王朝都以尊崇孔子和宣扬儒学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基础。

    在封赏和褒扬孔门始祖孔子的同时,对孔子的子孙后裔们也进行大加封赐,尤其自汉代之后,孔子后裔就受封为世袭贵族,从封君到封侯,等级各异,名目繁多。

    而自公元1055年,宋仁宗封孔府主人为世袭“衍圣公”之后,孔氏家族一直享受着这种荣誉……威严、气派的孔府大门,上面高悬着一块匾牌:圣府;门柱上,刻着烫金大字:

    与国休戚,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后历经朝代更迭和家族的变迁,到了后梁太祖乾化二年,也就是公元912年,孔氏传倒了四十二代孙孔光嗣。

    由于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非常恶劣,到处是兵荒马乱的残酷景象,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