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乡绅阶层的文化地位还与自身组成成分有关。
乡绅中的一部分人是通过科举考试、退任或已在乡村休闲的官员。
这些人一生中曾经有过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都与对儒学的虔诚和追求紧密相连,他们从科举制度中得到的不仅是入仕之途,同时也以此作用于儒学的发展,无形中影响着周围的人的文化价值观乃至社会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又逐步确立了自身在乡村社会中的文化主导者地位。
乡绅还对乡村社会长期存在的族权,对乡村社会的治安拥有管理与裁判权。
通常情况下,族长由乡绅综合宗族意见推举产生,或者得到乡绅的合作认可;有的乡绅本人就是族长,对一族拥有道德上名义上的首席权。
此外,乡绅出资办地方治安队或团练,大多还自任头领,对乡村社会治安进行控制、操纵,特别是在边远乡村,乡绅的军事控制权尤其明显。
由上可见,乡绅阶层是这个时空社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阶层,他们的各种权力和社会地位,相当一部分是皇权默许甚至授予的。
上层统治者的目的是让乡绅在皇权不容易支配到的乡村社会里,控制底层人民,以补充地方行政能力的不足。
同时,乡绅又从宗族、统治者这些既得利益者处得到支持,这种这种管理方式既可维护上层统治者的利益也维护宗族利益,在两种势力的支持下,使他们成为乡村民众的代表,构成统治阶级在官府之外的又一股势力。
流求岛境内与大宋的情况完全不同,他们基本上是新建社会,很多地方与大宋不尽相似,但是他们发展的一切又都不可能摆脱大宋的影响。
所以,如何建立自己的乡绅文化制度,这是一个很现实的中期目标。
张国安岛主先前对王德发主家说:“我们对流求卫队队员的训练完全可以让他们有能力组织起二百至五百人,一百多户人家的农业生产……农业种植技术好办,但是缺少了农业原动力……”
王德发主家笑着说:“除了畜力外,每个村子增加一两台低压锅驼蒸汽机问题不大,连普通钢材都不用着,铸铁就可以了!
别看每个村子只多了十几马力的原动力,这就白白多了几十个壮劳力的工作……”
在张国安岛主他们的设计中,这样的比大宋境内略小型化村级单位里,农民每家每户的土地他们是私有的,可以独立开发,而且也可以联合开发……当然,他们要在一个合格的村长的带领指挥下才行。
这里的农村全都是新来的农户,几十年间也来不及建立起可能比美大宋乡绅文化的体制,只能靠着事先未雨绸缪的安排了。
流求卫队的队员们是天然的村长人选,他们在军队里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而且由于流求岛本身的特色,他们大都有从事农业生产的经验,少数人还有工业生产的经验。
军训期间的支农、支工经历岂能是只有一个帮忙的作用?!
还有他们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肯定远超一般的农民农户……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流求式的规定和要求应该具有先天性的服从能力。
流求岛现在还没有乡绅阶层,那么用张国安岛主的话说,他们就只能建立认同自己社会特点的基层人员。
可以单干,同时还可以联合开发,这样的组织形式最适合搞一些经济农作物种植。
至少在现在,在流求岛上,种植粮食已经成为不算合适的农业生产了,对这一点,一些头脑比较灵活的农民看得很清楚。
他们不用引导,也不用做思想工作,因为他们都是来自于商业思想非常深厚的大宋地界……那些农民还远没有被锁死在土地上,鞑靼强盗集团也根本还没有机会限定他们的自由,所以,他们接受新物件,新方法的能力依然很强大。
张国安岛主和他的朋友相信,他们完全可以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组织形式……这一切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
第二百零七章 他们不是海盗()
黄祖队长知道张国安岛主的计划,当然,他想不到他们那样深远的安排,也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将要影响整个社会的布局。
权力永远尊重它的来源处,得利者也永远会维护让他们得利的制度……当认同流求制度,而且是从流求卫队出来的人当上了基层领导者后,一切结果都可以想象出来。
但是,黄祖队长高兴的是他的队员们将来退役后,会有一个自己的出路!
对退役军人的安排如何,也许是考察一个社会体制合理性高下的标准之一。
在他看来,他的队员都是文武双全的人才!
武的不说了,那是基本功……单单是那识字来说,人人都能认得三五百字之上,这一点就是极为出色了,远比大宋的禁军强,甚至可能比得上他们的御前军什么的。
这个时空民众的识字率也许远比后来的几百年要高。
相传,著名的流行歌曲填词者柳永柳三变所写的歌词深受大宋民众的喜欢,只要写下一曲,凡是大宋有水井的地方,就马上会有人传唱……事实上那歌词远远比那面世界的流行歌词要文雅,两种流行音乐歌词的定义实在无法相提并论,更不要提严肃音乐了。
那面世界的填词者,哪一个能比上苏轼?!
好吧,这些都是间接证明了这个时空民众受教育程度高,还没有被愚民化……引车卖浆之徒偶尔唱起文雅的歌词来,都不会被讥笑成“文青”。
一个时代要如何弱智化和粗俗化而后,才不能接受文青这样可爱的人物形象,竟能以文青来当成骂人话!
那一定是傻青或是恶青们欢乐的时代……
黄祖队长相当赞同张国安岛主无意间说过的话:文盲不会成为真正的战士……那样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真心弄懂大义!
至于说他们在训练间隙所进行的支工、支农行动中所锻炼出来的技术技能,也都是这个时空急缺的本事。
后来,好久之后,黄祖队长才感觉到张国安岛主的深意,人家布局很早的。
黄祖队长事实上也早想过自己的退路……打跑鞑靼强盗集团后,他就选择主动退役,不想一生从事军人事业。
他想自己组织一支船队,绕着地球转上一圈!
如果真的如张国安岛主说的那样,地球是圆的,有三大洋是相通的,乘船可以环绕一周的话,那么有生之年中,他完全可以做到这样!
张国安岛主亲口承认过,他和他的朋友都没有实现过这个目标……这更激发了他的无限想象。
他的家族一直经营流求商品,而且直系亲属们差不多都搬迁到了流求,生活非常富足。
加上他自己本来就不看重钱钞与权力……若是能做一件连张国安岛主他们都没有做过的事情,那真真是让人无比享受!
他自己的退路是从来没有愁过,但是却想过自己同伴的退路。
据他所知,大宋境内的退役军人生活并不好,他们大多从事体力上的低贱工作,得不到寻常百姓的尊重。
想想看,大宋境内的民间骂人,竟然是“你这个贼配军!”之类的话,这又完全可以说明,军人在民间的地位如何了……
用什么来骂人就说明民间在上层阶层的引领下看不起什么……这是一个舆论导向问题。
大宋境内的民间里,虽然没有专业挣小钱的五毛或是投机的***来故意引领,但是,军人的地位之低却可见一斑。
所以,他们在服军役时,别人都看不起,更别说他们过了年纪之后的退役时的待遇了……不至于饿死,就算是好结果了。
但是,张国安岛主的计划让黄祖队长看到那些退役队员们的好结果……村长也算是一个小吏了,算是管理一方的人员。
如果队员能把发放的俸禄积攒一些,定能安置出一份好家业……当然,人各有志,还可以选择别的路子。
退路无忧的战士,才更可能成为一名忠诚的战士。
流求卫队的队员有较高的收入,同时又遵守军纪,他们在队伍里所受的文化教育和技能教育让他们有远超平常人的见识和能力……所以,在一般的民众面前,他们都有一种自信而自尊的精神。
流求岛上的官服普普通通,样子不出奇;而他们的军服却是非常帅气,透出一种英气……绝不猥琐!
大宋境内的官服漂亮,流求境内的军服漂亮,这也许是两地服装上最大的区别。
当然,大宋的服饰到了流求岛上,没有人看了会惊奇不同寻常;而流求的服饰到了大宋境内的内地城市,则时常被人称奇……太瘦了些,何至于节省布料到如此地步……这一些不同的特点,同样需给时间来让人家来适应。
到底是宽大松懈的衣服实用,还是瘦小几乎贴身的衣服实用,让时间去慢慢说明。
也许正是以上的原因,孔家村里的村民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不认为他们是海盗了,反而认为他们比馆陶城的军队更相军队。
特别是馆陶城地区的所谓军人来这里时,双方人员的做派别差距太大。
馆陶地方长官董方派来朱都头带了几名军士,与他们商谈换回被俘虏的人员的事情。
根本不知内情的地方官董方,为了增加朱都头谈判的气势,特别挑选了几名大汉,让他们穿上军人的服饰,在他看来,那几个人都是人高马大的样子,定能让海盗或是山匪吓破了胆,赶紧乖乖地交回人员来……
朱都头心里明镜一般,那几个人都是银样蜡枪头,单打独斗中,别说全然不是自己的对手……当然更不是人家的对手!
还好只是谈判而不是打仗……他心里不会有提心吊胆的感觉……
但是那几个家伙吓坏了……上级有令不敢不尊,但是海盗们的厉害,他们又不是没有耳闻,人家可是轻松就把二百人全抓了,听说死伤还不少,自己这几个人能够干点什么呢?!
朱都头的淡定让他们安稳了一些,也让他们对朱都头格外敬重……真的,全靠您老人家保命了,一路上且听您的一切吩咐!
朱都头心里有数,他还是淡定地说:“流求海盗也不是杀人不眨眼的杀神,他们只是杀伤不听从他们命令的人……”
“小的们绝对听从命令!”
这一下子,思想全都统一了。
他们穿着也算是威风的军服出现在孔家村时,不对比不知道,孔家村的村民看得清楚,那几个人高马大的军士,个个都是一脸的苦色,而且驼着背,露出随时要下跪的样子,很猥琐……别人不知道,他们几个人心里一直在大骂这一趟无缘无故要送死的差使……
流求特工队也穿上了他们的军服,一种黑绿相间,像是染坏了布料的军服……但是,他们个个都不怒而威,好像天生有一种气势,压得那几个人喘不上气来……他们不是海盗!。
第二百零八章 馆陶事件的发酵()
朱都头带着兵士公开和黄祖队长谈了谈,然后又在私下里谈了谈。
两次交谈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黄祖队长没有向他们索要太多的物资,营地的基建工作已经完成,再留下那些俘虏已经没有什么作用,那些物资也大多都是一些基本生活用品。
他在索要物资时,还注意到总量不能太多……如果能在未来的大战中多存一些物资,或许有能力帮助到更多的人。
朱都头在随行的兵士面前,对黄祖队长不卑不亢,甚至还大胆的和他争论索要的物资数目太多,想要降低一些。
在私下里,他则如实向黄祖队长汇报了鞑靼强盗集团方面的军事准备。
这场战争可能要真正爆发了……
馆陶城地区发生的事情,不可避免的被董方的上级知道了,经过层层上报,终于传到了鞑靼强盗集团的中心所在……这件事件让他们警觉起来!
他们一是认为,流求海盗竟然敢深入非山东地区如此之深;二是认为流求海盗的作战实力极弱,几百个青壮守护的城池都把他们吓跑了!
同知枢密院使伯颜向着大头目忽必烈进言说,他的几万大军休整完毕,现在可以向着山东地区进军,一举将那里的海盗驱赶到海里!
右丞相右丞张弘范也就馆陶地区的事件上了奏表,也认为现在可以向着山东地区进军了……原因很简单,不能再任由海盗们发展了!
两个人没有事先约定沟通,但是却不约而同的进言,这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或者说两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自己的军队充满了信心……更重要的是,他们两个各自代表了不同阶层集团的利益。
鞑靼贵族集团对眼下的局面不算太满意。
大头目分配给他们的财富越来越少,而他们需要花费钱钞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在他们自己管治的地方上,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动手抢,但是可抢的钱钞越来越少了!
他们需要战争,这样,可以打断平章阿合马对他们抢劫的限制……眼下那个回回人深得大头目忽必烈的欢心,他制订了诸多规矩,以充实国库为借口,限制了鞑靼大贵族们的发展。
鞑靼大贵族们的财富减少了,但是敢怒不敢言,大头目忽必烈手里的钢刀不是吃素的……敢违备了鞑靼强盗集团的核心利益,他一样照杀不误!
国库充实了,但是贵族们受穷了,整个强盗集团内部弥漫着一种不满的情绪……大家团结在一起可不是为了受穷的。
所以,战争成了一种必需……他们可以动手抢了!
汉臣集团对眼下的局面也是不算太满意。
平章阿合马近来由于征集财物以代价军用,减免在编百姓的征税,又裁撤转运司官,让各路总管兼管按额征税,以至于国家的用度不足。
同时,他又查验户口数字的多少,远处的归到近处,设立都转运使,估计情况增加过去的税额,选择清廉有能力的官员分别办理这件事。
一方面坚持反腐不动摇,把一些汉臣中不满他管理或是执行力不强的人以**的名义干掉;另一方面他安插自己的亲信或是投城于他的官员……并为此设立各路转运使,任命亦必烈金、札马刺了、张暠、富珪、蔡德润、纥石烈亨、阿里和者、完颜迪、姜毅、阿老瓦丁、倒刺沙等投靠自己的人来为转运使。
一时间他的各项政策越来越得到推广。
在经济政策上,他允许公家和私人冶炼铸造铁器,但是却由官方设局专卖;仍然禁止各种人员不得私造铜器。
他千万百计想使百姓的财力不会穷尽,保证国库的用度。
他主持发行属于鞑靼强盗集团的钱钞,俗称交钞,强行指定币值发行,而且主要用来与宋交易……他通过战争威胁等办法,强迫宋朝政府为他多发行的交钞买单,结果让宋朝政府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毕竟这种间接抢劫的办法,总比直接动用武力抢劫的办法造成的损失小。
大宋政府一直秉承着息事宁人,以财消灾的办法……纯粹用商业的办法来理顺对外关系,只要让鞑靼人可以购买商货就能免于战争,这对他们来说太乐意了。
凡是花费钱钞就能解决的问题,永远都不是大问题……平章阿合马敏锐地发现了大宋政府的这个特点,一时间有恃无恐。
汉臣集团气急败坏地看着那个理财派的代表,一个长着色目的回回人,正在上下其手,光明正大地安插着自己的人手。
被平章阿合马打下的汉人官员,无一没有**之行……当然,在鞑靼强盗集团建立的体制里,不贪点儿送点儿,根本就无法生存,所以,他一打一个准儿!
而且,他也不是只针对汉臣,少数鞑靼的底层官员,如果不听话,他也照样举起经理法的大棒,甚至死了都不放过!
有一个叫亦都马丁的中低层官员,由于亏欠公家的银钱得罪罢官,死了以后,亏欠的还有很多没有还清。
由于先前他一直对平章阿合马的经理法妄议不停,他于是通过中书省上奏商讨处理办法,大头目忽必烈都公开挺他说:
“这是有关钱财粮食的事,去和阿合马商讨。“
大头目忽必烈非常满意平章阿合马的经理法行动,因为国库正在充实……至少那些远来的大军都得到了必要的补给,没有闹出乱子来。
所以,现在那些鞑靼大贵族和汉臣们都迫切发动战争来阻止理财派推行的什么经理法,馆陶事件正好是一个现成的借口……他们不约而同的行动都是有原因的。
大头目忽必烈此时正在两难中,按照平章阿合马的报告,再有一年左右,整个鞑靼强盗集团的体制将要得到梳理,为整体走向正规化,甚至国家化的方向而增加动力。
这不仅仅是税收问题……大头目忽必烈从平章阿合马的报告中看到了新的希望,他当然明白这样做的好处了。
但是,这里有个时间问题……眼下体制内部推动战争行为的各方势力不容轻视。
大头目忽必烈的权力再大,也不得不考虑重要成员的态度。
最为关键的地方,大军长期不动用,不利于地方上的稳定。
ps:最近实在太忙,对不起支持我的朋友,十一月份就好了。。
第二百零九章 江湖人士的作用()
朱都头向着黄队长汇报了他通过江湖人士得到的情报,结果和自己派出的细作得到的情报差不多。
黄祖队长还是很高兴,至少他们从侧面证明了自己的情报真实性。
江湖人士嘛,他们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不知道如何观察正确的军情,只凭借眼睛看到的现象来说话,没有什么数据上的说服力——不过当旁证还是不错的。
鞑靼大军开始蠢蠢欲动了。
黄祖队长对朱都头说:“他们只靠着抢劫来维持——莫不如说,仅比流寇大一些规模罢了!”
朱都头表面上不得不点头认可,但是心里却想,他们可比流寇强大太多了,也只有流求卫队的人敢这样认为。
大宋时期,确实发生过几次较有影响力的群体**件。
不过规模都不算太大——大宋太宗时发生了李顺、王小波起义,涉及范围不过四川一省,参加人数最多时只有几万人,持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