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宋词选讲-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尽了。那红色的花瓣 (残红)已经从枝头脱落(褪)干净,那将要在夏初 
长大、黄熟的杏子,现在又青又小。作者没有局限于以花开花落表示春色变 
化的通常手法,而是抓住杏子初结实的特点,别出心裁地点出了春深的时令。 
接下去两句,作者把目光转向了广阔的画面:那春天渐渐离去,从南方飞回 
的燕子又出现在低空,盘旋飞掠了。围绕房舍的小河,也呈现出春天特有的 
碧绿。燕子、绿水、人家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充满了诗情画意。从“枝 
上柳绵吹又少”一句,可以看到,作者也没有忽略“柳绵”(柳絮)这个春 

… 页面 27…

深的又一个标志。称它“柳绵”,使字面显得新鲜,也为了适应声调的要求。 
作者避开了飞絮满天的一般写法,从枝头着笔,说柳枝上的柳絮已经被风吹 
入空中,所剩无几了。“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是说在春天滋生的青草, 
也带来了春深的信息,直到天边 (天涯)没有一处不长满了青草。这里称它 
作“芳草”,增加了美感。这里暗用屈原《离骚》中“何所独无芳草兮,又 
何怀乎故宇”的句意。既然直到天边,没有一处没有芳草,那又何必怀念家 
乡呢?这里带有作者自己宽解的意味,从这里正透露出作者在长期飘泊的生 
活中,不免有思乡之感。如果从“花褪残红”中已经透露了作者珍惜春光的 
心情,那么到了“柳绵吹又少”,特别是从那个“又”字上,我们进一步听 
到了作者惜春的心声。直到“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感叹,就把他惋惜春光将 
逝的感情和长期飘泊的感叹更强烈地表现出来了。作者就这样在上片用四组 
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晚春的自然风光,又赋予了浓重的感情色彩。 
     下片从到处都有芳草引起,即到处都有美好的事物来替自己宽慰。但这 
些美好的事物正象景色的恼人那样,也不免令人懊恼。“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道”就是道路。在道旁的院墙里,有人在荡秋 
千。当行人 (作者)经过这里,正听到墙里传出阵阵笑声。他听得出,这笑 
声显然发自荡秋千的女子,而她又该是个“佳人”(漂亮的姑娘)。在古代, 
青少年女子有在春天荡秋千的风俗,秋千架就搭在院子或花园里。这位行人 
所碰到的就是这种美好的情景。他深深地为这笑声所吸引,想借这种美好的 
情景来排遣心头的郁抑。然而,使他扫兴:“笑渐不闻声渐悄。”“悄'qiǎ 
o'”,寂静无声的意思。这时,不仅笑声逐渐听不见(不闻)了,就是墙里 
佳人发出的荡秋千等等声响也消失了。想来,她已经玩罢秋千回房间里去了 
吧。而这时的行人呢,却感到“多情却被无情恼”。“恼”是使人懊恼的意 
思。行人,也就是作者,本来想借美好的事物来排遣郁抑的,这种对墙里佳 
人的多情,却由于墙里佳人根本看不到墙外行人,因而对墙外行人显得毫无 
感情,使墙外行人想排遣郁抑的愿望落空,更陷入一种莫名的怅惘之中,这 
岂不是“多情却被无情恼”了吗! 
     这首词从晚春的景色描绘中,从“墙里”“墙外”“多情””无情”这 
种风趣的叙述中,我们可以从艺术上得到借鉴。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黄庭坚 (一○四五——一一○五),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 
 (今江西省修水县)人。苏轼很赏识他的诗文。他的诗与苏轼的诗同样受到 
人们的称赞,因此有“苏黄”之称。他与秦观,张耒'lěi'、晁补之又一同拜 
学在苏轼门下,成为有名的苏门“四学士”。他主张拾取古人的陈言入诗, 
号称“点铁成金”。他做过秘书省的校书郎(校对书籍的官吏),后被贬官, 
流放西南荒僻地区,死在贬所。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清,与其他词人写伤春的词相比, 

… 页面 28…

它的构思比较别致,描绘得生动、形象、含蓄,具有诗意,令人爱读。 
     词的上片写春天归去。开头两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是说春 
天不知归去何处,我寂寞得没有地方可以游玩。“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 
来同住。”假使有人告诉他春天的去处,他就把她叫回来同居共处。人怎么 
会同春天“同住”呢?这是文艺作品中常用的拟人化(即把事物比作人来写) 
的手法。作者运用这样的手法,深刻地表达了他对春天的热烈的留恋感情。 
     下片写他寻觅不到春天的失望心情。在他看来,春天一去,无影无踪, 
谁也不知道她的去向。他天真地想到,黄鹂 (黄莺)在春夏之间活动,应该 
知道春天的去处,因此,应去“问取黄鹂”。黄鹂成天飞来飞去的歌唱。它 
那婉转的歌声,虽然很动听,可是并无人能够理解。问的结果,还是一无所 
得。只有眼看黄鹂顺着风势,飞向蔷薇花丛那边去。他仍然找不到春天。“问 
取”,作问解。“百啭”,鸟儿婉转的鸣叫声。“因风”,顺着风势。 
     从这首词本身来分析,并不能看出它的写作背景。冬去春来,春归夏到, 
这本是自然常规。作者为什么却对“春归”表现出这种非同一般的惜春、恋 
春、伤春的深厚感情呢?原来春天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追求春天即追求美好 
的事物,追求蓬勃的生机。联系作者的身世看,作者晚年,曾两次被贬官, 
流放到我国西南荒僻地区,度过十年类似管制的生活;最后,他死在宜州(今 
广西省宜山县)贬所。显然这首词是有所寄托的。可能是作者借伤春之请, 
抒发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怀抱无法施展的苦闷心情。 

                                 踏 莎 行 
                                 郴州旅舍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 (一○四九——一一○○),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在今江 
苏省)人。因苏轼的推荐,做过太学博士兼国史编修官,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参见黄庭坚介绍)。他的词抒情委婉、语言精巧,当时很有名气。 
     他四十八岁时,被撤职流放到郴'chēn'州 (在今湖南省郴县)。这首词 
抒发了他身受打击、流寓客舍的苦闷之情。 
     那是一个春天的傍晚,作者从他寄居的客舍向外望去。看到的只是一片 
朦胧。漫天的雾气遮掩住周围的楼阁,暗淡的月光,使河边的渡口 (津渡) 
也变得模糊难认了。至于那个被晋朝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 
 “世外桃源”,那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的乐土,他费尽了眼力(望断),怎么 
也看不到。作者为什么要寻找桃源呢?一来,据说这个世外桃源就在武陵郡, 
它和郴州同属于今天的湖南省,寻找桃源出于地理上的联想。二来,据说那 
个世外桃源是秦朝的老百姓由于不满社会动乱而找到的避难的地方,那里没 
有暴政,人民可以安居乐业。作者寻找桃源,表明他向往那个理想的乐土, 
也就透露了他对现实状况的不满。作者在词的头三句所描绘的,就是这样一 
个迷茫的、使人希图逃避的环境。 
     接下去,作者告诉我们,他身边既无亲人又无好友,这时的季节虽已到 

… 页面 29…

了春天,但天气并未转暖,阵阵逼人的寒气使他难以出屋,他只得只身闷居 
在异乡孤单单的客舍里:在夕阳残照的暮色之中,偏偏不断传来杜鹃鸟那好 
似叫人“不如归去”的凄惨的叫声。此情此景,使他感到今人窒息的苦闷。 
 “可堪”,是哪里受得住的意思。“可堪”二字突出了他这种难以忍受的心 
情,并且把以上景色涂上了浓重的凄苦的感情色彩。 
     词的下片,侧重写情。作者被放逐在偏远的地方,没有因远方来信而稍 
感宽慰,反而勾起了他的辛酸。他说,“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 
重数。”驿'yì'即驿站,古时大路上的交通站,是供来往官员和信使休息、 
换马的地方。“尺素”是用来写信的尺许长的白绢。“砌”是把砖石垒起来 
的意思。南朝宋人陆凯曾托传送公文的驿使给友人范晔寄去梅花和书信。古 
乐府有“客从远方来,遗'wèi'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秦观在这里用这两个典故来表达友人书信的慰问,使文字显得很丰满;还运 
用比喻的手法,把他因此而加深的痛苦比作垒砌成多得数不清层次的传石, 
使抽象的感情转化成了可以感触的形象。 
     在这种心情下,他不由得想到了郴江。“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 
湘去?”“幸自”是本自的意思。“潇湘”是湘江中游与潇水会合后的一段。 
 “郴江”经郴州北流注入湘江。“为谁”,为什么的意思。对于不安心居住 
在郴州的秦观,郴江流经郴州北去的自然现象,便牵动了他心中的难言之隐。 
作者把自己同郴江作了比较,发出了弦外有音的询问:郴江啊,你本是绕着 
郴山流的,又为什么离开这里流到湘江去呢?言下之意是说,郴江这条属于 
当地的河流都宁愿抛弃郴州而离去,何况他这个被流放在这里的异乡人呢! 
他是当然应该离去的,然而却没有这种自由! 
     词的收尾两句,可以说是作者完成《郴州旅舍》词的画龙点睛之笔。既 
直接写明了地点——郴州,又突出了客居的情怀。同时,它又通过巧妙的联 
想,含蓄的处理,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 
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一○五二——一一二五),字方回,卫州(在今河南省汲县)人。 
做过通判 (州府行政长官的助理),晚年退休,住在苏州。他是北宋重要的 
词人,作品风格比较多样。这首《青玉案》,写他与一个女子离别后所感到 
的苦闷,以比喻的新巧和贴切著名于世。 
     词的上片写贺铸与这个女子的离别。她离开原来的住处走了,她的足迹 
再也不会出现在横塘一带,词人只有眼睁睁看着她的车子渐渐远去。他心里 
想,从今以后,她的美好青春将与谁一起度过呢?看来这女子是要到一个豪 
贵人家,那里有架着小拱桥的花园,有雕刻着图案的窗户和红漆大门,她从 
此将过与世隔绝的生活,除了春光还能探知她的住处,任何人都无法同她接 
近了。 

… 页面 30…

      “凌波”,原指女神在水波上行走。这里是形容女子步履轻盈的姿态, 
 “横塘”是地名,在苏州城外,当时贺铸就居住在那里。“凌波不过横塘路” 
是说那女子再也不会走到横塘来了。“芳尘”指那女子坐的车子扬起的尘土。 
 “芳尘去”就是那女子离去了。 
      “锦瑟”是一种装饰美丽的弦乐器。“华年”等于“年华”。也就是青 
春时代。“锦瑟华年”这个固定词组在诗词中常用来表示美好青春的意思。 
 “谁与度”,即“与谁度”。“月桥花院”,指有象月亮似的小拱桥和种满 
鲜花的园子。“琐窗”是雕刻着连锁花纹的窗子。“朱户”就是红漆大门。 
 “只有春知处”是说只有春光还能探知这女子的生活。 
     词的下片着力刻画词人内心的愁苦。“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 
句”,青云在流动,词人在长着杜蘅 (一种香草)的岸边流连,吟咏着刚刚 
写成的描述心中苦痛的词句。“碧云”,青云,即青天的云。“冉冉”,指 
徐徐流动。“蘅皋'gāo'”,蘅指杜蘅,皋是河岸。“彩笔”,富于文彩的文 
笔。“断肠句”,指充满伤感情绪的诗篇。可是,尽管他已经写了许多伤感 
的诗篇,满腔愁闷还是无法排遣。 
     为什么呢?于是词人设问自己:“试问闲愁都几许?”你的闲愁究竟有 
多少呵?“闲愁”,是因为一些平常的事情所引起的哀愁。“都几许”,都 
有多少呀! 
     词人用“一川烟草”以下一连三个比喻来回答道:我那一腔闲愁啊,就 
象遍地的雾气和春草,又象满城飞舞的柳絮,更象江南黄梅季节连绵不断的 
细雨。“一川”,满地,川是平川,即原野。“烟草”就是雾气和春草。“风 
絮”,指随风飘荡的柳絮。愁闷本来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是很难说清楚的, 
由于贺铸采用了三种具体的形象来描绘它,就把这种抽象的情感写得可触可 
感了。特别是用“梅子黄时雨”来形容愁闷,更使人感到它虽然似有若无, 
却又渗透一切,能把人粘住而无法摆脱。这真把一个“愁”字写得细腻入微 
了。难怪贺铸这首词一出来,便受到普遍的赞赏。这首词成了他的代表作, 
他本人也获得了“贺梅子”的外号。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 
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 
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 (一○五七——一一二一),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 
浙江省杭州市)人。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曾经担任过国家音乐机关大晟 
'shèng'府的负责人,在审订和编制词调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周邦彦的词以写景、咏物、抒发个人的离情别绪为主,境界比较狭窄, 
风格比较柔弱。可是,由于他对某些事物有过细致的观察,又在艺术表现上 
加以精心琢磨,所以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值得欣赏的名篇和可供借鉴的创 
作经验。 
     这首《苏幕遮》写他在一个夏天的早晨,由眼前的景色,所引起的思乡 

… 页面 31…

情绪。 
      “燎沉香,消溽暑”两句,点明季节。“沉香”是一种香料,“溽'rù' 
暑”指湿热的夏天。这两句说:点燃(燎)起沉香,来驱除夏天的湿热之气。 
     作者在室内闷热难忍,忽然听到窗前檐头的鸟语。“鸟雀呼晴,侵晓窥 
檐语”两句是说:一大早鸟雀就在屋檐下探头探脑地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原 
来昨夜下雨,快天亮时才停,鸟雀都在欢呼天放晴了呢。“呼睛”,欢呼天 
晴了。“侵晓”:天刚亮。“窥”,偷看。“窥檐语”,指鸟雀在屋檐下张 
望和啼叫,好象是在互相说话。 
     檐雀的“呼晴”,把他引到了室外,他信步走到荷塘旁边。呈现在面前 
的是多么清丽的景色啊!“叶上初阳乾宿雨”以下三句,写荷塘景色。那一 
片片象伞盖似的荷叶上,昨夜留下的雨珠(宿雨)就要被初升的太阳(初阳) 
晒干了。“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水面上清丽而圆的荷叶,一张一张地 
在微风中亭亭玉立,“举”是挺立的意思。 
     词的上片就是把这样一幅夏日晨景图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只用了二十 
几个字,真是既富于表现力,又十分简洁。 
     下片一开头就转入抒情:“故乡遥,何日去?”眼前的景色使作者思念 
起故乡来了,而故乡那么遥远,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家住吴门,久作长 
安旅”两句说:我本是南方吴地人,却长期在北方做官。“吴门”指苏州, 
这里用来代指南方。“长安”在这里代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久作长安旅” 
是说自己长期客居在京城做官。 
     明明是作者长期客居,思念家乡,可是他偏偏不说自己,而是从家乡的 
朋友着笔,说“五月渔郎相忆否?”旧历五月,已是夏天,正是词人写这首 
词的季节。“渔郎”,这里指从前跟作者一起钓鱼或打鱼的朋友,不知你们 
还想念我吗?这里还含有作者在想念这些朋友的意思,这个意思通过“相忆” 
的“相” 
     字透露出来。作者怎么想念呢?“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作者想念 
同这些朋友乘着小船,打着木桨(小楫),穿行在家乡那长满荷花的小河塘 
里。“芙蓉”,即荷花。“浦”,指河塘。一个“梦”字点明这些只不过是 
作者的梦影,这个“梦”字也含有不过是梦想罢了的意思。这就表明了他强 
烈的思乡情绪和回不了故乡的矛盾心理。这些都写得十分轻柔、细腻,不落 
入俗套。 
                                减字木兰花 
                                   竞渡 

                                                                       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 
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黄裳 (一○四四——一一三○), 
字勉仲,延平 (今福建省南平县)人。官做到端明殿学士。 
     龙舟竞渡,即赛龙船,相传起源于悼念投汨'mì'罗江自尽的伟大诗人屈 
原。江南各地每逢阴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都有龙舟竞赛的习俗。当地居 
民准备轻便快船,选拔优秀船员,到节日,在附近江河举行竞赛活动。男女 

… 页面 32…

老幼,官员百姓,纷纷集聚赛区观赏助兴。这种万众欢腾的场面吸引了历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