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片响声,从河滩上飞起了一群被小船惊起的水鸟。“鸥鹭'ōulù'”,鸥和
鹭都是水鸟。小词写到这里,戛'jiá'然而止。至于下文如何,就留待读者自
己去想象了。想来,可能是惊飞的水鸟,吓得她出了一身冷汗,使得头脑清
醒了一些,终于能够寻路回家了吧!
作者在词中不是流水账式地写她如何去,如何到家,在那里怎么玩,只
在字里行间把经过作了交代。作者也并没有写“我玩得多么高兴呀”之类,
而只用了“常记”、“沉醉”、“兴尽”、“晚”几个字,就把她游赏的欢
快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善于剪裁,仅仅截取了醉归途中、误入荷塘、惊
飞水鸟这个“镜头”,稍加点染,就写出了她这次郊游中不同一般、最难以
忘怀之处,使读者不仅如临其境,也如闻其声。总之,这首小词,虽然并无
深意,但写得简练、生动而传神,今天读来,还是引人入胜的。
另外,一个有文化的女子,到郊野游玩,还喝得大醉,这在今天也是不
多见的,在封建礼教重压之下的宋代,那就更为稀罕了。这也表现了李清照
性格中任情豪放、不受拘束的一个方面。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
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
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写梦游太空的情景。开头两句就把我们的目光引向了另一个世
界。这里云层接天,有如波涛汹涌的海洋;雾气弥漫,透露出黎明前的曙光。
平常称作银河的星河,正随着夜色将尽而回转它的河床,好似有无数小帆船
在银河中随波荡漾。作者用“涛”、“转”、“舞”几个字,写出了景色的
动态。由银河联想到地面上的河流,进而设想有许多帆船在天上的河流中航
行,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这使我们想起唐代诗人李贺《天上谣》中的诗句: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李贺想象云彩象水那样在天河中流
动,发出响声,漂起群星。两人的描绘真有异曲同工之妙。从第三句我们得
知,前面写的原来是梦境,云涛、星河都是作者梦中在天宫所见。“帝所”,
传说中天帝的住所。这句说,我的梦魂仿佛是飞上了天宫。因为梦中的感觉
是恍惚不清的,所以用“仿佛”。写到这里,作者舍弃了其它一切不必要的
描绘,只是说:我听到了天帝关切地问我:“要到哪里去?”她的意图是突
出天帝对她的询问,以便引出下片的回答,而这个回答,正是作者在这首词
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 页面 38…
下片一开始就是对天帝的回答。“报”,即回答。“嗟'jiē'”,叹息。
“谩”,是徒然的意思。她回答天帝说,我感叹天色晚、道路长,前途渺茫;
我白白具有写诗的出众才华,因为这毫无用处。天晚路长,不是写实而是象
征,并且化用了《离骚》的诗句。战国时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他的著名长诗
《离骚》中,曾用“日忽忽其将暮(日暮)”“路曼曼其修远(路长)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象征当时楚国政治黑暗的现实,并表现自己追求光明理
想的决心。李清照写这首词时,北宋已经灭亡,南宋朝廷权奸误国,抗战不
力,她自己也饱经离乱之苦,精神上十分苦闷。在这两句词里,她用“天晚,
路长”象征当时动乱而又看不到光明的社会现实;通过“学诗谩有惊人句”,
表现了她感到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然而她也并没有颓丧、消沉。看,“九
万里风鹏正举”,大鹏鸟正在乘着强劲的风势向着九万里的高空奋飞呢!作
者在这里借助于《庄子·逍遥游》中的故事,描绘了大鹏鸟冲天而起,搏击
长空的雄伟形象,字里行间充满了她对大鹏的无限钦仰之情,借以表现她昂
然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下文又通过向往神话中的“三山”,得到了进
一步的表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吹取”,吹到的意思。作者
是多么希望,乘上有如蓬草那样随风飘荡的小船,借着这股强劲的风力,把
她吹向那远在渤海中的三座仙山啊!“三山”,指蓬莱、方丈、瀛洲。传说
那里住着神仙,有长生不老药,有珍禽异兽,还有富丽堂皇的宫殿,在传说
中,是一个极富有吸引力而又难以到达的神奇的世界。李清照说她向往三山,
当然,并不是真的要去求什么仙,她只不过是在现实社会中,看不到光明,
借那虚无缥缈的仙山,作为一种理想境界的象征,来表示她不甘心消沉,仍
然抱有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罢了。而把理想寄托于仙境,这也就表现了她对
现实的一种否定。
李清照的许多词给人们留下了她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印象。可是这一
首却迥然不同。它气象开阔,风格豪迈,形象壮美,富于奇想而又有所寄托,
表现了她的精神面貌的另一个方面,也表现了她的词的另一种风格。
武 陵春
春 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
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经过长期的
颠沛流离,于一一三四年冬到达金华 (在今浙江省),寄居在那里。这时她
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去世六年。她自己也已五十一岁了。山河破碎,家破人亡,
只身飘泊,使她满腔愁苦。俗话说,触景生情。她目睹残春,百感交集,愁
绪满怀。这首词集中地反映了她的这种心情。
第一句写风把花都吹落了。但她并没有直接地说风吹花落,而是说,风
刮过了又停下来,地上的尘土很香。尘土为什么香呢?“花已尽”,枝头的
花朵已经被风吹得掉光了。从这里我们知道,尘香是落花满地造成的。这一
句用落花点出了春晚,又远远不限于写景。一个“香”字,一个“尽”字,
清楚地透露了作者对落花的惋惜,这也是对春残的惋惜。对于这种景色,如
果一个人很粗心,或者正在高兴,往往会不去注意,而作者偏偏很敏感地把
它抓住了,这又表现了她情感的细腻和心情的难过。果然,“日晚倦梳头”,
… 页面 39…
本来早晨一起床就该及时梳妆的,可是现在,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了,她还没
有心思梳头。问题就出在“物是人非”,景色还同样是从前见过的景色,而
她自己却已经不同于过去了:她已经年老体衰,失去了相知相爱的丈夫,也
失去了珍藏的金石书画,失去了往日宁静的生活。看看现在,想想过去,这
就勾起了藏在内心深处的哀愁。所以她要“事事休”。“休”,是罢休的意
思。她心情极坏,什么事也不想作。她不再有过去那种兴致,已被悲伤压倒
了。她也不是象有些伤心人那样,一边诉说,一边流泪;而是话还没有出口,
泪水就先夺眶而出。这就更加显出她伤心的程度不比寻常。
从首句写到“泪先流”,好象已经把她的难过心情写到了极点,再没有
什么好写的了。然而,不。“闻道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双溪”,
是金华的一条河,当时是风景优美的游览区。“拟”,打算。作者没有简单
地按照一条直线写下去,而是把笔锋一转,写她要去排遣愁思。这两句是写
她的心理活动:听说双溪那里春意依然很浓,也曾打算到那里去划船解闷。
这仅仅是她的一个念头,并没有真的去划船。因为随之而生的另一个想法,
又打消了她的这个念头。那就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舴
艋'zéměng'”,古时的一种小船。愁苦是会使人的心情感到沉重的。作者由
这种心理上愁苦的沉重感,联想到愁也会象物质那样具有重量,似乎是愁越
深,重量也就会越大。因此她担心,小小的船儿,怎么能载得动她心中那么
沉重的愁呢!
愁,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更不能称一称它的斤两。作者却运用她
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只恐”、“舴艋舟”、“载不动”的心理刻画,在读
者眼里把小船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秤盆,而她的愁是这个秤盘所承托不住的,
这就可以具体地感受到她的愁苦的巨大份量,收到了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形
象的艺术效果。
李清照和李煜一样,都是善于写愁的。这首《武陵春》也是她写愁较为
成功的一首。特别是词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几句,最为
人们传诵。这里所使用的形象化的手法,和表现出的艺术创造精神,都是值
得我们借鉴的。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
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是李清照逃难到南方,死了丈夫,饱尝了人生的苦难之后,在晚
年写的。词中表现了她在一个秋日的黄昏的寂寞感伤的心情。
上片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领起。这前人未曾用过
的一连七组叠字,有如重笔浓墨,为全词奠定了异常感伤的基调。十四个字
一泻而出,其实分成三个层次。“寻寻觅觅”是说她在四顾张望、若有所寻。
觅'mì'也是寻。把寻和觅连用又加以重叠,是为了强调她在不断地张望。她
在寻找什么?这儿没有说。读完全词我们可以体会到,她是因为感情无所寄
… 页面 40…
托,希图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张望的结果呢?没有人迹,没有温暖,也没有
生机;有的只是冷落的环境,萧条的秋色。总之,只是一片“冷冷清清”。
这里再次使用叠字,使人感到冷清得很。“凄凄惨惨戚戚”是一片冷清在她
心中引起的反响。凄凄,形容悲伤。惨惨,形容心中忧郁。戚戚'qī'是愁苦
难忍的样子。集中了三组形容悲伤的词来描写她的心情,可见她难过的程度
的不同一般了。
这开头三句,象是词中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的一个“亮相”;在凄凉
的气氛中,她在张望,在悲伤。然而,她究竟具体地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这些在下文中逐步写了出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怀两盏淡酒,
怎敌它晚来风急”,这里说,她深深感到,时当深秋,气温多变,很难调养
自己的身体。想用喝酒来暖身,也没有奏效,几杯薄酒入肚,仍然挡不住晚
风吹来的寒气。“乍”,是忽然。“将息”,是保养的意思。“盏'zhǎn'”
是浅而小的酒杯。“敌”,是抵挡。从上述她怕冷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朦胧
地看到她那由于感伤而瘦弱的身影,同时,这也衬托出她心境的凄凉。难道
不正是由于心寒,她才那样敏感地害怕天寒吗?“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
时相识”,“过也”就是过去了的意思。古人常常把大雁传书的故事,同盼
望书信、思念亲人联系在一起。深秋是北雁南飞的季节,看到过雁是平常的
事情,可是却引起作者想起去世的丈夫而伤心。“雁过也”不仅写了雁,也
写了人,写出了她凝眸远送大雁飞入天际的情景。在凝望而伤心的时候,她
忽然想到,这只大雁似乎正是她过去在北方见过的。当年她不是曾想“好把
音书凭过雁”(见《蝶恋花》),托大雁捎信吗?这种“旧时相识”的想象,
真实地揭示了她的思绪,进一步透露了她追怀往事的感伤。
抬头望见了过雁;低头呢?看到了菊花。下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就是写她看到菊花时的感受。黄花就是菊花。谁,指花。
她看到遍地丛生的菊花已经枯萎凋谢 (憔悴损)了。不由得为如今已无花可
采 (堪摘)而叹息。这里写残花,具体写出了景色的萧条,同时,也象写雁
一样,重点还是在写人。在她惋惜菊花枯萎的话语里,我们似乎感觉到她也
在自伤憔悴;在她无花可摘的感叹声中,我们也再一次听到她凄惨的心声。
景色凄清,心情沉重,孤独寂寞,无所事事,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度日
如年,很难熬过去。可是她却只能“守着窗儿”盼着天黑。难怪她要发出“独
自怎生得黑”(孤单单地怎么才能捱到天黑啊!)这样痛苦的自白。
然而,老天好象并不体谅她这种苦闷悲伤的心境,那高大的梧桐树在晚
风吹动下,发出了窸窣的响声,使她心烦,更何况又下起小雨来了。这雨不
紧不慢,无休无止,令人难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就描
写了这种情况。“更兼”是又加上的意思。它表现了作者极其烦恼的感情。
到黄昏的“到”字,是一直到的意思,是说这烦人的细雨一直下个没完。特
别是“点点滴滴”,用得更是恰到好处。它的重叠,突出了作者对细雨滴滴
哒哒,没完没了的感受。它又同开头的“寻寻觅觅……”七组叠字相呼应,
使我们感到那种凄凉、冷落、单调的气氛贯穿始终,令人透不过气来。
写到这里,需要收尾了。她已经通过对饮酒、望雁、看花、听雨等一系
列生活细节的描绘,把她的凄苦情怀感人地表现出来了。这里有怀念,有寂
寞,有辛酸,有苦恼,有绝望。在种种复杂感受的回味中,她终于写出了“这
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结句。“次第”,就是光景,情形。她似乎是向
人争辩地说道:她心中这种巨大的苦痛、复杂的感受,怎么是一个简单的“愁”
… 页面 41…
字所能概括得了的呢!这一点睛之笔,使作品所表现的本来已经十分沉重的
感情,又增添了巨大的分量,同时也使读者感到,它说出了人们对这首词的
共同体会。
这首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它的情绪是显得过于消沉了。但是,它还是
从一个侧面,曲折地反映了国玻家亡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特别是在艺术上,
作者驾驭语言、提炼口语以及细腻入微地从日常景物中揭示内心世界的技
巧,都是值得借鉴的。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
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
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 (一一○一——一一四一),字鹏举,汤阴(在今河南省)人。他
是行伍出身,屡破金兵,成为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他反对宋高宗和秦桧的
屈辱和议,被秦桧诬陷杀害。
岳飞这首《满江红》,是很引人注目的名篇。它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
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流传很广,深受人民的喜爱。
为什么这首词第一句就写“怒发冲冠”,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愤怒的感情?
这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作者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尖锐激烈的矛盾的结果。因此,
必须对这个问题有所了解,才能正确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岳飞在少年时
代,家乡就被金兵占领。他很有民族气节,毅然从军。他指挥的军队,英勇
善战,接连获胜,屡立战功。敌人最怕他的军队,称之为“岳爷爷军”,并
且传言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乘胜追击金兵,直至朱仙镇,距
离北宋的京城汴京只有四十五里了。金兵元气大伤,准备逃归,还有不少士
卒纷纷来降。岳飞看到这样大好的抗战形势,非常高兴,决心乘胜猛追,收
复中原。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当时的宰相秦桧,为了和金人议和,一日连下
十二道金字牌,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悲愤万分,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秦桧把岳飞看成是他投降阴谋的主要障碍,又捏造说,岳飞受诏逗留,抵制
诏令,以“莫须有”(也许有)的罪名,将他害死。岳飞被害时,才三十九
岁。了解了这些情况,对这首词中充满的强烈感情,就不难理解了。
上片写作者要为国家建立功业的急切心情。开头这几句写在潇潇的雨声
停歇的时候,他倚着高楼上的栏杆,抬头遥望远方,仰天放声长啸,“壮怀
激烈”!啸是蹙口发出的叫声。“壮怀”,奋发图强的志向。他面对投降派
的不抵抗政策,真是气愤填膺,“怒发冲冠”。“怒发冲冠”是艺术夸张,
是说由于异常愤怒,以致头发竖起,把帽子也顶起来了。“三十功名尘与土”,
表现作者渴望建立功名、努力抗战的思想。三十岁左右正当壮年,古人认为
这时应当有所作为,可是,岳飞悔恨自己功名还与尘土一样,没有什么成就。
“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说不分阴晴,转战南北,在为收复中原而战斗。“莫
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相
同,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对当时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斗争,显
… 页面 42…
然起到了鼓舞斗志的作用。与主张议和,偏安江南,苟延残喘的投降派,形
成了鲜明的对照。“等闲”,作随便解释。“空悲切”,即白白的痛苦。
下片写了三层意思:对金贵族掠夺